数字时代文艺评论传播体系建设研究述评
(精)心得体会:媒介化时代的文艺批评样态思考(最新)
(精)心得体会:媒介化时代的文艺批评样态思考(最新)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媒介作为自古伴随并不断刷新着人类文化创造的因素,正在从工具论进入本体论的视域。
无论是在文化领域,还是在社会日常生活领域,媒介已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载体,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信息生产,决定着信息的性质,甚或就是信息本身。
这种媒介本体化①的趋势,已经成为数字时代的现实,并已经开始从根本上改变文化创造的方式、规范和性质。
移动互联网和各种移动终端,以及微博、微信等各种自媒体正在深入到文化创造的各个环节,深入到每个人的每时每刻。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了媒介化时代②,当今时代的文化普遍具有鲜明的媒介属性,或者在广义上讲,当今时代绝大部分文化都属于媒介文化。
文艺批评在中西方都已有2 000多年历史,不同传统的文艺批评都已拥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学术积累、规范的话语体系和批评模式,而且具有明确的专业化、精英化的属性。
但在当今这个时代,数字媒介以强大的技术力量,在改变整个文化生态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古老的文艺批评。
文艺批评的属性由学术建构,变为一种社会舆论;文艺批评的主体被大众化、民间化、草根化,文艺批评家在众声喧哗的文艺舆论场中,变为意见领袖;文艺批评的使命由发现经典、阐释经典、参与创造经典,变为必须面对后经典时代的驳杂文艺现象;文艺批评的专业性被无所不在的网络空间形成的公共性所取代;在文艺批评的公共空间中哈贝马斯所说的“文化批判公众”,被“文化消费大众”所取代;来自不同传统的文艺批评相对恒定的价值追求,被鱼龙混杂的价值诉求所取代。
基于这样的现实,整个文艺批评将面临一个长时间的裂变与重构过程。
本文试图仅就媒介化时代文艺批评出现的新兴样态做一梳理和分析。
一、“媒介批评”与文艺批评的媒介化转向在中国,媒介批评这一概念是从新闻传播学界和文艺批评界两个途径被提出来的。
在这两个途径,人们对媒介批评的认识、理解和学术渊源大相径庭。
在新闻传播领域,媒介批评一般会被理解为批评媒介,或者新闻批评。
文艺评论和媒体文艺传播现状与对策(一)
文艺评论和媒体文艺传播现状与对策(一)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文艺评论和媒体文艺传播现状与对策”研讨会不久前在沪举行。
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近30余位文艺评论家和资深媒体文艺传播人,对当前的文艺评论和媒体文艺传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批评希望有更多精神价值的发现雷达(著名评论家):现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媒体时代,电子文化压倒纸质媒体,大众媒体压倒精英文化,借助媒体有人可能一夜成名,远离媒体轻视媒体可能无人理睬,传媒对人的控制力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于丹、易中天的现象从某种意义来说只能说明他们借助已经成熟的央视《百家论坛》的平台,成为媒体制造出来的文化现象,若没有媒体或者没有媒体与市场化出版的联手,其发行量点击率收视率都不可能如此的巨大。
当然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除本人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才华外,还必须有善于适应大众的通俗化、普及化、娱乐化、表演化,以及满足平民精神需要和知识趣味的要求。
于丹确实有才华,听于丹讲是如沐春风,但我有一个感觉,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的时候感觉非常好,听完以后留下的深刻记忆是不多的。
这就是大众传媒化的特征。
文学批评离不开传媒,必须通过媒体传播自己的声音,这种媒介大多是纯文学的报刊。
以前文学评论的队伍比较小,现在进入大众传媒的汪洋大海,刊物、书籍报纸副刊、网络电视、排行榜、研讨会或者新闻发布会铺天盖地,按说选择性应该增大,而实际情况却是批评陷入演说显得更加不自由和更加被动,地位也更加萎缩了。
因为评什么不评什么,发什么不发什么,以什么样的话语方式演说,常常受到经济利益,以及发行量、点击率、收视率乃至人情面子等等多种因素牵制。
以作品研讨会为例,这种形式人们批评了很多年,甚至主张取消这种形式,现在不但没有取消反而成为了最重要的学术研究之一,这就值得研究为什么?至少有一个问题就是说,现在很多产品太多了,就要开产品发布会,作品太多了也要发布,不发布就不行了。
所以现在开研讨会不在乎学理性,但却都含有广告因素。
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与创新
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与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数字化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我们的文化传播方式和思维方式。
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和创新也随之而来,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一、数字时代文化传播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速度快,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提升;其次是可互动性,传统文化只能由传统的知识体系来传递,而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则更加动态、开放、自由和民主。
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更注重互动,使得观众也有机会参与到文化传播中来,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强,破坏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打破了人们的知识孤岛。
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让文化更加多元,让人们接触到更多新的文化形式。
不仅能看到电影和电视剧,也能接触到网络游戏和短视频等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
这些文化形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文化间的互动和交流。
数字时代也让文化传播越来越直接。
现在人们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分享自己的作品,也让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直接和高效。
这种直接性也同时促进了文化的创新。
二、数字时代的文化创新数字时代的文化创新不仅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也带来了全新的文化形式和方式。
它催生了新的文化浪潮,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和跨界融合,使得文化的创新越来越频繁和快速。
数字时代的文化创新除了在技术上的创新外,也促进了文化与其他领域的融合。
在电影和游戏领域,越来越多的电影和游戏改编自文学作品,而音乐也越来越多地融入到电影和游戏当中。
这些跨领域的融合不仅使得文化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貌,也促进了各个领域之间的交流和深度合作。
数字时代的文化创新还推动了文化与创意经济的融合。
数字化时代的文化就像一张网,将文化和经济联系在一起,为文化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收益。
这些融合关系也进一步促进了文化对赌场的发展,成为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数字时代文化的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推进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的数字时代文化将会进一步发生巨变。
数字时代电影评论传播的新发展研究
数字时代电影评论传播的新发展研究数字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电影评论传播的模式。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电影评论已经不再依赖于传统的报纸和杂志,而是通过数字平台进行传播。
本文将从数字时代电影评论传播的新趋势、影响因素和未来发展等方面展开研究。
1. 社交媒体成为主要传播平台在数字时代,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电影观后感成为了常态。
无论是朋友圈、微博还是推特,都成为了电影评论传播的重要渠道。
观众可以在社交媒体上轻松地分享自己对电影的评价、观点和观后感,与他人交流互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电影评论传播方式。
2. 视频评论盛行在数字时代,不少影评人都选择通过视频的形式发布电影评论。
这种形式生动直观,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因此备受欢迎。
观众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评论来获取更直观的影片观后感,对电影的理解也更加立体和全面。
3. 用户评论的重要性相比传统的专业影评人,用户评论在数字时代显得更加重要。
大众的意见对于电影的口碑和观众反馈有着重要的影响。
很多人在选择观影时更愿意去关注其他普通观众的评论,以获取更真实的信息。
二、影响因素分析1. 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电影评论更容易传播和获取。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观后感,与他人交流讨论,形成了一种广泛的互动。
社交媒体的吸引力使得它成为了电影评论传播的重要平台。
2. 视频形式的吸引力视频评论在数字时代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因为它具有形象生动的优势。
观众更容易被视频吸引,而且通过视频可以更加生动地了解影评人的观点和态度。
视频评论成为了电影评论传播的重要形式。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用户评论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很多人在选择观影时更倾向于去关注其他观众的评论,因为他们更容易产生共鸣,能够更真实地了解电影的情况。
用户评论成为了影响电影口碑的重要因素。
三、未来发展趋势展望1. 数字化趋势将继续加强随着数字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电影评论传播的数字化趋势也会随之加强。
网络传播时代文学批评的新变、困境与求解
网络传播时代文学批评的新变、困境与求解
汇报人:
2023-12-18
•引言
•网络传播时代文学批评的新变
•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目录
•求解策略与途径探讨
•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
•结论与展望
01引言
背景与意义
网络传播时代的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传播
逐渐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渠道。
文学批评的重要性
文学批评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环节,对
于推动文学发展、提高文学质量具有
重要意义。
研究意义
研究网络传播时代文学批评的新变、困境与求解,有助于深入了解网络传播时代文学批评的特点和规律,为文学批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通过对网络传播时代文学批评的研究,探讨其新变、困境与求解的途径,为文学批评实践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
网络传播时代文学批评面临哪些新变?存在哪些困境?如何求解?
研究问题
研究目的与问题
02
网络传播时代文学批评的新变
数字化批评平台的建设
网络平台如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和互动方式。
数字化批评方法的创新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文学作品进行定量分析和可视化呈现,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数字化媒介的普及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文学批评逐渐从传统的纸质媒介
向数字化媒介转型。
文学批评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时代电影评论传播的新发展研究
数字时代电影评论传播的新发展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时代为电影评论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
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取和分享电影评论,从而对电影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数字时代电影评论传播的新发展进行研究。
数字时代为电影评论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过去,人们通过电视、电影杂志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了解电影评论。
而在数字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应用和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来获取电影评论。
互联网上涌现出了许多电影评论网站,如IMDb、豆瓣电影等。
这些网站提供了大量的电影评论,用户可以通过搜索或浏览评论来了解观众对电影的评价。
手机应用也在电影评论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用户可以通过应用了解最新的电影评论,并在与他人交流中分享自己的看法。
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Facebook等也成为了电影评论传播的重要渠道,用户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的电影评论,与朋友们进行讨论和交流。
这些多样化的渠道使得电影评论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影响更多的人。
数字时代为电影评论的传播提供了更高效的方式。
传统媒体对电影评论的传播需要经过编写、编辑、排版等环节,耗费时间和人力。
而在数字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写博客、发布在社交媒体上或参与在线电影讨论来分享自己的电影评论。
这些方式使得电影评论的传播更加迅速和直接。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参与电影评论的传播,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
数字时代也提供了实时互动的机会。
用户可以在在线讨论中与其他用户实时交流,对他人的评论进行回复和讨论。
这种双向互动的方式使得电影评论传播更加活跃和有趣。
数字时代电影评论传播的新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互联网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们面临着信息过载的问题。
虽然有很多电影评论可供选择,但有些评论质量参差不齐,用户很难辨别真假。
网络上也存在着一些虚假评论和恶意攻击,影响了电影评论传播的可信度和秩序。
用户需要提高对电影评论的辨别能力,不轻易相信一些不可靠的评论。
网络平台也需要加强监管,对虚假评论和恶意攻击进行打击和处理。
数字时代下的文学传播新形态探究
数字时代下的文学传播新形态探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时代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数字化的趋势也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文学传播方式。
在这个数字时代,文学传播的新形态也逐渐呈现出来,这些新的形式与传统的纸质书籍不同,更加便捷、快速,并且具有更强烈的互动性。
本文将探讨数字时代下的文学传播新形态。
一、数字化出版数字时代的文学传播首先涉及到数字化出版。
数字出版包括电子书、网络文学、数字音频书、数字漫画等,其主要特点是便携、易存储、价格便宜、更新快等。
数字化出版相比传统的出版方式,除了更具有商业性,更重要的是当今社会的环保需求以及更大范围下观众的需求。
电子书的出现不仅减少了资源的浪费,还满足了读者随时随地地阅读的需求。
在此同时,网络文学也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文化产业。
在数字化出版的基础上,网络文学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先进技术,通过网络传播文学作品。
网络文学不断依托技术、进一步深化互动、尝试新的阅读体验形式,为人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文学阅读时代。
二、社交媒体推广文学传统传播方式是依靠传媒宣传达到有名气、可读性以及经济效益的平台。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不断更新,传统的文学营销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社交媒体的出现,能够迅速为文学作品建立广泛的社区,充分利用广泛而深入的社交网络来传播文学文化。
现如今,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文学传媒推广的主要平台之一。
许多读者会通过社交媒体共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和读后感、推荐自己看过的好书,从而迅速将知名度扩散开。
同时,许多作家会通过社交媒体与读者沟通,传达自己写作的经验,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建立自己的粉丝社区。
三、数字化文学展览数字化文学展览伴随文学数字化的发展而呈现出来。
通过数字化展览,文学作品的传播可以不受区域和距离的限制,可以让更多的人近距离、深入地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数字化展览可包括演讲、音乐、戏剧、电影、图片展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示文学作品。
数字时代电影评论传播的新发展研究
数字时代电影评论传播的新发展研究数字时代的电影评论传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电影评论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电影评论一般出现在报纸、杂志、电视节目等传统媒体上,而现在,随着大众化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电影评论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
在这个新的时代下,电影评论的传播更加便捷、迅速,并且更加有影响力。
本文将对数字时代电影评论传播的新发展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电影产业和观众的影响。
一、数字时代电影评论传播的特点1.多样化的传播平台在数字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平台获取电影评论,如电影评分网站(如IMDb、豆瓣电影)、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网站(如YouTube)、社交媒体(如Facebook、Twitter)、以及各种手机应用程序等。
这些平台为各类电影评论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和观众接触点,使得电影评论的传播更加多元化和广泛化。
2.实时性和便捷性在数字时代,电影评论的传播变得更加实时和便捷。
观众可以在电影放映结束后立即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评论,与其他观众分享自己的观影体验,并获得即时的互动和反馈。
这种实时性和便捷性使得电影评论能够更加及时地传播和影响观众的选择和决策。
3.社交化和互动化数字时代的电影评论传播更加社交化和互动化。
观众可以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上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电影观影感受,进行互动交流,形成各种电影评论社区。
这种社交化和互动化的传播模式使得电影评论不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可以产生更多的交流和共鸣,更加符合观众的需求和趣味。
在数字时代下,电影评论传播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这些趋势对于电影产业和观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民众化的电影评论在过去,电影评论一般由专业的影评人或影评机构所撰写,而在数字时代下,由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任何人都有权利发布自己的电影评论,并且这些民众化的电影评论往往更加真实和贴近观众的生活和情感。
这种民众化的电影评论为观众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观影感受和选择参考,也为电影制片方提供了更多真实的反馈和建议,促进了电影市场的多样化和发展。
数字时代下的新型文学创作与传播
数字时代下的新型文学创作与传播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文学创作与传播也迎来了新的变革。
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成为了文学创作和传播的特征之一,这种特征可简称为数字特征。
数字特征为文学创作和传播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和挑战,也给文学的传播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数字时代的角度出发,探讨数字时代下的新型文学创作与传播。
一、数字化带来的文学创作新机遇数字时代的文学创作已经发生了新的变革,它为作家们带来了全新的创作机会和思路。
由于信息技术的越来越发达,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电子书、数字图书馆、网络文学等途径来获取大量文学资源。
特别是线上文学作品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网络文学的领域更宽阔,许多作家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作品。
因此,这些新的创作渠道和手段,无论是自由创作还是平台推荐,都为作家提供了全新的创作空间和机会。
此外,文学创作的形式也在数字化时代下得到了扩展。
随着多种新技术、新媒体的兴起,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新媒体技术如移动互联网、VR、AI等,能够帮助作家更好地传达主题,增强作品的互动性和教育性。
比如,许多作家会将一些经典的文学素材融入到虚拟现实的游戏中,以诱导人们感兴趣。
同时,AI技术的出现,可以协助作家解决创作中的难点,辅助作家更好地发现自我,并产生更加优秀的作品。
二、线上平台与文学传播的挑战和机遇由于数字时代的兴起,网络文学和线上平台已经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
线上平台的兴起和发展已经完全改变了人们的传播方式、传播的内容以及传播的效果。
例如,许多文学作品都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来传播,让读者更容易获得。
此外,现在许多电子书也已经可以通过平台和市场传播。
然而,网络文学和线上平台的兴起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保护版权。
由于网络文学的特殊性质和传播方式,作家的版权很容易遭受侵犯。
另外,线上平台的虚拟化特征也增加了版权侵犯的难度。
虽然目前的如音频书、壁纸下载和电子书门票确保了一种新型发布的方法,但是控制版权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数字时代下的艺术表现与传播
数字时代下的艺术表现与传播近年来,数字时代下的艺术表现与传播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艺术家们借助数字技术推动了艺术的创新发展和全球传播。
本文从数字技术在艺术中的应用、数字时代下的艺术表现形式、数字化推动艺术全球传播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数字技术在艺术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已经成为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让艺术家们更自由地表达内心感受,呈现出更多样的艺术风格。
1.计算机辅助设计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可以让艺术家更快捷、更准确地完成创作。
比如,在舞蹈表演中,程序员可以用编程语言编写出舞蹈动作,并通过电脑的3D建模技术实现舞蹈的真实呈现。
2.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观众创造身临其境的感受。
例如Jiayu Liu已创作出了「Garden of the forgotten desires」:一个融合人工智能、童话、CGI、3D建模和游戏引擎的虚拟现实作品。
观众可以穿戴虚拟现实头盔进行互动,探索这个数码世界带来的奇妙体验。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艺术家们能够开创新的艺术表现方式。
3.互动装置艺术互动装置艺术结合了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表达形式。
艺术家们利用计算机程序,将观众的动作和声音转化为视觉艺术品。
艺术家Rafael Lozano-Hemmer 的作品「Vicious Circular Breathing」是一个利用心跳传感器和音频交互装置的互动装置艺术作品,观众在感受作品的同时也参与创作这件作品。
互动装置艺术让观众不仅能够欣赏到艺术品,而且能够成为作品的创作者。
二、数字时代下的艺术表现形式数字时代下,艺术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多样性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
数字化确立了创作与现实的关系之后,艺术家们更多地关注着自己可以从哪里受到启发,从而产生了更多元的风格和表现方式。
1. 交互式艺术交互式艺术是数字艺术的一种排列形式,它需要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互动才能完全体现艺术的价值。
观众的参与使得艺术作品成为一个更加生动而活力的存在。
数字时代下的文化传播
数字时代下的文化传播在当今这个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文化传播的方式与路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极大地丰富了文化内容的形式和载体,使得文化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本文旨在探讨数字时代下文化传播的新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数字技术革新文化传播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等文化传播媒介逐渐向网络平台转移。
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社交平台成为新的文化传播阵地。
这些平台利用算法推荐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习惯,推送个性化的内容,极大地提高了文化产品的传播效率和精准度。
文化内容的多样化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图像,视频、音频、直播等形式层出不穷,为不同需求的受众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文化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从草根网红到专业媒体,从个人博客到企业公众号,各种文化形式在网络空间中交织碰撞,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景观。
文化传播的互动性和实时性与传统媒介相比,数字媒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互动性。
网民不仅可以接收信息,还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参与信息的再创作和传播过程,这种双向互动极大增强了文化传播的活力和影响力。
此外,互联网的实时性也让文化事件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一些热点事件和文化现象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
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平衡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突破了地理界限,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加深。
一方面,西方流行文化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各国也在积极利用数字平台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推动本土文化走向世界。
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护和发展本土文化,实现文化的多元共生,是数字时代下文化传播面临的重要课题。
结论总之,数字时代为文化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它不仅拓宽了文化传播的渠道和范围,也增加了文化内容的多样性和互动性,推动了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数字时代的艺术创作与传播
数字时代的艺术创作与传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数字时代对艺术创作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艺术家们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创造出更为多样化和富有创意的作品,并且通过互联网等数字媒介进行广泛传播。
本文将探讨数字时代下艺术创作与传播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带来的挑战。
一、数字时代下的艺术创作1. 创作多样性:数字技术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工具和媒介。
例如,数字绘画软件可以模拟各种不同的绘画材料和技巧,使艺术家能够创作出多种风格的作品。
此外,数字技术还使得音乐创作、舞蹈编排等艺术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化,激发了艺术家创作的无限潜力。
2. 实验性创作:数字技术为艺术家提供了实验和探索的平台。
艺术家可以借助数字工具进行不同领域的实验性创作,通过多媒体、交互式和虚拟现实等形式,打破传统艺术形式的限制,开创出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这种实验性创作不仅激发了艺术家的创造力,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
3. 参与式艺术:数字时代的艺术不再是单向传播,而是变得更加互动和参与式。
通过数字媒介,观众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艺术作品的创作和解析过程。
例如,艺术家可以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征集观众创作的素材,或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融入到艺术作品中,与之互动交流。
二、数字时代下的艺术传播1. 扩大受众范围:数字媒介使艺术作品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传播给全球观众。
无论是音乐、绘画、舞蹈还是电影等艺术形式,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不仅极大地扩大了艺术作品的受众范围,也为艺术家带来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商业机会。
2. 平台化传播:数字时代的艺术传播不再依赖传统的文化机构和渠道,艺术家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社交媒体账号等方式,直接将作品传播给观众。
这种平台化传播使得艺术家能够更自主地掌握传播渠道,并与观众建立更直接的联系。
3. 艺术与科技融合:数字时代的艺术传播日益与科技融合,创造出更具互动性和沉浸感的艺术体验。
例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艺术形式。
文艺评论的现代转型与发展探究
文艺评论的现代转型与发展探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文艺评论从传统的纸媒时代逐渐转型为数字媒体时代的新兴形态。
在这种背景下,文艺评论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艺评论的现代转型与发展进行探究。
一、数字媒体时代下的文艺评论数字媒体时代让文艺评论有了更多展示的平台,比如网络媒体、博客、社交媒体等。
这些平台使得文艺评论的传播限制得到了极大缓解,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优秀的文艺评论文章,也让更多的人将自己的文艺评论发表在互联网上。
数字媒体时代下的文艺评论不仅让传统的专业文艺评论家能够更好地把握读者的审美趋势和新的文艺创作趋势,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艺评论中来,提高了文艺评论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二、文艺评论的现代转型与发展1. 拓展文艺评论的形式与领域文艺评论的形式和领域在数字媒体时代得到了拓展。
文艺评论不仅可以是一篇文字、一段视频,还可以是一首歌曲、一幅画作、一张照片等等。
同时,文艺评论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不仅局限于文学、艺术、电影等传统领域,也包括游戏、漫画、音乐等新兴领域。
2. 引入更多的交互元素数字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吸纳了更多的交互元素,提供了更广泛的交流与互动空间。
例如,观众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就一个文艺作品的评价与观点进行讨论与交流,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更可以在网络上创建社交群体,交换彼此的创作或者相互交流观点。
3. 加大对新兴文艺形式的关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文艺形式层出不穷,如何评判这些新兴文艺形式成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在数字媒体时代,文艺评论也应当对这些新兴文艺形式进行适当的关注和评价,为读者提供更多全面的文艺评价。
三、数字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带来的挑战数字媒体时代下的文艺评论发展虽然带来了诸多便利,也增加了文化交流的渠道和意识形态多元性,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问题。
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1. 网络暴力的困扰在数字媒体时代,有些人利用网络平台上的匿名性质,挑衅、谩骂、网络暴力等不良行为层出不穷。
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
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已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时代。
在这个时代,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文化传播领域,其变革尤为显著。
本文旨在探讨数字技术如何重塑了文化传播的格局,并分析这一变革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数字化媒介的兴起传统的文化传播主要依赖于纸质书籍、电影、电视等媒介。
然而,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使得数字媒介成为文化传播的新载体。
社交媒体平台、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等成为了新的文化传播渠道。
这些平台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内容的生产与流通。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推广数字技术不仅加快了文化的传播速度,还有助于保护和推广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
数字化档案可以永久保存珍贵的文化资料,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向全球观众展示,增强了人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此外,数字工具还能帮助恢复和重建受损的文化遗产。
个人参与度的提升在数字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文化创造者和传播者。
用户生成的内容(UGC)如个人博客、视频和照片等,让普通人也能参与到文化创作和传播中来。
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化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使文化更加多元化和民主化。
跨文化交流的加强数字技术消除了地理界限,使得跨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深入。
人们可以轻松访问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资源,通过在线平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这种文化的互鉴和融合,促进了全球文化的理解与和谐。
面临的挑战尽管数字技术为文化传播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信息过载使得人们在海量的文化内容中难以选择,而网络空间的匿名性有时也会导致负面言论和假信息的泛滥。
因此,如何在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确保文化传播的健康和有序,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结论总之,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它不仅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影响了文化的生产、消费和保护。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应该积极适应数字时代的变化,利用新技术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也要注意解决由此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艺术与社交媒体数字时代的艺术传播
艺术与社交媒体数字时代的艺术传播艺术与社交媒体:数字时代的艺术传播1. 引言在数字时代的今天,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同时,艺术作为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也与社交媒体结合在一起,为艺术传播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本文将探讨艺术与社交媒体在数字时代的交融,以及它对艺术传播的影响。
2. 社交媒体对艺术传播的影响2.1 广泛的传播平台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和Twitter等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用户,为艺术作品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艺术家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球观众,无需受限于传统的艺术展览和画廊。
2.2 直接的互动与反馈社交媒体使艺术家与观众之间建立起直接的互动渠道。
观众可以在评论中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艺术家也可以回应观众的反馈。
这种双向的互动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灵感。
2.3 创造多样化的艺术形式社交媒体的多媒体特性使得艺术传播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艺术家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带给观众全新的艺术体验。
同时,社交媒体还鼓励艺术家与其他领域的创作者合作,创造出更多融合艺术、科技和文化的作品。
3. 艺术对社交媒体的影响3.1 内容创作的推动者艺术家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灵感,成为内容创作领域的推动者。
他们的作品激发了其他用户创造更多原创内容,推动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
3.2 美学与审美观念的影响艺术作品的传播也深刻影响了社交媒体用户的审美观念。
通过社交媒体接触到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人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趣味,并将其应用于社交媒体上的个人形象塑造和内容创作中。
3.3 反思和批判意识的唤醒艺术作品通过社交媒体传播,也为社会问题的反思和批判意识的唤醒提供了平台。
社交媒体用户通过与艺术家和其他观众的讨论,思考和探索了社会、政治和文化议题,激发了对话与变革的可能性。
4. 社交媒体与艺术之间的互利共生社交媒体和艺术之间不仅有单向的影响,更体现了互利共生的关系。
新时代下的文学创作与传播研究
新时代下的文学创作与传播研究在新时代下,文学创作与传播不断面临着各种挑战与变革。
新兴媒体的快速崛起,文化消费方式的转变,以及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都对文学创作与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因此,对于文学创作与传播的研究,需要不断深化和创新,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一、新兴媒体对文学传播的影响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崛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在这种背景下,文学传播也出现了新的格局。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文学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
各种阅读软件、文学社交平台不断涌现,成为了文学传播的新渠道。
但是,新兴媒体的出现也给文学传播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文学作品在新媒体上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但是传播效果不一定好。
因为新媒体的信息碎片化、速度快、竞争激烈,让文学作品难以抓住人的眼球。
同时,新兴媒体的兴起也加速了文学产业的商业化进程,让文学成为了一种文化商品,缺乏了传统文学中的一些精神内涵。
二、文学创作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探索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人们的文化焦点也越来越广泛。
因此,文学创作也在不断地与全球接轨,寻找其自身的发展之路。
在这个背景下,文学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面临着新的挑战。
文学作品在全球化背景下需要更多的跨文化转化,让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保存其内在的精神内涵。
同时,文学作品也需要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开展对话和互动,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以增加其文化活力和影响力。
这需要文学创作者具有跨文化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多元文化进行有机融合。
三、文学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需要适应文化消费方式的转变,从而将文学产业和文化产业有机融合起来。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表达形式,同样也是一种文化商品,需要通过商业运作推动其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文学作品的传播与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文学IP的开发、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文学艺术展览等,都成为了文学产业的新模式。
这也让文学成为了一个跨界融合的领域,与电影、音乐、游戏等产业有了更多的交互和融合。
数字时代的艺术传播策略研究
数字时代的艺术传播策略研究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艺术传播策略也在逐步转变,数字化已经逐步占据了艺术传播的主导地位。
数字化时代的艺术传播策略的价值在于,不仅能够将更多的人群引入到艺术之中,而且能够更加有效与灵活地推广艺术品牌。
因此,本文将对数字时代的艺术传播策略进行深入探讨,探讨如何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进行艺术品牌的宣传和传播,以更好地掌控市场。
一、数字时代与艺术传播策略数字时代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艺术传播策略也不例外。
数字时代的艺术传播需要深度挖掘用户的需求,在精准投放的同时,利用社交网络平台进行传播。
同时,艺术品牌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优势,提高传播效率。
数字时代的艺术传播策略需要整合多种手段,以创新的思路引领行业发展。
二、数字时代的艺术传播策略的挑战数字时代的艺术品牌宣传必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数字化时代又面临诸多挑战:如虚假宣传、广告渗透过重、盗版等问题,如何避免这些恶劣影响将是数字时代的艺术传播策略最大的挑战。
此外,优质艺术品牌也需要更加注重对用户体验的提升,提高服务品质,才能更好地抓住用户的心,提升品牌影响力。
三、数字时代的艺术传播策略的应对数字时代的艺术传播策略的策划与实施应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 提高数字媒体的使用效率数字时代主流的传媒形式为移动设备、PC等数字媒体,艺术品牌需要充分利用这些数字媒体来进行品牌推广,吸引大量的观众。
2. 运用社交媒体运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工具,向公众推送最新、最有价值的艺术资讯,并与关注公众进行互动,进行精准投放。
3. 运用搜索引擎通过搜索引擎优化和广告投放,使用户主动通过搜索引擎来寻找品牌信息。
4.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用户进行分析,为用户推荐精准的艺术品信息和资讯。
四、结论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未来的艺术传播策略将更多地依赖于数字化手段和新兴技术的发展,有效的数字化传播策略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和优化品牌推广效率,而且可以为各类艺术品牌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4年“微”时代文艺批评笔谈》范文
《“微”时代文艺批评笔谈》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正身处一个“微”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
与此同时,“微”时代的文艺作品也呈现出多样化、碎片化的特点。
本文旨在探讨“微”时代背景下,文艺批评的笔谈应如何发展,以适应这一时代的需求。
二、文艺批评的“微”时代特点1. 快速性:在“微”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文艺批评也应紧跟时代步伐,迅速对作品进行点评和传播。
2. 多元化: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为文艺批评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使得批评更加多元化。
3. 互动性:在“微”时代,批评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这为文艺批评提供了更多的反馈和思考。
三、文艺批评的笔谈发展1. 坚持独立观点:在“微”时代,信息繁杂,容易使人迷失方向。
因此,文艺批评的笔谈应坚持独立观点,不随波逐流。
2. 提高文字功底:在“微”时代,文字表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艺批评的笔谈应提高文字功底,用精炼、生动的语言阐述观点。
3. 注重深度分析:在快速传播的时代背景下,深度分析依然是文艺批评的灵魂。
笔谈应注重对作品内在价值的挖掘和剖析。
4. 加强互动交流: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特点,加强与读者的交流,收集反馈,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
四、具体实践案例分析以某部热门网络小说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微”时代文艺批评的实践。
在微博、知乎等平台上,众多网友对这部作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评价。
有的网友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分析,有的网友则从文化背景、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这些评论既有独立的观点,也有互动的交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批评氛围。
五、结论在“微”时代,文艺批评的笔谈应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提高文字功底和深度分析能力,坚持独立观点,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交流。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微”时代的需求,为文艺创作和传播提供有力的支持。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微”时代的文艺批评并非简单的碎片化表达,而是需要在快速传播中寻找深度和价值,为文艺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9-04-27基金项目: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文化资本与消费社会双重视阈下的当代中国文化消费研究 (17CH221)ꎮ作者简介:徐望ꎬ女ꎬ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文化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ꎬ硕士ꎬ主要从事文化政策㊁文化产业研究ꎮ数字时代文艺评论传播体系建设研究述评徐㊀望(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ꎬ江苏南京210005)摘㊀要:数字时代是一个媒体大融合的时代ꎬ文艺评论的传播媒介㊁传播主体㊁传播方式㊁传播形态㊁传播机制日益多元化ꎬ数字时代文艺评论传播体系建设是一个亟待关注的全新课题ꎮ当前研究尚存局限和可突破之处:第一ꎬ尚无数字时代文艺评论传播体系建设的专门研究ꎬ这一研究空白亟待填补ꎻ第二ꎬ相关研究视角相近ꎬ论述呈现同质化ꎬ应当跳出窠臼ꎬ另辟蹊径ꎻ第三ꎬ对于数字时代传播新趋势㊁新现象把握不够ꎬ或探索欠深度ꎬ可进一步探索ꎻ第四ꎬ对于文艺评论传播新形式㊁新特征关注不够ꎬ或研究欠严谨ꎬ可进一步研究ꎮ关键词:数字时代文艺评论ꎻ网络文艺评论ꎻ数字时代传播体系ꎻ文艺评论传播体系中图分类号:G210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8-0121-04㊀㊀一㊁关注数字时代文艺评论新特征数字时代是一个新媒介层出不穷的时代ꎬ是一个媒体大融合的时代ꎬ是一个信息传播和信息接受方式突变和巨变的时代ꎮ在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面前ꎬ消费者缺乏的不再是信息资源ꎬ而是对信息独特视角的解读ꎬ消费者需要通过各种评论来帮助他们更加准确㊁方便㊁全面地理解信息内涵ꎬ评论无疑是左右社会舆论㊁影响受众认知的重要载体ꎬ是直接展示立场和说明观点的有效手段ꎮ在如今的数字时代ꎬ话语传播出现去精英的草根化㊁零散琐碎的碎片化㊁层次被削平的扁平化㊁弥散蔓延的无中心化㊁无时空无领域界限的无边界化㊁解构历史的去历史化(甚至历史虚无主义)㊁去意识形态化㊁泛娱乐化㊁过度商业化等倾向ꎬ文艺评论传播也概莫能外ꎬ有很多问题亟待关注ꎮ数字时代ꎬ文艺评论有了许多新的特征ꎬ这些特征无一不与数字化传播有关:第一ꎬ在传播空间上ꎬ以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为最主要的传播空间ꎮ第二ꎬ在传播载体上ꎬ大量搭载非主流媒体特别是微媒体㊁自媒体传播平台ꎮ第三ꎬ在传播形式上ꎬ呈现出碎微化ꎬ即碎化和微化ꎬ样式㊁体量细碎化㊁碎片化ꎬ如同碎布拼贴一般ꎻ题材㊁视角微小化㊁微观化ꎬ微题材和微视角流行ꎬ具有后现代式的碎裂解构特征ꎮ第四ꎬ在传播主体上ꎬ表现出强烈的去精英化㊁去权威化㊁草根化的后现代文化特征ꎬ 作者 评论家 的身份消解㊁日益式微ꎻ人人皆有话语权ꎬ人人皆是评论者(区别于评论家)的局面形成ꎬ尤其是在自媒体社交空间中ꎮ第五ꎬ在传播行为上ꎬ和以往有很大不同ꎬ体现了数字时代的鲜明个性ꎬ一是即时化ꎬ传播行为随时随地发生ꎬ时效性极强ꎻ二是互动化ꎬ这使得传播者和受众难分彼此ꎬ受众也成为传播者ꎻ三是语言泼辣化ꎬ评论风格大胆泼辣ꎬ不拘一格ꎮ第六ꎬ在传播对象上ꎬ以80后为分水岭ꎬ主要定位于80㊁90㊁00后的年轻群体ꎬ吸引新生代和网生代的注意力ꎮ第七ꎬ在传播领域上ꎬ跨界化特征显著ꎮ关注数字时代的文艺评论传播ꎬ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ꎬ进而发现研究空白ꎬ进行理论填补和学术创新ꎬ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ꎮ二㊁关于数字时代界定的研究将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进行延伸ꎬ可以认为传播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这几个时代:从口语时代到书写时代(文字时代)ꎬ从印刷时代到电子时代ꎬ从网络时121代到数字时代ꎮ而当下ꎬ我们正处在数字时代ꎮ理解数字时代ꎬ首先要理解数字化技术ꎮ对此ꎬ尼葛洛庞帝指出: 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㊁数据ꎬ再以这些数字㊁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ꎬ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ꎬ引入计算机内部ꎬ进行统一处理ꎬ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ꎮ[1] 他进一步描绘了数字科技为我们的生活㊁工作㊁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ꎬ为我们跨入数字化新世界提供了指南ꎮ依据他的观点ꎬ我们可以认为:自从电子计算机发明的那一天起人类就无法摆脱数字化的命运ꎬ特别是在互联网普及之后ꎬ人类的一切生活形态都趋于数字化ꎮ石义彬㊁熊慧㊁彭彪把数字化传播技术看作是全球化的重大动力引擎ꎬ从这一角度来认识数字时代ꎬ指出: 数字化意味着任何信息ꎬ如文字㊁声音㊁图像等ꎬ都可以被转换成一系列由0和1组合而成的比特数据ꎮ这些数据可以被任意地复制㊁分割㊁拼接㊁重组以及永久性地保存和再次利用ꎮ借助数字化的信息传播技术ꎬ人们可以摆脱物质形式给传播带来的困扰ꎬ实现 无重量 的传播ꎬ也可以使传播内容在全球范围内瞬间到达和同步接收ꎮ 并且认为网络媒体是数字时代的 宠儿 [2]ꎮ三㊁关于数字传播体系的研究以数字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协议为基础的数字传播体系ꎬ形成了一个对等交互ꎬ无所谓中心和权威的传播场域ꎬ表现出全开放㊁全媒体㊁超时空(无时空界限)㊁超领域(行业跨界)的现代传播特征ꎬ促进了大众传播机制变革ꎬ传媒产业整体重构ꎬ传播领域价值链不断重组ꎬ传播平台理念不断革新ꎮ在数字化㊁网络化的技术驱动下ꎬ新旧媒体呈现出一种多维的同生共存㊁融合演进关系ꎮ鲍立泉对数字传播技术发展与媒介融合演进做了专题研究ꎬ提出了技术发展和媒介演进的 双循环 关系[3]ꎮ黄升民探讨了数字传媒产业影响力㊁数字化背景下内容产业的重新建构㊁网络产业的力量博弈㊁数字传播技术的未来 控制终端消费市场等[4]ꎮ魏超㊁曹志平以博客㊁微博㊁数字报纸㊁电子杂志㊁电纸书㊁手机媒体㊁互联网视听节目等新媒体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ꎬ对当代数字传播模式㊁方式㊁机制等进行了论述[5]ꎮ莫智勇认为数字化新媒体传播平台化与产业发展机制 不可避免地把媒介社会带入基于互联网㊁物联网㊁智慧城市㊁数字地球㊁移动新媒体㊁云传播等全开放㊁全媒体㊁全时空的数字信息化社会融合时代 ꎬ并指出未来新媒介将造就人类不可或缺的另一个虚拟 云生存 世界[6]ꎮ㊀㊀四㊁关于数字时代文艺评论传播体系建设的研究一直以来ꎬ国内外对于文艺评论传播的研究都不够充分ꎬ缺乏专门的论文和著作ꎮ笔者以 文艺评论传播 为主题词检索了CNKI(中国知网)㊁万方㊁超星㊁百度学术等数据库ꎬ均未检索到论文ꎬ把文艺评论传播放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研究更是没有ꎮ检索 文艺传播 网络文艺 网络文艺评论 新媒体文艺传播 新媒体文艺评论 媒介融合下文艺评论 等相关主题词ꎬ能够检索到为数不多的论文ꎬ可见ꎬ这一研究主题还是比较新颖的ꎮ下面罗列主要观点ꎬ以呈现研究现状ꎮ陈功在分析两种传统的文艺传播模式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研究范式:网状模式研究范式ꎬ并对这种新范式进行建构和价值预测[7]ꎮ党圣元提出:在全媒体时代ꎬ要从文艺创作㊁文艺传递和文艺接受三大环节入手ꎬ重建文艺传播的功能与责任[8]ꎮ夏潮指出 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ꎬ迎接全媒体时代文艺评论面临的全新挑战ꎮ我们的评论阵地要进一步巩固ꎬ除了主流媒体这一坚强阵地外ꎬ还要拓展新媒体评论空间ꎮ[9] 孙佳山在论述了 新媒体的层级性㊁演进性阶段特征 ꎬ进行了 新旧媒体间的数据分析 ꎬ探讨了 新旧媒体的二元对立认知 之后ꎬ提出了我国新媒体文艺评论的困境和使命[10]ꎮ黄鸣奋认为:新媒体使文艺评论产生了三大变化:一是凸显了 评价标准的媒体性 ꎻ二是突出了 人机关系的交互性 ꎻ三是推动了 信息交流的全球性 [11]ꎮ陈积银基于对传统媒体文艺传播机制的分析ꎬ阐释了智慧传播时代的网络文艺传播机制ꎬ反思了网络文艺的智能化发展趋221势ꎬ对如何促使文艺信息共享进行了思考[12]ꎮ王虹认为:在互联网时代ꎬ文艺评论不能因循守旧和默守陈规ꎬ既不能以线下文艺的创作标准来衡量网络文艺ꎬ也不能用传统的评论形态去引导新的消费者ꎬ要把握网络文艺评论发展的新趋势ꎬ对文艺评论的思想理论㊁技术形式㊁市场机制和监管制度等进行全方位重新部署[13]ꎮ王雅楠认为:自媒体平台上的文艺评论存在因 零门槛 而质量参差不齐㊁ 圈子化 局限等问题ꎬ而这一平台却能为正统文艺评论所用ꎬ以其高质量和专业性扩大影响力ꎮ 自媒体时代ꎬ文艺评论可以通过 兴 手法的运用ꎬ兼顾专业性和趣味性ꎬ以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文艺环境ꎮ[14] 林超然㊁高方指出:文艺与媒体息息相关ꎬ新旧媒体的更迭要求文艺评论适应变化ꎬ适应时代ꎬ又要有所坚守ꎬ捍卫立场[15]ꎮ俞国娟提出:网络时代的文艺评论要读懂这个时代ꎬ进行形式创新ꎬ找到符合网络文艺内在特点的理论视角ꎻ评论要有 网络感 ꎬ评论者只有从 网生代 心理认知和情感体验出发ꎬ洞悉网络思维模式ꎬ熟悉网络话语表达方式ꎬ才能作出好的评论ꎻ评论还要 能进场 ꎬ站在网络营造的机遇 风口 ꎬ要善于市场化㊁品牌化运作ꎬ引导和促进消费ꎬ激发市场活力[16]ꎮ五、当前研究的局限和可突破之处第一ꎬ尚无数字时代文艺评论传播体系建设的专门研究ꎬ这一研究空白亟待填补ꎮ当今文艺评论的传播媒介㊁传播主体㊁传播方式㊁传播形态㊁传播机制日益多元化ꎮ传播媒介上ꎬ草根化的非主流媒体大有 逆袭 主流媒体之势ꎻ传播主体上ꎬ 人人都是评论者 的局面已经形成ꎻ传播方式上ꎬ网络社交空间传播㊁微信公众号传播㊁自媒体传播等新方式不断崛起并形成对传统传播方式的冲击力量ꎻ传播形态上ꎬ呈现出零散琐碎的碎片化㊁漫无边际的弥漫化㊁渗透植入的植入化㊁芜杂混乱的杂乱化等显见特征ꎻ传播机制上ꎬ社会化㊁市场化的传播机制表现得十分强势ꎬ借助资本之力一大批数字传播平台运营和品牌打造颇为抢眼ꎮ应当说ꎬ数字时代的文艺评论传播亮点和糟点并存ꎬ评论水准良莠不齐ꎬ自由的网络话语空间中虽不乏大胆犀利地批评㊁鲜明有力的观点ꎬ但也有很多主观化㊁绝对化㊁片面化㊁非理性㊁无评论意识㊁无评论所指㊁无评论依据(无理论依据)㊁无评论素养(无专业素养)ꎬ甚至带有人身攻击性质的言论ꎬ产生了负面的社会效应ꎬ误导了受众ꎮ而传播界多关注文艺作品本身的传播ꎬ不够重视文艺评论的传播ꎬ导致文艺评论发声少㊁发声慢㊁发声弱ꎬ不成规模㊁不够火候ꎬ沦为 夹生饭 ꎻ学术界对于数字时代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下的文艺评论传播问题也尚无专门研究ꎬ更无学者提出要建设数字时代文艺评论传播体系ꎮ因此ꎬ数字时代文艺评论传播体系建设是一个亟待关注的全新课题ꎮ第二ꎬ相关研究视角相近ꎬ论述呈现同质化ꎬ应当跳出窠臼ꎬ另辟蹊径ꎮ目前ꎬ相关相近研究的视角主要有三个:一是技术派视角ꎬ研究数字化传播技术㊁数字传播平台架构㊁大数据技术㊁云媒体技术等ꎬ把高新技术作为文化传播和表现的现代化手段ꎬ探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问题ꎻ二是传播学视角ꎬ立足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㊁施拉姆的大众传播理论㊁拉斯维尔提出的5W传播模式等经典理论ꎬ对于当代中国文艺传播现象进行分析ꎻ三是文艺学视角ꎬ运用西方文论和中国文论的话语范式解读当代文艺评论文本ꎬ并探讨文艺评论如何与网络时代㊁数字时代接轨ꎬ怎样创新以适应新媒体空间ꎬ如何重塑话语体系㊁价值体系㊁生态体系㊁人才体系等问题ꎮ面对数字时代文艺评论传播这样一个新问题ꎬ这三个视角上的研究均有明显短板:技术派视角欠缺文科思维ꎬ解决不了社会效益问题ꎻ传播学视角过于套用西方理论ꎬ解决不了中国实际问题ꎻ文艺学视角侧重于文本研究ꎬ拘泥于文论范式ꎬ受限于传统语体ꎬ面对需要跨学科思维㊁需要紧跟时代潮流的全新问题显得捉襟见肘㊁力不从心ꎮ因此ꎬ必须以新的视角研究新的问题ꎬ避免人云亦云的同质化研究ꎮ第三ꎬ对于数字时代传播新趋势㊁新现象把握不够ꎬ或探索欠深度ꎬ可进一步探索ꎮ当前ꎬ越来越多的研究对于数字时代媒体大融合趋势和随之而来的传播 去中心化 和 失序化 ㊁传播主体大众化㊁传播渠道非主流化㊁传播形式多元化㊁传播形态碎片化㊁321传播时空无限化㊁传播领域跨界化等趋势都有所关注ꎮ但对于一些新趋势㊁新现象认识还不够充分ꎬ相关论文还不够丰富ꎬ如:传播算法日趋升至传播 食物链 顶层㊁传播机制的社会化和市场化㊁传播价值链的资本化和重组化㊁传播领域 水军 泛滥造成传播乱象等ꎮ并且ꎬ大多数关注了数字时代传播新问题的研究仅停留在描述问题现象层面ꎬ缺乏深度探究ꎮ因此ꎬ要不断深化研究ꎬ针对研究欠缺之处ꎬ要特别对传播算法㊁传播机制㊁传播价值链㊁传播领域法治化监管等问题加以研究ꎮ第四ꎬ对于文艺评论传播新形式㊁新特征关注不够ꎬ或研究欠严谨ꎬ可进一步研究ꎮ数字时代涌现了许多新的文艺评论传播形式ꎬ如微空间文艺评论㊁自媒体文艺评论㊁网络社交平台文艺评论等ꎮ这些新型文艺评论具有显著的 短㊁频㊁快 特征:体量短小ꎬ迎合碎片化阅读习惯ꎻ评论频繁ꎬ有力推升文艺作品热度ꎻ发布快速ꎬ评论效率颇高ꎮ并且往往是 博眼球 的 标题党 ꎬ目的是为了提高点击率ꎮ评论风格通俗油滑ꎬ适于向大众传播ꎬ比起佶屈聱牙㊁曲高和寡的 学术神文 ꎬ这些不拘一格㊁鲜活泼辣的 时髦辣评 显然更具传播效力ꎬ对于受众㊁对于社会的影响更大㊁更直接ꎬ能发挥强烈的导向作用ꎮ对此ꎬ研究传统文艺评论如何借鉴新型文艺评论的写作特色ꎬ将专业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ꎬ增强传播效力ꎬ就十分具有现实意义ꎮ显然ꎬ数字时代的文艺评论传播新形式和新特征值得学界关注ꎬ而目前ꎬ相关研究还不够多ꎮ还有一些研究ꎬ追逐热点ꎬ严谨度有所欠缺ꎬ如不假思索地把弹幕㊁微信朋友圈㊁网络留言板上的根本无评论意识㊁无评论所指㊁无评论依据㊁无评论素养的并不具备评论属性的各种言谈ꎬ甚至只是无聊言语和低俗谩骂都定义为新型文艺评论ꎻ把大众未经思考ꎬ通过网络媒体即兴所发出的充其量只是 评 而远远算不上 论 的只言片语都看作为数字文艺评论ꎮ诸如此类的提法ꎬ是否经得起推敲ꎬ尚需进一步考究ꎬ以加强研究的规范性ꎮ㊀㊀参考文献:[1]㊀(美)尼古拉 尼葛洛庞帝.胡泳ꎬ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ꎬ2017:12. [2]㊀石义彬ꎬ熊慧ꎬ彭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数字时代的全球媒介传播与文化身份认同研究 报告文化身份认同演变的历史与现状分析[J].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ꎬ2007(0):182-204.[3]㊀鲍立泉.数字传播技术发展与媒介融合演进[D].华中科技大学ꎬ2010:1.[4]㊀黄升民.数字传播技术与传媒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ꎬ2012:1.[5]㊀魏超ꎬ曹志平.数字传播论要[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ꎬ2013:1.[6]㊀莫智勇.数字传播媒介平台化与产业机制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ꎬ2015ꎬ37(6):114-117.[7]㊀陈功.文艺传播模式的研究范式及建构[J].社会科学家ꎬ2010(7):138-141.[8]㊀党圣元.全媒体时代文艺传播的功能与责任[J].中国文学批评ꎬ2015(1):79-88+128. [9]㊀夏潮.全媒体时代语境下文艺评论的机遇与挑战[J].艺术百家ꎬ2015ꎬ31(1):7-10.[10]㊀孙佳山.新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ꎬ 新 么?[J].艺术评论ꎬ2016(10):49-54.[11]㊀黄鸣奋.新媒体凝视着我们 新媒体带给文艺评论的三大变化[J].艺术广角ꎬ2016(4):9-15. [12]㊀陈积银.智慧传播时代的网络文艺传播机制[J].甘肃社会科学ꎬ2016(6):100-104.[13]㊀王虹.互联网时代文艺评论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J].国家治理ꎬ2016(36):27-35.[14]㊀王雅楠.自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ꎬ2017ꎬ33(5):44-49.[15]㊀林超然ꎬ高方.媒体融合时代文艺评论之 变 [J].中国文艺评论ꎬ2017(5):36-43. [16]㊀俞国娟.文艺评论要读懂网络时代[N].发展导报ꎬ2017-07-11(002).[责任编辑:杨楚珺]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