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声乐教学中“共鸣腔体”的训练及其应用

合集下载

浅谈歌唱的共鸣及运用

浅谈歌唱的共鸣及运用

浅谈歌唱的共鸣及运用如果说气息是歌唱的依据,那么共鸣是歌唱的衣裳,因为声音的漂亮与否主要决定于共鸣的好坏,确切的说,共鸣对歌唱者的音色、音质、音量影响很大。

一般的共鸣原理,从声带发出的声音叫做“基音”,基音是很微弱的,只有当它在人体各个共鸣腔得到了共振,才能使声音扩大和美化,发出洪亮、优美的歌声。

基音在共鸣体内引起共振的作用,在声乐上称为“共鸣”。

根据人声发音的高低不同,人声共鸣可分为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三种类型。

一、胸腔共鸣胸腔共鸣包括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

一般来讲,唱较低的声音时使用胸腔共鸣多一些,口腔、咽腔次之。

当声带发出音波时,即向上方和下方两个方向激荡,胸部和气管等处的共振组成了胸腔的共鸣,胸腔共鸣丰富可以保证低音的丰满、结实。

怎样获得较好的胸腔共鸣呢?首先要保持适当的吸气状态,喉头处在松弛、自然而较低位置,声带应处于较松弛而又适当的挡气状态之中,注意小腹的力量自然地与适当保持的气息相配合,以达到歌唱的平衡。

此外,声门上部各共鸣器官——咽腔、口腔、鼻咽腔在歌唱中都处在一种自然而恰当的状态,以配合胸腔共鸣而形成一种丰满的混响共鸣。

这时,从声带发出的声波可以舒适地向上、下两个方向震荡得多一些。

练习胸腔共鸣要切记不可吸气过多,以致影响声波的向下激荡,使胸部共振不佳,不能取得良好的共鸣,但也不能吸气过少而使共鸣体凹陷,造成声带软弱无力或音高偏低的现象,共鸣同样也不会充分。

二、口腔共鸣歌曲中大部分音域在中声区,而且中声区的声音使用得也最多,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声区口腔、咽腔共鸣最多,头腔、胸腔次之。

歌唱发声时,应运用“混合共鸣”的方法,即掌握好共鸣腔的混合运用,使各个共鸣保持一定程度的平衡,才能够使声音获得良好的效果。

一般来说,一个声音从声带发出,经过喉腔、喉咽腔,达到口咽腔,这时基音已经得到扩大,如果声音再在鼻咽腔和口腔中得到泛音共鸣,并使胸腔也发生共鸣,则声音就会获得丰满、圆润、明亮的效果。

声乐学习中共鸣技巧培养与训练文论文

声乐学习中共鸣技巧培养与训练文论文

浅析声乐学习中共鸣技巧的培养与训练[摘要] 在歌唱艺术中,任何洪亮、圆润、丰满、悦耳动听又具有穿透力的歌声都是建立在最大限度运用和发挥人体共鸣器官作用的基础上。

共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声音的最终特点,因此我们要了解共鸣,认识共鸣并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的摸索、练习,通过对共鸣的培养与训练使我们能把歌曲演唱的更加完整,丰富。

[关键词] 声乐学习共鸣培养训练歌唱的动力来源于呼吸,美妙的歌声来源于共鸣。

歌唱中只有具备了相应的共鸣,声音的一切才能从质上产生较大的变化,如音量、音质、音色、音域等,都和原本的声音有了根本的不同。

美好的歌唱共鸣是歌唱者所共同追求的。

要想获得它,就需要全面了解人体共鸣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并付出艰辛的努力,通过刻苦的训练才能得到它。

一、共鸣的声学原理1、什么是共鸣当一个物体振动发音时,则产生具有一定动频率的基础音响(基音)。

这种基音频率能使临近的、同发音体基音频率相同或近似的发音体或物体空间振动发音。

被迫振动体的音量会立刻增响、扩大。

这就是物理的共振现象,在声学上称做共鸣。

2、歌唱共鸣的原理共鸣是一种无物理现象,无论是人声还是其他物体发声的共鸣现象,都在按一定的科学规律办事。

歌唱的共鸣,在音响学中的属于“强迫振动”共鸣是指声波以物体作媒介传导到另一物体的振而产生的共鸣.任何物体产生振动后,由于其本身的构成、大小、形状等物理特性,原先以多种频率开始的振动,渐渐会固定在某一频率上振动,这个频率叫做该物体的“固有频率”,因为它与该物体的物理特性有关。

当人们从外界再给这个物体加上一个振动(称为策动)时,如果策动力的频率与该物体的固有频率正好相同,物体振动的振幅达到最大。

理解声学原理,对于我们分析与掌握歌唱共鸣方法有很大帮助。

二、如何培养良好的共鸣状态1、头腔共鸣歌唱中取得头腔共鸣时非常重要的,头腔共鸣是声音中最具有魅力色彩的成份。

它使声音明亮、光彩、辉煌、穿透力强。

头腔共鸣的要求是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把声波在口盖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移动一些,把下腭放下来,像是把上牙床往上提高一些,同时软腭和小舌也同时向上抬,大舌根下放一些,这样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广,声波便由上腭骨传递到鼻腔及鼻腔上部的位置,并回荡在这些腔体中,使整个头腔共鸣比较丰满。

共鸣腔、声音弹性的练习及科学用声方法

共鸣腔、声音弹性的练习及科学用声方法

共鸣腔、声音弹性的练习及科学用声方法(一)共鸣腔作为一名专业的播音员、主持人,或是专业朗诵人员,都要有一定的共鸣作为基础,以达到宽厚、圆润、明亮、集中的用声目的。

当你在朗诵或者是主持播音时,运用共鸣可以感到不费力、自然舒展。

好的用声者用在声带上的能量只占整个用声能量的五分之一,剩下的都用在控制发音器管的形状与运动上。

良好的共鸣可以减轻气流对声带的冲击,可以丰富改变色,在播音及主持中大多采用以胸腔共鸣为基础,口腔共鸣为主,采用中声区进行用声,所以大家听起来,会感到轻爽、明快、响亮。

在唱歌、或者发一些高音时会用到鼻腔共鸣及头腔共鸣。

那么我们朗诵中用什么共鸣呢?这要看作品的内容,如果属于轻缓的作品,可采用中声区朗诵,如果是迭拓起伏的作品,那就要根据作品的时度用上各种共鸣,比如象读歌吟有梦、北落师门的某些作品时。

共鸣腔的打开与前面所讲的普通话语音知识方法的训练及口部操都有很大的联系,由其是声韵母的练习,对打开共鸣腔非常有帮助,当你做完以上的训练,并达到要求后,你的共鸣基本上也会加大,并适度的打开,当然好的共鸣还是要经过系统的锻练的。

1、口腔共鸣的训练一般我们采用双唇用喷法(发P音)、舌尖用弹法(发T音),要有意识集中一个点发,就象子弹从口腔里射出,击中某一个目标,音要从上腭打到硬腭前端,然后送出,发音时鼻腔要关闭(先用和捏住鼻子试几次,就感觉到了)。

练习:A、bā——dā——gābā——dā——gāpā——tā——kā pā——tā——kābā——dā——gā——pā——tā——kābābábǎbà/ bābábǎbà/ bābábǎbàpeng pa pi pu pai (全部一声)pai pu pi pa pengB、用前面讲普通话语音里面的声母(b、p、d、t、g、k)与韵母(ai、an、ang)拼合练习:注意发双唇音声母时要满口保持紧张,发的响亮、集中,并结合你所练的丹田气。

声乐教学中共鸣腔体的应用

声乐教学中共鸣腔体的应用

声乐教学中共鸣腔体的应用导语:在声乐教学中“共鸣腔体”的训练必须要抓住正确的训练方式,在反复训练之后还应该结合实际歌曲进展训练,让学生深切感受“共鸣腔体”在实际歌唱中的运用。

在对学生进展“共鸣腔体”训练的时候,要密切注意学生的训练状态,一旦发现错误就要及时纠正。

如在头腔共鸣训练时很容易有学生为了追求音量和音色的饱满,而刻意压喉咙;在胸腔共鸣训练时也容易有学生为了感受胸腔的张力,而无意识运用肢体语言,导致肢体僵硬。

这些都是错误的训练方式,在训练时教师要及时洞悉学生的错误并纠正。

笔者认为,在“共鸣腔体”的训练中可以遵循以下训练方式。

(一)“打哈欠”训练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打哈欠,以此来感受口腔处于自然翻开状态是什么样子。

接着,教师就给学生讲解口腔自然翻开时的特点:舌头自然平放、咽腔自然张开、牙关自然翻开、软腭自然上提、鼻翼自然扩张,整个“腔体”都处于自然状态。

口腔、咽腔、鼻腔之间都是通畅的,气息可以自由流动。

详细训练方式:让学生“打哈欠”、“叹气”、说“a”,分别感受这三种情况下口腔和胸腔自然翻开的状态。

然后,让学生在“打哈欠”的状态下用“吊嗓”的方式说“a”,体会声音经过口腔-胸腔-鼻腔-头腔这四个腔体产生的共振。

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这四个腔体之间的联系。

(二)胸腔“支点”训练在胸腔共鸣的训练中,教师要指引学生找准胸腔共鸣时声音的“支点”(通常在最下面两根肋骨的交点处),声音要建立在“支点”上,就像声音本来就是从胸腔的地方“透出”一样。

详细训练方式:让学生用手指抵住“支点”,自然翻开喉咙,发“a”音,引导学生尽量将声音往下叹;然后让学生有意识感受声音往下叹时“支点”产生的震感。

以此训练学生的胸腔共鸣,切忌在训练的时候挺胸,要时刻保持胸部的自然放松。

(三)“微笑”训练“微笑”是训练“共鸣腔体”的有效方式之一,因为歌唱的时候也要保持“微笑”状态。

“微笑”训练可以让脸部肌肉处于自然放松状态,鼻腔处于自然扩张状态,下巴、喉头也不会僵硬,促进声带的自然工作,把声波顺利送达口腔上颚,进而产生声音的共鸣。

声乐教学中共鸣腔体的调节与运用

声乐教学中共鸣腔体的调节与运用

声乐教学中共鸣腔体的调节与运用作者:唐博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24期摘要:声乐演唱强调共鸣腔体的调节与运用。

只有合理运用共鸣腔体,才能让声音上下贯通、音色优美动听。

作者结合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与思考,在文中通过调节共鸣腔体,论述了其重要性,进而对共鸣腔体在高、中、低三个声区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声乐教学共鸣腔体调节运用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4-0126-04声乐演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表现类型,声乐教学中共鸣腔体的调节与运用是声乐艺术中重要的技巧。

按照物理学来讲,共鸣是说当物体受到撞击时会产生声音,而这种声音会传播到另外一种介质,然后出现共振现象。

把基音除去,任何一种物体在发音的时候,都会出现泛音。

歌唱发声中共鸣,要求歌唱者的发音,把声音唱在头腔和胸腔之中,美化声音。

声乐教学中气息对人的声带产生冲击,从而出现基音,这样的基音弱小一旦进入人体共鸣腔体,就会产生声波共振,在腔体里通过混响之后,传递出来的声音就美化了。

在发声时,根据旋律音的高低变化,声音共同在高、中、低三个声区的主要共鸣腔体之中。

在发声过程中,共鸣腔体的运用不是片面的,需要形成一个整体。

声乐教学中,要求学生将头腔、口腔、胸腔混合使用,从而形成歌唱发声的“整体共鸣”。

一、调节共鸣腔体,形成声区统一歌唱发声中强调人体共鸣器官中的口腔、头腔以及胸腔。

详细划分,头腔又可以分为鼻咽腔、额窦、鼻窦;口腔包括咽腔、口腔、喉;胸腔则分为气管、支气管、外加整个肺部。

在日常的声乐教学训练中,对于专业学习的学生,要分清每个声区共鸣腔体的主次,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声音统一。

学习声乐的人都知道,高音区以头腔共鸣为主,中音区以口腔共鸣为主,低音区则是以胸腔共鸣为主。

在歌唱发声中,头腔和胸腔是主要的共鸣腔体,也是最便于体会到的腔体;相反,作为高位置的头腔共鸣许多学生较难体会;但头腔共鸣非常重要,它是声音色彩好听与否的重要场所。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1. 引言1.1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的重要性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对于声乐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共鸣是声音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让声音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民族声乐中,共鸣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表现出民族特色和情感的细腻。

通过对共鸣的训练,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音质和音准,增强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技术水平,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

通过共鸣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吸收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味和情感内涵,真正做到情感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共鸣训练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探索欲望,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和发展民族声乐艺术。

1.2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民族声乐教学是培养声乐学生的技艺和表现力,传承并发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

共鸣作为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训练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

民族声乐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要求声乐学生具备丰富的共鸣技巧和表现能力。

现有的共鸣训练方法和技巧并不完善,无法完全满足民族声乐教学的需求。

有必要对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训练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共鸣训练对声乐学生的声乐技巧和表现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共鸣训练,声乐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声音潜力,提高音质和音色的表现力,从而提高表演的品质和水平。

目前对共鸣训练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研究较少,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来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2. 正文2.1 共鸣的概念和作用共鸣是声乐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声音在发声器官中反射和放大的现象。

共鸣可以帮助声音更加清晰、丰满和持久,提高声音的音质和穿透力。

在声乐演唱中,共鸣可以让声音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听众更容易被音乐所感染和打动。

共鸣的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共鸣可以增加声音的音量和穿透力,让声音更容易被听众听到和感受到;共鸣可以使声音更加清晰和鲜明,增强声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共鸣可以帮助声音保持稳定和持久,减少声音疲劳和损伤的可能性。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民族声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声乐教学中,共鸣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它能够决定歌唱效果的好坏。

共鸣是一种科学的声音运用技巧,通过调整身体的呼吸、姿势、喉咙等,使得声音能够在呼吸系统中得到优化,提高歌唱效果。

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共鸣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曲目都需要一定的共鸣技巧才能够完美演绎。

比如,慢板戏曲《十送红军》就需要歌手深度锻炼胸腔共鸣,以达到传递激动人心、慷慨激昂的效果。

因此,合理的共鸣训练可以使得声音更加明亮、富有感染力,从而更好地表现曲目的内涵、情感。

首先,共鸣训练要注重呼吸技巧的培养,因为呼吸当中才是共鸣的开始。

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呼吸训练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腹式呼吸的方式,进行深度的呼吸练习,在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中,做好调节气息和声音的技巧。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口腔呼吸、气鼓式呼吸等方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呼吸技巧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共鸣训练中,充分的身体调节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应该通过重心的调节、肌肉的放松、姿势的调整等方法,使得共鸣得到充分的锻炼。

在学生演唱曲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坐姿或站姿来调整身体,控制身体的气息和声音,提高共鸣的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注重声音的抬头发声,尽可能让音乐从身体深处发出来,增强共鸣的效果。

此外,喉头的调节也是共鸣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生在使用喉头的时候,应该尽量保持轻松和自然,通过唇齿和舌头的协助,调整音量和声音的高低。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重视喉头的保护,不要使用过于紧张的发声方法,以免造成喉头受损。

总之,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共鸣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改善歌手的嗓音、提高歌唱的效果、增强曲目表现的深度和感染力。

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合理的共鸣训练方法,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通过专业的训练,掌握正确的声乐技巧和表现力,更好地呈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声乐。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民族声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历史沉淀。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共鸣可以让声音更加圆润、丰满,使得演唱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本文将就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进行一番探讨。

一、共鸣概念及其重要性共鸣是声音在身体空腔中的反复回荡,形成更加丰满圆润的声音。

共鸣的产生离不开人体的共鸣腔,包括喉咙、口腔、鼻腔和颅腔等。

在声乐教学中,共鸣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共鸣的发挥与否直接影响到声音的质量和音色的美感。

尤其是在民族声乐中,共鸣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共鸣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声音的穿透力和表现力,使得演唱更加动听和感染人。

共鸣的训练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声意识,形成正确的唱歌姿势和习惯,对声带和呼吸系统也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共鸣训练的方法2.1 气息训练气息的训练是共鸣训练的基础,只有通过充足的气息支撑,声音才能有足够的力量来产生共鸣。

在气息训练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呼吸操练,提升学生的吸气和呼气能力,使得气息更加均匀、稳定。

也可以通过发声呼吸练习,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气息的运用方式,让声音更加有力量和张力,为后续的共鸣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声音调整训练声音调整训练是共鸣训练中的关键环节,通过调整声音的高低、明暗、长短等特点,使得声音更加圆润、丰满。

在声音调整训练中,老师可以通过示范和指导,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技巧,包括发声部位的控制、音高的准确把握、以及音色的调整等。

通过不断的练习,使得学生的声音变得更加丰满动听,同时也为后续共鸣训练奠定了基础。

2.3 共鸣空腔的训练共鸣空腔的训练是共鸣训练中的重点内容,学生需要通过练习调整喉咙、口腔和鼻腔等共鸣空腔,使得声音能够在其中产生更加丰满的共鸣效果。

在共鸣空腔的训练中,老师可以通过示范和指导,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共鸣空腔的使用方法,包括喉咙的放松、口腔的张合、以及鼻腔的开合等。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声乐是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共鸣则是声乐表演中非常重要的技巧之一。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如何进行共鸣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共鸣的训练,可以使声音更加圆润、明亮,也可以使声音更加有力量和穿透力。

共鸣的训练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进行探讨,希望能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什么是共鸣?在声乐中,共鸣指的是声音在发声器官(喉咙、鼻腔、嘴腔)中的共鸣振动,它也可以理解为空气在共鸣腔内的共鸣。

共鸣的产生需要空气的振动,并且要受共鸣腔的影响,从而形成特定的共鸣声音。

共鸣不仅影响声音的音色,还决定了声音的响亮度和音域的富有力度。

共鸣对于声音的质量和表现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共鸣的训练方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共鸣技巧,教师需要通过一些训练方法来进行指导。

呼吸训练是共鸣训练的基础。

良好的共鸣需要有足够的气息支持,因此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呼吸训练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技巧,比如腹式呼吸、胸腔呼吸等。

只有通过正确的呼吸方法,学生才能够在发声过程中充分利用气息,确保声音的稳定和持久。

共鸣的训练需要通过口腔和鼻腔的调节来实现。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口腔和鼻腔的练习来帮助学生调节共鸣。

可以通过发出一些元音音节并让学生感受不同部位的共鸣,如m、n、ng等。

还可以利用一些口腔和鼻腔的形状来模仿不同的韵腔,让学生掌握更多共鸣的技巧。

声带的训练也是共鸣训练的重要部分。

声带是声音产生的地方,通过声带的振动和共鸣的共振,声音才能够达到丰满的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声带的训练方法来帮助学生强化共鸣。

可以通过一些发声初级练习来训练学生的声带,如颤音练习、滑音练习等,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共鸣技巧。

语言的训练也是共鸣训练的关键。

在民族声乐中,很多曲目都是以民族语言演唱的,语言的发音和韵律对共鸣有着直接的影响。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民族声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共鸣是声乐表演中的基本功之一,对于声音的发声、音色的美感以及声音的稳定性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定义、特点、训练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对于民族声乐教学工作者和学习者有所启发。

一、共鸣的定义共鸣是声音在共鸣腔内产生振动,加强谐振,增大音量的一种声质。

共鸣是声音在声道、口腔、鼻腔等部位的共振作用。

共鸣对于声音的产生和表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声音更加圆润、饱满,增强其穿透力和表现力。

在民族声乐中,共鸣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高声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声音更加悦耳动听。

二、共鸣的特点1. 声韵丰满:共鸣的训练可以使声音更加圆润、饱满,使声音充满力量和韵味。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声音的丰满度对于歌曲的表现力至关重要,共鸣的训练可以提高声音的丰满度,使声音更加悦耳动听。

三、共鸣的训练方法1. 喉部放松:在进行共鸣的训练之前,首先要进行喉部放松的训练。

可以通过做一些喉部放松的运动,如张口呵气,喉部按摩等,使喉部肌肉放松,为后续的共鸣训练做好准备。

2. 脱离咬字:在进行共鸣的训练时,要尽量避免咬字发音,可以通过放松口腔肌肉,进行清晰、纯净的发声,使声音更加饱满、圆润。

3. 利用共鸣腔:在进行共鸣的训练时,要正确利用共鸣腔,使声音在共鸣腔内产生振动,加强共振作用。

可以通过调整发声位置和姿势,找到最佳的共鸣腔位置,使声音达到最佳的共鸣效果。

4. 声音的调节:在进行共鸣的训练时,要不断地调节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使声音更加丰富多彩,增强其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以上的共鸣训练方法,可以提高声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声音更加饱满圆润、美感动听,增强其穿透力和表现力,为民族声乐的演唱提供更加完美的声音效果。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一、引言民族声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的魅力和独特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而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共鸣是声乐发声的基础,它能够提高声音的质感和音色,增强声音的穿透力和表现力。

本文将就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进行探讨,旨在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共鸣的训练方法,提升民族声乐的表现水平。

二、共鸣的概念和作用共鸣是声音传播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指的是声音在口腔、喉咙和鼻腔等部位发出后,被这些部位反射、放大并产生共鸣效果,从而使得声音更加丰满、饱满和富有穿透力。

在声乐中,共鸣是声音产生的基础,它能够影响声音的高低、亮暗、清浊等音质特征,对声音的美感和表现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共鸣可以提高声音的穿透力和表现力,使得声音更加有力量和感染力。

共鸣也可以改善声音的音色和质感,使得声音更加清晰、圆润和饱满。

共鸣训练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大幅度提升声乐演唱的质量和表现力。

三、共鸣训练的方法1. 基础共鸣的练习基础共鸣是共鸣训练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共鸣习惯,为进一步的共鸣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共鸣的练习包括口腔共鸣、喉腔共鸣和鼻腔共鸣等,学生可以通过模仿“鸣声”、“嘤声”、“嗯声”等方法进行练习,不断感受和掌握声音在口腔、喉腔和鼻腔的共鸣效果,培养声音的圆润、丰满和饱满的音色。

2. 深度共鸣的训练深度共鸣是共鸣训练的高级阶段,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声音的音质和表现力,增强声音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深度共鸣的训练需要学生更加注重身体的调整和呼吸的运用,通过适当的身体姿势和呼吸方法,使声音产生更加深沉、饱满和有力的效果。

学生可以通过“低吼声”、“颤声”、“鼻音”等方法进行练习,不断探索和尝试声音的深度共鸣效果,使声音更加饱满和有力。

3. 音域共鸣的拓展四、共鸣训练的注意事项1. 培养正确的呼吸习惯共鸣训练需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呼吸习惯,只有合理的呼吸方法才能够支撑起共鸣效果,使声音更加饱满和有力。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民族声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共鸣是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核心训练内容之一。

共鸣是指人体在发声时,声音通过骨骼、肌肉等传导到空腔中,发生共振,增强声音的音质和音量。

民族声乐中共鸣的训练主要包括呼吸控制、喉咙放松、舌头位置和口腔形态等几个方面。

呼吸控制是共鸣训练的基础。

学生需要学会正确的腹式呼吸,即深呼吸时通过膈肌的收缩使腹部向前凸起,吸气时鼓起,呼气时腹部缩进。

通过腹式呼吸可以使气流充分进入肺部,增加气量,从而使声音更加富有共鸣。

喉咙放松也是共鸣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生需要放松喉咙肌肉,使声音能够自由地通过喉咙传导出去。

可以通过舌头轻轻顶住上齿龈、嘴巴微微张开等动作来帮助喉咙放松。

舌头位置也会影响声音的共鸣。

正确的舌头位置是平放在口腔底部,和下颌保持平衡。

有些学生在发音时舌头会紧贴上口腔,或者抬得太高,这样会导致声音的共鸣不够充分。

通过训练,学生需要调整舌头的位置,使其平放在口腔底部,以充分利用共鸣腔来产生更好的声音效果。

口腔形态也是共鸣训练的重要一环。

学生需要学会掌握正确的口型和发音方式。

不同的民族声乐有各自独特的口型和发音方式,学生需要在教学中逐渐掌握并运用。

合理的口腔形态可以使声音在口腔内合理共鸣,从而产生更加美妙的音质。

在进行共鸣训练时,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示范、对比、辅助等。

示范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演唱来给学生展示正确的共鸣效果;对比是指通过让学生听示范唱法与自己唱法的对比,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共鸣的作用;辅助是指教师通过手势、言语等方式指导学生调整呼吸、喉咙等各个方面的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共鸣的要领。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声音品质和音量,更能使声音更富有个性和表现力,符合民族声乐的特色和要求。

在教学中要给予共鸣训练足够的重视,并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共鸣的原理和技巧,从而在演唱中充分展现出民族声乐的魅力。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民族声乐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唱法,它融合了民族音乐的特点和声乐的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

而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歌唱技巧和艺术水平。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方法。

一、共鸣的概念和作用共鸣是指声音在发声体内产生的共振现象,是声乐表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巧。

共鸣的产生需要依靠发声体的共鸣腔来完成,而共鸣腔主要包括喉咙、鼻腔和口腔。

当声音在这些共鸣腔内共振时,声音会变得更加圆润、富有色彩,同时也增加了音量和穿透力,使得声音更加动听。

这对于民族声乐表演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民族声乐在表现力上更加强调自然、真实和情感的传递,所以需要更加出色的共鸣技巧来增强声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共鸣的训练方法1. 基础共鸣练习基础共鸣练习是共鸣训练的基础,它主要包括鼻腔共鸣、喉咙共鸣和口腔共鸣三个部分。

学生可以通过以下练习来增强基础共鸣技巧:(1)鼻腔共鸣练习:这个练习可以通过闭住嘴巴,用鼻子发出声音的方式来进行。

学生可以先用手捂住嘴巴,然后发出“M”、“N”等带有鼻音的字母声,目的是让声音更多地通过鼻腔发出,增加鼻腔的共鸣效果。

(2)喉咙共鸣练习:这个练习可以通过用手轻轻摸喉咙的方式来进行。

学生在唱歌时可以感受到喉咙共鸣的感觉,微微用手按压喉咙可以使声音更加圆润和丰满。

(3)口腔共鸣练习:这个练习可以通过开口大声唱歌的方式来进行。

学生可以练习唱开口音、清晰发音的歌曲,感受口腔共鸣的效果。

2. 增强共鸣的训练基础共鸣练习是共鸣训练的基础,但要想让声音的共鸣效果更加出色,学生还需要进行一些增强共鸣的训练。

例如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1)深呼吸训练:深呼吸可以增强声音的共鸣效果,因为它可以充分利用气息,使得声音更加充沛和有力量。

所以可以通过练习深呼吸、大声呼气的方式来增强共鸣。

(2)发声体按摩:发声体的放松也是共鸣训练的重要一环,因为只有发声体放松了,声音才能更加自然和顺畅地发声。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摘要】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首先介绍了共鸣的概念和作用,探讨了共鸣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

接着详细说明了共鸣训练的方法和技巧,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最后通过实际案例来展示共鸣训练的效果。

共鸣训练对民族声乐教学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表现力。

未来,共鸣训练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新。

共鸣训练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共鸣训练、重要性、概念、作用、运用、方法、技巧、注意事项、实际案例、意义、未来发展方向、总结1. 引言1.1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的重要性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共鸣是声音产生和放大的过程,通过适当的共鸣训练,可以使声音更加清晰、响亮、富有表现力。

在民族声乐中,共鸣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民族文化特色,传达情感与情绪,提升演唱的艺术水平。

共鸣训练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准和音质,使其声音更加稳定、丰满。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调整,学生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共鸣点,使声音更加集中和有力量。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演唱的效果,也可以减少声带的压力,预防声带疾病。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训练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提高音乐素养和综合艺术修养。

通过共鸣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更加自如地表达和诠释音乐情感,从而更好地展现民族声乐的魅力和韵味。

共鸣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民族声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 正文2.1 共鸣的概念和作用共鸣是声音在人体共鸣腔内共振放大的现象,是声音美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共鸣在声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使声音更加丰满、柔和、富有感染力,让歌声更具表现力和穿透力。

共鸣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共鸣能够增加声音的音量和音色,使声音更加丰富多彩,更具表现力;共鸣可以帮助歌唱者产生更好的声音控制和音准,让歌曲表达更加准确;共鸣还可以改善声音的传播效果,让声音更加传神、动听。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民族声乐是一种充满民族特色、具有浓厚民族风情的声乐形式,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对于声乐学习者的声音表现和音质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共鸣的概念、共鸣的分类和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共鸣的概念共鸣是指声音在发声腔道内传播时,受到腔体的共振作用而增强的现象,共鸣是形成美妙音质的重要因素。

在声乐演唱中,只有充分利用腔体的共鸣才能使声音产生更加丰富、饱满的音色。

共鸣是声音传播的物理学现象,是发声腔道内声波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使得声音在传播中不断被放大、增强,从而形成高质量的声音。

二、共鸣的分类共鸣可分为咽喉共鸣、颌面共鸣和鼻腔共鸣三大类型。

1. 咽喉共鸣:指的是声音在咽喉部位发生的共鸣作用。

咽喉共鸣起到了声带振动的支撑和提升声音韵律的功能。

咽喉共鸣在声乐演唱中非常重要,它可以使声音更加明亮、富有穿透力,使演唱者的表现更加生动、传神。

2. 颌面共鸣:颌面共鸣是指声音在口腔和面部骨骼结构内的共振作用。

颌面共鸣可以使声音更加饱满、圆润,增加声音的韵律感和表现力。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对于学习者的声音表现和音质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共鸣训练主要包括呼吸训练、共鸣点训练和共鸣轮训练三个方面。

1. 呼吸训练呼吸是声乐演唱的基础,充分的呼吸可以为声音的共鸣提供充足的能量。

学习者可以通过进行深呼吸和吐气训练,提高呼吸肌肉的灵活性和控制能力,从而使呼吸更加深沉、稳定,为声音的共鸣提供充分的支持。

2. 共鸣点训练共鸣点是声音共鸣的重要部位,学习者需要通过训练来掌握共鸣点的位置和运用技巧。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示范和指导,帮助学习者找到并熟练运用颌面、咽喉和鼻腔共鸣点,使声音产生更加丰富、饱满的音色。

共鸣轮训练是通过练习各种发音,使声音在咽喉、颌面和鼻腔三个共鸣点之间自由转换的一种训练方法。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声音质量和喉咙健康的重要环节。

共鸣指的是声音在喉咙、头部和胸腔内的反射和振动,使声音产生充分的共振,从而增加音量、改善音色和表现力。

在民族声乐中,共鸣训练能够使学生的声音更加饱满、温暖、深沉,并帮助表达民族情感和文化特色。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共鸣训练方法。

首先是喉咙共鸣的训练。

喉咙是声音产生的主要器官之一,喉咙共鸣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喉头的振动效率,增加声音的清晰度和穿透力。

学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喉咙共鸣练习来进行训练。

让学生放松喉咙,发出一种柔和的喉音,练习调整声音的高低和响度,同时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伤喉咙。

其次是头部共鸣的训练。

头部共鸣是指声音在头部产生共振,使声音更加明亮、清晰和饱满。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发声练习来进行。

让学生张开嘴巴,依次说“啊-呀-耶-哦-呜”,并尽量感受声音在头部的共鸣。

还可以利用一些共鸣板或音响设备来进行头部共鸣的训练,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声音共振的效果。

最后是胸腔共鸣的训练。

胸腔共鸣是指声音在胸腔内产生共振,使声音更加深沉、厚实和动听。

胸腔共鸣的训练可以通过一些深呼吸和身体放松的练习来进行。

让学生用鼻子吸气,然后将空气慢慢呼出,同时发出一种低沉的喉音,感受声音在胸腔内的共鸣效果。

可以利用一些共鸣筒或共鸣杯等辅助器材来进行胸腔共鸣的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声音共振的位置和力量。

通过以上三种共鸣的训练方法,学生可以逐渐掌握声音共振的技巧,提高声音的质量和表现力。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训练不仅是技巧的培养,更是对民族音乐特色的发掘和传承。

希望通过共鸣训练,学生能够发展个人独特的音色和表演风格,为民族声乐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共鸣腔体的运用及及气息的控制教学设计

共鸣腔体的运用及及气息的控制教学设计

共鸣腔体的运用及及气息的控制教学设计在声乐实践教学中,训练学生腔体共鸣的技巧很多、比如打哈欠、打开喉咙等,除了这些方式,学生受到的惊吓越大,其喉咙打开的也就越大,喉头的位置就比较低。

在共鸣腔体应用中,需要保持腔体处于自然打开状态,这需要教师时刻调整学生歌唱时的嘴型。

正确的嘴型应该是椭圆状的,上下嘴唇张开,嘴巴张开度刚好供两根手指通过。

在高音声部的运用过程中,需要按照头腔、鼻腔、口腔、胸腔等部位的共鸣顺序展开应用,由强到弱按照恰当的比例进行混合式共鸣,其高音声部倾向于头腔共鸣,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胸腔共鸣基础。

通过对中音声部的应用,可以提升演唱的色彩性,音响的浓度较好,在中音声部演唱中需要以中部共鸣为核心,实现鼻腔与口腔的混合性共鸣,使胸腔与头腔产生良好的共鸣色彩。

在低音声部的应用过程中,需要侧重于胸腔的共鸣,头腔共鸣比较弱,鼻腔与口腔会产生一定的共鸣,在这种应用方式下,音响的色彩比较浑厚、低沉。

浅谈民族声乐演唱中共鸣的运用

浅谈民族声乐演唱中共鸣的运用

浅谈民族声乐演唱中共鸣的运用民族声乐演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中共鸣的运用。

中共鸣是指在演唱过程中,通过艺术手段营造出一种共鸣的效果,使得演唱者的情感与声音能够传达到观众的内心深处,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感受。

本文将从中共鸣的含义、民族声乐演唱中中共鸣的运用以及中共鸣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共鸣的含义中共鸣,即共鸣效果,是一种声学现象,指声波与空气、物体相互作用时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在声乐演唱中,共鸣效果是指演唱者通过调整喉部肌肉的紧张程度,利用头部、胸腔、鼻腔等部位的空腔共振,使得声音在演唱者体内产生共振,从而使得发出的声音更加轻盈、圆润、传达更多的情感。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中共鸣是一种常用的艺术手段。

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会根据歌曲的节奏、旋律以及情感特征等,调整喉部肌肉的紧张程度,利用身体的共振效应,营造出一种共鸣的效果。

例如,在山歌中,演唱者通常会以喉部带点哭腔的方式演唱,这种哭腔和共鸣效果能够表现出农民在困苦生活中的内心痛苦;在蒙古族长调中,演唱者会利用胸腔和头部的共振效应,营造出一种高亢激越的音乐效果,表现出人们热爱生活的精神。

中共鸣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使演唱者的情感和声音更好地传达到听众的内心深处,使听众更加容易产生共鸣,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感受。

其次,中共鸣可以使声乐演唱的音质更加圆润、富有力度,使得民族声乐演唱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进而增加听众对音乐的认同感和情感体验。

最后,中共鸣可以增加音乐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使得民族声乐演唱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深度,体现出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

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的训练民族声乐的特点在于其独具风格的唱法和共鸣。

共鸣指的是声音在声腔中反弹后再次被放出,使声音更加饱满、明亮、具有穿透力和持久性,是民族声乐的重要特征。

因此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共鸣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共鸣的训练,首先需要正确理解并掌握共鸣的原理。

共鸣发生的前提条件是有一个能够形成共振的声腔,使声音在其中反复增强和反射。

在人类身体内,主要的共鸣器官是喉部、嘴巴和鼻腔等。

因此,在声乐训练中,需要注意将声音导向这些共鸣器官,以便产生更好的效果。

共鸣的训练还需要有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式。

在唱歌时,身体的姿势需要自然舒展,腹部和膈肌需要放松。

同时,需要采用深度呼吸的方式,将空气充分吸入肺部,使声带更加放松,产生更加自然、悦耳的声音。

在使用呼吸时,需要注意不要用肩膀和胸部呼吸,否则会影响共鸣的效果。

其次,在共鸣的练习中,需要有正确的调音方法和喉咙控制。

声音需要从头颈部流经喉部、胸腔、鼻腔等共振器官,因此,在调音时,需要注意用气流将声音从上至下、从前至后,沿着共鸣腔道流动,形成连贯的声音。

同时,为了产生稳定、富有表现力的声音,在喉咙的控制方面也需要下一些功夫。

最后,共鸣的训练还需要较长时间的练习和耐心。

在训练中,需要逐渐提高共鸣器官的敏感性和反应能力,将声音放大,增强共鸣效应。

同时,在进行高音发声和发声细节控制时,也需要有精细的技巧和判断力,以便发挥共鸣的最佳效果。

总之,对于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共鸣训练,需要系统、科学地进行。

在声音发声、姿势、呼吸、喉咙调控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正确把握。

只有这样,才能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产生出更加高超、优美、饱满的共鸣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唱 的 口型 正 确的歌 唱 口型应该 是 : 上 下 嘴 唇垂直张开 . 嘴型偏于椭 圆形 , 嘴 巴 的 张 开 度 为 两根 手 指 通 过 为最 好 第 一 ,在 高 音 声 部 的 运 用 。 “ 共 鸣腔 体” 在 高 音 声 部 的 运 用通 常都 是 依 照头 腔 共 鸣一 鼻 腔 共 鸣 一口腔 共 鸣 一 胸腔 共鸣 的 顺序 , 由强 到 弱 按 适 当 比例 混合 共 鸣 。 高 音 声 部 偏 向 重于 头 腔 共 鸣 . 但 也 需 要足 够 的 胸腔 共 鸣奠 定 基 础 第二, 在 中 音声 部 的运 用 。 中音 声 部 的 演 唱 通 常共 鸣腔 体 的 色 彩都 十 分 丰 富 . 音 响 浓度 也 最 好 中音 声 部 的 演 唱 以 中部 共 鸣 为 中 心 , 口腔 和 鼻腔 产 生 混 合 共 鸣 。 头 腔 和 胸腔 产 生 一 定 量 的 共 鸣 色彩 第 三 ,在 低 音 声 部 的 运 用 。 “ 共 鸣腔 体” 在 低 音 声 部 的 运 用跟 高音 声 部 的运 用 相反 , 侧重于胸腔的共鸣, 头腔共鸣较弱 ,
式 闻 花香 时鼻 腔 跟 咽 腔 就 是 处于 打 开 状 态. 气 息 能 够 顺 利 带动 声 波 进 入 鼻 腔 产 生 共 振 有 了 良好 的鼻 腔 共 鸣 才 能将 声 音 带 入 头腔 。 进 而 产 生头 腔 共 鸣 。
( 四1 头 腔 共 鸣
头腔 共 鸣通 常 是 在演 唱 高音 时运 用 。 良好 的头 腔 共 鸣可 以使歌 唱 的声 音 明 亮 、 辉煌 。 充 满 力 量 。 在运 用 头 腔 共 鸣时 要 打 开 其 余腔 体 .确 保 腔体 内部 足够 的张 力 , 这 样 声 音在 头 腔 才 会 产 生 共振 , 进 而 产 生 头腔共鸣 。 使 歌 唱 的声 音 流 畅 、 动听。 二、 “ 共 鸣腔 体 ” 的训 练 在对 学生进行 “ 共鸣腔体 ” 训 练 的 时 候. 要 密 切 注 意 学 生 的训 练 状 态 , 一 旦 发 现 错 误就 要及 时 纠 正 如 在 头腔 共 鸣训 练 时 很 容 易有 学 生为 了追 求音 量和 音 色 的饱 满. 而刻 意压 喉 咙 : 在胸 腔 共 鸣训 练 时也 容 易有 学生 为 了感 受胸腔 的张 力 . 而无 意识 运 用肢体 语 言 , 导致肢 体僵 硬 。这些都 是 错误 的训 练方 式 . 在训 练时教 师要及 时 洞悉 学生 的错 误并 纠正 笔 者认 为 , 在“ 共 鸣腔体 ” 的 训 练 中 可 以遵 循 以下 训 练 方 式。
试 论声 乐教 学 中“ 共 鸣腔 体’ ’ 的训 练及 其应 用
■ 陈 南清 长 沙 学 院 艺术 系
摘 要: 呼 吸是 声 乐演 唱 的 动 力 源泉 , 优 美动 听 的歌 唱 必 须依 靠 于 良好 的共 鸣 , 而 共 鸣 又 来 源 于 腔 体 。 由此 可 见 , 共 鸣 腔 体 在 声 乐 演唱 中 占有 十 分重 要 的 地 位 。共 鸣 方 法 的 掌握 、 共 鸣 腔 体 的 大 小 以及 共 鸣 气压 的 强 弱 都 会 直 接 影 响 声 乐的 演 唱 。 本 文作 者主 要 分 析 声 乐教 学 中如 何 进行 “ 共 鸣腔 体 ” 的 训 练 以及 共 鸣 在 声 乐 演唱 中的 运 用 。
生 掌 握 这 四 个腔 体 之 间 的 联 系 ( 二) 胸腔 “ 支点” 训 练 在 胸 腔 共 鸣 的训 练 中 . 教 师 要指 引学 生 找 准 胸腔 共 鸣 时声 音 的 “ 支点 ” f 通 常 在 最 下 面 两 根 肋 骨 的交 点 处 】 .声 音 要 建 立
f 一1 口腔 共 鸣 . 口腔 共 鸣包 括 口腔 、 喉咙、 舌 头 和 咽 喉 良好 的 口腔 共 鸣 可 以让 歌 唱 声 音 饱
音 量和 拓 展 音 域 。 这样 才 能牢 固掌 握 “ 共 鸣腔 体 ” 的 技 巧
三、 “ 共鸣腔体” 的 运 用 当前 . 在 声 乐教 学 中 除 了运 用 “ 打 开 喉咙” 、 “ 打哈欠” 等 方 式训 练腔 体 共 鸣 , 让
满、 优美 , 咬 字 吐 宇 充满 力量 。 口腔 共 鸣是 头腔 共 鸣及 胸 腔 共 鸣 的基 础 前 提 。 ( 二1 胸 腔 共 鸣 良好 的胸 腔 共 鸣可 以强化 歌唱 声音 的 厚 度和 力度 , 使 发 出的声 音充 满力量 、 饱 满。 胸 腔共 鸣通 常在低 声部使 用较 多 , 运 用胸腔
“ 支点 ” , 自然 打 开 喉 咙 . 发“ a ” 音, 引 导 学 生尽 量 将 声 音往 下 叹 : 然后 让 学 生有 意识 感受声音往下叹时“ 支点” 产 生 的 震感 。 以 此训 练 学 生 的胸 腔 共 鸣 . 切 忌在 训 练 的 时 候挺胸 , 要 时刻 保 待胸 部 的 自然 放 松 。 ( 三1 I ‘ 微笑 ” 训练 “ 微笑 ” 是训练 “ 共 鸣腔 体 ” 的 有 效 方 式之一 . 因 为歌 唱 的 时候 也 要保 持 “ 微笑”
口腔 跟 鼻腔 产 生 一定 比例 的 共 鸣 这样 出 来 的 音 响 色彩 就 较 为 低 沉 、 浑厚。 四. 结 语 综 上所 述 。 在 声 乐教 学 中 “ 共 鸣 腔体 ”
梁” . 是“ 共 鸣腔 体 ” 训 练 中 不 可 或 缺 的 一 部 分 在 呼 吸训 练 中有 “ 闻花 香 ” 的训 练 方
学 生 感 受歌 唱 时 腔体 的状 态 之 外 . 还 可 以 让 学 生 体会 突然 受 到惊 吓 本能 反应 时腔 体 的状 态。 通 常来说 , 一个人 受到 的惊 吓越大 ,
喉咙 也就打 得越开 ,喉 头 的位 置 也就越 低 “ 共 鸣腔 体 ”在运 用中 除了要 始终 保持腔 体 的 自然 打开状 态外 . 教 师还应该 注 意学 生歌
共鸣 时 . 会 明显感觉 到胸肺 是处 于较 为松 弛 的状 态 . 气 息 也 处 于流 动 状 态 。
f 三1 鼻 腔 共 鸣 鼻腔 是 声 音 进 入 头腔 产 生共 鸣 的 “ 桥
在“ 支点 ” 上。 就 像 声音 本来 就 是 从 胸 腔 的 地方 “ 透 出” 一样 具 体 训练 方 式 :让 学 生 用 手 指 抵 住
关键词 : 共鸣 腔 体

训练
应用

“ 共 鸣腔 体 ” 的 种类 及 其 作 用
气” 、 说“ a ” , 分 别 感 受 这 三 种 情 况 下 口腔 和 胸 腔 自然 打 开 的状 态 。 然 后 , 让 学 生 在 “ 打 哈欠 ”的 状 态 下用 “ 吊嗓 ” 的方 式 说 “ a ” .体 会 声 音 经 过 口腔一 胸腔一 鼻腔一 头 腔 这 四个腔 体 产 生 的共 振 反 复 训练 让 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