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叶绿体DNAtrnT_trnF序列研究祁连圆柏的谱系地理学
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张韵洁,李德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摘要:系统发育基因组学是由系统发育研究和基因组学相结合产生的一门崭新的交叉学科。
近年来,在植物系统发育研究中,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优势渐显端倪,为一些分类困难类群的系统学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但同时也存在某些问题。
本文结合近年来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中的一些典型实例,讨论了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在植物系统关系重建中的价值和应用前景,并针对其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也涉及了新一代测序技术对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的影响。
关键词: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叶绿体基因组;新一代测序技术;长枝吸引中图分类号:Q75,Q9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45(2011)04-365-11 Advances in Phylogenomics Based on 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sZHANG Yun-Jie,LI De-Zhu**(Key Laboratory of Bio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y,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Kunming650201,China)Abstract:Phylogenomics is a new synthesized discipline which combines genomics with phylogenetics.Phylogenom-ics based on chloroplast genomes has shown many great advantages in plant phylogenetic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providing resolutions for phylogeny of some taxonomically difficult groups of plants.However,there are some prob-lems coming along with chloroplast phylogenomics as well.In this review,the application prospects and potential problems of chloroplast phylogenomics in plant phylogenetic reconstruction were discussed based on recent phylog-enomic case studies.The influence of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on chloroplast phylogenomics was also discussed.Key words:Phylogenomics;Chloroplast genome;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Long-branch attraction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多种多样,它们因有着共同的进化历史而有着或近或远的渊源。
祁连山不同海拔梯度山生柳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草 业 学 报
A CT A PRAT A CU IT UR A E N I SI CA
第2卷 1
第 5 期
21 0 2年 1 0月
Vo . 1 No 5 12 , .
祁 连 山不 同海 拔梯 度 山生柳 遗传 多样 性 的 S R 分 析 S
郭敏 , 马彦 军 , 毅 李
1 3 数 据统 计和 分析 . 根据 电泳结果 , 研究 用 Ames a h r caBo eh公 司 的 I g cn e 本 rh m P amai itc ma eS a n r电泳 扫描 分 析 对凝 胶 进行 扫
描, 根据 共显 性分 子标 记基 因型 分 型 的原 则 , 得 到 的 图谱 进 行 分 析 。有 带记 为 1 无 带 记 为 01 采 用 P p e 对 , _ , o gn 3 2软件 进 行数 据处 理 , 软件 的优 点 是 处理 的数 据 量 大 , 合 于等 位 酶 数 据处 理 也 适 合 于 S R 的数 据 处 理 , 该 适 S 因
同 引物 有不 同 的退 火 温度 ) 退火 4 ,2C延伸 3 , 5S 7 。 0S 循环 数 3 0个 , 最后再 7 ℃延 伸 l n 4C保温 。P R 产物 2 Omi , 。 C 经 8 变性 聚丙 烯 酰胺凝 胶 电泳 ( 0 稳压 , ) 2 0V 2h 分离 , 染检 测E] 银 l。 4
已开 发 的引物 ]如柑 橘 属 ( i u ) , C t s 的不 同种_ 以及 猕 猴桃 属 ( t i i) r 7 Aci d a 的不 同种 的引物 开 发E n 。本 试 验 中首
先通 过杨 树 ( p ls引 物在柳 树 ( ai ) 的通用 性探究 旨在 加速 杨柳树 种遗 传育 种学 的研究 进程 。 Po u u) Sl 上 x 山生柳 ( ai rte h ) S l oirp a 为杨 柳 科 柳 属 多 年 生 落 叶直 立 小 灌 木 , 我 国特 有 种 , 要 分 布 于 海 拔 30 0 x 为 主 0 ~ 37 0m 的高 山山脊 、 0 山坡 、 沟谷林 缘 , 具有 生长快 , 无病 虫害 等特 点 ] 山生柳 不 仅具 有 以灌 护 草 、 , 以灌 育草 的作 用 , 能有 效控制 水 土流失 、 还 涵养 水源 、 培育 土壤 , 对于 生态 系 统 的稳定 性有 着 重要 作 用E 。 目前 国 内在分 子 方 “
江苏2013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助34
土壤黑炭对城市林业土壤多环芳烃(PAHs)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
自然科学
博士
CXZZ13_0534
张中峰
菌根的水分传输作用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自然科学
博士
CXZZ13_0535
赵海霞
编织型食管支架有限元分析与结构优化
自然科学
博士
CXZZ13_0536
张华
全地形全方位纯液压动力的植保喷雾机地盘设计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博士
CXZZ13_0541
李涛
热处理木材的介电特性及其含水率快速无损检测技术
自然科学
博士
CXZZ13_0542
李文定
纳米纤维素改性三聚氰胺树脂机理及复合材料制备研究
自然科学
博士
CXZZ13_0543
高鑫
基于LF-NMR技术的木材内水分迁移特性研究
自然科学
博士
CXZZ13_0544
张丽
木质纤维原料生物炼制L-乳酸
自然科学
博士
CXZZ13_0545
王静
耐盐植物酶法制备功能性甘露低聚糖的研究
自然科学
博士
CXZZ13_0546
刘鑫
棕纤维弹性床垫芯料结构及性能研究
自然科学
博士
CXZZ13_0547
刘玮
基于肌肉疲劳特征的背部气压按摩效应及个体差异性研究
自然科学
博士
CXZZ13_0548
杨颖
鹅掌楸转录组测序及CUC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曹顺仙
JGLX13_046
艺术类硕士论文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
徐雷
JGLX13_047
林业院校MBA项目发展战略的研究
苔藓植物生殖生态学研究
第23卷第11期2003年11月生 态 学 报ACT A ECOLOGICA SINICA V ol.23,No.11N ov.,2003苔藓植物生殖生态学研究王中生1,安树青1,方炎明2(1.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 210093;2.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南京 210037)基金项目:科技部973重点资助项目(2002CB1115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270110)收稿日期:2003-06-08;修订日期:2003-09-10作者简介:王中生(1972~),男,安徽桐城人,博士,讲师。
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及分子系统学研究。
E -mail :W an gzs @nju Foundation item :T he 973-project of the M inis try of S cience an d Tech nology (No.2002CB111504)an d the National Natu -ral S 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30270110)Received date :2003-06-08;Accepted date :2003-09-10Biography :W ANG Zhong -Sh eng ,Ph .D .,mainly en gaged in th e res earch of plant ecology and molecular sys tematics .E -mail:Wangzs @摘要:近年来苔藓植物生殖生态学研究主要集中于繁育系统、生殖代价与对策,以及不同生殖方式对种群遗传变异的影响等方面。
生殖结构的原始性及其对水分的独特需求,以及雌雄异株比例较高等导致苔藓植物中有性生殖比例偏低;雌配子体很少完成整个有性生殖过程,其“真实的生殖代价”主要指雌性性表达(雌配子发生)的能耗,并且显著低于雄性性表达;基于对资源有效分配的生殖对策而导致雌性偏向及部分孢子体败育。
婆婆纳叶绿体基因组测序与特征分析
DOI:10.16605/ki.1007-7847.2022.07.0166婆婆纳叶绿体基因组测序与特征分析贾守宁1,李翔2,鲍海娟2,李生新2,陈文娟1,赵国福1,王双玺1,徐智玮1,王久利2,3,李啟恩4,5*(1.青海省中医院中药研究所,中国青海西宁810099;2.青海民族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中国青海西宁810007;3.青海省特色经济植物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青海西宁810007;4.青海大学藏医学院,中国青海西宁810016;5.青海大学藏药研究中心,中国青海西宁810016)摘要:婆婆纳(Veronica polita Fr.)是一种重要的藏药材,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方法完成了婆婆纳叶绿体基因组的测序,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其结构、基因构成等特征,随后利用叶绿体基因组的蛋白质编码序列探讨了婆婆纳的系统发育关系。
结果表明:1)婆婆纳的完整叶绿体基因组总长为150191bp,GC 含量为37.9%,具有典型的四分体环状结构,大单拷贝(large single copy,LSC)区、小单拷贝(small single copy,SSC)区和反向重复(inverted repeat,IR)区的长度分别为81847bp 、17414bp 和25456bp;2)婆婆纳叶绿体基因组含有134个基因,包括88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rotein coding gene,PCG)、8个核糖体RNA (ribosomal RNA,rRNA)基因、38个转运RNA (transfer RNA,tRNA)基因,其中假基因2个;3)在婆婆纳叶绿体基因组中共检测到26529个密码子,其中32种密码子的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elative synonymous codon usage,RSCU)值小于1,30种密码子的RSCU 值大于1,2种密码子的RSCU 值等于1;4)婆婆纳属植物的IR 边界高度保守,无明显的收缩或扩张;5)婆婆纳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之间的变异区域多在基因间隔区;6)婆婆纳与阿拉伯婆婆纳(V.persica )的亲缘关系较近。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祁连圆柏林分特征分析
第48卷第1期2021年3月Vol.43No.7Man,2021福建林业科技of Fujian Forestry Sol and Techdoi:10.13428/j.cadi.fjlk.0021.0/02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祁连圆柏林分特征分析魏登贤5袁莹2,李强峰2(/青海省林木种苗总站,青海西宁512025;2.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西宁512212)摘要:以青海省不同地区的圆柏林分为研究对象,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林分立地质量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构建以立地得分为时间序列的林分胸径和树高的非等间距灰色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立地质量与林分生长有着十分明显的关联性,即随着立地质量的提高,圆柏林分的生长状况也有明显提高;在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全氮、有效磷、有机质、碱解氮、土层厚度这9个立地因子中,对林分立地质量及林分生长影响最大的是坡向,权重为12.1%;影响最小的是有效磷,权重为10.0%o 此外,构建的林分树高、胸径生长模型,经精度检验结果表明,灰色系统理论在圆柏林分生长预测中的表现效果良好,对于特定林龄和密度范围的圆柏林分,应用灰色理论,根据立地条件对林分生长特征进行预测的方法可行。
关键词:灰色系统理论;祁连圆柏;立地质量评价;林分特征;预测模型中图分类号:S76244;S7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51(2021)01-0068-06Analysit and Prediction of Stand Charrcteristict of Sabian in Qinghat Baseh on Gry System TheerrWEI Dengxian1,YUAN Ying7,LI Qiangfeng7(2Foesf Seedling Station of Qinggri,Xining814008,Qinggrt,Chirr;2.Deaartmear oU abriculture and forestry oU Qinghai Universitr,Xining814010,SQnghai,Shim)Abstrrct:As the subject of study forest stands of Sarina in diberent areas of Qinghai Province,ond a non-equidistant grep moPo5of stand DBH and hemht was constructeP with site score as the hmo series based o the quaCth of forest discrete sites which evaluat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grep correUCon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ite quality,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h of the standing gropnU,the growth of the Sabma chinensts(L.)Anh suUveaion has aUo improved significanhy;the nine site factors of altituuo;s iopo;s iopo direc2on,o lopo posnion,total nitroven,avaimbU phosphorus,oraanie matter,oUaC-hyyro-lyzed nitroven,soil layer thichness,the sUpe4X602。
基于叶绿体DNAtrnL-F序列研究部分鸢尾属的亲缘关系
的亲 缘 关 系 , 可分 为 2个 相 对 独 立 的大 组 。第 一 大 组 可 以分 为 2组 : 种 源 马 蔺 关 系 很 近 形 成 一 组 , 根 鸢 尾 、 荪 3个 粗 溪 和 喜 盐 鸢 尾 聚 成 一 组 。 第 二 大 组 也 分 为 2组 : 种 源 的马 蔺 与 野 鸢尾 聚在 一 起 , 和 小 鸢 尾 聚 成 一 组 ; 种 源 的 鸢 6个 再 3个 尾、 高原 鸢尾 、 国 鸢 尾 、 鸢尾 、 鸢 尾 、 形 鸢 尾 、 德 矮 野 扇 红籽 鸢尾 和 Luguu r nicl  ̄聚成 一 组 。 a 关键词 : 鸢尾 属 ; 缘 关 系 ; 亲 叶绿 体 D A(p N ;n — 列 N c D A) t LF序 r
华 北 农 学 报 ・2 1 2 5): 1 . 1 0 0, 5( 1 1 2 6
基 于 叶 绿 体 D A t L F 序 列 研 究 部 分 N n . r 鸢尾 属 的亲 缘 关 系
牟 少 华 孙振 元 , , 彭镇 华
( . 际 竹 藤 网络 中 心 , 京 1国 北 10 0 ;. 国林 业 科 学研 究 院 林 业 研 究 所 , 京 0 12 2 中 北 10 9 ) 0 0 1
Absr c Th n eg n c r go ftn n r F wa mpl e y P t a t: e i tr e i e in o r L a d tn sa i d b CR o 4 s mp e f//. e ln t so h i f f r2 a lso rs Th e gh ft e s g n s v re rm 0 p t 3 b o i h 9 4 b s c mp r d. h u e ft e e ou inay l c s e me t a d fo 10 3 b o 1 1 p,fwh c 5 p wa o a e T e n mb r o h v l to r o iwa i 1 1 6,n l d n rns o i o a o ia d 1 s i go e wh c s 1 1 % o e c mp rd ln t . err l t n- 0 i cu i g92 ta p st n llc n 4 misn n s, i h wa i 1. 1 ft o a e e ghs Th i eai h o s i swee p ro me sn ot r h p r ef r d u i g s f wae DNAMAN. ts o d t a l t e s m p e r i i e n o t at . h rt I h we h t al h a ls we e d v d d i t wo p rs T e f s i
五味子科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学研究与内南五味子的分子鉴定
五味子科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学研究与内南五味子的分子鉴定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隶属于木兰藤目Austrobaileyales,本文研究所用概念为狭义五味子科,包括五味子属Schisandra和南五味子属Kadsura。
五味子科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其中五味子(五味子S.chinensis)、南五味子(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以及滇鸡血藤(内南五味子K.interior)已被收入《中国药典》一部(2015版)。
然而,五味子科的系统学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是否为单系类群、属下分类及物种归并是否合理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临床用药疗效。
因此,本论文开展了五味子科叶绿体基因组学研究、DNA系统发育树的重建和谱系地理学方法的分析,以期通过上述新技术和新方法,对五味子科系统发育和物种鉴定进行探讨。
叶绿体基因组属于母系遗传,具有遗传信息丰富、核苷酸置换率适中、在不同植物类群中有较好的共线性等优点,是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的理想工具。
本研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Illumina测序平台,对五味子科12物种16份样本进行测序,摸索出一套叶绿体基因组组装策略,并且通过一代测序的验证,组装正确率100%。
通过长度比较发现,五味子科叶绿体基因组长度存在两种明显差异,可分为S型基因组和L型基因组,S型基因组长度在145.4-146.9 kb之间,L型基因组长度在152.7-153.4 kb之间。
在五味子科叶绿体基因组中共注释出113个不相同的基因,包括7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0个tRNA基因和4个rRNA基因,其中有18个内含子基因。
重复序列分析显示,五味子科叶绿体基因组平均含有145个SSR,其中包括99个Mono-SSR、29 个 Di-SSR、6 个 Tri-SSR、5 个 Tetra-SSR、2 个 Penta-SSR 和3 个Hexa-SSR。
五味子科叶绿体基因组平均正向重复(F)、回文重复(P)和串联重复(T)序列分别为24、21和26,根据T、F和P重复序列的比例大致可将五味子科叶绿体基因组分成三种类型,一类为黑老虎K.coccinea,T含量约43-47%,F含量约26-29%,P含量约26-29%;二类为L型基因组物种,其T重复含量为28-39%,F重复含量为29-35%,P重复含量为32-39%;三类为大多数五味子属物种,T重复含量为40-45%,F重复含量为36-40%,P重复含量为16-21%;五味子属物种重瓣五味子S.plena T重复含量为36.36%,F重复含量为33.77%,P重复含量为29.87%,其三者含量与二类较为相似。
武夷山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研究
1 景观基因及图谱概述美国学者格里菲斯·泰勒(Griffith Taylor)提出将基因分析的方法应用于探寻聚落空间的规律[1]。
受国家“地学信息图谱”研究的启发,国内学者申秀英等首次将生物学的“基因图谱”概念引入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中[2],刘沛林[3]开创性地提出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及图谱的概念,即用科学的、具象的图解及图示方法系统地表达聚落景观基因的特征和规律。
聚落景观一直是反映区域文化景观差异的显著标志,不同地域类型或背景的聚落景观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序列表征和发展规律,构成本地所特有的景观基因图谱[4]。
黄华达等[5]从景观基因的角度,借用文化符号学研究思路,对闽南地区17个传统红砖聚落景观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建立景观基因解构模型,提取景观文化符号,结合文化识别闽南传统红砖聚落景观基因。
陈秋渝等[6]以川西林盘的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从遗传信息的表达,以及基因所属位列、功能性和重要度两个层面进行了相应的分类,进一步阐释了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的方法与流程。
印朗川等[7]以湘江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上中下游案例聚落形态基因的提取、转译与比对,形成了湘江流域内传统群落文化景观形态基因图谱及编码序列图谱。
目前,现有地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研究多基于地理学区划地图背景的图谱分析,在此视角下绘制而成的图谱模型具有抽象化、二维化、尺度模糊的特点[8],在实际规划设计实践中存在一定的运用局限。
在全国各地区的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研究愈发丰富的背景下,福建闽北地区的传统聚落景观相关研究较少,相关学术研究摘要 福建武夷山古村落类型多样,然而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使武夷山区域景观的现状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
文章基于田野调查得出的研究成果,利用平面图和立面图的图示表达方法,以1 000 m、500 m、200 m、1 m、1 dm 五种长度为尺度单位,从外在环境特征的角度出发,对环境基因、布局基因及建筑基因进行识别及特征解读,从而构建出武夷山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并结合具体的典型案例,构建景观基因组合图谱,为该地区地域景观营造与保护提供更加系统科学、直观清晰的指导和依据。
根据cpDNA trnT-trnF序列变异分析中国互花米草种群的遗传结构
大 量 的研 究 表 明 , 来人 侵种 能在 如此 短 的时间 内迅 速地 作 出适 应性 的进 化 , 外 可能 与其 自身 的遗传结 构 密切 相关 _ ] 】 。因此 , 对入 侵 物种种群 遗传 结构 的研究 将有 助 于理解其 入侵 进化 机制 。D NA 分子 作 为遗传信 息 的直 接 载体 不受 外界 因素 和生 物体发 育 阶段及 器官组 织差 异 的影 响 , 因此 D NA 分子标 记技 术 和直接 的 D NA 测 序技 术 被广 泛应 用于 揭示 DN 序 列差异 , 析种群 的遗传 结 构 。应 用较 多 的分 子标 记 技术 主要 有 RAP 随 机 扩增 A 分 D(
一
般来 说 , 叶绿 体基 因组属 于单 亲遗传 , 且结 构简单 、 定 , 并 稳 极少 或 者不 发 生重 组 和种 内变 异 , 是 叶绿体 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一些 基 因间 区序列 进化 速度 较快 , 用 于植 物 的系统 发 育 研究 和 遗 传 进 化 分析 。tn -r F 序 列 为植 物 叶 绿 常 r T tn 体基 因组 的一段 序列 , 由编码 t NA 的 tn UG R r T( U)3外显 子 至 t L UAA) 因的基 因 问 区 ,r L UAA) r ( n 基 tn ( 内含 子 以及 tn UAA)3夕 显子 至 tn GAA) 间的基 因 间区组成 , r I( , rF( 之 2段非 编码 区序列 进化 速率 快 , 能提 供 较 多 的
互 花米草 ( p riaatr zr ) S a t l n, 是一 种原 产北美 大西 洋沿岸 的禾 本科 米 草属 的多年 生六 倍 体植 物 _ , n e 0 1 因其 ]
3种藏药基原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3种藏药基原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通过野外采集、分类学鉴定及多基因组多片段相结合,对2012年版《西藏自治区藏药材标准》中“桑蒂”、“莪德哇”和“叶兴巴”3种藏药基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
经鉴定它们的基原植物分别为毛萼獐牙菜Swertia hispidicalyx、全萼秦艽Gentiana lhassica和齿叶玄参Scrophularia dentata;直接测定各样品的核糖体DNA ITS区、叶绿体matK,rbcL,rpoC1,trnL(UAA),psbAtrnH,atpBrbcL,trnS(GCU)trnG(UCC),rpl20rps12,trnL(UAA)trnF (GAA)及线粒体nad1第2内含子序列共93条;毛萼獐牙菜、齿叶玄参的ITS 区存在杂合,通过TA克隆法获得60条克隆序列。
将克隆序列分为不同的基因型;基于所获全部序列及近缘物种相关序列,探讨3种藏药基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构建了全萼秦艽的DNA条形码。
该工作可为不同遗传背景的藏药基原植物物种鉴定DNA条形码的建立提供新思路及基础资料。
标签:藏药;獐牙菜属;龙胆属;玄参属;克隆测序;遗传多样性[Abstract]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three Tibetan herbs,ie,SangDi,EDewa and YeXingba (Tibetan names),was studied based on the field collection,specimen identification and DNA sequence analysis Swertia hispidicalyx,Gentiana lhassica and Scrophularia dentata,as the original plants of the three Tibetan herbs,were collected and identified The regions of ITS,matK,rbcL,rpoC1,trnL(UAA),psbAtrnH,atpBrbcL,trnS(GCU)trnG(UCC),rpl20rps12,trnL(UAA)trnF (GAA)and nad1 2nd intron were amplified and sequenced The ITS regions of S. hispidicalyx and S. dentata were cloned and sequenced,and the sequences were classified into different genotypes All the sequence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Our studies may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an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the three Tibetan herbs [Key words]Tibetan herb;Swertia;Gentiana;Scrophularia;clone sequencing;genetic diversity目前,由西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编的《西藏自治区藏药材标准》(2012年版)已出版[1]。
叶绿体DNA(cpDNA)研究与植物系统学
一.叶绿体DNA(cpDNA)研究与植物系统学1. 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常用的标记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植物育种提供了一种基于DNA变异的新型遗传标记——DNA分子标记,或简称分子标记。
与传统应用的常规遗传标记相比,分子标记具有许多明显的优点,因而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的各个方面,大量以前无法进行的研究目前利用分子标记手段正蓬勃开展,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尤其是当分子标记技术走出实验室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后,正在为植物的系统学研究带来一场新的变革。
目前用于植物系统进化、遗传多样性以及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分子标记和方法有多种。
总体来看可以分为4类,即:(1)蛋白质标记;(2)DNA序列分析;(3)DNA指纹分析;(4)DNA构象变化与SSCP 分析[1]。
DNA序列可以直接反映物种的基因型,并记录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每一个变化,含有极为丰富的进化信息。
依据DNA序列上的差异来比较植物的亲缘和演化关系,可以为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提供最直接的证据。
当前用于研究的DNA序列主要分为两大类:叶绿体基因组(Chloroplast DNA,cpDNA)和核基因组(nuclear DNA,nDNA)本文采用的是叶绿体DNA(cpDNA)序列分析,故在此主要接介绍cpDNA序列分析。
2.cpDNA叶绿体基因组(cpDNA)占植物总基因组DNA的10-20%,为双链闭环结构,一般为120-220kb(多在120-160kb之间),被2个长约22-25kb的反向重复序列(IR)分成大拷贝区(LSc)和小两个单拷贝区(SSC)。
在过去二十年里,.植物系统学家们依据叶绿体DNA序列进行了大量的系统发育分析[2]。
因为cpDNA具有一下优势:第一,叶绿体基因组在植物细胞中虽为多拷贝,但其序列都是一样的,便于操作[3];第二,叶绿体基因组是单亲遗传的,不存在核基因中出现的基因重组等问题;第三,由于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保守性,扩增叶绿体片段的引物是通用的;第四,非编码区的叶绿体DNA具有更多的信息位点,且测序的工作量不大,更适合于低等级类群的系统发育研究。
鸡矢藤叶绿体基因组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2024,53(1):70‑77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doi:10.15933/ki.1004-3268.2024.01.008鸡矢藤叶绿体基因组分析吴民华1,吴子健2,叶晓霞1,谭靖怡3,王燊3,黄琼林1(1.广东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湛江524023;2.广东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湛江524023;3.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广东湛江524023)摘要:为了阐明岭南特色药用植物鸡矢藤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特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鸡血藤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再借助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测得序列进行拼接、注释和比对分析。
结果表明,鸡矢藤叶绿体基因组为153456bp 的环状双链四分体结构,共编码133个基因。
在鸡矢藤叶绿体基因组中发现54个简单重复序列,其中A/T 单核苷酸重复最多,占比61.1%;共找到26983个密码子,第3位碱基是A/T 的密码子具有更高的使用频次。
序列比对分析显示,鸡矢藤等5种茜草科植物在基因间隔区和内含子等非编码区域存在显著的碱基突变。
系统进化树清晰地展现了鸡矢藤在茜草科内的进化位置,且不同来源的鸡矢藤序列同源性高。
关键词:鸡矢藤;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特点;序列比对;系统进化分析中图分类号:S567.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3268(2024)01-0070-08收稿日期:2023-06-28基金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2018A030310116);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310571113);广东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GDMU2022113,GDMU2023224)作者简介:吴民华(1981-),男,广东湛江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药分子药理学研究。
E-mail :*****************.cn 通信作者:黄琼林(1986-),男,广东湛江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医学生物化学研究。
DNA测序在苔藓植物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DNA测序在苔藓植物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李鹏勃;吴玉环【摘要】DNA序列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研究植物系统发生的常用方法,由于其快速、高效、准确等优点,因而近年来在苔藓植物系统发育与进化研究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简要介绍了苔藓植物形态分类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常用的DNA序列分析方法,并将近年来该方法在苔藓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做了概述.【期刊名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28)004【总页数】5页(P41-45)【关键词】苔藓植物;DNA测序;分子系统学;DNA条形码;系统发育与进化【作者】李鹏勃;吴玉环【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36;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6;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9苔藓植物门(Bryophyta)历来被认为是植物演化史上的一个盲枝,在研究整个植物界的起源和演化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然而,其本身的系统进化问题至今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传统经典形态学分类法所界定的许多属和种兼有两科特征,因而它们的分类地位在不同文献中非常不一致,界限划分不清[1-3],这些争议的存在使学者们关注于新的分类技术的发展应用。
随着近年来分子系统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其在苔藓植物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经典形态分类学上的难题也因此而得到了解决[4-6]。
利用分子系统学常用的各种分子标记手段,通过对代表种类苔藓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系统演化和分类鉴别研究,对于建立一个科学、实用的苔藓植物分类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结合形态学分类研究进展,对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常用的DNA序列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和优缺点进行了简要评估,并对该方法在苔藓植物系统发育和进化中的研究进展做了概述。
苔藓植物门最早被分为苔纲(Hepaticae)和藓纲(Musci)。
蒿属叶绿体DNA trnL-F的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的意义
蒿属叶绿体DNA trnL-F的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的意义王铁娟;韩国栋;柴兆芳【期刊名称】《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7(38)6【摘要】对蒿属Artemisia Linn.两个亚属5个组38个种进行了trnL-F序列的分析,同时选取了紊蒿Elachanthemum intricatum作为外类群.结果表明,蒿属的trnL-F序列长度为786-799bp,GC含量为34.79%-35.94%.组间变异小,38个种共有62个变异位点,18个信息位点.根据形态学划分的蒿亚属和龙蒿亚属没有得到很好的分辨,但艾组多数种具有6bp“TACATA”的缺失和三个位点组内多数种的共同变异,使得该组具有较明显的分化.总的来说,trnL-F序列在蒿属植物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讨论系统发育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总页数】7页(P665-671)【关键词】蒿属;trnL-F序列;系统发育【作者】王铁娟;韩国栋;柴兆芳【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9.783.5【相关文献】1.基于叶绿体DNA trnL-F序列研究部分鸢尾属的亲缘关系 [J], 牟少华;孙振元;彭镇华2.利用叶绿体DNA trnL-F序列初步探讨菊科风毛菊属的系统发育 [J], 王玉金;刘建全3.蹄盖蕨科的系统发育:叶绿体DNA trnL-F区序列证据 [J], 王玛丽;陈之端;张宪春;陆树刚;赵桂仿4.基于叶绿体DNA序列trnL-F分析李亚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 [J], 章秋平;魏潇;刘威生;董文轩;刘宁;张玉萍;徐铭;刘硕;张玉君;马小雪5.基于叶绿体trnL-F,rbcL序列和核核糖体ITS序列探讨蓼属(蓼科)头状蓼组的系统发育 [J], 赵大鹏;王康满;侯元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扁核木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分析
扁核木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分析王飞;赵文植;董章宏;马路遥;李卫英;夏茂甜;王正德;辛培尧【期刊名称】《热带作物学报》【年(卷),期】2022(43)9【摘要】扁核木属(Prinsepia)植物在中国分布有4个种,均具有极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为解析扁核木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基于现已发表的扁核木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利用相关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其叶绿体基因结构、SSR、密码子偏好性和序列变异情况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
结果表明,2种扁核木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介于159179~168206 bp之间,平均GC含量为37.3%,从编码基因数目来看,仅相差2个tRNA,而蛋白编码基因和rRNA数目均一致,种间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在扁核木和蕤核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中各检测出分散重复49个,其中以正向重复和回文重复为主,占比达73%~82%,而串联重复数目分别为49个和58个,经简单重复序列SSR分析,分别在2种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中分别筛选出100个和84个SSR位点,且多是以A/T碱基为主的单核苷酸重复类型;扁核木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发现GC3的碱基含量显著低于GC1和GC2,说明密码子偏好以A、U结尾,ENC取值均大于48%,表明其密码子偏性较弱,中性绘图和PR2-plot分析发现自然选择是影响扁核木属植物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的主要原因,通过建立高、低基因表达库,以RSCU值为参考,确定了6个扁核木属最优密码子。
经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变异分析,根据核苷酸多态性指数Pi>0.015筛选出trnH-GUG-psbA,psbZ-trnG-UCC-trnfM-CAU-rps14和psaJ-rpl33-rps18等3个高变区,以蕤核叶绿体基因组为参考,在扁核木叶绿体基因组编码区发现存在大量的插入、缺失和SNP突变位点,并在蕤核叶绿体基因组中发现了多个该物种的特有基因。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trnS-trnG间隔区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4种扁核木属植物可分为南系(扁核木、台湾扁核木)和北系(蕤核、东北扁核木)两类。
中科院植物所焦远年团队在《自然—植物》发文,锁定被子植物候选“课代表”
中科院植物所焦远年团队在《自然—植物》发文,锁定被子植物候选“课代表”“诱捕—囚禁—释放”,不同于其他木兰类植物,马兜铃属植物的传粉系统具有极强的欺骗性,其独特的花形状是引诱传粉者的重要“诱饵”。
除了在植物界“独树一帜”,随着近年来关于马兜铃酸致癌等相关论文的发表,马兜铃这一古老的中草药也备受争议。
“起底”马兜铃属植物的基因组变得更为急迫且重要。
北京时间2021年9月2日晚23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植物所)焦远年研究员团队与合作者在《自然—植物》发表论文——“Insights into angiosperm evolution, floraldevelopment and chemical biosynthesis from the Aristolochia fimbriata genome”。
该研究利用Nanopore、Bionano光学图谱和Hi-C等测序技术,对流苏马兜铃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并获得了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注释到了21751个蛋白编码基因,为解析其他被子植物基因组的进化及被子植物祖先基因组特征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他们认为,流苏马兜铃有望成为木兰类模式植物。
世界上的“第二个”“花”是被子植物所特有的,因此,被子植物也称有花植物,是世界上最为繁盛的植物类群,目前超过35万种,占据了地球植物的绝大部分。
研究人员认为,被子植物的起源和“千姿百态”的家族成员,与其创新性新性状“花”的出现和多样化密切相关,而它们遗传多样性的来源可能与现存被子植物及其祖先进化过程中发生的全基因组加倍(WGD)事件有关。
截止目前,被子植物类群中已有近300个全基因组加倍事件被鉴定出来,而现存被子植物中唯一未发生支系特异多倍化的物种是最早分化出来的无油樟。
如今,“唯一”成为了过去式。
在这项研究中,焦远年团队通过基因组分析,发现了世界上除ANA基部的无油樟外,第二个也未经历过支系特异多倍化的测序物种——流苏马兜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谱系地理学(phylogeography)是以生物地理学为基础,通过分子的手段,将居群遗传变 异与宏观地理分布及孢粉学和考古学相结合,阐述物种现代居群分布形成的历史原因以 及遗传多样性分布式样的学科(Avise, 1987, 1994)。谱系地理学的研究能够深入理解物种 演化与地质、气候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鉴别第四纪遭受冰川覆盖地区物种的避 难所以及重建它们冰期后的扩张路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Abbott et al., 2000)。第四纪 气候冰期与间冰期反复交错对原地保留居群产生的瓶颈作用(bottlenecks)和冰期后生物 回迁(recolonization)产生的奠基者效应(founder effect)使得欧洲以及北极等地区的生物物 种遗传多态性具有与冰川发育(advancement)与消退(recession)相对应的分布格局(Hewitt, 1996, 2000)。
504rrent haplotyp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is tree species. Key word Qinghai-Tibet Plateau, Juniperus przewalskii, cpDNA, trnT-trnF, phylogeography, bottleneck, founder effect.
———————————
2004-11-25 收稿, 2005-06-05 收修改稿。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KSCX-SW-1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430560); 全国优秀博 士论文作者专项基金(200327)资助(Supported by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jec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rant No. KSCX-SW-106),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30430560) and Foundation for Author of National Excell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 (Grant No. 200327)。 *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ljqdxy@; Tel.: 0971-6153387; Fax: 0971-6143282)。
植 物 分 类 学 报 43 (6): 503–512(2005)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
doi:10.1360/aps040148
基于叶绿体DNA trnT-trnF序列研究祁连圆柏的
谱系地理学
1,3张 茜 1,3杨 瑞 2王 钦 2,1刘建全*
尽管在我国没有像欧洲、北极或者北美那样发生过大规模的冰盖,但是巨大的青藏高 原在冰期产生的区域地理气候必将对该地区和周围地区分布的动植物产生重要影响。已 有的花粉化石证据表明在第四纪冰期的气候变迁中青藏高原植物发生了相应的分布变 化:在距今大约21000年的最后一次大冰期时,高原森林只存在于东南部的避难所;而在随 后的间冰期,森林又覆盖了高原除西北部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唐领余等, 1998)。青藏高原目 前的主要森林群落存在于东南部,在其东北部的青海、甘肃地区存在间断的森林群落,这些 森 林 岛 屿 之 间 是 高 寒 草 甸 和 荒 漠 生 态 系 统 。 祁 连 圆 柏 Juniperus przewalskii Kom.(Cupressaceae)为这些森林群落阳坡的主要建群种(图1),分布在甘肃西南部、青海东 部和川西北部,多生长于海拔2600–4000 m的地带(郑万钧,傅立国, 1978)。由于该物种大部 分居群存在于青藏高原,并且在高原边缘和台面上均有分布,它在第四纪冰期气候变迁和 冰期后的居群变化过程,应该比其余植物经历了更为显著的对气候变迁的响应趋势。
Abstract The topological effec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during the Quaternary climatic oscillation must have important effects on the pattern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genetic structure of organisms distributed there. To obt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dynamics of present-day species in this region, we examined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chloroplast trnT-trnF sequence variation in Juniperus przewalskii, an endemic tree specie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ast plateau. Data were obtained for 392 trees from 20 populations covering the total distributional range of the species. Three cpDNA haplotypes were recorded and were structured into two geographical areas: haplotype A was present on the plateau platform, while all three haplotypes occurred along the plateau edge. Total genetic diversity, HT, was 0.511, with most variation distributed among rather than within populations (GST=0.847). Along the low altitudinal plateau edge, haplotypes A, B and C tended to be fixed or nearly fixed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 indicating that the species may have survived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in different refugia within this area, and the bottlenecks due to the repeated reduct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population size resulted in the reduction of biodiversity. However, in one population both haplotypes occurred at intermediate frequencies, indicating the possibility of a contact zone or less strong bottleneck effect. On the eastern plateau platform, haplotype A was commonly fixed in the current disjunct populations, suggesting a common postglacial recolonization and a following founder effect.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might exist in multi-glacial refugia in the plateau edge and both bottleneck and founder effects resulting from the repeated climatic oscillation combined had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摘要 由于青藏高原的地貌效应,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反复变化应对现今该地区生物的地理分布及其居 群遗传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对这一地区特有分布物种祁连圆柏Juniperus przewalskii Kom.整个分布 区内20居群392个个体的trnT-trnF序列变化进行了研究;共发现3种单倍型(haplotype),构成两种地理区 域:高原台面上的居群主要固定Hap A,而Hap A、Hap B和Hap C在高原边缘居群均有分布。所有居群总的 遗传多样性HT = 0.511,GST= 0.847。在低海拔的高原边缘,Hap A、Hap B和Hap C高频率固定在不同的居 群中,表明可能存在多个不同的避难所,居群反复缩小和扩张的瓶颈效应造成了遗传多样性的丢失。而边 缘的一个居群含有两种相似单倍型频率则可能是冰期后迁移融合而成或者该居群在冰期经受的瓶颈作 用更弱。高原台面东部间断分布的居群只固定Hap A,表明它们可能经历了冰期后共同的回迁过程和由 此产生的奠基者效应。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圆柏在冰期可能存在多个避难所,瓶颈效应和奠基者效 应造成了这些居群现在的遗传多样性分布式样。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祁连圆柏; 叶绿体DNA; trnT-trnF序列; 谱系地理学; 瓶颈效应; 奠基者效应
2(Key Laboratory of Arid and Grassland Ecology,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3(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植物叶绿体DNA(cp DNA)在一些非编码区域存在相对较高的核苷酸置换率(Taberlet et al., 1991),从而使之在种间和种内都拥有较高的遗传变异 (Newton et al., 1999), 是迄今 用于分子系统学和谱系地理学研究最多的一类基因组。目前,针对叶绿体基因非编码区发 展了一批应用广泛的通用引物(Taberlet et al., 1991; Hamilton, 1999)。通过这些cpDNA序 列变异的研究,不仅可以建立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王玉金,刘建全, 2004; 王玉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