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数学 四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2课时 三角形的特性 教案 (人教版)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教师:为什么?(第一个别墅高)
2、提问: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请打开教材第60页,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画的?
学生讨论发言。
小结: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篇四】三角形的特性教案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80-81《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3、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正迁移,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类、比较、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建立概念,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探究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特性,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3.体验数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难度:正确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的关键:要联系生活的现实,在充分的操作,交流活动中,让学生感觉到三角形的唯一确定性,所以明确到三角形有一个稳定的性质。
教学活动: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2课
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描述和绘制不同位置的三角形。
2.能够用图形工具绘制和标出三角形的各边、角。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和描述不同位置的三角形。
2.绘制三角形图形并标出各边、角。
三、教学难点
1.区分和描述三角形的不同位置与属性。
2.熟练使用图形工具绘制三角形。
四、教学准备
1.课件:三角形的图片和示例
2.黑板、彩色粉笔
3.学生课桌上的绘图工具
4.学生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一个三角形,并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讨论三角形的特点。
2. 学习新知识
1.介绍不同位置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
2.演示如何绘制不同位置的三角形,并标出各边、角。
3.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尝试绘制和描述各种三角形。
3. 练习与巩固
让学生进行练习,绘制几个不同位置的三角形,并交流彼此的画法,并纠正错误。
4. 拓展知识
学生可以尝试在其他几何图形中找出三角形,并描述其特点。
5. 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让学生总结三角形的特点和绘制方法。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题,绘制指定的不同位置的三角形。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理解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知识。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三角形的特性教案2新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三角形的特性教案2新人教版教学内容:P63:例3、例4及做一做。
教材学情分析: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从而认识三角形特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过程与方法: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判断方法。
教法学法:直管、动手操作、归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尺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小明上学有几条路线可以走?小明家你认为走哪条路线最近?二、创设情境1.出示:课本例3情境图。
(1)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
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怎样走?(2)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2.大家都认为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那么走中间这条路,走过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实质上是三角形的另两条边的和,根据刚才大家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三、实验探究1、剪出下面4组纸条(单位:cm)。
(1)6、7、8。
(2)4、5、9。
(3)3、6、10。
(4)8、11、11。
用每组纸条摆三角形。
请大家随意拿三根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动手操作,发现(1)(4)能摆成三角形,(2)(3)不能摆成三角形。
2、进一步探究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摆不成三角形。
请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同学说出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摆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寻找原因,深入思考。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2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2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2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中的第一课时《三角形的特性》,具体见教材P59、60页例1、例2,练习十五1、2、3题。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特性(1)》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9、60页的内容。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
本节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三角形,对三角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特性,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
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
设计理念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践而获得的。
因此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三角形概念以及特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和三角形的高。
2、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经历三角形的认识过程,体验直观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突破方法:学生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在练习本上画三角形,然后自主探究,教师引导讲解,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找出各种类型的三角形的高。
突破方法:通过教师引导讲解与例题演示,联系总结。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直观演示。
学习方法实验观察,独立思考,小组探究,操作完成。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教案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包括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边长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等。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能够解决一些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并为后续学习其他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对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三角形的特性还没有系统的认识,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来掌握。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和实例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和内角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发现并验证三角形的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故事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三角形的特性。
2.探究学习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主动探究三角形的特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激励评价法: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积极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材、课件、教具(如三角形模型、直尺、量角器等)。
2.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数学角,座位排列便于学生交流和展示。
3.学生准备: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对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述一个关于三角形的小故事,让学生思考三角形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或教具,呈现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
解释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和内角和特性,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方法,验证三角形的特性。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含义;2、从实例中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认识三角形的高,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一条高。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概念。
难点: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三角形的高。
说教学准备课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教具、三角尺。
主要教法选择:观察法、知识迁移法教学设计一、导入请每位同学从你的抽屉里拿出两根小棒,试一试,你能摆出什么图形?谁来说说自己摆出了什么图形?(指名说)下面请每位同学再添上一根小棒,能摆成什么图形?(指名说)用屏幕出示学生们可能摆出的图形,提问:你能说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吗?那么,在同学们摆出的图形中,那些是三角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特性。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二、学习新课1、学习三角形的定义及组成⑴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三角形,你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让学生充分发言)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其实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有许多的三角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录像)⑵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生活中的三角形,那么你能说说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等)提问:那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吗?(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比较重要?(围成)为什么?(三角形是封闭图形)那么这三条线段应该怎样去围呢?(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端点相连)请学生互相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
(同桌互说,再指名说)2、学习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⑴小组活动:请组长将本组的小棒分给组员,每人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谁摆得又对又快!有学生发现自己的三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这是怎么回事啊?小组研究: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小组汇报,并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研究,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内容的设计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的编写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二、设计理念三、教学目标:1.经由过程动手操作和窥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培养学生窥察、操作的本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讲授重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讲授难点: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纸、直角三角板,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谜语导入:据说---老师说咱们班的孩子上课特别爱思考、回答问题特别积极,本日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考考大家,看准反应快?出示课件:师:没错,谜底就是咱们的老朋友――――三角形说道三角形,你想一想,在生活中那些中央见到过三角形?(真是一群擅长窥察的孩子们),是啊,三角形与咱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离不开三角形,那么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三角形的隐秘。
(出示课题,贴课题)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一)认识图形:1、画三角形师:孩子们,你们能尝试着在作业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吗?老师还有一个要求,(学会倾听,也是研究的一种好方法)画完后认真观察并讨论,三角形有哪些部分组成?开始板书:(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三角形)提问:3―――4名学生,说一说顶点,边,角(还有什么要补充的)(注意学生叙述的完整性:我们发现-----)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1)、在学生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师:大家回答的真好,既然三角形有(老师手试3)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这就是它各部分的名称,你能不能在自己的三角形上把他们标出来?2)、老师板书各部分的名称师:真是一群爱探索的孩子,大家就自己学会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那咱们一起在老师的三角形上把他们标出来!(教师板书)师:真棒,看来大家已经和三角形成为好朋友了,那老师带来了一些图形,你们帮老师判断一下是不是三角形?为什么?3、判断三角形的定义1、出示课件:师:原因?生:不直师:它是曲线,它应该是什么样的线?生:直师:手试让生说线段2、教师板书:贴:围成教师板书:贴:三条线段师:我们还可以说围成3、生:师:你看看你画的三角形两条线段都是几个端点相连贴: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师:大家说的这么多,根据你们刚才的判别,谁愿意来总结一下“甚么是三角形”4、出示定义:师: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齐读一遍师:孩子们上到这儿,你是不是对三角形的感觉又进了一步呢?4、用字母表示1、师:为了更轻易研究它,咱们用字母ABC为这个三角形定名名,那老师的这个三角形可就叫做三角形ABC?(板书)(当然它还可以叫别的名字,只需你喜欢)2、认各部分的名称师:那这个顶点叫做:顶点A(师动作比画、这个顶点叫做--)师:这条边叫做:AC边5.认识顶点和对边的关系师:孩子们,请认真观察,顶点A的对边是BC边(找4—5)人说同桌相互说一说(只说顶点与对边的对应)(二)画三角形的高认识三角形的高1、了解高师:同学们这么聪明,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的身高是160厘米,你们说说老师的身高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出示圆锥:这个物体的高呢?直角三角板的高度是?总结:哦都是从顶点到底边的垂直线段对吗?这个三角形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师:谁能从数学的角度来说一说?师:那同学们说的对不对呢?请看大屏幕引出定义:三角形的高是从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教案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80、P81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1、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2、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有稳定性。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教学关键: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从而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学具准备:长方形框架、、课件、自制三角形框架。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情景导入.1、展示课本80页情景图:我们的城市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变化。
瞧,这是正在建设的会展中心,不久的将来就会建成,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
你在建筑框架上、吊车上发现你比较熟悉的图形了吗?请你描述几个三角形。
2.导入课题.三角形在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将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二、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1、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1)画一画。
师:请你在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
并和同桌边指边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师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师板书。
(2)摆一摆。
师:每根小棒相当于一条线段。
请你动手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找一学生上投影前摆一摆,并说一说是怎么摆的?(3)看一看。
老师也摆了一个三角形,课件出示。
你们有什么看法?教师用课件演示并强调: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的确切含义。
新人教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三角形第2课时《三角形的特性》示范教学设计
2.《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在摆一摆、拉一拉的活动中,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
了解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木条若干。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师:回想一下,什么叫作三角形?它有什么特点?预设1: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作三角形。
预设2: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师:我们生活中有非常多的东西都被设计成三角形,你觉得这里面有什么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
二、探究新知(一)从唯一性的角度初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1.动手实践出示【学习任务一】。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并搜集典型作品。
汇报交流。
展示学生围成的三角形。
师:仔细观察这几个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可组织学生将几个三角形叠在一起观察)学生可以发现:这些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师小结:无论怎么围,相同长度的3根木条只能围出一种三角形。
展示学生围出的四边形。
师:再仔细观察这几个四边形,你又发现了什么?通过对比,学生可以发现:这几个四边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同。
师小结:相邻两根木条的角度不一样,围出的四边形的形状就不一样。
所以相同长度的4根木条可以围出多种四边形。
2.对比发现师:通过围三角形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确定了,它的形状和大小也就确定了,这说明三角形具有唯一性。
四边形的四条边确定了,它的形状和大小依然不确定,这说明四边形不具有唯一性。
师:也正是由于三角形和四边形这种特征,它们在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第1课时三角形的特性(1)教学内容教科书P57~58例1,完成P58“做一做”,P63“练习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知道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会画三角形的高。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课件出示教科书P57的主题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学情预设:学生观察图片,发现图中的三角形,在图中指一指或描一描哪些是三角形。
2.生活中的三角形。
师:生活中哪里有三角形?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三角形的交通标志、晾衣架、扫帚等。
3.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1)]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找三角形,列举生活中的三角形,唤起旧知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三角形的表象,同时体会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三角形的特点。
(课件出示教科书P58例1)(1)指定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三角形,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画图。
(2)迁移感知。
师:说一说,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板书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学情预设:三角形的画法学生已有经验,画起来没有难度。
在画图过程中自然唤醒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比如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和3个顶点。
设计意图:“画三角形”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说一说”让学生表达对三角形的了解,迁移感知,以便更好地抽象出三角形的本质属性。
(3)学生在自己画出的三角形上标出边、角、顶点。
(4)师: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特性以及分类。
第二课时将继续深入研究三角形的性质,通过丰富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基础,能够识别和命名三角形。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特性,如稳定性、边的概念等,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三角形的事物接触较多,但如何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还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识别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如稳定性、边的概念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会正确识别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2.难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学生自带三角形物品、练习纸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如三角形的定义、命名等。
然后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品,让学生观察并尝试分类。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角形的相关图片,如三角形标志、建筑物的三角形结构等,引导学生了解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性,如稳定性等。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练习纸,让学生完成一些关于三角形的练习题,如识别三角形、分类三角形等。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并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个别辅导。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分享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学过程】一、摸一摸,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图形朋友。
(边说边出示一个三角形。
)师:我把它装在一个袋子里,袋子里除了三角形外还有其它图形,你能又快又准的把三角形摸出来吗?能说说你是怎样做到的吗?2.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从这么多图形中准确的找到三角形,在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三角形?看来你们对三角形并不陌生,今天我们更深层的研究一下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的特性)【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这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为后续学习做铺垫,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说一说生活中的三角形”从而唤起学生的记忆,也给一部分知识比较丰富的同学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动手操作,构建概念1.画一画,探索三角形的定义(1)师:你们会画三角形吗?找出金字塔上的三角形,并用笔描出来。
现在就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吧。
(学生描画三角形)【设计意图:在帮助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特点的同时,感受金字塔的构成。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2)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比、评价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
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预设1: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
预设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
预设3:由三条线段、三个角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画三角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
】(3 )PPT出示三角形,学生判断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为什么?学生汇报预设:图①不是,因为它有四条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角教案
三角形的角一、教学目标定位1.通过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初步感知推理,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
2.通过讨论三角形边、角的变化关系体会边角密不可分。
二、环节目标与材料环节及目标学习材料环节一:初步感知推理1.对比验证三角形的三种方法初步感知推理的优势。
2.尝试自主推理,培养推理意识。
环节二:三角形边、角建立联系1.通过边、角的变化体会边角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过程展开举例【环节一】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1.引入内角和。
(1)出示三类三角形(2)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3)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生一致认为是180°。
2.探究内角和。
(1)任务:请你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引导学生整体观察五类作品。
(3)反馈思辨。
讨论1:将验证方法分类。
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些作品,通过讨论将大家的验证方法分为三类:①量②撕拼③推理。
讨论2:感知“量”的不严密。
①问:你认为哪种验证方法更合理?更能说服你?生一致认为量的方法更合理。
②问:那①②③号同学量的是同一个三角形,为什么得出的结果会不一样?生:可能量错、可能精确度不同。
③请学生讨论在测量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哪些误差?使学生感受在测量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差,所以用“量”不准确。
④问:如果所有的误差都不存在,测量非常准确,“量”能不能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使学生明白三角形有无数种,没办法全部测量,所以用“量”不严密。
讨论3:感知“撕拼”同样不严密请学生联系“撕拼”和“量”,通过讨论明白“撕拼”的方法与“量”一样不严密。
讨论4:初步感知“推理”①问:⑤号作品是怎么推理的?生: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360°除以2,就是180°。
②追问:这里有一个漏洞,你发现了吗?通过请学生自主寻找漏洞发现问题:两个直角三角形为什么一样?③问:你能用合理的方法说明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完全一样吗?学生通过三角形的稳定性说明理由。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图形的认识,在初步认识了各种图形之后,本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三角形的特性,为之后学习圆做铺垫。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的特征与概念,并且会画三角形的高。
2.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中,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概念。
教学难点:画三角形的高。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出示桥梁图片,孩子们,你们在图中在哪里可以找到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知道了什么?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你还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有关三角形的知识吧。
(板书:三角形)【设计意图:出示柳州桥梁图,并结合实际生活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我们要善于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数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描一描、说一说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一)理解三角形的含义1.画一画:画一个三角形,把它的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标出来。
2.学生展示交流。
(1)是三角形的图形:它们都有什么特征?不是三角形的图形:为什么?(2)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
(3)归纳小结: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3.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可以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在自己的三角形上用字母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在实践中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从不同三角形中感知三角形的含义。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1.初识三角形的高(1)情境创设:出示小马回家的图片,小马应该回到哪个房子呢?为什么?(2)自学课本,初步认识什么是高。
(3)学生交流: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到它对边的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就叫做三角形的底。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三角形》第2课时 三角形的特性(2)教案
第2 课时三角形的特性(2)1.理解两点之间距离的概念,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3.根据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5.在探索与发现中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1.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难点:能根据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多媒体课件、不同长度的小棒。
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出示教材第62页例3情境图。
师:小明上学有几条路线可以走?你认为走哪条路线最近?学生看图回答:有三条路可走,分别是:小明家→邮局→学校;小明家→学校;小明家→商店→学校。
通过交流得出结论:小明上学走“小明家→学校”这条路线最近。
得出结论: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教师设问: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可以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来解释)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教学例4。
1.操作感知。
师:我们做个实验来探讨上面的问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如下操作?(1)量一量小棒的长度。
(单位:厘米)①6、7、8②4、5、9③3、6、10④8、11、11(2)用每组的小棒摆三角形。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操作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针对“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中,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和想法。
3.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操作结果,学生可能会说出如下发现:第①组:6、7、8(单位:厘米)和第④组:8、11、11(单位:厘米),这两组小棒能摆出一个三角形;第②组:4、5、9(单位:厘米)和第③组:3、6、10(单位:厘米),这两组小棒不能摆出三角形。
通过进一步交流,引导学生发现:6+7>8,6+8>7,8+7>6;4+5=9,4+9>5,9+5>4;3+6<10,3+10>6,6+10>3;8+11>11,11+11>8。
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特性(二)》(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特性(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 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稳定性。
2. 三角形的内角和。
3. 三角形的分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学会三角形分类。
2.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上一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特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结构,如自行车的三角架、建筑物的三角形支撑等。
(2)三角形的内角和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形的内角,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拼凑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验证内角和定理。
(3)三角形的分类根据角的大小,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各种三角形的特点,并能正确分类。
3. 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
5.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六、板书设计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特性(二)》1. 三角形的稳定性2. 三角形的内角和3. 三角形的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学会三角形分类。
四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第五单元第2课时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三角形特性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三角形特性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三角形特性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3.推理题:根据三角形的特性,判断给定图形的特性。
示例:给出一个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学生需要判断其稳定性。答案:该图形具有稳定性,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性。
4.应用题: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示例:给出一个需要支撑的物体,学生需要设计一个三角形支架,并说明其稳定性。答案:设计一个三角形支架,三条边相等,每个角为60度,具有稳定性。
然而,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课堂导入环节的吸引力不足,导致部分学生的兴趣不高。其次,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缺乏引导和激励。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课堂导入方式,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鼓励,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兴趣。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掌握情况,为三角形特性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三角形的特性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三角形特性的重点,强调三角形特性的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3.分组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操作、探究三角形的特性,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2课时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的例2、“做一做”和第62页的例3、例4。
内容简析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
本节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初步感知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判断方法。
教法与学法
1.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小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
2.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承前启后链
复习:回顾三角形的认识。
如:三角形的三条边、三条高。
学习: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延学: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分类。
如:三角形按角分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导入:
1.出示图片,找出图中的三角形。
2.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
3.导入新课: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应用,它究竟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深入研究。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品析: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故事导入:小猴子们要给自己的小花园围上篱笆。
小猴子围成长方形,大猴子围成三角形。
请同学们想想哪种围法更牢固?为什么?接下来我们将亲自动手做一做,这样就知道哪个更牢固了。
【品析:由故事中的问题引发疑问,关注数学本质,让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为起点——动手实验发现数学结论——体会应用的认识全过程。
这个过程,既带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同时带给学生“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真实体验。
】
情景导入:同学们,这是老师在咱们学校附近拍的几张照片,工人师傅们正为打造新的居民楼辛勤地忙碌着,你们注意到建筑框架和吊车上红色围起来的图形吗?是什么形状?(三角形)那么你们在什么地方还看到过三角形?(房顶、标牌、积木、三角尺、节日彩旗)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应用,它究竟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深入研究。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品析:从生活中丰富的三角形图案引入新课,拉近了学生的认知与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有了亲切感,唤起学生的回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新知的探求中。
】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三角形的稳定性
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长方形容易变形,而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的主题图与第61页的自行车、球架、电线杆等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并提问这些部位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
【品析: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感受到三角形来源于现实生活。
】
2.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例3:
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怎样走?
小明有3种路线去学校:{路线一:走中间路线。
路线二:先走到邮局再到学校。
路线三:先走到商店再到学校。
讨论并验证: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
方法一:用线量出从小明家到邮局再到学校的长度,然后把线拉直与中间的路线比较;再用线量出从小明家到商店再到学校的长度,然后把线拉直与中间的路线比较。
发现:走中间的路线最近。
方法二:直接用刻度尺测量出小明到学校的三条路线的长度,进行比较。
发现:从家到邮局再到学校和从家到商店再到学校的长度都比中间的长度大。
结论: 两点间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作两点间的距离。
3.验证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例4:
(1)动手摆一摆:用4组纸条摆出三角形,看有什么发现?
发现:第一、四组能摆成三角形,第二、三组都摆不成三角形。
(2)进一步观察:能否围成三角形和三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呢?
第一组纸条中的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6+7>8,7+8>6,6+8>7;
第四组纸条中的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8+11>11,11+11>8,11+8>11;
第二、三组纸条则不同:4+5=9,9+4>5,9+5>4;3+6<10,6+10>3,3+10>6;
结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品析: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获得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并借助课件直观地演示和教师适时、适度地点拨,让学生自主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
】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你有没有发现,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4厘米、5厘米和9厘米这3根纸条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可是9+5>4,9+4>5,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怎么回事呢?再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讨论后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明确:给定的3条线段或3根纸条,不管哪两条线段(纸条)相加的和都比第三条线段(纸条)大,就能确定这3条线段或3根纸条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引导学生抽象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品析: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中关键字“任意”的意义。
向学生渗透探究方法。
】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小结: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我们知道,三角形也有许多不同的形状,他们可以分类吗?又该按照什么标准分类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
【品析:让学生在重温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知识的脉络更清晰,更有条理。
】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示例:
一、在实践与操作中体验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把抽象的三角形的特点“物化”,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在观察与操作实践中建立形象,形成表象,逐步掌握知识。
本节课开始,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画三角形的环节,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在三角形特性的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拉三角形学具,在有“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认识。
二、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数学对于儿童来讲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对于儿童来讲则是形象的、熟悉的。
对于三角形稳定性的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学生都较熟悉,如自行车的三角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支点等,但是却没有上升到抽象的数学知识。
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沟通,通过让学生自主回忆寻找,并结合课件,在熟悉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学生经历了数学过程,体会到数学的实际价值,学习有用的数学,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中我很注重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数学规律,亲自经历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和数学的魅力,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