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第二课时)
2012年秋季拜师学艺研讨课五年级语文上册《红树林》第二课时教学简案
“拜师学艺”研讨课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促情——《红树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执教:张晓芳教材分析:《红树林》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
文章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海南琼山的海上奇观——红树林。
被收录在“奇观”单元更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叹,文中景象或幽静、或壮丽、或优美、或神奇无不给学生带来震撼和享受。
另外,课文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是一篇写景的佳作,值得学生从中积累语言借鉴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从提纲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再细致学习,最后回归整体,体会作者情感。
在方法上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课件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设疑立标1.这节课,老师继续和大家一起去领略海底奇观——红树林。
2.(课件出示红树林图片)这就是美丽的红树林了。
3.上节课的学习,还遗留了哪些我们感兴趣的问题需要解决?二、自主探究,合作解疑(一)学习第二自然段1.远观红树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远观:绚丽多姿)2.你那几句句体会到的?3.指导朗读:自由赏读4.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学法。
(课件出示学法)(二)小组合作学习第3、4、5自然段同学们可以运用这个学习方法,从3-5自然段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段落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三).交流汇报。
(你们学习哪一部分?这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该怎样读?)第三自然段要点:1.近看红树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3.品句、引导观察课文插图。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红树林》2课时主体阅读表格式精品教案
试着写出课文
结合课文,说说你对红树林的认识 和理解。
1、你喜欢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 吗?为什么?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
三、听 写四、 小练笔
的提纲 听写生字生词 练笔
林的?
纠错
提出要求: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作业设计: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红树林
神可美丽奉献
教学重
点
八、、
1、了解红树林的特点,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
点
八、、
1、了解红树林的特点,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 (具) 准备
音乐、图片资料、生字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文章重点部分。
教学步
骤
四、总 结全文
确,把不好读的 句子多读几遍, 读通顺。
读课文,勾画有 关句子
选择朗读,述说 喜欢的理由 练读
有感情朗读
自由述说自己 的感受
1、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2、、师:你喜欢海南的红树林吗?3小结。
1.指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 哪几个方面来写红树林的?请你 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通过学 习,你能说说你喜欢红树林的理由 吗?
教学课 题
第九册第二单元:红树林
课 时 进 度
2
课 型 特 点
八、、
主体阅 读
教学目 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 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红树林》教案(精选4篇)
《红树林》教案(精选4篇)《红树林》教案(精选4篇)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树林》教案(精选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树林》教案1教学目标1.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2.抓住具体语句,感受红树林的神奇和奉献精神。
3.了解其它树林奇观。
教学流程一、借题发挥,想象激趣1.出示单元主题,回忆在这单元里领略了哪些奇观?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海南岛琼山上的奇观——红树林。
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二、初读1.自由读课文,画出读不准的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读后请学生提问,检查字词。
树冠芳馨婀娜栅栏倘若抵御绚丽多姿盘根错节纵横交错贫瘠不毛3.指名分节读(5人),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边从文中找出典关键词句,完成下面的句子。
(什么样)的红树林(怎能么样)。
4.红树林在你心中留下了这样的印像?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红树林的?请同学们运用列提纲的方法给课文2—5节加小标题。
顺序:我乘着小船,慢慢划进红树林深处。
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三、精读主线:为什么说红树林是海上奇观?它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一)远观那是涨潮的时候,一片密密麻麻的红树林浸没在海水里,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浮荡在海浪之中。
一会儿潮退了,红树带着海泥芳馨的枝条和婀娜的身躯出现在海滩上。
1.指名读,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景象?2.哪些词语表现出红树林的特点?形态:密密麻麻婀娜颜色:青翠味:芳馨3.齐读,读出想象中美景。
(二)近赏树干: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支撑着硕大的树冠。
树干,低的二三米,高的十来米,东扯西拉联成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1.这段写出红树林的树干有什么特点?2.指名读,再齐读。
树枝:开花(三)繁殖1.啪啪的响声,胎生2.两三个月,遇到海滩照样能生长(四)精神奉献、团结、顽强四、拓展作者开篇就说:“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我留下许多绿色的梦……”我们东北的大小兴安岭也有许多奇观。
12五语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红树林》第二课时
五语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红树林》第二课时学案课型:新授主备人:五语组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了解红树林的特点,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红树林的方法。
学习重点:了解红树林的特点,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红树林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自我检测:1.听写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能把错误的词语改正过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与交流1、第一自然段没有具体描写红树林,它的作用是什么?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4.你喜欢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什么?5.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三、自我挑战(一)想一想,填上合适的词语,相信你能行!弯曲的()()的仙境()的土质神秘的()()的身躯()的幽香庞大的()()的树冠()的世界(二)照样子,写句子。
1.它对大自然毫无所求,既不要肥沃的土质,也不要温室般的环境。
既……也……2.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我留下了许多绿色的梦,但我从没想到在大海里也有这梦幻`般的森林。
……但……四、自我反思:本节课我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教学反思。
《红树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红树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4篇)《红树林》第二课时篇1一、研究背景与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课的阅读教学旨在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
教学时从文章整体入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分步学习,再回到全文。
最后指导学生填空,为习作做准备,使读写结合,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和写作。
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立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分层教学。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版本:北师大版语文十册教材《红树林》2、学生情况:台头小学的学生属于海淀区最边远的地区,所在的学生基本上是农民的孩子及外地务工人员的子女。
他们见是比较少,红树林对于他们来说相当陌生,所以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但理解课文会有一些难度,所以班上有七八名有电脑的学生积极查阅了资料,丰富了课外知识。
3、教学方式:因学生对红树林比较陌生,可借助录像加深学生的理解,感受美,并以自读自悟及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
4、教具准备:自制ppt课件三、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从提纲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再到四层意思细致学习,最后回归整体,体会作者情感。
在方法上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课件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一)整体感知课文,进行自学1.浏览课文,回忆上节课内容:(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红树林?(板书)①远观红树林。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课程名称:《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1.2 课程类型:综合实践活动课1.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1.4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红树林的生态特征、地理分布和保护意义。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3)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5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红树林的生态特征、地理分布和保护意义。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6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红树林的生态特征、地理分布和保护意义。
(2)案例分析法:分析红树林保护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红树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7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激发学生对红树林的兴趣。
(2)讲解红树林的生态特征、地理分布和保护意义。
(3)分析红树林保护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4)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红树林?第二课时:(3)课堂小结:强调红树林保护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生态环境。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设计:在本教案中,我采用了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红树林的生态特征、地理分布和保护意义。
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红树林的兴趣得到了激发,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想法。
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对红树林的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3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红树林的生态特征、地理分布和保护意义,培养了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保护红树林的方法。
2.4 改进措施:(1)在讲解红树林的生态特征时,可以结合更多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红树林的生态价值。
(2)在案例分析环节,可以增加更多典型的红树林保护案例,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红树林》教案
红树林教案一、教案背景《红树林》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由作家某某创作。
这本书以红树林为背景,通过描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主题。
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因此,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红树林》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红树林》的作者和作品背景;2.熟悉《红树林》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并能够进行准确的描述;3.掌握《红树林》中的重要意象和象征意义;4.理解《红树林》中表达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思想。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2.引发学生对人性与社会问题的思考;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第一课时:《红树林》的作者和作品背景(30分钟)1.通过课件和教师讲解,介绍《红树林》的作者和作品背景;2.配发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3.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红树林》的人物及情节梳理(4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分析《红树林》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理讨论,进行讲解和点评。
第三课时:《红树林》中的象征意义(40分钟)1.通过课件和教师讲解,介绍《红树林》中的重要意象和象征意义;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分析并展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4.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四课时: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思考(40分钟)1.通过故事情节和教师引导,让学生思考《红树林》中表达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进行讲解和点评。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名称:《红树林》教案二、学科领域:小学语文三、年级:四年级四、课时:2课时五、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红树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六、教学重点:1. 课文《红树林》的正确朗读。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七、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八、教学准备:1. 课文《红树林》的文本。
2. 红树林的相关图片、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红树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2. 学生自读课文《红树林》,感受课文描绘的画面。
3. 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4.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美。
5. 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3. 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红树林生态环境?4.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十、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朗读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等。
4. 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通过学生对保护红树林的建议和实际行动,评价他们的环保意识。
研讨课五年级语文上册《红树林》第二课时说课稿
《红树林》说课稿张晓芳一、说教材:《红树林》是北师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奇观”中的一篇主体课文。
从语文课的工具性来分析,能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给文章提纯的能力,从而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给课文列提纲。
同时,也使其它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训练。
从语文课的情感性分析,课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热爱之情。
像这样借物喻人的文章,我们就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既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又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使工具性和情感性相互结合,水乳交融。
《红树林》这篇文章在本单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
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二、说设计理念: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积极开发课外资源与我校科研课题的整合的同时,也充分挖掘、利用“书本知识”及“现代网络技术”,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追求语文训练工具性和情感性的有机统一。
《红树林》就是基于遵循从“书本知识”走向“综合性学习”这样的理念设计的。
力求体现综合性学习的四大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
三说教法: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其独有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及完整的情节,在课堂教学中施展出独特的魅力,对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充分利用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景,能够多方面地辅助课堂教学。
根据我以往的教学实践,把多媒体信息技术合理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至少可以在以下四方面发挥辅助作用,而且是其他传统教学媒体所不能替代和超越的:1.辅助掌握生字,词语;2.辅助阅读课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3.辅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4. 辅助学生进行知识拓展。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统一”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我为本课选择的教法是:1、主题探究法。
《红树林》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红树林》语文教案设计年级学科:小学语文课时安排:5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红树林》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红树林的特点和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教师出示红树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3.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第二课时:2. 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红树林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海鸟的乐园”、“海底的绿色长城”等。
2. 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句子仿写练习。
3.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第四课时:第五课时: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红树林的作文。
三、教学评价本教案通过课堂提问、讨论、仿写、小测等多种形式,全面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 红树林图片素材2. 课文朗读音频3. 相关环保资料五、教学建议1.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简洁明了,尽量使用生动的图片和实例来辅助教学。
2. 在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在写作环节,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引导他们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4. 结合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内容与过程第六课时: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红树林知识问答游戏,巩固学生对红树林的了解。
2. 学生分组进行红树林生态环境的调查,收集相关资料。
七、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七课时: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查找关于红树林的更多信息。
2. 学生整理所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手抄报或PPT。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八、教学内容与过程第八课时: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红树林主题的写作活动,如写一篇介绍红树林的短文或写一封信给当地政府提出保护红树林的建议。
红树林第二课时导学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红树林》第二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王萍萍课型: 新授使用时间:2016年9月18日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红树林的壮丽。
2、理解课文,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
3、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了解红树林的壮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学习重点:
目标1、2
学习难点:
目标3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课文,红树林为什么被称为“奇观”?面对这样的奇观,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
2、课文最后一段作者在赞美红树林的什么精神?实际在赞美什么?
二、巩固提升
1、认真阅读本文第二自然段,完成以下题目。
(1)、文中描写了红树林时候和时候的动态美,你知道是哪几个词吗?
(2)“绿浪”在这里指。
(3)、给第二自然段分层,并写出每一层的大意。
2、联系实际,请你说说你所知道的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
3、你认为这篇课文的写法与我们这学期学过的哪篇相似,这种写法叫什么?你能举例说说吗?
4、请写出下列动植物的高尚品质。
1)荷花
2)梅花
3)狗
4)蚂蚁
三、我的收获。
红树林课件第二课时
的根系去(
)。它把自己的兄弟姐
妹连成一个整体,去抵御( ),减少
(
)。
填一填:
它既不要(肥沃的土质 ),也不要 (温室般的环境),只是默默地(把根 须扎紧贫瘠),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支柱根), 依靠这庞大的根系去(吸取大地的营 养)。它把自己的兄弟姐妹连成一个整 体,去抵御(狂风恶浪),减少(海啸 带来的自然灾害)。
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红树林与其 它树林相比,有什么特点?
2.说一说作者的写作顺序。 3.轻声读第5自然,思考:为什么把红树林比
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勾画相关语句。 4.说一说:你喜欢红树林吗?为什么?
填一填:
它既不要( ),也不要( ),只是
默默地( ),形成了( ),依靠这庞大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3 红树林课件
用“我喜欢 的红树林,
因为
。”的句式说一段话。
26
◆ 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 2021/3/162021/3/16Tuesday, March 16, 2021
◆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2021/3/162021/3/162021/3/163/16/2021 9:44:42 AM ◆ 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021/3/162021/3/162021/3/16Mar-2116-Mar-21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2021/3/162021/3/162021/3/16Tuesday, March 16, 2021 ◆ 1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2021/3/162021/3/162021/3/162021/3/163/16/2021
22
这幽静而神奇的仙境使我陶醉了,我好像在 梦中走进了龙宫漂流上两三 个月,遇到海滩照样扎根生长。
24
我爱这片海上的森林。红树林和北国沙漠中 的黄柳一样,在植物世界里是一个具有奉 献精神的卫士。它既不要肥沃的土质,也 不要温室般的环境,只是默默地把根须扎 进贫瘠不毛的海岸,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支 柱根,依靠这庞大的根系去吸取大地的营 养。它把自己的兄弟姊妹连成一个整体, 去抵御狂风恶浪,减少海啸带来的自然灾 害。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2021年《红树林》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及教案
2021年《红树林》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及教案小学五年级上册《红树林》课文我爱森林。
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我留下很多绿色的梦,但我从没想到在大海里也有这梦幻般的森林。
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海上森林——红树林。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初春,我在XX省岛琼山碰到海上奇观。
正是涨潮的时候,一片密密麻麻的红树林浸没在海水里,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浮荡在海浪中。
一会儿潮退了,红树带着海泥芳馨的枝条和婀娜的身躯出现在海滩上。
啊,我的眼前变成了一片绚丽多姿的世界。
海风吹来,绿浪翻滚,欢迎我这来自北国的远客。
我乘着小船,慢慢划进红树林深处。
这简直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
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支撑着硕大的树冠。
树干,低的二三米,高的十来米,东扯西拉联织成一张绿色的网。
树枝上盛开着红的、白的花朵,微风中逸出淡淡的幽香。
这幽静而神奇的仙境使我陶醉了,我好像在梦中走进了龙宫的大花园。
突然,树枝上啪啪的响声打破了宁静。
保护区的专家笑着告诉我:“这响声是告诉人们,一棵新的小红树降生了。
”因为红树有“胎生”的繁殖特点。
当种子成熟后,先在树上萌芽,长成幼苗才离开母树,飘落于地,扎根于土,几个小时就可以扎下根去破土而生。
倘若被海水冲走,也能在海水中漂流上两三个月,遇到海滩照样扎根生长。
我爱这片海上的森林。
红树林和北国沙漠中的黄柳一样,在植物世界里是一个有奉献精神的卫士。
它既不要肥沃的土质,也不要温室般的环境,只是默默地把根须扎进贫脊不毛的海岸,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支柱根,依靠这庞大的根系去吸取大地的营养,它把自身的兄弟姊妹连成一个整体,去抵御狂风恶浪,减少海啸带来的自然灾害。
小学五年级上册《红树林》教案教材分析:本文从远看红树林、近看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这几个方面介绍了XX省琼山的海上奇观——红树林。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新词;联系上下文说出“贫瘠、绚丽多姿、纵横交错”等词语的意思。
(公开课课件)五年级上册语文《红树林》 第2课时
串珠问题: 1.一读:熟读课文,说一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红树 林的? 这篇课文从表面看,是按游览的顺序写,从“偶 然”看到写到深入欣赏,从外到内,从整体写到局部, 从形写到声,从自己看到写到听介绍,最后写自己的感 受,抒情散文的脉络合情合理。深入思考,对红树林的 描写还遵循了说明事物的顺序,从写生长环境,到写树 干、树冠、花朵,到写种子、树根,每个后一方面都是 对前一方面成因的解释。
2.二画:“我”是通过哪些活动了解红树林的?
先是在琼山上碰到,远望了解;然后是划船进 入红树林深处,近瞧了解;最后是通过专家讲解了 解红树林的。
3.三探:作者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卫士?
因为它既不要肥沃的土质,也不要温室般的环 境,只是默默地把根须扎进贫瘠不毛的海岸,形成 了纵横交错的支柱根。它依靠这庞大的根系去吸取 大地的营养,把自己的兄弟姊妹连成一个整体去抵 御狂风恶浪,减少海啸带来的自然灾害。所以作者 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卫士。
6 红树林
第 二 课时
品读释疑 结构主旨 课堂拓展 当堂检测
1.背诵喜欢的段落。了解红树林的特点,领悟作者表达 的思想感情。(重点)
2.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红树林的方法 。(难点)
大海里 梦幻般
核心问题:作者通过描写红树 林,赞扬了它的什么品格,表 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读:熟读课文,说一说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红 树林的?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着孩 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 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 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 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 不动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树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红树林》写了作者在海南岛琼山看到的海底森林红树林如仙境般美丽迷人的景象,不禁陶醉在这幽静而又神奇的仙境中。
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
文章从几个方面层层深入的介绍了海上奇观——红树林。
1、远观红树林。
2、近赏红树林。
3、红树林的繁殖。
4、红树林的精神。
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本文的中心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升华。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
读出自己的感受。
2.培养学生浏览课文和精读课文的能力。
3.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通过学习,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重点
1.启发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2.通过学习,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难点
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主题入手,引入课文
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奇观)我们一起领略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也观赏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我国南疆边陲的海南岛琼山去看一看。
那里有一片海底森林——红树林。
(学生介绍了解到的红树林方面的知识并出示相关的图片,把大家带进那片神奇的世界里。
)
让我们打开想象的大门,在作者的带领下走进这片神奇的领地——红树林。
2、红树林是红色的吗?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欣赏下红树林的美景吧!
(出示红树林方面的相关的图片,把大家带进那片神奇的世界里。
)
3、看了红树林,知道了红树林并不是红色的树林,那为什么会被取名红树林呢?现在老师给大家讲讲红树林名称的由来。
二、整体感知,进行自学
看了红树林的美景,了解了红树林的由来,那么我们一起进入作者的世界,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画红树林的美景的。
1.出示自学提示:浏览课文,想一想:
(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红树林?
(2)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红树林是一种奇观?
(3)读出自己的感受。
2.同桌交流:要求:一人说一人听,有新的感受了,可以补充说一说,读一读。
三、汇报学习,共同感悟
1.汇报第2自然段后指导读,读出红树林美丽迷人的景象:那是涨潮的时候——生接读。
——多像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
一会儿退潮了,——生接读。
——红树林如同含羞姗姗的少女露出海面。
好一幅“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画面!刹那间——生接读。
——令人心旷神怡!
一起读出心中的喜悦。
板书:绚丽多姿(远观)
2.汇报第3自然段后问:你想像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的?见过这样的景象吗?
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那种感觉是豁然开朗,前所未有的欣喜。
快往周围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出了什么?(共同理解感受深的词语和句子。
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
板书:世外桃源(近赏)
(1)体会红树林有特别发达的根部:树与树盘根错节,绕来缠去,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牢牢的抓住海底的泥滩,那造型
是什么样的,你能想像出来吗?读出自己的体会!
(2)体会绿色之网:一颗树能成网吗?两棵?三棵?四棵?那怎样才能是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呢?就像书中所说的:“一株株……”
此时我们就坐着小船,穿行在这张绿色之网中,你惊喜地看到了这样的奇观,会怎样表达呢?谁能通过读书来展现?
此时我们就坐着小船,穿行在这张绿色之网中,你惊喜地看到了这样的奇观,会怎样表达呢?找找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红树林的,并画出来。
3.汇报第4自然段:
(1)这段主要讲了红树林的什么特点呢?(胎生繁殖)
板书:胎生繁殖
(1)体会奇观:在大海里,在涨潮与落潮之中,在潮水的涌动中,红树靠这种方式来繁殖,而且这种繁殖方式是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谁能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2)那现在大家请把自己当做一颗小红树苗,用自己的话把自己的繁殖特点介绍给大家听。
从大家的介绍中看出了红树的什么特点呢?(生命力顽强)(2)体会顽强:就是因为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才有了眼前的海上奇观!我们一起通过读来赞颂他们那顽强的生命力吧!
(3)红树林为了适应环境,它们进行胎生繁殖,一颗繁殖成多棵,多颗繁殖成若干棵,来抵御狂风恶浪。
相信我们大家都
很敬佩它!让我们一起再来读出顽强的精神。
4.汇报第5自然段:
这段写了红树林的什么特点呢?(奉献精神)
板书:奉献精神
(正是由于他们默默奉献、对大自然毫无索求,数百年来,它给海南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安宁。
人民视它们为“保护神”、“风水树”、“生命之树”。
红树林是海上奇观,是绿色长城。
让我们怀着赞美的情怀,一起再来赞美红树林!
三、拓展延伸
过渡:你们读的这样用情,能告诉大家你从红树林的奉献精神中,你想到了哪些人?
(坚守岗位的士兵、辛勤工作的老师、起早摸黑默默奉献的清洁工,他们都像红树林一样,默默奉献着,作者在赞美红树林这个奇观的同时,更要赞美的是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了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
四、总结学习,结尾升华
如果说不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丽的山河;如果说不看看钱塘江大潮,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美雄奇的景象;那么,我们可以说:不看看红树林,就没有真正的看过奇异壮观的海。
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远观了红树林,近赏了红树林,还了解到他那在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胎生繁殖的特点。
从中感受到了红树林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红柳、胡杨林)
板书设计:
红树林
远观红树林
近赏红树林
胎生繁殖
奉献精神
(赞美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沙漠三千岁----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腐。
一个神话在它的身上诞生,一种精神在它身上体现。
戈壁上的独孤侠,步履蹒跚地行走在死亡之海,无怨无悔;寂寞的朝圣者,一步一叩头地匍匐在无际的沙漠里。
手拎一盏神灯,点燃死亡的灵魂,召唤生命的降临,幻化绿色氤氲。
一立就是千万年,至今仍初衷不改。
不改那倔强的性格,不改那昂扬的斗志,不改那绿色的身躯,更不改秋季里燃烧的色彩。
它矗立着大漠里,就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就是一个永恒的环境命题,就是一个永恒的生命抗争的命题。
胡杨林从不哭泣。
沙漠中的战神,唯一的乔木勇士。
大自然赋予了不朽的思想,自我肩负着无怨无悔的历史使命。
完成着美学思想的体系,谱写着哲学思想的蕴含,修订着死亡和生命错误的诠释,改写地球环境的恶化。
一个孤独的斗士,刑天舞干戚尤显珍贵。
胡杨林精神
胡杨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猛士,一个真正意义的侠客,横刀立马傲霜凌雪迎风而立,一立就是千万年,至今仍初衷不改。
没有退缩的意思,没有自卑的感觉。
自我架设一条屏障,守护着身后的彩色,开垦播种着绿色的诗行,荡漾起春风化雨的画卷。
不屈的姿势形成一个个生命之源,极强的生命力渲染着无畏、无惧这一永恒的主题。
它背靠巍巍昆仑山脉,含漱那清泉细流,积累岿然而立的资本。
面朝茫茫戈壁盐滩,吸纳浩瀚的晚风,壮大自己经营的地盘。
耸立在浩瀚的沙漠地带,季节的河从从它脚下流淌,划着美妙的曲线绕过它的身边。
自我,欣赏夕阳晚照的大漠,自我,展现自我的一脉雄风,自我,守护着自我的精神家园。
胡杨林精神
大漠里唯一的树种,真正扎根在沙漠,绿洲的守护着。
再没有像它那样深情的眷恋着漠漠黄沙,抗击着沙漠的肆孽。
再没有象它那样默默的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忍耐着寂寞和孤独。
与伴生中的梭梭,柽柳,甘草,骆驼刺形成一条完美的统一战线;与野生动物野鸡、狐狸、狼、野兔、刺猬共同组成一个特殊的生态乐园。
胡杨林精神
胡杨林,寒冬里,厮守着自我的忠贞;酷暑里,盘踞着自己的家园;风沙里扬起不屈的身躯。
咀嚼着盐碱地苦涩的沧桑,沐浴着沙尘的洗礼,不为风情所感动,不为意志所转移。
只要有一滴水,就要幻化为一片叶,只要有一洼水,就要浇灌出一片绿色的海洋。
胡杨林精神
曾经,我们为有所失落而悲伤,为少年的轻狂和青年的躁动而感到后悔,为浪费的时光而羞愧难当。
面对一株株胡杨,我想我们没有理由怨天怨地,只要我们像胡杨一样,有金色的梦想,就能把我们生活之火点燃,把我们朴实无华的心点燃,我们的生活就会更有意义,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与众不同,朋友!让我们踏着秋天的脚印,走进胡杨一腔金色的理想中,让奋发的激情在血管里流淌,让我们的人生活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