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学案28(精)

合集下载

2014届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训练(二)——思乡怀远诗(学生版)

2014届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训练(二)——思乡怀远诗(学生版)

1、(2012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子规【注】[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5分)2、(2005年高考全国卷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3、(2013徐州宿迁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韦庄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4、(2013南通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惜余春贺铸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

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倚。

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注】西曛:斜阳。

⑴从全词看,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分)⑵后人评价“春归不解招游子”有“无理之趣”,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3分)⑶请简要赏析“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这两句的艺术特色。

(4分)。

2014届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训练(三)——边塞诗(学生版)

2014届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训练(三)——边塞诗(学生版)

1、(2012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8分)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

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

(2分)(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2、(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7分)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4分)3、(2010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题目。

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4、(2010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岁暮① [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làng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

2014届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训练(六)——咏史诗(教师版)

2014届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训练(六)——咏史诗(教师版)

1、(2012无锡一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3分)①“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②“故国”呼应题目,为下片怀古伏笔;③“晚秋”点明季节,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实写登临所见,请简要说明在写法上有何特点?(3分)①比喻、拟人、借代;②远近结合(由近及远);③动静结合;④绘形绘色;⑤点面结合。

(3)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说明样的思想感情?(4分)①悲叹六朝统治者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③流露出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译文】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

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江上的小船张满了帆迅疾驶向夕阳里,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是抖擞的酒旗斜出直矗。

彩色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回想往昔,奢华淫逸的生活无休止地互相竞逐,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

登上高处,面对着这千古以来便不曾变化的景色,徒自叹息六朝诸国的兴衰败亡。

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苍绿的颜色。

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遗曲。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4年语文诗歌阅读专题高考真题汇编(附详解答案)

2014年语文诗歌阅读专题高考真题汇编(附详解答案)

2014年语文诗歌阅读专题高考真题汇编(附详解答案)一、(2014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二、(新课标卷II)(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①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②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答案:8.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

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

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

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案:9.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

2014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学案38

2014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学案38

2014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学案38学案38把握诗歌中的思想感情(二)学案目标 1.掌握古诗抒情的方式。

2.掌握做局部思想感情把握题的基本方法。

抒情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本质的特性。

要把握诗的思想感情,就必须了解、掌握古诗抒情的方式。

一、直接抒情1.知识梳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不需要任何“附着物”,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有时当作者感情奔放,不直接抒发不足以表达强烈感受的时候,常用这种方法。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强烈的愤激之情,宛如洪钟巨响,突现了诗人刚直、倔强、无丝毫奴颜媚骨的品格。

中国古典诗歌抒情温柔敦厚,内敛含蓄,少有热情奔放,袒露胸襟。

但不代表每首诗都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

诗的尾联,词的下片,往往就是作者直抒胸臆的地方。

抓住了直抒胸臆的句子,就抓住了诗歌之核心。

2.演练体悟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诗以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念”字统摄全诗,“独”字承上启下。

“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间接抒情(一)借景抒情1.知识梳理借景抒情,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2014届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训练(一)——送别诗(学生版)

2014届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训练(一)——送别诗(学生版)

1.(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8分)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

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⑴“白苎②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⑵“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⑶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3分)2.(2013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⑴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分)⑵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

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3.(2013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临江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

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⑴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3分)⑵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

2014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学案35

2014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学案35

学案35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学案目标 1.准确判定古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并能略作分析。

2.掌握鉴赏表达技巧题的审题与答题规范要领。

1.(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9·江苏卷)(《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词见“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学案)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08·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014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学案28

2014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学案28

学案28分析概括学案目标 1.掌握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熟悉做“分析概括”题的方法步骤。

2.研究题型特点,识破命题常见干扰方式。

1.(2010·江苏卷)(《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原文见文言实词学案)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2.(2009·江苏卷)(《书沈通明事》原文见文言实词学案)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3.(2008·江苏卷)(原文见筛选信息学案)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

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

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

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2014学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系列_鄢懋卿传

2014学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系列_鄢懋卿传

鄢懋卿传鄢懋卿传——《明史》卷三○八[说明]嘉靖(1522—1566)末年,作为严嵩之党遭到弹劾谪戍的官吏中,鄢懋卿是著名的一个,他的出名,还不仅在他阿附严氏父子,而更在于他的市权纳贿,奢糜无度。

史书中记述说他“至文锦被厕装,白金饰溺器”,“制五彩舆,令十二女子舁之”,为时人所侧目。

著名清官海瑞便曾与之抗争,并因之罢官,鄢懋卿的贪婪成性也实在是惊人的。

严嵩败后,他被御史弹劾落职,见同党有人匿藏严氏银八万两,还想方设法从中骗来两万,结果事情败露,被发戍边卫。

这实在是罪有应得的下场。

邵懋卿是丰城人,原任官行人,后升为御史,逐渐升为大理寺少卿。

嘉靖三十五年,改任左佥都御史,不久升任左副都御史。

鄢懋卿以有才能自负,看到严嵩当权,便全心依附他,得到严嵩父子的亲近。

当时正值户部因两浙、两淮、长芦、河东的盐政发生困难,请求派遣一名大臣前往总理盐政,严嵩于是任用了鄢懋卿。

明朝旧制规定,大臣办理盐政,没有总理四盐运司的安排,这样一来鄢懋卿便全部掌握了全国财入货利的大权,倚仗严氏父子,所到之处鬻权纳贿,监司郡邑的官吏见他时都跪行蒲伏于地。

鄢懋卿生性奢移,甚至用彩锦装饰厕所,用白银装饰便溺器皿。

每年按时节送给严氏和诸位权贵的财物,不可胜计。

他外出视察时,经常与妻子同行,专制成五彩舆,让十二个女子抬着,道路上人们看到无不惊骇。

淳安知县海瑞,慈溪知县霍与瑕,都因对抗他被罢官而去。

御史林润曾经弹劾鄢懋卿索要属吏,行贿送礼以钜万计,滥受民间诉讼,勒索富人贿赂,设置酒宴聚会,每年花费达千金,虐待杀戮无辜之人,怨声载道,苛敛淮南财物,几乎导至激变,共五大罪状。

世宗置之不问。

嘉靖四十年召授他为刑部右侍郎。

两淮的余盐,每年征收白银六十万两,到鄢懋卿掌盐政时增加到一百万两。

鄢懋卿离任后,巡盐御史徐旷竭力上言其害处,于是又恢复征收六十万两的旧制。

严嵩倒台后,御史郑洛弹劾鄢懋卿和大理寺卿万采朋党为奸,贪财黩货,两人被免去职务。

既而万采私藏严氏银八万两,鄢懋卿骗来其中二万两,事情都败露,两人被先后戍边。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含义 学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含义 学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含义学案1.学习目标(1)了解“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考查内容和方式。

(2)掌握“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

(3)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提升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文言语句中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现象。

难点: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提升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授人以鱼】一、知识整合所谓“常见实词”,一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二、考什么?综观近年来高考全国卷,文言实词主要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几种情况,其中考查比较多的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三、怎么考?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含意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形成:1.客观选择题。

近几年对常见文言实词理解的考查呈现出课内外密切联系的特点,即分别从语段和课文中选取几个词,让考生判断其含义。

2.主观翻译题。

将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融进了文言翻译题之中进行考查。

【授人以渔】一、一词多义1.解释“引”在各句中的意思,并指出其本意。

意义例句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

《宣州环波亭》引吭高歌(成语)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荆轲刺秦王》狼奄至,引首顾曰。

《中山狼传》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三峡》燕引兵东围即墨。

《史记·田单列传》公卿各引咎自责。

《北史·周武帝纪》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欧阳修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引经据典(成语)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引车避匿。

2014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阅读教案新部编本

2014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阅读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课题: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技巧知识目标: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目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对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评价。

能够适应高考的要求,准确的解答时光鉴赏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塑造的形象,掌握诗人所抒发的感情,了解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体味诗中相关的哲理,能对诗歌作出公正的评价,对诗歌作出合乎情理的鉴赏。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教学方法:1.梳理归纳,寻找规律,分类总结。

2.通过典例分析,掌握解题技巧3.通过课堂练习,迁移巩固。

教学时数: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掌握分析意象意境型、分析技巧型、分析语言特色型解题方法教学步骤:*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2014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 学案23.

2014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 学案23.

古诗文阅读学案23文言实词(一)学案目标 1.理解文言实词的几种现象,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2.掌握如何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方法。

3.课外应做好120个常用实词的积累。

一、(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欧阳修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

”丐我以铭而葬焉。

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

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

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

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

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

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

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

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

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

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

”若此,予忍不铭?(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二十以归.吾归:出嫁B.其平居语言容止..容止:形貌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著:彰显D.庶几..以慰其魂庶几:希望二、(2009·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2014年高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系列专题复习: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2014年高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系列专题复习: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12答案:(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解析:本题考察了对宋词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结合背景和词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014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题辽宁卷(含解析)

2014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题辽宁卷(含解析)

2014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题辽宁卷(含解析)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尽长无侣。

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

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5分)
[答案] (5分)词句采用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涉及对诗歌鉴赏手法的考查,考生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谋篇布局手法等角度思考,答题时要先总述后分析。

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案] (6分)
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

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之情。

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

上片抒发了卷帘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默默蘋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答案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

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

【三维设计】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8天 文言文阅读+古诗歌阅读(五)

【三维设计】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8天 文言文阅读+古诗歌阅读(五)

第28天文言文阅读+古诗歌阅读(五)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曹鼐,字万钟,宁晋人。

少伉爽有大志,事继母以孝闻。

宣德初,由乡举授代州训导,愿授别职,改泰和县典史..。

明年,举进..。

七年,督工匠至京师,疏乞入试,复中顺天乡试士一甲第一,赐宴礼部。

进士宴礼部..,自鼐始。

入翰林,为修撰。

正统元年,充经筵讲官。

《宣宗实录》成,进侍讲,锡三品章服。

五年,以杨荣、杨士奇荐,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鼐为人内刚外和,通达政体。

荣既殁,士奇常病不视事,阁务多决于鼐。

帝以为贤,进翰林..学士。

十年,进吏部左侍郎兼学士。

十四年七月,也先入寇.,中官王振挟帝亲征。

朝臣交.章谏,不听。

鼐与张益以阁臣扈从。

未至大同,士卒已乏粮,宋瑛、朱冕全军没,诸臣请班师。

振不许,趣.诸军进。

大将朱勇膝行听命,尚书邝埜、王佐跪草中,至暮不得请。

钦天监正彭德清言天象示警,若前,恐危乘舆。

振詈曰:“尔何知!若有此,亦天命也。

”鼐曰:“臣子固不足惜,主上系天下安危,岂可轻进?”振终不从。

前驱败报踵至,始惧,欲还。

定襄侯郭登言于鼐、益曰:“自此趋紫荆,裁四十余里,驾宜从紫荆入。

”振欲邀帝至蔚州幸其第,不听,复折而东,趋居庸。

八月辛酉次.土木。

地高,掘地二丈不及水。

瓦剌大至,据南河。

明日佯却,且遣使通和。

帝召鼐草诏答之。

振遽令移营就水,行乱。

寇骑蹂阵入,帝突围不得出,拥以去。

鼐、益等俱及于难。

景帝立,赠鼐少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谥文襄,官其子恩大理评事。

英宗复位,加赠太傅,改谥文忠,复官其孙荣锦衣百户。

鼐弟鼎进士,历吏科都给事中。

(选自《明史·曹鼐传》,有删改)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十四年七月,也先入寇.寇:侵犯B.朝臣交.章谏交:提交C.趣.诸军进趣:催促D.八月辛酉次.土木次:驻扎解析:选B交:交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典史”是中国古代官名,设于州县,为县令的佐杂官,但不入品阶、“未入流”,是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学案29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学案29

学案 29鉴赏诗歌中的语言(二)——炼句及语言风格学案目标 1.掌握炼句艺术题的基本方法。

2.了解一下鉴赏语言风格题的基本做法。

一、鉴赏炼句艺术1.知识梳理诗歌语言除讲究炼字外,还讲究炼句。

古人在炼句上的功夫不亚于炼字。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他们在炼句上是多么呕心沥血、苦心经营,也因此写出了许多佳句。

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等,至今脍炙人口。

高考对佳句赏析的考点,主要集中在三类句子上:①名句。

或鉴赏其内容的精彩之处,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 ),抒发了作者不愿虚度年华、迫切要求建功立业、报仇雪耻、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或赏析其形式的完美之处,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巧妙地运用声色静动对比,诱发了人们丰富优美的想象,诗中有画,画中有声,声中有情。

②主旨句。

主旨句一般就是诗歌的关键句。

所谓主旨句就是诗歌中能充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目的的句子。

在表情达意上,它一般是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其位置常在诗词的后半部分。

③表达精彩句。

这样的句子,或是在表达情感上极尽曲折,或是在手法上极具夺目之处。

考查这样的句子,多是从炼字或表达技巧角度进行。

无论是哪类句子,赏析炼字,都包括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

2.演练体悟(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 中吕 ]朝天子·秋夜客怀(元 )周德清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

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

叫起离情,敲残客况,梦家山身异乡。

夜凉,枕凉,不许离人强。

试分析“过雁声嘹亮。

叫起离情,敲残客况”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09 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学案28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学案28

教案 28鉴赏诗歌中的语言(一)——炼字教案目标 1.认识鉴赏炼字艺术的常有题型。

2.掌握鉴赏炼字艺术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剖析方法。

考点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考点样题1. (2009 ·东卷山 )阅读下边的诗歌,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0 四·川卷 )阅读下边的宋词,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减字木兰花向子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人间风与日。

着意遮围,莫放春光冒昧归。

注向子: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讲和而被免官。

“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光的描绘各有其妙,请简要剖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10 ·南卷湖 )阅读下边的宋词,依据提示,达成赏析。

湓口放船归,黄昏散花洲宿。

两岸白好事近①陆游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天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 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奇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009 ·津卷天 )阅读下边的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唐 )杜甫②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2014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材文言文复习 学案1教程

2014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材文言文复习 学案1教程

教材文言文复习 学案1 必修一——《劝学(节选)》、《师说》、 《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目标 1.把必修一四篇文言文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重点掌握“可以”、“所以”、“以为”三个词的用法,对文中重点句子能准确翻译。

了解一下通假规律。

3.背诵《劝学》、《师说》、《赤壁赋》全文。

1.下面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金就.砺则利颓然就.醉 B.⎩⎪⎨⎪⎧逝者如斯.斯.天下之民至焉 C.⎩⎪⎨⎪⎧ 虽.有槁暴虽.一毫而莫取 D.⎩⎪⎨⎪⎧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 2.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不知日.之入 C.⎩⎪⎨⎪⎧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3.说出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

①而⎩⎪⎨⎪⎧登高而.招 侣鱼虾而.友麋鹿 扣舷而.歌之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②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 寄蜉蝣于.天地4.“而”字作为连词,最难辨别的是承接关系和修饰关系,因为它们连接的均是动词或动词短语。

如何区别呢?首先,从意义上辨析。

表承接关系的,前一动词(或动词短语)与后一动词(或动词短语)有先后、相连关系。

如“卧而梦”,“梦”是“卧”的结果。

而表修饰关系的,前一动词对后一动词起着修饰作用,或说明其方式或描述其情态。

如“客喜而笑”,“而”表修饰,“喜”是“笑”的方式或情态。

其次,可以用试就词语的办法来辨析。

表承接关系的,两个动词(动词短语)间可加“然后”、“就”等词,意思不变;表修饰关系的,两个动词(动词短语)间可加“地”、“着”等词,意思不变。

请说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并体会一下辨析方法。

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吾从而.师之 ③则群聚而.笑之 ④顺流而.东也 ⑤耳得之而.为声 ⑥到则披草而.坐 ⑦穷山之高而.止 ⑧箕踞而.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木受绳则.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犹且从师而问焉.风雨兴焉. C.⎩⎪⎨⎪⎧生乎.吾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假舟楫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看看下面一组句子,找出它们在句式上的共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28分析概括学案目标 1.掌握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熟悉做“分析概括”题的方法步骤。

2.研究题型特点,识破命题常见干扰方式。

1.(2010·江苏卷)(《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原文见文言实词学案)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2.(2009·江苏卷)(《书沈通明事》原文见文言实词学案)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3.(2008·江苏卷)(原文见筛选信息学案)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

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

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

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

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考点探讨分析概括题在江苏卷中极重要,关涉到对文意的准确把握,所以,它属于必考题,也是影响文言文得分的关键题。

该题型有以下几个特点:①题型为单选题,要求选出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②四个选项按照原文顺序排列,文意正确率达75%,在错误的选项里,命题人把错误点设置得较为隐蔽,有很大的迷惑性,需要考生做题格外认真、仔细。

③江苏卷错误项设置干扰方式主要有:张冠李戴,时地错误等。

该题是读懂文意的有力拐杖,可以借题解文,应好好利用。

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与难点,是阅读文言文的目的之所在,也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得分的关键。

整体把握文意、掌握做题技巧是解答这类题最关键的两点。

一、整体阅读,总体把握1.抓记叙的要素高考所选文言文,大都是记叙性材料,要抓记叙的要素。

如全文中心人物是谁,这个人物何时、何地、何种场合,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他的职务有何变化;还写了哪些人,他们与中心人物是什么关系,是如何评价他的。

2.抓关键句、找时空词,理文章层次要特别关注关键词、句。

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是作者记叙、描写思路的具体展开。

而关键词句,尤其是一些时空词,则是作者思路的具体体现。

最好在阅读时把这些词语圈点出来。

记叙类材料大都是以时间、地点为顺序,或时空结合,或以材料性质为序。

抓住时空词,理清记叙顺序,由此可以判断出设陷选项中的设陷角度:或人事错位,或时空错位,或无中生有,或事件杂糅,或拔高人物等。

3.借题解文这类题设四个选项,四个选项是按文章的顺序由命题者意译而成的,其中只有一个是错误的,而且这个错误选项中的大部分叙述都是符合文意的,只设置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

这种命题特点不可忽视。

二、围绕文意,判断细节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

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上面所说的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时间的故意跳脱,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评价人物时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三、比对原文,检验确定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

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遣词造句的细微差别,并注意关键文言实词的翻译、理解是否正确。

如何识破命题常用干扰方式从而准确判断方法例析1.(2010·湖北卷,12)C项: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原文: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

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

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判断:选项对应的原文要表达的意思是由于老兵已亡,新兵生长于太平年代,养成了骄傲和懒惰的习性,连背粮食都雇别人而不愿亲自劳作。

选项中的“因此”表明的因果关系不当。

强加因果,或者故意曲解原文中的关键词,也是常见干扰方式之一。

做题者见句中有“以致”“因此”等词语,要格外小心,看看因果关系是否得当。

2.(2010·江西卷,12)B项: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了太子的重用。

原文: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

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

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

”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

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

判断:将原文与选项比对,发现原选项在分析时多加了“赞赏”一词,这个词语貌似正确,实则于文无据。

无中生有,用貌似正确实则于文无据的词句干扰,是常见干扰方式之一。

做题应识破。

3.(2006·江苏卷,10)C项: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问清士兵作乱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

原文: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

董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

乱者曰:“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吾属将责之偿,不为乱也。

”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

判断:原文是“从数人于火所”,这个“从”是使动用法,是“带着几个人”的意思。

选项在转述时把这个词的活用意思忽略了,或者说故意把这个细节翻译错了。

命题者往往曲解最关键的词或细节,也是常见的干扰方式之一。

做题者应格外细心,仔细推敲、比对每个词语。

4.(2010·山东卷,12)C项: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原文: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

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

”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

判断:比对选项与原文,发现申甫在感动后才被授予京营副总兵,而不是在授予京营副总兵后才感动。

授予官职的时间搞错了。

时序颠倒,做题者要留心这种干扰方式。

演练体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孟德传[宋]苏辙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

少而好山林。

既为兵,不获如志。

嘉祐中,戍秦州。

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

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

”惟山之深者往焉。

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

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

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

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

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

试之前后如一。

”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学号:________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

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

”德具道本末。

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

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

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

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

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

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

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书《孟德传》后[宋]苏轼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

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

然曩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觝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辙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德是个在军营中退休的士兵,由于喜欢山林生活,进入深山数年,后来遇到皇帝巡行,被称为有道之人。

B.苏轼在接到苏辙寄来的文章后,写了《书〈孟德传〉后》谈了自己的看法,表现了他不盲目听从的性格。

C.世上的君子正因为顾虑太多,才会有患得患失的现象发生,这是苏辙的观点。

D.从文中看,苏轼的观点是从旁听的故事中得来的,也不能作为事实论据来处理,其观点也有可商榷之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德来到商州不是有意的,他是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被抓的。

B.后来孟德在商州被抓,由于宋孝孙和张安道的帮助,才得以除军籍为平民。

C.孟德是以自首的身份出现在商州的,这是他免罪的主要原因。

D.嘉祐年间,孟德戍守商州,从此逃入华山,过着野人般的生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认为老虎畏惧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

B.孟德的浩然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能看到。

C.孟德认为他是犯了禁令的军人,被抓住是死,也许会饿死,也许会被野兽吃掉。

D.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世上很少能有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