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地理必修二湘教版同步练习学案: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1.4 Word版含答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学案(含答案)
____。
⑵ B 国 人 口 再 生 产 类 型 属 于 ____ 型 , 若 干 年 后 该 国 面 临 的 主 要 问 题 是
____________。
⑶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
已接近__
____。
⑷请你为两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A 国:
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能容纳的 规模和
规模的大小。
、
所
人口容量特点有三:
性、
性、
性。如果某地的人口数量
与
相当,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
,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
戒线。
二、补充知识
1.保持合理容量的措施:
⑴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第 7 页 共 197 页
⑵保护环境、资源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学案
⑶ 提高科技水平。
人口的合理容量尽管是个“虚数”,但它对指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
和人口政策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它只能定性说明。
2.世界人口问题:
人口 、 资源 、 环境是人类目前面临的三大问题。
这些问题当中尤其以人口问题最为突出。因此,人类必须要有计划地生育,
7.人口数量和世界人口现状: ⑴“世界 60 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 13 亿人口(2005/1/6)。 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 11 个(亚洲有 6 个):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印尼,巴西, 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日利亚和墨西哥。 ⑵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的现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较慢。 ⑶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情况及原因分析: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经济发展比 较落后,人口增长比较快; 欧洲、北美洲、大洋州经济比较发达,人口增长比较慢。 8.中国人口的增长情况及人口政策:
湘教版(2019)地理必修2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测试含答案
湘教版(2019)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一、单选题近年来,部分山西老人前往海南、云南等地过冬。
下表示意2015~2019年山西省部分人口数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表可知,山西省人口增长模式为()A.原始型B.传统型C.过渡型D.现代型2.影响部分山西老人前往海南、云南等地过冬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因素B.经济因素C.政策因素D.文化因素3.影响山西省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自然资源B.科学技术C.消费水平D.对外开放程度亚洲人口众多,人口自然增长率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非洲和拉丁美洲。
下图为中国、日本、印尼三国2000-201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统计图。
完成下面小题。
4.A、B、C三个国家分别为()A.中国印尼日本B.中国日本印尼C.日本中国印尼D.印尼日本中国5.根据B国的人口现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国近20年来人口持续减少B.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比重增加C.社会养老负担加重D.劳动力资源丰富下图是我国2000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分析,完成下面小题。
6.有关我国综合人口压力指数的空间分布规律,说法正确的是()A.总体上平原地区高于高原山地地区B.总体上湿润地区高于干旱地区C.总体上东部高于西部D.总体上西部高于东部7.有关上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综合人口压力指数与目前实际人口密度基本呈正相关关系B.内蒙古自治区综合人口压力指数较高,还可迁入大量人口C.西藏自治区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很低,经济发展水平高D.广东省相对人口压力不大,还有一定的人口扩容余地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
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面小题8.根据表中数据判断,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比重低的国家是()A.加拿大B.日本C.中国D.印度9.对比中印两国的统计数字()A.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大B.印度的人口压力较中国大C.两国的人口压力相当D.两国的人口压力都较小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尼雅古城曾经是古丝绸之路南道上的繁荣城镇,后来由于水资源匮乏,绿洲萎缩,土地荒漠化,居民弃城外迁,古城逐渐被黄沙掩埋。
2019年精选湘教版地理湘教版必修2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二篇
2019年精选湘教版地理湘教版必修2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二篇第1题【单选题】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下列地理事物与其环境不匹配的是( )A、黄土高原——窑洞B、广东——“骑楼”C、云贵高原——吊脚竹楼D、东北平原——蒙古包【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表为“辽宁省与广东省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表”。
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两省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主要原因有( )①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矿产资源的开发②在1990~2000年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国家政策支持③广东省城市化起步晚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④广东省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两省城市化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B、基础设施滞后C、严格的户籍制度D、区域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某学校地理小组进行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课题研究,并已完成下表中部分内容。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②菜系以清淡酸甜为主要特点B、④菜系源地文化风格显现温婉清丽的特点C、③菜系原料以生猛海鲜为主D、⑤菜系源地的文艺特色是长调牧歌下列人文景观对自然环境具有明确指示性的是( )①梯田②菜系③戏曲④水电站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②地域文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文化为“稻米文化”③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A、②④B、②③C、①②D、③④【答案】:【解析】:第5题【判断题】地域文化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影响。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同步习题集(全册 共135页 附答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同步习题集(全册共135页附答案)目录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人口迁移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一章测评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章测评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三章测评分层训练·进阶冲关A组基础练(建议时间10分钟)一、选择题(知识点1)读下图,完成1~3题。
1.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比较缓慢的,根本原因是( D )A.人口出生率低B.人口死亡率低C.人口死亡率高D.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基础落后,人类生活水平、健康水平低2.20世纪后半叶开始,世界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主要原因是( D )A.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迅速B.全世界死亡率降低C.发达国家死亡率降低D.广大亚非拉国家及大洋洲的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3.从图中,我们可以分析得知,人口增长具有一定的规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人口增长不具有阶段性的特点B.从历史到现在人口不断增长C.人口数量加倍,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少D.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根本的联系(知识点2)(2019·宿迁高一检测)下图为“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下列关于图中曲线的判断,正确的是( B )A.①为出生率,②为自然增长率B.②为出生率,③为总人口变化趋势C.①为出生率,②为死亡率D.①为总人口变化趋势,②为出生率5.关于此统计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甲阶段,人口增长迅速B.甲和乙阶段,人口增长模式都是传统型C.甲和丁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很低D.很多发展中国家目前处于丙阶段(知识点1、2)(2019·沈阳高一检测)读下图,完成6、7题。
6.关于该国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①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B.②到③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C.④时期人口变化幅度最小,人口总数稳定D.③与⑤时期相比,人口总数一定相等7.目前人口增长特点与②时期相符合的国家是( A )A.尼日利亚B.韩国C.澳大利亚D.美国8.(知识点1)(2019·宣威高一检测)读我国部分省区某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的统计图。
湘教版地理(2019)必修2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综合训练含答案
第一章人口综合训练一、单选题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完成1-2题1.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A.迁入率持续上升B. 迁出率持续降低C. 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D. 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2.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A. 上海B. 安徽C. 湖南D. 河南城归族指的是曾经从农村到城市打拼,现又返回乡下的创业人员.2017年的统计显示,我国各类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已达700万人,其中返乡农民工比例为68.5%。
“城归族”的归来为求村经济发展注入一股的力量.据此完成3-5题3.在我国,“城归族”出现的主要原因有①原就业地生活压力较大②家乡政府扶持力度的増强③家乡气候条件的改善④原就业地生育水平下降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4.“城归族”回到家乡创业,对当地的影响可能有A. 乡村环境污染增加B. 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C. 城市失业率提高D. 土地荒芜,无人耕种5.“城归族”回乡创业具有的优势是A. 市场竞争意识强,营销渠道广B. 创业理念先进,愿望强烈C. 具有务工经商技术和管理经验D. 拥有雄厚的资金作保障6.读我国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完成下题。
④时期以后人口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 产业结构升级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发生变化B. 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迁入量减小C. 经济落后,大量人才外流D. 留守儿童问题使父母返乡务工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均设定了人口“天花板”。
北京在2020年的人口总量将控制在2 300万以内,上海在“十三五”期间将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 500万以内。
如图为“2013~2016年北京和上海常住外来人口变化图”。
读图回答7-8题。
7.影响北京市人口“天花板”的主要原因是A.水资源短缺B. 矿产资源枯竭C. 土地资源紧张D. 生物资源减少8.近年来北京、上海常住外来人口的变化及原因是A.逐渐增加交通拥堵加重B.逐渐减少房地产调控加强C. 先增加后减少产业结构调整D. 先减少后增加环境质量恶化如图为加拿大人口、资源分布图,回答9-11题。
人口迁移 教案 高一下学期湘教版(2019)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2节人口迁移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一方面是介绍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阐述了人口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在整个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部分为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先以节首探究“经纬的爷爷和爸爸两代人住所的变迁”,引出人口迁移的概念,明确人口迁移的时间和空间属性,以区别于人口流动,再以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说明人口迁移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并用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第二部分为国际人口迁移,主要介绍人口迁移的背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出现的新特点,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示意”图展示了世界范围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以及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第三部分是我国人口迁移,教材通过“我国历史上的主要人口迁移示意”图、阅读“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活动等从时间和空间纬度上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学习目标1.区域认知:结合实例,区别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并能说出人口迁移的类型和表现;结合实例说明国际和我国人口迁移的时空变化及迁移路线。
2.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根据给定的区域,归纳人口迁移的特点,并从多个影响因素角度进行分析,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和迁入地区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调查本地人口资料,解释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重点1.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2.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内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难点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2.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一因素都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出示:经纬的家谱树提问:经纬一家人中哪些行为属于人口迁移总结:人口迁移的概念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出示:1、上山下乡政策与经纬爷爷的迁移经历的文字资料、中国政区图、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省和上海市的照片。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_《人口分布》名师学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区域认知:结合案例,探究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综合思维:能够用各种事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地理实践力:利用图表和实地调查,培养学生读图和调查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人地协调观: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深刻理解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关系。
1.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重点)2.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和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重点)3.结合图文资料,说明人口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
(难点)一、世界人口分布(板书)1.世界人口分布________。
2.干旱的荒漠、________的极地、空气稀薄的__________、湿热的___________等,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都不适宜大量人口长期居住。
3.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
亚洲人口______。
南极洲目前尚无定居居民。
4.世界各国的人口分布也极不平衡。
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______、美国等13个,这些国家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2.47%。
5._______洲是城镇人口比例最高的大洲,非洲是城镇人口比例最低的大洲。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地理条件(1)气候、______、水文、土壤、______等自然地理条件,不但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必需的基础,而且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各种潜在的可能性。
(2)从气候条件看,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和_______的湿润、_______地区。
(3)从地形条件看,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和______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沿_____、沿_____地区人口稠密。
越是干燥的地区,水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越大。
(4)土壤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5)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2.影响人口分布的人文地理条件(1)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______性影响。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同步作业:第1章 人口与环境 作业4 1-1-4 Word版
姓名,年级:时间:课时作业(四)(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读我国六次人口普查性别比图和2014年与2015年出生人口情况表,回答1、2题.年份出生人口(万人)2014 1 6871 887(预期)20151 655(实际)1.2015年预期出生人口的计算需要考虑的因素有()①“单独二孩”政策②2014年0~14岁人口比例③育龄妇女数量④人们生育意愿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图表中反映出的现象的成因有()①重男轻女和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存在②孩子养育成本增加③我国社会养老机制尚不健全④政策鼓励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 1.B 2。
A解析第1题,“单独二孩”政策的施行,会提高人口出生率,除此以外还要考虑育龄妇女的数量及人们的生育意愿;2014年0~14岁人口比例对2015年的人口出生数量没有影响。
第2题,图表中反映了我国人口男多女少及人口增长减缓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重男轻女和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存在;社会养老机制不健全(使得我国人们更愿意生男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养育孩子的成本增加。
“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母亲人数的比值.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1983年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
据此回答3、4题。
3.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的国家是( )A.韩国、泰国、菲律宾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重男轻女指数"表明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B.“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C.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孩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D.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人们没有性别偏好答案3。
C 4.B解析第3题,从题干中可以看出,“重男轻女指数”越高,人们的“男孩偏好"越强。
2019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二习题: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 分层训练 进阶冲关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分层训练·进阶冲关A组基础练(建议时间10分钟)一、选择题(知识点1)下图为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文化多样性指数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文化多样性指数为0.469 5~0.691 4的省区有(D)A.赣、皖、晋、鲁B.闽、鄂、浙、内蒙古C.川、甘、黔、吉D.内蒙古、宁、辽、琼2.图中五省区文化多样性指数最大,其文化多样性的共同成因是(B)A.地形起伏大B.民族多样C.人口数量多D.气候类型多样3.(知识点1)拉丁美洲人口出生率高的原因是(B)A.婚俗B.宗教C.政策D.观念(知识点2)“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
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某年份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
据此回答4、5题。
国家指数国家指数巴基斯坦 4.9 肯尼亚 1.1尼泊尔 4.0 哥伦比亚 1.0韩国 3.3 菲律宾0.9泰国 1.4 委内瑞拉0.94.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似的国家是(C)A.韩国、泰国、菲律宾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5.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B)A.“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B.“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C.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D.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人们没有性别偏好6.(知识点2)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198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1990~1996年是10∶1,2010年是2.6∶1。
在这30多年里,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并开始养育下一代。
于是, 由4位老人、1对夫妻和1个孩子构成的“421”家庭数量激增。
在这样的家庭里,在职职工供养退休人员的巨大压力表现明显。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学案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班级:姓名:一、基础知识复习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分布。
从城乡看: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
是城镇人口比例最高的大洲,是城镇人口比例最低的大洲。
(注:一般城镇比例与经济发达水平相适应) 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区。
2.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和亚热带的、半湿润地区。
注:干旱半干旱地区也有人口分布,对这些地区的人来说,水资源非常重要,所以会在河边或绿洲有水的地方有人口分布。
热带地区也有人口分布,可以选择在高原气候凉爽的地方。
纬度较高的地方可以选择地势较低的山谷或山麓有山能挡寒风的地方。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注:山区的人口主要在山谷,地势低,土壤相对肥沃水源丰富交通相对便利。
)(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
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人口集中,较发达。
(4)土壤:主要通过间接地起作用。
(5)矿产资源:资源开发吸引人口。
(人口迁移)3.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等因素。
其中,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1)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因对的高度依存,人口分布表现出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逐渐向集中,人口分布格局呈现集中态势。
(3)国际贸易的发展,使人口变得稠密。
说明:人类居住生活选择的地方,总希望条件非常优越,能有利于积累自己的财富,使生活更富足。
但并不是每个地方每个条件都是那么美好,所以人类可以在某些方面可以改造环境。
从大尺度来说,也就是宏观来说,我国东南人口密集,西北干旱地区人口稀少。
从小尺度上来说,也就是微观上说,西北干旱地区的人口又是主要分布在哪里呢?我们可以逆向思维,缺水的地方,对人类来说,水资源很重要,所以应该是水多的地方——绿洲,有人口分布。
4.判断是否是人口迁移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性变化。
2019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习题: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1节含答案
2019湘教版⾼⼀地理必修⼆习题:第⼀章⼈⼝与环境第1节含答案第⼀节⼈⼝增长模式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平引导[中⼩学复习资料]结合下图,完成第1~2题。
[中⼩学复习资料]1.从图中可以看出1900—2050年全球⼈⼝增速( )A.越来越快B.越来越慢C.先增后减[中⼩学复习资料]D.先减后增[中⼩学复习资料]2.全球新⽣⼈⼝主要来⾃亚洲是因为其( ) [中⼩学复习资料]A.⼈⼝出⽣率最⾼B.⼈⼝基数最⼤C.⼈⼝⾃然增长率最⾼[中⼩学复习资料]D.⼈⼝死亡率最低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数量每增加10亿的年限先缩短后有所增长,说明图⽰时期⼈⼝的增速先增后减。
第2题,亚洲⼈⼝占全球的60%以上,⼈⼝基数最⼤,加上其⼈⼝出⽣率较⾼,因⽽新⽣⼈⼝数量最多;但亚洲的⼈⼝出⽣率并不是最⾼的。
[中⼩学复习资料]2.B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M国不同时期⼈⼝增长情况⽰意图,其中某⼀时期的⼀处图例标错。
据此完成第3~4题。
[中⼩学复习资料]3.图例标错的时期是( )[中⼩学复习资料]A.①B.②C.③D.④4.根据⼈⼝演变规律,四个时期的先后顺序为(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中⼩学复习资料]C.④②①③D.①③④②3题,图④中,出⽣率⼩于死亡率,但⾃然增长率却⼤于0,说明该图图例标错,⽩框曲线应是出⽣率,⿊点曲线应是死亡率,故D项正确。
第4题,随时间推移,⼈⼝出⽣率应呈整体下降的趋势。
读图可知,四个时期出⽣率由⼤到⼩是③②④①,故B项正确。
4.B下图为甲、⼄、丙、丁四国的⼈⼝状况⽰意图。
读图,完成第5~6题。
2019版地理必修二湘教版同步练习学案: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1.4 Word版含答案-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课时训练4 地域文化与人口基础夯实1.20世纪60年代末,一批批京、津、沪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
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当地黑土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合的地域文化有( )。
①华南妈祖文化②江南水乡文化③华北平原文化④荒漠绿洲文化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 B解析华南妈祖文化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海南、台湾等地;京津地区主要是华北平原文化;沪是江南水乡文化;荒漠绿洲文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
故B项正确。
2.一对具有生育能力的夫妇自愿不要孩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两人世界”,又称之为“丁克家庭”,即“DINK 家庭”。
“DINK”意为“Double Income,No Kids”。
20世纪60—70年代,这种家庭模式开始在欧美等地流行。
1967年,美国18~44岁的妇女中有3%的人自愿不育;1980年,这个年龄组的妇女中自愿不育者占6%,占全部女性的11%;1987年,美国5名不足44岁的已婚女性中,就有1个不打算生育,而30岁以下的已婚妇女中有40%以上没有生育过孩子。
“丁克家庭”反映的地域文化特征是( )。
A.传统农业文化B.现代工业文化C.现代大城市文化D.原始文明文化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叙述可知,“丁克家庭”反映的地域文化是现代大城市文化。
3.有关婚俗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初婚年龄小,人口的出生率低B.初婚年龄小,人口的出生率高C.婚姻不稳定,人口的出生率高D.离婚率高,人口的出生率高答案 B解析初婚年龄越小,人口出生率越高;婚姻不稳定,离婚率高,一般会降低人口的出生率。
4.下图是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变化曲线图。
若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 )。
A.人口素质下降B.人口老龄化C.就业压力加大D.劳动力成本下降答案 B解析图中反映该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不断减少,可能是实施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的结果。
所带来的影响可能是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提高,老年人口比例提升,人口出现老龄化。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检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检测试卷一、单选题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A.逐步增强,是主要因素B.逐步增强,是基础因素C.逐步减弱,甚至没有影响D.逐步减弱,仍是基础因素2.读“世界人口容量测算表(部分)”,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测算主要考虑的是()A.社会因素B.自然因素C.经济因素D.技术因素3.下列关于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优越的自然条件是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B.世界上所有的大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区C.南极洲目前已经有常住人口居住D.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非洲人口稠密4.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5.与我国的“妇老农业”相关的人口移动形式是A.生态移民B.难民移民C.劳务移民D.智力移民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回乡投入创业,推动“归雁经济”兴起。
四川省2015年累计扶持37.4万农民工实现回乡创业。
完成下列两题。
第1页共9页6.四川省“归雁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原就业地的生活压力较大②农民工具备一定的创业技术③家乡当地气候条件的改善④东部地区医疗卫生条件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7.“归雁经济”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A.减缓城市化速度 B.促进产业结构调整C.提高环境承载力 D.导致地价大幅下跌8.人口迁移差额率=(迁入人口一迁出人口)/总人口×100%。
读图,完成下题。
四地中可能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是A.A 地和 B 地B.A 地和 C 地C.B 地和 C 地D.B 地和 D 地鲁尔区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也是世界著名的工业区之一。
2016年10月8日寒露以后,宿州市不少乡村农民为了能尽快完成秋种任务,焚烧田地里的农作物秸杆,产生了连续多日的大气烟雾污染。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课时训练4地域文化与人口
基础夯实
1.20世纪60年代末,一批批京、津、沪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
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当地黑土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合的地域文化有()。
①华南妈祖文化②江南水乡文化③华北平原文化④荒漠绿洲文化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华南妈祖文化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海南、台湾等地;京津地区主要是华北平原文化;沪是江南水乡文化;荒漠绿洲文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
故B项正确。
2.一对具有生育能力的夫妇自愿不要孩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两人世界”,又称之为“丁克家庭”,即“DINK家庭”。
“DINK”意为“Double Income,No Kids”。
20世纪60—70年代,这种家庭模式开始在欧美等地流行。
1967年,美国18~44岁的妇女中有3%的人自愿不育;1980年,这个年龄组的妇女中自愿不育者占6%,占全部女性的11%;1987年,美国5名不足44岁的已婚女性中,就有1个不打算生育,而30岁以下的已婚妇女中有40%以上没有生育过孩子。
“丁克家庭”反映的地域文化特征是()。
A.传统农业文化
B.现代工业文化
C.现代大城市文化
D.原始文明文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叙述可知,“丁克家庭”反映的地域文化是现代大城市文化。
3.有关婚俗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正确的是()。
A.初婚年龄小,人口的出生率低
B.初婚年龄小,人口的出生率高
C.婚姻不稳定,人口的出生率高
D.离婚率高,人口的出生率高
答案B
解析初婚年龄越小,人口出生率越高;婚姻不稳定,离婚率高,一般会降低人口的出生率。
4.下图是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变化曲线图。
若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
A.人口素质下降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加大
D.劳动力成本下降
答案B
解析图中反映该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不断减少,可能是实施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的结果。
所带来的影响可能是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提高,老年人口比例提升,人口出现老龄化。
5.某中学的小华同学搜集资料,对婚俗与人口的关系进行研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小华随妈妈参加了表哥的婚礼,婚礼主持人发言时祝贺新人“……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单位上的证婚人发言时却说“……要注意计划生育”。
材料二小华在上网时发现了两组有关我国婚姻状况的数据。
甲:2014年上海平均结婚年龄再次推迟,男性平均结婚年龄为34.4岁,女性平均结婚年龄为32岁,比2013年推迟约0.4岁。
乙:2004—2015年我国的粗离婚率统计表(粗离婚率指一年内每1 000人中15~64岁的离婚人数)。
续表
(1)材料一中婚礼主持人与单位证婚人的发言反映了我国生育文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试分析近年来上海市人均结婚年龄推迟对人口的影响。
(3)由材料二表可知,2004—2015年我国粗离婚率的变化特点是什么?分析这种变化使我国产生的人口问题有哪些。
答案(1)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2)会使人口亲子年龄差距变大,降低人口的出生率。
(3)持续上升。
粗离婚率增加一般会降低人口出生率,同时会使单亲家庭增多,对家庭尤其是儿童产生不利影响,并影响社会稳定。
解析第(1)题,婚礼主持人的发言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早婚早育、多子多福的思想;而单位证婚人强调计划生育,反映了我国提倡晚婚晚育,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政策。
第(2)题,人口结婚年龄推迟,会延长亲子年龄差,降低生育率,其原因在于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3)题,离婚人口增加一般会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同时产生家庭与社会问题。
能力提升
阅读材料,完成第6~7题。
①俄罗斯政府将妇女每生育1个婴儿得到的补贴提高到1万卢布,对18个月以下的婴儿每月的补贴也由500卢布增加到800~1 000卢布。
②宋代法定婚龄要求“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
③日本国会在1948年通过了《优生保护法》,以应对战后婴儿激增现象及有力的公共保健政策所致死亡率下降而带来的人口快速增长的冲击。
④到20世纪70年代,印度由中央统一严密管理计划生育工作,这种没有缓冲带的高压政策不仅与文化、习俗、宗教等碰撞,而且引起了政治骚乱,计划生育工作成效甚微且被迫中断。
6.从各国政府关于婚育的政策看,政策制定时妇女生育率最低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从各国的婚育政策看,政策制定时的亲子年龄差距最小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6.A7.B
解析第6题,从各国的婚育政策看,俄罗斯政府鼓励生育是因为人口的出生率低,即妇女生育率低;宋代鼓励早婚,加上没有相应的节育政策,导致妇女生育率高;日本婴儿激增说明当时妇女的生育率较高;印度的计划生育政策是限制生育,说明妇女的生育率较高。
第7题,宋朝的法定婚龄很小,将导致亲子年龄差距小。
“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
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某年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
据此完成第8~9题。
8.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似的国家是()。
A.韩国、泰国、菲律宾
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
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
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
9.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
B.“重男轻女指数”高与劳动密集的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C.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
D.发达国家受宗教的影响,人们没有性别偏好
答案8.C9.B
解析由表中数值可知,巴基斯坦、尼泊尔和韩国的“重男轻女指数”较高,而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思想很严重。
该思想的形成与农业生产的劳动密集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10.与婚姻的稳定程度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美国的再婚率比较低
B.西方国家的离婚率较高
C.我国的离婚率越来越低
D.发展中国家生活贫困,婚姻不稳定
答案B
解析经济发达的西方发达国家,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很高,所以再婚率就较高。
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婚姻关系相对稳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在逐渐转变,离婚率呈上升趋势。
11.下图表示某年按受教育程度统计的我国35~45岁妇女生育的子女数。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妇女受教育程度与生育子女数有何关系?为什么?
(2)受教育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农村妇女和城市妇女生育的子女数量有何不同?
(3)以上说明了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在哪里?落实计划生育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答案(1)随着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生育的子女数量越来越少。
说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程度对生育率的影响很大。
(2)在受教育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农村妇女生育的子女数量多于城市妇女。
(3)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应是农村。
落实计划生育的主要形式有提高经济、文化落
后地区妇女受教育的程度,使其接受新的生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