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策制定的特点与经验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的中国实践及经验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的中国实践及经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它们的协调配合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物价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发展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机制,这种机制成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石之一。
一、货币政策在中国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由央行掌管,它的主要目标是保持通货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
在实践中,货币政策通过实施逆周期调节,能够在经济波动时提供稳定的经济环境,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和过冷。
同时,货币政策能够对投资、信贷、资本流动等实现微观调控,进一步实现国家的宏观调节目标。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为了应对高通胀和资本外流的情况,中国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货币管制手段,如建立了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逐步放开定价权、实行固定汇率等等。
这些手段有效地控制了通胀和外资流出的情况,为中国的经济稳定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货币政策逐步转向了调节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向。
如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严重压力,央行通过释放流动性、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手段,提高市场对货币的供给,使得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条件更加宽松,从而提高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动力。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宏观调节目标而采取的税收、支出、债务等手段。
其中,支出政策是高于其他财政政策的,它通过调控国家支出、增加公共资本投资,对国家经济发展、民生福祉起到直接的、广泛的影响。
在中国,财政政策在经济稳定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面对的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高速经济发展。
因此,中国财政政策聚焦于扩大国家债务、加大投资和政府支出,推动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了“新常态”,即经济增速逐渐趋于平稳,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支持政策,引导民间资本跨足新兴领域,提高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速度。
公共政策分析框架
公共政策分析框架第1章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15.1政策科学的兴起15.2什么是政策科学15.2.1政策科学的概念◆政策科学的概念(定义)?——P1415.2.2政策科学的学科性质◆政策科学的四个基本特征?——P1415.2.3政策科学的研究范围◆政策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P1615.2.4政策科学的研究途径◆政治学的研究途径和作用?——P17◆经济学的研究途径和作用?——P2015.2.5政策科学的划界(1)政治科学与政治学(2)政治科学与经济学(3)政治科学与社会学(4)政治科学与其他科学(法学、哲学、自然科学)15.3中国政策科学的构建15.3.1中国政策科学发展的现状◆中国政策科学发展的成就?——P27◆中国政策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P2915.3.2中国政策科学研究的取向◆中国政策科学研究的取向?——P31(1)紧密跟踪国外政策科学发展的最新趋势,大胆借鉴其新理论和新方法成果;(2)大力加强政策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研究,迅速提高中国政策科学的学术水平;(3)全面展开对政策科学分支领域的探索,建立健全中国政策科学的学科体系;(4)立足于对中国现实政策问题的调查研究,增强政策科学的应用性、现实性和本土化。
15.3.3中国政策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根据目前政策科学发展的状况以及我国的具体情况,)怎样构建中国政策科学的理论体系?——P3415.4案例:葛洲坝工程决策、实施的曲折历程。
15.5课后题:题1.什么是政策科学?如何看待它的学科性质?题2.如何评价公共政策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题3.简述公共政策研究的政治学途径与经济学途径的内容及作用。
题4.试分析政策科学与政治学和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题5.结合案例,论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极端重要性以及研究政策科学的现实意义。
第16章政策与政策系统◆政策系统的概念?——P4116.1政策的内容与实质16.1.1政策的概念◆政策的定义?——P43◆政策的内涵?——P4316.1.2政策的本质◆政策的本质?——P4416.1.3政策的基本功能◆政策的基本功能?——P4616.1.4政策的分类◆分配性政策、总政策、政治政策等11个政策的名词解释?——P4716.2政策系统的构成16.2.1“主体”和“客体”的概念16.2.2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
给合当前实际,论述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执行的基本经验
给合当前实际,论述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执行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政策实践中,制定并执行了许多正确可行的政策,并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执行的基本经验。
一、注重政策宣传政策要得到顺利实施,首先就要让目标群体对政策有所理解,强化政策宣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
通过强化政策宣传的途径让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充分了解和深刻认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是党的方针政策得以正确、顺利贯彻实施的重要前提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注重强化政策宣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执行的一个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来,我党高度重视政策宣传工作。
政策制定后,除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政策宣传外,还通过党政组织系统层层向下传达,举办各类政策培训班,召开宣传会议,通过宣传橱窗、张贴标语、印发宣传提纲、制作电视宣传教育片等形式,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
通过各个方面多种形式的强化政策宣传,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创造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政策执行氛围和环境。
例如,《北京市关于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之所以得以顺利贯彻执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注重政策宣传。
在这一规定正式生效之前,北京市动用了所有的宣传工具进行广泛的宣传。
在大街小巷张贴标语,向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百姓家庭分发数百万份的《规定》、《宣传提纲》、《致市民的一封信》,制作《京城与烟花爆竹告别》的电视宣传教育片,以历年发生的血淋淋的事实来震撼人们的心灵。
二、重视政策实验重要政策在全面实施之前都要在局部地区或试点中加以试验,以取得经验,再全面铺开。
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执行的另一基本经验。
政策实验既是认识的一种基本来源,也是检验政策是否正确的一个标准。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有些问题,中央在原则上决定以后,还要经过试点,取得经验,集中集体智慧,成熟一个,解决一个”。
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着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会不断涌现出来,要纠正政策中的失误,跟上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就得选择试点深入实施。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的中国实践及经验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的中国实践及经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大支柱,它们的配合和协调对于维护国家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调节经济周期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一直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两者的密切配合和相互支持已经成为中国宏观调控的基本特征之一。
本文将就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实践及经验进行探讨。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实现国内物价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
而财政政策则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以达到调节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改善民生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上的一致性。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在这一点上,两者的配合是基础和前提。
在面对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货币政策应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措施,而财政政策也应该相应地采取控制财政支出、收紧财政政策的措施,以达到遏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政策手段上的互补性。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各自的手段和工具都有其局限性,但是两者却可以互相弥补。
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货币政策可以适当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增长,而财政政策则可以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来刺激需求,从而共同推动经济的复苏与增长。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政策效果上的互动性。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可能会相互影响,会对经济产生交叉的影响,有时候也会出现某一种政策产生预期效果后引起另一种政策的调整。
如货币政策的收紧可能会导致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进而影响到企业投资和产出;财政政策的扩张可能会带动需求增加,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
两者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效果不断相互调整,以达到整体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中国公共政策为什么成功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构建与阐释
中国公共政策为什么成功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构建与阐释一、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公共政策成功的原因,并基于中国经验构建政策过程模型。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其中离不开一系列成功的公共政策的实施。
现有的政策过程模型多基于西方经验,对中国的政策实践缺乏解释力。
本文将从中国的政策实践出发,深入研究中国公共政策成功的原因,并尝试构建一个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以期为政策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回顾现有的政策过程模型,并指出其在中国政策实践中的局限性。
我们将从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等环节入手,深入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成功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政策目标的合理性、政策工具的选择、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政策评估的科学性等方面。
我们将基于中国经验,提出一个全新的政策过程模型,并对其内涵和意义进行阐释。
二、中国公共政策的特点与背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导向:中国政府一直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政策的综合性和系统性:中国公共政策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实现整体最优的目标。
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中国政府注重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确保政策的可预期性和可操作性。
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中国政府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政治体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决定了中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经济发展水平: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要求公共政策必须注重解决发展问题。
社会结构: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国家,社会结构复杂多样,这要求公共政策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利益和诉求。
文化传统: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这要求公共政策必须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
我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
我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我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 1中国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和全面推进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不仅经济体制改革成就斐然,令世人瞩目,而且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有序推进,同样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辉煌成就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民主制度和民主机制不断健全完善,进一步丰富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内涵与形式。
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上优越于资本主义民主,然而,这种优越性需要通过具体的民主制度与机制体现出来。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通过制度的完善和机制的健全,进一步将人民民主权利落到实处,保障人民管理国家、经济、文化、社会事务。
新中国成立时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作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保障和制度载体,共同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制度体系,为人民民主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其优越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始终以保障和实现人民民主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和国家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政治经济形势,坚持改革,以确保这些制度机制始终保持活力,服务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人民有效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可靠保证和组织形式,在改革和完善中逐渐步入制度化轨道。
人大的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工作制度日趋完善,特别是通过完善选举制度,直接选举进一步扩大,差额选举制逐步确立,实行城乡人口按相同比例选举等,使全国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得到保障和发展。
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过程中,“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得到认真贯彻,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和实施,使民族区域自治这一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重新焕发了青春,不仅进一步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各项权利,而且大大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和教训1.引言1.1 概述中国革命和建设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教训。
中国革命是指中国共产领导下的以推翻旧中国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的历次革命运动。
中国建设是指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领导下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全面建设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铸就了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在中国革命的经验方面,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重要的教训。
首先,中国革命的胜利证明了革命有力量改变命运。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广泛团结各阶层人民,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
其次,中国革命的成功也表明革命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实践,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最后,中国革命的历程也告诉我们,革命必须具备强大的组织能力和领导力。
中国共产通过建立以为核心的领导体制,形成高度纪律性和战斗力的革命队伍,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
在中国建设的经验方面,我们也可以得出许多重要的教训。
首先,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中国共产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家实力的提升。
其次,政治建设是社会稳定的保障。
中国共产坚持的领导,加强了的建设,保持了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最后,文化建设是培养国民素质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共产注重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创新意识和道德品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综上所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丰富而宝贵。
这些经验和教训不仅对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革命和建设有着普遍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珍视这些经验和教训,不断总结和丰富,不断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对整篇文章进行简要的梳理,让读者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以下是关于文章结构的一些内容建议: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本文的主题和目的,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
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演变及历史启示
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演变及历史启示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中央农村政策对农村发展以至整个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制定和执行有效的农村政策,搞好农村发展一直是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制定了正确的土地改革政策、进行了切合实际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村经济走上了集体化道路。
进入新时期,中国改革以农村为突破口,中央通过制定多项倾向性政策,顺应和主导了农村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赋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时代内容的背景下,总结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政策的演变过程及经验,进一步完善农村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的农村政策发展历程(一)建国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农村政策的制定及实施1.完成土地改革,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标志着广大的中国人民历史上第一次翻了身,做了国家的主人。
根据建国初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共中央及时作出决策,转变工作重心,集中力量解决当时的重大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完成农村特别是新解放区农村的土地改革。
土改的完成,巩固了工农联盟,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实践。
土改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
但当时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
此时,党在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农民组织起来,,业能够由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变为合作社经济,使农民逐步摆脱贫困状况而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
1952年,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总目标,接着又作出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新阶段。
依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三个从低到高的步骤。
中国式政策执行经验的利弊分析
一、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中国经验从政策的制定到政策效果的实现,其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就给政策扭曲和执行效果的偏差提供了机会,如何减少政策偏差的出现,使政策执行符合政策制定的目标,我国在政策执行中形成了独特的经验。
我国是一个以党领政的国家,党的独特地位使我国形成了党主导下的政策执行模式。
就我国的政治生态来说,党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领导着政府。
共产党在我国的领导,主要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执掌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实现的,许多政策都是现在党的报告、会议中有所体现,然后才引入政府规划中实现。
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党的高位推动在公共政策执行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上级凭借其财权和人事权的优势,通过纵向的高位推动,可以很好地动员下级执行政策。
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涉及到各相关部门,需要对各个部门进行协商、均衡,所以对于国家级的公共政策,多是宏观性、指导性的。
这样的公共政策从国家的宏观层面落实到地方的微观层面,需要地方政府根据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对政策进行细化甚至是掺杂地方政府目标或特殊利益的再规划,形成形态各异的公共政策,才能进入执行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政府对中央政策的解读体现出层级性的特征。
单一政策的执行主要是某一职能部门的行政活动,但政策往往具有多属性目标,执行起来也不再是某一部门的行政活动,而是多部门联合行动,整个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也是多重权益重新构建的过程。
具有多属性目标的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首先需要成立一个领导部门负责统筹协调,例如在深化改革过程中,我国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其次,各利益相关部门要相互信任,对产生歧义的地方进行协商,共同合作执行政策;最后,由领导部门对政策执行进行整合与指导。
为确保中央政策目标的实现,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中央政府首先对政策目标进行分解,然后发包给省一级政府,再由省一级政府逐级向下发包,直至面对政策对象的基层政府。
请结合当前实际,论述具有中国特色政策执行的基本经验-东财网院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论文(案例)考核课程名称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作者学籍批次201103学习中心本部中心层次专升本专业行政管理一、政策执行的定义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将政策目标(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
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事关政策的成败。
因此,政策执行是整个政策过程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本章将讨论政策执行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问题。
二、中国特色的政策执行基本经验四个方面(一)注重政策宣传(二)重视政策实验(三)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统一(四)抓中心工作,以点带面三、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制定的基本经验(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政策。
(二)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根本宗旨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总政策,都是根据人民的利益来确定的,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的领导机关的每一个具体政策的制定,也必须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一根本原则。
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正是我们判断政策正确与否的一个根本标准。
(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机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这是制定出正确政策的组织保证。
民主集中制包括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是民主基础上的(四)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在确定政策之前,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地了解客观情况,如实地把握客观规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正确的政策,这是我党我国政府的各级领导机关构的普遍做法。
(五)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方法“从群众中来”,就是在工作中深入群众,集中群众的智慧和要求,反映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形成正确的决定;“到群众去”,就是将集中起来的正确决定变为群众自觉的实际行动。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制定的基本经验之一。
(六)循序渐进、“摸着石子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对于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胆子要大,但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看到不妥当的地方就赶快改。
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的历史经验总结
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的历史经验总结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经过长期的奋斗与实践,中国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本文将对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的道路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石。
中国领导人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推动革命与建设的进程。
二、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的经验之一就是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组织力量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决贯彻党的纲领和路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的领导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组织作用,使中国能够有效地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的经验之一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中国坚持在国际上独立自主地进行革命与建设,不受外来势力的干扰和控制。
中国根据本国国情,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并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
这种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的经验之一是坚持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吸收了西方国家的先进科技、管理经验和市场机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国通过不断探索和调整政策,积极应对挑战,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五、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的经验之一是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中国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的主人的观点,为人民群众树立了根本的利益至上观。
中国的决策和政策制定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参与革命和建设事业,实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群众力量的充分发挥。
国外区域经济政策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区域经济政策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近年来,全球各国纷纷制定和实施了各自的区域经济政策,旨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地方发展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等目标。
这些经验与教训对于我国发展自身区域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欧美、亚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区的案例中,探讨国外区域经济政策的实践经验,并总结对我国的启示。
一、欧美地区的区域经济政策实践1. 欧洲区域经济政策实践欧洲联盟作为一个由多个国家组成的经济体系,其区域经济政策以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为目标。
具体实践中,欧盟通过资金的调配和分配,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提供,以及创新和科技研发。
此外,欧盟还通过建立跨国地域合作联盟,促进地区间的经济一体化与互联互通。
2. 美国地区经济政策实践美国以州为单位,通过实施区域经济政策来促进各州经济的发展。
例如,税收优惠政策、就业机会的扶持和经济特区的设立等,旨在吸引投资和产业发展,改善地区的经济环境。
此外,美国还注重加强大学和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升地方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
二、亚洲地区的区域经济政策实践1. 中国香港的区域经济政策实践作为一个开放经济体,中国香港在区域经济政策方面实践较为成功。
香港通过建设优质的物流体系、金融中心和国际交流平台,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同时,政府还鼓励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推动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
2. 新加坡的区域经济政策实践新加坡以发展高科技产业和创新型企业为目标,通过积极引进外资和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了众多外国企业的投资。
此外,新加坡鼓励人才培养和创新研发,通过建设科技园区和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了创新创业氛围的形成。
三、澳大利亚的区域经济政策实践澳大利亚在区域经济政策方面注重发展地方的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
例如,澳大利亚将农业、矿业等产业发展作为重点,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支持地方农民和矿工的发展。
此外,澳大利亚还注重提升地方教育和医疗水平,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地方居民生活条件。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改造道路及历史经验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改造道路及历史经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面临着独特的社会改造挑战。
为了适应自身特点,中国必须探索适合自己的社会改造道路。
本文将从历史经验出发,探讨中国特色的社会改造道路。
首先,中国可以借鉴传统的思想资源,如儒家思想。
儒家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尊重孝道和仁爱,这些价值观念一直贯穿于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
通过强调这些传统价值观,中国可以在社会改造中寻求稳定和谐的发展道路。
其次,中国可以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社会改造。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经济得以发展,大量外资和技术进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
资本主义的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分配资源,激发创新和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可以通过市场经济的改革,加强资源配置和市场监管,实现社会改造的目标。
此外,中国可以在社会改造中注重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环境挑战。
中国可以从西方国家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倡导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此外,中国可以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实现社会改造。
政府在社会改造中具有重要的角色,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来推动社会发展。
中国可以借鉴欧洲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
最后,中国可以注重培养公民意识,推动社会改造。
公民意识是社会改造的重要动力,它涉及个人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通过加强公民教育和培养,中国可以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推动社会改造的积极发展。
综上所述,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改造道路应该综合借鉴传统思想资源、发展市场经济、注重环境保护、政府引导和支持以及培养公民意识等方面的经验。
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施行,中国才能实现适合自身特点的社会改造,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改造道路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以持续地适应社会的新发展和变革。
中国式的现代化特点
中国式的现代化特点中国式的现代化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描述。
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政治现代化特点:1. 中央集权: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之一是政治体制的中央集权。
中央政府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具有更大的权力和决策能力,以促进国家的整体发展。
这种集权的特点有助于减少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冲突,推动国家统一进程。
2. 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注重法治建设,也注重政党建设,党的领导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保政治稳定,并为经济和社会改革提供了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3. 依法治国:中国正在朝着依法治国方向发展,政治体制和法制体系逐渐健全。
近年来,中国加强了法治宣传和教育,提高了司法公正度,加强了行政监督和司法体系建设。
二、经济现代化特点:1. 参与全球经济体系:中国的现代化特点之一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体系,加强国际合作。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制,推动自由贸易,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
2. 市场经济:中国式现代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正在逐步完善市场体系,推动经济的市场化、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升。
同时,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仍保留一定的干预和引导作用,以确保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 科技创新:中国的现代化倾向于加强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升级。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和吸引高端人才。
中国也加强了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如人工智能、5G等领域。
三、社会现代化特点:1. 教育普及和国民素质提升: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育普及和国民素质提升。
中国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率。
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培养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2. 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还包括城市化进程和农村现代化。
中国城市化得到迅猛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自贸区政策研究与经验借鉴
自贸区政策研究与经验借鉴第一章:引言自贸区作为自由贸易政策的试验区和创新区,已经在中国迅速发展并展现出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中国先后设立了18个自贸区,旨在构建全球自由贸易网络,加速实现经济转型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本文将从自贸区政策研究和经验借鉴两个方面进行探究,以期为中国自贸区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意见。
第二章:自贸区政策研究2.1自贸区政策的概念和特点自贸区政策是指为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而设立的特定区域,与国内保护主义和宏观经济政策相抵触。
其特点包括:贸易自由化、非歧视性、透明度高、是双向开放、管理制度灵活。
与其他贸易协定相比,自贸区政策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实际行动为落实,通过建立特定的法律、监管、贸易管理等制度建立承接产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环境。
2.2自贸区政策的优势(1)促进了对外开放。
设立自贸区为外商投资提供了便利,并在国际贸易中提供了多元的选择。
此外,自贸区也推动了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高度融合。
(2)促进了经济转型。
自贸区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特别是对于制造业,自贸区为其进一步拓展市场和升级技术提供了可能。
(3)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自贸区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开发东南沿海地区,同时也引领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和辐射,并推动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
2.3自贸区政策的限制自贸区政策虽有许多优势,但还是存在一些限制。
自贸区接受的开放程度,还是受到国际环境的制约。
另外,设立自贸区是高度依赖政府的意愿和支持的,如果经济成长速度减缓、政策转变或贸易协定受到挑战等因素,自贸区的发展势头也会受到影响。
第三章:国际前沿的自贸区经验借鉴3.1美国自由贸易协定美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为代表,旨在消除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使三个缔约国在自由贸易方面受到更大的好处。
美国自由贸易协定优秀的经验值得借鉴,包括:政府支持、建立机构保证尊重法规、鼓励环境合规。
3.2新加坡-中国自贸区新加坡-中国自贸区是中国第一家开放型自贸区,也是中新在亚太地区的首个自由贸易区。
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特点与优化思路
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特点与优化思路作者:李红玉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第20期摘要:在对我国城市环境政策演变和政策工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我国城市环境政策的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以更好地指导未来环境政策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环境经济政策;特点;思路中图分类号:X196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30-000-03一、主要特点我国城市环境政策主要有在与世界的合作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地位从重要问题上升到国家理念、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不断明确、政策理念的全面化和法治化不断提升等几个特点。
1.在与世界的合作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在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起步和发展阶段,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十分严峻,我国在制定生态环境政策时比较注意将我国基本国情与世界成功经验相结合。
1972年,中国代表团从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带回了大量关于世界生态环境保护的最新信息和资料,并随即组织翻译出版了《只有一个地球》等10本书,广为传播的污染案例和成功的环境政策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开放时间要早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自1972年开始,我国不断派出考察团对欧、美、日进行考察,联合国环境署(UNEP)、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等组织和机构也相继来我国交流,我国认真研究和学习了对欧、美、日等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经验教训与环境政策,引进了污染者付费原则、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等重要政策。
1979年之后,我国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与世界的交流更为活跃,积极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开展城市排污交易工作。
我国广泛参与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各项活动,在推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的筹备和召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也在此基础上公布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和《中国2l世纪议程》,将工作重点落在城市层面。
我国于1992年成立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该机构隶属于国务院,承担政府有关环境和发展综合决策的辅助职能,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政府、国际机构及NGO在城市生态环境领域开展合作与交流。
中国的决策与政策制定
中国的决策与政策制定随着中国的崛起,其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这种影响力的背后是中国政府的决策与政策制定。
中国政府以其独特的方式进行决策,这种方式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融合了国际经验。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决策与政策制定过程,以及其对中国及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
第一部分:决策模式的特点中国的决策模式具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中国的决策过程注重中央与地方的协调。
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会考虑各地方政府的不同需求和利益,从而形成整体性的决策。
其次,中国政府的决策过程注重集体智慧。
决策往往是通过会议、座谈会等形式进行的,各方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共同制定出最终的决策。
第二部分:决策的参与者中国政府的决策过程需要各方共同参与。
这些参与者包括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和社会团体等。
政府官员是政策制定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决策起到重要作用。
专家学者则为政府提供决策所需的理论支持和专业建议。
企业家作为市场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意见和反馈对政府决策有着重要影响。
社会团体则能够代表公众的利益和诉求,为政策制定过程提供必要的反馈。
第三部分:决策的流程和环节中国的决策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问题确定与调研、方案设计与论证、决策主体审议与决策、方案实施与监督。
首先,政府会确定问题并进行调研,以了解相关情况和研究现状。
其次,政府会组织专家对问题进行研究,设计相关方案,并进行论证,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然后,方案经过决策主体的审议与决策,在充分讨论和协商后,最终确定最佳方案。
最后,政府会将方案具体实施,并进行监督和评估,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和改进。
第四部分:影响及挑战中国的决策与政策制定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政府通过稳定的决策和政策制定,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同时,中国的决策模式和政策经验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然而,中国的决策与政策制定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一个挑战是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和诉求。
中国式政策执行经验的利弊分析
中国式政策执行经验的利弊分析【摘要】中国式政策执行经验在实践中展现出一系列的优势和劣势。
政策执行中的优势包括权力集中、高效决策和快速行动,有利于应对紧急情况和推动长期发展。
也存在着权力过度集中、缺乏监督和执行偏差等劣势。
要克服这些劣势,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政策执行经验,加强监督制约和完善执行机制。
提升政策执行效率的建议包括加强信息共享、优化执行流程和提高执行人员素质。
中国式政策执行经验的利弊需加以总结,同时未来政策执行可以朝着更加民主、透明和规范的方向发展,以提高政策执行效果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中国式政策执行经验、利弊分析、优势、劣势、借鉴意义、克服劣势、提升效率、建议、总结、发展方向、结论。
1. 引言1.1 中国式政策执行经验的利弊分析中国式政策执行经验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的政策执行方式和经验总结,这种执行方式经历了长期的实践积累和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
本文将对中国式政策执行经验的利弊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其特点和意义。
在中国式政策执行中,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策执行具有高度的执行力和效率。
中国政府强调执行力和落实效果,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通常能够快速有效地贯彻落实中央政策。
中国政府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政策执行中常强调实践检验和不断完善,以确保政策的贯彻执行结果符合预期。
中国政府还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
政府在实施政策时通常注重全局和长远考虑,努力实现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和整体实施。
中国式政策执行也存在一些劣势。
政策执行中存在一定的官僚主义和权力寻租问题。
部分官员可能滥用职权违规操作,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政策执行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反馈机制。
一些政策执行者可能出现漠视群众意见和需求的情况,导致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
政策执行中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上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中国式政策执行经验既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在今后的政策执行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优势,同时积极改进劣势,以提升政策执行效率和质量。
摸石头过河的中国模式
“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 期,而与市场经济的运行相适应,必须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以弥补市场 的缺陷,纠正市场的失灵,这对政府的公共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当前国际国 内形势迅速变变化的情况下,在党的十六大吹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下,研究如何加 快我国的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步伐,改善我国公共决策系统及其运行,提 高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质量,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确实少有理论、战略,缺少精心设计,具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 性与盲目性共存的特点。
正因为盲目性的存在,产生了市场经济的某种扭曲、公权力的过 度扩张、腐败与道德堕落。
而“中国模式”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意味着“摸着石头过河” 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我们又不能盲目乐观,解决中国目前的问题如腐败、贫富差距、 垄断、道德等还要依靠不断地创新“中国模式”,在“中国模式”中加入更多的民主、法治、 正义、公平等和谐社会应有之义。
中国发展道路的立足点,是实事求是和独立自主。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强调 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 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 有过不少教训。
”他进而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 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 本结论。
”“摸着石子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创造。
对于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胆子要大,但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看到不妥 当的地方就赶快改。
后来人们把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形象地概括为“摸着石子过河”,这 是一种适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的决策模式,也是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政策制定中的一 条重要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括起来有: (一)决策系统有待进一步改进 由于我国行政体制在纵向结构上实行地区管理和部 门管理相结合的“条块并行”体制,中央政府和地 方政府的决策权除了具有宏观与微观、全局与局部 的总体性差异外,在决策的目标结构序列上也有所 不同,在长期的行政实践中,存在着权力过分集中 于中央政府。 这种过分集权的决策体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需要多层次的转换才能 到达实施者那里,这种转换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致 使政策信息扭曲和政策变形。“上有政策,下有对 策”便是常见现象。
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社会化水平还很低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参与主体主要集中于各 级党委的权力精英 社会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机制的匮乏 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渠道匮乏
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 社会化水平的必然性
市场经济催生的利益多元化要求公共政策制 定过程必须有多元化的参与主体 社会民主化的发展,促进了公民对公共政策 制定过程参与的要求 政策科学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为促进公共政 策制定过程的社会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中的社会参与提供了技术支持。
其次,集权造成行政程序复杂化,常常是一个简单的政策问 题,下级需要请示上级,上级需要请示中央,行政效率在 “公文旅行”式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大大降低,导致有些政策 制定出来后就已过时。 再次,权力过分集中,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自主权,在权责 不清的情况下,一些行政主体对于有利可图、易出政绩的政 策问题争相处理,而对于棘手的问题则相互推委。重复建设、 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等现象就不可避免,政府官员的短期行 为也就比比皆是。 如我国重复建设经历三阶段:
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制定过程模式:
1.机构—制度模式。这个模式以美国政治学家戴伊为代表, 他认为:无论何种政策体系,政府权力机构都是公共政策的 制定者和执行者;而那些规范政府权力机构的各种制度都必 然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方式和执行方式,影响着政策选择、 政策内容和政策结果。 2.集团模式。以美国政治学家莱瑟姆为代表。这个模式假 定:现代政治实际上是各个利益集团为影响公共政策而展开 的一系列活动;政府的作用只在于平衡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 利益。 3.精英模式。戴伊和齐格勒于2001年出版了《自上而下的 政策制定》一书,揭示了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 于人民”与实际上由掌管政权的少数人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 悖论,公共政策本质上总是统治阶级的政策。
四、完善我国政进一步改进政策规划和政策合法化的途径 加大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的力度,充分发挥群众路线这个 我党优良传统的作用,真正做到政策制定“从群众中来,到 群众中去”,形成一套制度化、法律化的规范;增强公开听 证会的可信度;提高政策规划的公开化、公正化、公平化和 合理性,可喜的是,新一届政府正朝着这个方向迈进。 2003年9月27日,国家发改委将国家“七.五”规划前期研究 的部分课题向社会公开招标。12月1日,国家发改委评审小 组对350份投标方案评估后,选中了56个课题向社会公告, 此举被誉为政府向民间“买智慧”。
(二)智囊系统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实践证明,成功的政策制定离不开智囊机构 的支持与辅助。我国的政策制定中虽有这方 面的经验,但更多的是反面的教训。一些重 大的决策并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和规划,已 有的智囊机构在政策咨询中的独立性较弱, 往往是顺从领导个人的智慧和经验,有部分 政策研究机构,实际上主要为领导起草文稿, 有的研究室为领导人已经拍板的政策提供注 释和寻找论据。如葛洲坝工程、川气出川工 程等大型工程由于方案规划的不合理和个别 领导的“拍脑袋”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
中国公共政策制定 过程的特点和经验
一、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的特点分析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制 定的基本经验 三、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存在 的主要问题 四、完善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几 点建议 五、结束语
一、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分析
(一)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制定过程理论模式 揭示认识论本质的政策制定过程模式: 1、理性模式。分为理性分析和有限理性分析。前者认为: 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每一个选择方案及其可 能出现的结果具有可比性;决策者最后采用的方案是所有 方案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目标的方案。但是,理性分 析模式受到了激烈的批评,批评者中,西蒙和林德布罗姆 最具代表性。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分析模式,修正了前者 的不足。他认为:“理性指的是一种行为方式,是指在给 定条件和约束的程度内达到给定目标的行为方式。”因此, 决策者是不可能达到最佳程度,而只能追求一种近似的优 化途径。 2.渐进主义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林德布罗姆在批评理性 主义模式的过程中构建的。他认为理性模式在实践中具有 不可行性,主张“透过妥协调适、良性互动进而实现政策 的动态均衡”。这种模式显然适应于西方国家,至少在美 国具有更大的可行性。
中国政策制定的过程
1 政策问题的提出
决策机关内部的政策问题动议 上级决策机关提出的政策问题 其他来源的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的选择
2 政策方案的起草
调查研究阶段 起草政策方案初稿 征求意见与修改
3 政策方案的讨论通过
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决策程序 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决策程序
二是公开听证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走过场现象。
如《新华日报》有一篇题为“听证会,听而不证!”的报道——一份
民意报告显示,听证会的价值正在广州市民心目中滑落,有六成被 访者认为听证会已是流于形式或成为摆设。广州社情民意调查中心 此前的调查表明,认为听证会对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没有作用”、 “作用不大”和“是形式主义”的受访者三项合计竟有62.5%,其 中15.5%的人认为“是形式主义”。听证会实际作用名不符实,必 然招至市民的厌恶。长此以往,听证会这种好形式也就要寿终正寝 了。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社会化的必要性
~是指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提高公民、法 人、思想库、利益集团等民间利益表达主体 参与政策议程、政策规划的深度和广度,使 制定的政策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公共利益 本质上说,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社会化,是 公共政策民主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公共 政策科学性的一个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公共 管理模式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一个重 要特征。
四、完善我国政策制定的几点建议(2)
(二)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定的咨询系统和信息系统 针对我国咨询系统和信息系统的现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继续发展咨询机构,可以考虑形成一些综合多学科专家、多 种优秀人才的大型智囊机构;建立咨询工作的程序制度、预 算制度,增强其独立性; 政府要真正重视咨询机构的作用,为专家学者创造良好的研 究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可喜的是,新一届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 性。); 鼓励建立民间的咨询机构;健全行政信息的网络体系、提高 信息人员的素质,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对信息收集、加工、传 输和整理。
(三)政策制定的合法化过程有待进一步完善 突出表现在: 一是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不够,群众路线流于形式。
如《人民网》报道,江西将建220座日式、欧式等50年不落后的四星
级公厕,文中抨击,按江西的经济水平,这一决策绝对是一个“形 象工程”、一个“拍脑袋”工程,绝对没有征求市民的意见。
四、完善我国政策制定的几点建议(1)
(一)关于科学的纵向政策制定权限的划分 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级行政机关政策制定权限并给以 具体的法律保障,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单一制结构形 式的层级目标决策系统,加快“缩省—撤市—强县” 改革步伐,减少行政体制的层级次数,适当减少 “条条”数量,缩小“条条”权限,提高政策制定 的效率和可操作性,尽量避免信息过滤、信息失真 导致政策失误。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经验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 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政策。 (二)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根本宗旨 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总政策,都是根据人民的利益来确定的, 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的领导机关的每一个具体政策的制定, 也必须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一根本原则。是否符合广大 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正是我们判断政策正确与否的一个根本 标准。 ( 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机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坚持 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这是制定出正确政策的组织保证。 民主集中制包括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 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三、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启 动和顺利发展。党和政府靠着“摸着石子过 河”等基本经验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 重大决策,正确的政策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使中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政策制定在不同领 域、不同地区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
表明我国政策制定过程呈现一种“内输入” 的特点。这一特点可以概括为:
1.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是我国政策 制定过程是从客观到主观、从物质到精神、从实践 到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个性到共性的过程。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就是我国政策制 定过程是从群众到领导、从民主到集中、从个别到 一般的过程。 3.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就是我国政策制定 过程是从调查到研究再到决策的过程,是运用蹲点 调查、解剖麻雀的方法得出一般结论的过程。
(四)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 在确定政策之前,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地了解客 观情况,如实地把握客观规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 正确的政策,这是我党我国政府的各级领导机关构的普遍做 法。 (五)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方法 “从群众中来”,就是在工作中深入群众,集中群众的智 慧和要求,反映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形成正确的决定;“到 群众去”,就是将集中起来的正确决定变为群众自觉的实际 行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具有 中国特色的政策制定的基本经验之一。 (六)循序渐进、“摸着石子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 对于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胆子要大,但步子 要稳,走一步看一步,看到不妥当的地方就赶快改。后来人 们把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形象地概括为:“摸着石子过 河”。这是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政策制定中的一条重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