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驱症状:预防运动性猝死关键
在运动中或运动后一时性知觉丧失
在运动中或运动后一时性知觉丧失,称为运动性晕厥,它是由脑部突然缺血所致,多见于训练水平低的青少年。
(一)原因1.心输出量减少。
平时缺乏锻炼者,突然参加较大运动量的锻炼,心脏机能一时跟不上运动需要,加上平时缺乏训练,动作不协调、憋气等,造成血液回流量减少。
心输出量也随之明显减少,因而出现暂时性脑缺血。
而又因平时缺乏锻炼,机体对这种情况的适应能力较差,便更容易发生晕厥。
2.重力性休克。
如久站不动、久蹲突然起身、跑步后突然停止活动等,均可因重力作用使血回流量减少,而形成脑缺血。
(二)表现先是出现全身乏力、头晕、耳鸣、眼前发黑、面色苍白等前驱症状,紧接着失去知觉,突然倒地,出现手足发凉、脉慢而弱、血压下降、呼吸缓慢、瞳孔缩小等症状。
轻者由于倒地后,脑部得到血液补充,使缺血消除,片刻可醒,但醒后仍有头昏、精神欠佳、乏力等感觉。
(三)处理有前驱症状时,应下蹲或卧下休息片刻,可避免发生昏倒。
已晕厥者应使其乎卧,头低足高,解松衣领,注意保暖,下肢作向心性揉推按摩。
不醒者可指掐或针刺人中、百会、涌泉、合谷等穴位,或嗅氨水,一般可醒。
如停止呼吸者,可作人工呼吸,此时头要转向一侧,注意防止痰液或呕吐物阻塞喉头。
(四)预防1.坚持锻炼,增强体质。
2.久站时,要经常交替活动下肢,久蹲后不要突然起立,要缓缓站起。
3. 疾跑后不要骤停不动,要继续慢跑并作深呼吸片刻。
4.久病、体弱者,暂不参加剧烈运动技术要领:准备姿势半蹲状,两臂夹紧插到球下,脚蹬地跟腰伴送球,手臂康隆对准球,手腕下压前臂击。
轻球主动抬臂垫,重球撤臂缓冲垫。
正面双手垫球技术分析1.准备姿势:两脚开立稍比肩宽2.击球的手型:垫球手型主要有抱拳互握式、叠掌式、互靠式等3.垫球部位:看准来球,两臂夹紧前伸,插到球下,用前臂腕关节以上10厘米左右的地方两臂桡骨内侧形成的平面击球的下部4.击球动作:向前上方蹬地抬臂,迎击来球,使插、夹、抬、蹬连贯完成,灵活控制传球方向和力量5.手臂角度:垫球手臂与地面所形成的夹角,对控制球的方向、弧度、落点影响很大。
学生运动性猝死频发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探析
J OURNA L OF DAL I UNI VE RS I T Y
第1 2 卷 第3 期 2 0 1 3 年3 月
V 0 1 . 1 2 No . 3 Ma r . 2 0 1 3
[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2 3 4 5 . 2 0 1 3 . 0 3 . 0 0 8
学生运动性猝死频发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探析
董 玉福
( 大理 学院体 育科 学学院 , 云南 大理 6 7 1 0 0 3 )
[ 摘要 ]目的: 探析近年来 学生运动性猝死 频发 的原 因及 预防对策。方 法: 主要采用 文献资料法对其原 因及预 防对策进行分析。 结果 : 学生运动性猝死频发 的原 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 生活条件和பைடு நூலகம்医疗条件 的改善 , 使得存在潜在疾病隐患的学生增多 , 成为运 动 性猝 死的高危人群 ; 缺 乏锻炼 , 身体虚 弱, 承 受运动负荷的能力越来越差 ; 忽视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缺乏运 动过程的完整性 ; 滥 用 药物和盲 目补充功 能性饮料 ; 参与各种大型赛事 的机会增多, 超负荷 的运动极易造 成心肌损伤; 生活不规律。结论 : 学生运动 性猝死 的预防主要应注意 以下方面 : 加强体育 卫生保健知识 的宣传教育 , 提高 学生 自我监督和临场急救的能力 ; 改进学生体检 的内容 , 严禁高危学生参加剧 烈运动和比赛 ; 重视运 动性心脏损伤的预防和排查 ; 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提高学生对运动负荷
( C o l l e g e o f S p o t r s S c i e n c e , D l a i U n i v e r s i t y , D a l i , Y u n n a n 6 7 1 0 0 3 , C h i n a )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皮下多次注射异种血清或类毒素等可溶性抗原后,血液已有高滴度的相应抗体,当疫苗(抗原)再次接种于局部时形成不容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引起白细胞浸润,出现炎症或组织坏死。
属第Ⅲ型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
以重复多次注射的病例易于发生
在注射局部发生急性炎症或消退后7-10天重新发生
一种局部反应,表现为局部组织变硬,并有明显红
偶合内科疾病
患儿有内科慢性疾病,但症状不明显,或有明显禁忌症,因体检草率未能发现,或因问诊不够而疏忽。患儿经预防接种后不久急性发作,个别严重者发生死亡。
偶合神经精神疾病
偶合婴儿窒息或猝死。
⑵常见偶合症鉴别与处置
接种灭活疫苗,不可能引起相应疾病
接种活疫苗,需结合临床资料、病原学及其它检查
原因不明或多因素,由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诊断
疫苗可以初冻结过;
接种部位不正确、注射过浅、计量过大、使用前未充分摇匀疫苗等。
临床表现:注射局部红晕,形成硬结;局部肿胀、疼痛;轻者针眼处流脓,重者形成溃疡,溃疡未破溃前有波动感,轻者自行吸收,重者破溃排脓,有时深部溃烂形成脓腔,长期不愈。
处置原则:干热敷,促进脓肿吸收;
脓肿未破溃:可用注射器抽取脓液,切忌切开排脓,以防久不愈合,。
发生原因
受种者在接种疫苗时,由于过度精神紧张,而造成暂性脑缺血引起的短时间失去知觉和行动能力的现象。
由于情绪紧张、恐惧心理造成;受种者在接种时适逢空腹、疲劳,注射地点气温高,空气不流通
临床表现
发病突然,持续时间短,恢复完全,预后良好
临床表现多样。轻者有心慌、虚脱感,轻度恶心或胃部不适,手足麻木等,一般短时间可恢复正常
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重点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真性幻觉genuine hallucination来自于外部客观空间,通过自己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幻觉。
假性幻觉pseudo-hallucination存在于自己的主观空间内,不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幻觉。
思维破裂splitting of thought思维的连贯性障碍,联想概念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思维不连贯incoherence of thought在意识障碍背景下出现的言语支离破碎和杂乱无章状态。
原发性妄想primary delusion没有发生基础的妄想,表现为不能理解,无法用既往经历、当前处境及其他心理活动解超价观念overvalued idea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有事实依据,但片面而偏激,影响患者的行为及心理活动。
虚构confabulation在遗忘的基础上,患者以想象的、为曾亲身经历的事件来填补记忆缺损。
错构paramnesia在遗忘的基础上,患者对过去所经历的事件,在发生地点、情节、特别是在时间上出现的错误回忆。
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edation指先天或发育成熟以前,由于各种原因影响只能发育所造成的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状态痴呆dementia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损害原有智力所造成的智力减退状态。
刚塞综合征ganser syndrome心因性假性痴呆,表现为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往往给人以开玩笑的感觉。
注意attention个体精神活动集中指向一定对象的心理过程。
定向力orientation 一个人对时间、地点、人物和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情感affection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情绪emotion 与人的自然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心境mood 一种较微弱而持续的情绪状态,是一段时间内精神活动的基本背景。
运动性猝死
3、 运动性猝死的预防及救治
治疗原则:
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
心跳呼吸骤停1分钟内----复苏成功率接近100%
4分钟内----约50% 4~6分钟开始----10% 超过6分钟开始----约4% 10分钟以上----几乎无存活的可能
心肺复苏开始得越早,成功率越高
3、 运动性猝死的预防及救治
心肺脑复苏 : 1. 基 础 生 命 支 持(BLS):迅速建立有效的通气和人工循环,保证
脑组织及其他重要脏器的血供,支持基本生命活动。
2.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在BLS的基础上使用药物或电技术(除
颤或起搏)来恢复自主心律和呼吸,以维持生命活动。
3.延续生命支持(prolonged life support,PLS):主要为脑复苏、原
发病的治疗和并发症的防治
4、 小 结
发生率高,死亡率高
尽早识别、尽早复苏、尽早除颤、尽早
ACLS
可防治
谢谢!
02 脑源性猝死 脑源性猝死也是运动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剧烈运动可使交感神经活
动增强,收缩压升高,易造成原有动脉硬化、脑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破 裂出血而死亡。
2、 运动性猝死的病因
03 其他
有些资料将中暑列为运动猝死中次于心脏猝死的第二大原因。体 温调节紊乱可导致完全健康的人发生死亡、剧烈运动尤其是耐力项目 在热环境下进行时尤易发生中暑,甚至导致死亡。滥用药物也是导致 运动性猝死的因素之一,滥用可卡因可引起冠状血管的痉挛, 增加了 血小板的凝血功能。挥发性药物的滥用也易造成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性 心动过缓。嗜酒不仅由于酒精的超剂量、心律失常及睡眠性呼吸抑制 导致猝死,而且由于呕吐、慢性营养缺乏产生的急性电解质紊乱和酒 精中毒性心肌病也可导致猝死。胸腺淋巴体质和肾上腺机能不全也可 使机体应激能力低下而致猝死。
对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原因与预防对策的探讨
教学探讨H A I X I A K E X U E年第期(总第6期)6海峡科学对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原因与预防对策的探讨莆田学院体育部彭许翔[摘要]该文对近年来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案例进行回顾性的调查与分析。
结果显示,学生运动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脏的器质性疾病和心血管结构异常;超负荷运动和过度疲劳,缺乏锻炼,体力不足,特殊的运动心理。
学校对此的预防对策包括:及时识别可能发生运动性猝死的高危学生群体;建立运动前的“互动告知”制;加强特殊运动保健知识教育;普及运动现场的急救知识与方法等。
[关键词]运动性猝死原因预防对策近年来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的现象悄然增多,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已成为学校体育中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学校体育如何采取积极有效预防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因此,本文通过收集近年来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案例,分析猝死发生的原因,以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高危群体为主体层面,对学校体育的预防教学对策进行研究。
1研究方法1.1文献资料分析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3年1月~2011年12月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关于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案例。
1.2回顾性调查法向全国有关的学校发放信函询问,寻找线索。
对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发生原因进行回顾性调查。
2分析与讨论2.1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原因分析2.1.1心脏器质性疾病和心血管结构异常日本心脏财团的研究小组对本国1984年~1988年间发生的624例体育活动猝死现象进行了专门的病理资料分析,其主要结论是,无论是中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在体育活动中发生猝死,其主要内在原因是心血管系统患有不同程度的进行性疾病所至[1]。
长沙交通学院学生猝死3例报告最为典型,均为心脏病史,例1于晨跑锻炼,跑完1000米时,突然晕倒在跑道上。
在场者立即就地抢救,约10分钟后送至医院,经抢救无效,心电图证实已心室停搏。
例2于早餐后,急赶上课,边跑边走约500米,再爬三楼,气喘倒地,急送医院抢救无效。
精神科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 (2014年)
4、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进行了监测:严格要求医务人员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尽量避免职业暴露,并对职业暴露进行监测登记。
5、开展了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每周不定时了解致病菌检测结果,发现多重耐药要求采取隔离措施,加强工作人员自我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2.2猝死的高发时段
24 h内猝死的时段分布:0∶00~3∶59为3例,4∶00~5∶59为2例,6∶00~11∶59为1例。其中24 h内猝死的高发时段为0∶00~5∶59。
2.3猝死病例死亡前应用抗精神病药情况
死亡前一天6例均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以氯丙嗪、氯氮平为首选。日量按氯丙嗪效价折算150~700 mg/d不等。有3例合并用药。
【参考文献】
[1]沈渔村.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723,734,934.
[2]张继志,吉中孚.精神药物应用和副作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49.
[3]陈炜.精神科猝死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J].中国神经疾病杂志,1995,25:63.
[4]喻东山,张心保.精神药物所致的心脏不良反应[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1~246.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为我院2000~2005年间猝死的住院病人共11例。其中男10例,女1例;年龄在45~6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9l±5.84岁;病程11天~32年,平均病程12.46±9.96年。
1.2疾病种类精神分裂症5例,双相情感障碍3例,木僵状态1例,酒精性精神障碍1例,脑血管疾病后精神障碍1例。
时间:2014年1月28日15:00
地点:洞口县中医医院精神科医护办公室
精神卫生防治指南(大众版)
精神卫生防治指南(大众版)精神分裂症一、概述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组进展性,慢性迁延的重型精神障碍,主要以认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精神活动的异常为主要表现;最终会导致职业和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
精神分裂症发病率与患病率在不同地区差异可以很大,地域、种族、文化、经济等因素是导致差异的不可变因素。
总体上,男女患病率大致相等,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首发年龄和病程特点上。
90%的精神分裂症起病于15~55岁之间,发病的高峰年龄段男性为10~25岁,女性为25~35岁。
二、临床表现精神分裂症多隐匿起病,急性起病者较少。
(一)前驱期症状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出现明显的精神病性表现之前,可能表现为前驱症状。
最常见的前驱期症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情绪改变: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等。
②认知改变:出现一些古怪或异常的观念和想法,学习、生活、工作能力下降等。
③感知改变:对自身和外界的感知改变。
④行为改变:如社交退缩或丧失兴趣,敏感多疑,职业功能水平下降。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爱好〃,如痴迷某些抽象的概念、哲学和宗教迷信问题等。
⑤躯体改变:睡眠和食欲改变、虚弱感、头痛、背痛、消化道症状等。
⑥部分青少年患者会突然出现强迫症状为首发症状。
由于上述这些变化缓慢,患者在其他方面基本保持正常,且常常对这些症状有较为合理化的解释,往往被忽略,经常在回顾病史时才能发现。
(二)显症期症状1.阳性症状。
包括幻觉、妄想及言语和行为的紊乱(瓦解症状)。
(1)幻觉:幻觉属于感知觉障碍,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均可出现,但以幻听最常见,幻听通常被体验为不同于患者自己想法的声音,不管这个声音是否熟悉。
幻听可以是非言语性的,如虫鸣鸟叫,机器的隆隆声或音乐声等;也可以是言语性的,如听到有人在喊自己的名字,或听到某人或某些人的交谈秽语或议论,或听到来自神灵或外星人的讲话,也有可能是评论性的,声音对患者评头论足,患者可能因为评论内容的好坏表现为沾沾自喜和大发雷霆。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心血管系统》第三单元讲义1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 做成功医学人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心血管系统》第三单元讲义1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一、定义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较少见的为无脉性电活动。
由于脑血流的突然中断,10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罕见自发逆转者。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无论是否知道患者有无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未能预料。
心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105.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的是A.心室颤动B.室性心动过速C.电机械分离D.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E.心室停顿[答疑编号502732030101]『正确答案』A二、病因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在西方国家,心脏性猝死中80%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而这些冠心病患者中75%有心肌梗死病史。
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预测因素;频发性与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存在,亦可预示心肌梗死存活者发生猝死的危险。
各种心肌病引起的心脏性猝死约占5%~15%,是冠心病易患年龄前(<35岁)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其他原因包括先天性与获得性长QT 间期综合征、Brugada 综合征等。
自主神经张力和反射改变(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或副交感神经张力下降)、电解质紊乱(高血钙、低血钾、低血镁等)、情绪激动、剧烈运动、药物等因素都能诱发心脏骤停。
106.心脏性猝死最主要的病因是A.二尖瓣脱垂B.心肌病C.主动脉瓣狭窄D.冠心病及其并发症E.急性心肌炎[答疑编号502732030102]『正确答案』D107.心脏性猝死最主要的病因是A.二尖瓣脱垂B.心肌病C.主动脉瓣狭窄D.冠心病及其并发症E.急性心肌炎[答疑编号502732030103]『正确答案』D108.心脏性猝死最主要的病因是A.二尖瓣脱垂B.心肌病。
运动性猝死ppt课件
6小时,有的专家认为2小时内
(Rapidly)
特点
意外性 (Unexpectedly)
不可预见性
之前没有明显症状,但有潜在的病因
自然性 (Natural Death)
二、流行病 学
• 1.性别差异明显 男性/女性=9.3/1
• 2.年龄分布呈“马鞍型”我国运动猝死以30岁以下 和50岁以上年龄段的运动猝死案例较多,占90.29% ,参与运动较多导致?
“是药三分毒,运动也有适应证、禁忌证和副作用。进行 体育运动时,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系统性、个性化 和量力而行的科学原则,避免过度运动和过度训练。
• 2.个人史有问题、家族史提示可能有遗传性心血管疾
病或者体检有阳性症状的个人需要由相应的心脏专 家进一步检查,评估其是否能参加运动。
• 3.在心脑血管疾病人群中进行的预防, 主要措施包 括:根据病情进行危险分级,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及 时发现前驱症状和减少猝死发生的危险。
心肺复苏—BLS(CAB)
开放气道:
●去除气道内异物:舌根后坠和异 物阻塞是造成气道阻塞最常见原 因。开放气道应先去除气道内异 物。如无颈部创伤,清除口腔中 的异物和呕吐物时,可一手按压 开下颌,另一手用食指将固体异 物钩出,或用指套或手指缠纱布 清除口腔中的液体分泌物。
●仰头-抬颏法 托颌法(外伤时)
供求之间矛盾导致心电不稳定
心肌血液的“供”不能增加
脑血管意外
• 脑源性猝死也是运动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剧烈运 动可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收缩压升高,易造成原 有动脉硬化、脑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而死亡
其他
• 有些资料将中暑列为运动猝死中次于心脏猝死的第 二大原因。体温调节紊乱可导致完全健康的人发生 死亡、剧烈运动尤其是耐力项目在热环境下进行时 尤易发生中暑,甚至导致死亡
7.运动防伤急救
运动防伤急救主要内容:1.运动伤害事故原因及预防策略2.体育运动常见突发病症应急处理3.运动伤害急救技术运动伤害原因及预防策略一、伤害事故原因1.体育活动的潜在危险性2.疏于组织管理3.场地器材存在安全隐患4.缺乏医务监督二、预防策略1.增强安全意识加强防伤观念、体育道德、组织纪律性教育。
2.加强组织管理遵守循序渐进、系统性和个别对待的原则,重视运动中的保护和自我保护,严密设计活动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3.合理安排运动加强全面身体锻炼,对难度高、负荷大的内容宜安排在课的前、中部分进行。
4.加强医务监督重视运动前体检和体育活动健康分组,加强运动中的观察,禁止发热、各种急性病症、急性损伤者参加体育活动,运动中出现昏倒者应进行进一步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疾病。
体育运动中常见突发病症应急处理一、晕厥由于一时性的脑部缺血、缺氧而引起的暂时性意识和行动能力丧失的状态。
(一)原因体位突然改变、长久站立、疾跑后骤停、情绪紧张、过度疲劳、气候闷热、饥饿、恐惧、心脑血管疾病等。
(二)表现前驱症状:头昏、耳鸣、眼花、面色苍白、心慌等。
意识丧失、昏倒。
(三)急救1.平卧或下肢抬高(20°-30°)位休息。
2.松解衣服,保持空气流通。
3.刺激人中、合谷等穴位。
4.饮用温热含糖饮料(低血糖)(四)预防1.循序渐进加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锻炼。
2.久蹲后缓慢起立,出现前驱症状时应俯身低头或重新蹲下。
3.疾跑后慢跑一段并调整呼吸。
4.避免站立过久、疲劳过度及过度饥饿。
5.排查诱因,及时发现潜在疾病。
二、肌肉痉挛肌肉不自主的强直收缩。
(一)原因疲劳、大量出汗、寒冷刺激(二)表现疼痛、肌肉僵硬、所支配关节不能活动。
(三)急救缓慢牵拉痉挛肌肉,按摩的基础上点刺局部穴位。
(四)预防1.加强身体训练,提高机体的耐寒力和耐久力。
2.做好准备活动。
3.适时做好医疗保健。
三、中暑中暑是由高温环境所致的,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引起的急性高温疾病。
运动性猝死高危因素及防范与抢救
不能说因为是在参加体育运动中死亡的,就把死亡责任归咎于运动。 实际上,隐藏的心脑血管疾病才是运动性猝死的罪魁祸首!
第3页
运动性猝死的幕后
运动是运动性猝死的诱因,而非原因! 1. 心源性猝死 本身就患有潜在性的心脏疾病或者是自身心脏结构异常、紊乱的人,在运动后,这些潜在 的心脏疾病就会发作,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从而导致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就是肥厚型心 肌病,其次是心脏冠状动脉畸形、心肌炎、左心室的肥厚等心源性疾病。 2. 脑源性猝死 患有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脑梗及高血压等疾病的人。在运动后,生命中枢也就是调节心 血管运动、呼吸、吞咽、呕吐等重要生理活动的反射中枢出现问题,从而出现脑源性猝死。 3、中暑等其他原因。体温调节紊乱可导致健康人发生猝死。剧烈运动尤其是在高热环境 下进行剧烈运动,可诱发中暑,甚至导致死亡。
血压
血生化
心电图
心脏超声 24小时心电图
第 10 页
对于高风险人群,若筛查结果是适合运动,也建议从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步加量。 如果是筛查出现异常,则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原发疾病后,在专业人员的指 导下开展运动。
第 11 页
2.安全地开展运动
▼ 保持合理的运动心率 ▼ 循序渐进的运动以及充分热身 ▼ 天气太热不适合运动 ▼关注六大高危时刻
第8页
1.高风险人群建议进行心血管风险筛查
如果自己或亲友属于高风险人群,那么建议进行心血管风险筛查。 筛查的目的,主要是对检查者的心脏结构、心肌供血、心脏功能及是否存在 心律失常等进行评估。 具体的检查项目可能包括:血压、血生化、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电 图、负荷心电图、心肺运动试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心肌核素显像、心 脏磁共振成像和基因检查等。
第 13 页
冬训时节,警惕运动性猝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运动性猝死主要集中在高温、寒 冷及温差变化较大月份。这可能与人体 生物节律及人体在极端环境下运动能力 和适应能力较差有关运动前没有做好 热身运动,运动负荷过高,运动时间过 长,能量补充及睡眠不充分.有心血管 疾病史等因素,都会导致运动性猝死:
事实证明.运动性猝死是受训官兵 生命“杀手”,但其并非不可防范。专 家指出:最有效措施是三级预防“①一■ 级预防即在没有既往心脏疾病的人群 中进行预防:对受训官兵来讲.就是要 保证有关医学方面的身体检査和随访, 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鉴别运动性心脏病和 病理性心脏病以及发现潜在的致命性先 天性心脏病:预防措施包括开展运动性 猝死防治宣传教育,定期进行预防运动 性猝死体检,及时发现可能导致运动性 猝死疾病目前推出的一种便携式心电 损伤预警系统,利用运动前后的心电信 号对比分析.提取心率变异性、隐匿性
学者认为,猝死是急性症状发生后 即刻或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运动 性猝死是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 或症状出现后6~24小时内发生的步创伤 性死亡。一般认为,运动中若诱发冠状 动脉痉挛或栓塞.使其灌注不良,动脉 痉挛持续达20分钟以匕.极易引起心肌 缺血坏死。运动时,人体内电解质、激 素水平的改变与代谢产物堆积,也可引 起血液理化特征改变.大大增加运动性 猝死概率。
PLA HEALTH
解放军健康2020 • 6
■ 9
■■i文/陈琳图/刘俊韬
军事训练中,运动性猝死问题时 有发生.每年都有官兵因运动性猝死永 远倒在训练场上,失去宝贵生命"当前 时值冬季.天气寒冷,基层部队军事训 练从实战出发,围绕保障打赢如火如荼 地开展「而人体参与冬训时血管弹性较 差、血压易于骤升、室内外温差大刺激 频繁等,极其容易诱发运动性猝死。这 就需要部队组训人员务必高度警惕,切 实把预防措施做好,防患于未然
《大学体育与健康》重要知识点汇总三
《大学体育与健康》重要知识点汇总三61.中暑中暑的典型先兆就是头晕呕吐,并伴有口渴、舌干、心慌、气喘及皮肤灼热等现象。
产生中暑的原因,主要是闷热天气或在热而不通风的室内进行运动,体内更多的热量不能散发,从而造成中枢神经调节机能失调。
大家知道,人的体温一般维持在36.5℃左右,若锻炼环境温度过高,体温大幅度升高,往往先感觉头晕,继而全身无力,并伴有恶心呕吐现象。
当发现有头晕呕吐现象时,应警惕这种中暑前兆症状的继续发展,可迅速离开炎热环境,到阴凉通风处暂时休息。
头晕严重者,宜解开衣服静卧,适当通风降温,并用毛巾冷敷头部。
如有呕吐现象,可适当饮些冷开水,或补充0.1%~0.25%的淡盐水。
62.预防运动性晕厥原因:运动性晕厥可发生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其主要原因系脑部缺血。
运动中产生的晕厥,多见于剧烈运动时因骤停或马上坐下来停止肌肉活动而出现的“重力休克”。
大家知道,体育锻炼对下肢肌肉运动的强度要求较高,由此引起血液大量流向下肢。
为了完成血液循环,此时唯有依靠心脏的有力收缩和腿部肌肉的交替收缩与放松,方能压迫下肢末梢的静脉血顺利回到心脏。
如果突然停止运动,失去肌肉压挤静脉的作用,加之受重力影响,腿部肌肉中的血管就易大量滞留血液,从而导致回心血量骤减,脑部暂时缺血。
处置:运动后产生的晕厥现象往往出现在平时缺乏锻炼的人身上。
由于缺乏锻炼的人机体适应能力本来就差,加之突然参加较大运动量的锻炼,心脏机能势必跟不上运动的需要,而心脏输出血量的骤然减少,同样也会引起脑部暂时性缺血。
上述两种因脑部缺血而出现的前兆症状,都会有明显的头昏、全身乏力、面色苍白及恶心呕吐等现象。
因此,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必须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如立即下蹲或卧倒休息片刻,以防止运动性晕厥的发生。
63.游泳寒战现象原因:“寒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在低温水中待的时间过长,而使体温调节机能发生障碍的缘故。
从事游泳锻炼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开始入水后的最初几分钟,可反射性地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皮肤发白。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22上期末《大学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在线答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22上期末《大学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在线考试答案—.单选题((共30题,30.0分)1.(单选题,1.0分)假稳定状态下运动时所摄取的氧量受(B)水平的限制A.吸氧量B.最大吸氧量C.耗氧量D.最大通气量2.(单选题,1.0分)赛前状态是指人体在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C)A.条件反射性变化B.运动条件反射性变化C.自然条件反射性变化D.人工条件反射性变化3.(单选题,1.0分)影响运动技能迁移的客观因素是(A)A.技能间的相似性B.心理定势C.认知技能与策略D.学习的态度4.(单选题,1.0分)运动损伤的处理原则不包括(C)A.休息B.压迫C.热敷D.抬高患肢5.(单选题,1.0分)赛前状态属于(A)A.条件反射B.非条件反射C.正常反应D.正常适应6.(单选题,1.0分)促进能量代谢、物质代谢和生长发育的激素有(D)A.肾上腺素B.胰岛素C.生长激素D.甲状腺素7.(单选题,1.0分)仰卧起坐对发展(C)比较有效A.腿部力量B.臀部力量C.腹部力量D.手臂力量8.(单选题,1.0分)下列选项不属于赛前状态类型的是(D)A.准备状态B.起赛热症C.起赛冷淡D.起赛兴奋9.(单选题,1.0分)体质测试与健康检查最根本的目的是(A)A.了解学生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B.掌握学生的体质状况C.使学生掌握体质测试的正确方法D.了解学生的心血管水平10.(单选题,1.0分)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迁移表现最强的是(A)A.右手——左手的迁移B.右手——左脚的迁移C.左手——右脚的迁移D.右脚——右手的迁移11.(单选题,1.0分)影知呵运动技能学习的内部因素是(B)A.反馈B.运动能力C.技育泊的指导与示范D.练习12.(单选题,1.0分)在运动技能形成的分化阶段,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主要特征是(D)B.脑干易化区与抑制区的活动协调起来C.大脑皮层的分化抑制尚未建立D.皮层运动区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渐集中13.(单选题,1.0分)体育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集中注意力的教学法:(D)A.依据注意力的局限性,合理安排体育教学B.培养学生控制注意力的能力C.调整大脑的兴奋状态D.以上均是14.(单选题,1.0分)肥胖的判断标准为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比例为(D)A.0.05B.0.1C.0.15D.0.215.(单选题,1.0分)j闭式运动技能完成动作时,反馈信息只来自(A)A.本体感受器B.视觉感受器C.听觉感受器D.味觉感受器16.(单选题,1.0分)在运动技能形成的泛化阶段,两个信号系统之间(A)A.传递兴奋B.不传递兴奋C.选择性传递兴奋D.以上都不对17.(单选题,1.0分)能量代谢按机体所处状态,可分为基础代谢量、(D)和能量代谢量A.运动代谢量B.心理代谢量C.睡眠代谢量D.安静代谢量18.(单选题,1.0分)体质健康测试中体重的单位为(D)A.克C.斤D.公斤19.(单选题颗,1.0分)运动中出现“极点”的主要原因是(B)A.训练水平状态B.内脏器官生理惰性比运动器官大C.空腹进行运动D.运动器官生理惰性比内脏器官大20.(单选题1.0分)能量代谢率的表示单位是(C)A. kJ/ (kg.h)B.kJ / (cm.h)C.kJ/(立方米.h)D. kJ/ kg21.(单选题,1.0分)某运动员在篮球比赛中膝关节发生损伤需要包扎时,合理的方法是(C)A.环形包扎B.螺旋形包扎C.“8”字形包扎D.转折形包扎22.(单选题,1.0分)运动技能是由几个环节的运动条件反射组成的(C)A.单个B.两个C.两个以上D.三个以上23.(单选题,1.0分)赛前状态时,收缩压的变化为(B)A.不变B.升高C.下降D.变化不定24.(单选题,1.0分)运动员赛前最佳情绪状态是(D)A.赛前淡漠状态B.赛前过分激动状态D.战斗准备状态25.(单选题,1.0分)诱发运动性猝死的主要病症是(C)A.脂肪肝B.肺癌C.隐性心脏病D.运动中胃痉挛26.(单选题,1.0分)人的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是(B)A.行为协调与善于生活B.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C.智力正常与情绪稳定D.反应敏捷与讲究生理卫生27.(单选题,1.0分)出现极点时(B)A.吸氧量能满足运动的需氧量B.吸氧量不能满足运动的需氧量C.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pH值朝碱性方向偏移D.血液pH值不稳定28.(单选题,1.0分)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本质是(C)A.运动能力与身体功能能力持久性下降B.仅仅运动能力下降C.运动能力与身体功能能力暂时下降D.身体功能保持不变29.(单选题,1.0分)依据运动情境因素,属于开放式的运动技能是(A)A.游戏B.篮球C.体操D.田径30.(单选题1.0分)三角巾包扎法的优点是(D)A.三角巾制作方便B.包扎时操作简捷C.适用于各个部位二.多选题(共15题,45.0分)1.(多选题,3.0分)下列属于情绪健康的有(ABC)A.情绪稳定B.情绪愉快C.经常开心D.喜乐无常2.(多选题,3.0分)为什么运动之前要做准备活动(AC)A.提高大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B.先出—点汗对身体有好处C.预防突然收缩而拉伤肌肉D.以上均是3.(多选题,3.0分)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包括(ABCD)A.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B.增强氧运输系统机能,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C.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D.降低肌肉粘滞性,激活运动单位4.(多选题,3.0分)塞前状态生理表现包括(ABCD)A.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B.物质代谢力强C.体温升高D.内脏器官活动增强5.(多选题,3.0分)准备活动的作用在于(ACD)A.能克服机体生理惰性B.有利偿还氧债和消除疲劳C.能预防运动损伤D.能调节运动情绪6.(多选题,3.0分)体质包括(ABCD)A.体格B.体能C.适应能力7.(多选题,3.0分)儿童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包括(ABCD)A.生活环境和方式的改变B.独生子女、“421”的家庭结构、隔代教养导致的过度保护C.学业负担和考试升学压力D.体育课程和毅炼时间被挤占8.(多选题,3.0分)最佳赛前状态应包括哪几方面?(ABC)A.最佳技术状态B.最佳机能状态C.最佳心理状态D.最佳情绪状态9.(多选题,3.0分)身体素质是指身体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BCD)A.判断与反应B.耐力与灵敏C.柔韧与协调D.力量与速度10.(多选题,3.0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ABC)A.力量素质B.速度素质C.耐力素质D.大脑素质11.(多选题,3.0分)青年运动员心源性猝死主要由(ABCD)引起A.肥厚性心脏病B.心肌炎C.心脏瓣膜D.心肌传导系统12.(多选题,3.0分)能量代谢包括能量在体内的(ABD)A.释放B.转移C.贮存D.利用A.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的心里状态,是诱发高血压病的重要原因B.除遗传外,肥胖。
运动员突然猝死的原因及运动注意事项
运动员突然猝死的原因及运动注意事项运动员突然猝死的原因及运动注意事项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运动性猝死发生的时间范围尚无一个统一的界定,大都是根据各自的目的来确定,所以时间就由30秒到24小时不等,这将不利于运动性猝死研究的发展。
根据医学界对猝死的定义以及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情况,将运动性猝死定义为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
猝死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急救和预防,下面将展开介绍。
一、运动员猝死原因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HCM)是年轻运动员SCD的主要原因,占1/3以上。
据估计,一般人群的HCM患病率为1/500,但许多HCM患者终身都未被诊断。
HCM经常以猝死为首发症状。
这对于该病的预防和治疗都非常不利。
Maron等对一组运动时发生SCD的HCM运动员的分析显示,其中仅35.7%曾对包括晕厥、家族史、心脏杂音、乏力或运动试验时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等危险因素进行过评估。
Maron等的另一项研究也显示,发生SCD的'HCM运动员中21%死前曾出现过心血管病症状,包括胸痛、劳力性呼吸困难、头晕或晕厥。
动脉畸形。
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是年轻运动员SCD的第二位原因。
与HCM一样,这种先天性畸形的漏诊率也很高。
在运动员中,与SCD相关的最常见冠状动脉畸形是左主干起源于右Valsalva窦。
从理论上来说,在运动时,冠状动脉畸形可导致心肌灌注不足,但其确切机制却不甚清楚,可能原因包括因运动时主动脉扩张而造成左主干狭窄,左主干起始部位为锐角,主动脉和肺动脉干对运行于两者之间的左主干造成压迫等。
其他冠状动脉畸形还包括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Valsalva窦或肺动脉、单支冠状动脉和冠状动脉瘤。
特发性左心室肥厚特发性。
左心室肥厚(ILVH)约占年轻运动员SCD的10%。
ILVH是一种匀称的向心型肥厚。
与HCM不同的是,ILVH与遗传无关,且无细胞排列紊乱的病理学表现。
但是,现在还不确定,是否有些ILVH病例实际上就是下列几种疾病:①形态学表现较轻微的HCM,②罕见的转归较差的运动诱导的心脏肥厚(即所谓“运动员心脏综合征”),伴左心室肥厚的右室心肌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 ang X i ng a
( agh uIstt o cn lg, hn zo ,ins 0 0 Chn) Chn zo ntue f h ooy C agh uJ gu2 3 0 , ia i Te a 1
Ab t a t s r c :Th t ltc s d e e t a ea o d d a d p e e t d wih a y n P o r me wh c ep r —t l a d s p t e d ah r d o ei e ah ei u d n d a h c n b v i e n r v n e t n e e o r d o ih h l sp e el n t h e t P o r m o s o r a u d n i n f a e i r v n i n a d frt i fah ei u d n d a h fg e tg i i g s i c nc n p e e t n s—ad o t l t s d e e t g i o i c Ke r s t d n ;P o r m e s m p o ; r v nt n i s—ad y wo d :s e t r d o u ;y t ms p e e i ;f t i o r
一
、
前 言
色 发 白发 青 、 喘 、 n 气 呼 发困难 、 身 无 力 。 全
前 驱 症 状 的 j 表 明 活 动 已 接 近 或 超 过 心 血 管 系 统 ¨现 的 生 理 功 能 极 限 ,前 驱 症 状 是 心 血 管 系 统 发 出 的 特 别 警 告 。当 主 观 感 觉 m 现 后 , 动 者 没 有 采 取 必 要 的 保 护 措 施 . 运 导 致 客 观 表 现 症 状 Ⅲ 现 , 果 再 不 停 . 动 , 不 及 时 采 如 I 卜运 并 取 急 救 措 施 , 动 性 猝 死 发 生 的 机 率 加 大 . 动 者 可 能 发 运 运
意 义[ '- !33 ] 2 。 T !2 前 驱 症 状 这 一 特 定 的 表 现 期 为 预 防 和 阻 止 运 动性 碎 死
例 为 72 1 ;. q运 动 时 间 无 关 ( 短 猝 死 运 动 时 间 约 为 -:. 3它 - O 最
5分 钟 )4 与 运 动 强 度 的 关 系 不 明显 ;. 运 动 项 目无 关 ( ;. 5与 如 慢 跑 、 播 操 、 高 等 均 发 生 过 ) 6死 亡 原 凶 特 点 , 大 部 分 广 跳 ;. 在
关 键词 : 学生 ; 前驱症状; 临床征 象; 预防措施 : 急救 方法
中圈 分 类 号 : 0 .4 I G8 4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8 6 6 2 0 )4 0 3 — 2 1 0 — 9 X(0 80 — 1 2 0
Pr d o e a y Pr v n i n o h h e i u S d e a h o
王
( 州工 学 院 . 苏 常 江
祥
常州 2 3 0 10 1
摘
要: 运动性猝 死是 完全 可以避免和预防的 , 避免和预防的关键是 时刻关注前驱症状 , 只要我们 时刻关注了运动性猝 死前驱症状
。
一
.
定 能
够 把 运 动 性猝 死扼 杀在 萌 芽状 态 , 效 避 免 运 动 性猝 死 的发 生 。前 驱 症 状 对 预 防 和 急救 运 动 性 猝 死 具 有 极 其 重要 的 实 际指 导意 义 有
生 运 动 性 猝 死
运 动 性 猝 夕 的病 因 有 :. 天 性 心 血 管 异 常 : . 负 荷 的 E 1 先 2超 运 动 使 心 脏 循 环 系 统 不 堪 重 负 ; . 育 运 动 心 理 的 特 殊 情 感 3体
体 验掩 盖 了 超 负 荷 下 的 身体 疲 劳 ;. 他 诱 凶 , 死 者 死 前 4其 猝
多有 劳 累 、 奋 或 紧 张 等 诱 陶l , -7 兴 】 7 7  ̄6 6 a6 ) 前驱症 状 的 表现 为疼 痛 感 和 倦 怠感 。 驱 症 状 出 现 4 % 前 7 的病 例 在 6 0分 钟 以前 ,0 1 %的病 例 在 3 ~ O分 钟 以 前 . 8 16 2 % 的病 例 存 6 3 ~ 8分 钟 以前 ,前 驱 症 状 发 生 后 5分 钟 以 内淬 死 的 病 例 不超 过 1 %。 5 不存 在 猝 死 之 前无 任 何前 驱症 状 的瞬 问
三 、 内外相 关运 动性 猝死特 点 与研 究分析 国
f 运 动 性 猝 死 特 点 一1
目前 , 围 内外 相 关 运 动 性 猝 死 特 点 调 查 研 究 结 论 为 :. 1
年龄 分布 高 峰 在 3 O岁 以下 , 5 2 1 ~ O岁最 多 见 :.男 女 发 生 比 2
死 亡 和 突然 死 , 以 异 常 的 前 驱 症 状 在 I 上 诊 断 具 有 重 要 所 临床
的 发 生提 供 了极 其 宝 贵 、 关键 性 的 依 据
二 、 驱 症 状 前
前 驱症 状 是 运 动 性 猝 化 的 必 然 过 程 . 驱 症 状 表 现 为 疼 前 痛 感 和倦 怠 感 , 分 为主 观 感 觉 和 客 观 表 现 可 、 主观 感 觉 是 运 动 性 猝 死 的第 一 症 状 ,它 n 能 存 运 动前 、 r 运 动 中 、 动后 的各 个 阶 段 } 现 , 论 存 哪 个 阶段 …现 . 要 运 { 无 = { 都 引 起运 动 者 的 高 度 重 视 , 取 必 要 的保 护 措 施 , J 发牛 运 采 防 I : 动性 猝 死 。主 观感 觉 只彳 当事 人 能 够 感 觉 得 到 。生 观 感 觉 主 丁
第2 5卷 第 4期
20 年 1 08 2月
南 宁师 范高 等专科 学校 学报
J oURNAL F O NANNl NG TE ACHE S C L E R O L GE
V o _5 N 0 L2 4 De 0 8 C2 0
前 驱 症 状 : 防 运 动 , 猝 死 关 键 预 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