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水和水的溶液复习教案
溶液(复习课)教案
溶液(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2. 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浓度的表示及稀释计算。
3. 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均匀透明的混合物,由溶剂和溶质组成。
2. 溶液的制备方法:溶解、稀释、蒸馏等。
3. 溶液的浓度表示: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体积分数等。
4. 溶液的稀释计算:C1V1 = C2V2。
5. 溶液的应用:酸碱中和、溶解度、提取物质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利用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
3. 运用案例分析,探讨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玻璃棒、量筒、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盐、糖、酸、碱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溶液的概念和组成。
2. 基本概念:讲解溶液的特点、制备方法及浓度表示。
3.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溶液制备和浓度测定实验。
4. 案例分析:分析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实例。
5. 小组讨论:探讨溶液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方法。
6. 总结与反思: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溶液概念、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溶液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医药、农业、环保等。
2. 探讨溶液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作用,如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
3. 引导学生关注溶液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八、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八上水和水的溶液复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水和水的溶液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水的性质、组成和状态变化规律。
2. 理解溶液的概念、特点和组成。
3. 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浓度表示和稀释计算。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水的性质: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如密度、比热容等)和化学性质(如氧化性、还原性等)。
2. 水的组成:氢元素和氧元素的比例,水的电解产物。
3. 水的状态变化:液态、固态和气态的水,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4. 溶液的概念: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定义,溶液的分类(如均质溶液、非均质溶液等)。
5. 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和透明度等。
6. 溶液的制备方法:溶解、稀释、混合等。
7. 溶液的浓度表示: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等。
8. 溶液的稀释计算:C1V1=C2V2定律,溶液的稀释公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水的性质、组成和状态变化,溶液的概念、特点和制备方法。
2. 难点:溶液的浓度表示和稀释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的性质和溶液的特点。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溶液的制备和稀释过程。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课堂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水的性质、组成和状态变化,溶液的概念、特点和制备方法。
3. 课堂互动:设置问题,让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水的性质、组成和状态变化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是否规范,判断其对溶液制备方法的掌握情况。
3. 练习题解答:批改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溶液浓度表示和稀释计算的掌握水平。
八上水和水的溶液复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水和水的溶液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水的组成、性质和状态变化;(2)掌握溶液的概念、特点和组成;(3)了解溶液的浓度、稀释和蒸馏等基本操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水和溶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水的组成和性质:(1)氢元素和氧元素的结合;(2)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水的状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
2. 溶液的概念和特点:(1)溶质和溶剂的定义;(2)溶液的形成过程;(3)溶液的稳定性和均一性。
3. 溶液的组成和浓度:(1)质量分数和摩尔浓度的概念;(2)溶液的稀释和浓缩;(3)溶液的配制方法。
4. 溶液的分离和提纯:(1)过滤和沉淀;(2)蒸馏和蒸发;(3)萃取和分液。
5. 水的净化和软化:(1)自然水的净化过程;(2)常用净水方法(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3)硬水和软水的概念及软化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水的组成和性质;(2)溶液的概念、特点和组成;(3)溶液的浓度、稀释和蒸馏等基本操作。
2. 教学难点:(1)水的状态变化及其原因;(2)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3)水的净化和软化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2)运用实验法和观察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3)采用比较法、分类法和归纳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水和溶液的性质及实验操作;(2)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机会;(3)练习题和小组讨论,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运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水的组成和性质,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状态变化;(2)提问溶液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溶液复习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复习教案
一、概念复习
1. 什么是溶液?
2. 什么是溶质和溶剂?
3. 说说溶解度和饱和溶解度的概念。
4. 什么是浓度?如何计算溶液的浓度?
二、性质复习
1. 说说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2. 什么是稀释?如何计算稀释后的溶液浓度?
3. 说说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动态平衡。
4. 溶液的导电性与离子的关系是什么?
5. 溶解过程中吸热与放热的原因是什么?
三、实验复习
1. 怎样实验测定溶液浓度?
2. 怎样用导电性实验判断溶液中是否含有离子?
3. 怎样用溶解度实验确定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四、应用复习
1. 溶解度对生产和生活有哪些重要影响?
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调配和制备需要的溶液?
3. 为什么说溶液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
五、习题训练
1. 计算25g氯化钠溶解在100g水中的溶解度。
2. 已知一溶液浓度为0.5mol/L,若稀释后溶液浓度变为0.2mol/L,求稀释倍数。
3. 一实验室发现有一瓶溶液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另一瓶溶液导电性较弱,解释原因。
4. 白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吸热,用化学式表示这一化学反应。
六、总结提高
1. 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思考溶液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能否举例说明?
3. 如何进一步提高对溶液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案内容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愿学生们通过复习提高对溶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水和溶液复习教案
水和溶液复习教案以下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水和溶液的教案设计,分享给大家。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复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2、熟练掌握水的分解与合成的现象3、知道原子的复杂结构及相对原子质量4、知道什么是溶液及溶液的组成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水的电解与合成2、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难点:原子的结构三、复习过程1、单元知识网络2、典型例题例1:原水(未作处理的水)中含有泥沙、悬浮物和细菌等杂志,可用次氯酸杀死细菌。
氯气溶于水时可生成次氯酸和盐酸,某水厂自来水生产净化步骤如下:原水净水(1)可以除去大颗粒悬浮物杂质的步骤为 (填编号)(2)可以除去颗粒较小的不溶性杂质的步骤为 (同上)(3)能消毒杀菌的步骤为 (同上)(4)要出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可采用的净化方法是。
例2:在实验室配制溶液时,常涉及以下过程:①溶解②称量③计算④装瓶存放。
请按要求回答问题:(1)现欲配制50g5%氯化钠溶液,配制过程的先后顺序是 (填序号)(2)用已调节平衡的天平称取氯化钠固体时,发现指针偏右,接下来的操作是。
(3)在量取蒸馏水的体积时,若仰视读数,则会导致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或)5%。
(4)在溶液步骤中需要的仪器有、。
例3: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10%~20%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如配制150kg1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各多少千克?例4:下图是水的两种变化,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甲图加热使水沸腾乙图水通电(1)从宏观上甲乙两图所示的两种变化的本质不同是:(2)检验a处产生气体的方法是 ;检验b处产生气体的方法是。
3、强化训练(1)泉城济南,景色秀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下列做法中,与保护环境的倡导不相符的是( )①污水排入大明湖②随意丢弃方便袋③植树种花搞绿化④禁用含磷洗衣粉⑤护城河旁烧垃圾A有①⑤ B有①⑤ C有①②⑤ D有③④(2)下列物质分别加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A小苏打 B食盐 C火碱 D茶油(3)最近科学家制造出原子序数为112号的新元素,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77.下列有关112号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112 B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65C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2 D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277(4)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25m3的石油气可以装入0.024m3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D、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5)电解水时,负极产生的气体能,是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是。
八上水和水的溶液复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水和水的溶液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水的性质、组成和分子结构。
(2)了解溶液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3)掌握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
(4)理解溶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性质变化,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提高知识的整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增强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水的性质和组成。
(2)溶液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3)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
(4)溶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2. 教学难点:(1)水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2)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
(3)溶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回顾与导入:(1)回顾水的性质、组成和分子结构。
(2)导入溶液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2. 知识讲解与实验演示:(1)讲解水的性质和组成。
(2)讲解溶液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3)演示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
(4)讲解溶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3. 案例分析与讨论:(1)分析实际案例,解决实际问题。
(2)讨论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作业布置1. 复习水的性质、组成和分子结构。
2. 复习溶液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3. 完成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练习题。
五、课堂小结1. 水的性质、组成和分子结构。
2. 溶液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3. 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
4. 溶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水的性质和组成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 实验操作: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的实践操作。
七、课堂练习1. 选择题:(1)水的沸点是____,凝固点是____。
(2)溶液的分类有____、____、____。
2. 简答题:(1)请简述水的分子结构。
《溶液》复习教学设计(教案)
《溶液》复习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溶液的概念与特点1.1 溶液的定义1.2 溶液的特点1.3 溶液的表示方法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溶液的定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溶液的概念。
2. 讨论溶液的特点,让学生能够区分溶液和其他混合物。
3. 讲解溶液的表示方法,如浓度、摩尔浓度等,并通过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评估方式: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溶液定义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溶液特点的掌握。
3.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溶液表示方法的掌握。
第二章:溶液的制备与纯化2.1 溶液的制备方法2.2 溶液的纯化方法2.3 溶液的储存与保鲜教学活动:1. 复习溶液的制备方法,如溶解、稀释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2. 介绍溶液的纯化方法,如过滤、蒸馏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3. 讲解溶液的储存与保鲜方法,如密封、冷藏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评估方式:1.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溶液制备方法的掌握。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溶液纯化方法的掌握。
3.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溶液储存与保鲜方法的掌握。
第三章:溶液的浓度与稀释3.1 溶液的浓度概念3.2 溶液的稀释方法3.3 溶液的浓度计算教学活动:1. 复习溶液的浓度概念,如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
2. 讲解溶液的稀释方法,如添加溶剂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3. 介绍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如C1V1=C2V2等,并通过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评估方式: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溶液浓度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溶液稀释方法的掌握。
3.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溶液浓度计算方法的掌握。
第四章:溶液的化学平衡4.1 溶液的酸碱平衡4.2 溶液的离子平衡4.3 溶液的溶解平衡教学活动:1. 复习溶液的酸碱平衡,如pH值的概念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
2. 讲解溶液的离子平衡,如离子的共存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3. 介绍溶液的溶解平衡,如溶解度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评估方式: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溶液酸碱平衡的理解。
水和溶液复习课教案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复习课教学目标:1. 梳理本单元的知识重点,掌握有关水的性质、变化、净化等知识;2.了解水的组成、结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的特征,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本质;知道原子的内部结构3. 认识溶解的本质并了解溶液的相关知识;4. 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掌握一定的化学学习的复习方法。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 梳理本单元的知识重点; 1. 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 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 掌握一定的化学学习的复习方法3. 掌握一定的化学学习的复习方法教学方法:方法指导,边讲边练【学以致用】【板块一】1、下列性质中属于物质物理性质的是()A.可燃性B.助燃性C.挥发性D.毒性2、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
下列物质的应用决定于它的物理性质的是()A.用天然气做民用燃料B.用铜做金属导线C.用氧气供给病人呼吸D.用水制氧气A.0℃时水凝固成冰B.水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C.将水通电,得到氢气和氧气D.水在4℃时密度最大,为1g/cm34、通电使水分解,若得到10mL氧气,则得到氢气的体积是()A. 5mLB. 10mLC. 15mLD. 20mL5、右图是水的电解实验的简易装置;(1)电源的A为极,B为极(2)C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该气体具有_____性;D试管中收集的气体是 ___,该气体具有_____性。
其反应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板块二】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水的合成B.蜡烛燃烧 C.呼吸过程D.酒精挥发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气化B.水结冰C.水沸腾D.水电解3、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镁+ 氧气氧化镁B.氢氧化铜氧化铜+ 水C.铁+ 盐酸氯化亚铁+ 氢气D.碳+ 水氢气+ 一氧化碳4、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分解反应也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铜绿氧化铜+二氧化碳+水 B.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C.双氧水水+氧气 D.二氧化碳+水—→碳酸5、氢气是一种密度很小的气体,利用这种性质,人们常用它来充填气球,氢气遇明火会燃烧,写出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_反应。
初中溶液复习教案
初中溶液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3. 能够分析溶液的组成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1. 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准备:1. 溶液的制备和实验器材。
2.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和实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提问学生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二、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15分钟)1. 讲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强调溶液是一种均匀的混合物。
2. 介绍溶液的制备方法,如溶解、稀释等。
3. 讲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20分钟)1. 演示溶液的制备实验,如溶解、稀释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理解溶液的制备方法。
3. 讲解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如公式和实例。
4. 引导学生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练习。
四、溶液的组成和性质(15分钟)1. 讲解溶液的组成,如溶质、溶剂等。
2. 介绍溶液的性质,如稳定性、扩散性等。
3. 引导学生分析溶液的组成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讲解练习题的答案和解析。
六、总结和作业(5分钟)1. 总结溶液的基本概念、制备方法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和巩固溶液的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使学生回顾和巩固了溶液的基本概念、制备方法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际例子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溶液的应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溶液的制备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八上水和水的溶液复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水和水的溶液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水的组成、性质、状态变化及水的净化方法。
(2)掌握溶液的概念、特点、组成及溶液的制备方法。
(3)了解溶液的浓度、稀释、蒸发、结晶等基本操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性质和状态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通过溶液的制备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水的组成与性质:(1)水的组成:氢元素和氧元素。
(2)水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水的状态变化:液态、固态、气态。
2. 水的净化方法:(1)沉淀:利用重力使悬浮物沉淀下来。
(2)过滤:利用过滤纸等物质将悬浮物拦截下来。
(3)吸附:利用活性炭等物质吸附异味和色素。
(4)消毒:利用消毒剂杀灭细菌和病毒。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回顾水的组成和性质,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净化方法。
(2)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常用的净水方法有哪些吗?2. 新课内容:(1)讲解水的组成和性质,通过实验演示水的状态变化。
(2)介绍水的净化方法,讲解各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3. 实验操作:(1)安排学生进行水的净化实验,包括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步骤。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水的组成、性质、状态变化和水的净化方法。
强调水的珍贵,提醒学生节约用水。
五、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2. 调查生活中常用的净水方法,了解其原理和适用范围。
3. 思考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净水装置,下节课分享讨论。
六、教学内容4. 溶液的概念与特点:(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5. 溶液的组成及浓度:(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水和水的溶液教案
水和水的溶液教案标题:水和水的溶液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水的性质和重要性;2. 掌握水的溶解能力和溶液的基本概念;3. 理解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4. 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观察和描述水的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盐、糖、沙子、纸杯、搅拌棒、滤纸、显微镜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引入:1. 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水对我们的生活有多重要?水的特性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 教师简要介绍水的重要性和基本性质,如无色、无味、无臭、能溶解许多物质等。
探究:1. 将一杯水放在桌上,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水的性状。
2. 将一小勺盐加入另一杯水中,搅拌均匀后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盐的溶解过程。
3. 重复步骤2,将一小勺糖加入另一杯水中,观察并描述糖的溶解过程。
4. 将一小勺沙子加入另一杯水中,观察并描述沙子的溶解过程。
5. 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和结果。
拓展:1. 让学生自行选择一种溶质,如小苏打粉、酒精等,加入一杯水中,观察并描述溶解过程和结果。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实践: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溶质,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该溶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和结果,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学生通过实验结果和观察,总结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和特点。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强调水的溶解能力和溶液的基本概念。
2. 学生记录并整理课堂笔记,包括水的性质、溶质的溶解过程和溶液的特点。
作业:1. 学生完成课堂笔记整理,并回答几个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
2.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描述其中涉及到水和溶液的情况。
评估:1.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2. 教师提供反馈,指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水和溶液的理解。
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遵守实验室规则;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3.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初中溶液复习课教案
初中溶液复习课教案课程目标:1. 回顾和巩固溶液的基本概念、组成和性质。
2. 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和溶液的配制。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和组成2. 溶液的性质3. 溶液的制备方法4.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5. 溶液的配制实验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溶液的定义和组成,提醒学生溶液是一种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2. 提问学生溶液的性质,如无色、无味、透明等,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性质与溶质和溶剂的关系。
二、溶液的制备方法(10分钟)1. 介绍溶液的制备方法,包括直接溶解、稀释、蒸发等。
2. 通过示例演示溶液的制备过程,如将固体溶质加入溶剂中搅拌溶解。
3. 引导学生理解制备溶液时注意事项,如使用准确的测量工具、避免剧烈搅拌等。
三、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10分钟)1. 介绍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溶质质量分数是指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
2. 讲解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如给定溶质质量和溶液体积,计算溶质质量分数。
3.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解决。
四、溶液的配制实验(15分钟)1. 讲解溶液配制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如准确测量溶质和溶剂的体积、避免污染等。
2. 分组学生进行溶液配制实验,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和记录溶液的颜色、透明度等性质,并回答相关问题。
五、总结和复习(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溶液的基本概念、组成、性质和制备方法。
2. 强调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溶液相关的问题。
3. 鼓励学生进行复习,解决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溶液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估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思维能力。
备注:本教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以帮助学生巩固溶液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溶液(复习课)教案
溶液(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组成及特点;(2)了解溶液的分类,能够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3)掌握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能够进行相关换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溶液现象的感知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及组成2. 溶液的分类: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3. 溶液的浓度计算4. 溶液的制备与分离方法5. 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特点,溶液的分类,溶液的浓度计算。
2. 教学难点:溶液的制备与分离方法,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2. 利用实验、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溶液现象的感知;3. 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4.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溶液的广泛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溶液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溶液知识;2. 讲解:讲解溶液的组成、特点,介绍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3. 演示实验:进行溶液的制备与分离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溶液的现象;4. 练习:让学生进行溶液浓度计算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5. 生活应用:举例说明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溶液概念、组成、分类和浓度计算的掌握情况;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练习题:批改学生练习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4. 课后访谈: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化学教材,提供相关理论知识;2. 实验器材:准备溶液制备与分离所需的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滴定管等;3.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溶液的相关知识;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丰富教学内容。
专题复习水和溶液学案.docx
《水和溶液》复习课学案【第一课时知识梳理】一、复习目标:1. 认识水的性质、净化、污染和防治,理解水的组成,掌握水的重要化学性质。
2. 知道溶液的特征、组成,认识溶解度,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及溶解度曲线。
二、课前自主复习【一、水】 1. 电解水(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的电解(如右图):在直流电的作用下,电极上 有气泡产生,正极上产生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 负极上产生能燃烧的该两种气体的体积比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质量比为 ______ ,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_________ 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在水中加入适量的 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纯净的H?在空气中燃烧,产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色火焰。
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冷的烧杯,烧杯壁有 ________ ,说明反应生成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手触摸烧杯发烫,说明该反应 _____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② ③ ④A. 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③ 3、硬水和软水(1) 区别:含有较多. (2) 区分方法:加入搅拌,有 ____________ 现象的是硬水,反之是软水 (3) 硬水软化的方法: _____ , ________ - 4.水的净化方法作用3.掌握简单的溶液除杂问题。
一 +~' I I ~[蓄电池[氢气 --- - ------------- 氧气B.④①③②D.①④③② —的水叫硬水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水叫软水。
水和溶液复习教案
水和溶液复习教案以下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水和溶液的教案设计,分享给大家。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复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2、熟练掌握水的分解与合成的现象3、知道原子的复杂结构及相对原子质量4、知道什么是溶液及溶液的组成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水的电解与合成2、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难点:原子的结构三、复习过程1、单元知识网络2、典型例题例1:原水(未作处理的水)中含有泥沙、悬浮物和细菌等杂志,可用次氯酸杀死细菌。
氯气溶于水时可生成次氯酸和盐酸,某水厂自来水生产净化步骤如下:原水净水(1)可以除去大颗粒悬浮物杂质的步骤为 (填编号)(2)可以除去颗粒较小的不溶性杂质的步骤为 (同上)(3)能消毒杀菌的步骤为 (同上)(4)要出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可采用的净化方法是。
例2:在实验室配制溶液时,常涉及以下过程:①溶解②称量③计算④装瓶存放。
请按要求回答问题:(1)现欲配制50g5%氯化钠溶液,配制过程的先后顺序是 (填序号)(2)用已调节平衡的天平称取氯化钠固体时,发现指针偏右,接下来的操作是。
(3)在量取蒸馏水的体积时,若仰视读数,则会导致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或)5%。
(4)在溶液步骤中需要的仪器有、。
例3: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10%~20%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如配制150kg1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各多少千克?例4:下图是水的两种变化,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甲图加热使水沸腾乙图水通电(1)从宏观上甲乙两图所示的两种变化的本质不同是:(2)检验a处产生气体的方法是 ;检验b处产生气体的方法是。
3、强化训练(1)泉城济南,景色秀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下列做法中,与保护环境的倡导不相符的是( )①污水排入大明湖②随意丢弃方便袋③植树种花搞绿化④禁用含磷洗衣粉⑤护城河旁烧垃圾A有①⑤ B有①⑤ C有①②⑤ D有③④(2)下列物质分别加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A小苏打 B食盐 C火碱 D茶油(3)最近科学家制造出原子序数为112号的新元素,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77.下列有关112号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112 B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65C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2 D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277(4)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25m3的石油气可以装入0.024m3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D、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5)电解水时,负极产生的气体能,是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一对一个性化教案学生姓名年级科目日期时间段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复习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回顾复习第一单元知识,为返校考做准备教学重点、难点考点分析教学重点:浮力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物质分离教学难点:浮力溶解度教学过程1.1 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的水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和生物体内。
占地球总水量96.53%、2.53%的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地球上水的存在形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_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而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水常常以_________形式存在;空气中的水主要以_________态存在。
自然界的水,随着_____________的改变,状态也会发生变化。
3.水是___________所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因为水不仅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生物的也离不开水。
4. 海洋水与陆地水通过转化成大气水,大气水通过转化为海洋水和陆地水,植物叶中的水通过转化为大气水。
5.根据以下“水循环示意图”填空。
⑴图1—2中各字母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是:A、,B、,C、,D、,E、,F、。
⑵上述A、B、C、D、E、F环节构成的水循环类型为。
水循环是地球上各相互联系的纽带,使水圈成为一个的系统。
通过水循环,使源源不断地向教学过程 陆地供应 ,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
6.下列占陆地淡水水体比例最大的是( )。
A.地下淡水 B.冰川水 C.江河水 D.大气水 7. 在下列四种情况下,水循环不够活跃的是( )。
A.赤道附近B.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C.印度洋海域D.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8. 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的划分依据是( )。
A.水的分布空间B.水的化学性质C.水的物理性质D.水汽含量的多少9. 驱动水循环过程的能量来自于( )。
A.地球B.太阳C.雨D.海洋10. 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循环是( )。
A.海上内循环B.海陆间循环C.陆上内循环D.大洋循环1.2 水的组成1.水电解时,阳极产生能使带火星的木条__________的__________;阴极产生_________,所以水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的。
2.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试管盛满水,通直流电后,两支试管内___________,在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得到_________,在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得到_________。
__________极生成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___________极生成的气体可燃烧,产生________色的火焰。
3. 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是 。
4.根据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所发生的变化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是不纯净的B 、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C 、水中包含着氢气和氧气D 、负极产生了10毫升氢气,正极产生20毫升氧气5.下列叙述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A 、“纯天然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B 、地球上没有水,就没有人类和所有的动植物C 、身体健壮的人食用被污染的水,无任何危害D 、“超纯水”是不含其他任何物质的水6.电解水实验中,阴极、阳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 )A 、1:1B 、1:2C 、2:1D 、1:87.下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 、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B 、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C 、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D 、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8.没有水,就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
小华与同学们为了探究水的组成,他们用如右图所示电解水的装置进行实验,通电后两电极都有气体放出,一段时间后,A 试管中气体体积是B 试管气体体积的两倍。
经检验A 试管里的气体能燃烧,B 试管里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燃复。
你认为上述实验现象可以说明的事实有:⑴__ _;⑵__ _;⑶__ 。
1.3 水的浮力1.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________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___________受到的__________。
用公式可以表示成F 浮=__________ _____。
2. 浮力的大小只跟 有关,即只与 和 有关,与其他因素没有直接关系。
3.物体的浮沉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大小来决定。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当________时,物体就下沉;当___________时,物体就上浮;当______________时,物体可以停留在流体中的任何位置,即悬浮。
4.潜水艇是靠改变___来控制浮沉的。
船从河里开到海里,船的重力___,受到的浮力____,船排开液体的体积_______。
5.飞艇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气囊,在里面装着___密度____比空气小的气体,当飞艇受到的重力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浮力时就能升空。
6.一艘轮船的排水量为3×105千克,它满载时受到的浮力是 牛。
(g=10N/Kg)7.在河边有一打在水中的木桩,浸入水中部分的体积是10分米3,露出水面部分体积为2分米3,木桩受到的浮力是 牛。
8.木块的密度为0.6×103kg/m 3,冰块的密度为0.9×103kg/m 3,若它们等重,且都漂浮在水面上,则木块受到的浮力__ __冰块所受到的浮力,木块浸没在水中的体积_ __冰块浸没在水中的体积(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9.关于浮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液体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 BAB、沉下去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一定比浮上来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C、浮力大小与受到浮力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D、体积相等的铁球和木球都浸没在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10.将一个铜块挂在弹簧秤上,当铜块浸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表示铜块受到的()A、浮力大小B、重力大小C、重力和浮力大小之差D、重力和浮力之和11.同一木块先后漂浮在酒精、水、水银中,比较三种情况中,木块所受到的浮力大小()A、酒精中最大B、水中最大C、水银中最大D、一样大12.一只新鲜鸡蛋,沉没在盛有水的烧杯里,要使鸡蛋离开杯底,可采用的方法有()A、加热B、加盐C、加酒精D、加水13.重力为0.3牛的石蜡漂浮在水面上,这时石蜡受到的浮力是()A、大于0.3牛B、等于0牛C、等于0.3牛D、无法确定14.一艘轮船从海里驶入河里,轮船受到的浮力大小将()A、变小B、变大C、不变D、无法判断15.把某一实心金属球放入某种液体,它一直沉到底,这是因为( )A、金属球不受浮力B、金属球所受的重力大于所受的浮力C、金属球所受的重力大D、金属球所受浮力大于它所受的重力16.质量为1kg,密度为0.4×103kg/m3的木块,在水中静止时所受浮力是()A、1kgB、2.5kgC、9.8ND、24.5N17.潜水艇潜入水下越深,受到水的压强和浮力(忽略潜水艇的体积变化)将是()A、压强变大,浮力越小B、压强变大,浮力不变C、压强不变,浮力不变D、压强变小,浮力越大18.液体中物体受到浮力的原因是()A、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液体对物体的压力的合力B、液体对物体的向上的压力C、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向下的压力有压力差D、液体对物体的向上的压强19.一个空心的铜球放在水中,则()A、一定沉在水中B、一定浮在水面上C、一定悬浮在水中D、三种情况都有可能20.一个重为5牛的小球,体积为0.5分米3,如果把它浸没在水中,它是上浮还是悬浮还是下沉?(g=10N/Kg)1.4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溶液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混合物。
溶液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
如碘酒中碘是____________,酒精是______________。
2. 溶质与溶剂的判定。
(1)当固体、气体溶解在液体中时,溶质是与,溶剂是。
(2)当液体溶于液体中时,一般量多的是,量少的是;但其中一种是水时,不论水的量为多少,它均为。
(3)水、酒精、汽油等是常见的溶剂。
3.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叫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叫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
4.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
名称特征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不同点形成微粒分子或离子分散在液体中固体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本质特征相同点实例5.把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里,振荡,然后仔细观察,并指出哪个是溶液,哪个是悬浊液,哪个是乳浊液。
⑴精盐:,⑵煤油:,⑶高锰酸钾:,⑷面粉:,⑸鱼肝油:。
6.判断正误。
(1)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2)溶液都是透明、澄清、无色的。
()(3)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总体积是100mL。
()7.下列各组物质中,都属于溶液的一组是()A、碘酒、盐水B、冰水、稀硫酸C、澄清的石灰水、蒸馏水D、可口可乐、豆浆6.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牛奶B、食盐水C、肥皂水D、液态氧7.一杯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是( )A、相同的B、不相同的C、上面浓下面稀D、下面浓上面稀8.当条件不改变时,溶液放置时间稍长,溶质( )A、会沉降出来B、会浮起来C、不会分离出来D、会分离出来9.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B、溶液是无色的C、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D、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10.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A、菜油与水B、粉笔灰与水C、泥土与水D、碘与酒精11.下列液体不属于溶液的是( )A、白酒B、食盐水C、医用酒精D、蒸馏水12.以下饮料和食品中,属于溶液的是( )A、豆浆B、牛奶C、矿泉水D、果酱13.有关溶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无色的B、溶剂一定是水C、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D、溶液一定是混合物14.近来有研究报告称,除去“普通水”里含有的氮气和氧气后,水的去污能力将大大增强。
对此的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普通水”含有氮分子B、“普通水”含有氧分子C、除去氧气后的水就不再含有氧元素了D、氮气和氧气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性15.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是无色透明的B、溶液都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C、几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D、一种溶液混进水后就成了溶液16.组成溶液的溶质( )A、只能是固体B、只能是液体C、只能是气体D、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17.下列溶液中,溶质不是固体的是( )A、食盐水B、汽水C、蔗糖水D、松香的酒精溶液18.让乳浊液静置许久,液体小颗粒一定会( )A、下沉B、上浮C、均匀分散D、上浮或下沉1.5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1.饱和溶液是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还能继续溶解,则是该种溶质的是不饱和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