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社会矛盾解决的思路与建议

合集下载

积极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的对策和措施

积极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的对策和措施

积极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的对策和措施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大,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阻碍了全乡的经济快速发展,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预防和解决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必须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下,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一、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干部执政水平1、加强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

一方面,对危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要坚决纠正。

另一方面要改善工作作风,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和政策法规处理行政事务,形成浓厚的依法办事氛围。

2、改进工作作风,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对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目标管理。

实施“一把手工程”,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广大干部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坚持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

职能部门要注意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能力,从加强基层调解入手,把民间调解、信访调解、行政调解、治安调解和诉讼调解有机的结合,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以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二、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当前,农村有相当部分群众的法制观念淡薄,普法工作任务仍十分艰巨。

要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在各有关职能部门、村级组织的配合下,采取各种形式,依托各类宣传载体,加大法律、政策宣传力度,让法律、政策真正进入千家万户,教育群众自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使群众遇事后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按照政策办理,而不是采取激进的方法,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同时加强乡镇、村组调委会建设,提高广大调解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法律服务水平,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某某县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现状及化解对策的建议

某某县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现状及化解对策的建议

某某县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现状及化解对策的建议随着中国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不断增多,给农村地区的和谐发展带来了挑战。

某某县作为农村地区的典型代表,也面临着各种社会矛盾纠纷。

本文将深入探讨某某县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现状,并就化解这些矛盾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

一、现状分析1.经济矛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与此同时,农村人口增长导致土地资源有限,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难以满足需求。

这种经济矛盾成为农村社会矛盾的主要来源之一。

2.土地纠纷: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以及村庄土地面积不足的情况,导致村民之间产生争议与冲突,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

土地纠纷成为农村社会矛盾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3.教育问题: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设施落后,教师队伍短缺。

这导致了教育水平的不均衡,农村孩子们面临着获取良好教育的困难,引发了教育矛盾。

4.医疗卫生困难: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村民们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医疗卫生困难也是农村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之一。

二、解决对策1.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某某县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旅游等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缓解经济矛盾。

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某某县政府应加强对土地流转问题的管理和调节,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制度,确保土地流转的公平公正,减少土地纠纷的发生。

3.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某某县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让农村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4.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某某县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建设更多村级卫生站,提高医疗设施和医护人员的水平,降低农民看病的难度和费用。

5.加强社会管理和组织建设:某某县政府应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完善村规民约,提高村民自治的水平。

同时,加强社区矛盾调解机构的建设,提供有效的纠纷解决渠道。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是指在农村地区,通过各种制度、组织和手段,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和谐、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活动。

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1.社区管理体制不健全在农村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情况,社区管理体制相对薄弱,社区管理机构不健全,社区服务功能不完善。

这导致了农村社区治理的效率低下,对社区民生事务的处理不够及时和有效。

2.社会组织发展不足农村地区的社会组织发展相对滞后,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少,社会组织的服务水平不高。

因此,社会组织在农村地区的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有限,难以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3.社会矛盾和纠纷频发农村地区存在许多社会矛盾和纠纷,涉及土地、农业、农民工、村民自治等方面。

这些矛盾和问题常常威胁着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4.治理体系落后由于农村地区的相对滞后地位,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机制相对滞后。

传统的治理模式和手段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治理需求,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5.基层干部队伍素质不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存在不少素质不高、能力不足的干部,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有限,难以胜任复杂多样的社会治理工作。

二、针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的建议1.构建健全的社区管理体制对农村社区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建立健全的社区管理机制,强化社区管理的职能和责任。

加强社区管理机构的建设,提高社区管理的服务水平和治理效率,切实保障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

2.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发展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积极促进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支持农村社会组织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3.加强社会矛盾的调解和解决建立健全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加强农村社会矛盾的研究和解决,采取多种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村级矛盾纠纷化解方案

村级矛盾纠纷化解方案

村级矛盾纠纷化解方案村级矛盾纠纷是指在村级组织中因各种利益冲突、意见分歧等问题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这些矛盾纠纷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化解,就会对村级组织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对于村级矛盾纠纷的化解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村级矛盾纠纷的化解方案,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矛盾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一、不同类型的村级矛盾纠纷及其解决方案1.经济利益纠纷经济利益纠纷是村级矛盾纠纷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这种纠纷主要是由于土地流转、分配问题、经济项目开发收益分配等引起的。

为了化解这类纠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健全村级经济纠纷调解机制,设立专门的经济纠纷调解委员会,由村干部、村民代表等组成,负责对经济纠纷进行调解和解决。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引导他们通过合法途径化解经济纠纷,避免出现暴力冲突。

(3)建立村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土地流转、经济项目收益分配等具体规定,公开透明,避免引发矛盾。

2.人际关系纠纷在村级组织中,人际关系纠纷也是比较常见的问题,一些村民之间由于个人恩怨或者意见分歧而产生纠纷。

为了化解这类纠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村民之间的交流沟通,建立村民委员会或村规民约等组织,定期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增进村民之间的感情。

(2)建立村民冲突调解机制,培训一批专业的冲突调解员,负责对人际关系纠纷进行调解。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村民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理性对待纠纷,避免情绪化处理矛盾。

3.文化信仰纠纷由于村民信仰、传统习俗等不同,也容易引发一些文化信仰纠纷。

为了解决这类纠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尊重和保护村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建立宗教活动场所,满足村民的宗教需求。

(2)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文化节庆等方式,增进不同文化信仰背景的村民之间的理解和和谐。

(3)建立宗教信仰纠纷化解机制,设立宗教纠纷调解委员会,由有关宗教团体负责人、村民代表等组成,负责对文化信仰纠纷进行调解。

村庄矛盾化解措施方案

村庄矛盾化解措施方案

村庄矛盾化解措施方案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城市,回到乡村定居。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村庄再次成为社区生活的中心。

然而,许多村庄也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因为历史和文化差异、人口流动、资源有限等原因而更加复杂。

因此,为了维护良好的村庄秩序,需要制定相应矛盾化解措施方案。

矛盾化解措施方案1.加强媒体宣传通过各种媒体形式宣传村庄的文化,历史,移风易俗和道德规范。

同时宣传乡村建设的成果和计划,鼓励人们发扬自身特色文化,提升村庄整体形象和文化内涵。

2.加强交流针对村庄居民的不同年龄层,不同性别、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居民设计针对性的活动,例如让爱好鸟类的市民组织活动,展现村庄优美的自然风光。

以民主和平的方式组织居民讨论矛盾,并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建立社区服务中心,为需要帮助的居民提供支持和帮助,例如为空巢老人提供服务,设计送餐、外出就医服务等。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较为严重的矛盾。

4.加强依法治理要求身处村庄的所有居民遵守法律和法规。

对于犯罪分子加强打击力度,保护居民人身财产安全。

同时,增加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并加强对涉及到妇女和老年人权益相关犯罪的后续服务。

5.保障公共资源针对不同的村庄公共资源劣质的问题,村庄管理部门应加强管理,保证道路畅通和公共设施的完好及时修缮。

鼓励居民自主参与维护环境卫生,增强主人翁意识以及对村庄的归属感。

结论以上措施旨在促进每个村庄的健康发展,处理和稳定不同层面的人际关系。

同时,充分顾及村庄的特殊条件,切实保障村庄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利益。

在这个新日子,我们需要更加受理维稳工作,以期创造一个安稳和谐的社区。

浅谈农村地区矛盾纠纷现状及化解对策

浅谈农村地区矛盾纠纷现状及化解对策

浅谈农村地区矛盾纠纷现状及化解对策随着国家农村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加速调整,矛盾纠纷日益增多。

如何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已成为农村派出所开展公安工作、维护辖区稳定,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正确把握新形势下农村矛盾纠纷的特点,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化解,有利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是基层警务工作者面临的时代课题。

一、农村地区矛盾纠纷现状(一)家庭纠纷。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群众文化素质比较底下,农村地区家庭户成员之间矛盾纠纷突出,主要有婚姻纠纷、赡养纠纷、抚养纠纷、财产纠纷。

如,一大部分单身男性为了结婚,举债购城镇新房、准备高额彩礼,婚后女方不愿共同面临债务,容易产生离婚、赡养父母、抚养小孩等家庭矛盾。

(二)邻里纠纷。

川渝地区农村群众小聚居、群居现象突出,邻里之间由于道路、房屋、土地、林业、饮水、饲养牲畜等发生纠纷。

邻里之间由于宗族长期生活在共同的区域内,以前碍于情面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固定的、清晰的界址,近年来随着各类惠农补贴政策实行,在邻里之间“寸土必争”盛行。

(三)其他纠纷。

在修建通户公路、饮用水工程、污水处理站、垃圾周转站等一项项改善农村地区人居环境工程的时候,群众以占地赔偿、分布不均衡、受益不均衡、影响生活等为由,相互争吵、阻碍施工、破坏设施,成为农村矛盾纠纷的一个新的特点。

二、农村地区矛盾纠纷形成原因(一)干部素质不高。

有个别农村基层干部思想素质不高,在工作中作风不民主、决策不透明,搞“一言堂”,私心严重,在各种惠农政策上优亲厚友,企图借政府来打击报复对方。

如,张镇黄桷冲村村主任何某兵、原村主任何某勇等人利用宗族势力盘踞农村,操纵基层政权,贿选拉票、操纵破坏选举、侵占集体资产,严重破坏党的基层组织在群众心中形象。

(二)认识存在偏差。

农村地区党委政府、执法部门,人少事多,所有的工作都要靠基层工作者去落实。

基层干部围绕“硬指标”“硬杠杆”转,大量的精力投入到领导能够看得见、听得到的“短平快”工作上,选择性忽视了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调解而不能尽快产生价值的矛盾纠纷“软指标”。

有效处理农村矛盾与纠纷的方法与经验

有效处理农村矛盾与纠纷的方法与经验

有效处理农村矛盾与纠纷的方法与经验作为我国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矛盾与纠纷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农村矛盾与纠纷的处理,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也事关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有效解决农村矛盾与纠纷,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处理农村矛盾与纠纷的方法与经验。

一、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基础条件为了有效处理农村矛盾与纠纷,首先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提升基础条件,为争议解决提供良好的环境。

这包括:1. 加强基层治理。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工作模式。

2.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供水、电力、通讯等方面的改善,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3.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对农村矛盾与纠纷的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纠纷解决机制,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二、加强农村冲突预防与化解为了有效处理农村矛盾与纠纷,预防和化解冲突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是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经验:1. 加强信息宣传教育。

加强对农村矛盾与纠纷处理政策法规的宣传,提高农民群众对政策法规的了解和遵守,增强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意识。

2. 建立冲突预警机制。

建立农村冲突预警机制,通过收集信息、分析研判,早期发现矛盾纠纷,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化解,防止冲突的发生。

3. 发展农村组织和农民合作社。

通过发展农村组织和农民合作社,帮助农民群众增加收入,提高生活品质,减少农村矛盾与纠纷的发生。

4. 加强调解与协商。

建立健全农村矛盾与纠纷调解机制,鼓励各方通过协商、对话等方式解决问题,避免冲突的升级。

三、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农村法治建设是有效处理农村矛盾与纠纷的重要保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加大对农民的法律宣传力度,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素质和维权意识,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矛盾的化解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矛盾的化解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矛盾的化解随着改革的深化、体制的转换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社会矛盾正处于一个相对活跃期和高发期,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已成为影响新时期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正确处理和有效化解新时期社会矛盾,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考验。

一、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的主要特点当前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企业转制、劳资关系、工资社保、拆迁安置、征地补偿、土地承包等方面。

从表达诉求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行为主体的群体性。

二是表现形式的激烈性。

三是人员结构的组织性。

四是问题处置的复杂性。

五是社会危害的严重性。

二、新时期社会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一)社会群体分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结构、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利益分配方式、就业方式等发生根本改变,社会成员分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众。

(二)社会公平缺失。

当前,社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公平现象,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过大,一些弱势群体生活十分困难,相对均衡的社会成员结构和利益分配结构还没有形成。

(三)社会管理滞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没有很好发挥,基层服务网络不健全,特别是农村社会问题十分突出,往往小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而酿成大问题。

(四)群众维护自身利益表达方式的错位。

由于协商机制和利益维护机制的缺失,法律解决问题的滞后性和公信力不足,形成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恶性循环,造成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增多。

三、新时期社会矛盾的化解(一)化解社会矛盾的要领1、领导靠前指挥。

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抓基层抓基础,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2、积极回应诉求。

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从注重健全办理机制,强化工作责任,打造群众满意政府等三个方面狠抓群众诉求的落实,有力提升政府机关的公信力和满意度3、抓住关键人物。

任何矛盾的产生都有一个发起者、组织者,抓住了这样的关键人物,就抓住了关键的矛盾。

对这样的关键人物,我们要尽快掌握并控制,否则容易造成更混乱的局面。

农村治理的思路措施

农村治理的思路措施

农村治理的思路措施农村治理的思路和措施包括:1. 建立健全委领导下的农村综合治理体制。

通过建立委领导下的农村综合治理体制,明确各级组织的职责和权力,加强委在农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确保农村治理工作的统一、高效和有序进行。

2. 推进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加强村民自治的法制化建设,提高农民的自治意识和行动能力,推动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3. 加强农村公共治理能力建设。

培养和选拔具有专业技能、公正廉洁的农村公共服务人才,提高农村公共事务管理水平,加强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和意识。

4. 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农村治理,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

5. 加强农村社会矛盾调处和纠纷解决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矛盾调处和纠纷解决机制,实现农村社会矛盾和纠纷的及时化、公正化解决,防止农村社会矛盾激化和扩大。

6. 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加强农村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推动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形成农民自治法治的良好氛围。

7. 加强农村公共安全管理。

加强农村公共安全防控,建立完善农村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对农村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确保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8.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农村资源的有效利用。

以上思路和措施可以作为农村治理的参考,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农村治理水平,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农村矛盾纠纷情况及对策建议工作汇报

农村矛盾纠纷情况及对策建议工作汇报

农村矛盾纠纷情况及对策建议工作汇报
尊敬的领导:
根据对农村矛盾纠纷情况的调研和分析,我整理了以下报告和对策建议,供参考。

一、农村矛盾纠纷情况
1.土地纠纷:土地流转问题、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地上权与
地下权纠纷等。

2.农民工工资问题:拖欠工资、工资低廉、工时超长等。

3.环境污染问题:农村工业污染、农药使用不当等。

4.农产品销售问题:价格波动大、收购渠道少、信息不对称等。

5.民生问题:教育、医疗、养老等基础设施和服务不足。

二、对策建议
1.加强农村矛盾纠纷调处力量:设立调解中心,提供专业化调
解服务,加强调解员培训。

2.优化土地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明确流转方式和权
益保护机制。

3.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设立农民工维权工作站,加强返乡创
业扶持。

4.加强环境保护监管:建立农村环境污染监测体系,加强对污
染企业的监管力度。

5.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农产品电商平台,加强农产品品
牌建设和营销推广。

6.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增加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

以上是我对农村矛盾纠纷情况的工作汇报和对策建议,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支持与指导。

感谢您的关注!
此致
敬礼
XXX。

如何有效解决乡镇发展中的矛盾问题

如何有效解决乡镇发展中的矛盾问题

如何有效解决乡镇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乡镇是我国基层社会的基本单位,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功能。

然而,在乡镇发展过程中,矛盾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有效解决乡镇发展中的矛盾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策略。

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在乡镇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加大对乡镇的投入力度。

首先,财政投入要得到加强,增加对乡镇的财政支持,提高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此外,政府还需要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环保等,以满足乡镇居民的需求。

二、促进乡镇产业发展乡镇的产业发展是解决矛盾问题的关键。

乡镇应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打造自己的品牌。

政府可以提供支持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乡镇投资兴业。

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加强乡镇基层建设乡镇基层建设的薄弱是导致矛盾问题的原因之一。

因此,乡镇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的能力素质。

加强党建工作,推动党组织在乡镇的全面覆盖。

同时,加强对村级组织和农民自治的引导,推动乡镇自治的发展。

四、鼓励乡镇间合作交流在乡镇发展中,乡镇之间的合作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借鉴其他乡镇的成功经验,解决自身发展中的问题。

政府可以提供平台和机制,促进乡镇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解决发展中的矛盾问题。

五、加强乡镇文化建设乡镇文化的发展是解决矛盾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乡镇应加强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增强乡镇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念。

政府可以提供支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乡镇的软实力。

六、关注乡镇居民的权益保护在乡镇发展中,要特别关注乡镇居民的权益保护。

乡镇居民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才能更好地支持乡镇建设和发展。

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乡镇居民的利益。

综上所述,要有效解决乡镇发展中的矛盾问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乡镇产业发展,加强乡镇基层建设,鼓励乡镇间合作交流,加强乡镇文化建设,并关注乡镇居民的权益保护。

只有通过综合施策,才能够实现乡镇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村级矛盾纠纷方面整改措施

村级矛盾纠纷方面整改措施

村级矛盾纠纷方面整改措施矛盾纠纷是村级社会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进行整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整改措施。

首先,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执行力和服务能力。

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素质和业务水平。

不断优化村级组织机构设置,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健全村级决策协调机制,确保各项政策能够贯彻落实到位。

其次,加强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构和队伍建设。

完善村级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建立健全村级调解工作队伍,培养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矛盾纠纷调解队伍。

增加调解员的数量,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调解技巧,确保能够及时有效的调解纠纷。

第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法律法规和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和知识水平。

对村级冲突的缘由、解决方法等进行宣传,增强村民对矛盾纠纷的预期处理和主动解决能力。

开展各类法律咨询活动,为村民提供法律指导和帮助。

第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基本服务。

加强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加强农村教育资源建设,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

第五,加强社会管理和治安防控工作。

加强村级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

建立健全村级治安巡逻队伍,加强对村内治安隐患的排查和整改。

加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提高公共安全水平。

加强对村内主要人员的背景调查,避免不法分子进入村级管理岗位。

最后,加强与上级部门和其他村级社会组织的沟通合作。

加强与上级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反映村级社会管理中的问题和困难,争取得到相关政策和资源的支持。

加强与其他村级社会组织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困扰村级社会管理的问题。

综上所述,村级矛盾纠纷的整改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力推进。

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治安防控、加强与上级部门和其他村级社会组织的沟通合作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解决村级矛盾纠纷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化解基层矛盾的方法和经验

化解基层矛盾的方法和经验

化解基层矛盾的方法和经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基层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基层矛盾的存在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解决基层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一些化解基层矛盾的方法和经验。

一、加强沟通和协商基层矛盾往往源于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畅,因此加强沟通和协商是解决基层矛盾的关键。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基层矛盾的发生和演变情况。

同时,要鼓励各方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协商,寻求共识和解决方案。

二、依法维权和司法保障在解决基层矛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

对于涉及法律问题的矛盾,要引导当事人依法维权,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矛盾。

同时,要加强司法保障,确保公正、公平的司法程序,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信任度。

三、加强社会调解和治理社会调解是解决基层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

要加强对社会调解机构的建设和培训,提高社会调解的专业化水平。

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对基层矛盾的引导和管理,通过社会治理的手段解决矛盾。

四、加强教育和宣传教育和宣传是化解基层矛盾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他们解决矛盾的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基层矛盾背后的原因和根源的解读,引导人民群众理性看待矛盾,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

五、鼓励创新和改革在解决基层矛盾的过程中,要鼓励各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创新和改革可以为解决矛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和推动创新和改革,为解决基层矛盾提供良好的环境。

六、加强组织和管理基层矛盾的解决需要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矛盾的研究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矛盾。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机制和制度,加强对基层矛盾的预警和应对,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七、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为了有效解决基层矛盾,需要有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队伍。

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基层矛盾解决工作。

解决基层矛盾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新时期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思考(优秀范文5篇)

新时期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思考(优秀范文5篇)

新时期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思考(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新时期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思考把握重点,稳妥调处。

首先是实事求是、公平公正。

万事“公”为先、世事“实”为真,通过客观公正、公平地解决纠纷、化解矛盾体现了党的政策和法规的严肃性,体现了镇党委、政府的权威和诚信,同时也是表明一级组织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第二,依法办事、程序规范。

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按照要求进入调解程序。

按照程序形成处理意见,凡属调解过程要有记录,形成的意见、决定、协议双方当事人都要逐一签字,特殊情况该公示的还要据情公示。

第三,顾全大局、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做到既全面考虑、综合平衡,又有机结合、灵活变通,真正实现调处效果与社会和谐的统一。

第四,及时处理、就地化解。

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社区,尽量不要造成群众集体上访,尽可能不要让群众花费不该花费的钱财,力争做到早发现、早认识、早处理。

第五,处理到位、不留隐患。

认真研究合理要求的解决办法,根据情况制定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事态发展的处置预案,防止矛盾的反复、更不能将矛盾扩大和激化。

整合资源,理顺机制。

在工作层面上,坚持镇党委统一领导、综合办牵头协调,有效整合信访、派出所、司法所、辖区责任单位、社区、小区等力量,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者相互衔接起来,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益。

使工作力量上形成合力,工作手段上有效衔接,在相关规定上相互配套,在法律范围上逐步完善,在诉求表达上更加通畅。

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矛盾纠纷产生原因可为多样、表现形式及为复杂,应该针对其特点“对症下药”,在调处过程中务必注意“法理”、“道理”、“情理”相结合,以“法理”为核心,做好耐心说服教育工作。

对因经济利益引发的矛盾纠纷,要着眼于利益关系统筹协调,对合理合法的诉求,要全力解决;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要理顺情绪、尽力帮助;既不合理又不合法的,要加强法制教育、心理疏导,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引发群体事件的热点、敏感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防范,积极探索科学预警、积极引导、有效处理。

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技巧

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技巧

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技巧一、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技巧第一点,第三者中立判断这一点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首先,在保证双方在场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从他们“各执一词”的争辩中了解到该矛盾纠纷的焦点或症结所在。

同时,更能让我们跳出个人的“情感”或者“倾向”等主观因素外去判断。

让我们的判断倾向于客观公正的方面。

其次,俗话说:恶人先告状。

其中的道理也有相似之处。

因为每个人都会不自觉的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固定思维倾向,总认为最开始反映情况的一方是正确的或者有理的。

所以难免会让我们不自觉得把客观公正的心理天平倾向于“先告状”的一方。

结果导致主观臆断偏离“真相”。

所以每当我们遇到矛盾纠纷的时候,首先应当沉着冷静并强烈要求矛盾的双方都同时到场。

否则就不谈矛盾,而是换种方式用适当的言语先安抚好他们激动的情绪。

为我们下一步顺利解决矛盾打下基础。

第二点,多倾听,少倾向。

多倾听,不但有利于弄清楚双方争论的焦点,而且还能为我们更加理性分析问题、寻求恰当的解决方案争取更多的时间。

最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矛盾纠纷”被我们不经意间带有“倾向性”的言语进一步激化而导致结果一发不可收场。

其中的原因我认为:客观方面由于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和对于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强,他们一旦从我们的言语中“断章取义”的听出丁点儿带有倾向性的意思时就会感觉“你认为他是对的”,所以他们的情绪就很容易“趁势而上”,甚至出现“得理不饶人”的情况。

这样一来非但我们的调解工作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起了反作用。

所以每当这时我们正确的做法是: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提醒自己不轻易讲带有倾向性的话,同时要用敏锐的观察力去寻求、判断事情的真相,为下一步提出比较完美的解决方案做好准备。

第三点,实行签字为证。

有经验的调处人可能都经历过矛盾双方“翻案”,甚至是“出尔反尔”的情况。

特别是由于利益趋使,有时本来已经当场协调解决“稳妥”了的纠纷,或者“事发之前”就已经通过口头协商、协议好了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有些村民还会“反悔”。

当前农村矛盾纠纷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矛盾纠纷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矛盾纠纷存在的主要问题引言:农村矛盾纠纷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城乡发展差距的不断拉大,以及现代化进程中对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分配问题的日益突出,农村矛盾也逐渐增多。

本文将探讨当前农村矛盾纠纷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土地问题导致的矛盾纠纷1. 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不彻底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保障农民利益,国家对土地进行了承包,并给予农民相对稳定的土地使用权。

然而,在现阶段,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未能得到有效延伸和维护,部分地区发生了耕地被私人侵占、农民集体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引发了不少矛盾和纠纷。

2. 土地征用补偿不合理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大量农荒地及耕地被拆迁或征用作为建设用地。

但征地补偿额度的不合理、程序的不透明以及拆迁后农民生计问题的长期解决等,导致了农民与政府、开发商之间的矛盾升级。

解决方案:1. 完善土地制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政府应加大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的力度,进一步确保农民承包土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同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机制,鼓励合作社、龙头企业参与,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2. 优化征地政策,加强补偿机制要加强对征地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征地程序公正透明,并根据市场价值合理确定补偿额度。

此外,要注重帮助被征地农民维持正常生活和就业渠道转换。

二、收入分配不公引发的矛盾纠纷1. 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由于城市劳动力供需状况与薪酬待遇相对较好,许多年轻人离开农村进城务工或找到其他高薪工作,导致农村缺乏劳动力,农民收入难以提高。

这使得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进而加剧了社会矛盾。

2. 农产品价格低迷部分农民依赖于农产品种植或养殖生活,但由于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波动大、中间环节利润过高等原因,导致农民的劳动成果得不到合理回报,引发了许多与买卖双方之间的纠纷。

解决方案:1. 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力度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政策,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创收渠道,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技巧

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技巧

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技巧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矛盾纠纷也日益增多。

解决这些矛盾纠纷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加强农村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提高调解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一、了解农村矛盾纠纷的特点农村矛盾纠纷主要集中在土地、农田水利、农民工工资、农村环境污染等方面。

这些矛盾纠纷具有以下特点:1.多元化:农村矛盾纠纷类型繁多,涉及面广泛,需要灵活多样的调解方式。

2.情感性:农村矛盾纠纷往往牵涉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情感因素较为突出,调解需要注重情感化理性化相结合。

3.复杂性:农村矛盾纠纷背后往往隐藏着多个利益主体,解决起来较为困难,调解应注重综合施策。

二、提高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技巧1.客观公正:作为调解员,要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公正地处理矛盾纠纷。

通过听取双方的陈述,理解双方的诉求,合理评估双方的利益,制定出客观公正的调解方案。

2.沟通协调:农村矛盾纠纷调解需要与双方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彼此的意见和诉求,寻找共识点,协调双方的利益关系。

在沟通过程中,调解员需要善于倾听,耐心解释,化解误解和猜疑。

3.法律依据:调解过程中,调解员需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法律界限,根据法律规定进行调解。

合理运用法律知识,为农民提供法律保障,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4.灵活多样:农村矛盾纠纷调解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座谈会、调解会、协商会等。

调解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调解方式,并根据双方的意愿和需求进行调整。

5.注重农民参与:调解过程中,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农民积极参与调解,通过自愿协商解决问题,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6.维护社会稳定:农村矛盾纠纷的调解不仅仅是解决单个问题,更是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调解员要充分考虑矛盾纠纷的影响范围和后果,注重调解结果的可持续性和长远性。

三、加强农村矛盾纠纷调解工作1.建立健全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完善调解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业化、素质高、业务精的农村矛盾纠纷调解队伍。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其中一些问题是长期存在的,而另一些则是随着社会变迁而产生的。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改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问题一:基层社会治理主体不完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过于单一,主要是由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组成,缺乏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的社会治理主体。

这导致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单一性和局限性,无法很好地满足农村社会治理的需要。

建议一:建立农村社会组织为了充实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可以鼓励和支持农村社会组织的建立,如村民自治组织、农村社区组织、志愿者组织等。

这些组织可以更好地为农村社会治理服务,代表居民利益,协助村委会开展工作,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多元性和专业性。

问题二: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足由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的能力较为薄弱,导致了他们在工作中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比如,他们在应对突发事件、协调社会矛盾、推动社区发展等方面的能力不足。

建议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建设为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可以加强对村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同时,可以引入更多专业人才,如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提供更加专业的支持。

问题三:信息化水平低下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信息化技术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的应用不足,导致了工作效率低下、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

建议三:推进信息化建设为了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水平,可以加强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培训,提升他们的信息化运用能力。

同时,可以投入更多资金,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设施和平台建设水平。

问题四:村庄管理混乱由于一些农村地区的村庄管理混乱,导致了村庄环境脏乱差、村规民约执行不力等问题。

建议四:加强村庄管理建设为了改善村庄管理混乱的现状,可以建立健全村庄管理机制,明确村庄管理的责任主体和工作程序。

驻村书记如何解决农村社会矛盾与纠纷

驻村书记如何解决农村社会矛盾与纠纷

驻村书记如何解决农村社会矛盾与纠纷作文正文如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驻村书记作为基层党员干部的代表,承担着解决农村社会矛盾与纠纷的重要职责。

他们需要以身作则,与农民群众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农村社会矛盾与纠纷。

本文将从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健全制度、推动产业发展和加强群众教育四个方面来论述驻村书记如何解决农村社会矛盾与纠纷。

首先,加强沟通协调是解决农村社会矛盾与纠纷的基础。

驻村书记应该与农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定期开展座谈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的交流活动,了解农村社会矛盾的真实情况。

同时,驻村书记要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开展调查研究,通过科学的分析,为解决矛盾提供依据和指导。

此外,驻村书记还应当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协商和调解的方式解决矛盾,化解纠纷。

其次,建立健全制度是解决农村社会矛盾与纠纷的重要途径。

驻村书记要积极参与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动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

他们应该主动参与并发挥好乡村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加强社区治理,增强基层自治能力。

此外,驻村书记还应加强村规民约的宣传和执行,确保村规民约能够真正起到约束农民行为的作用,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第三,推动产业发展是解决农村社会矛盾与纠纷的根本出路。

驻村书记要积极帮助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增强农民群众对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他们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引导企业资源向农村倾斜,推动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同时,驻村书记还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最后,加强群众教育是解决农村社会矛盾与纠纷的重要手段。

驻村书记要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法规宣传,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提高法律素养。

通过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帮助农民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农村社会矛盾与纠纷的发生。

同时,驻村书记还应该加强对农民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教育,增强农民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农村邻里矛盾解决方案

农村邻里矛盾解决方案

农村邻里矛盾解决方案农村邻里矛盾是农村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特别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化带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出现在农村社会中,这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农村邻里之间的矛盾。

本文将探讨一些农村邻里矛盾解决方案。

1. 建立邻里互助机制邻里互助是解决邻里矛盾的一个重要方案。

这种机制可以让邻里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助关系,从而使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在实践中,可以建立一些邻里互助协会,组织邻里之间的互助活动,以提升邻里之间的信任感和团结性。

2. 加强农村文明建设农村文明建设是提升农村社会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加强农村文明建设,可以提升邻里之间的文化素养,减少邻里之间的误解和矛盾。

一些文化活动和比赛可以增加邻里之间的交流和共同点,促进邻里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3. 鼓励邻里之间的交流沟通交流沟通是缓解邻里矛盾的重要途径。

为了加强邻里之间的沟通,可以设置一些交流平台和频道,让邻里之间能够方便地交流信息,如微信群、QQ群或村里的公示栏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邻里之间更容易地了解彼此,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4. 推进农村治理新思路农村治理是化解农村邻里矛盾的基础。

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农村治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农村社会的需求。

因此,需要推进农村治理新思路。

有些新的治理措施可以采用,如村民评议制度、自治村委会制度等,这些措施有利于增强农村社会的民主化程度,促进社会治理的理性化。

5. 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法律宣传是化解农村邻里矛盾的重要一环。

农村社区需要加大法律宣传力度,让公民们了解各种法律法规,学会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解决纠纷和矛盾。

同时,也应该强化相关部门对当地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宣传和法律咨询服务,让农村居民能够更快速地解决纠纷和矛盾。

结束语农村社会是相对简单的社会结构,但它也存在着自身的矛盾和问题。

以邻里矛盾为例,需要采用上述措施来缓解和化解。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们相信这一问题的解决会越来越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农村社会矛盾解决的思路与建议
作者:柏巍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31期
关键词农村社会矛盾新时期乡村治理三治结合
健全“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新时期我国优化乡村社会资源配置,维护乡村社会有序稳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

這也是包括政府、乡村社会组织和村民个人在内的,以实现乡村整体发展利益为目的,对乡村发展各项事务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和调控的动态过程。

构建乡村治理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并不是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的简单相加,需要准确把握新时期乡村治理的要求,深入理解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理论机理和实践价值和意义,这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成乡村社会转型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前提和基础。

(一)构建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十九大报告首次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适应新时期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

它实现了乡村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要求,满足了广大村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同时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地生根的重要实践。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中国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同时,从“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运行和构建上来看,需要广大乡村居民的广泛认同和参与,在构建“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过程中,应多从制度设计层面保障乡村居民的合法权益和解决乡村社会突出矛盾,维护乡村社会公平正义,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乡村居民的积极性,转变其被管理者的角色,使其充分参与到本村事务的治理活动中,成为乡村治理活动的主体,进而实现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二)“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是激发乡村社会和谐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
新时期以自治为核心、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基础的“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理念正不断发展和延伸。

自治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法治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应有之义,德治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情感支撑。

自治、法治、德治三种治理方式虽然各自独立存在,但是又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三种治理方式依据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乡村治理方式的着力点也应有所不同,应结合不同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各有侧重,共同形成乡村治理融合、统一的有机整体。

实践中,乡村自治是我国民主政治在乡村治理活动中的重要表现形式,能极大程度地保障村民在乡村治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村民的合法权益。

但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村社会利益诉求越来越呈现多元化趋势,村民与村干部之间、先富村民与贫困村民之间、普通村民与脱贫村民之间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这些矛盾冲突的妥善化解需要平衡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来实现。

大量实践表明,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单纯的自治是不能及时、有效地化解纷繁复杂的各种现实问题。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实现乡村治理的“善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能极大地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同时也能让广大村民获得普遍的认同和配合,激发村民参与自治、信仰法治、尊崇德治,共同构建农村的社会理性,促进乡村社会向着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

(三)构建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是满足新时期广大农民现实需求的保障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总体布局的实施以及扶贫攻坚工作的进一步落实,我国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好的成绩和趋势。

与此同时,乡村居民的思想意识和需求也发生着变化,农民对新时期乡村治理的要求提高,对自身生活环境和权益保障需求更加迫切,对基层民主的实现更为渴望。

因此,需要构建完善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注重顶层设计的同时,更要注重制度、方针的实践性和具体可操作性,坚持以人为本、乡村发展以农民为中心的理念,带动乡村居民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同样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困难与挑战。

新时期农村社会面临着乡村发展带来的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些仍然是固有问题的转化和变化。

如何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一直都是乡村治理的重要课题,分析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社会矛盾的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下几个方面:
首先,法治意识缺失。

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当前乡村社会的法治化治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依法行政水平较低,缺乏对党的政策理论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深入学习领会,对现行的相关法律规范的了解和运用能力明显不足,在工作和处理问题过程中主观意识强,把握事物客观发展规律能力弱,很多矛盾问题能依法解决的不依法解决;另一方面,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不懂得运用法律手段维权,遇到问题解决不了,就聚众闹事、上访,甚至用暴力解决问题。

其次,逐利思想严重。

随着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之间出现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同一个村内部成员之间也会出现贫富不均,有的地方贫富差异很大。

部分群众为了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做出违反道德甚至法律的行为,对抗乡村的改革发展。

有的干部为了一己私利或亲属利益欺上瞒下,不依法、不公正处理乡村事务,导致村干部在群众中威信降低,极易产生群众对立、不满情绪,进而发生群体性事件。

最后,村干部工作方式单一。

乡村社会矛盾是随着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不断变化的,乡村治理活动中基层村干部总是喜欢用固有的、单一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去处理不同的
问题,工作上不积极创新,工作方法过于简单。

并且有些工作和情况处理不及时、不彻底,对各方产生的矛盾纠纷处理不当、协调不力,长此以往,很多矛盾、冲突就会陆续升级,引发各种上访、闹事等情况发生,给上级部门带来压力,加大行政成本。

新时期“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其主要的目标就是去除旧的、传统的乡村治理中的陋习和思想,全面实现和满足新时期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全面构建符合新时期我国乡村发展规律的和谐、稳定和理性的乡村社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应当从治理的主体、治理的方式和手段入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政策的完善,激发乡村治理主体的积极性,规范乡村治理职权的行使,以法治为主导,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工作开展。

第一,落实法治教育宣传,提升乡村治理参与者法治素养。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进一步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理念的進一步深入,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治理越来越多地融入法治因素,这不仅国家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迫切需求,也是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迫切需要。

因此,从强化公民法治素养的角度,应加强和落实普法宣传,教育群众自觉守法、遵法,以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纠纷为常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了解法律常识,学会理性思考。

同时,应通过学习和考核提高乡村基层干部依法行政水平,定期开展法治教育培训班,培养基层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深刻领会权责统一、法律至上思想,使乡村干部在工作中能积极主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对职责范围内的事务做到不失职、不推诿,学会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培育法治信仰,对违法违纪或者破坏乡村社会公平正义的行为坚决抵制。

第二,完善乡村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制度设计。

构建依法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包括农村社会矛盾预警机制,乡村居民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等相关制度设计。

进一步完善行政调解制度,规范行政调解程序,使其公开化、具体化,在实践中有可操作性。

完善仲裁制度,提升仲裁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提高仲裁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能力。

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制度,重点加强乡镇和村组的调解委员会的建设,提高调解人员业务素质和法治素养,通过制度设计衔接,使民间调解、行政调解和诉讼调解等调解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着重加强乡村精英的素质培养。

在我国很多地方的乡村都存在着乡村精英和“乡贤”,农民群众基于熟人情结的最普通的“信任”,使得乡村精英和“乡贤”往往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为了能更有效、更全面地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应着重加强村域精英的道德品质培养和法治素养,通过教育和考察培训,提升他们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时的能力。

当村域精英们都认为运用法律规则比原来依据人情礼俗处理矛盾纠纷更公正时,信任他们的群众也就自然而然地会将法律的规定视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第四,落实乡村依法行政监督工作,推进法治建设的考核和评价。

明确农村法治建设责任人职责,针对不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的情况,应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村一级应当每年向乡
镇政府报告上一年度本村法治建设情况和下一年度法治建设计划。

明确村一级法治建设任务,建立健全村民对本村法治建设工作的评价体系,保障和加强民主监督,乡镇政府应组织专项督查,坚决查处乡村治理活动中违法用权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