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选修一教师用书 第4课时(新人教版)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1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考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1一、古代中国的改革1.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六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3)内容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③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4)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实行改革。
(2)内容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②迁都洛阳。
③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3)影响和评价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3.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
(2)背景: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
(3)内容①理财之法: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②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
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等。
(4)影响和评价①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2)内容①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②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
③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
(3)影响①积极影响: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②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①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答案解析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变法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3)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
(4)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
2.具体原因(1)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二)变法内容(三)变法评价 1.积极作用(1)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2)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四)变法成功的原因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重要因素)(一)改革背景 1.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2)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2.社会矛盾(1)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3)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4课时 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新人教版选修1
第4课时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1.俄国农奴制改革:(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2.明治维新:(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3.戊戌变法:(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俄国农奴制改革:(1)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目的;(2)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及评价。
2.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内容及历史影响。
3.戊戌变法:(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内容及影响;(2)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4)戊戌变法的启示。
对应学生用书P232,俄国农奴制改革(一)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1.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资金、原料)。
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工人农民运动;十二月党人起义等)。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4.军事上: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加剧社会危机。
5.危机面前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选择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二)改革具体内容及评价(三)评价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
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2.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3.局限性:自上而下的形式导致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明治维新(一)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1.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2.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天皇也想利用倒幕力量恢复统治地位,幕府面临统治危机。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选修一课件:第四单元 (共39张PPT)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 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 路旁过者无颜色。 ——变法前景象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 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徐,龙骨长乾挂梁梠。 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 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 逢人欢笑得无愁。 ——变法后的农民生活
(2)政治危机 土地兼并严重
北宋农民负担
项目 商税 酒税 盐税 景德年间 450万(贯) 428万(贯) 355万(贯) 庆历年间 1975万(贯) 1710万(贯) 715万(贯)
总计
1233万(贯)
4400万(贯)
阶级矛盾激化 欧阳修谈及当时农民起义时说‚一年多如 一年,一火强如一火‛。
【解析】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北宋处在 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 期‛归纳为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第二小 问简析,从王安石变法背景,即积贫积弱和社会 矛盾等角度来回答。 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4分) 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 种社会矛盾交织; 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 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臵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 机中考察。(答对其中2点即可。言之有理,可 酌情给分)(6分)
新中国建立后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改革 开放之前,从抑兼并出发,全面肯定;改革开 放之初,以聚敛为由,对其否定。这两种观点 的对立,除了学术上的分歧之外,更多地反映 了时代差异所带来的史学研究价值取向的变迁。 前者的观点代表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富国主张; 后者的观点体现了改革开放以后的富民思想。 其实,富国与富民的分歧也是王安石变法中论 争双方的矛盾焦点。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选修一教师用书 第1课时(新人教版)
第1课时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1.梭伦改革:(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梭伦改革:(1)梭伦改革的背景、措施及特点;(2)梭伦改革的影响;(3)梭伦改革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2.商鞅变法:(1)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商鞅变法的举措及特点;(3)商鞅变法的评价;(4)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及启示。
对应学生用书P218,梭伦改革(一)梭伦改革的必要性1.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尖锐。
2.解决危机的尝试失败(1)建立僭主政治的尝试——基伦暴动。
(2)法制改革——《德拉古法典》。
3.萨拉米危机加剧了雅典社会内部矛盾。
(二)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特点1.主要措施(1)经济领域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一切债务。
②鼓励发展工商业,保障了平民生活。
(2)政治领域①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公民按财产多寡来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
②进行政权机构改革,创设了四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
2.基本特点(1)目的: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措施:带有“折中”色彩,对贵族和平民采取了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
(3)结果: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又带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三)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1.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
2.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3.梭伦的价值观及其创立的公民行使职权的制度对雅典民主政治有重要意义。
,商鞅变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1.政治格局:宗法统治秩序瓦解,战国七雄形成。
2.经济: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3.阶级关系(1)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社会变革。
(2)各国先后进行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优质课件:第4课 戊戌政变
3.戊戌变法的意义 (1)爱国性: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甲午战争失败于邻国日本 后,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所以救亡图存是变法的 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是进步的。 (2)进步性: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 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这些要求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3)启蒙性: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 之法,乃至掀起百日维新,这些使民众接触到了资产阶级思想,认识 到封建思想的弊端,从而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4课 戊戌政变
目标导航
1.了解百日维新期间新旧势力交锋的表现。(重点) 2.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3.认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近代道路的曲折性。(难点)
内容索引
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 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 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
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
(2)官吏产生的途径:官吏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在克利斯提尼改革后,官吏选拔 也可通过抽签方式进行,任职资格无财产的限制,一切职位个人不得连任,任期短。 (3)监督官吏制度:陶片放逐法是全体雅典公民对高级官吏进行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手段。 3.主要特征 (1)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 (2)体现小国寡民的特色。 (3)否定血缘关系,以财产和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作为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 (4)真正享有民主的只有少数人。 4.缺陷 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广大奴隶受到压迫,公民权对于 居住在雅典的外邦人来说遥不可及。此外,下层公民为生活奔波劳碌,常常无暇顾 及城邦的政治生活,其政治权利也形同虚设。 5.实质 雅典城邦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专政,因此雅典民主实际上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不 是全社会所有人的民主。
2014届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教师版选修4(34页)附详解
第1课时古代中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一)秦始皇1.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创立皇帝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
(2)经济上:在全国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移民垦荒;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3)军事上:北击匈奴,迁民戍边,修筑万里长城;南征百越,设立南海、桂林、象郡;征西南夷,设置行政机构管辖。
(4)思想文化上:“书同文”,有利于推行政令、经济发展和文化认同;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和巩固;“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评价(1)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长期割据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
(2)其巩固统一的措施,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实行暴政:“焚书坑儒”;严刑酷法;徭役、兵役负担沉重。
(二)唐太宗1.主要措施(1)发展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加强集体议政和监察机制,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2)制定《大唐律》,严惩贪赃枉法。
(3)进一步发展科举制,使庶族地主获得晋升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4)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社会经济逐步复苏。
(5)认真吸取隋朝灭亡教训,心存百姓;知人善任;兼听纳谏;开明的民族政策。
2.结果:唐太宗执政时期的方针政策,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三)康熙帝1.巩固统一(1)平定“三藩”之乱,有利于安定统一。
(2)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
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
(3)抗击沙俄,维护国家主权:1685年、1686年,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2.历史影响:康熙帝励精图治,基本奠定了中国的版图,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孔子1.孔子其人:中国古代大教育家、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一书中。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试题(必修一选修一)[人民版]
南康二中 上学期高三历史训练(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国古籍中有些人名,如刘敬先,殷孝祖(《宋书》),杨延宗(《新唐书》),汤显祖(《明史》)等。
你推测材料中这一现象主要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A.程朱理学B.宗法制度C.王位世袭制D.礼乐制度2、马克思说:“封建国家可以指挥千千万万人的手臂去为集权国家修建与集权政治关系相匹配的社会物质实体。
”能证明马克恩此话正确的是: ( )①焚书坑儒 ②秦兵马俑 ③隋大运河 ④清文字狱A.①②B.②③ C .③④ D.②③④3、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度B.中外朝制度C.刺史制度D.郡县制4、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即位之初,丞相田蚡骄横,汉武帝责问他:“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这里“除吏”的含义是( )A.拜官授职,任用官吏B.罢免官吏,精简机构C.整顿吏治,打击贪官 D .改革政治,调整署衙5、甘肃舟曲泥石流洪灾牵动了了全国人民的心,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调动一切力量抗震救灾。
若回到唐朝,为搞好灾后重建,唐朝政府从工程决策到实施的过程应该是( )A.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B.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户部C.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6、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 .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7、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 .秦、唐、元B .汉、宋、明C .秦、元、清D .秦、唐、明8、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人教版高三选修1历史试题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明示]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
真题典例[例1] (2019·全国卷Ⅰ)[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可知秦“二十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属于法家;根据材料“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此次改革仿照《周礼》”,可知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属于儒家。
第(2)问,第一小问对象,根据材料“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4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历史事件、人物及历史规律有基本的了解。但在学习《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节时,仍需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不一,部分学生可能对这一历史事件了解较少,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3.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采取分层教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和综合能力;
-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通过作业的撰写和思考,提高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如有疑问,请随时与老师沟通,共同进步。期待大家在作业中展现出自己的学习成果!
4.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勇于改革、善于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源泉;
2.理解王安石变法的艰辛历程,体会改革家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福祉的担当精神;
3.感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讲解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改革措施,分析各项措施的实质和目的。
3.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变法对北宋社会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选修一课件第4课 戊戌变法 课件 (2)
提示:变法采取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
股取士等措施,触及顽固势力的利益。因此,他们反对变法。 (3)面对守旧势力的阻挠,维新势力推行了哪些措施? 提示: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②任命 谭嗣同等为“军机四卿”。③拉笼袁世凯。④游说列强支持变
3.交锋表现
(1)旧势力:解除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任命荣 京津地区 ;大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对新 禄为直隶总督以控制_________ 慈禧太后 训政,以扑灭新政。 政抵制;荣禄等人密谋由_________
(2)新势力: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任 军机四卿 袁世凯 ;游说驻华公使和传 命谭嗣同等“_________”;拉笼 _______ 教士,希望得到列强的支持。
法。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
1.导火线: 谭嗣同 等人商议对策,授 (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召见_______
以密谕。 袁世凯 。 (2)谭嗣同带密谕夜访_______ 伊藤博文 。 (3)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_________
2.经过: 临朝听政 (1)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_________”,囚禁光绪帝。 (2)慈禧太后下令捕杀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
(2)从领导力量上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
的代表。
(3)从变法的背景来看: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 况下发生的,其首要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救亡性质。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顽固势力 十分强大。 (1)根本原因: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_________
维护封建统治。所以光绪帝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而是一 个封建帝王。
2022版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学案:选修四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和东西方的先哲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和东西方的先哲目标定位·明考向明确考向把握主线考纲要求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2)唐太宗;(3)康熙帝东西方的先哲:(1)孔子;(2)柏拉图本讲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外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中国古代的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在创立新制、开拓疆土、对外开放、改革弊政和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古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古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追求真理、不懈探索,对世界思想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课程标准(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3)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知识整合·理思路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统一六国(1)条件①历史发展趋势: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交往的加强。
②秦国的实力:商鞅变法后,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③人民的愿望:人民渴望统一。
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广纳各国贤士;制定统一方略。
(2)过程: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建立秦朝。
2.建立集权统一国家3.秦始皇的暴政(1)表现①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②严刑酷法:崇尚法治,其刑法不计其数。
③修筑长城:工程艰巨,民夫大量死亡。
长城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④大兴土木:滥用民力,建阿房宫,修骊山墓。
(2)影响:最终导致农民起义,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4.评价(1)功:结束了诸侯割据,统一了全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了经济发展;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通过统一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
(教师用书)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第4课 戊戌变法同步备课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2 .“百日维新的失败”一目,教学中要抓准四个要 点: (1) 光绪帝授密谕以图对策。 (2) 光绪帝接见伊藤博文引
起守旧派恐惧。 (3) 慈禧太后亲政,发动戊戌政变。 (4) 杀害
“戊戌六君子”,废除变法法令。本目是本课的重点,教师 以时间为线索,理清教材中戊戌政变的史实,结合教材“学 思之窗”体会谭嗣同等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敢于牺牲 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来逐步进行政治改革,事实证明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
(2) 为以后的社会势力丢掉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 王朝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历史依据。
1.(2013·西安高二检测)光绪帝利用康有为、梁启超进 行百日维新,希望借此挽救即将衰亡的大清王朝,也使自己
3.“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一目教学中
要抓准三个要点: (1) 变法失败的原因。 (2) 变法失败的教 训。(3)变法的历史意义。
变法失败的原因是本目的难点,教师可对比日本明治维 新,从领导力量、群众基础、方式手段及变法措施颁布和国
际环境等方面分析戊戌变法失败、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
因,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和艰难性。变法 的历史意义是本目的重点,教师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 面分析归纳,帮助学生理解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 地位和作用。
慈禧太后 训政。 ④荣禄等人暗中密谋由___________
(2)新势力 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 ②任命__________ 谭嗣同 等“军机四卿”。 袁世凯 ,却不识其真面目。 ③拉拢_______
④游说列强支持,最终落空。
1.导火线 杨锐 商议 (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之后,急忙召见______ 对策,并授以密谕。 (2) ________ 谭嗣同 带着密谕夜访袁世凯。 伊藤博文 。 (3)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____________ 2.经过 (1)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宣布“ ____________ 临朝听政 ”,囚禁光 绪帝。 戊戌六君子 ”。 (2)慈禧太后下令捕杀“____________
2019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模块一 第4单元 单元高考整合 Word版含解析
(对应学生用书第80页)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认读导引】两条线索: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曲折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大主题: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与实现;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大业。
四大阶段: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过渡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改革开放新时期。
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纵向梳理]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历程1.由空想到科学(1)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的社会提出一些天才的设想。
(2)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共产党宣言》。
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2.由理论到实践(1)《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2)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由理论到现实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
4.由一国到多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苏联的帮助和影响下,东欧和亚洲成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5.由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挫折,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中外关联]__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异同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整合与备考方略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新人教版高三选修4历史教案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整合与备考方略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知识整合]1.中外历史人物一览表2.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1)要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在评价任何一位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即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
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要求。
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背景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历史人物生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
(2)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其实质是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
(3)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
这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最根本标准。
对不同类别的历史人物,在确定其历史作用时应有不同的侧重。
(4)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应有的评价。
在总结归纳历史人物的活动时,可采用两种方法:①“阶段论”的方法:该法以时间顺序为纲,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
②“方面论”的方法:该法以人物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为顺序,把它分解成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评价。
该法的特点是评价人物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特别适合活动范围广泛、活动内容复杂繁多的历史人物。
(5)要确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性结论对历史人物,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有一个总结论,亦即对历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断。
在具体评定时要从决定历史人物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
3.注意认识历史人物评价过程中的几个常见误区(1)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要明确以下四点: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次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再次要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之间的联系;最后还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愿。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教师讲义选修4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1讲 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及中外科学家(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秦统一的原因:时代趋势;国力基础;个人条件;重用人才。
2.主要业绩(1)政治制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颁布《秦律》。
(2)经济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
(3)拓疆、交通和文化: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征岭南,修灵渠,设三郡;修驰道,规定车同轨;统一文字。
3.功过评价(1)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2)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3)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4)广建宫殿陵墓,劳民伤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1.出现盛世的原因(1)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个人作用。
(2)客观上:唐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历史功绩(1)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
(2)法律:重视法制,颁行《唐律》,惩治贪赃枉法。
(3)科举:完善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4)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延续均田制,轻徭薄赋。
(5)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6)外交:鼓励贸易交流;尊重外来宗教;中朝、中日交往密切。
3.评价:“功大过小”,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1.面临问题: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尚未清除;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尚未完成;沙俄势力东进。
2.重大举措(1)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
(2)收复台湾,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海防。
(3)三征噶尔丹,打击民族分裂势力。
(4)抗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5)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3.评价(1)功绩: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时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1.俄国农奴制改革:(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2.明治维新:(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3.戊戌变法:(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俄国农奴制改革:(1)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目的;(2)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及评价。
2.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内容及历史影响。
3.戊戌变法:(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内容及影响;(2)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4)戊戌变法的启示。
对应学生用书P232,俄国农奴制改革(一)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1.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资金、原料)。
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工人农民运动;十二月党人起义等)。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4.军事上: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加剧社会危机。
5.危机面前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选择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二)改革具体内容及评价(三)评价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
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2.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3.局限性:自上而下的形式导致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明治维新(一)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1.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2.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天皇也想利用倒幕力量恢复统治地位,幕府面临统治危机。
3.外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中。
4.前提:以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及新兴地主等为主体的倒幕派与部分大名废除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
(二)明治维新的基本内容1.政治:彻底废除旧政治体制(1)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
(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
(3)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经济:实行“殖产兴业”政策。
先是大力创办官营企业,后又扶植私人资本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军事:发展军事力量,实现富国强兵(1)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
(2)培养高级军事人才。
(3)建立近代化海军。
(4)扶植军事工业。
(5)建立近代警察制度。
4.实行文明开化,用西方文明改造日本封建文化(1)教育改革:整顿旧的教育机构,建立三级近代学校体制,创立专业技术学校,推行军国主义教育。
(2)传播改革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提倡自由主义和欧化主义。
(3)改变社会风俗和生活方式中的陈规陋习,进行“欧化”运动。
(三)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1.积极影响(1)使日本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2)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政体。
2.消极影响(1)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形成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近代天皇制。
(2)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给他国特别是亚洲邻国带来巨大损失。
)},戊戌变法(一)历史背景1.国际环境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2.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危机。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
(1)早期维新思想:对戊戌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2)康梁维新思想①主张内容:呼吁变法图存,提倡兴民权,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②宣传方式: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
(二)百日维新1.施政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3.主要内容(1)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办报,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3)军事:裁汰绿营,用西法训练军队。
(4)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
4.结果:失败(1)标志: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2)原因①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过强。
②维新派采用的方式及手段有误。
5.历史影响(1)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
)}对应学生用书P233,俄国农奴制改革19世纪中叶,实行农奴制的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国内矛盾丛生且不断激化。
为缓解统治危机,缓和矛盾,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从而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推动了俄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思想观念等各方面的近代化历程,但同时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角度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与评价提示:(1)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2)评价①进步性:a.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b.农民获得一块份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改革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带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②局限性:a.不彻底性:保留了农奴制的一些残余,农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b.掠夺性:高额赎金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c.欺骗性:改革后农民的土地贫瘠且数量少,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角度俄国农奴制改革(2011·山东文综,33)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下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
点拨第(1)问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依据教材内容回答即可;第(2)问则体现一定的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论自然有所区别,农民“愁容满面”“怨声”不断,地主则认为农民不再受奴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是对农民的一场剥夺。
答案(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2)描述者的立场不同。
若认为①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
若认为②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
若认为③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
1.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亚历山大二世给俄国带来的“文明”。
这幅漫画形象地说明了改革的局限性,在“文明”的口号下,沙皇把大批的反对者流放到西伯利亚。
(1)图片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历史现象?这一现象涉及到哪些领域?(2)图中“文明的火炬”指的是什么?“到西伯利亚”又说明了什么?(3)如何认识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答案(1)现象:政治的缓慢变革。
领域: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
(2)“文明的火炬”指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
“到西伯利亚”说明沙俄仍是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照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挑战都会受到压制,形象地说明了改革不彻底,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3)1861年改革是由农奴主阶级进行的,所以很不彻底。
它没有摧毁地主土地所有制,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由于农奴制残余,经济发展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劳动人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日本的明治维新从过程上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中下级武士为首的倒幕派推翻幕府封建统治,为改革扫除障碍;后一阶段,在天皇领导和政府的大力扶植保护下,积极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求知识于世界”,除旧布新,倡导“文明开化”。
角度1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提示:(1)内因①直接原因是幕藩体制的腐败。
在幕藩体制下,内部等级森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下层武士日益贫困,这些都发展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动力。
②决定性的原因是封建社会内部离心力量日益强大。
③根本原因是执行了符合国情和时代潮流的政策,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故改革取得了成功。
(2)外因①良好的国际环境。
当时中国等亚洲各国人民反封建主义、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牵制和削弱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使明治维新有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②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加快了明治维新成功的步伐。
角度2 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历程中的影响提示:(1)进步性:①经济方面: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加快了日本经济的近代化,日本逐步发展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②政治方面:1889年,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③文化方面: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④军事方面:建立了一支近代化军队,军事实力得到增强,为摆脱民族危机和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
⑤对外方面: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并跻身世界帝国主义国家行列。
(2)局限性:①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形成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近代天皇制。
②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给他国特别是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角度日本和欧洲改革的差异(2011·福建文综,41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3.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4.天皇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5.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6.天皇裁可法律……7.天皇召集帝国议会……11.天皇统率陆海军。
——《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材料二43.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45.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