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治古籍原文分析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唐高宗李治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唐高宗李治李世民与众人商定,立李治为太子。
李世民告诉李治:“李世绩有能力,但你对他没有恩情,恐怕他不会服你。
我现在将其降职,如果他服服帖帖,以后你可以用他,如果他心怀迟疑,我就先杀了他。
”于是李世民下令将李世绩降职,李世绩接到任命后,连家都没回,就直接去上任了。
李世民病重,把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召来,对李治说:“他们二人在,你就无所担忧了!”又对褚遂良说:“长孙无忌对我忠心耿耿,我死以后,不要让他被谗言所害。
”李世民去世后,李治即位,就是唐高宗。
一次,李治问唐临,狱里有多少囚犯,唐临说:“有五十多人,但只有两人应判死刑。
”李治听了很高兴。
因为此前李治曾经查过囚犯,唐临前任判处的大多喊冤,而唐临判处的默默无语。
李治很奇怪,就问为什么这样。
这些囚犯说:“唐临判处的,确实不冤。
”李治听了,叹息了很长时间,说:“判决确实应该做到这样啊!”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同心辅佐李治,李治也很尊敬二人,所以李治开始时期的治理,很像李世民时期的风格。
李治说:“我听说在判刑时,当事人要顾及相关人的颜面,不能做到完全的公正。
”长孙无忌说:“这事不敢说没有,但如果说因此而枉法,他们也不敢。
至于稍稍有些顾及人情,恐怕您也无法完全消除。
”一次,李治说:“我曾经听说外族人擅长打球,也曾经见过,因此有人认为我也喜欢这东西。
我已经把球烧了,以避免外族人继续对我抱有幻想。
”又一次,李治对大臣们说:“先帝在的时候,大臣们天天来上奏,难道现在没有事了吗,怎么你们都不说话了呢?”一天,山洪暴发,大水直冲宫门,薛仁贵大喊报警,李治听见,忙逃到高处,不久水就进入了寝殿,淹死了三千多人。
薛仁贵随军进军天山,薛仁贵连发三箭,射死三人,敌兵见势马上投降,士兵们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
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骄奢淫逸,曾经被李世民处罚过,高阳公主因此对李世民怀恨在心,李世民去世时,高阳公主丝毫看不出悲伤。
薛万彻、李元景、柴令武与高阳公主勾结,密谋反叛,被李治发觉,几人都被杀死。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之治论原文与解析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之治论原文与解析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治在位时期(627年-649年)的一种统治策略和政治理念,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政治治理的典范之一。
下面将介绍《资治通鉴》中关于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原文,并对其进行解析。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著作之一。
其中关于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描写非常详尽,展现了唐太宗李治杰出的才干与统治能力。
在贞观之治的初期,唐太宗李治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例如加强中央集权、修缮水利、推行科举制度等,这些改革都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打下了基础。
贞观之治的原文如下:“太宗即位,肇运宏纲,启发沙漠,转趋成象。
奄有北荒,兼带西戎,植基宇内,纳诸夷术,戡定九域,兼胜匈奴。
慈惠有闻,威德所彰。
毕同尧舜,光被四方,不废王业,旌武大行。
振翼北极,宽四海心;设南面之朝,治万邦之政”(《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三)以上原文中,描述了太宗李治的统治范围广泛,北扫沙漠、征服西戎,统一了九域,扩展了唐朝的疆域。
他以慈惠为本,威德既彰,被人们敬仰和尊崇。
贞观之治的成功源于唐太宗的智慧和正确的统治策略。
他致力于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各级官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作,使政治体系更加稳固。
同时,他注重修缮水利,改良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此外,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加强国家治理,也为贞观之治的实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结来说,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成功源于他的优秀才能和明智的统治策略。
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重视教育和选拔人才,他使得唐朝在他的统治下取得了长达二十年的繁荣与稳定。
贞观之治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治理的范例,对后代统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太宗与李绩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一、概述唐太宗李世民,历史上素有“唐太宗之治”,“贞观之治”之美誉,其治下政通人和,经济繁荣,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之一。
而李勣,是唐太宗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因其在平定反叛、开疆拓土等方面的卓越成就而为后世所称道。
他们的事迹被后人广为传颂,并成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二、唐太宗与李勣的关系1. 唐太宗与李勣是什么关系?唐太宗(598年-649年),原名李治,是唐朝第二位皇帝。
他是隋朝开国功臣李渊的第三子,李世民在位期间实行“贞观之治”,番禺之战、辽东之战、徐、洛之战等一系列战争中皆立下赫赫战功。
李勣(597年-669年),字广利,唐朝初期的重要官员,历练有素,善于用兵,曾在唐太宗领导下取得多次战争的胜利。
2. 唐太宗对李勣的重视唐太宗对李勣赏识有加,不仅因为他的军事才能,更是因为其忠诚正直,深得唐太宗的信任。
唐太宗下乃至亲为其撰写过优美的赞词,这在当时并不多见,可见唐太宗对李勣的器重。
三、唐太宗与李勣文言文翻译及原文1. 唐太宗赞李勣《唐太宗贞观十四年给李勣表》礼部尚书、左相忠昭广利进谏议大夫、权太子太保李勣:(此处省略礼赞词开头部分)乃著诏疏以赞之,式曰:臣闻兵革之除,戎车之息,论者以为国富民安之基也。
往观淋漓之英姿,咸以威戎之盛德兼备,力蹈上选,心怀虑致。
长褒济江之敃,薨除高句麾下之恶,振擒山海仿佛之叛,绥循东夏之邉。
峻制金门,开拓海隅,海宇稽古之宪立于来,二境之图治于新,宽辅古剧而使调,千载之变而长要。
枢除河岳,祠祀不二;桃园之志寓以显慈,野父之情服而敦厚;厥烈以写名,拳辩而去私。
北极之时,乃新致于执奋,焚驱之常习,武烈之盖衅虽古;岂徒人材之唯贵,帝赋之宜兼,昭翼雄下,参式师通。
协理重言,推秉高固,治名甥,事震卑,亿阻以成其志,百身以俟其侧。
焗忠谏,惟流拜,始祭兹州而关,罢旅尹备向有鉴,靡曙灵康而虑居;不进则王,不处则侯;不受天下之爵,不谢四海之飨。
成文契令,业几封章,修材活绩,运依申详。
帝王权术之唐高宗李治:看似窝囊无能,实则腹黑至极!
帝王权术之唐高宗李治:看似窝囊无能,实则腹黑至极!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唐高宗李治给后人留下的印象是一个非常文弱的人,因为唐高宗李治有一个强势的老婆武则天,在一些历史剧里唐高宗李治的形象也是非常的软弱无能,其实在仔细的分析唐朝初年的历史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唐高宗李治是一位非常腹黑具有谋略的帝王,甚至在文治武功上唐高宗李治丝毫不逊色唐太宗李世民,文弱不堪只是唐高宗李治留给后人的表象罢了。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最担心的就是在自己死后几个儿子互相残杀,因为李世民的几个儿子都很有能力,再加上李世民自己的皇位就是通过政变得来的,这点李世民比谁都清楚,所以李世民在最后选择了,自己儿子里看似最文弱善良的李治作为接班人,李世民认为李治做了皇帝以后一定会善待自己几个兄弟,当然也离不开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第一重臣长孙无忌的支持,长孙无忌的权利欲望非常强烈,长孙无忌也认为李治是一个非常软弱的人,这样自己控制李治就比较容易,没想到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无忌都看走了眼。
李世民去世以后长孙无忌成了辅政大臣,长孙无忌利用房遗爱谋反案,清理掉了对自己独掌朝政威胁最大的两人,一个是李渊的儿子里还活着的年龄最大的荆王李元景,另一个是李治的兄弟里还活着的年龄最大的吴王李恪,而且两人都是位列三公,长孙无忌将这两人都给诛杀了,清除掉这两人长孙无忌就可以独掌握朝政了,长孙无忌不仅位列三公,而且还是李世民留下的辅政大臣,从表面上看诛杀荆王李元景,和吴王李恪受益者是长孙无忌,其实真正的受益者是唐高宗李治,因为这两位王爷位列三公对唐高宗李治的威胁才是最大的,换句话说没有李治的默许,长孙无忌又怎么敢明目张胆的诛杀皇亲国戚。
长孙无忌掌握掌握朝政大权以后,对高宗李治皇权威胁最大的成了长孙无忌了,高宗李治利用立武则天为皇后和长孙无忌等人展开了政治较量,因为李治的王皇后出身于世家大族,所代表的正是长孙无忌等大门阀的利益,而高宗李治知道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必然会和长孙无忌等人发生冲突,其实也是高宗李治在为自己留后路,刚开始时在长孙无忌等人的强烈反对下唐高宗李治是准备做出让步的,但是在得到掌控军队的李绩支持以后,唐高宗李治直接强行将武则天立为皇后。
李治机智救百姓
李治机智救百姓
作者:顾东春
来源:《读写算·小学中年级版》2017年第07期
李冶是金元时期著名的数学家、诗人,河北栾城人,进士出身。
李冶著有《测圆海镜》《益古演段》等书,对我國古代数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1232年的一天,钧州被蒙古军所破。
蒙古军队每到一处,都要血洗一番。
为了挽救无辜百姓的生命,李冶向元军首领求情,希望他们能饶恕这些百姓。
有个元军将领对数学有些研究,他知道李冶是个有名的数学家,就提出一个条件,给李冶任意一个数,让他进行分析解释,分析得有道理就可以答应他的请求。
由于刚刚打了个大胜仗,所以这个元军将领就问李冶对666这个数可以作何解释。
李冶从容地在纸上写下了这样一个算式:
1+2+3+…+35+36
元军将领很纳闷地问道:“你写这么一个东西干什么?”
李冶拿起算盘噼里啪啦地拨了起来。
拨到最后,结果就是666。
元军将领很诧异,本来他是想出一道难题把这个数学家难倒,没想到这么快就被他解决了。
于是,他又耍起了小聪明,说道:“这个不算,只是巧合而已。
”
“将军,这不是巧合,请看……” 说着李冶的毛笔又动了起来,只见他在纸上又写出了一系列的等式:
看到这里,元军将领再也没有什么理由狡辩了,他只好命令士兵们将百姓们都放了。
钧州百姓这才躲过一劫!。
唐太宗为什么立李治为太子?为了保住李承乾、李泰
唐太宗为什么立李治为太子?为了保住李承乾、李泰贞观十七年十一月,唐太宗在立了李治为太子后过了大半年的时间,觉得年仅15岁的李治有些年幼,而国赖长君,于是想到了改立年长李治9岁的李恪。
然而换储一事最终以失败告终,有人因此认定是长孙无忌的阻挠,又或是李恪的生母是隋炀帝女的缘故才导致他没能当上太子——其实不然,李恪之所以当不上太子,是因为唐太宗根本没有真心想过要立他为太子。
你问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各本史书上到底是怎么记载的。
《资治通鉴》:(贞观十七年十一月)敕选良家女以实东宫;癸巳(十七日),太子遣左庶子于志宁辞之。
.....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上乃止。
十二月,壬子(初六),上谓吴王恪曰:“父子虽至亲,及其有罪,则天下之法不可私也。
汉已立昭帝,燕王旦不服,阴图不轨,霍光折简诛之。
为人臣子,不要不戒!”《册府元龟》◎帝王部·诫励:(贞观十七年)十二月,帝谓吴王曰:“父之於子,恩爱是常。
子能仁孝不骞,父亦恩情自重。
若不顺其亲,数有罪恶,刑戮将及,何爱之有?昔汉武立昭帝,燕王旦嚣张不服,霍光遣一折简至,身死国除。
为人臣不得不慎。
”《旧唐书·禇遂良列传》:(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寝疾,召遂良及长孙无忌入卧内,谓之曰:“卿等忠烈,简在朕心。
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葛亮,朕之后事,一以委卿。
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尽诚辅佐,永保宗社。
”又顾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国家之事,汝无忧矣。
”仍命遂良草诏。
《册府元龟》◎刑法部守法正直:帝因泣谓侍臣曰:朕兄弟不多,荆王是朕长叔,吴王是朕兄,虽犯国经,欲就公等乞叔及兄姊等命。
敦礼进曰:昔周公诛管蔡,汉景夷七国,至於孝昭之时,燕王盖主谋逆,皆正刑典,此乃前事不远,陛下岂可屈法申恩?乃从之。
贞观十七年四月皇太子李承乾谋反事泄,唐太宗在废除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后,为了同时能够保全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第二天果断立了李治为皇太子。
读通鉴(594)李积平定高丽
读通鉴(594)李积平定高丽读通鉴(594)李积平定高丽1、李治的品格二年(丁卯、667)春,正月,皇上李治表演耕田,相关部六进献耒耜,加以雕饰。
皇上说:“耒耜本是农夫所用,怎么可以如此华丽!”命令换掉。
既而耕田,九推才停止。
自行乾封泉宝钱,谷帛踊贵,商贾不行;癸未,下诏取消。
二月,丁酉,涪陵悼王李愔薨。
辛丑,再将万年宫修建为九成宫。
生羌族原来的十二州为吐蕃所攻破,三月,戊寅,十二州全都罢散。
皇上屡次责备侍臣不进贤,众人不敢对答。
司列少常伯李安期对答说:“天下未曾无贤,亦非群臣敢蔽贤。
最近以来公卿有所荐引,为谗言失已指为朋党,滞淹的人未获伸而在位者先获罪,所以各务杜口!陛下果然推至诚以待大家,哪个不愿举所知!此在陛下,非在群臣。
”皇上觉得很有道理。
李安期是李百药的儿子。
夏,四月,乙卯,西台侍郎杨弘武、戴至德、正谏大夫兼东台侍郎李安期、东台舍人昌乐张文瓘、司列少常伯兼正谏大夫河北赵仁本并同东西台三品。
杨弘武是杨素弟弟的儿子;戴至德是戴胄的兄长儿子。
这时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殿,频征伐四夷,厩马万匹,仓库渐虚,张文瓘劝谏说:“隋鉴不远,愿勿使百姓生怨。
”皇上采纳其言,减厩马数千匹。
秋,八月,己丑朔,有日食。
辛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李安期出为荆州长史。
九月,庚申,皇上因为一直生病,命太子李弘监国。
解读:李治这种情况,是很多读历史的人无法理解,李治看上去很勤政,却履霜坚冰至,最终将大唐丢给大周。
我们从李治的品格这个角度来对李治进行分析一下,我们很多人看人,说这个品格好,这个品格不好,那么品格有没有一个标准?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儒家先圣对人的品格是有划分的,人在不同时候会有不同的状态,李治在没有当上太子的时候,李泰和李承乾两人争风头,他处于不存在的状态。
他是靠长孙无忌拼死护着才得到太子之位,从不存在进入了危机状态,那个时候李泰和李恪都比他强,李世民内心常想换掉他,他在危险状态下的品格很合理。
危险状态,就是砍掉自己不必要的行为,比如李泰就是行为太多,不知道砍,只留下不能缺少那些,比如要对李世民孝,尊重老臣等等。
唐高宗李治守成的天子权威资料
唐高宗李治守成的天子权威资料唐高宗李治守成的天子[权威资料] 唐高宗李治:守成的天子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创业难,守业更难,唐高宗李治算得上是一个称职的守成君主。
唐高宗李治作为一代圣君李世民的儿子和千古一帝武则天的丈夫,被后世人无休止地谈论着、评说着。
但除此之外,人们似乎对他知之不多。
一、幸运儿:飞来的太子之位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当他还是晋王的时候,有人在太原发现一块奇石,纹理天成,呈“治万吉”三字,一时传为佳话。
不过,当时李世民尚未有立李治为嗣的考虑,所以并未过多关注。
随着形势的发展,瑞石之兆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李世民也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件事蕴含的神秘意义。
更为走运的是,在李治登场之前,争储的双方已两败俱伤。
大哥李承乾被废黜,政治生命已经结束。
四哥李泰占有优势,但锋芒过露,成为众矢之的。
再有,李治还拥有两个有利的条件,其一,当李承乾与李泰争储时,李治臵身事外,虽没显示出多少才能,但也没引起非议,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如果说这位皇子给过人们一些印象的话,那便是他的“宽仁孝友”,这对亲身经历玄武门之变、又经历承乾与李泰争储的群臣而言,无疑是一个相当有吸引力的筹码。
其二,对握有大权的元老重臣而言,李治的“仁孝”更受欢迎,这不仅在于他们认为这是守成之主必须具备的美德,更在于他们需要一位易于摆布的君主以保证他们得到的权势和地位不被剥夺。
对太子的人选,李世民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
他欣赏李泰的才能,却担心他容不下其他兄弟,他赞赏李治的忠厚善良,却不满意他的优柔寡断。
就在李世民举棋不定时,李泰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利用李治平日与刚因反叛被赐死的汉王李元昌关系密切这样一个事实去恐吓李治,希望李治主动退出储君之位的竞争。
遭此恐吓,李治变得忧心忡忡,魂不守舍。
李世民察觉有异,经再三询问,李治向李世民吐露了实情。
读通鉴(589)长孙无忌的悲剧结局
读通鉴(589)长孙无忌的悲剧结局读通鉴(589)长孙无忌的悲剧篇前:长孙无忌把李治当成一个巨婴,处处维护这个外甥,先是智斗李世民,让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后面把怕有可能威胁李治的那些李家人全都给灭了,他不停地拔草,却忘了,李治这种巨婴,不是靠拔草,而是要提升他的综合能力,让他成为一个正常的成年人。
长孙无忌对李治有多好,李治不可能不知道,李治为何最后要干掉长孙家,因为一个人一直对你好,处处顺着你,突然有一天不顺着你了,你会觉得他之前都是假装的,你会说他的狐狸尾巴露出来了。
一个乞丐天天能从一家人那里要到10元,有一天这家人只给了他5元,他就不能接受。
长孙无忌就是一件事没有顺着李治,就是李治想废立皇后,长孙无忌知道这个事无法违背,但是他还要要维护李治的角度上,希望李治能长大懂事,可惜了,前面千般好,只要一次不顺心,则反目成仇,就是巨婴的最明显的特征。
诺贝尔经济学家丹尼曼把这种心理学现象叫峰终定律,你对一个人一千好,只要有一次坏,前面的好就全变成坏。
而一个人天天和你吵架,突然有一天给你送花,你会感觉这个人原来不错。
峰终定律是人性的弱点,任何一个不理性的人都会被这个定律所影响,所以你去宜家买东西,人多排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很烦,走了非常远的路,很累,然而当你最后结帐出门,会有一个一元冰淇淋,你觉得好便宜啊,这个终点的美好记忆,会让你产生错觉,觉得宜家的东西就是便宜,服务就是不错,你下次还是会来。
卡尼曼教授说,决定人的感受的因素就是这种转变事件,有的转成好的,有的转成坏的。
长孙无忌对李治,就是在这个转变事件中转成了坏的,一个巨婴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谁阻碍谁就是死敌!1、李治准备动手清洗朝臣二年(丁巳、657)春,正月,癸巳,分哥逻禄部置阴山、太漠二都督府。
闰月,壬寅,皇上行幸洛阳。
庚戌,任命左屯卫将军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总管,率领燕然都护渭南人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征发回纥等族的兵,自北道讨伐西突厥沙鉢罗可汗。
李冶及其著作
数学史话李冶(1192-1279),原名李治,号敬斋,是真定栾城人(现属河北石家庄专区藁城县),出生于1192年,卒于1279年,享年八十八岁.李冶在数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总结并完善了天元术,使之成为中国独特的“半符号代数”.这种“半符号代数”的产生,要比欧洲早三百年左右.李冶一生有很多著作,如《泛说》(四十卷)《敬斋古今黈》(四十卷)《壁书丛削》(十二卷),可惜大部分著作都已失传.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有《敬斋古今黈》《测圆海镜》《益古演段》.《敬斋古今黈》(十二卷本)是李冶历年的杂记,其体例与宋沈括的《梦溪笔谈》类似.《测圆海镜》中记载了李冶的很多成果.全书十二卷,共一百七十问.所讨论的问题都是关于已知直角三角形三边上各个线段,求内切圆、旁切圆等的直径问题.《测圆海镜》不仅保留了洞渊九容公式,即9种求直角三角形内切圆直径的方法,还推导出一些新的圆容半径公式.《测圆海镜》第一卷的开头便列出了一张“圆城图式”(如下图),第二卷的开头作了如下说明:“假令有圆城一所,不知周径,四面开门,门外纵横各有十字大道,其西北十字道头定为乾地.其东北十字道头定为地;其东南十字道头定为巽地;其西南十字道头定为坤地;所有测望杂法,一一设问如后.”全书共列出了170个问题,它们都是和这一圆城图式有关的问题.李冶假设直角三角形(即图中的△天地乾)的各边为680、320、600,算得下述十五个三角形的各边之长,并给出了各个三角形的容圆公式:同时,李冶还算出了每个三角形的“勾股和”“勾股较(即勾股差)”“勾弦和”“勾弦较(即勾弦差)”等.值65数学史话得特别指出的是,李冶的《测圆海镜》在“图式”“名号”之后,还列出了图中各线段之间以及各线段的和、差、乘积等之间的关系,并将它们分为七类,共692条,其中的每一条都相当于一个几何定理.李冶把这些几何定理进行了汇总,并将其置于全书之首,命名为“识别杂记”.正如清代数学家李锐所说:“杂记数百条,乃是书之纲领,非此不能立算.”书中的许多问题在求解的过程中都要用到这些“杂记”.然而书中并没有明确介绍这些“杂记”都是怎样推得的.有人推断,它们是根据前面所述的三角形的特定边长数值(如△天地乾的三边设为680、320、600)而推算出来的.李锐就曾假设了△天地乾三边之长分别为600、360、480;780、300、720;1400、392、1344来验证“识别杂记”.经过校对、计算,李锐发现692条“杂记”大部分都是正确的,错误的只有8条.李冶总结出一套简明实用的天元术程序,并给了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的方法.他发明了负号和一套先进的小数记法,采用了0-9九个数字.李治的《测圆海镜》和秦九超《数书九章》是较早使用0的两本书,它们的成书时间相差不过一年.《测圆海镜》重在列方程,对方程的解法涉及不多,但书中用天元术导出许多高次方程(最高为六次),给出的根全部准确无误,可见李治已掌握了高次方程的解法.《测圆海镜》记载了运用天元术列出方程的方法,而对于方程的解法——开方术,却没有作详细介绍.但是下面两点是我们必须指出的.1.李冶所列出的方程已摆脱了秦九韶“实常为负”的限制——即常数项无任何限制,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如:-x 2+204x +8640=0(“明重前”第1问)4x -2640x +264960x +6156000=0(“大和”第4问).2.当通过x =a +y 的变换求方程的根的第一位得数a 时,若方程的常数项符号不变但绝对值增加,李冶称之为“益积”.在这里,李冶的“益积”和秦九韶的“投胎”意义相同,但和刘益所谓的“益积”完全不同.若变换后常数项符号改变,李冶称之为“倒积”或“翻法”.“倒积”和“翻法”相当于秦九韶所谓的“换骨”.此外,他还指出有所谓“倒积倒从开平方”的情况.如《益古演段》第24问:1.75x 2-108x +1449=0,通过x =40+y 的变换求得根的第一位数值40后得出的新方程为1.75y +32y -71=0,其中,常数项和一次项的符号都与原式相反,故而称之为“倒积倒从”.《益古演段》是一本关于天元术的书籍.全书共三卷,六十四题.在该书中,李冶把天元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研究的对象是日常所见的方、圆的面积.李治认识到,天元术是从几何中产生的,因此,为了使人们理解天元术,就需利用它与几何的关系,给代数以几何解释,而用二次方程解释几何是最方便的,于是他便选择了以二次方程为主要研究对象.李治善于用传统的出入相补原理及各种等量关系来减少题目中未知数的个数,化多元问题为一元问题.在解方程时,他还采用了设辅助未知数的新方法,以简化运算.虽说研究天元术并不是从李冶开始的,但李冶在发展天元术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正是通过李冶的著作,我们才能对天元术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摘自《中国数学史》。
中小学作文素材:数学家名人故事:李冶开元术
数学家名人故事:李冶开元术
随着高次方程数值求解技术的发展,列方程的方法也相应产生,这就是所谓“开元术”。
在传世的宋元数学著作中,首先系统阐述开元术的是李冶的《测圆海镜》。
李冶(1192~1279)原名李治,号敬斋,金代真定栾城人,曾任钧州(今河南禹县)知事,1232年钧州被蒙古军所破,遂隐居治学,被元世祖忽必烈聘为翰林学士,仅一年,便辞官回家。
1248年撰成《测圆海镜》,其主要目的就是说明用开元术列方程的方法。
“开元术”与现代代数中的列方程法相类似,“立天元一为某某”,相当于“设x为某某”,可以说是符号代数的尝试。
李冶还有另一部数学著作《益古演段》(1259),也是讲解开元术的。
Tips:作文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一个体现。
写作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学生不断的积累知识,提高阅读效率。
离不开平时对身边事物的观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更应该了解外面的世界,细心的观察,认真的思考,勤快的练习,对作文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李治的情诗《八至》阅读
【导语】《⼋⾄》是唐代⼥诗⼈李冶(李季兰)创作的六⾔诗,此诗充满⼈⽣感悟,当为李冶成年之后的作品。
李冶成年以后成为⼥道⼠,与男⼠们有些交往。
据说后来恋上⼀个僧⼈,有感⽽作此诗。
详细的赏析内容就和⼀起来了解下。
欢迎阅读! 《⼋⾄》 唐·李治 ⾄近⾄远东西,⾄深⾄浅清溪。
⾄⾼⾄明⽇⽉,⾄亲⾄疏夫妻。
【赏析】 李治即后来的李季兰。
她六岁时便作《蔷薇》诗⽈:“经时未架却,⼼绪乱纵横。
”“架却”谐⾳“嫁却”,她⽗亲认为此诗不祥——⼩⼩年纪就知道待嫁⼥⼦⼼绪乱,长⼤后恐为失⾏妇⼈。
于是将她送⼊⽟真观出家,改名李季兰。
转眼间她已经⼗六岁,不⽢于观中清净的⽣活,便与观中游览的⽂⼈雅⼠眉来眼去,故⼈称“风情⼥⼦”。
李季兰与当时的名⼠经常谈诗论词,互为知⼰。
唐⽞宗闻知她的诗才,特地召见她赴京⼊宫,从此定居长安,晚年李季兰因与叛⾂朱泚交往甚密,所以朱泚被平定后,李季兰被捕,最后被杀。
这⾸诗写世间寻常之物,说的都是浅显⽽⾄真的道理,富含哲理意味,应该是李季兰有过感情经历后的作品。
远近东西、深浅清溪、⾼明⽇⽉、亲疏夫妻,短短⼏句道出⼈⽣真相,充满⽆奈。
东西是两个相反的⽅向,说近就近,可以间隔为零;说远也远,可以远到天涯。
“清溪”,浅到⼀眼见底;深到千尺万尺。
“⾄⾼⾄明⽇⽉”,语义平平,使⼈⼼⼒松弛,诗⼈作此句,应当是意在引出下句。
“⾄亲⾄疏夫妻”,夫妻是没有⾎缘的亲⼈,亲疏关系全靠情感维系,感情亲密时,你侬我侬,恨不得融在⼀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感情疏远时,形同陌路,甚⾄⽼死不相往来,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
在封建社会中由于不平等的男⼥地位,造成了不和谐的夫妻关系;⽗母之命,媒妁之⾔造成了没有爱情的婚姻,这些都是所谓“⾄疏”的社会根源。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妙在饶有哲理,末句之妙,则在针砭世情。
扩展阅读:历史评价 《旧唐书》:“⼤帝往在籓储,见称长者;暨升旒扆,顿异明哉。
虚襟似纳于触鳞,下诏⽆殊于扇暍。
既荡情于帷薄,遂忽怠于基扃。
垂帘听政文言文翻译
垂帘听政文言文翻译
原文: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
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出自五代后晋刘昫等《旧唐书高宗纪下》。
翻译:唐高宗李治,患有风疹,时帝风疹,经常不能上朝处理政事(听朝)。
皇后武则天机敏过人,办事果断,于是朝廷内外,国家政事都由皇后武则天决断(皆决于天后)。
后来,唐高宗身体好了,麟德元年(664年),武则天在诛杀上官仪之后(上官仪之死,也就为武则天临朝听政扫清了最后一个障碍)。
此后,唐高宗每次上朝听政,上每视朝,武则天都坐在皇帝的御座后面,用帘子隔开朝堂(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无论大小都因此得知,并出谋划策。
与历史上大多数垂帘听政不同的是,在武则天垂帘听政的时候,前头坐的不是小皇帝,而是她的丈夫,朝廷内外都把唐高宗和武则天(天皇天后)并称为二圣。
唐太宗给儿子李治的一封信,原来他也是个细腻的男人
唐太宗给儿子李治的一封信,原来他也是个细腻的男人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以谋反之罪被废,唐太宗立其第九子李治为太子。
他对李治严加管教,晚年时撰写《帝范》十二篇,以教戒太子李治:
“你应当以古代的圣哲贤王为师,千万不
要把我作榜样去效法……我自从登基以来,所
犯过失是很多的…………”
唐太宗总结了自己的施政经验,自评一生功过。
唐太宗对太子李治的严厉,正是出于他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率六军,攻打高句丽,多次大胜。
之后,唐太宗又对高句丽发动了一些列攻击,削弱了高句丽实力。
就在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时,他给太子李治写了一封信,爱子之情溢于言表。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
死……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
知何计使还,具……”
何解?
两次收到大内送来的文书,都不见儿子你的信,父亲很是担心……今天得到辽东的战报,抄录一份给你,父亲想你想得要死啊,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
唐太宗行书《两度帖》
唐太宗闲暇之余,酷好翰墨,尤爱王羲之之书,对《兰亭序》更是着了魔似的朝夕揣摩。
我国书法史上,唐太宗也是以行书刻碑的首创人物。
唐太宗善行、草及飞白,《温泉铭》是唐太宗为骊山温泉撰写的一块行书碑文,碑立于唐太宗去世前一年。
1900年道士王圆箓于甘肃莫高窟发现藏经洞,有三件唐拓本藏敦煌石室,其中一件就是唐太宗行书《温泉铭》,残存五十行,今藏巴黎国立图书馆。
《温泉铭》。
唐高宗李治――在溺爱中成长的天之骄子
唐高宗李治――在溺爱中成长的天之骄子唐高宗李治――在溺爱中成长的天之骄子唐高宗李治――在溺爱中成长的天之骄子所谓的天之骄子,指的就是唐高宗李治这样的天潢贵胄。
李治的出生并不平凡。
这不单单是因为他的父亲是“千载可称,一人而已”的唐太宗,母亲是“贤哉长孙,母仪何伟”的文德皇后,更是因为他的甫一降世就让父亲欣喜之下大宴群臣,而有幸在这一天出生的人也因此得到了赏赐。
所以李治的诞生,排场不可谓不大。
等到贞观五年李治受封为王的时候,李治的独特地位更是凸显了出来。
因为唐太宗将这个小儿子册封为了晋王,随后又授予了并州都督一职,这是什么概念?根据《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并州即太原府,也就是说李治得到的是太原这块封地。
但凡对唐朝有所了解的人就会知道,有唐一代,太原贵为北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可谓是地位全面超然。
因为太原不仅是中原王朝的北方重镇,更是李唐的龙兴之地!所以唐太宗将晋王这个封号给了李治,又将地位如此独特的太原封给了他,对这个幼子的宠爱之心可见一斑了。
当然,李治也很不辜负父亲的厚爱,从小就很聪慧。
据说李治刚会走路的时候就能抓着笔写下一个“敕”字,想来是唐太宗批阅奏折时经常抱着他,甚至兴致大发曾教过他这个字的原因,所以李治才能依葫芦画瓢地将之写出来。
史书还记载了李治对父母十分孝顺,对兄弟也很友爱,唐太宗曾经考察他对《孝经》的理解,李治是对答如流,唐太宗闻言更是高兴万分。
然而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对于李治来说,童年温馨美好的时光是那么的短促。
贞观十年六月己卯,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刚刚过完八岁生日的李治自此失去了自己的母亲,而曾经父慈母爱的和暖时光也就此一去不复返了。
年幼的李治哀伤异常,唐太宗心疼自己的小儿子,索性将李治兄妹接到自己的寝殿一同居住,于是《唐会要》上便留下了这样一笔记载:“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鞠养。
”而放眼整个大唐王朝,被皇帝亲自抚养长大的皇子唯有李治一人,这是怎样的一种殊荣!不过唐太宗对这个小儿子的偏爱并不止于此。
唐太宗写给宝贝儿子李治的亲笔信《两度帖》
唐太宗写给宝贝儿子李治的亲笔信《两度帖》两度帖,为唐太宗写给皇太子李治的一封信。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出征高句丽,在定州与儿子李治分别时,父子俩商量好为方便及时了解彼此的生活起居情况,李治会经常写问安信(飞驿递表起居),而唐太宗收到信后也会立即回信(递敕垂报)。
但有一次,唐太宗都收到来自大内的奏表两次了,却还不见儿子这边的来信,于是他万分着急,后来在得到李治的来信后立即回信向儿子表达了担忧之心并告知他辽东战场方面的状况,这封信就是两度帖。
信中充分表现了唐太宗的爱子之情,展现了这位伟大帝王作为父亲时细腻的一面。
李治,小名稚奴,长孙皇后所生,皇后去世后,与妹妹晋阳公主一起被唐太宗带在身边亲自抚养长大,因此唐太宗对兄妹俩万般呵护宠爱。
《两度帖》原文: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
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
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
耶耶,敕。
译文:我已经两次收到大内送来的文书,却还不见稚奴你的书信。
爸爸我担心的要死。
刚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亲笔手书,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复生一样,从今以后,如果你的头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
爸爸我如果生病,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
今天得到辽东(战场)消息,抄录一份给你。
想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
爸爸,敕。
父子俩经常私信来往的史料:【《唐会要》卷六十一】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辽,发定州。
皇太子奏请飞驿递表起居,又请递敕垂报,并许之。
飞表奏事,自兹始也。
【《旧唐书》唐高宗本纪】十八年,太宗将伐高丽,命太子留镇定州。
及驾发有期,悲啼累日,因请飞驿递表起居,并递敕垂报,并许之。
飞表奏事,自此始也。
【全唐文】李治○请勿亲行阵表伏承圣躬去贼城不逾百步,臣魂飞胆战,莫知自处。
伏愿思宗社之重,以亿兆为心,收雷霆之威,驻矢石之外。
大唐皇帝李治是个怎样的人?唐高宗李治都写过哪些诗?
大唐皇帝李治是个怎样的人?唐高宗李治都写过哪些诗?大唐皇帝李治唐高宗李治为大唐第三代皇帝,为唐国公李渊之孙,唐太宗李世民之第九子,于贞观十七年被饱受诸皇子夺位之苦的李世民册立为皇太子,在盛唐历史上,李治虽因性格懦弱,少有建树,然而却是一位颇为仁爱的皇帝,因而后世口碑一直不错。
唐高宗李治画像唐太宗子嗣众多,年幼而又生性敦厚的李治本不在承继大业的人选之内,然而未等太宗皇帝驾崩,太子李承乾、齐王李佑便先后谋反,令得李世民伤心不已,心灰意冷之下,遂生出了将王位传给自己亲自抚养长大的九王子李治,便是后来的唐高宗。
或许在李世民心目中,缺少雄才大略,治国能力不足,尚可教化提高,然而若无一颗仁爱之心,必定无法广施恩泽于天下万民,难以堪当一国之君之重任。
李治登基之初,在朝政大事上倚重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虽无大错,却始终无法成长一名独当一面英明君主,直到后来,一个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中豪杰来到了李治身边,唐高宗的执政生涯才得以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个女人,便是后来成为一代女皇的武则天。
关于唐高宗李治,民间对他的评价普遍是一位守成皇帝,说得更明白点,与其说人们对他的政绩感兴趣,不如说对他后宫女人之间的故事更为津津乐道。
须知唐高宗李治从父亲李世民手中继承的,不仅仅是大唐的江山社稷,还有李世民生前颇为宠幸的后宫佳丽啊!李治的诗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诗歌最繁荣的时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布衣百姓,皆能作几首诗寄托情感,私以为这与当时开放的民风与清明的政治制度有关。
在众多喜爱诗词的帝王中,唐高宗李治当属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位。
唐高宗李治剧照自幼得父亲太宗皇帝李世民教导的李治,在诗词和书法上都造诣颇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风雅天子。
虽然后世普遍评价他性格懦弱,执政能力有限,李唐江山后贞观时代的繁荣主要靠英明果敢的武则天,然而唐高宗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是任谁都抹杀不了的。
在李治登基之初,由于王皇后与萧淑妃为争夺帝王的宠爱长期勾心斗角,使得心灰意冷的李治越发将感情转向感业寺内的先帝才人武则天,常与她对诗传情,互诉相思之苦。
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不懦弱高宗李治可以说是唐朝被黑得最惨的一个皇帝,笼罩在他身上的评价一般就是懦弱无能、胆小怕事、不敢担当、没有主见。
李治即位后,面临的政治局面是危险的。
他只是名义上的皇帝,朝廷大权却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手里掌握着。
李治被长孙无忌等人可劲儿的欺负,连立太子这种事都被人家做主,被隔代指定了接班人。
并不是人善被人欺,而是在忍耐。
他在观察,在等待。
即位之前,他没有太多政治经验,对朝政也不熟悉,只有依赖舅舅去处理国事。
在太子东宫时,要收敛锋芒,避免给人落下抢班夺权的把柄。
高宗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要突围,就要选准方向。
高宗决定从后宫入手,长孙无忌对后宫的控制还是比较薄弱的,而且皇后是皇帝的老婆,皇帝也有更多的发言权。
高宗收拾后宫的王皇后还是比较容易的。
唐高宗打赢了废王立武这场硬仗。
废王立武意义重大,对唐高宗而言,就是他的玄武门之变没有废王立武,唐高宗当不了真正的皇帝。
废王立武几乎成为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从魏晋南北朝到废王立武之前,朝廷大权基本上都被高门大族所垄断,长孙无忌集团的所有人都是高门大族出身,凭借祖宗的功劳和身上的血统,就平步青云,让大唐在建国之初就显现出阶层固化。
社会上普通地主的力量在上升,却被高门大族一直压制。
唐高祖是完全依靠高门大族,唐太宗早期是用高门大族掌权,普通地主干活,但在后期也完全倒向高门大族。
只有唐高宗,通过废王立武,把以长孙无忌为代表,以关陇贵族为核心的高门大族势力打垮,在朝堂上换上普通地主出身的人马,这才顺利完成了统治阶层的大换血和更新换代,完成了大唐从革命到执政的组织路线调整。
要说唐高宗,躲不开武则天。
唐高宗武则天这夫妻俩几乎是一体的,是真正的革命夫妻,政治伴侣。
唐高宗能够从长孙无忌手中夺回属于自己的皇权,靠的是废王立武。
但废王立武的本质不是武则天要当皇后,而是李治要当真正的皇帝。
武则天是李治一手栽培的,她后来能够成为一代女皇,主要的政治经验和治国能力都是在唐高宗的手下培养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唐书:(黄色:有疑问,绿色:精简古籍,不是原文)唐高宗李治:以贞观二年六月,生于东宫之丽正殿。
幼而岐嶷端审,宽仁孝友。
(译: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
)及文德皇后崩,晋王时年九岁,哀慕感动左右,太宗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
贞观十七年,皇太子承乾废,魏王泰亦以罪黜,太宗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计议,立晋王为皇太子。
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其善。
十八年,太宗将伐高丽,命太子留镇定州。
及驾发有期,悲啼累日,因请飞驿递表起居,并递敕垂报,并许之。
……及军旋,太子从至并州。
时太宗患痈,太子亲吮之,扶辇步从数日。
二十三年五月己巳,太宗崩。
庚午,以礼部尚书、兼太子少师、黎阳县公于志宁为侍中,太子少詹事、兼尚书左丞张行成为兼侍中、检校刑部尚书,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摄户部尚书高季辅为兼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太子左庶子、高阳县男许敬宗兼礼部尚书。
(太宗究竟如何托孤)辛未,还京。
公元649年6月即位,时年二十二。
登基初,召叠州都督、英国公勣为特进、检校洛州刺史,仍于洛阳宫留守。
诏司徒、扬州都督、赵国公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余并如故,赐物三千段,特进、英国公勣为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
以开府仪同三司、英国公勣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九月甲寅,加授鄜州刺史、荆王元景为司徒,前安州都督、吴王恪为司空兼梁州刺史。
(永徽元年)五月丁未,上谓群臣曰:“朕谬膺大位,政教不明,遂使晋州之地屡有震动。
良由赏罚失中,政道乖方。
卿等宜各进封事,极言得失,以匡不逮。
”同年,尚书左仆射、
英国公勣固请解职,许之,令以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
十一月已未,中书令、河南郡公褚遂良左授同州刺史。
乙巳,黄门侍郎、平昌县公宇文节加银青光禄大夫,依旧同中书门下三品。
守中书侍郎柳奭为中书侍郎,依旧同中书门下三品。
(永徽二年)己巳,侍中、燕国公于志宁为尚书左仆射,侍中兼刑部尚书、北平县公张行成为尚书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三品,犹不入衔。
中书令兼检校吏部尚书、条县公高季辅为侍郎。
(永徽三年)丙寅,太尉、赵国公无忌以旱请逊位,不许。
己巳,同州刺史、河南郡公褚遂良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三月辛巳,黄门侍郎、平昌县公宇文节为侍中,中书侍郎柳奭为中书令。
秋七月丁巳,立陈王忠为皇太子。
(后封)左仆射于志宁兼太子少师,右仆射张行成兼太子少傅,侍中高季辅兼太子少保,侍中宇文节兼太子詹事。
(永徽四年)己亥,绛州刺史、徐王元礼加授司徒,开府仪同三司、英国公勣为司空。
九月壬寅,尚书右仆射、北平县公张行成薨。
甲戌,吏部尚书、河南郡公褚遂良为尚书右仆射,依旧知政事。
(永徽五年)守黄门侍郎颍川县公韩瑗、守尚书侍郎来济,并加银青光禄大夫,依旧同中书门下三品。
(永徽六年)黄门侍郎、颍川郡公韩瑗为侍中,中书侍郎、南阳男来济为中书令。
兼吏部尚书、河东县男柳奭贬遂州刺史。
秋七月乙亥,侍中、固安县公崔敦礼为中书令。
九月庚午,尚书右仆射、河南郡公褚遂良以谏立武昭仪,贬授潭州都督。
冬十月己酉,废皇后王氏为庶人,立仪武昭氏为皇后。
新唐书:(黄色:有疑问,绿色:精简古籍,不是原文)太宗每视朝,皇太子(李治)常侍,观决庶政。
……(永徽)四年二月甲申,
驸马都尉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高阳巴陵公主谋反,伏诛;杀荆王元景、吴王恪。
乙酉,流宇文节于桂州。
资治通鉴:(黄色:有疑问,绿色:精简古籍,不是原文)(永徽三年,高阳公主谋反),
公元649年(上:唐太宗)
唐高宗永徽年间宫廷争斗与废王立武
永徽年间
永徽五年
(贞观二十三年,世民将死)上苦利增剧,太子昼夜不离侧,或累日不食,发有变白者。
上泣曰:“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丁卯,疾笃,召长孙无忌入含风殿。
上卧,引手扪无忌颐,无忌哭,悲不自胜;上竟不得有所言,因令无忌出。
己巳,复召无忌及褚遂良入卧内,谓之曰:“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
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又谓遂良曰:“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
”仍令遂良草遗诏。
有顷,上崩。
太子拥无忌颈,号恸将绝,无忌揽涕,请处分众事以安内外,太子哀号不已,无忌曰:“主上以宗庙社稷付殿下,岂得效匹夫唯哭泣乎!”乃秘不发丧。
庚午,无忌等请太子先还,飞骑、劲兵及旧将皆从。
辛未,太子入京城;大行御马舆,侍卫如平日,继太子而至,顿于两仪殿。
以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为侍中,少詹事张行成兼侍中,以检校刑部尚书、右庶子、兼吏部侍郎高季辅兼中书令。
(永徽元年)有洛阳人李弘泰诬告长孙无忌谋反,上立命斩之。
无忌与褚遂良同心辅政,上亦尊礼二人,恭己以听之,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永徽二年)春,正月,乙巳,以黄门侍郎宇文节、中书侍郎柳奭并同中书门下三品。
奭,亨之兄子,王皇后之舅也。
八月,己巳,以于志宁为左仆射,张行成为右仆射,高季辅为侍中;志宁、行成仍同中书门下三品。
(永徽三年)己巳,以同州刺史褚遂良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三月,辛巳,以宇文节为侍中,柳奭为中书令,以兵部侍郎三原韩瑷守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永徽四年)秋,九月,壬戌,右仆射北平定公张行成薨。
甲戌,以褚遂良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如故,仍知选事。
王皇后、萧淑妃与武昭仪更相谮诉,上不信后、淑妃之语,独信昭仪。
后不能曲事上左右,母魏国夫人柳氏及舅中书令柳奭入见六宫,又不为礼。
武昭仪伺后所不敬者,必倾心与相结,所得赏赐分与之。
由是后及淑妃动静,昭仪必知之,皆以闻于上。
后宠虽衰,然上未有意废也。
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
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
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
”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
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
又畏大臣不从,乃与昭仪幸太尉长孙无忌第,酣饮极欢,席上拜无忌宠姬子三人皆为朝散大夫,仍载金宝缯锦十车以赐无忌。
上因从容言皇后无子以讽无忌,无忌对以他语,竟不顺旨,上及昭仪皆不悦而罢。
昭仪又令母杨氏诣无忌第,屡有祈请,无忌终不许。
礼部尚书许敬宗亦数劝无忌,无忌厉色折之。
(永徽五年)六月,武昭仪诬王后与其母魏国夫人柳氏为厌胜,敕禁后母柳氏不得入宫。
秋,七月,戊寅,贬吏部尚书柳奭为遂州刺史。
奭行至扶风,岐州长史于承素希旨奏奭漏泄禁中语,复贬荣州刺史。
唐因隋制,后宫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皆视一品。
上欲特置宸妃,以武昭仪为之,韩瑗、来济谏,以为故事无之,乃止。
中书舍人饶阳李义府为长孙无忌所恶,左迁壁州司马。
敕未至门下,义府密知之,问计于中书舍人幽州王德俭,德俭曰:“上欲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者,直恐宰臣异议耳。
君能建策立之,则转祸为福矣。
”义府然之,是日,代德俭直宿,叩阁上表,请废皇后王氏,立武昭仪,以厌兆庶之心。
上悦,召见,与语,赐珠一斗,留居旧职。
昭仪又密遣使劳勉之,寻超拜中书侍郎。
于是卫尉卿许敬宗、御义大夫崔义玄、中丞袁公瑜皆潜布腹心于武昭仪矣。
乙酉,以侍中崔敦礼为中书令。
(永徽元年)夏季,五月,壬戌(二十四日),吐蕃赞普弃宗弄赞去世,他的嫡长子早已死去,便立他的孙子为赞普。
赞普年幼懦弱,政事都由吐蕃的丞相禄东赞裁决。
禄东赞性情通达严肃,治军有方,吐蕃之所以强盛壮大,威震摄服氐、羌族,都是由于他的谋略。
金州刺史滕王元婴骄奢纵逸,居亮陰中,畋游己未(疑误),监察御史、陽武人韦思谦上奏疏弹劾中书令褚遂良压价购买中书省翻译人员的土地。
大理寺少卿张睿册认为是依估定价格购买,没有罪。
思谦上奏说:“设置估定价格,是预备国家需要时征收用
的,臣下之间的交易,怎么能够按照估定的价格呢?睿册利用文书舞弊,附和臣下,欺罔皇上,按其罪行应当处死。
”无节,数夜开城门,劳扰百姓,或引弹弹人,或埋人雪中以戏笑。
上赐书切让之,且曰:“取适之方,亦应多绪,晋灵荒君,何足为则!朕以王至亲,不能致王于法,今书王下上考以愧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