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书出版过程中存储档案的介质及其演变
略论档案的起源和演变
略论档案的起源和演变档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文书记录。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人们发现通过记录和保留重要信息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和管理社会活动。
他们开始使用石刻、图纸、纸张等材料来记录重要信息,形成了最早的档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在中国的古代,档案主要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记录。
《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就是古代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献性的档案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人物事迹、事件发展等,为后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在欧洲,档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当时的欧洲国家开始建立中央档案机构,负责管理和保存国家文书档案。
这些文书档案记录了国家重要事务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为国家的行政和司法机构提供了依据。
教会也建立了类似的档案机构,用于保存宗教和教育方面的文书。
近代以来,档案的演变与现代行政管理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下,政府和企业等组织需要更加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海量的信息。
档案管理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技术,不断地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信息处理和保存需求。
20世纪以来,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档案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数字档案的出现使得档案的保存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通过数字化处理,档案可以以电子形式存储,并通过互联网等网络媒介进行传播和共享。
这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更加自由地获取和利用档案信息。
信息化的档案管理系统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传统的纸质档案系统逐渐被计算机辅助档案系统所取代。
通过电子数据的录入、检索和整理,档案管理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这种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模式不仅具有高效性,还具备更好的安全和保密能力。
档案的起源和演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紧密相连。
档案记录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和记忆,对于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档案管理也将不断地向着更加高效、便捷和安全的方向发展。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中国古代档案载体是一种记录和保存信息的物质工具,包括木简、竹简、纸张等材料。
它们的产生与演变与中国的国家制度、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密切相关。
最早的档案载体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那时主要使用的是木简。
木简是一种由竹木制成的薄片,上面可以刻写文字。
这种载体主要用在官府、军队等机构,用于记录文件。
随着中国文字的发展,竹简逐渐被纸张取代。
纸张的制作技术在东汉时期已经相当完善,成为主要的档案载体。
纸张的优势在于便于制作、保存和传播,极大地方便了记录和管理工作。
在中国古代,档案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中国就已经有了档案管理制度。
秦朝的统一使档案管理更加规范,秦始皇还下令焚书坑儒,同时将已有的史书、文献、官方档案统一收集起来,编纂成《秦记》。
这是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史上的重要事件。
随着后代王朝的更迭,档案管理也陆续有了新的发展。
南朝梁代的沈约是中国档案管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著有《太仓记》一书,详细介绍了当时的存档方法和流程。
唐代的宰相魏征也对档案管理提出了诸多建议。
宋代是中国档案管理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多种记录和储存技术被广泛运用。
例如宋徽宗因喜欢读书,设立了多个图书馆,进行了大量藏书工作。
随着纸张的普及,档案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
元代是中国档案管理史上的转折时期。
元朝时期,由于政权的更替,许多古代纸质档案被遗失或毁坏。
至明朝时期,档案管理逐渐恢复,并在明代中期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的产生与演变是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们的产生和演变,不仅记录了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信息,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进程。
档案管理的发展和完善,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中国古代档案载体主要包括竹简、木牍、纸张等多种材质。
这些载体不仅是古代中国重要的文献材料的载体,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与制度的重要见证。
竹简,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档案载体。
竹简起源于商代,发展于西周,延续至汉代。
竹简的制作需要从竹子中挑选精细的、均匀的竹片,然后在竹片上刻划文字,进行投五千、十万贯之大赌赛,最后捆绑起来。
由于竹简质地坚韧,保存能力强,而且被广泛使用,使得竹简成为了中国古代重要的文献材料的载体。
竹简虽然保存较好,但由于构造复杂、易燃等缺点,随着纸张的出现,逐渐淘汰。
木牍,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另一种档案载体。
木牍在战国时期出现,主要是将制定好的法律、政令等公开宣布。
木牍的制作需要挑选材质坚硬、结构紧密的木料,然后刻划文字。
相比于竹简,木牍的制作工序更为简单,且保存条件更为宽松。
但由于木牍较为笨重,难以携带,而且字形容易模糊,所以在唐代以后被纸张所代替。
纸张是中国古代档案载体中的一种重要材料。
纸张始于汉朝,最早是用树皮或麻纤维制成的,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逐渐从原始的手工制作逐步进入到机械化制造。
纸张的制作工艺流程相对简单,这种材料在保存能力、携带方便等方面显得十分优越,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古代中国的文字记载及文件储存。
在纸张、木牍、竹简等不同载体的演变过程中,中国古代的档案管理制度也不断演变和完善。
如秦朝实行的“均田制”,需要对田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记录和管理;唐朝时期的“转运运使”,则需要记录运输事宜和封官管库等等。
这些制度及其下属的官员们为了记录、管理各种事项而产生了大量的文献,这些文献成为古代中国档案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档案载体的产生和演变既是中国古文化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档案管理制度发展的重要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档案载体的演变
档案载体的演变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档案已伴随人类走过5000多年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世界各文明古国都留下了形态各异的档案遗产,反映了人类迈出的每一个步伐,成为我们了解祖先,认识过去,展望未来不可或缺的依据。
我国档案工作的历史源远流长,现存最早的档案是商代的甲骨档案,之后又出现了青铜铭文档案、简牍档案、金石档案、缣帛档案等,以及我们今天所看到最多的纸质档案。
近百年来,由于科技的发展,档案的形式日渐增多,大量出现了照片、录音、录像、缩微、光盘档案等。
下面让我们简要回顾人类有史以来璀灿的档案文化遗产。
泥板档案是古代刻写在粘土板上的文书。
是西亚地区古代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赫梯、波斯和亚述,古埃及和古希腊的遗物。
其文字因笔画一头粗一头细,状如楔子,故被后人称为楔形文字。
作为档案保存的泥板在末端刻有该文书的关键词或主题词,以便分类保管。
泥板文书一直被使用到大约公元一世纪才逐渐淘汰。
纸草档案是古代用纸草纸制作的文书。
纸草又称纸莎草。
是尼罗河下游沼泽地带生长的一种植物。
纸草纸比岩石、泥板轻便,易于书写,约从公元前30世纪开始被广泛使用。
纸草档案最早于1752年发现于意大利,已发现的纸草档案包括房地产契据、合同书、测产清单、公务决议、书信、古典著作等,其中著名的有都灵纸草、莱顿纸草、哈里斯大纸草等。
甲骨档案是中国古代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原始记录。
主要产生于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的占卜活动中。
殷墟甲骨档案于清光绪年间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
内容广涉当时社会的阶级与国家状况、农业生产、思想文化等各方面。
石刻档案是以石为载体的书史铭文。
曾广泛产生于古代东方各奴隶制国家。
大凡纪功颂德、颁布宪令、誓盟立约以及一切重大事件,都要刻石述事,昭示未来。
中国收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档案是石鼓文,是公元前770年秦襄公送周平王东迁后的记功石刻。
此外,大量的墓志也是中国古代石刻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牍档案是中国古代以竹木为载体的公私文书。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中国古代档案载体的产生与演变,是中国古代档案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档案载体是指档案的载体形式,即档案保存的材料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档案载体在中国古代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进行探讨。
一、竹简中国古代的第一种档案载体是竹简。
竹简是中国古代人民在战国时期发明的一种书写材料,它主要由竹片制成。
竹简以其质地坚硬、易保存,成为中国古代档案保存的主要载体。
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中,各大国都有专门的档案馆来保存重要的档案资料,而这些档案资料主要是保存在竹简上。
竹简不仅是用于书写的材料,还可以被用来保存档案,因此在中国古代档案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丝织档案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竹简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便有了丝织档案的出现。
丝织档案是中国古代档案学中的一种新型档案载体,主要是利用丝织制成的档案材料。
丝织档案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主要是利用丝线织成的纱布或绸缎来保存档案。
丝织档案在中国古代非常流行,它不仅可以保存档案,还可以作为装饰品使用。
由于丝织档案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因此其制作的档案也比较少,大多数是用于保存重要的档案资料。
三、纸质档案四、石刻档案石刻档案是中国古代档案学的又一种新型档案载体,它主要是利用石材来保存档案。
石刻档案主要是利用石材或石碑来保存档案,其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是中国古代档案学的一大创新。
石刻档案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代档案学的载体形式,也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略论档案的起源和演变
略论档案的起源和演变档案,是记录历史、保存信息的重要载体,它的起源和演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从最早的石碑、竹简到现代的电子档案,档案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本文将略论档案的起源和演变,以探究档案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档案的起源档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石碑和竹简。
在古代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记录重要信息和事件,以便后人能够了解和学习。
石碑和竹简作为最早的档案载体,通过刻写文字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重要信息,成为了古代文明的见证者和传承者。
二、档案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档案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古代,随着纸张的出现,书写成为了主要的记录和传播方式,同时也成为了档案的主要载体。
古代的书籍、文献成为了重要的档案资料,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的信息,成为了后人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窗口。
随着时代的变迁,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使得档案的保存和传播更加便利。
印刷术的出现大大促进了档案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也为后来的档案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档案不仅包括纸质文献,还包括各种图像、声音和视频资料,如磁带、光盘、电子文档等。
档案的形式愈加多样,内容也更加丰富,为人们了解历史、传承文明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三、档案的意义档案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传承者,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保存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为后人了解历史、传承文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支持。
档案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依据,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推动国家的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档案还具有重要的法律和证据意义。
在司法领域,档案作为重要的证据,承担了维护法律正义、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责任。
在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中,档案也承担着重要的管理和监督作用,对于规范管理行为、防范风险、保障公共利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档案还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中国古代档案载体是指古代用于记录和保存文献信息的物质介质。
档案载体在中国古代以前历经了演变和发展,起初是由竹木、简牍等天然材料制成的简策、木牍等,后来又出现了绢帛、纸张等新的材料。
最早的档案载体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的竹木牍和简策。
竹木牍是从竹木中切割出来的长方形牌子,经过打磨加工后用来记录事务和信息。
而简策是用竹木或骨头制成的扁平材料,上面可以刻写文字。
这些档案载体主要用于政府机构、祭祀仪式、商业交易等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绢帛逐渐成为重要的档案载体之一。
绢帛是用蚕丝织成的质地柔软、耐久的材料,可以用来记录大量的文字和图像。
相传中国古代的五帝都用绢帛记录历史事件和政务。
绢帛档案在秦汉时期发展到了巅峰,大量的历史文献、官方文件都以绢帛为载体。
随着纸张的发明和普及,纸张逐渐取代了绢帛成为主要的档案载体。
纸张是由植物纤维制成的薄片,质地轻薄、易于书写和保存。
纸张的出现使得档案的制作和传播更加方便,大大促进了文化和知识的传承。
宋代以后,纸张成为主流的档案载体,大量的史书、文献以及官方档案都保存在纸张上。
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也对档案载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印刷术的出现使得纸张上的文字可以大规模复制和传播,大幅提高了档案的制作效率。
在明清时期,雕版印刷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大量的书籍和文献被印刷出版,成为了档案记录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的档案载体经历了从竹木牍和简策到绢帛、纸张的演变过程。
这些不同的载体在记录和保存信息方面各有优劣,但都为古代文献的传承和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这些古代档案载体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对于研究和了解古代中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略论档案的起源和演变
略论档案的起源和演变档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开始有文字记录的时代。
在古代,人们会将重要的信息记录在石碑、竹简、木牍等载体上,以便后人了解历史、研究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档案也逐渐变得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在政府、企业、学术机构等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略论档案的起源和演变,带领读者一起探索档案这一文化历史的宝贵遗产。
档案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周官制》的书籍中,指的是公文文献的记录和保存。
在古代,各个朝代的皇帝都设立了专门的档案馆,用于保存重要的政治文献和历史记录,以此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治理。
而在欧洲,档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那时政府会将重要的文件记录在羊皮纸或者铅板上,以此来维护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机构的不断完善,档案逐渐成为政府和机构管理的重要工具。
在中国,清朝时期设立的档案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些档案馆内收藏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历史文件和官方记录,不仅对于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也为政府机构提供了历史资料和政策依据。
在西方国家,档案的管理和保存也受到了高度重视,例如英国的国家档案馆和美国的国家档案管理局,都是为了保存和管理国家的重要文件和历史资料而设立的机构。
20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得到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电子文档的出现,让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记录、存储和检索信息。
各国政府和机构纷纷投入大量资源用于数字化档案的工作,以此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
如今,我们已经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访问国家档案馆的数字化收藏,这为历史学家、学者和普通民众提供了更多便捷的途径来了解历史和文化。
随着档案管理的不断发展,档案的保护和利用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档案在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中都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因此如何妥善保护和利用这些档案,成为了当今世界档案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
国际档案委员会(ICA)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国际机构也都就档案保护和利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档案载体演变
我国古代的档案,在各个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
商代称为“册”,周代叫做“中”,秦汉称作“典籍”,汉魏以后谓之“文书”、“文案”、“案牍”、“案卷”、“簿书”,清代以后多用“档案”,今统一称作“档案”。
关于“档案”词源现有两种主要观点。
1、“档案”一词来源于清初。
持此观点者的依据,一是见诸于清初文人杨宾所作的《柳边纪略》一书,其第三卷载:“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存贮多年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
然今文字之书于纸者,亦呼之谓…牌子‟、…档子‟矣。
”二是见诸于《康熙起居注》一书,其中有“部中无档案”之语。
注:“档案”一词即便来源于清初,也是清代的汉语词汇,并非来源清代的一定就是“满语”。
“档”字为汉语固有词汇,《正字通》:俗谓横木框档。
本义:器物上用以分格或撑的横木条。
用横木间隔,存放案牍,再将“档”与“案”合做一次为“档案”,才符合汉字词语的发展规律。
怎么可能是满语?2、“档案”一词来源于远古,出现在清朝之前。
持此观点者主要有:(1)侯传学提出《周礼注疏》中有“副当”之说:“写副当以授六官。
”(王荣声、王玉声认为“副当”之“当”并非“档案”,而是副词,应释为“将”。
)(2)王金玉等人提出“宋代…架阁文字‟即为…档案‟”之说,还进一步考证明初即有“档案”的称谓,其证据是明初所撰的《明实录》,其上载有:“(洪武二十五年正月)庚子日,据刑部近来因户部文档不明,着本部办理拿问该属官吏等情具奏,帝降旨:…匡正迟速,非隐匿粮饷则勿问。
钦此。
‟”并据此认为“档”作为档案的称谓应追溯到元代。
(3)张中强提出元曲有“档案”之说:“使肖曹律令不曾习,有档案分令史支持。
”(和宝荣考证此处之“档案”应当作“当案”,即“当职”。
和宝荣所言可信。
)以上两种观点,均值得商榷,尚待进一步从古代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中作进一步深入的考证。
档案是人类历史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它通过自己的记载,向后人揭示历史的真相,而档案载体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试探我国档案载体的演变规律-2019年文档资料
试探我国档案载体的演变规律对档案载体材料演变历程的探索是建立在对档案演变的历史把握的基础上的。
从档案的定义来认定:只要该物体记录了人类的历史文化,不管其载体、信息记录形式如何,都认定是档案。
从古至今曾经有过多种档案载体形式,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的甲骨档案、青铜档案、简牍档案、石质档案、缣帛档案等。
(2)纸质档案。
(3)新型载体的唱片档案、胶片档案、磁记录档案、光盘档案等。
一、档案载体材料的演变历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档案载体也有了漫长的演变历程。
甲骨、青铜与简牍最早作为档案载体材料。
纸张发明前的两千多年里,竹、木一直是档案载体材料的主体。
公元404 年,桓玄帝颁布《用纸令》,纸质档案取代简牍档案。
南北朝时简牍档案基本绝迹,随后纸张成为档案载体材料的主体。
19 世纪以来,由于科技的发展,一些不同于传统的新型载体材料档案产生了:唱片档案载体材料是铜;胶片档案的载体材料是醋酸纤维素酯、硝酸纤维素酯、聚酯;磁性档案载体材料是塑料、铝合金等;光盘档案载体材料是铝合金、玻璃、有机玻璃等。
目前这几种载体材料与纸张并存。
二、档案载体材料的演变规律1.档案载体材料的兴衰与社会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甲骨档案记载的信息多是关于占卜问卦的,其作为档案载体材料与商朝处于神权社会的鼎盛时期密切相关。
青铜铭文大多记载册命、赏罚、志功等重大事件,作为档案载体材料与西周鼎盛的礼治文化密切相关。
与此相对应,在封建社会,封建主重实利轻明器的思想对石质档案、缣帛档案、纸质档案的兴衰起了重要作用。
石块作为档案载体材料具有成本低、坚固、可以露天存放、信息留存久远等特点,很好的迎合了封建主建功立业的心理需要。
缣帛作为档案载体材料具有轻、软、便于携带书写保存传递的优点,但其成本太高,因而发展受到限制。
纸张作为档案载体材料兼有缣帛的优点,又克服了其缺点,长时间盛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物质资料生产极大丰富。
传统的文字信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档案载体演变过程
档案载体演变过程我国档案工作的历史源远流长,档案已伴随人类走过5000多年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由于科技的发展,档案载体种类日增多,档案的形式也日渐增多。
(一)以甲骨为载体的甲骨档案以甲骨作为原始记录载体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有文字记录的档案。
主要产生于商代后期的占卜活动中,多为盘庚迁殷到纣亡的273年间的遗迹。
甲,主要是指龟腹甲或背甲;骨,主要是指兽骨(如牛肩骨)。
内容广涉当时社会的阶级与国家状况、农业生产、思想文化等各方面。
这种档案载体材料特殊,所以保存年代久远。
(二)以金石为载体的金石档案金石档案也称钟鼎文。
一般是指冶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到西周,我国的青铜技术进入了繁盛时期,青铜器质地坚固,易于长久保存,故统治者凡有大事记载,便铸器铭文,以青铜器作为载体逐渐取代甲骨。
由于礼乐制度的发展,钟鼎等青铜器物不仅演变为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阶级贮存于宗庙的礼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发展为记录当时社会重大史实的历史文献。
每遇有重大事件,都要作器勒名,珍藏宗庙,以期“子子孙孙永宝用”。
金文档案的内容包括纪念先祖、记述战功、册命赏赐、誓盟订约等多方面。
(三)以简牍为载体的简牍档案简牍档案指中国古代以经过整治的竹、木为记录载体的文献。
"简"是用竹、木削成的长条;"牍"是用木间或用竹剖成的板片;中国古代纸张出现以前,简牍曾是一种主要的书写材料(见简牍文献)。
在中国古代很长时期中,大凡皇帝颁发的诏书、律令,官府形成的册籍、名簿、表报,以及民间的契约、书信等都记载于简牍之上,由于简牍质地坚实和无干扰地被埋藏于地下,所以大量简牍档案得以遗留下来。
(四)以丝绸为载体的缣帛档案缣帛作为书写载体材料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丝织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缣帛档案的产生。
到了秦代,使用更为广泛。
缣帛具有质地坚韧轻柔的特点,以缣帛为载体的档案具有便于携带和保管等优点,但是由于其价格十分昂贵,一般人根本消费不去,所以未能普遍使用。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档案是记录历史、记载文化的重要手段,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而档案的载体是指记录档案内容的物质体现,它直接影响了档案的保存和传承。
本文将围绕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展开讨论,并探讨其产生与演变的原因。
中国古代档案的载体多种多样,包括竹简、木牍、纸张、绢帛和石碑等。
这些载体的选用与时代、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的早期,竹简是最早被使用的档案载体。
竹简的选用,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南方地区水泽众多,竹子是优秀的本土资源,易于获取;竹简质地坚硬、方便携带,适用于记录文字,成为最早的档案载体之一。
竹简的使用时间跨度较长,自战国时期到唐代都有所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竹简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
竹简作为有机材料,易于腐烂,保存时间有限;竹简的制作过程相对复杂,制作成本较高。
这些问题促使人们寻求新的档案载体。
与纸张同时使用的档案载体是木牍。
木牍是刻在木板上的文字载体,相比竹简和纸张,木牍具有更好的保存性能。
木牍的使用时间也较长,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一直延续到唐代,但使用范围逐渐减少。
绢帛是另一种重要的档案载体。
绢帛与纸张相比,具有更好的质地和保存性能。
绢帛作为贵重材料,主要被用于记录官方重要档案,如官员的任免、命令诏书等。
绢帛在敦煌莫高窟中的唐代文献中也有所见。
还有一些特殊的档案载体,如石刻和石碑。
石刻和石碑记录了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它们的使用时间较长,从汉代起即有所见。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的产生与演变与多种因素有关。
档案载体的选用与地理环境和资源有关。
在中国南方地区,竹子资源丰富,因此竹简成为最早使用的档案载体;而在北方地区,木材资源丰富,因此木牍的使用较为普遍。
材料的易得性和制作过程的复杂程度也影响了档案载体的选择。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促进了档案载体的变革。
纸张的出现和普及,标志着档案载体的一次重要变革。
纸张的使用节约了材料和人力资源,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使得档案的保存和传承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论档案的起源和载体演变
总19卷增刊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191998年2月Journal of Southwest Institute for Ethnic Group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Feb.1998论档案的起源和载体演变沈成玉内容提要:档案载体由原始萌芽状态演绎到今已有几千年。
从甲骨片、青铜器、泥板、羊皮纸等载体演变发展到纸张、胶片、磁带、光盘并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其间纸张的发明和计算机光盘的出现,对档案载体是一场意义重大的变革,尤其是磁带、光盘档案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现行档案的管理方式,给档案领域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档案载体演变一、档案的起源档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人类在漫长的共同劳动和生活中,产生、发展了思维和语言。
但语言不能传诸远方和流传后世,人们为了适应日益频繁的联系和交往,为了表达一定的概念和弥补记忆力的不足,客观上要求把记忆、备忘“扩展到人们的大脑之外”,于是,逐渐产生了“结绳”,“刻契”等辅助记忆和传递信息的方式。
我国古代典籍中就有“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见《易经·系辞下》)的记载。
古代秘鲁人把不同长短和颜色各异的细绳,用不同的距离和不同形式的结拴在一根主绳上,绳子的颜色代表不同事物的种类,结子的位置、距离代表不同的数量,用以帮助记忆。
秘鲁人的这种“结绳”记事方式与我国祖先几无不同。
另一种记事方法“刻契”,即是在树木、竹片、器皿等器物上刻划各种式样的符号、标志以记其事。
随着人手的发展和完善以及人的观念形态的进化,人们产生了将从劳动实践中得来的认识、情感、情绪和思想表达出来的强烈要求,于是出现了较之“结绳”“刻契”等更直观的记事方式,比如壁画、雕刻等,在我国江苏发现的将军崖摩崖石刻画,上面刻有人体、兽面、农作物及多种符号,这些符号反映、记录和表达了人们的生活、情感乃至信仰,直接反映了4000多年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面貌。
浅谈中国档案存储历程
我 国是 四大 文明古国 , 上下 五千年历史久远 , 从它产生 、 发展 、 文档案的主要 的特征和标志。 记录了商代后期到西汉统治 阶级 的政 经历 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 中国的档 案年代长远化 、 庞大化 、 内容 治 、 军事和文化等事件 。 为研究 当时社会历史情况 , 提供 了第一手 的 广泛化 、 珍 贵化是举世罕见。我国的档 案在 文字 没有 产生 的远古 时 档案史料。 代, 古人 为了生活需要和人与人交流 , 聪明 的古代人通过 “ 结 绳” 和 简册档案是我 国以竹木作为文件 和书藉的书写材料 和载体 , 直 “ 刻契” 形式进行记忆 、 交流思想 、 处理部落事务 。 “ 结绳” 和“ 刻契” 是 到西汉 以前 , 国家公文 和私人著述主要是书于用竹 、 木制 成的简牍 中华 民族最古老 的最原始 的档案 。汉字从构成方法 、 汉字的发展及 之 上的。二千多年来 , 我国曾多次发现简牍档 案 , 在 已发现 的简牍 演变过程和 书写材料 多样性创造 了中国的古档 案的长远化 、庞大 中 , 数量较 大、 内容较丰富 的。简册档案载体 比较笨重 , 铭刻 比较 费 化、 内容广泛化、 珍贵化。体现 出我 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 劲 和费工 , 优点坚 固耐久 。 汉 字构成方法 、 汉字 的发展及演变过程是 中国古代档案的发展 缣帛档案是古代把重要文件书写在光洁而 细薄 的丝绢上 , 形成 重要组成部分文字是人类用来交流的符 号系统 , 是纪 录思想和事件 了缣帛档案 。从秦汉 时期 , 由于丝绢有质地柔软轻便 、 书写方便 、 传 的书写形式。 一般认为 , 文字是一个 民族进入文明社会 的重要标 志。 递轻 , 又可随意折叠 、 卷轴 , 易于保管 、 便于 阅读等特点 , 补救了简册 文字在发展早期都是 图画形式 的表意文字( 可 以“ 望文生义” ) , 发展 档案笨 重量多 , 不便 、 传运 、 阅读 、 保存 的不足 , 便开始使用丝绢代替 到后期 , 绝大部分演化 为记录语音 的表音文字 , 这种演化 往往 出现 木竹 , 便产生缣帛档案。 在异族范畴 , 只有汉字 , 顽强地仍 旧处于意音文字阶段 , 成 为汉 民族 纸质档案是从 西汉 时期 纸的发明 , 纸取代 了简 帛成为了主要 的 是古代 四大文明唯一现存 的重要佐证 。 材料 , 一直沿用至今 。从各 种材料记载档案 , 充分 中华 民族 智慧结 汉字 的构成主要有三种方法 : 象形法 、 会意法和形声法。 晶。 象形法是形成汉字的最早方法 , 因此创造了最原 始的文字 , 例: 现代档案是飞速更新电子时代 , 从存储方式 和容量更新换代快 1 3、 月、 牛等 。 是最原始最简单图形档案。会意法是象形字 比较容易 电子档案是 由电子文件转化而来的 。所谓电子文件 , 就是 能被计算 看出造 字的道理 , 但它们不能表达抽象的意思 。古人便创造了另一 机 系统识别 , 外观按照一定格式存储在磁带 、 磁盘或光盘等介质上 , 种造字法——会意法 。 就是用不同的符号或借用” 象形字“ 加上一些 并可在 网络上传递的数字代码序列 , 而具有保存价值 的已归档 的电 符号来 表达一个抽象 的意思 。例 : “ 明? 意为 日” 和“ 月” 带来光 明。 子文件及相应的支持 软件产品和软件。 是最原始简单拼凑 图形档案。 形声法是表示声音的声旁 和表示意义 电子档案最 了解 最常见 的四种 形式 : 磁带 、 硬盘 、 软盘 、 闪存 卡 的形旁搭配起来 , 组成很多新字 。例 : “ 爸” 。 磁带是一种用于记 录声音 、 图像 、 数字或其他信号 的载有磁层 的带 中国汉 字的发展 ,前后经过 了 6 0 0 0多年 的变化 ,其演变过程 状材料 , 是产量最大和用途最广的一种磁记录材料。用于计算机的 是: 甲骨文 一 金文 一 小 篆 一 隶 书 一 楷 书 一 行书 。字 的演 磁带( 在1 9 8 0年代曾被广泛应用 , 但现在 已经不常用 ) 。容量小 , 使 变过程 , 可 以简略归纳为五个 阶段 : 声、 形、 象、 数、 理。 在汉字发展史 用寿命 短。使用范 围越来 越少 。 上, 有不 同的发展阶段。 传统的分期是 以汉字字体 变化 为标准 , 即以 硬盘是 电脑 主要 的存储媒介之 一 ,从 1 9 8 0年开 发出 ,从容量 大篆 、 小 篆、 隶书、 楷书为标 准划分为 四个阶段。 这项成果提 出, 字体 5 MB硬盘扩容到 3 T以上。使用工作环境清洁和注意 防震是硬盘的 变化不是汉字发展中的本质变化 ,不能说 明汉字 的历史发展规律 , 缺点。 而应从汉字的构造方法的变化来说明汉 字的本质变化 。 这项 成果在 软盘是个人计算机( P C) 中最早使用 的可移介质。软盘存取速度 这个认识 的基础上 , 进一步提出了汉字发展三阶段 的理论 。即第一 慢 , 容量 也小 , 但可装可卸 、 携带方便 。1 9 6 7年 I B M 公司推 出世界 阶段是 图画文字 阶段。商代以前的文字应该属于这个 阶段 。第二 阶 上第一张“ 软盘” , 直径 3 2英寸。 随着 u盘 的风靡 、 光盘刻录的发展 、 段是 以表形文字为基 础 , 以表音文字 为主体的表音 文字 阶段 。从 甲 网络应用的普及 , 曾经是应用最广泛 的软盘驱动器将淡 出人们 的视 骨文 到秦代 的文字都属于这个 阶段 。第三 阶段是 以形声字为主体 , 线, 但软盘驱动器为计 算机 的发展所做出的卓著 贡献将永存史册。 还保 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 的形音文字 阶段 , 从 秦汉到现代汉字 闪存卡 , 是一 种电子式可清 除程序化 只读 存储器 的形 式 , 允许 都属 于这个 阶段书写材料 多样性是 中国古代档案 的珍贵化 、 历史 的 在操作 中被多次擦或写 的存储器。 这种科技主要用于一般性 数据存 悠久化和层次化 甲骨档案 , 甲骨文是我们 目前所发现最早的 中国文 储 , 以及在 电脑与其他数字产 品间交换传输数据 。 最大的特点就是 : 字, 是殷商时代刻在龟 甲或兽 骨上 面的文字 , 甲骨文字主要是用 来 小巧便于携带 、 存储容量大 、 价格便 科 学
档案载体的演变及保护技术
档案载体的演变及保护技术作者:韩晓华来源:《档案天地》2011年第10期档案的载体是档案信息借以记录与存在的物体,是存贮、传递档案信息的工具。
我国现存最早的档案是商代的甲骨档案,之后又出现了以青铜器、简牍、金石、缣帛等为载体的档案;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纸张、胶片等逐渐取代了古老的档案记载媒介;时至今日,电子档案愈发普及。
档案载体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科技的进步,也促使我们不断研究学习对各种类型档案载体的保护技术,进而做好对档案的保护工作。
一、档案载体的演变过程1、以甲骨为载体的甲骨档案中国古代以甲骨作为原始记录载体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有文字记录的档案。
主要产生于商代后期的占卜活动中。
甲,主要是指龟腹甲或背甲;骨,主要是指兽骨(如牛肩骨)。
这种档案载体材料特殊,所以保存年代久远。
2、以金石为载体的金石档案以青铜器作为载体,在其上铭文铸字最早出现在商朝。
到西周,中国的青铜技术进入了繁盛时期,以青铜器作为载体逐渐取代甲骨。
随着青铜技术的发展、坚硬利器的产生,便于在以石为质地的档案载体上刻写文字,这样形成的档案就是我们现在叫的石刻档案。
3、以简牍为载体的简牍档案从西周末年和春秋战国时期以至于后来的秦汉魏晋,相当长的时期里竹木简尤其是竹简一直普遍作为书写一切文书的载体,以其为载体形成的档案称为简牍档案。
这是档案载体材料的一次变革。
4、以丝绸为载体的缣帛档案中国是丝绸的故乡,随着丝织业的发展,战国时期已开始用缣帛作为书写材料,秦汉时使用更多。
缣帛作为书写材料有许多优点,可以随意裁剪,质地坚韧轻柔,便于携带和保管,故多用于绘制舆图或抄写经典。
由于其价格昂贵,无法普及使用,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着纸张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缣帛的使用量锐减。
但是封建王朝的一些重要文书仍用丝织品书写。
直到清代,朝廷颁授文武官员的诰命、赦命等封赠文书还在使用绫锦。
5、以纸张为载体的纸张档案纸张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张的发明和造纸术的改进,给中国乃至世界的档案载体演变带来一次巨大革命。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
档案是一种记录与保存信息的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档案的产生与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也具备了多种不同的载体形式。
古代中国的档案载体主要包括竹简、木牍、纸张和绢帛等材料。
这些材料具备了不同的特点和用途,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态。
竹简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载体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商代和西周时期。
竹简的制作相对简单,以竹子为材料,将竹子切割成形,然后打磨、穿孔,最后用绳子穿过孔口进行束缚。
竹简的优点是质轻易携带,适合作为行走之间的记录工具。
在古代中国的档案中,竹简被广泛用于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的记录。
随着时间的推移,竹简逐渐被木牍取代。
木牍是一种由木材制成的扁平片,通常是用于记录重要的法令、政令等文件。
相比竹简,木牍更为坚固,容易维持保存,尤其适合长时间的保存。
在中国古代档案中,许多重要的历史文件和政策都是以木牍为载体。
纸张的出现和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古代档案的保存方式。
纸张的制作工艺由西域传入中国,和丝绸一同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贸易品。
纸张相比竹简和木牍更为轻薄柔软,便于卷轴式保存,并且可以复制和传播。
在纸张的出现后,许多历史文献和重要文书被保存在纸帛上,逐渐形成了行政、文化、教育等方面广泛应用的档案载体。
古代中国的档案载体主要包括竹简、木牍、纸张和绢帛等。
这些载体形式的演变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这些档案载体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浅论档案载体的变化及其保存方法
浅论档案载体的变化及其保存方法作者:陈嘉莉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11期陈嘉莉(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1400)【摘要】本文简述了在档案发展过程中的几种载体变化,浅论了各自的保存方法。
【关键词】档案载体;变化;保存方法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传统档案的主要载体是纸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胶片和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
传统档案中的纸质档案占有了很大的比重,纸张是用植物纤维组成的,而植物纤维容易在酸、强光、氧化剂、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下产生氧化和水解反应,从而降低纸质档案的耐久性和强度。
所以在保存纸质档案时,需要对存放环境做防光、防热和防潮处理。
环境中紫外线、可见光均和酸性物质会对纸张引起化学反应,使纸张发黄脆弱,档案库房要做好空气过滤净化措施、过滤紫外线和防光处理,同时使用不透明的无酸性或者碱性档案盒存放纸质档案,从而降低纸张产生化学反应的概率。
纸张在高温环境下也会降低强度和耐力。
纸张对环境的湿度也有要求:湿度太大,纸张则容易受潮软化;湿度太小,纸质又容易失去弹性。
档案库房在建设时都要考虑如何保持库房的温度在20℃~25℃,相对湿度为45%~50%左右。
因为害虫和霉菌也会侵蚀纸张,所以会在档案库房做防虫害和霉菌处理,不能在室内放置绿植,对进入人员也需要做相应的控制。
胶片档案老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胶片基底的老化和感光层的氧化,在过高温度的时候,胶片会变形,而过于潮湿时表面会产生霉菌。
所以存放胶片档案时是将其置于低温、通风的环境,通常环境温度在2℃~18℃左右,相对湿度在30%~35%左右为佳,使用惰性耐火材料进行存放。
此外,传统档案的摆放也有要求,纸质档案和胶片档案都应该平放,可以避免纸张的蜷曲;磁带档案则应直立放置,避免重力关系造成磁带偏向。
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的电子文件是依赖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文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出版工作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主要任务的。
图书是出版物五大分类之一。
一本书的形成需要经过编辑、印刷、发行三大基本步骤,这里主要浅议下印刷环节后产生的需要存储的档案形态的变化过程。
图书印刷业经营者根据规定要将印刷成品、原稿(或电子文档)、校样、印版、底片全部交付委托印刷单位,即出版社。
直至现在,图书出版过程中产生的纸质档案,包括成品书、原稿(最早手写稿,现在多为电子文档)、多个校次的样稿是一直作为档案留存的。
印版、底片等印刷环节后产生的档案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形态上的变化。
一、古代印刷时期没有产生出版印刷后的档案存储介质
3 000多年前文字的形成,及其载体由甲骨、青铜器、石头、简牍、缣帛到纸的发展演变,随之印刷术的发明,足以证明出版活动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古代印刷的发明与发展产生了活字印刷(材质先后为泥、木、铜等)、雕版印刷,直到19世纪初铅字印刷传入。
或许由于观念,或许由于技术原因,这期间没有产生印刷后可以存储并再次利用的档案存储载体,再次成书只能重新费工重排。
二、铅字印刷术产生的可存储档案文件的介质——纸型
1440—1445年,约翰内斯•古登堡制造出了第一台铅活字印刷机。
这种印刷技术是将铅活字排成书的一页完整版面后,以特种纸张覆于活字版或其他原版上压成的阴文的纸质模版,可浇铸出相同的铜版供多机印刷。
这纸质模版也叫母版,即纸型,它轻便易携,可复制多副,并长期保存,以备书籍重版时再利用印刷浇铸模型。
纸型作为当时可存储付梓文件的档案载体是根据铅字印刷术的特点决定的。
铅字印刷技术的使用时间较长,纸型这种档案介质的存在也伴随着。
它的保存保管需要的空间大,库房要保持温湿度,做到防火、防水、防潮、防虫。
三、激光照排技术图书印刷产生的存储档案文件的介质——白纸、硫酸纸、胶片
20世纪40年代末计算机出现了,70年代后又发明了计算机控制的激光照排技术。
图书出版业使用的激光照排是将文字通过计算机分解为点阵,然后控制激光在感光底片上扫描,用曝光点的点阵组成文字和图像。
最早是将文件用激光扫描到白纸上,然后发展到用硫酸纸,这个过程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快就被感光底片,即胶片,学名银盐感光胶片,通常也叫菲林取而代之。
胶片是图书印刷制版的母版,它的功能特点似我们熟识的照相胶片,通过曝光、显影和定影的处理后,晒版到PS版后印刷。
相较于白纸和硫酸纸,胶片吸水率小,收缩率小,精度高,尺寸稳定性好,可多次利用出版印刷。
白纸和硫酸纸在输出的过程中容易掉字,输出后易折,受潮后易变形,再次利用率低;胶片作为出版文件的档案存储介质也存在缺点,不能有折痕、脏迹,易受潮粘连,存放时勿用重物挤压,避免阳光直射。
所以,按照档案的保护技术要求,胶片入库前仔细检查,防止受污染的胶片入库;胶片的档案装具如果是纸质的适合用表面光滑的中性纸,最好用密闭式装具;对保管胶片的库房应控制温度在14℃~24℃,相对湿度范围为45%~60%;注意防火,保持库房清洁,防止阳光照射。
四、数字化图书印刷后的存储档案介质——光盘
20世纪90年代,信息时代的来临,图书印刷企业必须采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改造生产流程和现有设备。
现在的数字印刷,直接把数字化文件转换成印刷品,就是将图文信息通过计算机直接发送到制版机上,并在CTP版材上直接成像,经显影冲冼形成可代印刷的印版。
这种计算机直接制版(Computer to plate, CTP)技术主要优势简化了工艺流程,印刷清晰度高,速度快。
光盘以它容量小,携带方便,制作简单,体积小,具有很好的信号稳定性,可以离线存储、脱机保存的特点占据了现在图书印刷成成品后重要的档案资料载体,且档案级光盘保存寿命在20年以上。
这种新的存储介质的利用,给图书的出版带来很多便利,省时,省空间,更方便制作成再版书和电子书。
目前,出版社的光盘保存是按照档案管理办法中出版年份—责任编辑—图书名称来分类保存管理的。
同时,在保管光盘的存储包上做好年份和责任编辑的标签,在相应的存储载体,即光盘上用无痕笔写上图书名称,整理列出目录并制作表格,以便查找、管理及利用。
图书出版印刷后的数字化存储文件内容要求正文文字(包括图片)和图书封面,文件存储的形式,文字是 .PDF文件或 .PS文件,图书封面和正文图片是 .TIF文件或 .JPG文件,这样光盘就是只读,防写,是不可以随意更改的,以免在档案再利用的过程中因误操作更改或复制转换时丢失信息。
光盘作为出版图书过程中存储档案的介质,还是要根据档案的管理规定,一式三份,备份一份供查阅使用,一份封存保管,一份异地保存。
按照规范归档光盘保存必须盒装、竖立码放、避免挤压;放置在防尘、避光的专用保存设备中;保持信息读取面的清洁和防止标记面的机械损伤。
伴随着出版印刷技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高端的出版印刷会更多元化和个性化,档案的存储介质和管理形式也会随之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图书出版业中的档案从业者必须经过图书出版和档案专业领域的培训,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坚实的档案业务理论和实践功底,并且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以满足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
浅谈图书出版过程中存储档案的介质及其演变
张 巍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哈尔滨 150000)
[关键词]图书出版;存储档案;介质
活力2019·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