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辛亥革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共20张PPT)
二、革命过程
械起武 库义昌
军起年 占义 领发月 楚动 望,日 台当晚 军夜,
1911 10 10
1911 10 1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军武 政昌 府成 年
立 湖月 北
日
黎元洪
二、辛亥革命的经过
北京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中华民国的成立
概况:
时间: 1912年1月1日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
,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1912年3月10日, 袁世凯在北京就 任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胜利 果实被袁世凯窃 取了。
思考:袁世凯为何能窃夺革命胜利果实?
辛亥革 命是一 场失败 的革命
辛亥革 命是一 场成功 的革命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地反清起义简表
时间
地点
领导
结果
1895年
广州
兴中会(孙中山)
计划泄露遭破坏
1898年
皖、赣、湘、 鄂等地
自立军(唐才常)
领导人被捕杀而失败
1900年
惠州
兴中会(郑士良) 弹尽援绝,被迫解散
1904年
长沙
华兴会
计划泄露遭破坏
四川保 路风潮
萍浏醴起义 武昌
第13课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的概念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是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 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 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 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
第13课 辛亥革命
1.经济发展:甲午战争后到清末的"新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奠定了革命的物质基础。
2.阶级力量壮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得到壮大,奠定了革命的阶级基础。
3.思想动员
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①条件:新式学堂的兴办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
答案提示:①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内忧外患,各界有识之士就开始了追求强国富民道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在此关头几乎同时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③这两派在挽救民族危亡,追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方面有其共性。④维新派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实施变法,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而革命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下层,主张借鉴法美经验,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⑤两派围绕国家体制、斗争策略以及土地政策发生了一系列争论。⑥最终事实说明,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造成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先天不足,不管它用什么样的手段,都没有改造中国的能力,结果只能是失败。
②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
㈠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下层--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㈡1895年,康梁公车上书,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
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⑵革命指导思想的提出:三民主义
①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时间、主要内容)
②三民主义的提出(主要内容、核心)
4.组织建设
⑴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
①兴中会的建立(时间、地点、人物、地位、入会誓词、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1、革命背景(1)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王朝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与同盟会。
(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7)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虛。
2、革命爆发:1911年,武昌起义。
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脱离清朝),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3、革命高潮: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1)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为国旗,定都南京。
(2)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主要内容(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否定了君主专制。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3)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②历史影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革命结局: 1912年3月,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表现:(1)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原因:(1)主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5、历史功绩(1)性质: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功绩①政治:(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②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归纳总结]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1)从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和近代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
D
同盟会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主 要是指 ( )
A、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形成 B、积极发动广大人民参加革命 C、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纲领指导 D、与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
C
二、中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国成立(辛亥革命的高 潮)
1、概况:时间、国都、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时间:1912年春 (2)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④⑤⑥
(3)目的: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维护共和制度
(4)意义: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 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性 质),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 步意义。
思考题: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基本原则?
主权在民、民族平等、三权分立原则。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1)原因: ①袁世凯的两面手腕。
武装起义,……宣传组织工作。 (6)导火索:保路运动。 3、爆发:1911年10月
驱除鞑 虏,恢复 中华
核心
创立民 国
民族主 义
民权主 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
推翻君主制度建立 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解决土地问题
三民主义的主要缺陷有 ( )①反帝目标不明确 ②反封建目标不明确③不扫荡汉族封建地主势力 ④土地 革命纲领不彻底
5、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 大。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 性和妥协性。
(1)胜利理由: ①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 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 和自由的权利;
第13课辛亥革命
局限性
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 决定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 民主革命任务。
★各地响应起义
京师
太原
西安
镇江 江宁 苏州 上海
武昌起义后全国 成都
安庆
武★昌武昌
杭州
长沙
南昌
15个省宣贵阳布独立 福州
昆明
广州
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 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 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1905年,中国同 盟会在东京成立, 总理为孙中山;这 是第一个全国性的 统一的资产阶级革 命政党。
1、概况:①时间:1905年;
2、性质:近代第
②地点:日本东京;
一个统一的资产阶
③领导人:孙中山、黄兴
级革命政党。
④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
3、意义:标志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民族革命前提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政治革命核心
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 “核定地价”“国民 共享”是资本主义土 地纲领。
社会革命补充
性质: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的意义
进步性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 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 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 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完全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亥革命前,500多个不平等条约中,
【史料与解析】第13课辛亥革命(人教版必修1)
第13课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清廷颁谕宣布实行“新政”世有万祀①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穷变通久,见于《大易》②;损益可知,著于《论语》。
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伊古以来,代有兴革,当我朝列祖列宗,因时立制,屡有异同。
入关以后,已殊沈阳之时;嘉庆、道光以来,渐变雍正、乾隆之旧。
大抵法积则敝,法敝则更。
惟归于强国利民而已。
自播迁③以来,皇太后宵旰④焦劳,朕尤痛自刻责。
深念近数十年积敝相仍⑤,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
现正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
懿训⑥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去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
自丁戊⑦以还,伪辩纵横,妄分新旧,康逆之祸,殆更胜于红巾⑧……康逆之讲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须议更张。
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通限两个月内悉条议以闻,再行上禀慈谟⑨,斟酌尽善,切实施行。
──《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丁未(初十)条【解读】这是通常所谓清末“新政诏”中的话。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也就是1901年1月29日,流亡于西安的慈禧太后主使,以光绪帝名义发布“变法”上谕(通常也称“新政诏”),宣布要进行变法,实施新政,并号召各有关大员发言参议。
而在此上谕中,清廷对变法的原因、范围、方针原则等进行了阐述。
有些话语颇显冠冕堂皇,似乎变法的用心极诚,新政的范围很宽。
但从其所定方针和基本原则看,仍不出“中体西用”的窠臼。
资料显示:①所谓“穷变通久”云云,仍不出中国传统的变易观。
这不失为此时清廷酝酿变法的思想基础的一个方面。
②变法是应急之举。
促使清廷进行此次变法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为时势所迫,清朝统治者面对现实,切实感到不变法就摆脱不了穷途末路。
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课件:第13课 辛亥革命
请概括两段材料的关系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改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 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基础
图片中三人的共同思想是什么? 民主革命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组织基础
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
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
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
思想: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嗣 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 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生活:改变称呼,断发易服,取消缠足。
1.成功的革命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 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自由和民主权利。 (2)经济: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 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生活:改变了不少封建习俗。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意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 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 建政治体制。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
政治:政治民主化、社会法制化。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概况
时间 1894年 1905年8月 1911年5月 1911年10月10日 1912年1月1日 1912年2月12日 1912年3月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3课 辛亥革命(共66张PPT)
物质准备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准备 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思想准备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分散的革命团体广泛建立,以及在
组织准备 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
军事准备
物质准备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准备 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思想准备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分散的革命团体广泛建立,以及在
➢探寻革命之源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探寻革命之源
思考1: 为什么非要推翻清政府?
革命必要性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 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辛丑条约》
辛亥革命前,500多个不平等条约中,仅从 《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8次主要赔款, 就被勒索16亿多白银,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全年 财政收入的16倍。
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
➢同盟会的建立及意义
A.时间:
1905年
B.地点:
日本东京
C.成员组成: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
D.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E.主要领导人: 孙中山、黄兴
F.机关刊物: 《民报》
G.性质:
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H.意义: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有了统一的领导
政治: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
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
主义的侵略势力。
政治民主化
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思想 文化:
1.辛亥革命的功绩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
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
政治: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
第13课:辛亥革命
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
◎ ◎
◎
◎
◎
分权与 制衡
平 等
主 权 在 民
产中 阶国 级近 性代 质史 的上 民第 主一 宪部 法资
主权在民:否定封建君主专制 自由平等:否定封建等级观念 三权分立:分权与制衡 责任内阁制:防止袁世凯专制与独裁 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 根本目的:维护共和制度
看了以下材料,想一想: 你对革命的前途有什么想法?
具体过程: 武昌起义——三镇光复——军政府成立—— 各省纷纷独立
阅读并归纳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南京临时政府(重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时间 国号 国都 国旗
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 南 京 五 色 旗 公历 民国纪年
汉满蒙回藏 “五族共和”
纪元
临时大总统
孙 中 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这是中国 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时间、地点、组成团体、纲领、刊物、性质等) 标志:中国民族革命进入新阶段
镇南关起义 1907年12月 孙中山.黄兴
萍浏醴 起义
浙皖 起义
黄花岗起 义
一、背景
2、可能性
山 雨 欲 来 风 满 楼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团体政党 革命形势发展 (军事基础)
3有利时机 四川保路运动武汉兵力空虚
北京
湖北军政府 成立后,
湖南、 陕西、江西、 云南、上海、 浙江、贵州、 江苏、安徽、 广西、广东、 山东、四川 等15省份宣布 独立。
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 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 爆发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武 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 武昌起义,接各省纷纷响应,因1911 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人教版第四单元 第13课 辛亥革命
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即同盟会纲领的核心,从理论上解 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对促进民主共 和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这是孙中山斗争目标的核 心内容。 局限性: ①矛头所向,主要是皇帝和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 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 ②主张民权主义,但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找不到真正 出路。
中 华 民 国 的 成 立
袁 世 凯 窃 夺 革 命 胜 利 果 实
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资产阶级政党 的建立
(1)建立的历史条件 ①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队伍的壮大(经济基 础和阶级基础) 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思想基础)。
③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即革命派形成(组织基础) ④各革命团体分散的起义先后失败,迫切需要建立一 个全国性的革命组织(时代要求) ⑤孙中山个人的作用
高考地位
1、辛亥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制 的斗争,高考命题常常涉及。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君主政体,是 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历史的一 个影响深远,所以是考察的重点内容。
2、北洋军阀的统治,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新文 化运动,是复习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又一条线 索。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虽然黑暗,但是在经 济领域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文化领域 出现了新文化运动,其中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 代化的第三个阶段,进入了文化领域,要引起 重视。
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1.B。2.A。
二、1.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忙 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这为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答: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提供了阶级基础。
必修一 第13课辛亥革命
1912年
宣统帝退位
袁世凯和北洋将领 在就任宣誓仪式上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原因
袁世凯自身条件:政治手腕、军权
表现:A对袁世凯妥协 帝国主义B支对持帝袁国世主凯 义抱有幻想 立宪派和C旧不官敢僚发乘动机进人攻民群众等
D.是中国彻底的国民革命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 中潘公展主要强调辛亥革命“反帝的意义”,即赞扬辛 亥革命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性质。
【对点训练】
2.台湾史学界多数学者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 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下列最能论证这 一观点的是导学号 ( )
A.结束了封建制度
的拥护,他们普遍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l900年后,
越来越多的士人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孙的形象由原
先“犯上作乱者”一变而成为爱国志士。促成这种转
变的主要因素是( )
A.列强加剧侵略扩张
B.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
C
C.清廷日益腐朽反动
D.孙中山个人声望提高
【对点训练】
2.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
民族危机加深; 清政府腐败无能
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 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 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 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新政”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多家,资本 总额1亿多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立宪派 普通民众
原创3:第13课 辛亥革命
读书人:简单讲,还有这些不同:第一,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而 不再像以前那样是皇帝一个人的;大家都一律平等;不管你干什么职 业,只要是国民,都可以选举别人做官,别人也可以选举你,不像以 前只要“老爷”才有资格当官。第二,国家不再要皇帝,以前是皇帝 一个人统管大权,现在分给三个部门去管理,叫做,“三权分立”。 第三,国家最高长官叫做总统。但他不是皇帝,他由选举产生,有任 期,要受到各方面限制。处理国家日常事务的是内阁和内阁总理,也 是相互限制,也不要当成是以前的宰相。 清朝遗少:变了,一切都变了……
(1)经济、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材料2:20世纪初,不少中国留学生到国外接受了资产阶级革 命思想。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创办了一些进步报刊,大力 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2)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阵地、人物)
(4)实践经验:各地武装起义
(5)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
2.爆发
默读课本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 1911.10.10武昌首义——三镇光复——军政府成立——全国各 省纷纷独立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北京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从武昌首义成功开始,全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最终使清王朝的统 治土崩瓦解。你认为这是历史的偶然吗?1911年革命是在怎样的历史背 景下发生的?经过了怎样的酝酿发展过程?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经济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 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 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 是先前的老总。只有一件可怕的事是另有几个不好的革命党夹在里面 捣乱,第二天便动手剪辫子,听说那邻村航船的七斤便着了道儿,弄 得不像人样子了……
第13课 辛亥革命
高台一中 历史组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概念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 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 的辛亥革命。
在悲伤的时候,不能失去信念;在幸福的
时候,不能忘记挫折。
一、革命酝酿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民族危机加深, 中国人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材料一 1911年10月4日清廷谕令内阁,创作“国乐”
(国歌),主要内容为:保牢疆土,靠老天庇佑,百姓欢
欣鼓舞。庆幸生于太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
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象天不会塌下,象海不会枯干。
思考:国歌描述了一种怎样的情景,是否符合历史史实维护统治,推出了“新政” 和“预备立宪”,措施如下:⑴政治:裁冗官衙及军机处、 设内阁、资政院、地方自治。⑵经济:1902年清上谕,工 商业为富强之根本,设立商部,出台保商措施。 ⑶教育: 1904年,通过《癸卯学制》,分大中小教育层次,是现代 教育的开端。⑷军事:编练新军。 思考:清末实行“新政”根本目的是什么,客观上起了什 么作用? 2、经济基础:“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 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新学兴起,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探究: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成 功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 成功说:革命党人的直接目标基本实现。
1.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2.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促进了资本主 义发展。
失败说: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 1.直接理由: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根本理由: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3课 辛亥革命(共66张PPT)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2.爆发: (1)时间: (2)主力: (3)结果: (4)影响: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2.爆发: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攻克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号中 (3)。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探寻革命之源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探寻革命之源
思考1:
为什么非要推翻清政府? 革命必要性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 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辛丑条约》 辛亥革命前,500多个不平等条约中,仅从 《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8次主要赔款, 就被勒索16亿多白银,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全年 财政收入的16倍。 ——人民日报 2001年10月9日 归纳结论: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思考1: 为什么非要推翻清政府? 思考2: 推翻已有的政权需不需要作充分的准备? 需要哪些方面的准备? 革命必要性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思考1: 为什么非要推翻清政府? 思考2: 推翻已有的政权需不需要作充分的准备? 需要哪些方面的准备? 革命必要性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思考1: 为什么非要推翻清政府?
革命必要性
思考2: 推翻已有的政权需不需要作充分的准备? 需要哪些方面的准备? 革命可能性 思考3: 那又为什么偏偏发生在辛亥年? 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 革命偶然性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 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 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
高中历史必修1精品课件:第13课 辛亥革命
(1)从革命史观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从现代化史观看: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的现代化。 (3)从社会史观看: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 (4)从文明史观看: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 明领域表现尤为突出。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5)从全球史观看: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尤其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历史纵横】 (教材第63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革命壮烈牺牲的精神,激励着中 国人民,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历史纵横】 (教材第64页)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改国号为“中华民 国”,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但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立宪派和 封建官僚投机革命,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失败的危机。面对革命浪潮,列强一面宣 布严守中立,一面寻找新的在华代理人——袁世凯。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国__民__全__体__,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 (1)内容居 ②住 确、 立言 三论 权等 分自 立由 的和 政选 治举 体、 制被 。选举权。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帝国主义的支持
革命派的软弱性 和妥协性,缺乏 实力 立宪派等的拥护 对清:逼宫退位 对革命派:迫孙 中山让位
辛亥革命 失败的根 本原因 依托:在军队中的影响
四、评价辛亥革命
议一议
A组:辛亥革命是一场成功的革命。 B组: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
四、评价辛亥革命
提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 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 数程度上达到了。 根本目的——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 建制度。 预定目标——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 级90年代
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所发动的一系列 革命活动的总和。
知识梳理 一、辛亥革命的过程
二、国家政体的选择——民主 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成立 十余省区独立
占领武汉三镇 41天
2天
武昌起义
123天
80天
材料 张鸣认为,起义前一个月,革命党人在汉口试验炸 弹不慎爆炸,暴露了据点。清政府拿到了他们丢下的革命党 人名册、武器,湖广总督瑞澂抓了20多个人。之后就有传言 说瑞澂要按图索骥把所有革命党都抓了,当时新军军营里有 二、国家政体的选择——民主 不少革命党,包括一些跟革命党有过交往的人,大家都人心 惶惶……形成一种人人自危的恐怖气 氛。武昌起义其实是出乎意料地爆发 ,并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带有极大 的偶然性。
材料四: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 很多旧官僚和立宪派混入革命队伍,他们仅仅是 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 形式上的革命,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 13人,革命党5人, 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 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 ——2013年海南高考历史第14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由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这三部分组成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则材料,思考为什么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掀起一场旨在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的辛亥革命?背景(1)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走狗。
使人们认识到应该推翻腐败的清政府的统治。
(2)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失败了增加不满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阶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
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
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统治阶级不能照旧样统治下去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虽然根本目的:维护统治直接目的:平内乱、消外患、固皇位,而且“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剥削人民。
最终失败。
但是,客观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经济、阶级)奖励实业(工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社会地位的提高,为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兴办新学堂,派谴留学生:促成20世纪初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迅速壮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的兴起做了思想舆论准备。
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由于革命党人的组织、宣传,许多新军转向革命的一边,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成了清朝的掘墓人如果你们是有理想、有能力、有抱负的革命派,见证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而清政府有如此令人失望,你们会保持麻木还是会奋起反抗?(学生:。
)那么请大家看一下书本思考当时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的实力?经济、阶级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多家,资本总额1亿多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革命知识分子通过译书、办报、著书立说等形式宣传革命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思想武器。
①译书:翻译出版了法国卢梭的《民约论》和孟德斯鸠的《法意》等著作。
②办报: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报刊。
③著书: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等);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思想核心是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组织基础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其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紧接着,国内的革命团体纷纷涌现,如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
1904年11月20日,近代革命团体光复会正式成立于上海。
由蔡元培、章炳麟、陶成章等发起。
1904年除夕(2月15日),华兴会在长沙龙璋的西园寓所正式成立。
黄兴被推举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为副会长其他组织——同盟会(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内容:通过《同盟会总章》,提出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它阐发为“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
A、时间:1905年B、地点:日本东京C、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D、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E、主要领导人: 孙中山、黄兴F、机关刊物:《民报》G、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H、意义: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有了正规的统一政党领导。
以前,革命团体分散,各自为战,先后举行的起义均失败。
现在有了统一政党,便于领导全国革命。
(2)有了明确的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3)有了公认的民主革命的领袖。
由于孙中山的威望,他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领导者。
民族主义(前提)民权主义(核心)民生主义(补充和发展)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即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主张独立,建立“民族的国家”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
“反满”就是反对满清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意义。
推翻帝国主义侵华工具清政府,客观上体现反帝和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国民的政府,即资产阶级共和国。
国民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问题。
对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其矛头所向,主要是皇帝和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和社会革命的主张。
反映出孙中山注意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土地纲领不彻底,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同时,没有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无法广泛动员群众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从1895年至1911年间,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十次的起义,而其他革命组织自立军、光复会等亦发动多次起义。
这十多次的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在全中国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黄花岗起义(课本63页)最为壮烈。
与此同时,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
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官兵达五六千人。
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几次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1906年12月刘道一湘赣边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同盟会成立以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浙皖起义1907年秋瑾、徐锡麟安徽安庆、浙江绍兴镇南关起义1907年孙中山广西镇南关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孙中山、黄兴、赵声广东广州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准备最充分的一次起义。
鼓舞人民革命斗志,推动革命发展6、有利时机:四川的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亦称“铁路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风潮”。
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
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以“破约保路”为宗旨,参加者数以十万计。
清政府下令镇压。
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枪杀数百请愿群众。
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
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将各处电线捣毁,沿途设卡,断绝官府来往文书。
9月25日,“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同盟会成员王天杰、龙鸣剑等人领导荣县独立,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
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
武昌起义(过程视频)湖北革命党人乘湖北防务空虚策划起义,但消息泄漏,湖广总督下令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异常严峻。
①经过 a.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
新军炮兵、步兵闻风响应。
b.革命军占领武昌。
12日,占领武汉三镇。
②结果:湖北军政府成立。
推举旧军官黎元洪为都督,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国号为“中华民国”。
③影响 a.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b.各省的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c.列强看到革命浪潮难以阻挡,就一面宣布严守中立,一面寻打新的代理人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它们看中了北洋军阀头目袁世凯。
㈠中华民国成立概况:时间:1912年1月1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都城:南京国旗:五色旗(旗面为按顺序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时间),孙中山(人物)在南京(地点)颁布了参议院(机构)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要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否定君主专制,体现主权在民);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提倡自由平等,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实行三权分立的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独揽大权)《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目的何在?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确立,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历史贡献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
它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施政原则成为否定封建专制的重要法律成果。
②在当时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促使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还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蓝本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重要一页。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2局限性: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没有规定反帝反封的民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原因①袁世凯掌握了清政府实权后,对革命党人实行反革命两面手法: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以武力相威胁;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停战议和,进行政治讹诈。
②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中国民国建立后,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并制造舆论,替袁世凯撑腰。
③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
④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在各种压力面前,孙中山被迫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