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十个因素(一)

合集下载

西部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以酒泉市为例

西部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以酒泉市为例

形 成 了独 立 的 引 、 育、 繁、 加、 检、 销 的管理服务 体系 , 为 酒 泉 市 的种 子产业发展注入 了生机和活力 。 全市各类农作物制种面积 达到 3 7 . 1 万亩 , 占全市特 色农作物播种 面积的 2 0 . 6 %, 其中 , 杂 交玉米制种 1 7 . 6 7万亩 , 瓜果蔬菜制种 1 9 . 4 6万亩。制种品种由 原来的小麦 、 玉米 、 瓜类 、 蔬菜 发展到现在 的油料 、 花卉、 甜菜 、 牧草 、草坪草等 3 6个种类 , 3 1 0 0多个 品种 。尤其是生产 的花 卉、 瓜菜 、 玉米 、 油葵 种子远销美国 、 韩国、 H本及 东南 亚 、 中东 、 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2 . 蔬 菜 效益 稳 步 提 升 , 向精 细化 特 色化 方 向发 展 。 通 过 大 力 发展高效节 能 日光温 室 , 稳 步扩大蔬 菜生产基 地 , 种植面 积多
产 业持 续 发展 的途 径 。
【 关 键 词 】 酒泉 ; 特色农业 ; 现 状; 制约 因素 ; 建议 【 中图分类号】 F 3 2 0 .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4 — 2 7 6 8 ( 2 0 1 3 ) 0 9 — 0 1 3 8 — 0 3
经过 3 0多年的不断改革 和探 索 ,我 国农业与农村 经济进 入新 的发展 阶段 ,长期短缺 的主要农 副产品普遍 出现过剩 , 农 民增产不增 收的问题 E t 益突 出。针对 出现的新问题 , 党 中央在 十五届 三中全会 上提 出, 在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 的中心任务 是实现农业 与农 村经济结构 的战略性调 整。我 国《 国 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 “ 九 五” 计 划及 2 0 1 0年远 景 目标纲 要》 把发展 特色经 济作为 国民经济发展 总体框架 的重要组成部分 。 2 0 0 5年 中央一 号文件 明确指出要发挥 区域 比较优 势 ,建设农产 品产业带 , 发 展特色农业 。 甘肃省借助西部大开发 的东风 , 深入调查 研究 , 挖 掘地方 经济资源 ,形成 了一批规模 化的特色农产 品生产基地 , 把独 特的资源优势转化 为竞争 优势和效益优势 , 较好实现 了农 民增 收 、 农业增效 的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标 。 近 年来 , 酒泉市各 级依 据“ 一 特 四化 ” 农 业发展 策略 , 积极 调 整农业 和农 村经济结 构 , 充分发 挥区域农 业 比较优 势 , 因地 制 宜地发展 特色农产 品产 业带 , 已建 成 了蔬菜 、 制种 、 瓜果 、 药 材 等特色产业基 地 , 大 力发 展特 色精品高效 设施农业 , 特色农 业 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但 随着环境 的不断恶化 、 劳动力成本 的 逐渐提高及农业科研 能力 不强等因素 , 阻碍了酒泉市特色农业 产业持续发展进程 。如何 充分合理利用 区域优势 , 使酒泉市特 色农业产业 持续快 速发展是 当前酒 泉市农业 经济发展 的重要 研究课 题。

制约西部地区资本形成的因素及对策

制约西部地区资本形成的因素及对策

6《商场现代化》8年月(下旬刊)总第58期投资分析2000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

西部大开发涉及国土面积685万平方公里,2004年末总人口约3.72亿人。

截止2005年,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在西部累计投入超过4600亿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资金累计安排5000多亿元。

国家投入带动了社会投入,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

国民经济发展逐年加快,从2000年到2003年,G D P 增长分别为8.5%、8.8%、10.0%、11.3%。

但是从我国目前的西部发展状况看,多数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大多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医疗条件、教育条件依然比较低。

由此可见西部大开发实施这么多年收效并不大。

导致西部资本形成能力不足,并成为制约西部大开发的瓶颈是西部经济融资渠道不畅。

融资渠道不畅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也是西部资本形成能力不足的具体表现,而融资制度安排不足、西部企业产业结构水平低下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是西部难以生成有效资本形成机制的深层原因和症结所在。

增加有效融资制度供给、提升西部产业结构水平和转变西部地区政府职能是保证西部大开发这一宏大社会系统工程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

一、资本形成的一般机制与西部经济发展的资本约束“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是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于1944年在其《美国的两难处境》中首次提出的。

他把社会经济制度看成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认为导致这种演进的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的。

如果这些因素中的某一个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另一个相关因素也发生变化,后者的变化反过来又推动最初的那个因素继续变化,从而使社会经济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所确定的轨迹的方向发展。

可见,社会经济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不守衡或者趋于均衡,是以循环的方式在运动,而且不是简单的循环,这种循环具有积累的效果。

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问题和建议

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问题和建议

●领导谈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对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提出了要坚持规划先行,加强政府资金的引导,多渠道筹集资金,推进重点城镇交通、供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承载能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促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的政策措施,推动有条件的城市允许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转为城镇户口,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自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城镇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

当前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分析西部城镇化发展现状,科学分析西部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提出促进西部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现状(一)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较快,但与全国差距仍然明显2008年末,我国西部地区常住人口为3.7亿人,城镇人口为1.4亿人,城镇化水平达38.32%,比2005年年末提高了3.76个百分点。

高于全国同期城镇化2.69个百分点,也高于东部2.9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

但是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总体上还远滞后于全国整体水平,2008年西部城镇化比全国整体水平滞后7.4个百分点,比东部滞后17.9个百分点,比中部滞后4.7个百分点。

(二)大城市发展速度较快从2005年到2008年全国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新增加8个,其中4个在西部地区,占新增大城市总量的一半,西部地区城市规模有所扩大。

总体上来说,西部地区的大城市数量比例相对较高。

2008年,400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西部有3个,占全国同等城市总量的23.1%;200-400万人的特大城市全国,西部有5个,占全国的17.9%;100-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西部有22个,占全国的27.2%。

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11-12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考试 理

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11-12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考试 理

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11-12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考试理部门: xxx时间: xxx制作人: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修改牡一中2018—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学年理科地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5题,每题2分,合计70分)1、我国西北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① 气候干旱② 过度放牧③ 植被破坏④ 流水侵蚀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2、关于区域空间分布形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农业表现为面状②交通运输线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③城市和工业表现为岛状④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点状gFI7mWwqSRA ①②B ②③ C③④ D ①④右图是甲~戊5个国家三个产业就业人口结构的等边三角形图。

据图回答3~4题。

3、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 >A 丁B 乙C 丙D 戊4、经济发展阶段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期的国家是( >A 甲B 乙C 丙D 丁5、下列关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区域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传统农业占绝对优势,工业化尚未起步B 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大C 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对外贸易规模小D 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发展状态6、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A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 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C 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D 净化空气、吸烟除尘下图表示某产业在世界上的迁移过程,回答7—8题7、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A 玩具制造B 汽车产业C 石化工业D 钢铁工业8、导致该产业迁移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 劳动力价格B 技术C 交通运输D 原料9、我国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A 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问题B 连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以发展航运C 利用流域间落差发电D 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问题10、GIS的全称是< )A 地理信息系统B 文字处理系统C 全球定位系统D 地球卫星系统11、读山西近年来的产业结构图,该省产业结构变化是( >A 第一产业比重略有回升B 第二产业的比重开始下降C 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且占据主导地位D 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幅度最大下图中甲、乙表示两个不同的区域,据此完成12—13题。

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

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

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一、对环境因素的分析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环境空间中进行的。

自然环境的优劣和社会环境的好坏,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从自然环境看,我国中西部省区的农村大多数地处山区,农业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农民居住与生存环境也普遍恶劣,尤其是西部地区,集中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以及大面积的戈壁沙漠和红土溶岩,土地贫瘠,低温缺水,灾害频繁,使得农业生产中所必须具备的光、热、水、气、土五大基本要素配比失衡,致使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条件极为不良。

在西北地区,虽然光照较为充足,但因水资源的极度缺乏使干旱频发,作物枯死,有些情况下还会发生严重的人畜饮水困难。

这些灾害的发生不仅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低下,而且还引致其波动性的加剧。

在新疆、青海、西藏等农牧业生产区,农业生态环境亦同样恶化严重,干旱风沙,低温少热的环境,不仅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极短,而且还经常在作物可生长的有效季节内发生不利于生产正常进行的其他灾害,如泥石流、霜冻等,在整体上形成了不利于农牧业生产发展的自然环境障碍。

从社会环境看,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农村地处比较偏远,信息相对闭塞,对外交通不便。

如在1997年时,中西部的铁路密度与公路密度分别是51.01km/km2和957.44km/km2,而同期东部却分别为160.86km/km2和2859.73km/km2,前者仅为后者的1/3左右。

这使得在远离国际市场和国内中心市场的同时,由于交通不便,导致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区位劣势。

一方面是内部输出的代价较为昂贵,另一方面又使外部输入的成本居高不下,双向迭加,形成了高昂的交易成本,从而处于相对封闭的自我发展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其发展的效率是极其低下的,尤其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后的全面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将更是如此。

这也可以从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得以看出。

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绝大多数或者基本上是仅限于东部地区,在广东、上海、福建、江苏、山东等省市,其外资利用水平很高,而中西部省区与之相比则十分低下。

当代中国经济思考题

当代中国经济思考题

当代中国经济思考题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转型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何区别?与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转型不同,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不是“休克疗法”,而是“渐进式”的。

换言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特征是,以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同时运行的“双轨制”方式来进行的,即在维持原有计划体制内的经济成分运行机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允许体制外经济成分以市场机制来发展,或者是放松对体制外经济发展的管制的体制改革方式来进行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主攻方向可用三大目标来概括:建立“公共尺度体制”、“公共财政体制”、“公共政府体制”。

根据三大体制的要求,应将裁藩、分流、定分、厘标、退市作为逼近改革终极目标的主要途径。

中国———渐进式改革;俄罗斯———“休克疗法”。

俄罗斯在转型的起点就有了明确的制度选择:一是要在国家政体上由共产党一党执政转向多党议会制;二是要在经济体制上由集权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批评俄罗斯的转型是简单照搬了教科书中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过分迷信市场经济的功能。

但杨小凯认为,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宪政制度的转变。

“如果说俄罗斯转型的教训是在一个时期过分迷信市场经济,那么中国转型的教训可能是忽视了尽快建立一套有效的社会政策,并由此构建经济健康转型的社会安全网”。

二、分析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趋势及对策从去年开始,中国经济已经结束了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开始放缓,中国进入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意味着今后中国的很多层面都将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

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是一种长期趋势,以往通过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

因此政策层面上需要进行大幅度的调整,目前能看到决策层在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决心,但也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要面临的一些中国经济发展本身的根本性难题。

首先是中国经济传统比较优势逐渐消失,新的比较优势没有创造出来,实体经济将不可避免陷入低速增长甚至衰退;其次,技术赶超策略逐渐失效,后发优势逐渐丧失,原创性科技成果严重不足,这成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主要制约;第三,收入分配差距和贫富两极分化日益突出,容易诱发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第四,经济体系总体负债率快速上升,这必然拖累实体经济健康稳定增长,甚至酿成金融危机。

当前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十个因素

当前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十个因素

当前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十个因素(一)1、西部地区经济规模小,总体经济实力弱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规模是其总体经济实力的集中表现,是决定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规模、经济实力同东、中部相比十分落后,这是制约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表1是1998年全国各地区经济规模、人均GDP情况。

1998年全国实现•GDP (国内生产总值,下同)82780.3亿元,其中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1552 亿元,仅占全国GDP的14.0%,而东、中部地区1998年分别实现GDP48,115亿元和23114 亿元,分别占全国的58.1%和27.9%,东部地区GDP的规模为西部的4.2倍,中部地区GDP的规模是西部的2.0倍。

1998年,在全国各省市经济规模的排序中,规模最小的前10个省份西部地区占了7个,•西部地区经济规模最大的XX省的经济规模也仅排在全国的第10位。

比较可知,西部地区的经济规模明显小于东、中部地区,因此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落后于东、中部地区。

人均GDP是反映地区富裕程度和经济实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1998年,西部地区人均GDP4051.9元,中部地区为5249.2元,而东部地区人均GDP高达9482.8元,东部地区人均GDP比西部多5431.1元,是西部地区人均GDP的2.34倍;中部地区人均GDP 比西部多1197.3元,是西部地区人均GDP的1.3倍。

1998年,西部地区人均GDP超过5000元的省份只有XX一个,其人均GDP为6392元,也仅位居全国人均GDP最高排序的第11位,其余的西部省份人均GDP均小于5000元,全国人均GDP最低的是西部的XX省,只有2301.5元,而全国人均GDP最多的XX市为25192.7元,是XX省的10.9倍。

东部还有7个省份的人均GDP超过了1万元。

比较可知,西部地区不仅GDP总规模落后于东部、中部地区,其人均GDP也明显落后于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及富裕程度均无法与东部相比,也明显不如中部地区。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协调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协调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协调中国西部地区是指中国经济较为欠发达的地区,主要包括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

由于历史、地理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中国西部地区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协调。

一、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部地区地处高原和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限制了其经济的发展。

而东部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对外交流更加便捷,因此经济发展较快。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也是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

东部地区凭借其先进的交通、通讯和能源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创新,推动了其经济的迅速发展。

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欠缺,严重制约了其经济的发展。

再次,经济政策的不公平也是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中国东部地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区域,享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政策。

而西部地区则缺乏政策支持,导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二、区域协调的必要性区域差异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过大的差异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不稳定因素。

因此,实现中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中国西部地区是资源丰富的地区,特别是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

通过推动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化配置,促进全国资源的高效利用。

其次,区域协调发展可以缩小区域差距,促进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西部地区的经济相对发展滞后,但却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引导东部地区的投资、技术和人力资源流向西部地区,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最后,区域协调发展可以提升国家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全面协调发展,把全国各地的经济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将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破解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路径选择

破解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路径选择

新东方》2019年第收稿日期:2019-03-05作者简介:陈增帅,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对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有效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就要准确把握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找准影响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一、不平衡不充分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一)正确认识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与不足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和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但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社会和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等多方面的原因,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的差距越来越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尤为突出,抵御经济波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不足,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比较摘要:对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经济领域的不平衡与不充分。

因此,要准确把握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机遇,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有效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矛盾;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0X (2019)02-0040-06陈增帅破解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路径选择The New Orient繁重,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表现尤为突出经过多年开发建设,西部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

关于西部地区人才短缺问题的思考

关于西部地区人才短缺问题的思考

达的深刻主旨一人生命运变幻无常, 难以把
握。我们从这一动机中可以体味啊炳 “ 同是天 涯沦落人”的共鸣心态,体味他的坎坷的人生 经历和酸楚的人生感触。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
同时, 我认为, 音乐教学不论如何改革, 如何创新, 音乐的本质属性和教学中所表现的 丰富的情感内涵是不会改变的,而正是这两 点, 决定了不论时代怎样发展, 音乐教学都应 当做到一往 “ 情”深。即教师要做到人情,运 用作品中生动美好的形象,以炽热的情感, 晓 畅的教育语言, 把音乐作品情感淋漓尽致地传 送到学生的心田之中,使其和音乐产生共鸣,
相关解决措施时参考。 首先, 发展经济是解决包括人才短缺问题 在内的所有社会问题的前提基础和根本。发展 产生的问题必须依靠发展来解决。在经济发展 过程中产生的人才短缺问题只有在经济不断获 得发展的过程中才有可能逐步得到解决。生产 力水平落后,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是产生人才短 分人才都应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或通过联合培 外地客商不愿前来投资。久而久之西部地区经 济发展越来越慢甚至长期徘徊不前也就在情理 之中了。
缺乏技术不过是缺乏人才这个问题根源的一种 表面反映。正是这种差距和落后严重束缚了西 部地区向前迈进的脚步,成为了制约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 2.偏低的文化水平容易使人们产生安于 现状的思想,从而缺乏不畏艰难的进取精神和
养方式加以解决, 只有那些本地经济发展急需
而自己又无能力培养的特殊专才需要从外地引 进。之所以特别强调西部地区自主培养人才的 重要性和紧迫性是因为:
画、影像、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
让学生更好的欣赏作品,教师生动富有感情的 引导是关键 , 但怎样的引导是恰到好处的呢? 达到三方情感一教师情 、作品情 、学生情的和 有些教师深怕学生不理解音乐的表达 ,做了过 谐统一, 这也是音乐欣赏教学的最高境界。 多的分析说明,其实着是不对的,我们知道音 乐作为情感艺术,她是用来倾听感受的,而不 那么, 对于一个音乐教师而言, 如何使 自己的教学真正做到一往 “ 情”深呢? 是用来解释的。在学生没有建立良好的倾听习 一、钻研教材,把握作品情。音乐教材 惯和欣赏能力是,教师有要做必要的引导, 这 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 个引导应该是有帮助学生激发情感的,而不是 面。 《 黄河大合唱》中那悲壮浓郁又鼓舞人心 用过多的解释剥夺了学生感受音乐的权利。比 的爱国情, 《 白毛女》中那催人泪下的父女 如在欣赏 《 缚鱼》时,我说: “ 我们都渴望自 情, 马思聪的 《 思乡曲》中那强烈忧郁的思乡 由, 望这天空飞翔的鸟儿, 看着水中游动的鱼 情; 还有反映人类与自然斗争与命运斗争的音 儿,我们好羡慕啊! 那么鱼儿真的无忧无虑 乐作品 《 命运》 宁静柔和的音乐作品 《 ; 春江 吗? 你在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音乐是如何告诉 花月夜》 欢娱优美的音乐作品 《 大调弦乐 我们的? 当我以悲痛、低沉 、哀惋 、缓慢的语 ; G 小夜曲》 委婉细腻的音乐作品 《 ; 蹲鱼》等。 调和着音乐引导着学生倾听,此时,作品情, 教师情,学生情完全共鸣了。缚鱼的悲惨遭遇 教师要善于把握住教材中作品的情感因素,去 撞击学生的心灵 ,引导学生体会 、领悟 、反 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获得了 “ 润物细无声” 思。这样, 学生的心灵必将随之震动, 情感必 的艺术效果。 将随之勃发。 四、分析要素,体味作品情。如果将一部 二、设计导语,牵动学生情。怎样打开 伟大的音乐作品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 么,变化多样的音乐要素就好比生机勃勃的叶 学生情感的窗户, 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 拨动 子、千姿百态的树枝。 “ 叶、枝”与 “ 干”血 学生胸中的 “ 情”弦,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开场 白是主要的一个环节。比如在欣赏 《 梁祝》 脉相连。而好的音乐作品又总是作曲家有感而 发,因情而作, 作曲家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 时,我用这样的言语导人: 有一段感情传唱了 干”一样。教学 千年, 有一个故事流传了千年,当悲歌化作欢 贯穿作品始终,正如大树的 “ 歌的一瞬间, 蝴蝶是自由的……”寥寥数语, 时要认真理解音乐要素所浸润的作曲家的思想 命运》中的命运主题, 如投石击水, 从情感上一下子牵引住了学生, 感情。比如,贝多芬 《 从而激起他们感悟音乐的兴趣 。再比如欣赏 它是如此的来势凶猛而又形象 ,……。再如 56431 ( 《 2二泉映月》的引子音乐, 这是啊 《 黄河大合唱》时, 我说: “ 黄河作为我们的 061 母亲河 ,她是中华文化的摇篮 ,养育了我们世 炳对自己艰难人生发出的深沉啃叹, 这个感叹 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即无法作到 “ 对 济发展历史, 预测经济发展方向, 进而做出符 合经济发展要求的创造性工作。只有大力培养 症下药” ,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关领域人才短缺 问题。经常会出现迫切需要的人才引不进来, 扎根本地的自己人才,才会降低人才的流动 能够引进的人才又不一定符合要求的脱节现 性, 使人才的流动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 象。由此形成的不合理的人才结构必然会严重 响尽可能减小到最低程度。 4、长期靠引进 外地人才不利于西部地区掌握 影响甚至制约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自主培养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而只有拥有这类技 方式则能够摆脱这种被动状态,通过预测未来 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可以提前制订人 术,才能使本地的经济发展不受制于人,才能 才培养规划, 按计划培养人才, 从而避免需要 增强本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使本地企业在市 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才时找不到人才的窘境。 3、外来人才流动性大 ,不利于引进地区经济 5、人才是维持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的稳定发展。频繁的流动使外来人才难以较快 长期依靠引进外地人才,不注重自主培养人 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 ,难 以深人了解当地的经 才,不利于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 ,也不利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对策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对策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对策作者:徐建英来源:《学习导刊》2012年第02期【摘要】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古、广西。

面积5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7%。

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特别丰富。

其水能蕴藏总量占全国的82.5%。

其矿产资源的储量十分可观,依据已探明储量,西部地区的煤炭占全国的36%,石油占12%,天然气占53%。

全国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就有120多种。

但是整体上来说西部地区较其它地区的发展还是很缓慢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并提出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

【关键字】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问题;对策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或时代,是产业结构演变的背景条件。

不同经济发展时代有不同的要素结构和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是一定要素结构和技术结构的综合表现。

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势,即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从两条路径同时推进的,一是新兴的知识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

各国都加大了对科研和开发的投入,注重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是用新知识和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为了提高传统产业约生产效率,近几十年来,各国都致力于把成熟化的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从而提升传统产业结构的技术层次。

如美国运用计算机技术改造钢铁行业的设计和制造系统,实现了现场操作的自动化控制。

日本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装备批发零售业,提高了流通业的生产率等等。

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主要表现为主导产业的更替周期缩短,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趋势告诉我们,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如果再不加快步伐,我们将会被远远地甩在时代的后面。

1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1.1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全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发展战略分析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发展战略分析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发展战略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中西部地区依旧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面临着重大的经济发展问题。

本文将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入手,总结分析其发展战略,探讨如何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中西部地区经济现状的概述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区域发展不均的典型地区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限制,中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的发展步伐相对较慢。

与此相对的是,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导致中西部地区在各个领域的竞争力都较弱。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市场规模小、资源禀赋不足、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都是造成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企业实力不够强大,缺乏核心技术,高端制造业也有待加强,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营销思维,这些问题也严重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速度。

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分析(一)资源开发与环保并重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但是目前许多资源未被开发利用,随意开采又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因此,中西部地区应把资源开发与环保并重,将资源的开采、加工和利用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高技术产业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激烈,中西部地区应该尽快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技术研发,提高科研人员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发展高技术产业据此加快产业升级,高技术产业将成为提高中西部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三)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农业等资源,应该立足资源独特性、人才优势、品牌效应等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和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牌、有竞争力的产业,加速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得到高度重视,为中国经济普及推动作出重要贡献。

政府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包括道路、铁路、水利、电力、通讯等,以确保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与东部地区持平。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摘要: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客观存在,其中尤以东西之间的大地带性差异最为突出。

近年来,中国西部不发达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打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当突出,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联系、社会发展程度差异及其成因,从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方面,作具体深入的考察研究,以期从几个的角度,揭示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多重因素。

本文研究的重点,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二是社会环境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成因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社会问题中国的东西部经济差距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伴随着我国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东西部经济差距也不断扩大,东西部经济差距加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

下面就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国东西部差异比较现状特点东部地区主要由平原及低矮的丘陵组成,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广东、河北,土地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产量也高,被誉为“鱼米之乡”;西部地区大都是高山高原,崇山峻岭巍然矗立,沙漠戈壁面积大,对外部的联系交往十分艰难,一些地区几乎处于同外界隔绝的状态。

包括甘肃、广西、贵州、内蒙古、宁夏、青海、山西、四川、西藏、新疆、云南、重庆。

直到现在,交通不便,相互阻隔,仍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青藏高原极其严寒,西北地区极其干旱,黄土高原极其贫瘠,云贵高原极其险峻,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从我国来说,区域差距一直存在着,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均衡发展战略”时期也不例外。

新中国建立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居最末。

西部地区的发展困境

西部地区的发展困境

思想观念的束缚
.
安于现状
生育观
特有的 民族观念
自然资源丰度排前15名的省区
西部的“资源诅咒”
西部处于不利的贸易地位
资源产品定价的非市场化 产业结构单一
资源开发造成生态破坏
政策导向
“两个大局”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 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 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 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 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 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 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 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 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气候恶劣
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有高山阻隔 ,海洋气流不易到达,形成明显的温带大 陆性气候。西北地区年降水量从东部的 400 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 200毫米,甚至 50毫 米以下。干旱,半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 特征,并且自然灾害频发。
区位劣势
西部省区远离海岸,又有山河阻隔,十二省区中除了广 西有数百公里的海岸线外,其他省份都深处内陆。由于西部 地区交通欠发达,商品运距远,成本高,限制了与其他地区 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自然条件的制约
气候恶劣 地形复杂 区位劣势
贫穷
地形复杂
我国的地形总体来说是西高东低,从西部向东部海拔 逐渐降低,分为高原、丘陵、平原三级阶梯。西部大部分 处于高原地带,新疆占71.1%,宁夏占99.1%,青海占98.3% ,西藏占96.8%.同时,沙漠和戈壁பைடு நூலகம்总面积的40.6%,复杂 的地理条件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策导向
1980 年代初期, 我国理论界提出了 “ 梯度推移” 理论, 其主要内容是: 我国地域空间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 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经济 发展的空间和时序选择应当是:由东 向西, 按技术梯度, 使“ 先进技术” 地带逐渐带动“ 中间技术” 地带。

制约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简析【优质】

制约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简析【优质】

选题号:3经融1101 肖金201104051制约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简析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中国新的改革任务提出了要求,其中涵盖的15个改革任务中有6个是关于经济的,由此可以看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发展依旧是我国的中心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维持着持续的高速增长,GDP增长率平均在10%以上,但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增速慢慢趋缓,甚至逐年呈下降趋势。

有这样一组数据:2013年上半年的GDP为248009亿元,同比增长7.6%,2012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率为7.8%,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回落。

当然,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确不可能永远维持一个如此高的水平,但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出现的一些问题确实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其中以下两点我认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一、人口问题:包括我国的人口基数、人口结构及人口的分布问题(1)人口基数: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2005年人口就已经到达了13亿,接近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庞大的人口数量就意味着其中蕴含的众多社会问题,就业、住宅以及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基数面前都会被无限放大,因此,在这方面,出现的一个小小的问题对经济的发展来说都可能是致命的。

(2)人口结构: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2012年16周岁到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22亿,比上一年绝对减少了205万;中国老龄化60周岁以上的人口,2012年已经达到1.97亿,占我国大陆总人口的14.3%。

并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主要特征。

因此可以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伴随21世纪始终,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当然,国家当局早就对此予以重视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提出了单独二胎、延迟退休时间等改革方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希望这些改革方案能落实到实处。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调控策略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调控策略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调控策略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这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调控策略。

一、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有利于发展海洋经济;而中西部地区则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适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经济。

这种自然资源的差异导致了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形成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态势。

另外,自然环境的差异也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土地贫瘠,限制了该地区的农业和工业发展;而长三角地区地势平坦,气候适宜,有利于工农业的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西部大开发,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同时,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因素人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人口众多且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这导致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快速,而西部地区发展滞后。

人口因素与城市化水平紧密相关。

大城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资源,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地区。

例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金,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人口聚集导致的问题,政府可以实施培育新兴城市的战略,鼓励人口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推动城镇化进程。

同时,加强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潜力。

三、政策因素政策因素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特区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人才流入沿海地区,助推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而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较小,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政策因素导致的不平衡问题,政府应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鼓励跨省市间的合作发展。

地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地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地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分析地域经济差异是指在某一时期内,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和人均收入等方面的差异。

在我国,地域经济差异非常明显,其中的影响因素也非常复杂。

本文将从政策、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等方面探讨地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一、政策因素政策因素是影响地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我国,政策因素在不同地区的实施程度和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

区域政策对于地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比较直接。

近年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包括财政转移支付、减税降费、扶贫贷款等,这些政策对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然而,政策实施的效果也因地域而异。

在东部发达地区,由于政策的优势积累和规模效应,经济发展水平高,相对容易实现政策的良好效果。

而在西部地区,由于基础投资热潮和对地方政府的严格管控,政策实施效果相对较差。

二、自然环境因素地理位置、气候、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地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然环境因素对各地区资源质量、资源规模、农业和工业发展水平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高新技术产业更受自然环境的制约,高海拔地区不利于发展工业经济等。

自然环境因素对地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是渐进的、持续的。

中央政府在重点地区实施的精准扶贫、大规模综合治理等政策,都有一定的自然环境因素的考量。

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的资源利用,却需要科学、包容、可持续的社会环境。

三、人口因素人口因素影响地域经济差异有着长远的作用。

在表现形式和影响途径上,变化非常复杂。

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和经济结构对地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有着不同的因素。

总的来说,经济发展环境、人口素质和文化传统相对较差的西部地区,人口因素对地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更加显著。

人口数量对于地域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西部人口相对较少,在工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会缺乏潜在劳动力和市场。

西部地区在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需要更多的传统工业支持,以吸纳更多的就业。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现阶段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

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环境保护,治理生态环境;注重资源优势,开拓新兴产业是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西部;经济;制约因素中国西部地区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等10 个省、市、自治区。

在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差异都很大,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现。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缩小地区差距,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1 西部经济发展现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2年7月21日在贵阳发布了《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2)》。

蓝皮书指出:我国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可喜成效,重点区域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得到加强,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加快;民生事业全面推进;城镇功能与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社区建设成效显著;人口与社会结构均衡发展;环境状况有所改善。

[1]然而,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当前我国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

特别是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比,明显减弱。

现有的资源条件下,所发展的电力、烟草、食品加工、建材、药化等产业的总体规模都不大,经济总量较小。

很多西部地区的三大产业都还处于基础阶段,工业发展的速度和总量与中东部地区都还有很大差距。

特别是,部分西部地区虽然具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但是农业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农产品的深加工与全国相比,差距仍然很明显。

2 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制约因素2.1 自然条件差西部10个省区市土地面积546.2万平方千米,占全国960万平方千米陆地面积的56.9%,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能源基地、原材料工业基地和重工业基地,在中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十个因素(一)1、西部地区经济规模小,总体经济实力弱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规模是其总体经济实力的集中表现,是决定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规模、经济实力同东、中部相比十分落后,这是制约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表1是1998年全国各地区经济规模、人均GDP情况。

1998年全国实现•GDP (国内生产总值,下同)82780.3亿元,其中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1552 亿元,仅占全国GDP的14.0%,而东、中部地区1998年分别实现GDP48,115亿元和23114 亿元,分别占全国的58.1%和27.9%,东部地区GDP的规模为西部的4.2倍,中部地区GDP的规模是西部的2.0倍。

1998年,在全国各省市经济规模的排序中,规模最小的前10个省份西部地区占了7个,•西部地区经济规模最大的四川省的经济规模也仅排在全国的第10位。

比较可知,西部地区的经济规模明显小于东、中部地区,因此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落后于东、中部地区。

人均GDP是反映地区富裕程度和经济实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1998年,西部地区人均GDP4051.9元,中部地区为5249.2元,而东部地区人均GDP高达9482.8 元,东部地区人均GDP比西部多5431.1元,是西部地区人均GDP的2.34倍;中部地区人均GDP 比西部多1197.3元,是西部地区人均GDP的1.3倍。

1998年,西部地区人均GDP超过5000元的省份只有新疆一个,其人均GDP为6392元,也仅位居全国人均GDP最高排序的第11位,其余的西部省份人均GDP均小于5000元,全国人均GDP最低的是西部的贵州省,只有2301.5元,而全国人均GDP最多的上海市为25192.7元,是贵州省的10.9倍。

东部还有7个省份的人均GDP超过了1万元。

比较可知,西部地区不仅GDP总规模落后于东部、中部地区,其人均GDP也明显落后于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及富裕程度均无法与东部相比,也明显不如中部地区。

表 1: 1998年各地区GDP及人均GDP 情况地区年底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 人均GDP(万人) (亿元) (元)全国 123282 82780.3 100.0 6714.5东部合计 50739 48114.5 58.1 9482.8中部合计 44033 23113.7 27.9 5249.2西部合计 28510 11552.1 14.0 4051.92、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其主要特点是构成GDP的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合理。

从现实来看,•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明显落后于东、中部地区,见表2。

表 2: 1998年各地区经济结构分布情况地区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比重(%) 工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全国 14868.9 18.0 38588.6 46.6 33358.2 40.3 29323 35.4东部 6777.8 14.1 23245.3 48.3 20284.3 42.2 18091 37.6中部 5279.5 22.8 10493.4 45.4 9142.3 39.6 7341 31.8西部 2811.6 24.3 4849.9 42.0 3931.6 34.0 3891 33.7首先,传统的农业产业在西部地区的经济构成中所占的比重较高。

1998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3%,比中部地区22.8%的比重高1.5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14.1%的比重高11.2个百分点。

与此相对应,西部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东、中部地区。

1998年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2%,比中部地区45.4%的比重低3.4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48.3%的比重低6.1 个百分点,•可以说第二产业的落后是西部地区经济实力不强的关键问题。

西部与中、东部在产值上的差距,也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上:1998年,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只有4849.9亿元,同年中、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0493.4 亿元和24245.3亿元,•中部和东部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为西部的2.16倍和4.79倍。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也明显落后。

1998年,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891亿元,占其GDP的比重为33.7%;而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8091亿元,占其GDP的比重为37.6%。

从绝对值上看,•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只为东部地区的21.5%;从相对量上看,•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其GDP 的比重比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占其GDP的比重低3.9个百分点。

从东、中、西三个地区经济结构的比较可知,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结构差距主要在第二产业,即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明显落后于中部地区;而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均存在很大的差距。

3、西部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明显低于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教育基础弱、培养人才的环境较差,导致人才的相对短缺和人口文化素质的落后,因此影响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现代经济的发展速度决定于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于科技的发达与否,科技的发达又决定于人才和人口总体素质的高低。

西部地区人口素质存在如下几个不足:一是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大大低于中、东部地区。

•1998年,全国6岁以上人口中受到过中、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为10.67%和2.7%,其中东部地区受到过中、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为11.63%和3.28%,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中部地区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为10.89%和2.6%,接近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为8.58%和2.19%,比东部地区分别少3.05和1.09个百分点,比中部地区分别少2.31和0.41个百分点(见表3);表3:各地区6岁以上人口受中高等教育程度情况(抽样调查) 单位:人地区 6岁及6岁受高中受高中教育受大专以上受大专以上教育以上人口合计教育人口人口比重% 教育人口人口比重%全国 1150370 122741 10.67 32114 2.79东部小计 476370 55405 11.63 15644 3.28中部小计 412347 44885 10.89 10733 2.60西部小计 261653 22454 8.58 5739 2.19二是西部地区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高。

1998年在全国15岁以上人口的抽样调查中, 东部地区的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抽样人口总数的14.9%, 中部为13.7%,而西部高达20.7%, 分别比中、东部高7和5.8个百分点(见表4);表4:各地区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分布情况(抽样调查)地区 15岁及15岁文盲、半文盲比重(%)以上人口(人) 人口(人)全国 941147 148522 15.78东部小计 393429 58667 14.90中部小计 334281 45689 13.66西部小计 213438 44164 20.69三是西部地区每年新增加的高素质人才数量明显少于东、中部地区。

1998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829833人,其中东部地区有416165人,占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的50.2%,占东部地区人口总数的0.•08%•;•中部地区高校毕业生数为263907人,占全国高校毕业生数的31.8%,占当地人口总数的0.06%;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数为149,761人,占全国高校毕业生数的18.0%,占当地人口总数的0.05%(见表5)。

在新增加的高素质的大学毕业人才数量中,东部地区是西部的2.78倍,中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1.76倍。

无论是新增人才的总量,还是新增人才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西部地区均明显落后于中、东部地区。

如果考虑到因各地区对人才吸引力的不同导致西部人才向东部流动因素的话,西部地区新增人才的落后程度则更大。

表5:各地区高校毕业生、在校生及新招生分布情况地区年底总人口高校毕业生高校毕业占高校招生高校招生数高校在校高校在校生(万人)数(人)全国比重(%) 数(人) 占全国比重(%) 学生数(人) 占全国比重(%) 东部小计 50739 416165 0.08 547434 0.11 1721864 0.34中部小计 44033 263907 0.06 344670 0.08 1073826 0.24西部小计 28510 149761 0.05 191523 0.07 613074 0.22全国 124810 829833 0.07 1083627 0.09 3408764 0.27四是西部地区的高素质人才的后备力量远远落后于东中部地区。

1998年,全国高等学校新招生数和在校学生数分别为1083629人和3408764人,其中东部地区高校新招生数为547434 人,占全国的50.5%,高校在校生数为1721864人,占全国的50.5%;中部地区高校新招生数为344670人,占全国的31.8%,高校在校生数为1073826人,占全国的31.5%; 而西部地区高校新招生数仅为191523人,占全国的17.7%,比东、中部分别低32.8和14.1个百分点,•西部高校在校生数为613076人,占全国的18.0%,分别比东、中部低32.5和13.5个百分点。

•从绝对数量上看,东部地区的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是西部的2.86倍和2.80倍,中部地区的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是西部的1.8倍和1.75倍。

上述分析表明,西部地区无论是人口的平均文化水平还是人才培养的能力、后继人才的储备等方面,均明显落后于东、中部地区,这将制约西部地区今后的长期发展。

4、西部地区科技开发及应用能力落后,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动力不足从事科技研究与发明的科技人员少、科技成果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落后于中、东部地区,这是西部地区科技开发及应用能力低下的突出表现。

表6是1998年全国各地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政府部门研究人员的分布情况。

1998年,东部地区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7903388人,•占东部地区人口总数的1.56%,占全国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7.8%;中部地区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5889180人,占东部地区人口总数的1.34%,占全国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8.2%;西部地区国有企事业专业技术人员有3645667人,占西部人口总数的1.28%,占全国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7.4%。

从绝对数量上看,东、•中部地区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分别为西部地区的2.17倍和1.62倍;从比例上看,西部地区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分别比东、中部地区低0.28和0.06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国的比例分别比东、中部低20.4和10.8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