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森林及其保护》_1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的作用及其保护
一、必备知识和答题规范
1.森林资源的作用
(1)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2)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效应最突出的是“地球之肺”功能。

需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全球大气中CO2增多,与破坏热带雨林有一定关系。

(2)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3)热带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3.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害
世界上的热带雨林一旦遭到大面积破坏,其后果不堪设想。

其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从而引起降水减少,气候干旱,甚至出现旱涝失调的局面。

(2)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3)热带雨林的破坏还会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基因不断减少。

二、典型例题
例题1.(2014·课标Ⅰ,7~9)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1)~(3)题。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例题2.(2013·课标Ⅱ,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图a、图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6分)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8分)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

(6分)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4分)
例题3.【2017全国卷Ⅲ】[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

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

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三、针对训练
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

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

读图完成1~2题。

1.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A.①B.②C.③D.④
2.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 A.①B.②C.③D.④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

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

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

这一生态系统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据此完成3~4题。

3.该生态系统中,森林的功能是()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净化地表径流③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④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该生态系统中村寨都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这是因为()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B.可以避免洪涝灾害
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D.可以观赏梯田美景
甘肃永昌县喇叭泉林场,位于石羊河一级支流西大河流域中段,是永昌县北部的主要生态防护屏障。

但20世纪90年代开始,树木随着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而大量死亡。

2003年起,林场在规划改造区域,实施外围乔木、灌木和内部枸杞、沙棘(白榆)配置(如图)的林带
建设。

完5~7题。

5.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能源短缺,过度砍伐B.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加
C.西大河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D.植被新陈代谢,群落自然更替
6.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明显影响是( )
A.可开垦耕地面积增加B.荒漠化范围缩小
C.区域土壤肥力增加D.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
7. 2003年起喇叭泉林场开始的林带建设,使得林场( )
①防风效能明显,风速明显降低②虽没经济效益,但生态效益突出③农田蒸发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加④土壤熟化速度加快,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8.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图6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

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

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8分)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8分)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4分)
森林答案:
例题1(1)解析通过计算,2009年生物量为4,2010年为4.78,2011年为4.93,2012年为5.04,2013年为5.19,生物量逐年提高,①项正确,②项错误。

通过读表可知,灌木植物数量没变,而草本植物数量增多,因此植株密度增大,③项正确。

材料和图表无法体现植被分布情况,④项错误。

故A项符合题意。

(2)D[解析] 对比表格中的数据,表中地下生物量中灌木植物下降,草本植物则大幅上升,出现此消彼长的竞争。

(3)解析通过对图表信息的整体把握,灌木植物数量上没有变化,地上生物量略有增加,而地下生物量略有下降,整体而言变化不大;再看一下草本植物,植株数量增加,地上生物量增加较多,地下生物量也有增加,整体而言增加很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结合变化的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D项符合题意。

例题2
(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

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例题3.【答案】(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截留的降水量较少。

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

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

【解析】首先,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较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截留的降水量多,涵养水源的能力强。

其次是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的保护,水分易散失,且土壤蓄水能力较低,涵养水源的能力弱,因而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天然的雨林湿度低。

针对训练
第1题,观察四幅图中距地面6米高度以内风速的大小,最大风速依次约1.3千米/小时、3.2千米/小时、3千米/小时和6千米/小时,因此该范围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是下层有灌木的针叶密林。

第2题,华北地区位于中纬度的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该气候条件下,典型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可知,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答案 1.A 2.B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该生态系统中,森林位于山地的上部,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地表径流等功能;从图中来看,森林没有分布在农田周围,不是护田林,③错。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是分布在城区森林的功能。

第4题,在该生态系统中村寨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和森林的下方,可以获得经森林净化后的清洁水源。

答案 3.A 4.C
5.C 6.D 7.D
第5题,喇叭泉林场位于干旱区,植被依靠地下水生存,上游引水过多,林场来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致使树木死亡。

第6题,树木大量死亡,使清河绿洲北部的生态安全屏障整
体防护功能大幅度衰退,林地内原已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流沙开始南侵,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向南扩大,区域土壤肥力降低。

第7题,外围和内部林带建设,防风效能明显,风速明显降低,农田蒸发量减少,树木蒸腾增加,空气湿度增加;大行距内耕作低杆农作物,林地间土壤熟化过程加速,水肥条件优越,沙棘和枸杞的生长加快,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8.(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

(3分)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

(3分)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分)(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

(2分)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

(3分)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分)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2分)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