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word教案 (5)
人教初中历史七上《2 原始的农耕生活》word教案 (5)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目标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
2、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
3、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复习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主要有哪些? 出示复习问题,观察学生复习情况独立思考,组内互助,组间交流重点关注复习不认真的学生研习一、河姆渡原始居民1、生活的年代、地点2、生活特点3、比山顶洞人有哪些进步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年代、地点?使用怎样的工具?简要叙述一下他们的生活状况?2、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1、指导学生观察教材图片、地图,讲授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年代、地点生活特点。
2、解释第7页文献资料。
引导学生学习比较的历史学习方法。
1、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在教材上用双色笔做好标记。
2、通过教师对比找出河姆渡人比山顶洞人的进步,学习比较的历史学习方法。
“耒、耜”有的学生不懂,结合材加以解释指导学生看图,学会观察、使抽象的东西变得直观具体二、半坡原始居民1、生活年代、地点2、生活特点1、生活的年代、地点?2、半坡原始居民使用怎样的生产工具?他们的生产状况怎样?3、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怎样?1、指导学生观察教材图片、地图,引导学生养成左图右史的学习习惯。
2、对本目内容总结性精讲,让学生形成明确的认识。
1、阅读教材,了解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特点。
2、看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式房屋”图,它们的发现说明了什么呢?他们的房屋建造为什么不同呢?有什么好处?解释“粟”、结合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状况,概括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年代、地点?他们的生活又有何变化?教师精讲,对大汶口晚期的社会状况释难性精讲。
历史七年级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1、了解和掌握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2、原始农业发展的背景、表现、地点、标志、意义是什么?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
1)、出示自学提纲
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距今的时间、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原始手工业怎样?
教学方法与手段
比较法、归纳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等第一课时课Fra bibliotek数1课时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备内容或集体备课讨论记录(标、增、改、删、调)
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
1)、导入新课: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原始农业发展的状况如何?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
1、组内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互相交流。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听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2、师生互探。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展示、纠错和点拨。
3、教授内容:原始农业发展的背景、表现、地点、标志、意义是什么?
(一)、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学生回答:半坡居民生活距今时间、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原始手工业怎样?
(二)、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学生回答: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距今的时间、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原始手工业怎样?
教师点拨并展示答案。
教师点拨并展示答案。
(三)、动脑筋: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初一历史上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的教案
初一历史上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的教案初一历史上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的教案初一历史上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的教案[授课过程]导入新课:回顾第1课:元谋人、北京入主要靠捡拾、采集为生,住在洞穴里或树上,生存问题一直是原始社会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
但是,到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这种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授课:从课本与历史图册上找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等遗址的位置,得出氏族村落遍及中华大地的结论。
通过长江和黄河流域的这两个典型代表来说明我们祖先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状况。
(1)如果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你会考什么维持生存?如果仅靠在野外野果为生,那么到了没有果实的季节或者恶劣天气影响所导致没有果实怎么办?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2)关于河姆渡人的生活,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多媒体讲述基本知识点,并提问:①河姆渡人住在干栏式房屋里生活师:为什么会在干栏式房屋中生活呢?(由于南方水分较大,不适宜于在地下生活)②河姆渡人使用的工具与器具:石斧、石凿、骨耜、陶缽师:河姆渡人种植的会是什么农作物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关于半坡人的生活,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多媒体讲述基本知识点,结合河姆渡的房屋类型的成因,提出以下问题: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那么这两种房屋建筑能不能相互混用?导出这两种建筑产生的地理因素所起到的影响。
关于半坡人的社会状况,通过地图上显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地理位置,教师说明这两个氏族村落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虽基本上同属一个时期,但从考古发现来看,他们的社会生活有很多不同之处。
(4)教师出示人面鱼纹陶盆、土鱼纹陶盆,说明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半坡人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结合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课堂小结】通过对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两个典型代表的学习,了解了原始的农耕生活状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主要讲述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农耕生活的特点和演变。
本课内容包括:原始农耕的产生、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农耕文明的发展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发展过程,认识农耕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原始农耕生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对农耕生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产生疑问,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同时,学生对于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有一定的兴趣,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深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认识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特点,了解农耕文明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尊重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特点。
2.教学难点: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特点。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提炼关键信息。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史料,分享学习心得。
4.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2.教案: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编写详细教案。
3.史料:教师收集与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史料,如图片、文字资料等。
4.课件:教师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古代农耕文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农耕生活吗?农耕生活是如何产生的呢?”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教案呈现教材内容,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特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word教案文档【三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三篇】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三篇】【导语】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小编整理了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二、河姆渡遗址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
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学生看书、寻找、发现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大胆猜测、想象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华师大版历史七上原始农耕文化word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年级:七年级主备:许高雅审阅:薛惠芳审定:张小美班级:姓名:教师寄语:不为退步找理由,要为进步找方式。
学习目标:1、识记以半坡原始居民为代表的北方农耕文化和以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代表的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
2、对照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农作物、建造衡宇有所不同的原因。
3、掌握原始聚落形成的原因。
根本线索:生产力的开展使我国原始人类开场步入原始农耕时期。
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别离是北方和南方农耕文化的代表。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原始聚落,也是以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为例介绍南北的特点的。
学习时要抓住生产力开展这条主线,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开展的重要标志。
学习进程:一、情境导入二、自主预习:〔考考自己〕1、找一找:到第三课“我国农业先民文化遗址散布图〞上找找:半坡和河姆渡遗址的位置。
2、原始农耕时期的代表中,半坡遗址发现于___________,河姆渡遗址发现于_________,_________原始居民还最先种植蔬菜。
_______________原始居民在建造衡宇时,已经掌握卯榫技术。
3、南、北方的先民都已会制作_________和_________。
4、考古学上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新石器时期〞,所以说半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聚落〕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聚落〕都生活在________时期。
5、_________建筑对后世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有所启发。
三、课堂探讨〔一〕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上标记〕1、半坡原始聚落和河姆渡原始聚落有哪些一路的特征?2、读讲义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回答:〔1〕猜想这件陶器的用途有哪些?〔2〕盆上刻鱼说明了什么?彩陶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3、原始聚落形成的原因是什么?4、半坡和河姆渡原始聚落的衡宇建筑各是什么特点?成因是什么?这样的特点各有什么益处?〔二〕合作探讨〔自古成功在尝试!〕小组长组织研讨自主学习中不会的问题,小组解决不了的将题号写在黑板上。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是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主要讲述了人类从采集狩猎过渡到农业生产的过程,分析了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和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原始社会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掌握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始农业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意义,掌握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始农业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事例、视频等,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课件,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
2.图片:准备与原始农业相关的图片,如原始农业生活场景、农作物图片等。
3.视频:准备关于原始农业的短视频,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原始社会的狩猎采集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类会从采集狩猎过渡到农业生产?2.呈现(10分钟)呈现课件,详细介绍原始农业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意义。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
华师大版七上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word学案
华师大版七上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word学案一、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简述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特点。
二、本节课的重点难点1.重点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点。
2.难点分析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比较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三、学生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四、自学提纲(一)阅读课本独立完成下表一、北方农耕文化的代表——半坡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位于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类不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原始纺织业原始制陶业原始建筑业表现二、南方农耕文化的代表——河姆渡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类不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原始捕鱼业原始制陶业原始建筑业表现(二)小组讨论完成下列咨询题1.想一想:彩陶的显现从全然上讲明了什么?2.旧石器和新石器有什么区不?3.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4.原始聚落形成的缘故是什么?五、自我检测题1.我国北方的先民开始步入原始农耕时代是在距今()A.10万年B.约2万年C.约8000年D.约5000年2.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粮食作物有()A.粟B.水稻C.白菜D. 芥菜3.下列原始居民生活在今陕西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4.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畜牧业的国家B.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国家C.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的国家D.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5.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是()A.洞穴B.干栏式房屋C.阁楼D.半地穴式房屋6.差不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人类是()A.元谋人B.半坡人C.北京人D.山顶洞人7.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式古代的()A.中国B.印度C.埃及D.巴比伦六、当堂检测题1.“神农时,民方食谷”,估量一下,文中的“谷”(粟)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一先民培养的()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居民种植粟的全然缘故是()A.饮食适应B.劳动工具C.自然条件D.劳动技术3.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方式是()A.点穴下种B.牛马耕种C.田间套种D.机械耕种4.我国原始居民辞不原先居住的洞穴,搭建居所,形成原始聚落的要紧缘故是()A.谋生方式的变化B.气候条件的变化C.物质条件的变化D.意识形状的变化5.下列我国远古人类遗址在长江流域的是()A.北京人遗址、元谋人遗址B.元谋人遗址、半坡人遗址C.河姆渡人遗址、半坡人遗址D.元谋人遗址、河姆渡人遗址6.如果你生活在半坡时代,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把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是()A.打制石器B.青铜剑C.磨制石器D.铁斧七、拔高摸索题课本P9页动脑筋八、作业题完成随堂练九、谈谈学习本节课后的感受十、名人名言要向大的目标走去,就得从小的目标开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学设计
【课程要求】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生产。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主要依据。
【教材分析】全课共三个子目: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课标未作要求)。
全文围绕原始农耕文化这个主题,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适应与改造。
【学情分析】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这样一门新学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因而教学中必须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切忌死记硬背,切忌教师“一言堂”,而应设法让学生全身心投入。
同时,该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有所发展,但必须依赖形象思维过渡,有意注意时间需要多样刺激来延长,因此,必须借助新的情境、新的学习方式、新的信息刺激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记住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2、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河姆渡遗址,次重点是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属阅读内容。
难点: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点。
【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综合使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学案 华东师大版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自主学习】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的国家。
2.发现的原始居民的聚落遗址在北方农耕文化中很有代表性。
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遗址,则是南方农耕文化的代表。
3.当时,南、北方的原始先民都已会制作磨制和,考古学上称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为“”。
4.和北京人的原始群居相比,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式房屋以及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式房屋则说明了人类在不断进步。
5.半坡原始居民能够制造色彩鲜丽的,河姆渡人会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掌握了一些原始的技术。
【要点破解】要点一: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北京人相比,在生活方面有了哪些进步?要点点拨:这一时期的原始居民,已经会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建造适合自己居住的房屋,过上了定居的生活,会种植农作物,并饲养家畜。
【例1】(2010山东省滨州中考,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A.农业生产的出现 B.火的使用 C.建造房屋 D.使用陶器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探究能力。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随着农业的发展,工具的不断进步,才开始了定局生活。
所以,故答案为A。
要点二: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有哪些不同点?要点点拨:(1)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典型,是南方农耕文化的代表,会种植水稻,建造发发房屋多采用干栏式建筑。
(2)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是北方农耕文化的代表,会种植粟等农作物,制造的彩绘陶器形状各异。
居住的一般是半地穴式房屋。
【例2】(2010江苏苏州中考,1)2009年11月,被确认为我国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在下列远古人类中,也已经种植水稻的是()A.元谋人 B.山顶洞人C.半坡人 D.河姆渡人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历史记忆能力,属于一道基础考查题。
根据课本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了水稻,从而答案为B。
小魔棒:关于古代远古居民的内容可用顺口溜记忆——长江流域“河姆渡”,磨制石器有进步,养猪养狗种稻谷,干栏房子共居住。
华师大版七上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word教案1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教学实录〗师: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历史这门学课应该有一个点感性认识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板书,黑体字为板书内容,下同)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
)――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
我省目前所知最早的人类――和县人。
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3页看图“我国农业先民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然后回答两个简单问题:代表中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文化遗址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问题,先说相同点,后说不同点。
相同点:土地肥沃这个相同点学生不易注意到。
家畜饲养和种植庄稼畜(chu4):禽兽,现专指家养的禽兽。
我们经常能看到的春联“六畜兴旺”。
其中“六畜”指的是猪、牛、羊、马、鸡、狗(没有一个学生知道“六畜”为何物,但都能“猜”出几个来)。
家畜饲养和谷物栽培,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人类开始进入原始农耕时代。
有了比较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原始农业和定居,只要学生讲出来一项,就引导学生找出另一项来,我的几个班的学生都是先讲出家畜饲养和种植庄稼。
)定居或半定居生活聚落:村落,人们聚居的地方。
遗址:古人遗留下来的城堡、村落或寺庙等建筑基地。
遗迹:前人留下的痕迹。
遗产:先人所遗留下来的财富。
(向学生指明这几个词的本意,以免用错。
)制作陶器指导学生看“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及“半坡尖底瓶”。
七年级历史上册 1.2《原始农耕文化》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一、教学目标:1.识记目标:南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南北方原始聚落的不同风格。
2.理解目标: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
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的不同成因以及对后世影响。
3.情感目标:通过古代农耕文明的学习,增强对祖国历史的亲近感,初步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
4.技能目标:分析半坡尖底瓶的结构及制作程序,指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用黄泥制作半坡尖底瓶,说明设计构思及原理;依据中国北方与南方的气候条件分析比较半地穴式房屋与干栏式建筑的成因;通过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培养科学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难点:初步认识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理念:1.教材中的理念:(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艰辛、智慧和创造力。
(2)劳动工具的改进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形式的变化反映了人类已从消极地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发展到利用自然规律主动地获取食物;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强,社会生产力就越高,社会进步程度也就越快。
(3)理解北方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南方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不同风格的成因,理解建筑艺术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2.教学理念(1)强调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究,捕捉历史生活中反映人与自然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社会问题。
(2)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
(3)针对初中生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学主体内容展示为一个便于学生理解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丰富生动的历史发展进程。
(4)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比较能力和初步的辨证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导学式讲解法直观演示法五、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自制辅助教学CAI课件;有关插图。
最新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教案
教师提问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
(1)布置自学任务(2)指导自学的方法(3)明确自学的要求(4)了解他们自学中的困难,
教师 巡视检 查
引导学生去思考、动脑
引 导学生探索、 交流
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 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出示图片
教师设问:
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课时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最新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教案
课题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
教学反思
本课学生有些时间方位难于记忆,不过总体而言学生对本课的掌握还基本可以,特别对南北两方的住房照片较有兴趣。课后可以试着指导学生制作该房子的模型,设计两地居民会面的习惯和场景等等。
指导学生学 习本课的时候要适当提醒学生注意课本的一些插图,了解插图的信息,掌握插图的出处等,培养学生学会观看插图的能力,懂得欣赏.文物和故迹。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大汶口文化时期 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 概念和结论
教学方法
阅读指导法、自学法、创设情境导学法、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使用的媒体资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神农氏的传 说,(教人种植谷物) 农业的出现小故事导入( 我有小故事)
华师大版七上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word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教学实录〗师: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历史这门学课应该有一个点感性认识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板书,黑体字为板书内容,下同)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
)――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
我省目前所知最早的人类――和县人。
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3页看图“我国农业先民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然后回答两个简单问题:代表中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文化遗址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问题,先说相同点,后说不同点。
相同点:土地肥沃这个相同点学生不易注意到。
家畜饲养和种植庄稼畜(chu4):禽兽,现专指家养的禽兽。
我们经常能看到的春联“六畜兴旺”。
其中“六畜”指的是猪、牛、羊、马、鸡、狗(没有一个学生知道“六畜”为何物,但都能“猜”出几个来)。
家畜饲养和谷物栽培,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人类开始进入原始农耕时代。
有了比较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原始农业和定居,只要学生讲出来一项,就引导学生找出另一项来,我的几个班的学生都是先讲出家畜饲养和种植庄稼。
)定居或半定居生活聚落:村落,人们聚居的地方。
遗址:古人遗留下来的城堡、村落或寺庙等建筑基地。
遗迹:前人留下的痕迹。
遗产:先人所遗留下来的财富。
(向学生指明这几个词的本意,以免用错。
)制作陶器指导学生看“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及“半坡尖底瓶”。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动脑筋”。
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word教案 (5)
第2课原始的农耕文化的遗存班级:姓名:授课时间:年月教学目标1.识记:记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记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2.理解:理解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影响。
3.运用:比较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掌握并运用比较方法来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半坡遗址教学难点1、“新石器”的含义2、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点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大汶口中晚期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2.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3.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问题探究(一)、河姆渡遗址1.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村,阅读课文思考:①们的生产工具是什么?②他们种植什么作物?③他们住什么样的房子?为什么住这样的房子?④他们主要饲养何种家禽?⑤手工业制造有哪些?(二)半坡遗址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①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②他们住什么样的房子?为什么住这样的房子?②他们又主要饲养何种家禽?④手工业制造有哪些?(三)大汶口遗址自学、思考: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当堂巩固课堂小结完成表格:课后巩固(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原始人类遗址中,属于我国南方的一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是()A.山顶洞人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2、假如再现浙江余姚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情景,将不会出现的情景是 ( )A.种植水稻 B.骨耜耕地 C.住半地穴式房子 D.用陶器装粮食3、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最可能吃的主食()A.面食 B.小米粥 C.米饭 D.玉米4、在干栏式建筑里居住的是()A.北京人 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5、代表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的早期人类是()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6、半坡原始居民的主要粮食是()A.水稻 B.玉米 C.小麦 D.粟7、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多为()A.黑陶 B.白陶 C.红陶 D.彩陶8、以下有关半坡原始居民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用石镰、石刀收割庄稼 B.种植粟 C.建造房屋 D.种植水稻9、种植蔬菜、粟、麻,用麻线织布开始于()A.半坡原始居民B.河姆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大汶口后期遗址10、小红家有仿制的鱼纹彩色陶盆,如果是真品最早可能出现于()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11、“神农时,民方食谷”,推测一下,文中的“谷”(粟)最有可能是谁培育的()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12、对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A.尝试着培育野生稻、野生狗尾草,使之逐渐成为自己的主食---稻和粟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13、如果你到泰山去旅游,除了爬泰山观日出,你还能()A.参观半坡遗址B.参观河姆渡遗址C.参观大汶口遗址D.参观山顶洞人遗址14、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生产区域位于我国的()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辽河流域15你认为最有可能住在右图所示房屋的人是() A.元谋人B.北京人 C.半坡人D.河姆渡人16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教案第一范文本课课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方法讨论法、联系讲述法、图表法、图片分析法。
教具历史文物、遗物图片、投影仪、小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但它至少给我们一些启示,那么原始农耕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以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
学生: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注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请大家阅读第6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农耕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目标:南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南北方原始聚落的不同风格。
2.理解目标: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
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的不同成因以及对后世影响。
3.情感目标:通过古代农耕文明的学习,增强对祖国历史的亲近感,初步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
4.技能目标:分析半坡尖底瓶的结构及制作程序,指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用黄泥制作半坡尖底瓶,说明设计构思及原理;依据中国北方与南方的气候条件分析比较半地穴式房屋与干栏式建筑的成困;通过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培养科学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难点:初步认识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理念:
1.教材中的理念: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艰辛、智慧和创造力。
(2)劳动工具的改进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形式的变化反映了人类已从消极地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发展到利用自然规律主动地获取食物;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强,社会生产力就越高,社会进步程度也就越快。
(3)理解北方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南方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不同风格的成因,理解建筑艺术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2.教学理念
(l)强调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究,捕捉历史生活中反映人与自然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社会问题。
(2)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
(3)针对初中生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学主体内容展示为一个便于学生理解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丰富生动的历史发展进程。
(4)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比较能力和初步的辨证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导学式讲解法、直观演示法
五、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自制辅助教学CAI课件;有关插图。
六、教学过程
幻灯片展示:“与你携手,一起探讨人类走向未来的脚印!”伴随着优美的乐曲,进入本课的学习。
猜谜语导人新课:
①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
(打一植物)
②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
(打一植物)师讲:我国的北方人喜欢食粟,南方人喜欢食稻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富于智慧,他们很早就学会了种植粟和水稻,学会了饲养家畜,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
(点击鼠标,展现课题)
课题: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
一、北方的农耕文化
请同学们朗读一I:课本第一自然段。
(约2分钟)
提问:(l)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提示:学会了种植什么?饲养什么?制作什么?学会了使用什么?)回答:半坡人学会了种植庄稼,学会了种植粟、黍等,学会了饲养黄牛、猪、狗等,学会了制作陶器,学会了使用磨制的石器。
(2)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半坡人种植粟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幻灯片展示:《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河南新郑出土的石磨盘和石律》,边展示边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欣赏《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在半坡人的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比较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农业。
读《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提问:原始人在做什么?答;点穴下种,种植庄稼。
现代人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答;现代农业,机械化进行生产。
读图河南新郑出土的石磨盘和石律,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你能说一下这个工具的用途吗?答:为粟去皮即碾小米。
想一想,现在这样的工具是什么样子的?答:用机器磨。
组织讨论:根据情况把整个班级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6--8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
师生一起总结,得出:半坡人生活在北方,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于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
老师强调指出:农业是畜牧业、手工业发展的前提;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原始农耕文明产生了。
从半坡遗址我们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的国家之一。
2.自主设计、主动探究:半坡尖底瓶的设计原理是什么?它的用途是什么?
幻灯片展示:《半坡尖底瓶》《尖底瓶使用示意图》(注:由于尖底瓶是一个静止的画面学生难以理解,因此老师在尖底瓶的两个瓶鼻上,挂上了一段盘曲的红绳,使一幅静止的画面产生了动感,使学生很容易地认识到了半坡尖底瓶是用来取水的。
)
(课前,鼓励学生用黄泥仿制一个半坡尖底瓶,课堂上让学生做取水实验,观察尖底瓶的变化,分析尖底瓶设计原理,说明其应用方法。
通过上述方法,让学生感受中华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
组织讨论:8个小组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
最后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二、南方的农耕文化
请同学们朗读课本本目第一自然段。
(约2分钟)
提问:
(1)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河姆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提示:学会了种植什么?饲养什么?制作什么?学会了使用什么?)回答:半坡人学会了种植庄稼,学会了种水稻等,学会了饲养水牛、猪、狗等,学会了制作陶器,学会了使用磨制的石器。
(2)自主思考、主动探究:河姆渡人种植水稻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幻灯片展示:《河姆渡稻谷遗存》《河姆渡人生活想象图》,边展示边启发学生分析。
组织讨论:8个小组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师生一起总结,得出:河姆渡人生活在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宜于水稻的生长。
师讲:河姆渡人与半坡人一样,创造了我国光辉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从河姆渡遗址我们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半坡和河姆渡的先民们使用的工具比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更加精致,他们
使用的工具是磨制出来,我们把这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成为新石器时代。
师讲:同学们,原始农耕文明出现以后,人类的谋生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他们开始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并逐步形成原始聚落。
三、原始聚落
请同学们朗读课本本国第二自然段(约2分钟),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的基本特征。
幻灯片展示:《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现代建筑》,边展示边启发学生分析,并比较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的不同特点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自己设计、主动探究:半坡人的半穴居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的各有什么优点?如果把半坡的半穴居房屋和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交换一下使用行吗?为什么?
组织讨论:8个小组分头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
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课堂小结: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半坡的穴居房屋和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建筑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展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
自主探究、拓展思维:
(1)思考题: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和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你觉得人类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2)组织讨论:8个小组分头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
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思考题:学完本课后,你对本课(《原始的农耕文化》)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你用一两句话谈一下。
布置作业:比较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不同特点,探究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