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的历史人物

合集下载

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1战国时期,魏惠王派大将庞涓进攻赵国,围住赵都城邯郸。

赵成侯知道难以抵挡,就把中山献给齐国。

齐王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兴兵救赵。

孙膑扬言要进攻魏国襄陵,庞涓中计回兵救襄陵中了孙膑的伏击,解了赵国之危。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声东击西围城打援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围魏救赵: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

战国时期,有两位著名的军事家。

一个叫孙膑,一个叫庞涓。

两人曾拜同一位老师学习兵法,后来两人一同为魏国效力。

庞涓小肚鸡肠,非常嫉妒孙膑的军事才能,便想方设法地陷害他,致使孙膑被削去膝盖骨。

后来,孙膑被齐国大将田忌秘密营救到齐国。

围魏救赵,就是孙膑与庞涓之间的一场战争。

当时,魏国率先在众多诸侯国中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国力日盛,并先后兼并了一些弱小的诸侯国。

当时与魏国国力相当的诸侯国,在其东部有齐国,在其西部有秦国。

魏国的邻国赵国、卫国则显得比较弱小。

公元前368年,赵国在齐国支持下,出兵攻打魏国的属国卫国。

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近十万围攻赵国的国都邯郸。

赵国只得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臣邹忌主张不救,因为这样会消耗本国的实力。

但大臣段干纶认为,如果魏国打败赵国,魏国的势力会更加强大,进而对齐国造成威胁,因此极力主张支援赵国。

齐威王采纳了段干纶的建议,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出兵八万救赵。

身为军师的孙膑在分析形势后,认为魏国军队很强大,如果与魏军正面交锋会造成齐国的较大损失,所以应该避实就虚,趁着魏国精锐部队在外,魏国国都大梁防务空虚的机会,攻打它的国都,迫使魏军回救大梁,赵国的危险就会自然消解。

为争取战略主动,孙膑决定给敌军制造齐国部队弱小的假象。

历史人物对应成语典故

历史人物对应成语典故

历史人物对应成语典故
1. 围魏救赵 - 孙膑: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齐国田忌、孙膑率军救赵,田忌采纳孙膑的计策,乘魏军围攻邯郸而疲惫的时候,率军直逼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军被迫撤回救援本国,赵国因此得解。

孙膑通过围攻魏国来解救赵国的危机,后人用“围魏救赵”来形容这种以攻为守、声东击西的策略。

2. 负荆请罪 - 廉颇: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与渑池会盟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

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3. 卧薪尝胆 - 勾践: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

他以柴草为床,每天吃饭时都要舔一下苦胆,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国耻。

经过长期的努力,越国国力逐渐恢复,最终打败了吴国。

这个故事形容一个人能够忍受屈辱,发愤图强,最终实现目标。

4. 图穷匕见 - 荆轲:荆轲受燕国太子丹的派遣,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

荆轲以燕国督亢的地图进献给秦王,当图卷展开到尽头时,预先卷在地图里的匕首露出来,荆轲拿起匕首刺向秦王,最终失败被杀。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这些成语典故不仅展示了历史人物的智慧和勇气,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和启示。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谁_围魏救赵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谁_围魏救赵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谁_围魏救赵成语故事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围魏救赵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围魏救赵成语故事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将田忌、孙膑率兵救赵,直捣魏都大梁。

魏军闻讯撤回,在桂陵遭到齐兵的截击而大败,赵国之围遂解;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庞涓为大将,他恃强凌弱、常常侵犯邻近的国家;在进攻赵国的时候,魏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成侯知道自己的实力太弱,无法抵抗魏军,就将中山之地献给齐国,以求齐国派兵救援。

于是齐王任围魏救赵的主人公田忌为大将,并拜孙膑为军师,兴兵救赵。

孙膑献计道:“我们将军*埋伏在路上,对魏国宣扬攻打襄陵,魏军知道后一定会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力,回头来救襄陵。

我们则在中途拦路截击,一定会取胜。

”田忌采用了孙膑的的计策。

果然,庞涓得知齐国要进攻襄陵的消息后,立即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力去救襄陵,不料在回来的路上遭到齐军袭击,被杀得片甲不留。

庞涓拼命逃走,当晚就撤回大梁。

成语解析:【典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结构】连动式【近义词】声东击西【相反词】围城打援【同韵词】岸然道貌、老罴当道、清灰冷灶、公诸同好、万应灵药、投其所好、求之有道、死搬硬套、恐伤雅道、经邦论道【年代】古代【灯谜】孙膑救邯郸【邂逅语】孙膑救邯郸【成语举例】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围魏救赵简要概括。

围魏救赵简要概括。

围魏救赵简要概括。

围魏救赵讲的是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

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

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

孙膑却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扩展资料:一、救赵”战术的经典应用示例:1、三国时期的围魏救赵: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面对司马懿的大军压境,采用了“围魏救赵”的策略。

他派遣赵云带领一支军队假装攻打郿城,吸引了司马懿的主力部队。

与此同时,诸葛亮趁机偷袭了空虚的祁山,并成功占领了街亭。

2、现代历史中的围魏救赵: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也曾多次运用“围魏救赵”的战术。

例如,在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八路军主力部队在华北地区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吸引了日军主力部队前来增援。

与此同时,其他部队则趁机在华中地区发起了进攻,取得了重大胜利。

二、围魏救赵告诉我们以下三个道理:1、一是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春秋时期,有魏公子“窃符救赵”,也有齐国“围魏救赵”。

现代商场,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各大企业纵横捭阖,小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在这些纷争中,只有利益,没有情谊。

或许今天两个人斗的你死我活,明天就要联合起来,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才能在与昨天的敌人在今天合作时候放下芥蒂;才能在与昨天的伙伴博弈时用尽全力。

3、二是唇亡齿寒,该拉别人一手时候要拉一手商场如战场,职场如战场,有的人你或许看不惯,一直也是对手,可是如果有更牛的人来打压他的时候,要注意了,或许这个牛人现在对你彬彬有礼,但是下一个被加害的就是你,为什么会有三国鼎立?只有三国互相牵扯,才会有稳定的发展时期。

所以当你不是最牛的哪一位时,时刻准备着联合他人,抱团取暖。

围魏救赵的背后故事揭秘主人公竟然是TA

围魏救赵的背后故事揭秘主人公竟然是TA

围魏救赵的背后故事揭秘主人公竟然是TA 查看全部指袭击敌人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

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

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攻其所必救,调动消灭敌军,同时解除被敌军围困的友军危难。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u3000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

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围魏救赵释义:指袭击敌人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围魏救赵拼音:[wéi wèi jiù zhào]出处:《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

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历史典故: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

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

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

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此时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邯郸,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攻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

"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

围魏救赵的故事主要内容

围魏救赵的故事主要内容

围魏救赵的故事1. 背景介绍围魏救赵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著名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45年至公元前228年之间。

当时,中国分裂成七个国家,相互争斗不休,其中以秦国最强大。

赵国是秦国的邻居,秦国多次进攻赵国并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赵国面临着灭亡的危机,他们急需找到一种方法来保护自己。

2. 赵孟、平原君与韩非子赵孟是一位聪明才智、深思熟虑的人,他意识到如果继续与秦国对抗下去,赵国将无法生存。

于是他决定寻求外援,并前往韩国拜访平原君。

平原君是韩国的统治者,也是一位智者。

他听取了赵孟的请求,并决定引荐给他一位聪明能干的人来帮助解决问题。

于是平原君把赵孟介绍给了韩非子。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对赵孟的困境表示同情,并承诺帮助赵国摆脱危机。

韩非子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计划,称之为“围魏救赵”。

3. 围魏救赵的策略韩非子向赵孟详细解释了围魏救赵的策略。

他认为秦国是战争中最强大的国家,要想击败它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联合其他国家来对抗秦国。

韩非子提出了两个主要步骤来实施这一计划。

首先,他建议以赵国为中心组建一个联盟,吸引其他国家加入。

其次,他建议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先攻击秦国周边的一个弱小国家——魏国。

据韩非子分析,如果成功攻下魏国,将会引起秦国的警觉,并使秦军分散注意力和力量。

这样一来,其他国家就有机会组成联盟并逐步削弱秦国。

4. 联盟组建与攻打魏国赵孟回到赵国后,立即开始组建联盟。

他先与韩国和魏国的敌对国家燕国取得了联系,并成功说服他们加入联盟。

接着,赵孟又亲自前往齐国、楚国和韩国的敌对国家魏国寻求支持。

在外交斡旋的过程中,赵孟利用各个诸侯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成功地将他们团结在一起。

最终,一个强大的联盟形成了,由赵、燕、齐和楚四个国家组成。

联盟成立后不久,赵孟与平原君共同商议决定先攻打魏国。

他们认为如果能够击败魏国,将会给其他诸侯一个强大的信号,并有助于进一步削弱秦国。

5. 围攻战与秦军反应联盟决定采取围攻战略来攻打魏国。

围魏救赵相关的故事

围魏救赵相关的故事

围魏救赵相关的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派兵攻打赵国,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魏国大将庞涓就带领部队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

赵国眼见情况危急,赶紧偷偷派人向齐国求救。

重情重义的齐王听闻后表示:好兄弟坚持住,我立马到。

于是派遣了齐国大将田忌前去支援。

田忌此时准备直接支援赵国,他身旁的谋士孙膑却表示:魏国应该已经部下应对援兵的计策,直接支援效果不大。

眼下魏军全力以赴攻打赵国,想必国内已无精兵锐将,极为空虚,建议田忌直接攻打魏国都城大梁。

几天之后就在魏军即将攻破邯郸时,齐国军队也包围了魏国都城大梁。

魏军得知后只好撤军回去支援。

孙膑又让田忌派人在途中布下埋伏。

此时魏军因长途行军疲惫不堪,被埋伏的齐军偷袭成功,魏军大败,赵国的危机就此解除。

春秋战国之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之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之成语故事(围魏救赵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年轻时曾和庞涓一起从师学习兵法。

后来,庞涓当上了魏国的将军,忌妒孙膑的才能,就把孙膑骗到魏国,割掉孙膑的膝盖骨,使之成了残废。

孙膑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逃往齐国,当上了齐威王的军师。

围魏救赵就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

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

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误用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

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

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

从此,孙膑名扬天下一步,世间争相传诵他的兵法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

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

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纸上谈兵〔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兵,用兵之道。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典故〕公元前260年,秦兵进犯赵国。

秦国国力昌盛,军队兵强马壮。

大敌当前,赵孝成王任命廉颇为大将,率军抵抗(resist)。

廉颇见秦军强大,就在长平筑垒固守,最终与秦兵形成对峙局面。

秦国见一时无法取胜,就派间谍到赵国都城邯郸去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秦国特别担心赵王任命赵括为将。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谁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谁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谁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她)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当中对齐,魏一场战争的解释(参见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出自《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孙膑。

【孙膑个人资料】孙膑,生卒年不详,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

孙膑原名不详,因受过膑刑故名孙膑。

孙膑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菏泽市鄄城县北一带),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明末清初有以孙膑、庞涓生平为原型的历史小说《孙庞斗志演义》,使孙庞斗智的故事广为流传。

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

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围魏救赵的典故】公元前353年,魏国国君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带兵去攻打赵国,团团地围住了赵都邯郸。

情况非常危急,赵国的国君赵成侯派使者到齐国去求援兵。

齐国的国君威王很痛快,立刻拜田忌为大将,拜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

田忌打仗非常勇敢,但智谋不足,又是个急性子,奉命之后,便想立刻赶到邯郸去与魏兵厮杀,可孙膑不同意。

孙膑,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军事学家孙子的后代子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军事学家,田忌很佩服他。

有这样一回事:田忌常喜欢与齐国宗室的公子们跑马比赛,押重金,赌输赢。

可他赢的次数并不多。

田忌去向孙膑请教,问怎样才能多赢。

孙膑没回答,却去看了看田忌和公子们比赛时用的马。

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篇一:围魏救赵的故事围魏救赵的故事【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魏惠王派大将庞涓进攻赵国,围住赵都城邯郸。

赵成侯知道难以抵挡,就把中山献给齐国。

齐王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兴兵救赵。

孙膑扬言要进攻魏国襄陵,庞涓中计回兵救襄陵中了孙膑的伏击,解了赵国之危。

【典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近义词】声东击西【相反词】围城打援【成语举例】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篇二:历史名人的10个成语故事历史名人的10个成语故事1、四面楚歌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故事: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r?ng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jiǎ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p?ng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

边逃边打,到乌江畔pàn自刎wěn而死。

释义: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周围环境,而导致自己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在我们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日常行为表现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喽。

围魏救赵的典故

围魏救赵的典故

围魏救赵的典故典故词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单位,它存在于世界上的各种语言中,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大家带来围魏救赵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围魏救赵的典故:战国时期,有两位着名的军事家。

一个叫孙膑,一个叫庞涓。

两人曾拜同一位老师学习兵法,后来两人一同为魏国效力。

庞涓小肚鸡肠,非常嫉妒孙膑的军事才能,便想方设法地陷害他,致使孙膑被削去膝盖骨。

后来,孙膑被齐国大将田忌秘密营救到齐国。

围魏救赵,就是孙膑与庞涓之间的一场战争。

当时,魏国率先在众多诸侯国中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国力日盛,并先后兼并了一些弱小的诸侯国。

当时与魏国国力相当的诸侯国,在其东部有齐国,在其西部有秦国。

魏国的邻国赵国、卫国则显得比较弱小。

公元前368年,赵国在齐国支持下,出兵攻打魏国的属国卫国。

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近十万围攻赵国的国都邯郸。

赵国只得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臣邹忌主张不救,因为这样会消耗本国的实力。

但大臣段干纶认为,如果魏国打败赵国,魏国的势力会更加强大,进而对齐国造成威胁,因此极力主张支援赵国。

齐威王采纳了段干纶的建议,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出兵八万救赵。

身为军师的孙膑在分析形势后,认为魏国军队很强大,如果与魏军正面交锋会造成齐国的较大损失,所以应该避实就虚,趁着魏国精锐部队在外,魏国国都大梁防务空虚的机会,攻打它的国都,迫使魏军回救大梁,赵国的危险就会自然消解。

为争取战略主动,孙膑决定给敌军制造齐国部队弱小的假象。

他故意派无能的军官带兵进攻魏国的军事重镇平陵,结果齐军大败。

魏国大将庞涓以为齐军不堪一击,于是加紧对赵国的进攻,丝毫没有想到齐军会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

与此同时,孙膑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进逼魏国国都大梁。

庞涓闻讯,迅猛从攻打赵国的前线往回撤军,长途跋涉去保卫国都。

因为兵困马乏,又陷入孙膑的包围圈中,结果魏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成语“围魏救赵”由此而来。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围魏救赵的典故延伸点拨:齐国兵马在军事奇才孙膑的指导下,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避实击虚,以逸待劳,不仅援救了赵国,而且削弱了魏国的实力,创造中国军事史上着名的“围魏救赵”战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资治通鉴·周纪·围魏救赵

资治通鉴·周纪·围魏救赵

资治通鉴·周纪·围魏救赵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资治通鉴·周纪·围魏救赵。

《资治通鉴·周纪·围魏救赵》讲的是公元前353年围魏救赵的故事。

中文名,资治通鉴·周纪·围魏救赵。

故事,围魏救赵。

时间,公元前353年。

主要人物,孙膑。

庞涓仕魏为将军。

自以能不及孙膑。

乃召之。

至。

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黥之。

欲使终身废弃。

齐使者至魏。

孙膑以刑徒阴见。

说齐使者。

齐使者窃载与之齐。

田忌善而客待之。

进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

遂以为师。

于是威王谋救赵。

以孙膑为将。

辞以刑余之人不可。

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

居辎车中。

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

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

救斗者不搏撠。

批亢捣虚。

形格势禁。

则自为解耳。

今梁。

赵相攻。

轻兵锐卒必竭于外。

老弱疲于内。

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

据其街路。

冲其方虚。

彼必释赵以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田忌从之。

十月。

邯郸降魏。

魏师还。

与齐战于桂陵。

魏师大败。

魏庞涓伐韩。

韩请救于齐。

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

”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

不如蚤救之。

”孙膑曰:“夫韩。

魏之兵未弊而救之。

是吾代韩受魏之兵。

顾反听命于韩也。

且魏有破国之志。

韩见亡。

必东面而愬于齐矣。

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

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

”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

韩因恃齐。

五战不胜。

而东委国于齐。

齐因起兵。

使田忌。

田婴。

田盼将之。

孙子为师。

以救韩。

直走魏都。

庞涓闻之。

去韩而归。

魏人大发兵。

以太子申为将。

以御齐师。

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齐号为怯。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乃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明日为五万灶。

又明日为二万灶。

庞涓行三日。

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

入吾地三日。

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

围魏救赵的典故

围魏救赵的典故

围魏救赵的典故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成语故事】
庞涓为报中山之仇,带重兵进攻赵国,赵国连战连败,国都危在旦夕。

赵国向齐国求救,田忌主张救赵,相国邹忌等人惧怕魏国,坚决反对。

齐威王力排众议,派兵救赵,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

田忌采取孙膑的计策,不去赵国,直逼魏国。

田忌的堂弟田国是一个有战功的将军,他以为孙膑怕死,怂恿数名将军不听孙膑之令,定要前往赵国和魏军一决高低。

孙膑好言相劝,田国等人不从。

孙膑按军法斩杀田国手下一个有功之将,田国等人在军法的威慑下,带军向魏国开进。

魏国告急,庞涓只好从赵国撤军。

回军途中,庞涓和齐军相遇,孙膑用计大败庞涓。

庞涓这才知道孙膑没死,率残部逃回魏都,田国等人此时对孙膑口服心服。

围魏救赵故事

围魏救赵故事

围魏救赵故事围魏救赵故事围魏救赵故事1齐国的将军田忌经常同齐威王赛马。

他们赛马的规矩是:双方各下赌注,比赛共设3局,两胜以上为赢家。

然而每次比赛,田忌总是输家。

这一天,田忌赛马又输给了齐威王。

回家后,田忌把赛马的事告诉了自己的高参孙膑。

这孙膑是军事家孙武的后代,饱读兵书,深谙兵法,足智多谋,被庞涓谋害残了双腿。

来到齐国后,很受田忌器重,被田忌尊为上宾。

孙膑听了田忌谈他赛马总是失利的情况后,说:“下次赛马你让我前去观战。

”田忌非常高兴。

又一次赛马开始了。

孙膑坐在赛马场边上,很有兴趣地看田忌与齐威王赛马。

第一局,齐威王牵出自己的上马,田忌也牵出了自己的上马,结果跑下来,田忌的马稍逊一筹。

第二局,齐威王牵出了中马,田忌也以自己的中马与之相对。

第二局跑完,田忌的中马也慢了几步而落后。

第三局,两边都以下马参赛,田忌的下马又未能跑赢齐威王的马。

看完比赛回到家里,孙膑对田忌说:“我看你们双方的马,若以上、中、下三等对等的比赛,你的马都相应的差一点,但悬殊并不太大。

下次赛马你按我的意见办,我保证你必胜无疑,你只管多下赌注就是了。

”这一天到了,田忌与齐威王的赛马又开始了。

第一局,齐威王出那头健步如飞的上马,孙膑却让田忌出下马,一局比完,自然是田忌的马落在后面。

可是到第二局形势就变了,齐威王出以中马,田忌这边对以上马,结果田忌的马跑在前面,赢了第二局。

最后,齐威王剩下了最后一匹下马,当然被田忌的中马甩在了后面。

这一次,田忌以两胜一负而取得赛马胜利。

由于田忌按孙膑的吩咐下了很大的赌注,一次就把以前输给齐威王的都赚回来了不说,还略有盈余。

田忌以前赛马的办法总是一味硬拼,希望一局也不要输,结果因自己总体实力差那么一点,总是赛输了。

孙膑则巧妙运用自己的优势,先让掉一局,然后保存实力去确保后两局的胜利,这样便保证了整体的胜利。

围魏救赵故事2出处:《·孙子吴起列传》。

意思: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以解越国都城邯郸的危险。

围魏救赵的历史故事

围魏救赵的历史故事

围魏救赵的历史故事【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释义】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齐威王三年,魏惠王想要一泄丧失中山的仇恨,便派遣大将庞涓前去攻取。

魏将庞涓指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将近,不如轻易攻取赵国的都城邯郸,既可解旧恨又能够弱化赵国,堪称一举两得。

于是,魏惠王转派五百战车,由庞涓带领,开回赵国。

庞涓治军有方,军队战无不胜,很快便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

第二年,赵国迫于无奈只得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领兵前往救援。

田忌与孙膑领兵步入魏赵交界之地,田忌本来急于领军轻易回去赵国与魏军登陆作战,孙膑阻止说道:“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取,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

你不如带领军队火速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进军,占有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军备空虚的地方,魏国国都被围攻,魏王确实可以命令庞涓退出攻取赵国而引军打火。

我们再在庞涓回师的必经之路,中途突袭他,必定可以大获全胜。

这样,我们不但可以一举营救赵国之围,而且可以坐享魏国自行击垮的成果。

”田忌听取了孙膑的意见,出兵围困魏国的都城大梁,魏王果然下令庞涓回军自救。

庞涓收到魏王的命令后,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

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

齐国军队大胜,赵国的危机也相应解除了。

【蜕变心语】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这样的定理在科学研究领域,是成立的,但它并不一定适用于现实生活中。

当我们身陷困境时,与对手发生正面的冲突,以此来解决问题,固然是一种方法,不过绝不是最聪明的方法。

身处困境之中,只要我们不被自己的处境吓倒,静下心来,认真寻找对手的软肋,绕过对手的正面攻击,从其软肋下手,一样可以摆脱困境,甚至还有可能转败为胜。

所以,有些时候,两点之间“曲线”最短。

历史典故:围魏救赵

历史典故:围魏救赵

历史典故:围魏救赵【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释义】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历史典故】齐威王三年,魏惠王想一泄失去中山的仇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既能解旧恨又能削弱赵国,可谓一举两得。

于是,魏惠王调拨五百战车,由庞涓率领,直奔赵国。

庞涓治军有方,军队战无不胜,很快便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

第二年,赵国迫于无奈只得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领兵前往救援。

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田忌本来打算领军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制止说:“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

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魏国的国都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军备空虚的地方,魏国国都被围困,魏王肯定会下令庞涓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自救。

我们再在庞涓回师的必经之路,中途伏击他,必定可以大获全胜。

这样,我们不但可以一举解救赵国之围,而且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成果。

”田忌听取了孙膑的意见,出兵围困魏国的都城大梁,魏王果然下令庞涓回军自救。

庞涓收到魏王的命令后,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

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

齐国军队大胜,赵国的危机也相应解除了。

【成长心语】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这样的定理在科学研究领域,是成立的,但它并不一定适用于现实生活中。

当我们身陷困境时,与对手发生正面的冲突,以此来解决问题,固然是一种方法,不过绝不是最聪明的方法。

身处困境之中,只要我们不被自己的处境吓倒,静下心来,认真寻找对手的软肋,绕过对手的正面攻击,从其软肋下手,一样可以摆脱困境,甚至还有可能转败为胜。

所以,有些时候,两点之间“曲线”最短。

围魏救赵的故事400字概括

围魏救赵的故事400字概括

围魏救赵的故事400字概括围魏救赵,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策略,这个故事大概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魏国与赵国发生冲突,韩国派出介子推前去救赵。

为了解救赵国,他采用了“围魏救赵”的策略,即在魏国首都的邢台城周围筑起营寨,诱使魏国首领魏王投降。

这个策略凭借其巧妙的计谋,最终获得了胜利,被后来的人们称为“围魏救赵”。

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是介子推与魏王。

介子推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将领,他是韩国的君主韩昭侯的舅舅,出身贵族,自幼聪明机敏,善于用兵打仗。

魏王则是魏国当时的最高领导人,他是一个铁血冷酷的君主,精通军事,善于斗智斗勇。

这两个人物一面互相较量,一面又互相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故事的背景是战国时期的中国。

当时,中国分裂成了七个小国,各自为政,为了争夺领土和政治利益,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其中,魏国和赵国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

然而魏王对于自己的国家管理得很有把握,而赵国的实力相对来说很弱,于是魏王想要灭掉赵国。

而赵国的君主赵惠文王也十分担心自己国家的前途,于是韩国的君主韩昭侯派介子推去帮助赵国。

介子推到达赵国之后,他发现双方的实力悬殊非常大,赵国没有任何取胜的机会。

于是介子推开始考虑如何帮助赵国争取胜利。

他看通了魏国的计谋,知道魏国的领导人在对外开战的情况下,面临着内部的反对和外交的压力。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计策——“围魏救赵”。

这个计策的核心思想是:在魏国的都城邢台城周围建立营寨,使魏国的领导人感到压力,从而促使魏国内部的反对势力壮大。

而魏王这时正在出征的路上接到消息,于是他担心这个计策会有危险。

于是,在介子推的指导下,赵国的士兵开始修建九重围墙,并在围墙内部布置铁枪铁戟,让魏国感到非常的压力。

此时韩国又派了王离和王贵两人带着20000名韩国军队赶来帮助赵国。

魏王感到十分沮丧,于是他开始寻求和平,最终投降。

这时,介子推趁机劝谏魏王,希望他能够追求进步,学习他的优点,改正自身的缺点,最终实现“合璧为一”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魏救赵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年轻时曾和庞涓一起从师学习兵法。

后来,庞涓当上了魏国的将军,忌妒孙膑的才能,就把孙膑骗到魏国,割掉孙膑的膝盖骨,使之成了残废。

孙膑在齐国吏臣的帮助下,逃往齐国,当上了齐威王的军师。

围魏救赵就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

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国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王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成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领军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录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

田忌采内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

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涓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

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

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

从此,孙膑名扬天下,世间争相传诵他的兵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