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
人教版《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3篇
人教版《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3篇《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1《语文课程规范》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是历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没有提到的。
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
同学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
何为对话?《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①两人或更多人的谈话。
②国际上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
哲学意义上的对话,中国最早是老子阐释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即对立两极的相互作用,最后达到一种具有再生能力的和谐状态。
文学意义上的对话,集中体现在巴赫金对话小说理论中,他认为:“对话性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
”文艺学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它自身便是一种发明历史的力量。
”综上所述,对话有以下共性:首先,对话展开的前提是对话各方不能完全对立,有共通性。
二是对话展开的条件是各方能互补、互促,对话各方具有平等性。
三是对话的结果具有创新性。
通过开放的对话,“重新建构、生成意义”,打破“二元对抗”的封闭状态。
因此,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同学、文本在平等地位上发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同学发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
“对话”成为语文教学必定的选择,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对话教学改变了保守阅读过程单向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
而对话教学是多向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交流,是生命主体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悟和融合。
二是对话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对话教学改变了儿童作为工具、手段、奴隶的处境,使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儿童言语和精神生长的一局部。
2023最新-《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优秀6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优秀6篇《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时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下面是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6篇《《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壶知道最大的乐趣哦。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了解时代背景,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因为有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伯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换来了幸福的今天。
我们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的。
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李大钊。
(二)时代背景简介。
1.自己轻声读读预习部分。
2.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
1927年4月6日早晨,李大钊被捕。
这篇课文按照李大钊同志被捕之前、被捕、被审、被害之后的顺序,分为四大段。
(三)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
(四)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被难日(nagrave;n)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7个生字。
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余笔、选择哪个字义。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精选13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精选13篇)《十六年前的回忆》篇1教学目标:1、针对课文的特点,了解李大钊被捕前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在读书感悟中,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1、创设情境,挑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2、搭建平台,拉近时空距离,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情感交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师生谈话,单元整体导入。
2、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师生交流资料。
5、学生默读课文,围绕自己感受很深的地方作批注。
6、集体交流“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集体交流“被捕后”这一部分。
2、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感受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对表达感情所起的作用。
3、读写结合。
课前准备:1、、黑板条。
2、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师生谈话,单元整组导入。
师: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三组课文的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将一起感受那一幅幅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
二、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1、学生读题,教师在关键词下面做上记号:十六年前的回忆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质疑。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读书反馈。
(1)读词。
(黑板条出示本课生字中容易读错的词语、多音字)书籍抽屉严峻瞅了瞅披散散步勉强待了一会儿(2)读题,说说自己对课题都有了哪些了解。
(3)整体感知。
师:女儿李星华在文中主要回忆了父亲李大钊的哪些事?同学们可以迅速地再浏览一下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通用14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通用14篇)《十六年前的回忆》及评析篇1【教学实录】第一教时教师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检查预习(昨天孩子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读词语──书籍抽屉严峻散步勉强披散待了一会儿。
再读课题,你们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请联系课文下面的批注和课文的第一段,(点明了时间,作者是李星华。
回忆的是李大钊。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害了。
)教师: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是──?1943年。
那么女儿回忆了父亲哪些事情,浏览课文,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学生浏览时间40秒。
)学生交流:学生1讲了坚持流下来的事情,教师概括这就是讲了被捕前的事情。
板书:被捕前学生2:讲被捕时的事情。
教师:你刚才说这番话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父亲被捕时的情形。
板书:被捕时学生3:父亲视死如归,说明对党的信任。
教师引导:这是被捕时还是被捕后的事情?谁来说说被捕后的情形。
学生4:对敌人的不卑不亢,对家人的平静慈祥。
板书:被捕后教师: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讲了一个个故事。
这些事情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老师也不例外,所以课前也做了预习,找了资料,播放课件,教师介绍(当时的形式和李大钊受刑时间40多个小时,但是……)我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读过,长大后也多次读过,但是每一次总是深深地打动我。
教师:请你们默读课文,李大钊的哪些言行深深地打动了你,做批注。
教师在巡视中发现了典型的批注方法(批注关键词语、关键句子,还有写了读后感受),以这三位同学为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默读批注。
教师点评:忠于党忠于革命,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等等,你们写的对的,但是李大钊也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他也有血有肉,所以,他应该还有更丰富的感情,更真实的感情,请你们继续批注,写出真情实感,可以是一个词语一句话,不要把所有的话都写下来。
四人小组畅所欲言,要求先告诉同学找到的是哪几个段落,然后再说说感受,要言之有据。
教师一直躬身其中,在巡视中指导。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10十六年前的回忆_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10十六年前的回忆_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10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新课标(一)导入1.今天我们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2.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生:我想了解回忆了那些事?生:作者回忆了哪些人?3.师: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读文。
【点评:问题聚焦,激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带着目的去学习,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提高了学习的有效。
】(二)初读课文1.生自由读文,师巡视,个别指导生字词。
2.师生理清课文脉络。
师:这篇课文写谁回忆了谁?生:这是作者李星华回忆她的父亲李大钊。
师:作者是什么时候写的?生:1943年。
师:文中写的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生:1927年4月28日。
师:为什么时隔十六年后,作者还清晰地记得1927年4月28日的事情?生:因为那天是她父亲被害日。
师小结并板书——“女儿父亲李大钊”。
并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回忆录。
3.了解李大钊的生平事迹。
师:这篇回忆录将我们带到了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
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李大钊的生平。
谁先来汇报。
詹子祥:……(师表扬詹子祥汇报的很好,预习的很不错。
)4.师生理清课文顺序,建构课文支架师:请同学们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找出时间的语句,用○画出来。
吴勇:平时父亲对我是和蔼可亲的,每次我问一些幼稚的问题,他总是耐心地解答。
这次却很不耐烦地……忙着烧文件……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对自己的孩子很慈祥。
师:除了慈祥,还表现出什么?生:这次问题含糊回答,说明这次局势很严重,父亲的压力很大。
【围绕“认为李大钊是怎样的人”中心问题,让学生再次来到课文中,用“读一读”、“悟一悟”、说一说“的形式,把学生的读、想、说有机结合,在课堂上动态地掌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情感的体悟。
这是非常好的。
但在学生读完,体会文字背后的深意的时候,要多给点时间让学生去体会,尤其是理解困难的学生,尽量照顾的面多一些。
】(三)总结今天是初步地了解了课文内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进一步认识李大钊。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4.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坚贞不屈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李大钊同志的精神。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看看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竖旗的一角,是用无数烈士的鲜血染成的。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
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过去,学习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
(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师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并口头组词。
(师相机正音)(2)重点指导。
(“瞅”读“chǒu”)4.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讨论)2.学生汇报。
(课文写了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在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
)3.快速默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与回忆部分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法?(课文第1自然段回忆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有16年了,紧接着后面的内容都是讲述16年前的一些事情,可见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倒叙的方法来写16年前发生的事。
)四、学习“被捕前”部分1.轻声读第17自然段。
2.小组讨论:(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1927年的春天。
过渡作用,承接第1自然段,引起下文的回忆。
)(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父亲早出晚归;②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③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④工友阎振三被抓。
《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总结
《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总结本次《十六年前的回忆》课程的教学活动,经过深入观察与分析,现从教学目标、学习目的达成、教学环节、学生主体、朗读教学及教师教学技能等几个方面进行评课总结:一、教学目标明确在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上,教师非常明确。
从知识点的掌握到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每一个目标都清晰具体,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方向。
这样的目标设定不仅有助于教学的有序进行,更能够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
二、目的达成度高从学生的学习成果来看,本次课程的目的达成度非常高。
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上掌握了课程的核心内容,更在情感态度上受到了触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这表明教师的教学策略非常有效,能够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环节流畅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上,教师表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
各个环节紧密相连,过渡自然,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非常流畅。
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得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四、学生主体突出在本课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教师不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达、积极参与。
学生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能够更加主动地探索知识,实现自我成长。
五、朗读教学有效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课程中,教师非常重视朗读教学。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师教学技能熟练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展现出了非常熟练的教学技能。
无论是课前的准备、课中的教学实施,还是课后的反思总结,教师都表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
这种熟练的教学技能不仅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综上所述,本次《十六年前的回忆》课程在教学目标、学习目的达成、教学环节、学生主体、朗读教学及教师教学技能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
这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能够继续保持这种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多可能。
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设计「优秀」最新5篇
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设计「优秀」最新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5篇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设计「优秀」,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一课文分析: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故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本文描写了李大钊同志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的精神。
除开头以外,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被捕前;第二部分讲被捕;第三部分讲在法庭上;第四部分讲被害后。
目的要求: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并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重点:自学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名言警句交流:学生介绍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
一、交待目标,激发情感是的,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从古至今,有多少爱国之士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请同学们自读导读,说说导读告诉我们什么了?(生说再汇报)本单元我们要完成哪些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再快速看看本单元内容自己来说一说。
(生自己说再汇报)本课我们要自学的内容是13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写例话,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请同学们根据本课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课你的学习目标。
(生自说再汇报)教师出示班级学习目标(见上目的要求)指读。
二、出示提纲,引导思路请同学们运用已掌握的自学方法结合老师提出的目标和你自己制定的目标来进行自学,比一比,看谁效率高,先独立自学再互相交流,自学的收获可写到知识树上。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教学实录:一、披情入境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齐读课题。
生:《十六年前的回忆》师:把书打开,回顾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生:本文主要讲了李大钊的女儿李兴华回忆了他父亲被害的经过。
师:写作顺序呢?生:这篇文章是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写的。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生: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的顺序写的。
师:在这篇课文里面我们认识了一个伟大的人他的名字叫李大钊,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他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
二、品读感悟师:看了短片再结合你课前的自学,你觉得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我觉得李大钊是一个忠于革命的人。
生:我觉得李大钊是一个坚贞不屈的人。
生:我觉得李大钊是一个坚强的人。
生:我觉得李大钊是一个对敌人好不屈服的人。
生:我觉得李大钊是一个视死如归的人。
师:那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呢?生:作者用了对比的表达方法来刻画。
师:还有什么方法?生:还有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
师:这些又叫细节描写。
课前同学们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自学,下面请大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师: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这句话是对李大钊的语言描写,我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知道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张作霖正在全面的封锁李大钊,李大钊面临着随时死亡的危险,但在这样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他还是决定留在北京,从这里我可以看出李大钊对于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他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
师:她说的这个词“忠于革命”非常的好。
你能把这个词写下来吗?她是联系社会背景来理解这句话的。
课前同学们也查阅了李大钊被捕前的有关资料传到咱们班级网页的学习园地里,对吗?请大家打开网页,上网浏览一下。
直接说说你看到这些资料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在被捕前的这些资料,你觉得当时的情况怎么样呢?生:我看了这些资料知道当时的情况非常危险,而李大钊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任然不肯离开北京可以看出李大钊忠于革命。
生:我看了这份资料有很多人劝离开北京,说明当时的局势已经非常恶劣了,但李大钊区依然留在北京可以看出他忠于革命的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教材解读《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通过对李大钊被铺前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怀念。
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被害的过程,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
难点是理解本课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理念本文是一篇回忆录。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
因此,本课的教学我首先从整体着眼,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那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本课的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帮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了解文中对比描写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能够使学生对事驱李大钊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用英雄人物的故事,加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以“情”这条线抓住了学生的情感。
】二、精读细品,领悟情感1、学生自由读文师:课文的回忆部分写了几方面的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表达出来。
生:课文的回忆部分写了捕前、被捕、被审。
师板书:捕前被捕被审【评析:本课篇幅较长,学生通过自由读,采用列小标题的形式来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抓住了文章的主线。
】2、学习第一部分(捕前)学生读2-7自然段,师:父亲被捕之前局势越来越严重,局势的严重表现在那几件事上?生1: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生2:张作霖要派人检查,生3:工友阎振三的失踪。
师:这些事进一步说明了局势的严重。
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精选10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精选10篇)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评课稿(精选10篇),欢迎大家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1今天,聆听了张老师执教的这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很有收获。
纵观本课,我个人以为教师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把握课堂有较大进步,呈现以下特点:1.课堂教学比较平实,做到了讲练结合,读写结合,以文导写,教给了学生知识和方法,也培养形成着学生的能力。
比如:充分利用精巧的板书在总结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首尾照应的写法,感悟写法的好处,继而在文中为给定的句子寻找照应句,让前后照应的写法深入人心。
在抓关键词理解句子时必要的点拨和牵引,使学生领悟了文章为了体现李大钊的崇高品质多抓住人物语言和神态描写。
2.教师教学设计有创新。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抓住了“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句支撑李大钊壮举,凸显李大钊人品,激发学生佩服之情的文章情感的泉源,试图用一咏三叹的回扣朗读,深化学生的认识。
这一点抓得准,抓得妙。
值得商榷探讨的地方: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学设计多,关注学生表现少,因而不能及时敏锐的捕捉学生反馈信息的有效成分,利用有效的追问,将学生高度概括的语言细化为紧扣文中关键词理解感悟的语文能力训练。
2.教师情感在文本之外,引读缺乏激情,朗读效果不很显著。
本班学生朗读课文语速普遍较快,看来教师平时教学中齐读方式运用的多,个体朗读指导的少,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
3.新课改我们倡导对文本采用整体感知,淡化逐段的剖析分解,但同时抓关键词、关键句读懂文本,习得方法依旧很重要,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有语文味。
如:“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
”仅一个咬紧牙不但有我对xxx派的恨,有对父亲的爱,更有下定决心继承父亲意志。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
汇报人:
2023-12-30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教学过程实录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效果评析 • 教学反思与改进 • 专家点评与建议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作者回忆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通过展示历史照片、文物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02 所描绘的时代背景。
提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 03 讨论。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0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整体感知课文 内容。
0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 课文大意。
02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初读感受,了解学生对课文的 理解和掌握情况。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 等方式,深入体验课文所 表达的情感,增强他们的 情感共鸣。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效果
图片展示
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 的图片,帮助学生更直观 地理解课文中的场景和人 物形象。
视频播放
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历史影 片或纪录片片段,让学生 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和 事件经过。
THANKS
感谢观看
对策措施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朗 读、讨论、分析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关 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 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02
教学过程实录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引入主题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 0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06
专家点评与建议
专家对教学实录的点评
教学内容充实
读常人之情悟英雄之情:六下《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与评析
读常人之情悟英雄之情:六下《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材解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精读课文。
该单元以“理想与信念”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两个语文要素。
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后来,李星华又对父亲的一生做了回忆,写了整本回忆录《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本文收录于此书中,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本文特点之一是采用倒叙手法,以回忆录的形式来塑造人物形象。
回忆录一般都有明显的时间节点和事件,作者对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及被害后的记忆历历在目。
文中关于李大钊的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含蓄耐嚼,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鲜明。
“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这一语文要素可以基于文本的文体特征得以落实。
本文特点之二是从女儿的视角回忆,塑造了身为革命者的父亲形象。
文中多处表现了父亲对子女的爱,这一情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但这不是一位普通的父亲,文中多处刻画了父亲作为革命者的坚贞与伟大。
从父亲到革命者,从常人的情感到英雄的情怀,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了阶梯。
在此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与年代久远的历史人物、事件建立链接,理解人物形象,从而为学习革命文化题材类的文本积累方法。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写人文章的方法,如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等。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搜集资料的方法。
但基于理解的需求,其有针对性地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仍然有待加强。
学生缺乏文本认知背景,体会人物品质时有一定的距离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因此,抓住关键词句的理解,查阅并合理选择资料,为体会人物品质设置适当的梯度,从而形成对人物既全面又深入的理解,是本课教学的方向。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梳理课文内容。
2.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doc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给你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生:李你把你的话写在黑板上。
生:李大钊同志特别爱国。
生:李大钊大钊同志临危不惧。
师:很了不起,他很伟大!生:李大钊关心他的家人。
(老师分别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在黑板上。
)(评点:黑板的易主,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角色。
)师: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一同走近那段历史,去感悟李大钊同志的风采、形象。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并做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在书上圈画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和问题。
(评点: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感悟课文必须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师:我发现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读书感受,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好吗?生:读课文的第17节,我认为最能看出李大钊的临危不惧,他没有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说明他已经受了苦刑,据我查阅的资料,敌人在这期间曾对他使用了剥指甲等酷刑。
可是他仍保持着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师:你很细心,这是文章中的一个细节,被你发现了,读书就应该这样。
对于这一部分谁还想说?生:(激动地)敌人实在是太残忍了。
在电影、电视里,我以前看过这样镜头李大钊真坚强!师:我理解你的心情。
(评点:对话促发了学生的思维,促发了学生的灵感,师生心灵才目通,情感才目融。
)生:他见到自己的亲人,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可是他在敌人的恐吓下并没有慌乱,也没有因为见到自己的家人而激动,他仍用安定沉着的表情感染他的家人,暗示他们要坚强。
这都说明他非常爱自己的国家。
师:他是我们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他对革命有着必胜的信念。
生:从课文的第7节中,我读出了李大钊的爱国之情。
他把自己的安全问题已经置之度外,心里想的是国家。
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手指着课本)咱们书上的这一张照片就是李大钊在他临刑前留下的,面对死亡,他是那样的平静,你们看,他那浓黑的眉毛下神情多么坦然。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第【1】篇〗3月29日,我在教研会上了一节以“三思课堂”为导向的公开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这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精读课文,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是“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高尚品德。
”本节课的设计以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为着手点,课堂上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以情绪感染学生在教学伊始,我用“北京晨报刊登李大钊被害”的这一消息激情导入,教师的语言,教学课件的背景都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感情基调,把学生的注意力瞬间就吸引到了课堂上。
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尽快进入到一种庄重、缅怀先烈的氛围中来。
学生被这样的教学环境所感染,教室变得安静极了,我看到了孩子们一双双充满童真又期待的眼神,感受到了孩子们迫切学习的心理。
本环节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探究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让学生可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巧妙引读,以朗读带动学生1.抓住课文对话,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可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李大钊同志被捕时”这一片段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他处境危险,我让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体会李大钊的无私无畏的形象,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猜想“我”以前问了哪些幼稚可笑的问题?父亲是如何耐心回答的?追问:“有一天,我蹲在父亲身边,当我看到父亲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父亲时,父亲又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学生从角色体验中感知人物的心理,去把握不同人物的心理感受,感知语言表达,丰富语言内涵,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给你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生:李大钊同志临危不惧。
师:请你把你的话写在黑板上。
生:李大钊同志特别爱国。
生:李大钊很了不起,他很伟大!生:李大钊关心他的家人。
(老师分别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在黑板上)(点评:黑板的“易主”,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角色。
)师: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一同走近那段历史,去感悟李大钊同志的风采、形象。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并做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在书上圈画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和问题。
)(点评: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感悟课文必须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师:我发现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读书感受,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好吗?生:读课文的第17节,我认为最能看出李大钊的临危不惧,“他没有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说明他已经受了苦刑,据我查阅的资料,敌人在这期间曾对他使用了“剥指甲”等酷刑。
可是他仍保持着“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师:你很细心,这是文章中的一个细节,被你发现了,读书就应该这样。
对于这一部分谁还想说?生:(激动地)敌人实在是太残忍了。
在电影、电视里,我以前看过这样镜头……李大钊真坚强!师:我理解你的心情。
(点评:对话促发了学生的思维,促发了学生的灵感,师生心灵才相通,情感相融。
)生:他见到自己的亲人,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可是他在敌人的恐吓下并没有慌乱,也没有因为见到自己的家人而激动,他仍用“安定”“沉着”的表情感染他的家人,暗示他们要坚强。
这都说明他非常爱自己的国家。
师:他是我们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他对革命有着必胜的信念。
生:从课文的第7节中,我读出了李大钊的爱国之情。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给你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生:李大钊同志临危不惧。
师:请你把你的话写在黑板上。
生:李大钊同志特别爱国。
生:李大钊很了不起,他很伟大!生:李大钊关心他的家人。
(老师分别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在黑板上)(点评:黑板的“易主”,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角色。
)师: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一同走近那段历史,去感悟李大钊同志的风采、形象。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并做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在书上圈画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和问题。
)(点评: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感悟课文必须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师:我发现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读书感受,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好吗?生:读课文的第17节,我认为最能看出李大钊的临危不惧,“他没有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说明他已经受了苦刑,据我查阅的资料,敌人在这期间曾对他使用了“剥指甲”等酷刑。
可是他仍保持着“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师:你很细心,这是文章中的一个细节,被你发现了,读书就应该这样。
对于这一部分谁还想说?生:(激动地)敌人实在是太残忍了。
在电影、电视里,我以前看过这样镜头……李大钊真坚强!师:我理解你的心情。
(点评:对话促发了学生的思维,促发了学生的灵感,师生心灵才相通,情感相融。
)生:他见到自己的亲人,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可是他在敌人的恐吓下并没有慌乱,也没有因为见到自己的家人而激动,他仍用“安定”“沉着”的表情感染他的家人,暗示他们要坚强。
这都说明他非常爱自己的国家。
师:他是我们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他对革命有着必胜的信念。
生:从课文的第7节中,我读出了李大钊的爱国之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与反思第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会写“阀、避”等15个字。
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
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习情况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生字:阀避啪瞪僻瞅靴魔刑哼峻绑啃袍执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
(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给你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生:李大钊同志临危不惧。
师:请你把你的话写在黑板上。
生:李大钊同志特别爱国。
生:李大钊很了不起,他很伟大!生:李大钊关心他的家人。
(老师分别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在黑板上)(点评:黑板的“易主”,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角色。
)师: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一同走近那段历史,去感悟李大钊同志的风采、形象。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并做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在书上圈画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和问题。
)(点评: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感悟课文必须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师:我发现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读书感受,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好吗?生:读课文的第17节,我认为最能看出李大钊的临危不惧,“他没有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说明他已经受了苦刑,据我查阅的资料,敌人在这期间曾对他使用了“剥指甲”等酷刑。
可是他仍保持着“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师:你很细心,这是文章中的一个细节,被你发现了,读书就应该这样。
对于这一部分谁还想说?生:(激动地)敌人实在是太残忍了。
在电影、电视里,我以前看过这样镜头……李大钊真坚强!师:我理解你的心情。
(点评:对话促发了学生的思维,促发了学生的灵感,师生心灵才相通,情感相融。
)生:他见到自己的亲人,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可是他在敌人的恐吓下并没有慌乱,也没有因为见到自己的家人而激动,他仍用“安定”“沉着”的表情感染他的家人,暗示他们要坚强。
这都说明他非常爱自己的国家。
师:他是我们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他对革命有着必胜的信念。
生:从课文的第7节中,我读出了李大钊的爱国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
【教学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给你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生:李你把你的话写在黑板上。
生:李大钊同志特别爱国。
生:李大钊大钊同志临危不惧。
师:很了不起,他很伟大!
生:李大钊关心他的家人。
(老师分别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在黑板上。
)
(评点:黑板的易主,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角色。
)
师: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一同走近那段历史,去感悟李大钊同志的风采、形象。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并做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在书上圈画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和问题。
(评点: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感悟课文必须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
师:我发现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读书感受,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好吗?
生:读课文的第17节,我认为最能看出李大钊的临危不惧,他没有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
说明他已经受了苦刑,据我查阅的资料,敌人在这期间曾对他使用了剥指甲等酷刑。
可是他仍保持着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师:你很细心,这是文章中的一个细节,被你发现了,读书就应该这样。
对于这一部分谁还想说?
生:(激动地)敌人实在是太残忍了。
在电影、电视里,我以前看过这样镜头李大钊真坚强!
师:我理解你的心情。
(评点:对话促发了学生的思维,促发了学生的灵感,师生心灵才目通,情感才目融。
)
生:他见到自己的亲人,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可是他在敌人的恐吓下并没有慌乱,也没有因为见到自己的家人而激动,他仍用安定沉着的表情感染他的家人,暗示他们要坚强。
这都说明他非常爱自己的国家。
师:他是我们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他对革命有着必胜的信念。
生:从课文的第7节中,我读出了李大钊的爱国之情。
他把自己的安全问题已经置之度外,心里想的是国家。
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手指着课本)咱们书上的这一张照片就是李大钊在他临刑前留下的,面对死亡,他是那样的平静,你们看,他那浓黑的眉毛下神情多么坦然。
师:我要为你竖起大拇指,你的目光关注到了课文的插图,思考的角度与众不同。
你是怎么知道这张照片是李大钊临刑前留下的?
生:我是在网上看到的。
师:大家都来看看这幅照片,是不是这样?
生:他的表情很坚定。
生:我在咱们学校的宣传挂图里看到过这幅画,下面有他的一句话:人生之最高理想,在于求达于真理,他说的那句名言,我今天终于感受到了。
师:处处留心皆学问呀!谢谢你把这句名言介绍给我们。
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好不好?
生:好!
学生齐读。
(评点: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学习语文的天地很广阔:书本里,生活中网络时代,电脑更是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
生:在李大钊被捕时,他不慌不忙,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说明他有胆识,心里已经有了被捕的准备。
师:是呀,无论是被捕前还是被捕后,我们都能感受到李大钊那一份坚定的爱国热情和坚定信念。
谁愿意读一读这一部分?
指名读,大家自由读。
生:李大钊不但爱自己的国家,他也爱他的亲人。
父亲不管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给我讲解。
师:这一次,父亲含糊地回答,使你想到了什么?
生:局势很紧张。
生:老师,在法庭上,我觉得课文里的我确实很机智、很勇敢!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你看,课文里几次提到敌人,都是那样的残暴。
可是我却骗住了敌人,保住了哥哥。
生(急切地):我补充一句,当时的我很小,敌人这么凶狠,我都不怕,更能看出我勇敢、机智。
师:课文重点回忆李大钊,为什么这里写了这么多我的事呢?
(评点:高质量的对话离不开点拨,点拨的功用就在于化难为易,引向深入。
)
生(兴奋地):我知道了。
父亲在敌人面前是那样的镇定沉着,是父亲的行动影响了我。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
师:读出问题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好呀,请讲。
生:她哥哥是干什么的?
师:你们说她哥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我受父亲的影响,变得这么勇敢、机智,她的哥哥一定也受到父亲的影响,也会是一个搞革命的青年。
师:有道理。
不过关于她哥哥的事情,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阅一下资料。
(评点: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生成的课堂信息有时会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
她哥哥是什么样的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李大钊同志的形象。
)
师:课文最后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此刻他的心里会想说些什么呢?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那样的时刻,李大钊不能说,现在就让我们把他心中的话儿说出来吧!
生:我的好女儿,你懂事了,你长大了。
生:好孩子,我很快就要被害了,你们一定要接着我的工作做下去。
生:女儿,我为你感到自豪、感到欣慰!
师:读书,就是要把自己融入书里。
你们读进了书里。
生:他的目光里充满了希望!
师:好!好一个希望的目光!
(评点:对话式的课堂是师生情感、体验、生命的交流。
一个希望的目光,包含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让老师惊叹!这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彼此间分享精神与幸福。
)
师:同学们,你们把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放在一起读一读,会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前后写到4月28日,是父亲的遇难日。
师:同学们,这叫开头与结尾互相照应。
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是一篇回忆的文章,读书的时候让我们一直把心沉浸在回忆里。
生:感觉课文很完整。
师:这样写的好处确实很多,还能使文章内容联系得很紧密。
前后照应,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你们看看课文里还有什么地方注意了照应?
生浏览课文后找了两处,略。
师:读书要读进去,还要能读出来。
对于这篇课文谁还有自己的想法要说?
(评点:读书要读进去,到字里里行间去品、去悟;还要读出来,从整体感受,跳出课文谈课文。
)
生:我课前在图书室里看了一篇文章,里面说李大钊是被军阀张作霖用绞刑绞死的,他们对李大钊三绞处决,为了延长李大钊的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
师(沉默):同学们,我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痛斥那些魔鬼,那些刽子手此刻,我相信你们的心情会和我一样激动。
请你们完整地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课文带给我们的深深回忆吧。
学生读全文。
师:读到这儿,你们对于课文又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和见解,请你们再一次把它展示在黑板上。
学生踊跃上前,又写下忠于职守坚强等词汇。
(评点: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贯穿于学习的始终。
)
师: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收集、阅读关于李大钊的文章,相信你们对他还会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总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是动态的,是生成的。
课例中,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对话,面对学生的见解,教师给予的是密切的关注,亲切的呵护,让有益的课堂生成的信息开出灿烂的花朵。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以学定教,尽管学生的发言是无序的,但这样的课堂犹如一首散文诗,形散卸神聚!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学会读书,
这是为孩子们的明天着想。
让我们为孩子们的发展构建智慧--读书的智慧,做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