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教案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 机械和功 二、滑轮》公开课教案_16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 机械和功  二、滑轮》公开课教案_16

第九章机械和功第二节滑轮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能够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定滑轮和动滑轮,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处理信息、数据的方法,感受收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了解定滑轮、动滑轮以及滑轮组的特点和作用。

能够根据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4. 通过了解滑轮及滑轮组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实质和作用。

教学难点:根据滑轮组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滑轮的作用是本节课中的重点内容,虽然演示实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但对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够,学生只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不理解真正内涵。

在教学中让学生独立探索,发现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识思考,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对于应用滑轮组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主要是通过例题进行突破,让学生学有所用,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过程1.教学引入情境1:观看图片,谈一谈你见过的滑轮,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你是否观察过它的构造?引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知识点”教学情境2:出示滑轮,请学生思考单独使用一个滑轮,有几种使用方法?引出: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学生活动)。

12展示PPT ,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交流他们采用的方法,一般学生能有两种方法,一种把滑轮用作定滑轮,另一种把滑轮用作动滑轮。

提出问题:这两种滑轮的使用方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引导学生留意力的方向、大小以及物体移动的距离和拉力移动的距离。

学生设计实验、交流探究步骤、所测物理量、记录表格等。

探究1:实验探究使用两种滑轮的特点。

(1)实验装置分别如图9-2-1(甲、乙、丙)所示。

(2)实验测量并填写实验数据:在学生探究实验前,强调分别缓慢地提拉同一物体表示弹簧测力计提拉物体移动时,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提拉“同一物体”隐含着本实验中所用到的物理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下册《第九章机械和功第四节功率》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下册《第九章机械和功第四节功率》教学设计

八年级《第九章机械和功第四节功率》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四节内容。

功率是本章的基础性内容。

有利于学生学习分析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课程标准中要求是“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属于“理解”水平,是知识技能目标中的最高水平。

因为功率的概念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技之中,各种家电和仪器、及其的铭牌上都要标注功率,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物理量。

本节课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一是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二是功率的概念;三是测算功率。

二、整合思路首先从多媒体课件中建筑工人劳动场景创设情景引出怎样比较做功快慢的问题。

再利用课件中课本扫描图比较起重机和滑轮组做功的快慢,自然的引出功率,然后把功率和速度作比较,得出功率的定义以及功率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通过“想一想”引导学生思考测算功率的方法。

所以这节课是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这节课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整合思路首先从多媒体课件中建筑工人劳动场景创设情景引出怎样比较做功快慢的问题。

再利用课件中课本扫描图比较起重机和滑轮组做功的快慢,自然的引出功率,然后把功率和速度作比较,得出功率的定义以及功率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通过“想一想”引导学生思考测算功率的方法。

所以这节课是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这节课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生活。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意义,建立功率概念,得出计算公式P=W/t②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能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建立功率概念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

②通过实践活动,渗透STS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②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功率的概念和意义2.难点:功率的概念和意义六、教学资源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七、教学过程1、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情境创设:(展示建筑工地工人劳动场景的图片)工地上有一堆砖,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楼房上,我们可以采用几种方法搬上去呢?学生思考并讨论回答。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机械和功第三节功》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机械和功第三节功》教学设计

八年级《第九章机械和功第三节功》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机械和功第三节内容。

由于功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认识功,必须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因此,关于功与能的关系要渗透到8~9年级物理教学的各个部分中去,本节课定位在对机械功的了解和对机械功含义的理解。

具体表现是是认识做机械功的两个要素,知道机械功的物理意义、公式及单位,能计算机械功。

在本章第一、二节介绍了简单机械后,学生以认识到人们为了延伸手及人体的功效,在生产劳动中使用了许多简单机械,但省力的机械不省距离,省距离的机械不省力。

本节教材首先通过学生观察杠杆、起重机、拖拉机这些机械的工作图景,再让学生从使用机械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工作过程中的共性,这不仅容易引导学生从力和移动距离两个角度展开思考,而且自然地建立了机械功的概念。

二、整合思路为了使学生理解功的含义,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认识怎样才算做功,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补充一些身边的实例,以及利用身边实例进行体检。

如用手托着书本不动,手将书本举高等等。

通过讨论与交流,使学生切实对做工的两个要素有所体会。

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在本章第一、二节介绍了简单机械后,学生以认识到人们为了延伸手及人体的功效,在生产劳动中使用了许多简单机械,教学中说明拉动绳端的力所做的功,就是力对滑轮及重物所做的功,为第五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实例认识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②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并能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是焦(J)。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地方法。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机械和功第四节功率教案新版北师大版.doc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机械和功第四节功率教案新版北师大版.doc

9.4 功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功率的概念,知道功率单位的含义。

②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能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功率的概念。

②使学生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率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1.知道功率的定义,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2.会进行简单的功率计算。

教学难点类比法建立功率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教学方法通过类比法建立概念,在师友合作互助学习模式的基础上,教师适时适度点拨,引领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课前准备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PPT课件等。

教学设计一、自主学习1.师友检查:(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举出两个做功和不做功的实例。

(2)请回忆机械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2.师友提升:(1)建筑工地上需要将1000块砖送到15m高的楼上。

方法如下:①人走楼梯将砖搬到楼上;②人用滑轮将砖分批运送到楼上;③用起重机将砖一次运送到楼上。

这三种方法,人、滑轮、起重机对砖做功是否一样多?做功是否一样快?谁做功快?(2)右图所示的情景,谁做功快?你是怎么比较的?二、探究释疑1.教师点拨:(1)知识回顾——请同学们回忆,前面在学习物体的运动过程时,我们如何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时间相同比路程;路程相同比时间;当路程和时间都不同时,比较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比速度)。

】(2)方法指导——与此相类似(类比法),比较做功快慢:①可以比较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功的多少;②可以比较做相同的功所用时间的长短;③若时间和做功都不相同,是不是也可以比较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功呢?(3)知识归纳——①功率概念: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②功率计算:功率=功/做功时间→P=W/t。

③功率单位:瓦特,简称“瓦”(W)——国际单位。

1W=1J/s④单位换算:1kW=103W;1MW=106W。

1马力=735瓦⑤物理意义:表示做功的快慢,不反映做功的多少。

北师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精品教案第九章 机械和功 第三节 功

北师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精品教案第九章 机械和功 第三节 功
《功》教学设计
课题

课时
1
授课教师
单位
唐山市乐亭县马头营镇初级中学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猜想、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以及观察
(2)如果这个人把物体匀速举高1.5m,举力做了多少功?
回答自学检测
一个人用50N的力推课桌向前移动了3m,此时人对课桌做的功为J
阅读学习目标
认真自学及分组讨论
分析总结做功的两个基本要素
思考、回答、分析、总结
思考、讨论交流具体实例
总结、归纳
动手计算
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散思维能力
3、怎样计算功的大小?功的单位是什么?
3.回答自学检测
如果物体并且沿移动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4.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起重机及直升机对重物做功实例,讲解做功的两个基本要素。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人累吗?人做功了吗?
(2)用脚踢出足球,球在地面上滚动,滚动过程中,人对球做功了吗?




本节课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处理及改进,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透彻。
在例题、练习处理上时间有些仓促,从获得新知识到应用新知识之间转换过快,有些学生思维转换有些跟不上。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机械和功 9.6 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机械和功 9.6 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五、了解水能。学生看书P177。
六、作业:课后练习1-6小题。
物体做功的过程是能的转化过程,物体做的功越多,说明某种能转化为别的形式的能就越多。因此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能的单位也是焦耳。
教学设计
复案补改与教学反思
二、探究一:认识动能。
1、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学生活动: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P174实验探究1。
合理利用机械能
授课内容
合理利用机械能
原创
复案补改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与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每组):橡皮筋三根、沙子一盆、自制四脚桌一个、海绵一块、自制滑轨一组、纸盒一只、大、小钩码、铜、铝圆柱体及小木块个一个
挂图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教学设计:
一、认识能量:
观看风暴的肆虐挂图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的图片中,你看到了哪些场景?
学生回答:(看到龙卷风吹倒了房屋,拔起了大树,掀翻了路边的车辆……)
教师提问:这其中又包含了哪些物理知识呢?
学生回答:
归纳: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例如流动的水、张开的弓都能对别的物体做功,说明它们都具有能量。
3、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策略、过程、方法:
经历自主设计探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的实验过程,培养和提高探究能力。
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并体会这样做的优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进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第三节 功(第3课时)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第三节 功(第3课时)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2、新课教学a物理学中的功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看课本做功的实例和没有做功的实例。

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生: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生: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练习: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A点提升到B点,又从B点平移到C点,在这一过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D、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b功的计算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师: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相比有什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生:做的功比甲大,更大了。

北师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9章 机械和功 第2节 第1课时

北师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9章 机械和功 第2节 第1课时

第2节滑轮第一课时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滑轮.2.会根据要求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3.能根据滑轮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过程与方法】1.了解滑轮的结构.2.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3.学习处理数据和信息的方法,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探索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收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2.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重点难点【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难点】理解滑轮的实质.教学过程知识点定滑轮和动滑轮【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99-101,完成以下问题:1.用绳索或链条绕过具有转动轴的光滑圆轮,这个装置叫作滑轮.2.滑轮是边缘有凹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3.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作定滑轮.物体和滑轮一起移动,这样的滑轮叫作动滑轮.【合作探究】1.我们可以直接用手将物体提升,但如果高度太高,手够不到怎么办呢?比如把国旗提升到顶端.这个时候就要用到滑轮了.升国旗时使用的滑轮有什么样的特点?答:滑轮的轴不随物体一起运动,我们将这样的滑轮称为定滑轮.2.滑轮除了刚才的用法,还可采用如图所示的用法来提升物体,该滑轮有什么样的特点?答:滑轮在转动,滑轮的轴随物体一起运动,将这样的滑轮称为动滑轮.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使用定滑轮、动滑轮能否省力(或更费力)?能否省距离(或需要移动更大的距离)?通过实验来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答: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多个)、滑轮、铁架台、细线、刻度尺.进行实验:实验一:①如图甲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的重力.②如图乙所示,竖直向下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与钩码所受的重力的大小进行比较.③改变钩码个数或更换不同的定滑轮,进行多次实验,并记录数据.甲乙实验二:①如图甲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的重力.②如图乙所示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与钩码所受的重力的大小进行比较.③改变钩码个数或更换不同的动滑轮,进行多次实验,并记录数据.甲乙实验数据:表一定滑轮实验次数定滑轮重力/N钩码重力/N弹簧测力计示数F/N钩码上升高度h/m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h/m拉力方向物体移动方向10.42 2.050.30.3向下向上20.43 3.10.50.5向下向上30.45 5.120.60.6向下向上表二动滑轮实验次数动滑轮重力/N钩码重力/N弹簧测力计示数F/N钩码上升高度h/m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h/m拉力方向物体移动方向10.42 1.210.30.6向上向上20.43 1.720.5 1.0向上向上30.45 2.710.6 1.2向上向上实验结论:结论一: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也不省距离.若不考虑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等于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结论二:使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时,省力,但费距离.拉力F略大于物体和动滑轮总重的一半.【教师点拨】1.定滑轮中沿各个方向拉动时拉力大小都一样;定滑轮的实质是L1=L2的等臂杠杆.2.动滑轮的特点是可以省一半力(只有竖直方向拉动时,才能省一半的力);动滑轮的实质是L1=2L2的省力杠杆.【跟进训练】定滑轮左端绳子下端挂着相同的重物,若在定滑轮右端的绳子自由端分别沿三个方向用力(如图所示),力的大小分别为F1、F2、F3,则(D)A.F1最大B.F2最大C.F3最大D.三个力一样大课堂小结1.定滑轮(1)定义:轴不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2)特点:不省力,也不费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3)实质:等臂杠杆.2.动滑轮(1)定义: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2)特点:省力,但费距离,且不能改变力的方向.(3)实质:省力杠杆.练习设计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第四节 功率(第2课时)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第四节 功率(第2课时)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功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2)能用公式P=Wt 解答相关的问题。

2、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教师:上节课的内容,大家回去有没有复习?现在我来提问看看你们复习的怎么样,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学生: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b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教师:说出功的公式和单位。

学生: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2、新课教学(1)引入新课教师:在施工现场,有一堆砖,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楼房上去,我们可以采用几种方法搬上去呢?学生: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轮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机一次吊上去。

教师:这几种方法,做功哪个多?学生:一样多。

教师:有什么区别?学生:时间不一样。

教师:这几种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样多的,可花的时间不同。

我们说他们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

就是说,物体做功时有快有慢。

为了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2)功率的定义教师:首先我来介绍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功率的物理意义大家知道吗?学生:在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

(3)功率的单位教师:功率是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它的计算公式是:P=W/t。

我们知道物理量都是有单位的。

功的单位是什么,时间的单位又是什么?学生:焦耳和秒。

教师:那么功率的单位应该是什么?学生:焦耳每秒。

教师:是的,为了表示简单,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单位: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1W=1J/s。

同学们在计算的时候要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与表示单位中W的含义。

物理量重的W是什么含义?学生:力所做的功。

教师:单位中的呢?学生:瓦特。

北师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9章 机械和功 第1节 第2课时

北师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9章 机械和功 第1节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杠杆的分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根据杠杆的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过程与方法】在对实例的调研、分析和解释中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重点难点【重点】结合生活中的实例,理解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定义和特点.【难点】结合生活中的实例,理解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定义和特点.教学过程知识点生活中的杠杆【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94-96,完成以下问题:杠杆可分为等臂杠杆、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合作探究】演示一等臂杠杆1.如图所示是一托盘天平,根据杠杆示意图观察它有什么特点?再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判断一下.答:天平的动力臂与阻力臂相等,是一种等臂杠杆.2.等臂杠杆平衡时力的关系及力臂的关系是怎样的?答:L1=L2,F1=F2.3.等臂杠杆的特点是什么?答:不省力,不费力.演示二省力杠杆1.如图所示的是撬棒,根据杠杆示意图观察它有什么特点?再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判断一下.答: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是一种省力杠杆.2.省力杠杆平衡时力的关系及力臂的关系是怎样的?答:L1>L2,F1<F2.3.省力杠杆的特点是什么?答:省力,费距离.4.生活中常见的省力杠杆有哪些?答:汽车的刹车板、手推车、瓶起子、道钉撬、羊角锤、铡刀等.演示三费力杠杆1.如图所示的是缝纫机的脚踏板,根据杠杆示意图观察它有什么特点?再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判断一下.答: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是一种费力杠杆.2.费力杠杆平衡时力的关系及力臂的关系是怎样的?答:L1<L2,F1>F2.3.费力杠杆的特点是什么?答:费力,省距离.4.生活中常见的费力杠杆有哪些?答:镊子、缝纫机的脚踏板、钓鱼竿、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知识拓展轮轴轮轴由具有共同转动轴的大轮和小轮组成.习惯上把大轮叫轮,小轮叫轴.轮轴可看作是杠杆的变形.1.轮轴实质上一个什么机械?答:轮轴实质是一个可连续转动的杠杆,支点在轮和轴的轴线上.2.轮轴的计算公式是什么?答:如图所示的轮轴中,由杠杆平衡条件有F1R=F2r或F2F1=Rr.【教师点拨】省力的杠杆必费距离,费力的杠杆必省距离,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是不存在的.【跟进训练】如图所示的工具中,使用时属于省力杠杆的是(A)羊角锤镊子钓鱼竿筷子A B C D课堂小结杠杆类型杠杆特点杠杆优点杠杆缺点杠杆类型省力杠杆L1>L2,F1<F2省力费距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L1<L2,F1>F2省距离费力费力杠杆等臂杠杆L1=L2,F1=F2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等臂杠杆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北师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第9章 第2节 第2课时 滑轮组

北师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第9章 第2节 第2课时 滑轮组

第二课时滑轮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简单的滑轮组.【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滑轮组的特点.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数据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滑轮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滑轮组的特点.【难点】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根据滑轮组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教学过程知识点一滑轮组【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01-102,完成以下问题:定滑轮与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装置叫滑轮组.【合作探究】探究一滑轮组的特点设计实验: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匀速提升重物时的拉力大小F,与重物的重力G进行比较;用刻度尺测量细绳端点移动的距离s和重物上升的高度h,比较二者的大小.实验器材:定滑轮、动滑轮、弹簧测力计、细绳、钩码、刻度尺.实验步骤及现象:如图甲所示,先测得钩码和动滑轮的总重力G=2.4 N,然后使用滑轮组匀速提升钩码,如图乙所示,细绳端的拉力是0.8 N;再测得细绳端移动的距离s=30 cm,钩码上升的高度h=10 cm.最后分析实验数据发现:F=13G,s=3h.改变所挂钩码的质量或细绳的绕法(如图丙所示),多做几次实验.通过以上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你发现了什么?答:①拉力F 的大小与吊起滑轮的绳子股数有关.②有几股绳子吊在动滑轮上,拉力就是物体重(包括动滑轮重)的几分之一(不计绳重和摩擦),即F =1n (G +G 动).③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nh .(n 为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h 为物体上升高度,s 为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探究二 怎样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答:采用隔离法,在动滑轮与定滑轮之间画一条虚线,将它们隔离开,只算绕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如上图所示,动滑轮上有4股绳子,故n =4.演示一 相同的滑轮可以有不同的绕法1.这两种绕法有什么不同?答:绳子的起点不同;拉力的方向及大小不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不同. 2.滑轮绕线的原则是什么?答:“偶定奇动”.即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为奇数时,绳子固定端在动滑轮上;为偶数时,绳子固定端在定滑轮上.例题 如图所示,要使拉力为物体重的13,请在图中画出绳子的正确绕法.解答 根据题意,拉力是物重的13,所以滑轮组由3股绳子承担物重.需要由动滑轮绕起.如图所示:【教师点拨】在分析承担总重的绳子股数时,误认为绕过动滑轮的绳子股数就是承担总重的绳子股数.正确的判断方法是:把动滑轮和被提升的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有几股绳子跟这个整体相连,就有几股绳子承担总重.【跟进训练】1.如图所示,利用轻质滑轮组匀速拉动水平地面上重为200 N 的物体,拉力F 的大小为30 N .若不计绳子与滑轮组之间的摩擦,则物体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 C )A .30 NB .45 NC .60 ND .300 N2.汽车重2×104 N ,陷入泥中,受到的阻力为3×103 N .用如图所示装置,则至少要用多大的力才能将汽车拉出?解:n =3,F =13f =13×3×103 N =1×103 N.知识点二 滑轮组的应用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01-104,完成以下问题:在现代化的生产中,人们使用的往往是复杂的机械,但复杂机械中的许多部件就是由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组合起来的.如汽车起重机的结构组成中就含有许多简单机械.知识拓展 滑轮组的特殊用法(1)一般的滑轮组用来提升重物,此时拉力的大小与物重有关;有时滑轮组也用来拉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移动,此时拉力的大小与物重无关,而与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有关.(2)在判断特殊滑轮组的省力情况时,不能只看绳子的股数,要分析受力情况,如图所示.(绕过滑轮的绳子各处的拉力是相等的)F 甲=13G 总 F 乙=14G F 丙=14G 总课堂小结1.滑轮组(1)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F =1n(G +G 动)(3)滑轮组的绕线原则:“奇动偶定” 2.滑轮组的应用练习设计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9章 第二节 滑轮(第3课时)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9章 第二节 滑轮(第3课时)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滑轮》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4)了解其他简单机械(轮轴、斜面等)的一些应用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轮轴、斜面的实际使用。

(2)对实践中的滑轮、轮轴、斜面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

(5)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特点及作用2、难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教师: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学校升旗杆顶部装置,为什么升旗手在地面上能够把红旗升到空中?学生:上面有轮子。

教师:这个轮子在物理学上教滑轮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滑轮。

2、定滑轮教师:旗杆上的滑轮你平时能不能看得到?学生:不能。

教师:为什么看不到?学生:它一直在旗杆的顶端。

教师:这就是我们滑轮中的一个种类,我们称为定滑轮,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做定滑。

它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改变力的方向。

教师: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杠杆又省力和费力之分,那定滑轮能不能省力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教师对定滑轮的进行分析,其实质是:等臂杠杆。

教师:现在你们告诉我,定滑轮能不能省力?学生:不能。

3、动滑轮教师:我们刚刚讲的是定滑轮,你们觉得相对应还应该有一种什么分类。

学生:动滑轮。

教师:很好,轴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现在你们仿照刚才的方法对动滑轮进行分析,看能够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4、滑轮组:教师:有时候我们即需要改变力的方向,又想省力该怎么办呢?学生:把两种滑轮组合在一起。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机械和功第四节功率》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机械和功第四节功率》教学设计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功率单位及换算关系,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功率与功、时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活中有哪些设备的功率较大?它们有什么特点?
-如何比较不同设备的功率大小?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及计算公式。
"功率是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其计算公式为P=W/t,其中P表示功过实例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功率的计算过程。
"假设有一台电动车在平直道路上以恒定速度行驶,我们可以根据电动车的速度、阻力等信息,计算出它的功率。"
5.应用环节:布置具有实际背景的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总结环节:通过思维导图、小组汇报等形式,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巩固所学内容。
1.针对功率概念的理解,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功率的理解。
-教师结合实例,讲解功率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
2.根据以下情境,运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并比较各个设备的功率。
情境一:某学生以每秒做功30J的速度推动一辆小车,求该学生的功率。
情境二:一台空调的制冷功率为2000W,工作时间为2小时,求空调在这段时间内所做的功。
情境三:一辆火车以120km/h的速度行驶,已知火车的阻力为10000N,求火车的功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加强实验操作环节的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9章 第一节 杠杆(第4课时)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9章 第一节 杠杆(第4课时)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杠杆》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杠杆。

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2、能从常见的工具中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应用。

过程能力目标: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学生形成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体验科学源自生活,提高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科学的学习兴趣;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示意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难点:1、力臂的确定及做法2、杠杆的平衡条件应用教学环节:1、趣味游戏激发悬念(1)主持游戏:老师这里有一个罐头要打开,哪位同学愿意来帮老师把它打开?学生参与游戏:直接用手打开罐头(2)老师这里可以提供一些工具,这位同学再试着去打开这个罐头瓶,然后告诉同学你的感受。

这是为什么呢?用铁棒打开罐头;用起子打开罐头,其他学生观看后重复.认识杠杆及其五要素2、认识杠杆教师:大家看图回答问题①撬棒、抽水机摇柄发生了怎样的运动?②它们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这样运动?③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图片,通过小组讨论,回答教师问题系。

3、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师::大家都看见卖水果要用杆秤来称,哪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

你为什么要这样称?教师:其实至运用了杠杆品哼哼的条件,那干干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呢?有什么因素影响着它的?学生:阻力、动力、力臂。

教师:要探究这种杠杆平衡条件除了铁架台、杠杆外,还需要什么器材?学生设计实验并操作老师巡视提问: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如何做?各组分别把自己的方案讲出来,大家评议是否可行?交流并得出结论:请有代表性做法的小组上台演示,说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教师引导:如果我们把表格左边的数据或者右边的数据任意地加减或乘除,看两边的结果会怎样?4、应用杠杆教师: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就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应用杠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课题:第九章机械和功§9-1 杠杆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

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会画力臂。

教具:杠杆、天平、钩码、支架、钳子等。

教学过程:§9-1 杠杆一.什么是杠杆?1. 一根硬棒,在力有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注意:(1)在力的作用下不变形。

(2)形状多种多样。

2. 杠杆中的几个名词。

(1)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动或F1)(3)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阻或F2)(4) 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动或L1)(5) 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阻或L2)。

难点成因:学生实际感觉使学生认识为什么要画力臂,指导学生画力臂的具体方法。

(用数学中画点到线的距离的画法,降低难点)二.杠杆平衡条件实验。

1.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

2.介绍实验步骤。

3.数据及分析。

三.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 L1 = F2× L2阻力F2、阻力臂 L2一定时,动力臂越长,越省力,反之。

四.三种杠杆: (利用F1L1=F2L2分析可得出三类杠杆)(1) 省力杠杆(L1> L2) 动力臂>阻力臂特点:省力,但动力多移了距离。

(2) 费力杠杆(L1< L2) 动力臂<阻力臂特点:费力,但动力少移了距离。

(3) 等臂杠杆(L1= L2) 动力臂=阻力臂特点:不省力,不费力,不省距离,力臂相等。

五.三类杠杆的例子。

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天平)。

六.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 杠杆、案秤、天平①杠杆的应用例子。

②介绍案秤。

③天平的左盘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的道理:∵F1=G1= m1g;F2=G2=m2g;L1=L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得m1g·L1=m2g·L2即: m1=m2(2)计算支点的位置(题目略)七.轮轴(1)学生阅读本节课文内容,认识轮轴(2)轮轴是变形杠杆,平衡时有F1R==F2r(F1是作用在轮上的力,作动力;R是轮的半径,是动力臂;F2是作用在轴上的力,作阻力;r是轴的半径,作阻力臂)布置作业:P65 1~3练习册本节练习板书设计:§9-1 杠杆一.什么是杠杆?1. 一根硬棒,在力有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 杠杆中的几个名词。

(1) 支点:(2) 动力:(3) 阻力:(4) 动力臂:(5) 阻力臂:二.杠杆平衡条件实验。

1.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

三.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 L1 = F2× L2四.三种杠杆:(1) 省力杠杆(L1> L2) 动力臂>阻力臂特点:省力,但动力多移了距离。

(2) 费力杠杆(L1< L2) 动力臂<阻力臂特点:费力,但动力少移了距离。

(3) 等臂杠杆(L1= L2) 动力臂=阻力臂特点:不省力,不费力,不省距离,力臂相等。

五.三类杠杆的例子。

六.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 杠杆、案秤、天平七.轮轴教学反思:教学课题:§9-2 滑轮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3、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教学难点:会根据滑轮的挂线判断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教具:定、动滑轮、铁架台、弹簧秤、细绳等教学过程:§9-2 滑轮一.复习上节课的有关知识点。

(提问方式,学生回答)二.新课讲授1.阅读本节教材5分钟2.以课文图9--9的画引入课题。

3.演示(图9-9甲),让学生认识定滑轮。

(1) 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 是等臂杠杆(L1=L2)。

4.演示(图9-9乙)。

让学生认识动滑轮。

(1) 能省力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2) 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L1=2L2)5.演示(如图所示),让学生认识滑轮组。

学生分组实验(照图9-10,9-11,9-12,9-13,9-14)学生填表结论:(1) 省力情况: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2)判断几段绳子的方法:只有与动滑轮连接的那段绳子才算进去。

可用如图画虚线的方法:(3) 连线情况:定→动,箭头向下。

动→定,箭头向上。

三.小结及测试。

布置作业:P68 1~3练习册本节练习板书设计:§9-2 滑轮1、定滑轮2、动滑轮3、滑轮组教学反思:教学课题:§9-3 功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学过程:§9-3 功一.复习,知识准备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水平推箱子,推力方向怎样?3、向上提箱子,拉力方向如何?4、重力的方向如何?二.引入新课依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

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三.新课教学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1)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2)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S)2.举例几个不做功的例子:(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

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

没受力。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

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

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力。

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1)功的计算式:W=FS(2)功的单位:焦耳,1焦=1牛·米。

(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4.1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1米。

四.例题布置作业:P71 1~2练习册本节练习板书设计:§9-3 功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1)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2)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S)2.举例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1)功的计算式:W=FS(2)功的单位:焦耳,1焦=1牛·米。

(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4.1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1米。

教学反思:教学课题:§9-4 功率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率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功率教学难点:功率教学过程:§9-4 功率一.复习提问1.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它的定义是什么?2.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二.引入新课从下列问题引入新课:甲同学把一桶水提到3楼用了30秒,而乙同学把同样的一桶水提到3楼却用了40秒,问谁做功快?如果甲物体1分钟做了300J的功,而乙物体40秒钟做了240J的功,问谁做功快?从而提出物体做功的快慢用功率表示来引入新课。

三.新课教学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3.功率的定义式:4.功率的单位:瓦特(符号W)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5.物理意义:1瓦表示物体在一秒钟内完成的功是1焦。

6.介绍功率另一个单位:1马力=0.735千瓦=735瓦。

7.一些机械常见的功率。

(学生阅读)8.例题,用分析法分析,板书。

而W=Gh、G=mg、m=ρv9.额定功率(铭牌上的功率)。

四小结布置作业:P74 1~3练习册本节练习板书设计:§9-4 功率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3.功率的定义式:4.功率的单位:瓦特(符号W)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5.物理意义:1瓦表示物体在一秒钟内完成的功是1焦。

6.介绍功率另一个单位:1马力=0.735千瓦=735瓦。

7.一些机械常见的功率。

教学反思:教学课题:§9-5 探究──使用机械能省功吗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通过探究活动,理解机械效率。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使用机械能不能省功的实验过程,培养观察能力,体会实验研究方法。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同学们设计实验、收集实验数据、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机械效率教学难点: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机械效率教具:动滑轮(1个)、绳子、木块、桶、沙。

教学过程:§9-5 探究──使用机械能省功吗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功的原理?2.如图所示的动滑轮提升重5N的物体,用功的原理求动力F= 。

3.让学生计算最近一次考试本班的合格率。

二.新课教学1.学生阅读教材(图14-6)2.演示启发,引入课题。

G(N) h(m) W阻(J) F(N) S(m) W动(J) η1.96 0.05 0.098 1.2 0.1 0.12比较W动和W阻发现W动>W阻为什么呢?引入机械效率。

3.有用功的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