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秋水》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
第20课《秋水》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2doc
《秋水》教学简案教学目标:了解在庄子的思想及本文寓意;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性教学手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千古绝句《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后两句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研讨课文:(一)、作者介绍:1、庄子其人: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被后世称为“老庄”。
庄子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2、庄子其书:《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自著,外篇和杂篇为其门人或后学所著。
《庄子》善用寓言、比喻说理,行文汪洋恣肆,意境开阔,想象神奇,构思独特,文采斐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鲁迅称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3、庄子思想: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本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的《秋水》。
《秋水》是一组内容驳杂、气势磅礴而富有文采的哲理散文,共七篇,课文所选为第一篇的第一段。
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二)、朗读课文:正音:泾jìng涘sì渚zhǔ殆dài(三)、课文分析:第一句:时,按时令,按季节(名→动)。
第20课《秋水》教案(语文版初三上)6doc初中语文
第20课《秋水》教案(语文版初三上)6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2.明白得和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在明白得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明白得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认识个人知识有限,假设自豪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如此评判一位古人:〝其文那么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学生回答〕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引入课文二、简介«庄子»并解题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进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不,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如此评判他的文章:〝其文那么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定的无穷相对性〞的咨询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差不多有了新的明白得。
三、课文分析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举荐展现1-2名学生的卡片。
《秋水》九年级语文教案
《秋水》九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秋水》的寓意,感受庄子独特的哲学思想。
2.学习分析文本的写作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庄子关于大小、长短、高低、有无等概念的辩证思考。
2.难点:分析庄子运用寓言说理的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庄子》篇章,如《逍遥游》等,简要介绍庄子的生平及哲学思想。
(2)板书课题《秋水》,邀请学生谈谈对“秋水”的理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初步解读,概括文章大意。
3.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寓言故事,分析其寓意。
(2)分组讨论:庄子在文中是如何运用寓言说理的?请举例说明。
4.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讽刺等。
(2)讲解庄子关于大小、长短、高低、有无等概念的辩证思考。
(3)学生举例说明庄子的哲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拓展延伸(1)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庄子其他寓言故事,如《庖丁解牛》等。
(2)讨论:如何将庄子的哲学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6.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学习内容,整理笔记,加深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理解。
2.阅读庄子的其他作品,如《逍遥游》、《德充符》等,进一步了解庄子的思想体系。
五、教学反思1.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
2.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3.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4.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重点:理解庄子关于大小、长短、高低、有无等概念的辩证思考。
(1)教师引导:“同学们,庄子在《秋水》中提到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这和我们常识中的大小观念完全相反,你们能理解这里面的含义吗?”(2)学生思考后回答:“我觉得庄子是在说,大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秋水》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秋水》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一、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二、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三、当堂背诵,领会主旨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由成语‘望洋兴叹’导入二、检查预习作业--课件展示,有疑义的地方师生讨论(一)查阅资料,走近庄子,了解《庄子》预设: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一同被世人称为“老庄”《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著,外篇、杂篇是庄周门人所著。
(二)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排除阅读障碍泾()渚()殆()(三)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及意义1、泾流之大(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2、两渚崖之间(助词,的)3、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4、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语)5、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四)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1、顺流而东行(连词,表顺承)2、东面而视(连词,表顺承)3、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连词,表并列)(五)、指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古今意义1、秋水时至(古义:洪水今义:水)2、百川灌河(古义:黄河今义:河流)3、不辩牛马(古义:同“辨”,辨别今义:争辩,辩论)4、于是焉(古义:在这今义:连词)5、尽在己(古义:全今义:完,尽头)6、至于北海(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7、不见水端(古义:尽头今义:端点)8、旋其面目(古义:面孔今义:相貌)9、大方之家(古义:大道,修养高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 10、子之难穷也(古义:尽,走到尽头今义:穷困) 11、百川灌河(古义:河流今义:山川) 12、仲尼之闻(古义:见闻,学识今义:嗅)(六)指出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活用类型1、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2、少仲尼之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
《秋水》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秋水》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秋水》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1一、引言《秋水》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千古绝唱,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珍宝。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也在积极创新,这篇文章将针对《秋水》这一经典诗歌,设计一堂九年级语文课的教学方案。
通过本篇文章的阐述,让我们了解到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领会《秋水》这一杰作的魅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教师引导教学活动开始,教师应先向学生介绍杜牧及其史诗创作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杜牧人生经历和《秋水》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在介绍杜牧及其创作背景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初步阅读《秋水》。
在学生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一些相关的图片和文化载体,让学生更加贴近文化内涵,深刻体验秋水的魅力。
三、学生阅读学生在了解了背景信息后,可以学生由自己独自阅读选定的《秋水》。
为了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读几遍,感受和品味其中的意境和感受。
让学生漫步在诗篇中,把自己的情感和思考酝酿进去。
在学生独立阅读结束后,老师带领学生集体深度探构《秋水》。
这一阶段教师不再为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语言艺术等处,让他们对《秋水》的理解更加广泛和深入。
四、启发式教学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行发掘诗歌的美妙之处。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几个方面来把握:1.开头的穿越秦岭在诗歌的开头,作者通过一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传达出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慨和情绪,引出了诗歌下文的主旨。
2.中间的淡淡的哀怨在诗歌的中间,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形容词和动词,刻画了秋水之美妙与虚无的矛盾,体现出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3.结尾的寄情天涯在诗歌的结尾,作者通过一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出自己所蕴含的人文情感和真善美理念,诗歌透出了深邃的人文关怀,反映了古代文化的内涵。
五、学生展示在学生深入领会了《秋水》的内涵和艺术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应的任务,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展示。
第20课《秋水》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5doc
《秋水》教案教学目标与要求: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新闻记者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泾流、望洋向若、少、轻、大方之家”等词语。
2、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3、理解河伯对海神的感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问答法3、探究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闻一多先生曾有如此的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
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究竟是什么人让鼎鼎大名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痴狂的地步呢?他,就是庄子。
庄子的魅力跨越千年,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秋水》开一扇小小的窗来走近庄子。
二、介绍文章出处、作者1、文章出处:这篇文章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
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2、作者简介: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世间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的思辩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
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一般认为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
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整体感知。
1、合上课本,阅读文段。
(点学生示读,然后再集体配乐朗读。
),并将其中的语句还原。
2、再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0《秋水》教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 秋水【教学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背诵全文。
(重点)2.了解庄周哲学思想,学习设喻说理、对比手法的运用。
(重点)3.学习正确认识事物的复杂性,明白不能囿于见闻而骄傲自大的道理。
(难点)【教学建议】建议本课分两课时,依据学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方式一:第一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一、二并交流展示;第二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三并交流展示且完成当堂演练。
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自学互研,第二课时进行交流展示、当堂演练。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一: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
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是什么使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对庄子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近庄子。
新课导入二:(庄子寓言故事:庄周梦蝶)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
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
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
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教师结语:这些看似浅近甚至有点荒诞的故事却有着深刻思想,很能引起我们的思考,这就是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学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为我们留下的财富。
今天同样要来学一则庄子的寓言——《秋水》。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1)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某某某某)人。
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与老子并称“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被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2)文体知识: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庄子》一书,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初中课文秋水教学教案
初中课文秋水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 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大意。
- 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学会通过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
-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大意。
2.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秋天的景色,引导学生欣赏秋天的美景。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秋天的感受和认识。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秋水》,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 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大意。
三、合作学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探究学习(20分钟)1. 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生通过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对秋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课堂所学,学生回家后巩固学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学生写一篇关于秋水的作文,表达对秋水的感受和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概括文章的主旨和大意,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语文素养,还培养了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九年级语文上册 20《秋水》教学设计 语文版
秋水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理解本文寓意。
2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 他们经过两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后,有部分同学形成了较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主动去阅读思考课文,语文能力有所增强,基本能够感知文章的内容,掌握了一定量的语文知识,对文章的写法特色有能有所发现。
但是对文章深层的意义难以领会,对课文的表达难有自己的看法。
这些是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的。
另外,这个班后进生面积很大,他们没有学习的兴趣,根本不爱读书,也读不懂书,教学中要注意教师语言的鼓动性。
3重点难点二、教学重点结合语境翻译文言文,提高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课文,对寓言故事寓意有独立的见解。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秋水由黄河涨洪水的图片讲洪水的凶猛,引出课文题目。
请学生介绍庄子,老师再梳理小结。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
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第20课《秋水》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3doc
秋水【教学目标】1、理解和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2、通过诵读、感悟、比较,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本文寓意,初步了解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进一步分析庄子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1、学会积累、归纳文言词语和文言文特殊句式。
2、通过河伯认识前后变化的对比,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悟、比较,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寓言寓意。
2、比较法。
通过河伯前后态度的对比,通过节选的文段和全文的比较来理解寓意,领悟庄子的思想。
3、质疑法。
联系庄子的思想和《秋水》全文对文章做出合理的解释,培养学生质疑、思辨的学习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段时间我们连续学习了三篇诸子百家中儒家的散文,从孔孟到荀子,正如著名学者南怀瑾说的:“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
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里,饭,我们是吃饱了,那么,心灵需要药的安慰时,庄子思想对于我们或许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意义,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庄子的精神世界。
板书课题:庄子《秋水》二、一读课文,理解和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1、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及句内停顿。
2、学生用多媒体针对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进行归纳总结,要求其他学生与自己的总结对比,师生共同补充,完善。
(设计说明:本文短小,文字浅近,学生可以大致读懂文章,课前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对全文进行翻译和总结。
)(1)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2)古今异义词东面而视(面:动词,面对,面向。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20秋水》word教案 (3)
⑧成语
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 胜任或
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
三、课文翻译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关键字:时:按时。川:河流。河:黄 河。泾jīng:通“径”,直流的水波。之:这样,如此。涘sì:水边。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辩通“辨”,辨别。
译文:秋水的洪水依照时令及时 来 到,很多河流的水灌注到黄河里。水流是这样大,两岸和水中小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于是:在这个时候。焉:助词不译。欣然:高兴地样子。以为:认为。己:自己。
在这个时候,河神高兴地自我得意起来,认为天下美好的东西都在自己这里。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至于北海古:到了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百川灌河古:特指黄河今:泛指河流。
河伯始旋其面目古:脸今: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得大道的人,今:不吝啬或自然不俗气
④通假字
不辩用
少仲尼之闻(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轻)
在这个时候,河神才转过 脸来,仰头对海神若感叹说:“俗语说,‘听说了许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 子之门,则殆矣。
且夫:况且,发语词。闻:动。闻:名。而:并列 。之:结构助词,的。始:当初。之:主谓之间取独 。殆:危险。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子之难穷:穷尽。欣然:高兴的样子。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己,自身。
九年级语文版《秋水》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秋水》。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2)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理解。
3. 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理解。
2. 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运用问题引导、情境创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课文背景。
2.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3. 教师讲解生词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5. 学生合作探讨,深入解读课文。
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秋水》。
2.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3.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理解。
3. 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理解。
2. 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运用问题引导、情境创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课文背景。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频,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的秋水景观,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第20课《秋水》教案(语文版初三上)7doc初中语文
第20课《秋水》教案(语文版初三上)7doc初中语文[设计思想]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确实是如何让河伯那个形象深入人心。
因此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内容分析]本专题要紧是节选,因此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把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2.明白得和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能力目标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那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专门有限的,不能自豪自满。
[教学预备]多媒体[素材举荐]1、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秋水»朗读flash.[学习过程]一、导入关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如此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久留着他的烙印。
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不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怎么讲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板书:秋水庄子〕咨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进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不,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如此评判他的文章:〝其文那么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秋水》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秋水》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秋水》教案
2.基本思想:主张“天道无为”
三、诵读感知
1.齐读课文
2.正音、疏通文意。
3.解释下列短语
秋水时至东面而视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始旋其面目莫
己若少仲尼之闻见笑于大方之家
4.特殊句式(相当于现代的固定短语),在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1)非……则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2)见……于
见笑于大方之家。
四、探讨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河伯见了北海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五、延伸
1.归纳成语
2.比较河伯和“坐井观天”中的“井底之蛙”有何异同点。
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九年级语文上册 20 秋水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点拨: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像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学生集体诵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学生自己归纳
学生集体朗读,并思考
学生齐读课文,研读讨论
理解寓意,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四、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秋水》
项目
设计内容
备 注
课时
第一、二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教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但朗读时间不够,学生未能当堂背诵;另外教学过程中扩展不够。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秋水》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
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素材推荐]
1、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秋水》朗读flash.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
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
(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
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
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
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
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
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ìng)涘(sì)殆(dài)
四、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分组检查——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
泾:同“径”,直。
两涘:两岸。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古:黄河今:河流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古:到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古:在这时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
同“辨”,分辨通假字
泾流之大,同“径”,直
3、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
应该是“莫若己”。
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4、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
仰望海神而兴叹。
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指让内行人笑话。
五、课文分析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
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
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
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问题六:“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六、拓展延伸。
1、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在寻找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路上,我们走得很辛苦,古典文学的熏陶要从儿童抓起。
那么请你根据本篇文言文,请你为中国儿童设计一个动画片。
设计完之后,展示样板动画片,素材来源于《中华成语画廊》。
2、那么在我们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七、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
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
[板书设计]
秋水
《庄子》
欣然自喜自大望洋兴叹自叹贻笑大方自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