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对机械论自然观的超越_邓晓芒

合集下载

邓晓芒:让哲学说汉语——从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译说起

邓晓芒:让哲学说汉语——从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译说起

邓晓芒:让哲学说汉语——从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译说起由我和我的老师杨祖陶先生合作翻译(我译,杨老师校)的康德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共100万字)最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看到我们历时七年的这项“跨世纪”工程今天终于竣工,心中涌起无限感慨。

特别是,当我读着那一行行用方块字整齐排列的句子并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意识流”、所结成的思想织体时,竟感到仿佛是康德本人在用汉语向我们宣讲他那艰深晦涩的哲学。

这时我脑子里想到的,是黑格尔的一段箴言:“一个民族除非用自己的语言来习知那最优秀的东西,那么这东西就不会真正成为它的财富,它还将是野蛮的”,为此他提出要“教给哲学说德语”,认为“如果哲学一旦学会了说德语,那么那些平庸的思想就永远也难于在语言上貌似深奥了”。

(注:《黑格尔通信百封》,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2页。

)如果把这句话中的“德语”换成“汉语”,这仍然是一条至理名言。

的确,我们的意图就是要让哲学(这里就是康德哲学)“说汉语”。

但黑格尔这段话可能会有两点使人困惑之处。

其一是,一个民族为什么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来习知哲学?能否例如说通过普及外来语教育(在当时即普及拉丁文和希腊文,或者按今天中国的情况,普及英语教育或其他外语教育)而达到同样的目的?其二是,既然说到一个民族要用自己的语言来“习知”哲学,后面的结论就应当是“教给德语说哲学”,而不是“教给哲学说德语”,黑格尔这里是不是有笔误?先说第一个问题。

哲学显然是属于“最优秀的东西”之列。

在西方,哲学首先是希腊人创造的,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创造了哲学。

然后是罗马人及中世纪西欧的基督教哲学家,他们使用的是拉丁语。

近代以来,古典拉丁语随着欧洲各大民族国家的形成并创立了自己各自的语言体系,已经成为死去的语言。

在黑格尔的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仅仅局限于一小群经院神学家用拉丁语这种脱离广大群众的语言自说自话,这个民族整体上就会被看作仍然属于“野蛮民族”(这一点深受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思潮和启蒙运动的影响)。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1章中三条原理的分析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1章中三条原理的分析

重” 的概念 :第三条 原理 , 为以上两个命题 的结论 , “ 作 我将这 样表述 : 义务是 由敬重 法则
而来的行动的必然性 。 ②这三条原理按照康德的说法是一条一条连着来的 。 ” 第一条原理
作 者 简 介 :邓 晓 芒 , 中 科 技 大 学 哲 学 系 教 授 。 华
① 严 格说来 , 第一条原理在康德的文本中并没有作为一 条原理 的形式出现 , 而只是 分散 在用四个例子 ( 童叟无
欺 、 自杀 、 人 为 善 、 进 自己 的 幸 福 ) 加 一 条 《 经 》 文 来 解 释 “ 务 ” 念 的 讨 论 中 , 学 界 一 般 都 认 为 不 与 增 外 圣 条 义 概 但 第 一 条 原 理 就 是 “ 义 务 而 义 务 ” 善 良意 志 原 理 。 为 的
② 以上参见 K ns ea e eShie , eaggb nvnd r Oil hPe lsh nA a e edr sesh f n a tG smm h c r n H ru ee e o e ngc ru i e k dmi e snc ae f K i 3e Wi t
第 1卷 第 2期
2l 年 O0 8 月
哲 学 分 析
Ph l s p i a a y i i o h c lAn s s o l
Vo . .N . 11 o 2 Au . 01 g ,2 0
对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 1 中三条原理 的分析 第 章
邓 晓 芒
摘 要 : 德 在 《 德 形 而 上 学奠 基 》 第 一 章 中列 出 了三 条 道 德 理 性 知 识 的原 理 : 1 康 道 的 ()
道德 形 而 上 学 的提 升 打 下 一 个 基 础 。 三 条 原 理其 实 已 经暗 示 着道 德 形 而 上 学 的 至 上 原理 这

试论康德美学的先验转向——兼就目的性原理的形成与邓晓芒先生商榷

试论康德美学的先验转向——兼就目的性原理的形成与邓晓芒先生商榷

问题 时 , 常常从 其哲学体 系出发 , 目的论判断 力作 为审 美判断 力的“ 生物” 把 自然的合 目的性原 理 把 衍 , 看作 由审 美判 断力提供 的。这是 一种未经历 史分析 的独 断 。通 过康德 美学 先验转 向 的历 史 分析 , 可以 说明康德是如何通过 目的论 的研 究为审 美判 断力寻找 到 了先验 的原理—— 目的性 原理 , 而澄 清学术 从 界对 于康德 美学中 目的论 的认 识。 关键词 : 康德 美学 ; 经验论 ; 目的论 ; 先验转 向; 历史分析 中图分类号 : 56 3 :8 0 B 1. 1 B 3—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1 5 1 (0 6 0 0 2 0 10 — 0 9 2 0 ) 3— 0 4— 7
收 稿 日期 :o 5一l 0 2o 2— 3
作 者简介 : 正兵 (9 3一) 男 , 周 17 , 安徽 安庆人 , 中央财 经大学文化与传媒 学院讲 师 , 文学博 士.
2 4
维普资讯
本土的美学思想 , 即以鲍姆嘉登等人建立 的关于“ 美是感性认识 的完善” 为标志 的认识论美学思想 ; 其 二是缘起于法国并迅速席卷欧洲的浪漫思潮所倡导 的“ 趣味(a e 美学 ” 即美并不是认识 的对象 , t t) s , 而
想。 …弼 ” 当然 , 最忠实记录思想家的思想的, 不是关于他们的传记 , 也不是旁人的评述 , 而是记载他们思 想的文字。而《 对美感和崇高感 的观察》 以下简称《 ①( 观察》 就是这样 的文字 , ) 这篇文章语言幽默 、 文
体华丽 、 形象生动 、 引人人胜 , 它尽情展示了作者极富趣味 的一面, 表现 出作者对美学 的浓厚兴趣 , 因而
也被视为康德早期美学的扛鼎之作 。 ( 其实 , 要想阐明这本书的核心 内涵 , 我们必须厘清影 响康德美学思想 的两大思想 资源 : 其一是德 国

邓晓芒讲《纯批》下

邓晓芒讲《纯批》下

说宇宙是无限的有它的道理,说它是有限的也有它的道理。通常理性派主张宇宙是有限的,上帝创造宇宙,上帝在所有可能的宇宙中选择了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最好的宇宙,这就是莱布尼茨提出的观点。别的宇宙就是这个宇宙的限度,不选择别的宇宙而选择这个宇宙,那它当然是有限的。而经验派则更倾向于宇宙是无限的。他们强调经验,你怎么能够知道宇宙是有限的,你不能通过经验说明宇宙是有限的,你看到过宇宙的限度吗?它的边界在哪里?但经验派凭经验也证明不了宇宙是无限的。这两派谁都说服不了谁,争论不休。
正因为笛卡儿把主词混同于主体,得出“我”是一种在时间中持存的实体即灵魂,所以才产生了灵魂的性质问题,即挖空心思要去为灵魂规定一种先验的“性质”。先验的理性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灵魂不灭,而灵魂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则是它的基本论据。康德认为,实体是一个知性范畴,只适用规定时间和空间中的感性对象。可是,形而上学所说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的主体的灵魂并不出现在时间和空间之中,或者说,不能用时间和空间来规定它。既然如此,也就不能用实体范畴去规定它,说灵魂是什么实体了。如果说,灵魂连实体都称不上,那么坚持灵魂不灭的观点在理论上也就毫无根据了。康德认为,灵魂不是现象世界的东西,而是自在之物,因此,关于灵魂是什么、灵魂是灭还是不灭,这在理论上都是说不清楚的,是不可知的。不过,康德在否定了灵魂的可知性的同时,又一再表白,“灵魂不灭”这个论点虽然在理论上说不通,但在实践中,即在道德生活中还应当作为道德假设而存在。它在实践理性中有价值,但在理论理性中造成了一些谬误推理。
“主体(Subjekt)”这个词在西文中有双重含义,翻译成中文,一是“主体”,一是“主词”。“主体”是实体,“主词”不是实体,只是一个逻辑前提,一个概念。康德认为,笛卡儿的这个推理利用Sub jekt一词的双重含义偷换了概念,“我思”的“我”只是逻辑主词,而不是主体,因而不是实体,所以这是一个谬误推理。

康德的先验自由理论

康德的先验自由理论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康德的先验自由理论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国哲学指导教师:***20050501内容摘要康德的先验自由理论是为了解决近代休谟的怀疑论和机械论在自由与必然问题上的尖锐冲突而提出来的,为解决这一冲突康德在论证中突出使用了二分法。

其中包含两类命题的区分、主词的两种含义的区分、两类原则的区分,以及主体的两种性格的区分和两类背反命题的区分。

通过这一系列的区分,先验自由终于得以确立。

作为康德自由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先验自由和康德哲学中的一系列重要内容如自然因果律、先验自我、物自体以及实践自由等都有着深刻的关联,这些关联同样决定了先验自由理论在康德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先验自由实践自由先验自我物自体二分法AbstractToresolvethesharpconflictsinmodemtimeswhichhurne’Scepticismopposedthemechanismtothemlmionoffreedomtonecessity,Kantproducedhistheoryofthetranscendentalfreedom.Thetacticskantsettledthedisputeisthewayoftwo—divided,itcontainsthedistinctionoftwosortsofoftwoimplicationsthatsubjecttermconcems,thepropositions,thedistinctiondistinctionoftwoprinciples,thedistinctionoftwocharactersofsubjectandthedistinctionoftwoproposRionsofantithetic.Bytheseriesofdistinctionsthe仃anscendentalfreedomiSestablished.Asanessentialpartofkant’Sfreedomtheory,thetheoryofthetranscendentalfreedomhasacloserelationwi山muchimportantconceptionsofkant’Sphilosophy,suchascausality,thetranscendemalapperception,thinginthemselvesandthepracticalfreedom.Becauseoftheserelations,thetranscendentalfreedomplayakeyroleinthephilosophyofkant.Keywords:thetranscendentalfreedomthepracticalfreedomthetranscendentalself--consciousnessthingsinthemselvesdichotomy郑重声明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行为,否则本人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特此郑重声明。

20世纪中国启蒙的缺陷 邓晓芒

20世纪中国启蒙的缺陷 邓晓芒
什么是启蒙? 康德的定义是: 走出由他自 己所招致的不成熟状态。这里有两个关键词, 一
% 11 %
个是 不成熟 状态 , 一个 是 由 他自 己所招 致 的 。 不成 熟 状 态 ( Unm ndigkeit ) , 又 译 为 未成年状态 。该词的德文词根为 M und, 意为 嘴 , 引申为 话语权 、监护权 , 相当于汉语方 言中所谓 话份 ; 而形容词 m ndig 则是 成年 的、达到法定年龄的 之意, 即已经具备说话的资 格了, 说 话 算 数 了, 说 得 起 话 了。 所 以, Unm ndigkeit 就是 尚未达到法定年龄 或 未 成年状态 。显然, 一个孩子所说的话不可采信, 他的许诺或担保不能在法律上生效, 他的指控或 证词在法庭上不能完全作数, 这就意味着他还没 有获得法定的话语权, 不能为自己说话, 需要由 别人来监护。通常, 这种不成熟状态并不是 由 他自己所招致的 。所谓 由自己招致的 ( selbst verschuldet ) , 也可译成 自己造成的 、归咎于 自己的 , 这里涉及的是责任问题。小孩子的不 成熟状态不能由他自己负责, 而只能归咎于他的 成长尚未完成自然发育的过程, 他还没有来得及 培育出成熟的知性供自己运用。这种状况是由 自然造成的, 而不是由他自己所招致的; 这时他 必须由成年人来对他加以监护和引导, 脱离这种 监护和引导, 一个孩子是不可能获得成熟的知性 的。所以, 启蒙既不在于当知性本身尚未成熟时 就脱离成年人的监护和引导, 也不在于对未成年 人进行监护和引导, 而在于让已成年者 走出由 他自己所招致的不成熟状态 。
批判理性 的思想, 它直接地反映在康德谈启蒙 的一篇著名文章中, 即!回答这个问题: 什么是启 蒙?∀。本文则试图通过分析康德这篇文章, 来反 思一下我国的启蒙运动为什么总是半途而废的 理论上的原因。

邓晓芒讲《纯粹理性批判》

邓晓芒讲《纯粹理性批判》

邓晓芒讲《纯粹理性批判》第一讲《纯粹理性批判》在我国,近些年,继尼采热、海德格尔热之后,又兴起了一股康德热。

2004年是康德诞辰280周年,逝世200周年,全世界都在纪念康德。

刚好我和杨祖陶先生译的康德的三大批判于2004年2月出版了,人民出版社在北京搞了一个比较大规模的首发式,引起了国内的普遍关注。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讲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把平时积累的一些看法给大家作一个介绍。

康德的三大批判究竟讲了些什么?要讲些什么?他的思路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写三大批判?为什么写出来以后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起了这么大的作用?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拼命地挖掘,好像三大批判是一个丰富的宝藏,里面有那么多的思想内涵。

康德这么一个身高不到160厘米的小个子老头,他的脑子里为什么能装那么多东西?大家都感到非常惊奇。

对康德哲学读得越多就越觉得里面有东西,这是今天哲学界的共识,叫作“说不尽的康德”。

那么多人研究康德,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文章和著作发表,但仍然觉得远远没有谈完,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

我今天先从康德思想的缘起来谈,他在18世纪那个时代为什么要写《纯粹理性批判》——这是他的第一部成名作。

他在前批判时期的一些论文,给他带来了小小的名声,但在这部著作出版以后,经过人们一个长时间的消化,康德在世界上才名声大振,成为一位真正的哲学大师,用梁启超先生的话说就是成了“近世第一大哲”。

一、《纯粹理性批判》产生的历史背景要理解《纯粹理性批判》,就要了解它产生的那一段历史,至少要了解康德时代的哲学环境。

欧洲启蒙运动以及近代欧洲哲学在那个时候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当时对康德的哲学思想影响最大的是休谟,他说休谟打断了他的独断论的迷梦,也就是说,打断了他的教条主义的迷梦。

什么是独断论呢?独断论,我们也翻译为教条主义,就是指当时德国流行的理性派哲学,我们称之为唯理论。

当时大陆和英国主要有两派在争论:大陆的唯理论派和英国的经验论派。

唯理论派在康德的时代是以莱布尼茨和沃尔夫为代表。

评《康德的三大批判精粹》

评《康德的三大批判精粹》

评《康德三大批判精粹》摘要:我国对康德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可以从康德译本里反映出来。

本文即以杨祖陶、邓晓芒的《康德三大批判精粹》为主,比较了康德哲学的不同中文译本,对照德语和拉丁语原文评价和讨论了康德哲学翻译上的几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对译名进行了讨论,并对不同译本有所比较和评价。

关键词:康德;先天;先验;aesthetisch杨祖陶、邓晓芒两位先生的译著《康德三大批判精粹》终于出版了,实在令人高兴。

我说“终于”,是因为早在1999年我就听说两位先生已经译出了这本书,并据说年内就可出版。

康德译著的可怜现状是大家都清楚的,而就两位先生此前的研究论著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将会见到一个相当优秀可靠的译本。

于是99年以后的一两年里,我虽然一直在祖国各地流浪,每到一地,却都会到书店转转,去找找这本书,然而每次的结果都只是失望。

后来才听说,两位先生对译文很是慎重,曾反复修改,我想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吧,两位先生才不惜让我们久等。

这些年来,学界新贵们都忙着翻译新著来抢占学术山头,他们虽然也越来越觉出康德的重要,却又缺少精力和毅力甚至能力来精读精译康德经典,以至于在胡塞尔、海德格尔这样的学界热点的翻译上,由于缺乏康德哲学的功底而象先验、超验不分这样的错漏不断出现、几成顽疾。

举例来说,修订本《存在与时间》(三联1999年版)第452页出现“美学”(aesthetisch)一词,颇令人费解,后中译本于第455页译出的英译者注,明确地指出该词是在“康德意义上的直接感官经验的意义上使用的”,那么该词所指显然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里的“先验感性论”(Die transzendentale Aesthetik)问题,于此当然只能译为“感性学的”;同一个问题也出现在《客观知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对80年代出版的该书原译本几乎没有作任何修改)里,该书第138页的第二个注释提到《纯粹理性批判》(Kemp Smith 英译本)里的“先验感性论”时,却被译成了《先验美学》;甚至王路先生在他极为出色的弗雷格译著《算术基础》中也同样把“先验感性论”令人遗憾地译成了“超验美学”。

邓晓芒讲康德视频文字稿

邓晓芒讲康德视频文字稿

第一讲:康德哲学概述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德国古典哲学直接发展而来的。

2、近代比较重要的哲学家一般都是些业余哲学家,像莱布尼茨、休谟、笛卡尔、斯宾诺莎等等,他们都不是在大学里面教书的,哲学只是他们的业余爱好。

从康德开始,哲学成为一门专业,成为一门大学讲堂里头的学问,要通过严格的训练,它所使用的术语和概念都是非常严格的,都不是日常语言可以随随便便就可以解释的。

3、从康德开始,哲学家的主要著作是用德文写的,在康德以前的莱布尼茨的著作主要是拉丁文和法文,沃尔夫派也是拉丁文。

从康德以后,德语成为了一门哲学语言。

4、沃尔夫派继承了莱布尼茨的哲学发展为体系,康德出身于大陆理性派哲学,但他对大陆理性派哲学有很大改造,吸收了英国经验派的哲学。

康德哲学也叫批判哲学。

康德哲学要在人类理性的根基上面进行批判,要经过严格的批判才使用人类理性,建立一门新的哲学。

康德哲学的主题是要解决人的问题,核心就是要探讨人性的问题,探讨人的各种能力,比如知情意,它们的先天条件等等。

5、康德受到了卢梭的启发,他认为他的所有知识如果不能解决人的问题,那么就没有用,不能为人在世界上生活提供安身立命之所,所有这些知识都白费了。

康德哲学核心的三大问题:我能够做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最后归结为第四个问题:人是什么?6、康德献身精神表现在他献身学术上面,宗教方面,他力图把宗教道德化,当时的宗教是信仰,道德是诉诸信仰之上的,意思是说,你只有信上帝了,才能有道德,而康德则认为,你只有有道德了,才会信上帝。

康德认为,道德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不是建立在狂热和迷信之上的,他提出了一种理性宗教。

7、康德哲学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前批判时期,他在哲学上信奉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唯理论,但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科学(更接近于自然哲学)。

在批判时期,他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了哲学,集中于对人性的探讨。

第二讲康德思想观念的转变历程1、在考虑康德哲学的影响时,卢梭和休谟是影响最大的两个人。

康德时间观的二律背反解读

康德时间观的二律背反解读

康德时间观的二律背反解读二律背反是康德首创的一个哲学概念,就一般意义而言,指两项原理对同一个主题进行论证,其论证是矛盾的,但都可以证明是正确的;或者两个前提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而由此前提推出的结论是矛盾的。

赵晓平(2014)将二律背反表征为理性的尴尬处境,即一方面,理性以感性和知性为基础,处于认识的最高层次;另一方面理性不可避免地对人施加某种误导作用,以至产生“超验幻象”。

这种困局的极端形式就是康德所说的“二律背反” [1] 。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借由宇宙论阐述了他的二律背反理论,表现在提出了四组二律背反的实例。

本文只就第一组二律背反的实例即康德的时空观展开论述(并且仅仅就时间观进行阐述)。

一、第一组二律背反及其解读第一组二律背反:正题:世界在时间中有一个起头,在空间方面也是有界限的。

反题:世界没有起头,在空间中没有界限;它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都是无限的。

[2]对于第一组二律背反的证明,康德采用了归谬法。

其逻辑如下:1)如果我们假定世界在时间中没有起头,一直到任何一个所予的瞬间,一种永恒已经过去,而在世界中就已经有了一个无限系列相继而起的事物状态过去了。

可见,一个系列的无限性就在于它永远不能通过相继而起的综合来完成,即一个无限系列化的世界系列是不可能的。

[3]2)如果假定世界有一个起头……然而一个东西是不可能在一个空洞的时间内发生的……在世界上诚然许多事物的系列能够开始,但是世界本身去不能有一个起头,因而在过去的的时间方面,世界是无限的。

[4]3)如果假定世界在空间中有限,则应该假定存在着世界与空间的限制与被限制关系;但是空的空间是“无物”,所以这种关系是一种“无对象”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就等于没有限制,从而使得世界在时间上是无限的这一判断得到了证明。

换言之,如果承认宇宙在时间上是无限的,那么等于到了一定的时间,比如到目前为止,一段无限时间已经过去了,但是到现在的时间总有个结束,所以时间只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如果承认时间有限,则等于说宇宙在时间上有开端,在此以前宇宙还不存在,这也就等同于在有开端之前,时间是空的。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讲伊曼努尔·康德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讲伊曼努尔·康德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讲伊曼努尔·康德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其“批判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起点。

康德生于普鲁士哥尼斯堡(今天俄国加里宁格勒)一个马鞍匠家庭。

他的哲学思想有一个形成过程,一般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以1770年为界。

在前批判时期,他在哲学上信奉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唯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星云学说”。

在批判时期,他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了哲学,集中于对人性的探讨。

主要理论成果有三个方面。

一是在人的认识能力方面的探讨,特别表现在为科学知识奠基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上;二是在人的欲望能力方面的探讨,代表作为研究人类道德原理及其基础自由意志的《实践理性批判》;三是在人的情感能力方面的探讨,体现为美学和目的论的《判断力批判》。

康德曾说,他的一切哲学研究最终是为了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上述“三大批判”正是围绕着这一总问题而展开的哲学视野的全景。

一、“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及批判哲学的形成1.“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星云假说康德发表于1755年的著作《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中译本译作《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他认为整个宇宙最初是一团云雾状的物质粒子(即原始星云),后来仅仅是由于它们自身内部固有的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而导致了星云的漩涡运动,逐渐演化成了太阳系。

这样,上帝的第一推动最终被取消了。

2.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形成休谟的挑战对于康德而言,休谟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以怀疑论来对抗一切有关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断言。

休谟的这一观点严重地威胁到自然科学的哲学根基,整个科学大厦都摇摇欲坠,但又无法反驳,这使康德那充满自然科学信念的头脑受到极大的震撼。

休谟的挑战在他看来决不能回避。

但沿用近代以来的以独断论为特征的“健全知性”和通常的理性已经不能应付这一科学的危机,唯一的办法是深化理性本身的层次,即在认识之前首先对认识能力本身作一番批判的考察。

邓晓芒解读康德《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

邓晓芒解读康德《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

邓晓芒解读康德《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2014-03-06 13:18阅读:1,919“鉴赏”一词用的是“Geschmack”,这个词同时也有“口味”、“品味”、“味道”、“滋味”的意思,但康德用的通常是最高级的含义,即审美和艺术的“鉴赏”的含义。

至于“契机”一词,原文为“Moment”,有“因素”、“瞬间”的意思,这里指鉴赏中最关紧要的那些要素。

那么,这些契机分为四个方面,它们是根据康德的范畴表而来的质、量、关系和模态四种契机。

但与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范畴表不同的是,在那里量的范畴放在质的范畴之前,而在这里道德讨论质的契机,然后才讨论量的契机。

为什么这样?康德在“第一契机”的标题“鉴赏判断按照质来看的契机”之下作了一个注释,这个注释相当重要,它不但解释了什么是鉴赏,而且提到了上述量和质的颠倒。

他说:鉴赏是评判美的能力。

但是要把一个对象称之为美需要什么,这必须由对鉴赏判断的分析来揭示。

这种判断力在其反思中所注意到的那些契机我是根据判断的逻辑机能的指引来寻找的(因为在鉴赏判断中总还是含有对知性的某种关系)。

在考察中我首先引入的是质的机能,因为关于美的感性判断(审美判断)首先考虑的是质。

可见,鉴赏就是“评判美的能力”;“契机”则是对于“把一个对象称之为美需要什么”的回答,即一个对象之所以被称之为美,是由于它们包含这样一些契机,它们是审美判断力“在其反思中所注意到的”;而这些契机是通过《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判断的逻辑机能表的指引来寻找的。

之所以要通过判断的逻辑机能表来找,则是由于鉴赏判断是知性能力和想象力的自由协调活动,里面含有知性的作用,而知性是唯一能够给予这些活动以逻辑上的条理性的。

最后,为什么要讨论质的契机?“因为关于美的感性判断[审美判断]首先考虑的是质”。

最后一句没有展开,有点语焉不详。

我们来帮他解释一下,所谓“感性判断”,原文为“das asthetische Urteil”,这个“感性的”(asthetische)在康德第三批判中同时具有“审美的”含义,但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就是感性的,与理性的相对。

邓晓芒讲“康德”

邓晓芒讲“康德”

康德(一)“批判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起点康德的哲学研究最终是为了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

著名的“三大批判”正是围绕“人是什么?”这一总问题而展开哲学视野的全景。

(二)生于普鲁士哥尼斯堡一生从事教学工作,不图名利,甘于清贫。

学识渊博,不出户而知天下事,精通当时的自然科学。

骨子里不相信上帝,而是力图把宗教道德化。

(三)康德哲学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1、在前批判时期,他在哲学上信仰“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唯理论(探讨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基础),但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科学(更接近一种自然哲学)。

2、在批判时期,他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了哲学,集中于对人性的探讨(四)主要的代表作1、《纯粹理性批判》:人的认识能力方面的探讨,康德提出一个原则,即我们在认识之前首先对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工具加以探讨,如:对理性进行批判。

人为自然界立法。

2、《实践理性批判》:人的欲望能力方面的探讨(如意志能力),主要探讨道德问题,人为自己立法,道德自律,用自由的意志来限制自己的自由意志,用自由意志的规律来作为自己自由意志所遵循的一条准则。

人为自己立法。

3、《判断力批判》:它是前两个;批判之间的桥梁,两者之间的沟通。

这三个批判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两大形而上学系统,即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和道德的形而上学,前者是人为自然界立法,而后者是人为自己立法。

插入内容:独断论,即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有自身的规律,我们人的认识是对这个客观世界的规律的把握。

包括,唯物主义。

一、“前期批判时期”的自然观及批判哲学的形成1、“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星云假说:整个宇宙最初是一团云雾状的物质粒子(即原始星云),后来仅仅是由于它们自身内部固有的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而导致了星云的漩涡运动,逐渐演化成了太阳系。

这样上帝的第一推动最终被取消了,上帝本身完全被逐出了自然界。

一切有限的东西由于其本性之故一定有开始,有终结,目前的自然状态之前一定有消逝了的千秋万代,我们的太阳系也一定会走向消灭,而在这整个过程中都不需要上帝来直接插手。

邓晓芒:到底什么是人的尊严?

邓晓芒:到底什么是人的尊严?

邓晓芒:到底什么是人的尊严?关于诞生在中国的基因编辑婴儿引起的轩然大波,邓晓芒表示:“一点都不奇怪。

”因为基因改造在无神论者和实在论者看来几乎没有任何伦理问题。

但对这一行为的指责多出于对风险和后果的讨论,却没有从更高的哲学层次上提出批评——对人类尊严的摧毁,对人与动物界限的取消。

关于人类尊严的思考文 | 邓晓芒(《读书》2019年7期新刊)到底什么是人的尊严,为什么要维护人的尊严,人的尊严与人的理性、自由、权利和价值等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往往是哲学家聚讼纷纭的焦点。

在西方,从斯多亚派到中世纪基督教,从文艺复兴到近代道德哲学(如康德),尤其是“二战”以后的当代社会对人性和社会伦理的重新思考,都在强调人的尊严对于人生和人类社会发展意义的同时,从理论上对这个概念进行了多层次的思考。

程新宇的著作《人的尊严和生命伦理》,就是在她二十多年锲而不舍地思考和钻研生命伦理学(特别是医学伦理学)的基础上,运用长期积累的德国古典哲学和西方宗教哲学的知识功底,结合当代国内外伦理学界、医学界、心理学界、法学界、社会学界和哲学界有关该问题的各种争论的观点和意见,而对人的尊严问题的一次集中攻关。

该书在全面清理历来学者对尊严问题的模糊观念的同时,重点对康德的尊严观和基督宗教的尊严观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这是了解西方传统尊严观最不可忽视的理论前提。

除了对西方思想史上有关人的尊严问题的驾轻就熟的知识储备之外,作者对当代生命伦理学讨论人的尊严时所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也有广泛而深入的了解。

在这方面,作者把讨论的重点放在生命伦理与现代身体理论的密切关联上,这涉及对于什么是“人”的重新理解,并且展示了诸如胚胎、婴儿算不算“人”,精神病患者、失智者和植物人、尸体有没有尊严,为什么要尊重死刑犯的人格,身体和“人格”到底是什么关系,赞成自杀和安乐死的理论根据何在,堕胎、基因改造和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都很具体,也很棘手。

作者没有直接提出针对这些问题的现成答案,但她对现有各种形形色色的解决方案提出了尖锐的质疑,并通过历史的和逻辑的分析指出,所有这些疑难的产生,根源在于西方传统的身心二元论始终纠缠着学者们的头脑,必须借鉴当代西方身体理论(如福柯等人的后现代身体理论,包括女性主义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的身体理论,来为此寻找新的解决思路。

邓晓芒:康德的三大批判究竟讲了些什么?

邓晓芒:康德的三大批判究竟讲了些什么?

邓晓芒:康德的三大批判究竟讲了些什么?康德(1724年-1804年),出生于德国,毕业于科尼斯堡大学,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他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就其影响而言,整个十九世纪的一切哲学都以他的学说为中心。

自康德之后,谈论形而上学就在德国蔚然成风:席勒、歌德研究过他;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叔本华都从他的唯心主义中汲取营养,并相继创立了伟大的思想体系。

总之,自康德起,哲学就日益丰富和深刻起来。

贝多芬满怀敬意地引用了他的名言:“头顶是璀璨星空,心中有道德法庭”。

作者:邓晓芒,曾长期在武汉大学任教,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

康德的三大批判编辑:哲学之路(ID:zhexuezhilu)康德的三大批判究竟讲了些什么?要讲些什么?他的思路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写三大批判?为什么写出来以后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起了这么大的作用?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拼命地挖掘,好像三大批判是一个丰富的宝藏,里面有那么多的思想内涵。

康德这么一个身高不到160厘米的小个子老头,他的脑子里为什么能装那么多东西?大家都感到非常惊奇。

对康德哲学读得越多就越觉得里面有东西,这是今天哲学界的共识,叫作“说不尽的康德”。

那么多人研究康德,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文章和著作发表,但仍然觉得远远没有谈完,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

我今天先从康德思想的缘起来谈,他在18世纪那个时代为什么要写《纯粹理性批判》——这是他的第一部成名作。

他在前批判时期的一些论文,给他带来了小小的名声,但在这部著作出版以后,经过人们一个长时间的消化,康德在世界上才名声大振,成为一位真正的哲学大师,用梁启超先生的话说就是成了“近世第一大哲”。

一、《纯粹理性批判》产生的历史背景要理解《纯粹理性批判》,就要了解它产生的那一段历史,至少要了解康德时代的哲学环境。

欧洲启蒙运动以及近代欧洲哲学在那个时候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当时对康德的哲学思想影响最大的是休谟,他说休谟打断了他的独断论的迷梦,也就是说,打断了他的教条主义的迷梦。

康德《判断力批判》读书笔记

康德《判断力批判》读书笔记

《判断力批判》的笔记-第81页《判断力批判》读书笔记关于《判断力批判》(1—81页)、邓晓芒先生《<判断力批判>释义》、《冥河的摆渡者》的读书笔记。

以问答体形式对所读内容进行梳理,以呈现康德思考路径,并以【问题】标识主干,以【阐释】标识进一步论述,以【概念】标识术语解释,以引号标明引用原文。

【问题】问:(1)《判断力批判》的整体结构如何?答:包括序言、导言、审美判断力批判、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四大部分。

具体结构如下:序言:总括了《判断力批判》对于联结前两批判从而完成纯粹理性的全部批判的必要性与意义。

导言:简介了批判哲学体系的总体结构和《判断力批判》的基本概念及总体构想。

1—3:讨论了批判哲学的总体结构问题。

4—6:探讨反思判断力的含义、功能及其与愉快情感的关系。

7—9:进一步深入讨论两种不同的反思判断力(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各自的概念、作用,以及其关系和对知性(认识)与理性(道德)的联结方式。

审美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美的分析论:通过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概括出对于美的普遍一般的说明。

崇高的分析论:从批判哲学立场探讨崇高的先天根据,包括数学的和力学的崇高两方面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通过演绎审定情感的主观普遍性。

审美判断力的辩证论:考察了鉴赏所必然陷入的审美标准问题的二律背反及其批判的解决。

鉴赏的方法论(附录):简介了美和艺术的入门问题。

目的论判断力批判目的论判断力的分析论:探讨了客观合目的性及其分类,并由此阐明了有机体和自然目的系统。

目的论判断力的辩证论:探讨了自然目的论的二律背反及其批判解决。

目的论判断力的方法论(附录):追溯自然界的最终目的,通过对人身上体现的最后目的进一步反思追溯至道德目的论,并由此而向超自然的终极目的神学目的过渡。

《序言》【问题】(1)问:何谓纯粹理性?何谓纯粹理性批判?答:指“出自先天原则”的认识能力。

在《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分别探讨了同属纯粹理性的知性(认识理性、理论理性)和纯粹实践理性的先天原则。

康德的_智性直观_探微_邓晓芒

康德的_智性直观_探微_邓晓芒

文史哲J OURNAL OF L I TERATURE,H ISTORY AND PH ILO S O P HY 2006年第1期(总第292期)N o11,2006(Ser i a l N o1292)康德的/智性直观0探微邓晓芒(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智性直观0概念在欧洲大陆理性派那里有其思想来源,康德对该概念的提升和改造在于使之与数学直观割断联系,并赋予了它三层含义:一是我们人所不可能具有的一种撇开感官直接直观自在之物的能力,二是作为一种自发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直接给出对象的能力,三是作为人的感性直观和知性思维所模仿的/原型0的能力,所有这些含义都只是一种逻辑上不矛盾、事实上对于人来说却不可能的假设。

康德的智性直观对德国哲学从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马克思到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产生了持续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康德;智性直观;自发性和接受性;本源和派生;原型和模仿;想象力中图分类号:B516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1-4721(2006)01-0119-07康德在其三大批判中经常涉及的/智性直观0(d ie inte llek t u elle Anschauung)问题,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而又多有误解的问题。

到底什么是康德的智性直观?康德为什么要提出智性直观?智性直观对西方哲学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出初步的回答,以就教于方家。

一、康德的智性直观与以往智性直观的区别/智性直观0(或译作/理智直观0、/知性直观0)这个概念并不是康德首次提出来的。

所谓/智性0 (拉丁文i n tellectus)在德文中相当于V erstand,也可以译作/知性0、/悟性0或/理智0(均为德文Verstand 的中文译名),是16至18世纪西欧大陆唯理论(I ntellektualis mus)哲学的核心概念。

唯理论的创始人笛卡尔就说过:/没有人不知道理智里有一种清楚性是指一种认识的清楚性或明瞭性0[1](P194),例如/我思故我在0这个结论就/不是从什么三段论式得出来的,而是作为一个自明的事情;他是用精神的一种单纯的灵感看出它来的0[1](P144)。

康德对道德神学的论证

康德对道德神学的论证

康德对道德神学的论证演讲者:邓晓芒(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时间:2008年07月24日下午8:30-11:30地点:西北大学图书馆报告厅康德看来,一个人要有信仰的话,必然需要道德。

基督教的本质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

不过,康德的宗教观很常时间得不到承认。

那么,康德是如何把信仰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的呢,那么,我们今天就谈谈康德说如何对道德神学进行论证的。

康德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把现象和物自体分开。

康德所说的物自体是不可知的,所以康德也是一个不可知论者。

对于物自体,我们可以想,可以思考,但是却不可认识。

物自体是现象背后的东西。

这是康德一个很重要的区分。

《纯粹理性批判》主要谈的就是物自体的问题。

讲到现象知识如何构成,是在理性对感性资料进行加工而建立的一套科学体系。

这样建构起来的只是现象,那么对于物自体呢?我们仅仅能够进行思考。

康德是在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集成之上,构造自己的理论体系的。

康德认为辩证法是一个贬义词。

康德哲学的第二个特征是揭示“先验的幻相”。

先天辨证论里面,康德特别讲到了产生谬误的根源,一个是灵魂,灵魂是超验的。

第二个是宇宙整体,我们能够认识宇宙中的具体事物,但是对于宇宙整体,我们是无法认识的。

第三个是自由,到底有没有自由?自由是与责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没有自由,也就无所谓承担责任。

康德解决“二律背反”很巧妙的地方,就是在于通过区分物自体。

如自由与灵魂是物自体,所以是不可认识的。

在康德看来,人虽然在现象界没有自由,但是在物自体领域却是具有自由的。

因为,人在现象以外,还有自己的本体。

是自己本体的东西,你就不能说没有自由,但是你又不能证明自由。

自由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

通过宇宙论,康德为自由保留了地位。

保留自由,就是为了论证神学保留了一个基地。

康德还有一个理论前提,就是上帝。

关于上帝的论证,之前有很多种,如目的论论证。

本体论论证,阿奎那的五种证明等等。

这样的证明基本上是通过理性的推理。

试议智性直观_智的直觉_及_本觉_的存在格义问题

试议智性直观_智的直觉_及_本觉_的存在格义问题

本文主要在海德格尔存在现象学的思想层面,试探讨论“智性直观”和“存在之知”的关系问题。

海德格尔说:“康德关于作为纯粹断定的存在论题始终是一个顶峰”[1],那么,由“智性直观”问题切入,可能展现后来相关思想发展的历史风貌,加深对“存在之知”和中西思想会通之本质意义的理解。

一“智性直观”(die intellektuelle Anschauung)是康德哲学中矛盾显现最为深刻的概念之一。

在康德那里,“智性直观”通常是个假设概念。

康德从表象思维出发,认为“直观”只能是感性的、接受性的、派生的;但他又看到,“自由意志作为一种积极的概念就会需要某种智性的直观”,这种智性直观乃是自发性的、创造性的“本源的直观”(intuitus originarius),而这又是“根本不能假定的”[2]。

因此,康德的“知性”、“智性”对于“上帝”、“物自体”、“自由意志”的“本体”而言,只能是消极的,但它对于感性直观对象而言,却又是能动的自发性的,具有“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性”。

这种感性与知性的结合,才能产生知识。

作为批判哲学,康德的矛头指向是传统的唯理论和经院哲学的“独断主义”。

无论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直观自明性”,还是经院哲学形式逻辑的关于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它们都缺乏对人的认识能力及其界限的批判分析。

“独断主义的标志是,它径自假定和断定绝对的可知性是不言而喻的。

”[3]所谓不言而喻绝对可知性,实乃基于天赋的、神赋的“智性直观”。

因此,在康德的“智性直观”问题上,必试议智性直观、智的直觉、及“本觉”的存在格义问题陈天庆内容提要康德的存在论题在否定性上切近了存在论差异,在肯定性上暴露了主体性哲学的本质性困难,这集中体现在其关于本源追问的“智性直观”问题上。

牟宗三非对象性、道德性、肯定性、实体性的“智的直觉”,根本上是基于中国传统体用逻辑论证性的,而非现代现象学解释学的,还不能解决康德的存在困境。

而《大乘起信论》的“本觉”由于其在“自性”之超越性上开显了某种现代解释学的本源维度,则可能重新解释孔子“畏知天命”的“存在之知”的本真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226
: “物体是不依赖 于 我 们 霍布斯说
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组合或具有同 思想的东西, , 运动则是简单的位移, 即“不断地 样的广袤 ”
[2 ]83 放弃一个位置, 又取得另一个位置 ” 。 这都 是当时知识界公认的常识。这种观点在斯宾诺
为了解释这一点, 康德诉诸
: “由于物质服从 一种上帝存在的目的论证明 一个至高无上智慧的目的, 所以它必然被一个 支配它的初始原因置于这样协调的关系之中; 而且正因为大自然即使在混沌中只能按照规则 ” 井然有序地行事, 所以有一个上帝存在。
[5 ]186
总第一四三期 致力于寻求诸认识能力之 识能力的相互关系,
间的自由协调活动, 并从中获得快感。 而这样来看自然界, 就提供了一个新的视
第 31 卷
第1 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即不去管自然界对象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角, 而仅仅从自然对象的感性形式所引发的诸认识 能力的活动的角度来对这个对象形式进行评 价。凡是能够引起我们的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 协调活 动 的 那 种 对 象 形 式 我 们 就 称 之 为“美 ; 而当想象力与知性在对象表象上达不到 的” 但最后却能够在更高层次上与理性达成 协调, 协调的 那 种 无 形 式 的 形 式, 我 们 就 叫 做“崇 , 高” 这就是审美判断力的内在构成。这种自由 协调活动的评价标准是人的感受愉快或不快的情 并由此蕴含了通往道德情感的契机。 感能力, 显然, 这就是康德超越机械论自然观的第 二条途径或第二种方式, 即审美判断力的方式。 审美判断力不需要避开自然对象去彼岸另外寻 求理想王国, 而是就在此岸对象的形式上获得 精神享受的愉快, 哪怕我们面对着机械论统治 我们也能够不为自然中的机械作 下的自然界, 用所局限, 摆脱利害关系的考虑而把自己提升 。 到美和崇高的境界, 把美看做“德性的象征 ” 比起前一种超越方式即逃向彼岸的方式来, 审 美判断力的方式具有直观的直接自明性, 同时 它的主观反思性又保护它不受科学主义的客观 视角的损害和干扰。这是在科学自然观的领地 范围内举办的一场超越自然规律之上的游戏。 然而, 这样一种对自然机械论的超越所借 虽然以审美判断力的形 助的反思性的判断力,
当然, 笔者之所以把康德的上述态度称之 “怀疑的态度 ” , 为 是因为他实际上并没有论证 上帝是按照怎样一种“规则 ” 而使得一个有机 “井然有序” “协调关 的 体( 如一个昆虫) 被置于 系” 中的, 这只是他的一个假设。 他认为, 这种 在上帝看来是井然有序的协调关系对于人来说

“混沌” 仍然是 的, 和上帝的“至高无上的智慧 ” 比起来, 人的智慧在这种“复杂多样性 ” 的关系 面前表现得软弱无力, 用他后来的说法, 这超出 “我能知道什么 ” 了 的极限。既然如此, 那就无
[4 ]40 ” 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把科学 有的权利。
前者只是理论 知识和道德规范严格区分开来,
2

, 《纯粹理性批判 》 BXXX, 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 参看 邓晓芒译, 杨祖陶校,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① “因此我不得不悬置知识 , 第 22 页。这里的悬置( aufheben) 有捡起来、 束之高阁、 取消等含义, 但康德这里显然不是取消知识, 而是要把知识暂时收起来、 放在 版, “悬置( epoché) ” “加括号” 它应待的地方存而不论的意思 , 颇接近于胡塞尔的 或 之意。
也是我们对上帝存在的惟一可能的证明。 但这种超越方式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就是 现象界和本体界以及以之为对象的知性和理性 带有很重的外在人为设定 之间处于断裂状态, 的痕迹; 而且一旦设定, 便不可通融。 比如说, 当我们觉得自然科学对人的道德本性形成一种 遮蔽时, 我们就把科学知识撇在一边, 另起炉灶 当我们面对 来谈道德法则; 但道德不能当饭吃, 现实时, 我们还得另外考虑科学知识的问题, 这 时道德又不得不靠边站了。人性就这样被分裂 成两半, 并不能达到防止科学主义的片面性以 拯救人性的全面本质的目的。这样的超越其实 “甩包袱 ” 式的逃避, 在现实生活中人并 是一种 只不过是增加了一种主观 没有真正超越出来, 还是 信念而已。真正能够克服这种二元论的, 有关自然本身的内在目的论的学说。如恩格斯 : “早在康德和黑格尔那里, 内在的目的论 说的 ” 就是对二元论的抗议了。

对机械论的道德方向的超越是 比 较 简 单 的, 这就是在人类认知的极限处, 康德设立了可 知的经验现象和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的鸿沟。 前 后者则不可能 者是遵循着机械论的因果律的, 按照机械因果关系来推断和认知, 之所以不可 认知, 并不是因为里面的机械因果关系太复杂, 超出了人的认知能力, 而是因为原则上它就不 属于认知的领域, 而是属于自由意志的实践的 领域。对可知和不可知、 认识和实践的这种划 《纯粹理性批判 》 正是康德 的起点, 也是《实 分, 践理性批判》 的起点。 当然, 康德采取这样一种二元论的立场也 是经过了长期的思想斗争的。他在自己早年进 入学术领域的时候, 怀抱着成为一名科学家的 强烈愿望, 努力吸收各种自然科学知识, 想要成 为一名自然哲学的教授; 但 1762 年出版的卢梭 《爱弥儿》 的 让康德读得如醉如痴, 竟然打破了 自己 多 年 刻 板 遵 守 的 作 息 时 间。 正 如 他 在 1764 年所 说 的: 卢 梭“发 现 了 人 的 内 在 本 性。 必须恢复人性的真实观念。 哲学不是别的, 只 ; “我轻视无知的大众。 是关于人的实践知识” 卢梭纠正了我, 我意想的优越消失了。 我学会 认为自己远不如平常劳动者有用, 除 了尊重人, 非我相信我的哲学能替一切人恢复其为人的共
[3 ]224
莎和法国唯物论如霍尔巴赫那里达到了极致。 哲学界的机械论在当时有自然科学的强大的影 响力作为背景, 伽利略和牛顿的机械力学在宏 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 成就, 虽然在天体运动的起源上, 牛顿还留下了 “上帝第一推动力 ” 一个 的尾巴, 但随着康德 - 拉普拉斯星云假说的提出, 这一问题已经被消 解了。康德所面对的自然界已经是一个完全彻 底的机械运动的世界。 然而, 自然界的这样一个机械论的图景是 不是人类能够无条件地接受的呢? 以探讨“人 类学” 为自己全部哲学的总问题的康德, 在这 方面一开始就抱有怀疑的态度。 例如, 在 1755 《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 》 年的 中, 康德承认,
理性, 是少数学者才能精通的, 后者则是实践理 性, 是一切人都完全具备的。 实践理性高于理 论理性, 它更能代表人性的本质; 而理论理性最 不 终只能成为人谋求自己的感性幸福的手段, 是人的本体。 康德对认知和道德的这种一刀两断的划分 虽然过于决绝, 颇遭非议, 因为这使得道德本身 成了一种抽象的形式主义而失去了现实的内 容; 但当时确实也有其不得已处。 他可能是最 或者今天所说的“科学主义 ” 早看出自然科学, 对于人的道德的遮蔽作用的哲学家。当在一切 方面都用人的自然本性、 功利和利害这种机械 行为的真 的互动关系来解释人的实践活动时, 例如英法功利主义 正道德意义就荡然无存了, 伦理学就是走的这条道路。而在大陆理性派的 斯宾诺莎那里, 虽然把按照理性的法则行动当 但他所理解的 做道德和真正自由的必要条件, 理性法则也是机械论的, 这种就形式而言的机 械论与内容上的功利主义或者合理利己主义的 机械论并没有划清界限。英国经验派和大陆理 性派双方都没有能够看出机械论的自然观对人 的道德本性的遮蔽作用。 惟有康德, 一方面在 悬置了机械 纯粹思辨理性中以“自由的理念 ” 因果律①, 从而为建立在自由意志的实践性之 上的道德和信仰留下了余地; 另一方面在纯粹 实践理性中把道德律解释为自由意志的自律, 并使之成为一切道德行为之所以可能的必然条 件。这样, 他虽然没有做到用某种人性的原理 或使机械论原理人性化, 但 来解释机械论原理, 却毕竟阻止了机械论原理任意干扰人性的领域。 这就是康德对机械论超越的第一种方式, 即承认机械因果性在现象世界中的统治权, 但 并不认为现象世界就是我们人类所面对的惟一 世界, 而是主张在此之外还有一个纯粹理性的 灵魂不 理知世界。这个理知世界以自由意志、 朽和上帝作为自己的对象, 并以此作为有限的 有理性者在实践中采取行动的道德上“应当 ” 的法则, 它是不能用经验世界中通行的机械因 机械因果律的知识在现 果律来衡量的。 相反, 实中所导致的幸福必须能够“配得上 ” 道德法 从而构成我们有限的人类在两个世界之间 则, “德福一致 ” 的至善的惟一可能的模式, 这 追求

1
社会科学版
SHEHUI KEXUEBAN
权由自己的无知“必然 ” 推 出“有 一 个 上 帝 存 , “必然 ” 在” 或者说, 这里讲的 只是一种逻辑上 的推断或假设, 本身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但无 这种假设使康德一方面为人类在机械 论如何, 论上的认知的无能或有限性找到了自我安慰的 理由, 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对上帝的信仰提供了 一种主观根据, 只不过这种主观根据在这里还 康德在其“前批判 是比较粗糙的。 由此可知, 时期” 就已经在机械论的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 为后来他在批判时期对机械论自然观的 缺口, 全面超越展示了广阔的前景。这种超越可以分 为三个不同的方向, 即道德的方向、 审美的方向 而从自然目的论中又还 和自然目的论的方向, 可以分出一个道德目的论的方向。
自从笛卡尔以来, 西方科学思想中机械论 的自然观便成为了天经地义的教条。笛卡尔对 : “所谓运动, 运动的经典定义为 根据其通常意 义而言, 乃是指一个物体由此地到彼地的动作 ” 而已。
[1 ]4 - 5
, “给我物质, 在宏观的意义上 我就要用它造出 ; “但是, 一个世界来 ” 这句话是对的 人们能够 自夸, 在极微小的植物或者昆虫身上也有这样 的有利条件吗? 难道人们能够说: 给我物质, 我 将向你们指出, 一个幼虫怎样能够产生吗? 难 道人们在这里不是由于不知道客体的真正内在 性质和客体中存在的复杂多样性, 而一开始就 寸步难行吗?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