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绽放生命的灵性
以生为本,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灵性
以生为本,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灵性作者:董宜忠来源:《考试周刊》2014年第05期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学习困惑,搭建自主平台,建构丰富多彩、充满灵性课堂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也是教师生本教育彰显的主题。
追逐“快乐、素质、成绩”的教育理想,必须改变观念,转换思维方式,确立崭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从实际出发,以生为本,开发学生潜能,解放自己,解放学生,打造绿色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灵性。
一、铭记课改理念,牢记“以生为本、教师引领”的宗旨,让思想为行动导航。
思想决定行动,引领行动。
思想上位,行动才不会偏执。
河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刘静说:“课程改革首先是一种追求、一种理念。
改革主要不是建立、证明一套技术体系,而是传播新的理念、新的文化、新的行动方式。
而生本教育正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生本教育创始人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说:“生本教育的本质是…享受天纵‟。
”教育者站在孩子旁边,为他们的好学设计——主要是依靠他们自学,最大限度地依托大自然赐给他们的禀赋为他们服务。
生本教育的核心是高度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
生本教育诠释的是回归学生本位,让学生真正成为个体的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
上课就是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更确切地说是人与人的互动、对话。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地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低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教师的思想、行为、观念等对课程改革过程及对将课程政策转化为课程实施的方式,都有着强有力的影响。
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在备战高考中,我们教研组借助集体备课的平台,编好各个知识点的导学案。
让导学案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蓝本,让学生挖掘潜能,张扬个性,在自主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适时加以引导点拨,高屋建瓴地指点迷津,从而有效优质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营造灵动的语文课堂
营造灵动的语文课堂摘要:语文课程具有内在的吸引人的“魅力”。
它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充满生命灵性的学科,它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自主学习,用知识主动探究未知的世界;充分发展,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也就是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充满生活的气息,生命的灵性。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语文课堂;营造;灵动语文课程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它有着深厚而宽广的人文教育资源,人类文化和文明的精髓尽在其中,是一门最能激发人的灵性、启迪人的思维和想象的课程。
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具有内在的吸引人的“魅力”。
它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充满生命灵性的学科,它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自主学习,用知识主动探究未知的世界;充分发展,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也就是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充满生活的气息,生命的灵性。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课堂活起来。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又有多少老师的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灵性呢?回想过去,照本宣科的讲授,让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被动的重复操练,统一的答案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一旦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我们的课堂将会变得阴沉,忧郁。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师,感受着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过去的伤痛不时地敲击我的心灵。
于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努力营造着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做了不少尝试,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表演——激发兴趣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各式各样的人都在表演着自己。
课堂也是一个舞台,更是如此,老师或学生可以做导演,学生做剧中的演员,他们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通过扮演让他们发现生活的哲理,指导自己的言行,追求人性中的真、善、美。
让语文课堂生机盎然,使学生个性飞扬
让语文课堂生机盎然,使学生个性飞扬发表时间:2013-10-14T15:54:59.450Z 来源:作者:吴幼茹[导读]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互动的语文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了一种动态的美。
吴幼茹福建省泉州市临海小学362000 《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课标为我们勾画了语文教学极富魅力的课堂新境界。
我们应创设一个平等、轻松、开放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发挥、倾情挥洒,使学生的个性飞扬起来,使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让学生在轻松中长进,让思想在无形中渗透,让知识在心中扎根。
新课程下我们应扬起“生命课堂”的旗帜,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耕出一方适宜的土壤,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充盈孩子们参与和智慧的声音,让课堂生机盎然,充满浓浓的绿意。
一、生命课堂是饱含情感的课堂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依然是情。
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入选语文课本的多数文章,文质兼美,通篇跳动着作者的脉博,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作者的心血。
教师要做个有情人,会歌,会笑,会赞,会泣,通过潜心备课,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心随着作者一起跳动,体会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
这样,教师才能以动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传达作者的情思,感染学生,从而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学生的情感才会迸发。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怀着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伴随着舒缓柔美的乐曲,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整个教室弥漫着一种感伤凄楚的情境氛围。
我的声音哽咽了,我的嗓音沙哑了,而此时我发现,有的同学凝思静想,有的同学眼眶湿润……看得出,学生的情感已被充分煽动起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自然地调动起来了。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要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将课本中的文字转化为漫画、游戏、电影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情境化的教学:教师可以将生活情境融入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来感受语文的魅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文化古迹,或参观文化展览。
3. 个性化的教学: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来进行教学。
这样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4. 创意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创意的评价方式,例如让学生用表演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语文学习成果,让学生在表演中得到更实际的提高和认可。
5. 吸引学习的氛围:要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还需要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轻松、温馨、开心,从而更加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让语文课堂更加富有生命活力,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感受语文,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素养。
充 满 生 命 活 力的语文课堂
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内容摘要:教师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体会尊重、体会倾听、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活动,真正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火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创设民主氛围;二、改变学习方式;三、促进课堂互动;四、宽容对待学生;五、面向全体学生。
总之,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需要师生的双向带动和共同创设,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让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关键词:民主氛围、课堂互动、宽容、探究《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
由此可见,教师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体会尊重、体会倾听、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活动,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一、创设民主氛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
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要使学生毫不顾虑地积极参与学习,形成主动探索研究的心理愿望,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融洽,讨论、质疑的机会多,创新机会才多。
教师只是学生的“朋友知已”,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宽容、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放下包袱,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指导,更好地积极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得到个性发展、张扬,激发创新意识。
具体做法的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学会倾听,并且不是站在讲台上听,而是走到学生当中,与学生进行身体与思想上的近距离接触,让学生感到,老师不是权威者,而是听自己意见的朋友。
让语文课堂灵性飞扬论文
让语文课堂灵性飞扬语文是充满爱与悲悯的学科,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必须还学生以自由,要让语文课堂灵性飞扬,让语文的自由和浪漫冲淡学生生活的平淡和乏味。
下面笔者就语文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理念,是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促进性的生生互动学习活动。
当今的教学活动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各科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主动性是主体性的基本特征之一,学习主动性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仅如此,与学习主动性有关的内部心理品质,如需要、自信心、意志、情绪情感等本身就是个性中最活跃、最核心的因素,是影响主体性发展的关键性素质,因而学习主动性也是教学的一个最直接、最终极的目标。
主动性对学习活动起着启动、增强、维持和调节作用。
因此,我们应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培养。
那么,如何来培养呢?以实验班学生为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个方面着手:一、科学分组,优化组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组建小组时,要合理搭配学习小组的成员,应好、中、差有机搭配。
还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几个异质学习小组。
为了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分组时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重要原则,将学生分成合作小组,以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
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
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其次,就是选好学习小组长。
组长是一个小组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引领者,一个优秀的小组长就会带出一个出色的小组。
因此,小组长应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要有管理协调能力,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他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全体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动手动脑,开展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让语文教学涌动生命灵性 享受课堂生成精彩
让语文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享受课堂生成的精彩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4一0149—01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所以说:“预设”与“生成”构成了新课改中的一对基本矛盾。
预设给生成留空间。
生成在预设中突围,以生为本,突破预设。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许多教师也纷纷开始了生成教学的探求;有人享受到生成教学的快乐和喜悦;有人认为生成是一种很高的教学境界,一般教师很难遇到;有人认为没有预设才会有生成;有人想生成但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案例一:《三袋麦子》一课快要结束时,执教教师问学生:同学们,如果你有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呢?学生想了一会,纷纷站起来发言。
很多学生都说,我会像小猴一样,全种下地,等第二年就能获得大丰收。
有一个小朋友说:我要把它全部做成馒头和烙饼,香喷喷的一定很好吃。
自己留一部分。
还有一部分送给贫困的小朋友,让他们也尝尝。
有的说:我要种一半留一半。
有的说:我会吃一点,留一点,种一点。
有的说,我要召集大家。
开动脑筋,把它制作成各种美味的小吃。
请大家一起来品尝……案例二:另一位老师听了这个课例,也执教《三袋麦子》,课将结束。
这位老师也提问:同学们,如果你有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呢?学生想了一会,纷纷发言,一连几个同学都回答要像小猴一样全部种下地。
等第二年能有更大的收获。
此时,老师依然问还会怎么做呢?学生不解,有几个学生回答,要学习聪明能干的小猴,把种子种下地,这样才会吃到更多的粮食。
老师见学生没有她预想的答案。
不禁问道,难道你们没有想到,把它种一半,吃一半吗?或者把它种一点,留一点,小猪把麦子做成各种好吃的东西难道就一点也不好吗?应该说,这个案例中的老师是在刻意追求所谓的“生成”,这种为生成而生成的“虚假生成”,其实是一种无效的课堂生成。
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摘要素质教育中,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才能改变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关键词个性;引导;兴趣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
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
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
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
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让语文课堂成为有温度和生命的课堂
让语文课堂成为有温度和生命的课堂在“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新课标修订指导思想引领下,对新时代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也要求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接受培训,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水平和能力,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语文教学被推向了新的阶段,要求语文教师具有现代观念:即由教师、文本、学生建构起来的具有生命意识的,生命与生命碰撞的,生命的完善与运动的过程。
语文课堂是师生之间心灵相遇的场所,让课堂拥有“围炉谈话”般的温馨和真诚,让课堂播撒幸福的阳光,释放生命的灿烂,洋溢生命的温情,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使命与责任。
然而,现实却是:一篇篇妙趣横生的文章被肢解,一个个盈盈欲滴的生命被忽视,认知、理性、训练,成了语文教学的关键词,情感、诗性、建构,却与人的生命和生活渐行渐远。
----语文教育已成为一种生存教育而不是存在的教育。
我们只有从语文学科中感受到生命的优雅与飞扬,品味人性的丰富和灿烂,语文才能进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才因此而更有力量,更有意义。
在小学课程中,语文学科是最富情趣和灵性的学科,“每一个字词都布满历史的脚印和充盈生命的呼吸”,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
赋予语文课堂温度和生命,就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沟通的过程。
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自由交流,是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
教师的生命,学生的生命,在视界的冲突与融合中变得感觉强健,胸襟开阔,气象和平。
一、关于汉字和语言汉字是承载华夏文化、继承祖先文明的最佳载体。
汉字是藏于中华民族掌心里的纹路,顺着她一点一点探寻回去,我们就能触摸到很多带有体温的中华传统观念。
语文课堂,舒展个体生命灵性的舞台
语文课堂,舒展个体生命灵性的舞台一、“各抒己见”是打开灵性课堂的一把钥匙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是因为读者对语言的意义、语言的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知识积累、认知能力等有关。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对语义的理解、语情的体会,应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以鼓励学生敢想敢说。
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在相互交流中,教师要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促使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在思维碰撞中得到语言感悟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
当整堂课最后回环到课题“青藏高原一株柳”时,当学生们再次与这棵“巍巍然撑立”于高原之上的柳“见面”时,老师请学生再次读课题:此时你想怎样来读这棵“树”?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学生有的说:在环境如此恶劣的高原上,它竟能生存下来,真是一种奇迹。
有的说:高原上的柳真是与大自然的终结挑战……他们说的头头是道,句句在理。
但为了开发学生的灵性,我不加评价,又问:“此时此刻,在你眼前的仅仅是一株柳树吗?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
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文章丰富的蕴涵,学生理解容易出现差异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让他们在各抒己见中拓展思维,犹如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智慧之门,让他们从中得到理解的深化和认识的升华。
这样的课堂更具生成性。
二、“丰富想象”是架起灵性课堂的一种载体想象是创新能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对此,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如教学《一去二三里》这首小诗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我朗读这首小诗,然后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好像听到了什么?我读完后,小手纷纷举起。
有的说:“我好像看到了一个小村庄。
”有的说:“我好像看到了烟囱里正冒着烟呢!”有的说:“我好像看到了许多人在小亭子里玩。
”有的说:“我好像看到了这个小村庄到处开满了美丽的花。
”有的说:“我好像听到了小河的流水声。
让课堂涌动出生命的灵性
让课堂涌动出生命的灵性有生命力的课堂就是“生成”的课堂。
不但具有生成的时间和空间,还应具备生成的“土壤”和“氧气”。
如何留足空间,培植“土壤”,制造灵性“氧气”?使其个性放飞,灵性涌动,课堂浪花朵朵,充满生命活力。
我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是这样进行指导策略尝试的。
一、借一缕阳光,涌动一堂灵性。
亮一线灯光能光耀全屋,借一缕阳光能哺育万物。
我正是借用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这句代表人物性格的典型语言,去链接文本,去唤醒学生的思维,进而提出“自由读一读,你能从廉颇的话中读懂什么?”之问题。
学生借着这一典型的人物性格语言,踏着这一缕唤醒思维的阳光,去思考,去领悟,从而生成出“我读出了廉颇内心的强烈不满。
”“我读出了廉颇当时十分生气。
”“我读出了廉颇不服的原因,他觉得蔺相如就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我读出了廉颇想寻机报复,以除心头之恨。
”之个性体验,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形成积极的多维、有效的互动力,从而唤起学生的经验,开启学生的思维,与文本之间产生共鸣,走向融合,走向丰富,迸发出火花,灵动的生成课堂涌动出灵性。
二、给一份启迪,喜迎一份精彩。
有人说:学生的独特感悟是生命的火花,是教育追求的境界。
我在指导读廉颇的话语时,不惜步步给一份启迪,去促进学生情感的生成,让我领略到了这种境界。
师:你读懂了什么?生“我读懂了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生:我读懂了蔺相如没能耐,仅靠一张嘴这句话不公平。
就这样,教师怀着宽厚的“阅读期待”,鼓励学生“独特感悟”,学生越读越有劲,越说越概括。
可在指导朗读时,我则采用了“唤醒记忆、体验自我”的“授之以渔”之法,引导学生去感悟语言内涵,去领悟人物性格。
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
我碰到他应该——生:得给他下不去。
师:再读。
生:(大声地)得给他下不去!师:再读!生:(更大声)得给他下不去!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大声?生1:我很生气。
让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
让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理想的课堂时时涌动着生命的鲜活与灵动,洋溢着生命的热情。
课堂是师生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和共同的拥有,是资源的分享。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其生命能否得以延续、绽放,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
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有效的课堂教学。
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
要让学生披文人情。
教师首先应该对文本深情投入、对主人公真情流露。
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将自己高尚的情感,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合理建构文本。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中彰显课堂的生命力。
鲁迅先生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的是排满,流言家看见的是宫闱秘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面对同一篇文章,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抛开教学参考。
摒弃教学框图,一言以蔽之,教学呼唤文本解读的异度重构。
一、与时俱进,正确定位文本的价值取向有些文章,由于时空关系,我们完全可以让这些作品在新的时代、新的读者身上生长出新的意义来。
如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教师如果游离了语文教学的主旨性。
重知识介绍轻语文能力培养,那么本课的教学就会纠结在对五种玻璃特点和功能的介绍上。
教材只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工具,通过这则说明文我们可以来一场新型玻璃展销会。
在介绍这些新型玻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也可以是创造性思维的一扇窗,通过这扇窗,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想象进行文本的再创造。
“防雾玻璃”“除臭玻璃”“抗辐射玻璃”……在课堂上应运而生。
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完全不必再拘泥于“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传统解读,我们可以把文本定位在“以美写悲,悲也求美”的基调上。
让语文课充满性灵[论文]
让语文课充满性灵“性灵”作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术语,主要形成于晚明时期。
“公安派”领袖袁宏道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艺批评论断,强调诗歌、散文创作要直接抒发人的性灵,表现真实情感,追求个性风格。
作为最具人文性的语文学科,它文本(载体)的特质,势必要求语文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交流过程中,注重本色纯真,追求师生性灵的舒展,从而彰显语文课堂艺术的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是在对艺术作品的揣摩品味之中,触及人的心灵,做到教师、学生、作者情怀的和谐共融。
师生在课堂探究时,惟有品性情怀的自然流露,才是素质教育真正得以脱离困境,突出重围的核心所在。
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关注语文教师和学生的性灵,才能还语文教学以真面貌,才能提升语文教学品质。
关注师生性灵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语文学科的特性要求注重师生的性灵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师生关系不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师生之间倡导的是灵魂之间平等自由的交流,应关注学生的心灵。
例如在讲授《〈论语〉十则》的时候,我教学设计是尽可能还原真实的孔子。
上课伊始先给学生印发资料,标题是《看那个孔子》。
课前教师和同学经过讨论,一致认为作为圣人的孔子是大家所熟悉的,没有料到孔子也是一个常人,他也有七情六欲,这样既能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从“人”的角度来看待孔子。
我想这样设计教学,不仅不会使语文学习面目可憎、枯燥无味,反而充满了人情味。
当教育关注师生的自我意识,尊重他们的个性,当学生积极阐述个人意识,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二、升学的重负迫使语文忽视师生性灵我们在教学中,执着于学生考高分,上名校,只注重对学生“授之以鱼”,强化语文作为工具性的一面,而忽视其人文性的一面。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赞可夫说:“所谓真正的教育,就是指不仅让儿童完成教师的要求,而且使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精神得以自然地成长。
”我们应努力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和精神得以自然地成长。
语文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
一、引导发现,注重自主探究的尝试性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
由于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
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
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
二、鼓励参与合作,追求自主探究的研究性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自主探究的动力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诱导的目的就如同面前树上的一颗果实,它尽管红润香甜,充满了诱惑,但我们若将它置于高入云霄之处,那学生也只有望洋兴叹,而绝无去摘取的勇气;我们若将它置于人人唾手可得之处,将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正确的方法是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高度,跳起来就可摘得到的地方,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展示自己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机会,我们就会看到我们的学生身上富有潜力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质疑能力“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可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动态化教学 让语文课堂涌动生命灵性论文
注重动态化教学让语文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淮阴区王营镇中心小学江苏淮安 223300)【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突破“预设”的囚笼,变“预设”为“生成”,善于捕捉动态生成性资源,使之开放性地纳入预设中,让语文课堂,彰显无穷的魅力。
我们教师首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观和主体建构的现代学习观及交往互动的教学本质观,其次要靠平时自觉培育自己的教学机智,积极开发生成性资源、敏锐捕捉生成性资源、灵活扬弃生成性资源,站在关注学生人格发展的高度推进新课程改革.真正使课堂从“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成为孩子个性张扬的天空。
【关键词】语文;动态;生成;魅力;建构长期以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这种在教学预设上长期的“精雕细琢”,使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本为本”,习惯于从既定的教案出发,用一连串的问题“牵”着学生,学生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被动地接受一个个语文知识。
很多时候,当我们为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陷阱”而兴奋不已时,当我们为自己课堂上规范的流程、缜密的操作而暗自得意时,当我们为学生的默契配合而深感欣慰时,课堂上那流淌不息的创造源泉却从我们身边悄然流逝。
在对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中,笔者与大多数教师共识: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
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参与课堂教学。
正因为有了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才使我们的课堂异彩纷呈,充满了未知的、挑战的、不确定的因素。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叶澜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突破“预设”的囚笼,变“预设”为“生成”,善于捕捉动态生成性资源,使之开放性地纳入预设中,让语文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彰显无穷的魅力。
叶澜教授同时也指出:“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按预定的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
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
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
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
注重诵读展示,激发语文课堂的灵性
注重诵读展示,激发语文课堂的灵性摘要:诵读是架起文本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也应是现代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把课文读得朗朗上口,在琅琅的书声中,就能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充满生命灵性的地方。
关键词:诵读语文课堂生命灵性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习、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要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读中解读生活。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就能激发自己情绪,通过诵读就能寻找到自己心灵的地方,通过朗读就能找到自己对社会理解的支持,从而引发自己生活的激情,陶冶自己的心灵,解读自己的生活,引导自己对社会生活,对人生的深入感悟。
要回归语文课堂的常态。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
”让琅琅的读书声在语文课上奏响精神律动的音符。
学生把课文读得朗朗上口,在琅琅的书声中,就能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充满生命灵性的地方。
一、诵读,让语文课堂充满感动。
诵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诵读教学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值,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诵”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指用高低抑扬的腔调念;其次是指背诵,凭记忆读出来。
“读”指读书念文章。
诵读须调动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协同活动,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
在诵读过程中,诵读者把文章中隐含的思维倾向、态度分寸、感情色彩,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运用声韵、语调、轻重、快慢、语节、语势等形成千姿百态的语流,把书面信息字字句句形之于声并传递给他人。
诵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感情的一种口语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
因此,通过诵读,能深入体味文学作品,达到语言规范,提高语言表现以及陶冶性情,培养高尚审美情趣。
让教学涌动生命灵性
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摘要:本文对语文课堂教学从营造环境、转变角色、创新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要使语文教学焕发活力,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教学方式活起来。
关键词:课堂教学、营造环境、转变角色、创新模式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项论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我们的教育理念要发生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改变过去的”填鸭式”为主要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现状,取而代之的是以人为本,凸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发学生的潜能,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教师教学方式要”活起来”,只有构造充满生命互动的课堂,才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才能使师生在相互作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才能使教学目标得到创造性的实现。
这样,课堂也就成了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的舞台,成了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是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起点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主阵地。
崇尚科学,启迪智慧,弘扬人文,润泽生命必须依靠课堂教学来落实,因此课堂教育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安静优雅的教室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
另外,教室的色彩,直观教具的运用情况,教师的装束、言谈、举止,座位排列情况等,都是教室环境的一部分,对课堂管理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转变角色是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安排作业,学生完成作业”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
教师要站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人才的高度,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让教学涌动着生命的灵性
自己的 理解 。
语 文 是 最 有 人 文 色 彩 的 学 科 , 是发
( 拟 人 化 的 动 植物 ) 每 个 人 物 形 象 , 或 , 都 是 具 体 可 感 的 特 定 的 角 色 。教 学 中 ,
注 意 引 导 学 生 对 这 些 角 色 进 行 体 验 ,才 能激 发 学 生 阅读 的 兴趣 , 加 深 他 们 对 作 品 的 理 解 , 培 养 他 们 探 究 性 阅 读 的 能
尊重 儿童 文 化 。儿 童 文 化 是 一种 “ 性 诗 文 化 ” 儿 童 常 常 在 现 实 和 想 象 世 界 之 ,
间 自由地 转 换 , 甚 至模 糊 了幻 想 和 现 实 力 , 才 能 让 我 们 的教 学 涌动 着 生 命 的 灵 的界 限 。绝 不 要 无 端地 指责 学生 的 “ 无 性 。 知 ” 正 是 这些 想 入 非 非 的幻 想 、标 新 立 , 异 的 见 解 ,显 露 出 儿童 最 初 的诗 性 品 格 验
文 学 作 品 往 往 有 着 生 动 的人 物形 象
人 的美 妙 诗 句 。 在 新课 堂 中 ,教 材 活 化 湃
了 ,学 习 开放 了 ,就 时 常会 有 这 样 的 独 特 体 验 , 从 而享 受 到一 种 崭 新 的 课 堂 文
化— — 儿 童文 化 。 追 求 语 文 课 堂 的 诗 意 , 必须 理解 、
和 智 慧 。语文 也 是 一种 “ 诗性 文 化 ” 汉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绽放生命的灵性
导读:本文让语文课绽放生命的灵性,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让语文课绽放生命的灵性
熊伟
语文课怎样才能绽放生命的灵陛?孩子们在课堂里怎样才能充满灵气?随着问题的提出,平时的—些教育碎片慢慢在脑海中积聚……
让学生享受课堂的快乐
一次中秋节的前一天,我给学生复习《zcs》:“小朋友,你们看,这个‘c’像什么呀?”“像半个月饼!”正当我准备表扬回答问题的学生时,却有学生冷不丁地嚷起来:“哦,我奶奶明天要来接我回家喽,可以吃月饼喽,我最喜欢吃月饼了。
”联系“吃”教学“c”,这下可好,刚刚还迷迷糊糊的学生一下子全回过神了,仿佛突然注入了兴奋剂一般打开了话匣子。
这个说月饼太甜不好吃,那个说月饼里有蛋黄很好吃。
看着乱成一团的学生,我灵机一动:“小朋友,明天就是中秋节了,中秋的月亮可圆了,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中秋节吧。
”学生们兴奋极了,有的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有的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真没想到,他们小小年纪知道的还真不少呢。
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虽然没有完成预定教学任务,但学生们是那么开心、那么快乐,他们围在我的身边,久久不肯离去。
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学
教学《月亮湾》一文时,我让学生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景点,把自己当作一个优秀的导游来向游人介绍这个美丽的村子,并强调作为一个优秀的导游,最起码的要求就是朗读水平要高,要善于用新颖有趣的话语把游客所见到的景物介绍得趣味横生,这样游客才会游兴大增。
学生听了兴致盎然,立即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景点先练习朗读,而后穿插一些自己的想象去表演,课堂上散发着个性,活跃着思维。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成功
《狐假虎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童话故事。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请学生们反复诵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把课文内容展现出来。
学生们认真读书、小组合作,个个异常活跃:有的表演老虎半信半疑的样子,有的表演狐狸挺胸摇头摆尾的神气样……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当儿童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时,他就能够学好,并变得热爱学习。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就形成了主动、生动和互动的个性化学习场景。
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作业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对作业没有发言选择权,时间一长,他们就对作业失去了兴趣。
我们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作业的形式,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教完了《水乡歌》,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挑一处自己认为最美的景色,画一画;
3.自己试着编写水乡歌的诗;
4.有条件的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去江南水乡走一走。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一。
课后,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倾注了他们的真实感情。
给学生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课堂
《蚕姑娘》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用新奇的眼光,叙述了蚕一生的变化过程,语言简单,富有童趣,可学生似乎兴趣不大。
第二天学生带来了自家买的蚕宝宝,装在一个小盒子里,里面还放了几片桑叶,蚕姑娘在里面咀嚼着桑叶。
学生们一看到蚕姑娘顿时起了劲,围在蚕姑娘的周围说个不停。
我见学生们兴趣这么大,就让他们回座位,把盒子传下去一个一个细细看,并把蚕姑娘放在教室的一个角落,派专人喂养,下课后每个人可以好好观察。
为此全班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养蚕活动,有写观察日记的,有负责看护的,有喂食的,几周下来,学生不仅清楚了蚕的蜕皮过程,而且对蚕产生了感情,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