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的“泰斗” : 马一浮书法
雅逸之趣——评马一浮书法
题六十二韵》《 、临钟繇雪寒帖页》 沉厚道劲 , 气质娇天 。其行草高古 清雅, 瘦硬之 中独见气韵 , 一番劲健超绝风致 。如其晚年 书法 别具
上, 他对书法审美之追求不仅仅是艺术形式之美更多 的是其心境 的 陶冶, 注重一种超逸之美 。他欣赏倪方林 的枯 木竹石 , 寥寥数笔使 人想 见高士雅致 ; 看八 大山人明月西瓜方轴 , 以禅 语 , 题 意境非常 ; 评恽 南田之《 五清图》 以其 松一 枝, 竹数竿 , 溪流一曲 , 白石数峰 , 明 月一轮称 为神品。批评丰 子恺之 画: 笔墨迹太重 ,亦是未至臻超 “
I 艺 传 术 媒
雅 逸 之趣
一
评 马 一 浮 书 法
史爱 兵
河北・ 定 保 010 ) 70 0
文章编号 :6 2 7 9 ( 0 9 1 — 4 — 1 17 — 8 420 ) 2 80 6
( 河北 大学 艺术 学 院
中图分类- ; 9 .  ̄ J 21 -2 文献标识码: A
温韵之致 。他对碑帖临 习全方位进行 , 从书体上讲 , 草、 真、 隶篆 皆 有, 临习方法上 , 从 古藉检读 , 书史 之讨论并行 。因其不拘于一家 , 融会贯通 , 于诸体均有 较高之成就 , 其篆 书直 接取法李斯 , 画如铁 石, 字若飞动 , 法性颂篆 书卷》 《 如《 、方有斋 卷额并跋》 线条古拙有 , 力, 有道家仙气 。其隶书八 分取法汉碑 , 《 如 汤寿潜墓志铭》 《 、会稽 马氏皋亭山生茔记》 《 、韩愈文》 笔划劲力、 秀, 挺 隶书之蚕头燕 飞, 而 马氏之书燕尾飞动处理 , 使字字如跳动之音符 , 极具韵律 , 被书法界 看 作一绝 。其真行 书根 于周 、 、 、 , 秦 汉 魏 致力 于钟玉褚诸帖 , 天 如《
碑帖交融马一浮书法:清雅高古取势侧欹
碑帖交融马一浮书法:清雅高古取势侧欹马一浮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丰子恺推崇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
马一浮书法精于行草及隶书,行草运笔俊利,章法清逸而气势雄强;隶书取精用弘,用笔温厚、结体潇洒。
马一浮精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硕儒。
马一浮遍临诸体,擅长各体书法字体,草篆隶无一不精,对历代碑帖都有精深的研读时,碑帖兼取,有种尚古而脱古的感觉,有自己独创的书法,自成一家。
书法上的特色:合章草、汉隶于一体,其中精于行草及隶书:行草运笔俊利,章法清逸而气势雄强,横划多呈上翻之势,似淡拘成法,拙中寓巧,气格高古;隶书取精用弘,形成用笔温厚、结体潇洒之特点。
马一浮书法造诣极高,也是一位很有艺术成就的篆刻家。
马一浮善治印,朴茂而富韵致。
其有《马一浮篆刻》、《蠲戏斋诗集》等著作传世。
马一浮书法01马一浮擅长写草书,写得最多的是最为擅长的行草诗札,从文字中可以看出流露出一股浓厚的书卷气息,有着生动秀逸,酣畅尽致的特色。
其篆隶书造诣也很高,就连他本人也自视不低。
马一浮篆书直接取法李阳冰,隶书则以《石门颂》为宗。
他在为家族题时用了八分隶书写了《会稽马氏皋亭山先茔记》和为岳丈汤寿潜写的《墓志铭》。
但还是有人认为他的篆隶书虽写得笔笔梢到、中规中距,没有跳出古人的案臼,甚至还有些刻板。
沙孟海曾撰文说:“我们展玩马先生遗墨,再检读他《润戏斋题跋》,可以全面了解他对历代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之深刻,见解之超卓,鉴别之审谛,今世无第二人。
’丰子恺曾受过马一浮亲炙,很佩服马一浮先生的学问人品和书艺,称其为“中国书法界的泰斗”。
马一浮早年学书以唐碑人手,尤喜爱欧阳父子,二十岁后遍临魏晋南北朝书,植根于钟王诸帖。
因其兼用以唐贤骨法:“取北派之雄杰以充筋骨,而尽变其粗行之而貌,得南宗逸丽温润之韵致,而一洗其姿媚粉泽之态。
”所以其行草书碑帖交融,清稚高古。
有着结体坚紧,取势侧欹而险劲,笔画俊迈秀拔自成一格的特点。
国学大师马一浮治学格言
国学大师马一浮治学格言马一浮(资料图)马一浮作品(资料图)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原浙江大学教授。
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丰子恺推崇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
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蒋介石许以官职,均不应命。
建国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
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2013年4月23日上午,在马一浮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暨国学研讨会上,“浙江大学国际马一浮人文研究中心”成立。
马一浮治学格言集锦读书如人行远,必假舟车。
舟车之行,须由轨道,待人驾驶。
驾驶之人,既须识途,亦要娴熟。
不致迷路,不致颠覆,方可到达。
故读书之法,须有训练,存乎其人。
书虽多,若不善读,徒耗日力。
不得要领,陵杂无序。
不能入理,有何裨益?所以《学记》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
”古人以牛驾马,有人设问曰:“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此以车喻身,以牛喻心。
车不自行,曳之者牛。
肢体运用,主之者心。
故欲读书,先须调心。
心气安定,自易领会。
若以散心读书,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必不能入。
以定心读书,事半功倍。
随事察识,语语销归自性。
然后读得一书,自有一书之用。
不是泛泛读过。
须知读书,即是穷理博文之一事。
然必资于主敬,必赖于笃行。
不然,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必涵养纯熟,然后气自常定,理自常明。
逢缘遇物,行所无事,毫不费力。
然其得力处,皆在平日读书穷理工夫不间断,于不知不觉之中,滓秽日去,清虚日来,气质自然清明,义理自然昭著,此正孟子所谓集义也。
读书非徒博文,又以蓄德,然后能尽其大。
盖前言往行,古人心得之著见者也。
蓄之于己,则自心之德与之相应。
大凡一切学术,皆由思考而起,故曰学原於思。
思考所得,必用名言,始能诠表。
马一浮
马一浮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丰子恺推崇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
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蒋介石许以官职,均不应命。
建国后,任浙江文史馆馆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
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查看精彩图册中国国学大师、一代儒宗,一生著述宏富,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周恩来总理曾称他是“中国当代理学大师”;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是诗人和书法家。
[1-7] 马一浮先生名浮,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男,汉族,浙江绍兴人。
少年时读书,过目能诵,时称神童。
早岁应浙江乡试,名列榜首,后与马君武、谢无量在上海创刊《二十世纪翻译世界》传播西方文化,时有“天下文章在马氏”之誉。
1899年赴上海学习英、法、拉丁文。
1903年6月,赴美国主办留学生监督公署中文文牍,后又赴德国和西班牙学习外语。
1904年东渡至日本学习日文;1911年回国,赞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常撰文宣传西方进步思想。
辛亥革命后,潜心研究学术,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
蔡元培曾邀赴北京大学任教,蒋介石许以官职,均不应命。
抗日战争爆发后,应竺可桢聘请,任浙江大学教授,又去江西、广西讲学;1939年夏,抗战期间在四川乐山创办“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1964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
马一浮先生擅长书法,各体皆备,碑帖兼取,尚古而脱古,自成一家。
尤精行草及隶书,行草运笔俊利,章法清逸而气势雄强,横划多呈上翻之势,似淡拘成法,拙中寓巧,气格高古;隶书取精用弘,形成用笔温厚、结体潇洒之特点。
被忽视的大师-马一浮
物宏 洳 惦基 一 秘枯
干 套 兽 靛 蔫 文 鑫 懿 养 礞 . 崖 膨 右钮 事 莹 松
亲 . 蟹 德 枕 露 馥 萼 慧 泰 晚 缛 野 秀 煮 裔 占 奄
寥 造 倦 畜 瓜 颟 数 具 活 苦 隙 坦 金 讲 岸 尼 廊 菁
行书谢灵运诗
音夺 丝 荫 匿 莩 ;圊 杨 而 是 融 入 碑 学 旨趣 “ 像 ”层 面 ,
,
,
的 位 r : - 为f ¨ 』 ? 其精 0 力 面 同 学 造 偕 上 只 是 、 。 川 余 然 龚 鹏 认 为
,
作为 一位书法家
玛先生f 进 匕长久
被 低 业 忽 _ J , 。
临 诸 体 无 所 不 揠
真 草 篆 隶 无 一 不 精
& 弓一 浮 其 为 世 人 所 熟 知 的 足 他 的 儒 学
RM B 1 . 1 5 【 1 . [ ) { ) f )
, 这 当
然也不 失为 碑帖融合 的路 两者的取舍 德 雪苍 围 感 北京 槛 匡时庄 国 际拍 越 卖 有限 群公妖 司 谁 献 傅 羹 艟 ’ I I 廿 子。而从其对 。 鉴
与《 圣 教序 》 用 力 也 最勤 , 最多 , 尤其是学 《 圣教序 》 的 成 分 更 多 。无 论 是 他 的 点 画 、笔 法 , 还 是 间架 、 结构 , 甚 至 是行 距 、章 法 , 深受 《 圣 教序 》影 响 。
筐
在 创 作 理 念 上
谲
存在着强烈的帖学情结
深 岳 林 , | ’ 柱 石 辕 善 睹 也 象 觉 痔 掌 簪 谯 连
表 蹬 尊 娃 厥 夕量 疹 p穆 峰 高 村 履龌
让 茕 谢 室 丛 丧 口 作 物 害
马一浮百首诗记录的书法大家
马一浮百首诗记录的书法大家马一浮百首诗记录的书法大家100首诗作者:马一浮一、王羲之羲之书法最清真,曲水流觞翰墨匀。
放浪形骸身自在,兰亭一序笔如神。
王羲之 - 《行穰帖》二、王珣元琳墨妙散云晖,东晋风流万象归。
伯远留香宗古淡,优逰志在鹤孤飞。
注:王珣字元琳,书有《伯远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为三希堂法帖。
晋《伯远帖》,王珣书,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厘米,横17.2厘米。
三、陆机文赋垂名万古传,宏才大略帝王篇。
古风犹带珠玑润,平复恐难笺诂诠。
注:陆机,字士衡。
所作《文赋》被认为我是国古代著名的文学论文之一。
机有治国大略。
所书《平复帖》真迹一千七百余年流传有绪,实为罕见,无愧旷世奇珍,墨林瑰宝也。
帖中数字至今无法辨识。
陆机《平复帖》故宫博物馆藏四、颜真卿鲁公祭稿位兰亭,意不在书书境灵。
满纸云烟神鬼恸,忠肝义胆照丹青。
注:颜真卿,字清臣,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
所作《祭侄稿》与王羲之书《兰亭序》齐名,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间有以为过兰亭者。
兴元元年八月三日李希烈杀公于汝州,时年七十七岁。
颜真卿《争座位帖》五、王献之子敬中秋月下书,风流倜傥问谁如。
羲之已死官奴在,笔墨当怜大令余。
注: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羲之第七子也。
尝任中书令之职,故又称王大令。
书法与父齐名,世称“二王”,有《中秋帖》(一说为米芾所临)、《鸭头丸帖》、《地黄汤帖》等墨迹传世。
王献之《中秋帖》六、孙过庭飘逸沉着晋法传,唐风流彩胜前贤。
墨痕婀娜犹刚健,书谱醇香醉砚田。
注:孙过庭,字虔礼。
工行草书,深得逸少之法。
北宋米芾谓之云:“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所书《书谱》不仅是后世学习草书的范本,也是我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论之一。
孙过庭《书谱》七、黄庭坚承天院记当何罪,肠断梅花写范滂。
瘗鹤兰亭成大悟,南楼一醉月凄凉。
注: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
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
在宜州则称八桂老人,作梅花词,书范滂传,醉南楼卒。
我眼中的马一浮
我眼中的马一浮
一年一度的春游在星期三举行了,我们三年级的同学们参观了马一浮纪念馆。
马一浮爷爷在我眼中是一位勤奋好学的人。
他酷爱学习,被世人称为神童的他在十六岁的县试中名列榜首。
他曾经到过美国、日本留学,还拜读了马克思先生的《资本论》,并在归国时带回了德文版的《资本论》与国人分享。
他读过的书可以说是不计其数。
他还写下了很多著作,为后学者研究我国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他在书法艺术上也很有造诣,是中国书法界的一位赫赫有名的泰斗。
马一浮爷爷在我眼中也是一位爱国者。
他20岁时又到了日本,在那遇到了鲁迅、章太炎等不少热血青年。
那时的中国深处水深火热之中,他们虽然远在他乡,却时时关注着祖国的命运。
现在,我们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如今的学习条件更优越了。
我们更要以马一浮爷爷这样卓越的前人为榜样勤奋好学,从小学好本领,长大也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章草大观24马一浮(下)
马一浮是王阳明之后学问最好的学者,是大儒家,是超凡脱俗的学者,其特有的内涵和意蕴,非一般书家和文人可及,他在儒佛、哲学,诗文书法都有深厚的造诣,因此造就了醇厚的书卷味。儒道仙风、深湛玄远。
马一浮书法风格特色在精密峻拔,幽雅清丽、恬静飘逸,气韵生动,醇厚的书卷味。
(四)文人雅尚──尺牍书法
马一浮的时代是清末民初当时书坛帖学渐衰书坛极力提倡碑学继而北碑南帖互为交融形成一股新的书法潮流为书法的表现形式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出现一批碑帖结合的书法大家如沈寐叟康有为于右任李叔同等各以魏碑笔法气势神韵融会在书法作品中创出大家的书法面貌
章草大观
章草大观24——马一浮(下)
马一浮的书学主张
(马一浮,又字一佛,幼名福田,号湛翁、被揭,晚号蠲叟、juan蠲戏老人。) (一)学书有道在临池——马一浮自写鬻书小启,后戏作诗解嘲其一首云: 未能袖手说无为,纵使攒眉不断悲。卖小何心非弃世,学书有道在临池。五州且置先生饭,三反犹胜十信师,休怪老夫多谬误,只因病废始求医。 马一浮治学之暇,心无外慕,摒绝一切世俗玩好,独游艺于金石书法,以自娱戏。童而好之,老而乐之,终生不废临池,其精进不懈不可及。沙孟海在马一浮遗墨序一文中说:
(二)植根于锺王,兼用唐贤骨法(真行)
马一浮作品中以行书成就最高,行书走碑帖兼容一路,受沈曾植影响,然非亦步亦趋,沈碑六帖四,马则碑四帖六。沈以拙取巧,马则大巧若拙,沈浑穆跌宕,马清雅。行书结体以险劲取势,向右欹侧,用笔虽多露锋,多枯笔而凝练沉着,给人仙袂飘拂之感,章法字字独立,却又气脉贯通,整体风格,给人潇洒飘逸,幽雅怡人的感觉。
书文并美?多力丰筋者圣?(四)美学主张-
马一浮在跋杨孟文颂(石门颂)中说:
元常谓多骨丰筋者圣、唯《石门颂》足以及之。然但瘦硬而乏气韵则失其意,知此者鲜矣。
书札:马一浮《泰和宜山会语》
书札:马一浮《泰和宜山会语》书札:马一浮《泰和宜山会语》孙钦礼 06-03-16马一浮(1883-1967)被梁漱溟誉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另加熊十力并称现代儒学三大圣,贺麟推其“兼有中国正统儒者所应具有之诗教、礼教、理学三种学养,可谓代表传统中国文化的仅存的硕果”。
又周公恩来称为:“我国当代理学大师”。
所夸够威够厉。
做为中国最后的理学家,马少年丧母,旋又失怙,二十丧妻,遂终身不娶,亦笃于情者。
无嗣。
李叔同谓丰子恺曰:“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
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他用食指和拇指略示书之厚薄),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还不及马先生之多。
”(录自矫庵主人与何白通信)其死搜索到一段:“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八十四岁的杭州名学者马一浮的家被搜罗一空。
抄家者席卷而去之前,他恳求道:‘留下一方砚台给我写写字,好不好?’谁知得到的却是一记耳光。
他悲愤交集,不久即死去。
”马一浮从崇尚西学(据说他懂七国文字,引进《资本论》第一人),而转“知西学之弊“,逃于禅”最后归宗儒学。
这与熊十力从佛转入儒又多了一西学。
马深感西学功利与暴力主义之泛滥,从儒学立人完善主体人格,张道德主体,以自我道德感召就盛德大业君子。
一生独居陋巷,以身行之。
因推崇述而不作,主张圣人语默,其作不多,多产于抗战时期应浙江大学竺可桢之聘,为浙大学生讲学间讲稿。
此书是其代表作。
是在泰和、宜山讲学汇集,甚薄,78页。
马讲学以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旨,已一生笃信笃行。
提出“六艺该摄一切学术”。
自然科学摄于《易》,社会科学摄于《春秋》,文学艺术于《诗》,政治法律经济统于《书》《礼》,宗教亦于《礼》,哲学杂在《易》、《乐》《礼》《春秋》中。
断言,天地一日不毁,人心一日不灭,则六艺之道炳然常存,世界人类一切文化最后之归宿必归于六艺,而有资格为此文化之领导者则中国也“。
思之何得此言?马之思在心性本体,一切从此本而谈中国之文化。
马一浮:字写得好不过是顺便,理所应当丨走寻
马一浮:字写得好不过是顺便,理所应当丨走寻[ 本文共计2707字· 建议阅读时间 5分钟 ]文 | 丁淳丰子恺曾称马一浮为“中国书法界的泰斗”,即使对于这样泰斗级人物的书迹,今人却又有人问津。
“文革”中一批中学生到马一浮家抄家,抄出来七卡车书籍、书画、手稿,被拉到造纸厂打纸浆,当然也有好心人,给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打电话,说有这么一些东西要毁掉了,请他们抓紧去看看。
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的人立马赶去,才抢救了一批回来。
1957年5月,周恩来陪苏联元首福罗希洛夫拜访马一浮,左一为省长沙文汉,左二周恩来那么丰子恺对于马一浮书法的评价,是否感情色彩过重呢?时至今日,马一浮其人其书仍像一个隐逸的传奇。
而实际上,他在生前即以博大精微的学养折服了众人:著名哲学家贺麟认为他是“传统中国文化仅存的硕果”;熊十力一生都极少称许别人,但是却推许马一浮“道高识远”;马一浮去世后,粱漱溟更是以“千年国粹,一代儒宗”盖棺论之。
马一浮早年弘一法师(李叔同)在杭州任教时,常与马一浮切磋佛法、书艺,出家后仍常与马一浮往来、请益。
李叔同当时的学生丰子恺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追随马一浮。
丰子恺眼中的马一浮是个“头圆而大”的大儒,即便不比孔子,至少也是颜回,所以取《论语》中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之意,把马一浮居住的地方称为“陋巷”。
马一浮篆书“兼善堂”据说马一浮自订润例时声明有“五不”:一不朽祠墓碑志;二不书寿联、寿序;三不书讣告、行述、像赞。
四不书题签和时贤作品;五不朽市招。
另外还有立索不书、无介绍不书等等。
规矩还是很多的。
而马一浮曾多次为丰子恺题诗写序,足见其对丰子恺的器重。
丰子恺早年处境坎坷,加之母亲去世,姊弟早夭,几乎使他不克自持,而马一浮看得很透彻,给了他安慰和力量。
而后,丰子恺再次来访马一浮,谈到准备出一本《无常画集》。
马一浮欣然给他挑选了一些佛经和诗文集,认为其中的佳句可以入画,并说:“无常就是常。
中苏领导人共同登门拜访的世外高人
中苏领导人共同登门拜访的世外高人作者:来源:《新传奇》2021年第43期1957年4月,周恩来和来华访问的苏联领导人伏罗希洛夫,步行到湖畔蒋庄拜访马一浮。
两国领导人共同登门拜访一位高龄学者,这是十分罕见的。
周恩来向伏罗希洛夫介绍:“这是我国当代唯一的理学家。
”马一浮,5岁开始读唐诗,6岁随父母返回原籍绍兴,15岁与周作人兄弟应绍兴县乡试,为第一名,顿时名满家乡。
18岁到上海学外文,精通英文、法文、拉丁文、西班牙文,曾被清政府驻美使馆聘为留学生监督公署中文文牍和万国博览会中国馆外文秘书。
随后又到英国、德国等国家游学,深入钻研西方哲学、文学。
1906年起,马一浮寄居杭州,静心批读《四库全书》,在中国古典哲学、文学方面同样极有造诣。
同时,他还精通佛学、书法、诗词。
马一浮著作丰富,不重积财,一生居无定所。
1950年应富商弟子蒋国榜之邀,住进蒋庄,一住就是10多年。
陈毅“马门立雨”马一浮搬入蒋庄的时候,连带把他创办的智林图书馆编纂处也搬了过来。
刚住进来的时候,除了读书写字、刻经治印,马一浮还常与弟子们逍遥杖履、寻山问水,过着林下高士般闲逸自放的生活。
但他儒学泰斗的声望,即便与世乖离,也不可能不惊动世人。
1952年春天,陈毅专程前来拜访。
但陈毅到了门前却被告知,“先生书件积案,微感劳累,正在休息,当去知会”。
陈毅说:“不必惊动,我过会儿再来。
”遂去公园闲逛,再返回时已经下起了雨。
一问马一浮仍未起,家人请陈毅进屋,陈毅却说:“未得主诺,不便遽入。
”便站在檐下耐心等候。
马一浮睡醒后,得知有贵客等在门外,还淋了雨,当即连声道歉。
随后,两人聊天聊得十分投机。
一位是学问大家,一位是赫赫儒帅,他们从玄学、禅学、宋明理学谈到诗词书法的创作。
当然,陈毅此行的目的,并不只是问学,而是请马一浮出山。
马一浮虽志不在庙堂,且抱着终身不入仕途的态度,但最终还是被陈毅的真诚所感動。
他同意受聘为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
第二年,他又出任浙江省文史馆馆长一职。
马一浮书法的内圣之境
70马一浮书法的内圣之境□ 姜寿田·书画大家马一浮作为现代新儒家“三圣”之一,他与梁漱溟、熊十力都是走儒佛兼容、以佛释儒并最终回归于儒的思想道路。
马一浮的儒学“六艺”本体论与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以佛统儒因而佛学色彩过浓不同,同时,也与梁漱溟“文化三路向”将印度佛学作为文化路向最高归结不同。
马一浮屏落佛学言诠,而直以儒学为皈依,认为古今中外之学包括西方近现代科学,皆可以统摄在儒学“六艺”之中。
“六艺”者,即此天德王道之所显现,故一切道术皆统摄于“六艺”。
而“六艺”实统摄于一心,即是一心之全体大用也。
他说:“今欲治六艺,以义理为主。
义理本人心所具,然非有悟证不能显现。
”道德为心所系,故尊德性,须从修心见性,自证本心为前提,此即孟子“尽心知性知天之意”。
马一浮说:“致知是知此理,唯是自觉自证境界,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一切名言诠表,只是勉强描摹一个阶段,到得此理显现马一浮 《西江月》词 18×32cm 纸本 1949年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藏释文:《西江月》。
吹皱一池春水,东风又换西风。
村歌社鼓月明中,到处鱼惊荷动。
堤柳分来暗绿,湖波流尽残红。
六时花外远闻钟,过眼轻尘如梦。
蠲戏老人。
CHINESE ARTISTS IN PAINTING & CALLIGRAPHY 2017 01 .总第 期. All Rights Reserved.71时,始名为知。
”马一浮新儒学求理气合一,求修性内证,走的是尽心知性、心物合一的内圣之路。
由此其为学刊落浮华,不落名诠,而求其目击道存,穷理尽性。
这是一个从道问学到尊德行、由学养入而以道德人格完成为皈依的路程。
因而作为思想家,马一浮一生行实,不重言诠,而重实修,主敬集义,体认自性,统合离,复性成德。
对于求为内圣的新儒学巨匠马一浮而言,书法乃其体认自性之具,即道为艺本。
他说:“依于仁之后,始说‘游于艺’,仁者不患无艺,艺者不必有仁。
心通乎道,则其发用流行之妙,无施而不可,以是而为艺,艺必精,亦非俗之所谓艺者,所能梦见也。
朱熹与马一浮的书法
朱熹与马⼀浮的书法朱熹(左)马⼀浮(右)今年四⽉,恰逢⼀代理学宗师朱熹(1130——1200)诞⾠⼋百九⼗周年、逝世⼋百⼆⼗周年。
三⽉底,上海《书法》杂志约我从书法的视⾓撰写⼀点⽂字,并要求最好能把当代理学⼤师马⼀浮结合在⼀起来说说。
或许因为我对两家书法曾有过相关的⼀点考索⽂字,所以幸蒙邀约。
出于对两位先贤的分外崇敬之情,加之近⼆⼗年来,我⼜稍稍有⼀点新的认识,因此不揣谫陋,铺陈旧说,伸张⼀⼆。
⼀、共同话题,理学家、书法家以及 “书以传⼈”朱熹、马⼀浮⼆位先贤之间最⼤的共同话题是理学家和书法家的共同⾝份,当然,还有教育家、诗⼈这样的共同⾝份。
但他们杏坛设帐开设书院的宗旨是传授儒学经典的义理之学,培养能够承继往圣绝学的⼈才,并不教授书法(书艺);⽽他们的诗歌创作,⼜是书法表现的⾃家题材。
当然,我们把他们并列在⼀个话题中阐说,并⾮认为马⼀浮先⽣可以⽐肩朱⼦,⽽是觉得从书法史现象的考察来说可以归为⼀类。
理学是以儒家学说(经学)为中⼼的道德哲学,在⽅法论上是义理之学。
理学盛兴于两宋,故称宋学,与考据之学的汉学相对,当时的流⾏称谓是“道学”。
众所周知,理学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主要分为两⼤流派,即“程朱理学”和“陆王⼼学”,合流统称为“宋明理学”。
朱熹作为程朱理学(道学)的集⼤成者,世尊“朱⼦”,在哲学思想界、⽂化教育界所产⽣的深刻影响和精神辐射,近⼋百年来⽆⼈可以⽐肩,其学术思想成果更是元明清三代科举取⼠⽴场上的官⽅哲学(主流学说)。
马⼀浮是在宋明理学的熏陶下成长的,只是他在绍述宋明理学的同时,晚年的讲学与著述更倾情关注于先秦传统儒学中的“六艺”之学,并试图打通儒释道三家学说,以其博学多识,成为当代学术界⼴泛公认的⼆⼗世纪⼤儒、通儒式⼈物,与熊⼗⼒、梁漱溟并称“现代(儒学)三圣”,被誉为当代中国唯⼀的理学⼤师,谢世后梁漱溟以“千年国粹,⼀代儒宗”相挽。
1942年,马⼀浮在四川乐⼭“复性书院”旁与助⼿詹允明(前排右⼆)等合影,照⽚题字者为当时的复兴书院学⽣王伯尹约1942年马⼀浮在四川乐⼭“濠上草堂”书房挥毫从中国思想⽂化史的⽴场,或者说从宋明理学的视域,在朱熹与马⼀浮之间,更具学术成就、精神影响和历史地位的⼈物,仅在马⼀浮的绍兴府乡贤中就有余姚(今浙江宁波下属县级市)阳明先⽣王守仁(1472—1529)、⼭阴(今浙江绍兴)蕺⼭先⽣刘宗周(1578—1645)两位,远在马⼀浮之上。
国学大师马一浮的简介
国学大师马一浮的简介马一浮先生,是我国的国学大师,也是一代宗师。
他天资聪颖,过目不忘,所以被大家称之为“神童”,是绍兴人,出生在书香门第。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国学大师马一浮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大师马一浮的简介马一浮(1883—1967)先生,中国国学大师、一代儒宗,一生著述宏富,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周恩来曾称他是“中国当代理学大师”;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是诗人和书法家。
马一浮先生名浮,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男,汉族,浙江绍兴人。
少年时读书,过目能诵,时称神童。
早岁应浙江乡试,名列榜首,后与马君武、谢无量在上海创刊《二十世纪翻译世界》传播西方文化,时有“天下文章在马氏”之誉。
1899年赴上海学习英、法、拉丁文。
1903年6月,赴美国主办留学生监督公署中文文牍,后又赴德国和西班牙学习外语。
1904年东渡至日本学习日文;1911年回国赞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常撰文宣传西方进步思想。
辛亥革命后,潜心研究学术,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
蔡元培曾邀赴北京大学任教,蒋介石许以官职,均不应命。
抗日战争爆发后,应竺可桢聘请,任浙江大学教授,又去江西、广西讲学;1939年夏,抗战期间在四川乐山创办“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1964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
马一浮先生擅长书法,各体皆备,碑帖兼取,尚古而脱古,自成一家。
尤精行草及隶书,行草运笔俊利,章法清逸而气势雄强,横划多呈上翻之势,似淡拘成法,拙中寓巧,气格高古;隶书取精用弘,形成用笔温厚、结体潇洒之特点。
亦善治印,朴茂而富韵致。
马一浮先生工诗词,喜吟哦,他对文字学、古典文学及哲学均深有造诣,能法、英、德、日、俄、拉西六种外文。
著述甚富,主要有《泰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字讲录》《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继编》《老子道德经注》《马一浮篆刻》《蠲戏斋佛学论著》《蠲戏斋诗编年集》《避寇集》《朱子读书法》等,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马一浮书法集》序
62《马一浮书法集》序□ 龚鹏程·书画大家马一浮先生是近代中国少有的通人。
通人,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的君子,于学无所不窥,故“儒/佛”“汉/宋”“诗人/学人”之葑畛均遭打破,于每个领域都比得上久在该领域专业钻研的大专家。
因此,对一般学者来说,书法与篆刻之类艺事,或许最多只能旁及,略略“游于艺”而已,罕能专擅;更多的人则是无暇肆力于此。
可是马先生博涉多优,不唯学称儒宗、大弘法性,书法也卓然成家,不可忽视。
虽然他作为儒学佛学大师的名气可能更大,但书名并未被其学问之名所掩。
1933年,他51岁时就开始卖字,曾作《蠲戏老人鬻书约》,谋售字以贴补家用。
据约上说当时“四方士友谬以余为能书,求书者踵至”。
这虽是委婉的自我宣传广告语,但也可证明他当时已经很有书名了。
砚田所入,足以治生,因此到61岁办复性书院遇到困难时,他便又想到鬻字。
那时书院其实已停止教学活动了,仅以刻书来弘扬传统文化。
但刻书之经费也十分困难,故马一浮想透过卖字“稍取润笔之资,移作刻书之费”。
结果也很圆满,不及两月,就获得三万元,可作刻书资本,可见马先生书法在社会上颇有爱好者。
1944年,因书院业务停顿,马先生不愿领书院薪水。
而既无薪水收入,生活费可怎么办呢?方法依然是卖字。
故本年作《蠲戏斋鬻字改例启》,说明去年因要刻书故卖字,今已不刻书了,将以字“易饘粥”,所以特别修改润例,周告四方。
这是先生诚朴,其实买字的人对于他为何卖字之原因多半没大兴趣或不甚计较,只要字好、名重,自会有人来购。
到了1947年9月,又作《蠲戏斋鬻字后启》。
说卖字卖到明年修缮了祖坟以后就再也不卖了。
1948年,一年期限已届。
据说四方求字者依然络绎不绝,故门人寿景伟等发布了一个《蠲戏老人鬻字展限并新订润例》,说再延期一年。
过了这年,想求马先生的字也求不到了。
因此如欲得先生书法者,请把握此最后良机。
以行销学之角度看,此举不啻饥饿销售法,对促销马先生之字必然大有助益。
马一浮先生瞑目所作之书法作品
马一浮先生瞑目所作之书法作品
【释文】
所作俱息,蠲戏老人瞑书
马一浮先生简介
马一浮先生(1883—1967),单名浮,字一浮,号湛翁、蠲翁、蠲叟、蠲戏老人。
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化宗师。
十六岁应试,名列会稽县案首(第一名)。
二十岁赴美日欧游学。
回国后“自匿陋巷,日与古人为伍,不屑于世务”,潜心研究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
抗战爆发后,先生忧愤于民族危亡,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邀,出山讲学。
1939年,在四川乌尤寺创建复性书院,讲明义理,选刻古书,培养人才。
抗战胜利后,先生回杭,重居林下,主持智林图书馆。
新中国建立后,任浙江省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
【编按】马一浮先生学问修养仰之弥高,且精于书法金石,丰子恺先生推崇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
马一浮先生八十岁起眼疾日甚,常闭目挥笔作书,先生自谓曰“瞑书”。
先生之“瞑书”不以目视、纯以神行,自具一派苍茫旷达的非凡气韵。
【释文】
云上于天水归其壑
形劳则敝时至即行
蠲戏老人瞑书
【释文】
天寒夜漱云牙净
雪后晴梳石髪香
乙巳冬蠲叟年八十三瞑书
【释文】
泥牛入海天马行空
羚羊挂角香象渡河
蠲戏老人年八十四瞑书
【释文】
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非思量分别所能知
蠲戏老人年八十四瞑书【释文】
姑射神凝无病苦
妙高路迥绝心知
乙巳冬蠲戏老人瞑书。
一代儒宗
默默耕耘的理学大师
海内外学术界对于近现代儒学及其代表人物的研究相当热 门诸如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唐君毅、牟宗三 等人,已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广为人们所知。然而, 有一位被周恩来总理称之为“中国当代理学大师”的马一浮, 却鲜为人提及。究其原因,可能与马一浮从不标新,更不自构 体系,而始终只是默默地潜心体究宋明理学,躬自践行中国传 统文化的为人精神,匿居陋巷,不求闻达等有关。这在今日着 眼于“新”的学人们看来,马一浮似乎偏于“仍旧贯”,对传 统儒学没有多少新的发明,因而未予重视和研究。 其实,马一浮在二、三、四十年代是与梁漱溟、熊十力等 人齐名的儒家学者。他对于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的 深刻研究和体验,是时人所公认的。众所周知,熊十力是极少 称许别人的,但是他对马一浮却推许说:“马先生道高识远”。 贺麟则评论说:“马先生兼有中国正统儒者所应具备之诗教礼 教理学三种学养,可谓为代表传统中国文化的仅存的硕果。” 又说:“他尤其能卓有识度,灼见大义,圆融会通,了无滞 碍。”所以,研究和分析一下马一浮的思想路向,对于把握近 现代儒学发展的全貌,也是极有意义的。
爱国情怀
抗日战争的爆发激发起了马一浮的一片爱国热情。他 打破“平生杜门”,“未尝聚讲”的守则,在南下避难的 旅途中,第一次应当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邀,出山讲 学,先后于江西的泰和与广西的宜山为浙江大学的学生开 设“国学讲座”。关于开设这个讲座的意义,他是这样说 的:“其意义在使诸生于吾国固有之学术得一明了认识, 然后可以发扬天赋之知能,不受环境之陷溺,对自己完成 人格,对国家社会乃可以担当大事。”1939年夏,他在四 川嘉定乌尤寺创建了“复性书院”,担任主讲,讲明义理, 选刻古书,培养了一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人才。可 以说,整个抗战时期,也是马一浮学术活动最活跃的时期, 他的主要学术思想著作都是这一时期发表的。
马一浮: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马一浮:千年国粹,一代儒宗史飞翔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号湛翁,浙江绍兴人。
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理学家、佛学家。
梁漱溟称其是“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周恩来称赞他“现代中国的理学家”。
马一浮先生倾毕生之力致力于我国传统学术思想尤其是六艺理学经义的研究,融会释道,广纳百川,其学问如浩浩海洋,深不可测;其为人如巍巍山峰,沉稳踏实,笃厚安详。
马一浮先生1883年出生于四川成都。
父亲马廷培当时任四川仁寿县知县。
母亲何定珠,出身于名门望族,颇有文才。
马一浮有姐三人,均识字读书。
马一浮幼时聪明伶俐,深得父母喜爱。
马一浮先生自幼性慕幽遁,向往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为乐”的隐士生活,成年后更是绝意仕途,不趋利禄。
马一浮先生说他一生有三好:一好读书,二好友朋,三好山水。
马先生遍览《四库全书》,读书之多,罕有能比;平生交游如谢无量、熊十力、梁漱溟、苏曼殊、李叔同、丰子恺、夏丏尊、朱光潜等皆为一时名流;但最让他受用的恐怕还是山水田园、宇宙自然。
有道是:智者乐山、仁者爱水。
马一浮先生一生钟情山水。
所到之处,务必要山明水秀。
他当年之所以不愿长期在浙江大学讲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浙大当时所在的宜山“出郭少嘉树,四野唯荒菅”,那种凋敝的景象使先生不愿长居。
马一浮先生早年体羸多病,生活清苦,加之治学甚力、用脑过度,25岁即须发苍然。
但他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马一浮先生日常起居作息很有规律。
他通常都是早睡早起,天未亮就醒来,躺在床上构思东西。
枕边常年备有一支银色的铝制手电,几张白纸和一支铅笔,以便随时记下诗稿,天亮后再誊抄。
起床后,盘腿打坐,做静气功。
然后略吃早餐。
马一浮先生有个习惯,吃饭的时候喜欢一人独吃,不与家人共餐。
他喜欢吃硬食不吃烂软的食物,用完餐即漱口。
饭后便开始一天的工作。
或看书,或临帖,偶尔也会客。
马一浮先生有午睡的习惯,但通常时间都不会太长。
马一浮先生一生没有其它嗜好,唯喜吸烟、喝茶。
早年吸水烟、旱烟,后来改吸卷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逸的“泰斗”:马一浮书法
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或"新儒家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浙江大学原教授。
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丰子恺推崇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
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蒋介石许以官职,均不应命。
建国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
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马一浮先生读书照
马一浮先生是近代中国少数的通人。
通人,就是孔子所说:「君子不器」的君子,于学无所不窥,故「儒/佛」、「汉/宋」、「诗人/学人」之葑畛均遭打破,于每个领域都比得上久在该领域专业钻研的大专家。
因此,对一般学者来说,书法与篆刻之类艺事,或许最多只能旁及,略略「游于艺」而已,罕能专擅;更多的人则是无暇肆力于此。
可是马先生博涉多优,不唯学称儒宗、大弘法性,书法也卓然成家,不可忽视。
1942前
后,在四川乐山濠上草堂书房
论学问,马先生可谓是中闲现代史上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硕儒。
他早岁游历美日诸国,精通英、法、德、日以及拉丁文,这在当时已城非常不易,后他又潜心考据、义理之学,研究古代哲学、佛学、文史等,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
在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中.他与梁漱溟、熊十力被弟子们尊为“新濡学三圣”,俗称“三驾马车”。
马一浮在杭州花港长廊
而在书法艺术上,马一浮也同样被称为一代大家,他是一位有真正书名的学者。
真草篆隶无一不精,用笔凝练高雅.不名一体,对历代碑帖都有精深的研读。
沙孟海曾撰文说:“我们展玩马先生遗墨,再检读他《润戏斋题跋》,可以全面了解他对历代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之深刻,见解之超卓.鉴别之审谛,今世无第二人。
’曾受过马一浮亲炙的丰子恺更是服膺马先生的学问人品和书艺,称其为“中国书法界的泰斗’。
1948年与熊十力(前排右三)、叶左文(前排左三)等摄于杭州葛萌山庄复性书院马一浮在书法上有如此高的成就和赞誉,主要还是得自他博大精深的才学。
他自幼就聪颖过人,有“神童’之誉。
传记中说他十岁时,母亲指着园中的菊花命他做一首麻字韵的五言律诗,他即刻吟道:“我爱陶元亮,东篱采菊花。
枝枝傲霜雪,瓣瓣生云霞。
本是仙人种,移来处士家。
晨餐秋更洁,不必羡胡麻.”母亲闻之叹日:“儿长大当能诗。
此诗虽有稚气,颇似不食烟火语。
汝将来或不患无文,但少福泽耳。
”十一岁时,他的家庭教师郑墨田居然因学生太聪明自己难以胜任而请辞。
而在十五岁赴绍兴城参加县试时.马一浮更是名列第一,大出了一记“风头”。
因为同次参加这次县试的还有鲁迅兄弟俩,他们在各自小组中,周作人考了第三十四名,兽迅则是第三十七名。
1963,左起:弥甥女丁敬涵、马一浮、内侄女汤淑芳马一浮先生书法作品欣赏
马一浮篆书“兼善堂”纸本横披 56.5×167.5cm
马一浮篆书八言联纸本立轴 163×36cm×2
马一浮 1933年作篆书十言联纸本镜心 241×38cm×2
行书自作詠物诗八屏纸本镜心 149×39cm×8
马一浮行书赞人造卫星
马一浮吴叔庠与人论山水行书
马一浮书法中成就最高者在于行书,根基是始于《圣教序》,他借鉴朱熹之笔意,参以篆隶、北碑之体势,结体略呈斜紧,尖笔与方笔并存。
书体呈现出一种茂密峻爽,气韵潇洒的风格。
他早年学书以唐碑入手,尤喜爱欧阳父子,二十岁后遍临魏晋南北朝书,植根于钟王诸帖。
兼用以唐贤骨法:“取北派之雄杰以充筋骨,而尽变其粗行之面貌,得南宗逸丽温润之韵致,而一洗其姿媚粉泽之态。
”所以他的行草书碑帖交融,清雅高古。
其结体坚紧,取势侧媚而险劲,但笔画俊迈秀拔自成一格。
篆书直接取法李阳冰,隶书则以《石门颂》为宗。
在为家族题写的《会稽马氏皋亭山先茔记》和为岳丈汤寿潜写的《墓志铭》,他均用了八分隶书。
马一浮行书扇面
马一浮行书《临江仙》
马一浮绝笔自作诗
致谢无量信札尺寸: 27×17cm
马一浮(1883~1967)致杨樵谷信札四通
药方尺寸: 26×15cm
马一浮行书七言诗
马一浮《致弘一法师生西纪念会信札》2017浙江南北春拍拍品
马一浮篆书节录《庄子〃大宗师》纸本镜心 33.5×131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