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辽宁教师招聘历史重点知识梳理——中国历代纪年法

合集下载

我国古代四种纪年法

我国古代四种纪年法

我国古代四种纪年法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左传。

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
《琵琶行》“元和十年”
《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石钟山记》“元丰七年”
《梅花岭记》“顺治二年”
《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
《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干支纪年法
《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丁卯”指公元1627年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辛亥”指公元1911年
《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

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祭妹文》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中国历代纪年方法

中国历代纪年方法

中国历代纪年方法
中国历代纪年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公元纪年法:这是我国今天采用、也是世界上通用的纪念方法。

2.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

自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开始干支正式用于纪年。

3.年号纪年法: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等。

4.民国纪年法:1912年中华民族成立后,定1912年为民国年号。

从此又有了民国纪年法。

5.生肖纪年法:十二生肖之说起于东汉,汉前未见记载。

生肖可以用来推算一个人的年龄、出生的年份,历史上也使用过生肖
纪年法,如元代就有“泰定鼠儿年”(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号,鼠儿年即甲子,为公元1324年)的记载。

6.星岁纪年法: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

星指岁星(即“木星”),岁指太岁(古代天文
占星家设想出的假岁星,又叫岁阴、太阴)。

故有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三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三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三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三种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和王公年次纪年。

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纪年方式,采用天干和地支的组合来表示年份。

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组合在一起,循环周期为60年。

这种纪年法在中国历史上广泛使用,至今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

年号纪年:年号纪年是指以每位君主在位期间所使用的年号来纪年。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会根据君主的意愿或象征意义来制定年号,以便区分不同时期。

例如,明朝的洪武、嘉靖,清朝的康熙、乾隆等。

年号纪年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研究历史和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王公年次纪年:王公年次纪年是指以君主或贵族的名字和年次来纪年。

在古代,一些地区的王公贵族会使用自己的名字和年次来纪年,用于标志重要事件或记录历史。

这种纪年法主要在一些特定的地方或朝代中使用,相对较为局限。

这三种纪年法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记录时间、识别年代和研究历史事件。

每一种纪年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常见的纪年法及推算和转换方法

中国历史上常见的纪年法及推算和转换方法

中国历史上常见的纪年法及推算和转换方法我国古代通常使用三种纪年法。

一是帝号纪年法:帝号指古代帝王或诸侯的谥号。

我国周朝史书中出现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等年代。

鲁国史书《春秋》记录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到“鲁衰公十四年”的历史。

“宣王”“衰公”都是帝王或诸侯的谥号。

这种纪年的方法就是帝号纪年。

二是年号纪年法:年号是封建帝王为记录在位的年代所定的名号,是皇帝继位后颁布年号用来纪年的,比如康熙41年、建安25年等等。

年号是由汉武帝始创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是“建元”。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这年为建元元年,以后历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号。

年号一般是新皇继位或有重大事件时更换。

明以前的帝王,在位期间多不止一个年号。

如汉武帝在位54年,就用11个年号。

明清皇帝在位期间一般只用了一个年号(除明英宗因两次登基使用两个以外),所以我们习惯使用年号称呼皇帝,如明太祖的年号为洪武,清圣祖的年号为康熙。

从汉武帝至清宣统三年,前后2051年中,我国历史上建立过600多个帝王年号。

三是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

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个字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叫“地支”。

据古书上说,干支是太古轩辕时令大挠所作,十天干是用以名日,十二地支用以名月,后来人们将十天与十二地支互相配合,以每二个字成为一个数,用以称年,即以天干首字甲,地支首字子合为“甲子”的称第一年,依次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直到最后癸亥为第六十年。

60年后周而复始,故有“六十花甲子回头”之称。

中国历法一直就是采用干支来纪年的,其至还可以纪月,纪时。

从殷商出土甲骨卜辞可知,三千多年前古人已很熟练地用干支来纪日;西汉末开始又用干支来纪年,到现在可以说干支纪年已成为中国特有的独立完整的历法系统,即“干支历”。

教材中有些地方涉及到干支纪年,如“岁在甲子(指公元184年),天下大吉”,“甲午战争”(指1894年),戊戌变法(指1898年)等,就是采用干支纪年方法。

第二册古代文化常识

第二册古代文化常识

第二册古代文化常识2016.12.31 韩琨1、古代的纪年法(1)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地支十二:子、丑、寅、卯(mǎo)、辰(chén)、巳(sì)、午、未(wèi)、申、酉(yǒu)、戌(xū)、亥。

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天干地支组合成六十个计时序号,作为纪年、月、日、时的名称,叫“干支纪年法”。

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60年一循环,称为"六十甲子"。

亦称"六十花甲子",周而复始。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3)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左传。

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2、古代纪日法:孟仲季: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例如孟春、仲春、季春。

朔:农历每月初一;朏: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上弦:每月初七八日。

下弦:每月二十二三日。

3、古代学校(1)国学:(2)乡学太学、国子学、国子监殷曰庠,周曰序。

(3)私学(4)书院孔子有私立的,也有官办的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和应天府书院4、官职任免升降术语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基本能力历史知识

基本能力历史知识

基本能力历史知识一、中国古代四种纪年法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左传。

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2.干支纪年法。

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丁卯”指公元1627年。

3.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庆历宋仁宗年号)。

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一)、【天干地支】123456789101112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计算方法:天干:(时间-3)÷10的余数就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顺序排列。

例如2009年余数是6那么在十天干中第六位是己。

地支:(时间-3)÷12的余数就是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顺序排列。

例如2009年余数是2,地支中的第2位就是丑。

那么2009年就是己丑。

生肖:算法同地支。

那么2009年就是牛年。

天干地支纪年的特点是: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二)、谥号、庙号、年号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厉、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2.庙号:指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如:太祖、高祖、世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

庙号专属于大行帝王,而王后、皇后、王太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只享有谥号,不享有庙号。

开国皇帝一般称为“祖”,之后的继嗣君主一般称为“宗”。

大体说来,唐代以前的简称谥号,唐以后改称庙号。

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

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

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1. 皇帝纪年法:该方法主要采用在位皇帝的年号作为纪年标志。

每位皇帝即位后,会改元设立新的年号,作为其统治年份的标记。

这种纪年法在中国历史上使用了很长时间,具有一定的规律和连续性。

2. 太平历:太平历是儒家学派提出的一种纪年方法,最早出现在汉代。

根据太平历,每个朝代都以相对于前朝的修正年数来进行纪年。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中,用于统一不同朝代的年份。

3. 公元纪年法:公元纪年是基于基督教传入中国后采用的纪年方法,即使用公元前和公元后来标记年份。

这种纪年法在西方广泛使用,并在中国的一些场合也用得较多。

4. 十天干纪年法:十天干纪年法根据农历的天干地支纪年的原则,循环纪年。

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该方法常用于记录农历的年份。

5. 十二生肖纪年法:十二生肖纪年法是根据中国的农历和十二地支纪年的原则,循环纪年。

十二生肖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每年对应一个生肖,这种方法常用于农历的年份记录。

6. 双历纪年法:双历纪年法是指同时使用农历和公历来标记年份。

在中国,公历常用于公共活动和国际交往,而农历则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农业生产中使用较多。

因此,有时将两种历法的年份同时标记,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的需求。

,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用途。

这些纪年方法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历史的年份体系。

在历史研究、文化传承以及社会活动中,纪年方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录中国的过去。

中国历史上的几种纪年法

中国历史上的几种纪年法

中国历史上的几种纪年法中国古代有许多纪年法供我们按年份衡量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纪年法:一、以诸侯国为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最早出现在商朝时期,据记载于《左传》。

用这种纪年法时,以诸侯国的第一任君主即为元年,其余的每一代君主的统治年号依次累加。

举例说明,商始王(出生于唐宁地区)是商朝第一任君主,故以他统治的年号称商始元年,第二任君主乙丑,其统治年号称乙丑元年,以此类推,可以表示出历史上每一代君主掌握朝政的法定时间。

二、以周元皇帝纪元法。

最早可以追溯至商朝时期,据《左传》记载,商汤便以周宣王为元年,以此类推,在商朝,这种纪年法被形成为整体,后来因周家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时间更长,这种纪年法也变得更加重要,又称神武纪元,以周宣王统治的元年,即那一年中国历史开始。

三、以月首日为元年法。

这种纪年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由春秋公子季桓约立。

该法以十二月的月首日,即称为“闰元”为元年,每月的12号,也就是说每月都有一个元年,按月来编号,以此表示历史上的每一年。

春秋时曾尝试用以春季第一天曰立春月为元年,这种纪年法又被称为春秋无盐法,它也出现在战国后期,至汉朝时期也得到应用。

四、以元年法。

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中出现的计算历史时间最重要的纪年法,由北宋诸葛亮创立。

建立在满洲蒙古末代伯克衰台大元,以其改元通用,历史上常用的按民国、共和国以及全世界的纪年法,都是以元年为基础的。

以满洲伯克衰台改元通用,称元年,次年依旧用元,每增一年加”年“,例如满洲大元正月初一。

此为元年,次年乃为元二年等。

五、以皇帝统治纪元法。

这是中国古代最为常用的纪年法,古代士人们以诸侯国发展至封建王朝,天子的统治时代从哪一年起,就以那一年的年号为元年,每任一代皇帝的改元及其年号构成一个紧密的系统,这种纪年法就是主要以天子的统治年号为根据的纪年法,也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纪年法,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

中国历史年份的算法有哪些

中国历史年份的算法有哪些

中国历史年份的算法有哪些中国历史悠久,由于历史记录的不完整和风雨侵蚀,有些年份未被准确记载。

同时,由于不同朝代的历法和记录方式不同,有些年份存在疑惑或者争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历史年份的算法。

一、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史上使用较广的算法之一。

按照干支纪年法,每60年为一个甲子周期,将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起来,共同构成一个年份。

这种算法至今仍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农历中广泛使用。

二、黄历纪年法黄历纪年法是中国传统农历日历中使用的一种算法,最早的黄历纪年法是阴阳历。

根据这种算法,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以新月开始,共有353-355天。

根据年份的差异,有些年份甚至会有13个月。

尽管现代社会已经使用阳历,但是黄历仍然是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广泛的农历日历。

三、皇纲历皇纲历是中国古代官方历法,由皇帝掌管,设置官署公布。

在历史上的皇纲历中,一年分为24个节气和11个月,每月有30天,这种算法相当于每年354天。

当时的皇纲历在后世也得到了一些发展,例如嘉庆皇帝时代,为了给皇帝过生日而推迟了一个月。

四、夏历夏历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历法,据书籍记载,夏历由尧帝制定。

夏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总共360天。

夏历主要在商朝和西周时期被使用,后来逐渐被万年历和阴阳历所替代。

五、满洲历法清朝时期,满洲历法被推广使用,它是满洲文化和中国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满洲历法根据太阳运行周期制定,一年共分12个月,但是月份的名称与其他历法中略有不同。

满洲历法也曾在朝鲜半岛和蒙古地区得到了应用。

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历史年份的算法非常丰富多彩,其中干支纪年法和黄历纪年法是最为常用的。

这些历法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背景,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底蕴,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中国历史专业知识解读

中国历史专业知识解读

中国历史专业知识解读一、纪年方法简介在中国,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历法。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使用的是“干支纪元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组合起来,每60年为一个周期。

中国从辛亥革命后的次年(1912年)起采用公历月、日,但同时采用中华民国纪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公元纪年制度。

(一)干支纪年法农历纪年法叫干支纪年法。

它起源于夏朝,又称夏历,对农事有指引作用,故称农历。

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又名夏历、中历、旧历,民间也有称阴历的。

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在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

它以十位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位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配对纪年,周而复始。

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

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

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

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二)公元纪年法公元是“公历纪元”的简称,是国际通行的纪年体系。

以传说中耶稣基督的生年为公历元年(相当于中国西汉平帝元年)。

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缩写,意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则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缩写,意为“基督以前”)表示。

这种纪年体系开始在欧洲各国采用。

公元6世纪,罗马教皇约翰一世指令当时的一位修道士Dionysius Exiguus,即“小个子”狄奥尼修斯编写一份年志,并指示年志要以“从吾主耶稣基督降生起的年份”为依据。

经过一番计算和研究,狄奥尼修斯最后确定:耶稣基督降生在A.U.C.(即罗马建城后)753年,临近岁尾的12月25日,然后他做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从吾主耶稣基督降生起的年份”即从A.U.C.754年起,将这一年定为新的纪年法的元年,A.D.1年,亦即公元1年。

初中历史知识浅析中国历史上的四种纪年法素材

初中历史知识浅析中国历史上的四种纪年法素材

浅析中国历史上的四种纪年法一、公元纪年法公元纪年,也称公历纪年,或基督纪年。

它以相传的耶稣基督诞生年即公元元年作为历史算起,在中国这一年正好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

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后的时间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称XX年〔注意,不能写成公元后XX年〕。

这就是公元纪年法。

我国从1949年起开场采用公元纪年,现在的教材实际上也是把各种纪年方法换算成公元纪年来表达历史时间的,因此,公元纪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纪年方法。

与公元纪年相关的两个概念是"世纪"和"年代"。

每一个世纪为100年,从理论上讲,公元1年~公元100年为一世纪,公元101年~公元200年为第二世纪,…….,以此类推,但是按照习惯的用法,人们常把某个100年的最后一年作为下个世纪之首,如公元100年,人们并不把它作为一世纪的最后一年,而是把它作为二世纪的最初一年。

这样公元一世纪中剩下99年,变成公元1年~99年,以后的每一个世纪仍是100年,即二世纪变成公元100年~199年,三世纪变成200年~299年,……..。

公元前的世纪推算以此同理,所不同者,只是每一个世纪的推算要从绝对值大的年代向绝对值小的年代顺序进展,如公元前一世纪的为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1年。

判定某一年在哪个世纪时,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即如果这个年份是两位数,即在1~99年间,那么这一年肯定是在公元一世纪里,如果这一年是三位数即在100~999年之间,那么把这一年的第一位数加上1,就可得到这一年所在的世纪。

例如公元618年,第一位数为6,6+1=7,所以这一年是在公元7世纪里。

如果这一年是四位数,即在1000以上,那么就以这一年的前两位数加上1,就可得到所在的世纪了。

如1840年,前两位数为18,18+1=19,所以这一年在公元19世纪内。

公历的一个世纪中,又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或前半期后半期等。

早期,一般是一个世纪的前30年;中期,指一个世纪的中间50年。

中国古代纪年方式

中国古代纪年方式

中国古代纪年方式
天干地支纪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方式,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而成,称为干支纪年。

根据干支纪年,中国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697年黄帝即位。

在中国古代,天干地支纪年一直被用于记录事件、传承家谱、起名取字等方面。

历法纪年是以农历为基础的纪年方式。

中国古代使用的历法主要有夏历、殷历、周历、秦历、汉历等。

历法纪年的起点多为某一历法的改革或实行之日,如夏历纪元起点为黄帝黄道吉日,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采用太初历,以此作为历法纪年的起点。

皇帝年号纪年是中国古代专制帝制下的一种纪年方式,是以当朝皇帝年号为基础的纪年方式。

从汉武帝开始,中国历代皇帝都有自己的年号。

年号纪年的起点为当朝皇帝即位之日,年号通常取自皇帝的诗词、经典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纪年方式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使用了不同的方式,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这些古代纪年方式来了解和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

- 1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公共基础考试古代知识一、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中国古代采用干支纪年法,用天干地支相配来纪年。

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把天干地支顺序配合纪年。

如甲子、乙丑等。

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组合。

我国农历现在仍然沿用干支纪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元。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庆历”是宋宋仁宗赵桢的年号。

3、王公年次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是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二、古代年龄称谓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韶年:男孩7岁。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垂髫:又叫“总角”,指幼年儿童。

黄口:10岁以下。

舞勺之年:13岁至15岁。

舞象之年:15岁至20岁。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豆蔻年华:女子13岁。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碧玉年华:女子16岁。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梅之年:女子出嫁前。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加冠:又称“弱冠”,指男子20岁。

而立之年:指男子30岁。

不惑之年:指男子40岁。

知天命:指男子50岁。

花甲之年:又叫耳顺之年,指男子60岁。

古稀之年:又叫悬车之年、杖国之年、从心之年,指男子70岁。

杖朝之年:男子80岁。

鲐背之年:男子90岁。

耄耋之年:指男子80、90岁。

期颐之年:又叫人瑞,指男子100岁。

此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三、古代科举考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起于隋代,到了明代和清代开始盛行。

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等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又叫童试,是县级考试,参加的考生为童生,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中国历法演变:我国历史上的纪年法

中国历法演变:我国历史上的纪年法

中国历法演变:我国历史上的纪年法所谓“纪年”,指的是人们给年代起名的方法。

古代中国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历法,在漫长的岁月中,也演变出数种纪年方式,今天的中国历法就为你介绍,我国历史上的纪年法有哪些。

我国历史上通常使用的纪年法有三种:1、干支纪年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成亥)的合称,以十干与十二支循环相配,可配成六十组,通称为“六十甲子”,用来表示年历,六十年后周而复始。

干支纪年法大约始于东汉,也称农历纪年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使用的就是干支纪年法,例如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采用的干支纪年法来计算,而1997年是农历丁丑年。

2、斋号纪年西周共和十四年后,周朝史书中出现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鲁国史书《春秋》,是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

“宣王”和“隐公”均为帝王或诸侯的谥号,这就是帝号纪年。

3、年号纪年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使用年号“建元”,首创年号纪年。

以后历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号。

从汉武帝至清宣统三年,前后2051年中,建立过600多个帝王年号。

近现代中国的纪年方式进入近现代,中国大陆地区在中华民国成立后曾采用过民国纪年法。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为民国元年。

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换算很方便,民国换成公元,只要民国年数加上1911即可。

如民国8年五四运动爆发,8+1911=1919年,即公元1919年;相反,公元换成民国,只要公元年数减去1911即可。

当然,如今人们日常使用的,是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年法,它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

在儒略历与格里高利历中,在耶稣诞生之后的日期,称为主的年份,而在耶稣诞生之前,称为主前。

现代学者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多半改称用公元(C.E.)与公元前(B.C.E.)的说法。

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

(完整版)中国古代纪年法

(完整版)中国古代纪年法

(完整版)中国古代纪年法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干支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依次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六十甲子”依次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纪月法【序数纪月法】【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时节纪月法】纪日法【序数纪日法】【干支纪日法】【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kū)、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纪时法【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yì)、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天色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现代23-1点1-3点3-5点5-7点7-9点9-11点11-13点13-15点15-17点17-19点19-21点21-23点古代计时单位【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夜间时辰五更五鼓五夜现代时间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点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点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点鸡鸣四更四鼓丁夜1-3点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点【鼓】古时常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中国古代纪年方法简介

中国古代纪年方法简介

中国古代纪年方法简介中国古代纪年方法简介2011-07-30 21:46:21| 分类:中华周易|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本文引用自行者《【引用】中国古代纪年方法简介》2011-07-30 20:21:26|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本文引用自wenchengx668《中国古代纪年方法简介》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中国古代史板块学习内容标准(七年级)中要求:通过学习知道古代纪年方法。

了解掌握中国古代纪年方法方面的知识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是阅读历史古籍文献的基础。

为此,斋主选编此文,以供老师们教学参考之用。

一、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又称农历纪年法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它起源于夏朝,又称夏历,对农事有指引作用,故称农历。

它以十位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位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配对纪年,周而复始。

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1 2 3 4 5 6 7 8 910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1 2 3 4 5 6 7 8 910 11 12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

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

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

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六十年甲子(干支表)1 2 3 45 6 7 8 9 10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11 12 13 14 15 16 17 1819 20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己壬午癸未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3、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根据“六十年甲子(干支表)”的公元年对应进行向上或朝下地反推。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年”这个时间名词,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

《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古代记年的方法,大体上分为两大类。

一种是以天象为依据,按周期循环的方法来纪年。

1、依据岁星(木星)运行一周天的周期(大约十二年)。

岁星运行轨道(黄道)划分为十二个区域。

称之为“十二次”。

按岁星所至之“次”来纪年。

“次”就是临时驻扎的意思。

古人给这十二次依次命名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沉、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岁星运行到那一次,就用这一次名称来标记这一年。

如《左传·襄公十八年》“岁在星纪”。

《国语·周语》“武王伐纣,岁在鹑火”。

这种纪年法是以客观天象为依据的,在春秋战国各诸侯纪年混乱的情况下,可以很方便的统一纪年。

2、由于木星运行一周的精确时间不到12年。

若干年的积累,就需要进行调整。

于是又发明了新的纪年法——太岁纪年法。

太岁是古人假设的一个理想天体。

太岁每年移动一辰,十二年历经十二辰。

也专起了一套纪年的“岁名”。

分别是: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如《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吕氏春秋》“维秦八年,岁在涒滩”。

由于十二辰本来是用十二地支名来标记的。

因此太岁纪年法实质上是十二地支纪年法。

古人把太岁纪年的岁名称为“岁阴”。

又配之以十干对应十个“岁阳”。

十岁阳分别为: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

“岁阴”和“岁阳”相配起来的纪年,实质上相当于干支纪年。

如《资治通鉴·汉纪十》“起著雍涒滩尽柔兆执徐凡九年”。

著雍涒滩就是戊申年,柔兆执徐就是丙辰年。

3、干支纪年法“干支”,又称为天干地支。

是我国古代用来记录时间的一套专门序数。

“干”指十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指十二支。

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两相对,六十次循环一周。

古代纪年方法

古代纪年方法

古代纪年方法古代纪年方法纪年,是指以文字确切记载历史现象发生的年代。

我国历史悠久,从商代开始就有文字记载,但直到西周中期也没有确切年代记载。

司马迁根据前人留下的资料,在《史记》中明确记载了西周共和元年及其以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史开始有了确切纪年。

一,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并不是单一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1、帝王纪年法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纪年方法,它是以帝王即位之年或次年为元年,依次则为二年、三年……按顺序计算。

每一个王或皇帝新即位,重新开始元年称作“改元”。

如上所述,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时间是西周时期的共和元年。

从此以后,每一个帝王都有确切的纪年,如周平王元年为公元前770年;汉高祖元年是公元前206年。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就是用帝王纪年法来记载历史事件。

2、年号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是帝王纪年法的继续,自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开始,以后我国历代帝王就都用年号纪年了。

年号一般都是吉祥的字眼,例如,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他的统治时期就用“贞观”纪年。

从西汉的汉武帝到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宣统帝,我国历史上共有600多个年号。

有的皇帝在位期间经常更改年号,每更改一次便要从新的年号开始进行纪年,如汉武帝在位54年即改变年号11个,唐高宗李治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

再如同学们熟悉的唐玄宗,其在位近30年先后就用过“先天”、“开元”、“天宝”三个年号,每一个年号都是从元年重新开始往下计算的(713年为开元元年,742年为天宝元年。

)明清的诸位皇帝都是使用一个年号。

如明太祖(朱元璋)在位31年只用一个年号“洪武”,明成祖朱棣一直使用“永乐”年号,清朝的玄烨在位61年也只用一个年号“康熙”,对于这样的皇帝我们只记住这一个年号从元年往下排直到他死时就可以了;因此,明清两朝时也就以年号作为皇帝的代称了。

例如“崇祯帝”、“顺治帝”、“康熙帝”、“乾隆帝”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招聘历史重点知识梳理——中国历代纪年法2016年辽宁教招大部分考试科目为教育基础知识,具体考试内容需要看考试公告,查看最新辽宁教师招聘考试资讯。

辽宁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辽宁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一、基础知识·全面回顾
1.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时间是西周时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从此以后,每一个帝王都有确切的纪年,如周平王元年为公元前770年;汉高祖元年是公元前206年。

春秋、战国时期较为特殊,在全国范围内采用东周帝王纪年。

在列国中,则以诸侯纪年,如周平王三十一年和楚武王元年都是指公元前740年。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例如,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他的统治时期就用“贞观”纪年。

皇帝的年号没有数量限制。

有的皇帝有好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李治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

明清的诸位皇帝都是使用一个年号。

如明成祖一直使用“永乐”年号。

3.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

天干、地支按照一定规则(单配单,双配双)可以搭配成60对,也就是一个甲子(60年),周而复始记录时间。

近代史上提到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

这种方法始于汉代,现在农历纪年仍然沿用干支。

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5.帝号纪年法
湖北军政府成立时改用黄帝纪元(1911年为黄帝纪元4609年)。

6.民国纪年法
以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为起始的纪年方法。

当时规定与公元纪年法并行。

但官方多用民国纪年法,个人档案中也用。

7.公元、世纪、年代
(1)公元是国际通用的公历纪元,是古代一个基督教徒笛安西提议创立的。

它以传说的耶稣诞生那一年算起,所以也有人称为基督纪元。

耶稣诞生前叫“公元前”,耶稣诞生后叫“公元后”。

在耶稣诞生前的年份称为“公元前××年”,在耶稣诞生后的年份称为“公元××年”。

西方国家约在公元1400年时普遍使用公元纪年,我国从1949年起采用公元纪年。

(2)“世纪”这个词源自拉丁文“Centuria”,意思是一百年。

公元第一世纪是公元第一个一百年,即公元1~100年。

公元第二世纪是公元第二个一百年,即公元101~200年。

依此类推,公元第二十世纪是公元第二十个一百年,即公元1901年~2000年。

(3)“年代”是在每个世纪中,以十年为一阶段的称呼,如“五十年代”、“八十年代”等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指1950~1959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指1970~1979年。

一般称某世纪的10~19年的十年的时候,不称“一十年代”而称为某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某个世纪的最初十年,也不用年代来称呼,而称为“最初十年”。

二、纪年方法·活学活用
1.公历年份与干支年份互算
推算方法是
①如果公元纪年1—12年,就用该年数字在天干地支对应表中查找即可。

如公元10年即庚午年,公元11年即辛未年,公元12年即壬申年。

②从公元13年起,某年的天干就是这个年份的个位数所对应的天干,某年的地支就是这个年份除以12所得余数对应的地支。

如公元13年即癸酉年,公元14年即甲戍年,2011年是辛卯年。

2.公历年份与民国纪年互算
换算方法为:公元纪年减1911,得出民国纪年。

民国纪年加1911,得出公元纪年。

如抗日战争爆发在1937年,只要减去1911年,就可以算出是民国29年。

反之,知道××战争结束在民国34年,要换算公里,加上1911年即可得出是1945年。

3.公元纪年中的“公元前”问题
公元纪年的起点是公元1年,历史上没有公元0年的说法。

公元以前的世纪称为公元前××世纪,但其年份的推算顺序“要倒数”,如公元前21世纪的起止年份为公元前
2100年~公元前2001年;公元前3世纪的起止年份为公元前300年~公元前201年,公元前1世纪的起止年份为公元前100年~公元前1年。

习惯上将每个世纪的开头20年叫做××世纪初期,然后依次为××世纪30年代、40年代一直90年代,而每个世纪的最后10年又称为××世纪末期。

公元前的初期与末期的说法正好相反,如公元前××世纪的90年代只能称作××世纪初期,公元前××世纪的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