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弦弹出壮士情——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赏析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寇、副”等14个字,会写“日寇、奋战”等20个词语。

2.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3.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2.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查找关于“狼牙山”“晋察冀根据地”“抗日战争”等方面的背景资料;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片段等。

【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2.进一步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回顾写法,导入新课1.回顾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到了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了解“点面结合”这种描写场面的方法。

2.师生合作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师生合作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再次感受五位壮士的英勇善战,既回顾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又为继续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作铺垫。

二、研读语段,对比写法1.默读课文第3~9自然段,找到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段落。

2.引导交流:课文第3~9自然段哪些地方运用了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指名朗读)3.比较异同:课文第3~9自然段中“点”的描写和第2自然段中“点”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交流。

预设:(1)相同之处:都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进行描写。

(2)不同之处:第2自然段对五位壮士逐一进行了描写,罗列了多个点;而第3~9自然段,对班长马宝玉的描写更多、更具体一些,这是一点一面的交织。

(板书:多点罗列一点一面)4.品读关键语句。

(1)浏览课文第3~9自然段,圈画描写班长马宝玉的句子,在句旁批注自己的阅读体会。

(2)学生交流反馈。

①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 狼牙山五壮士 》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课后作业及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 狼牙山五壮士 》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课后作业及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出示课件1】
狼牙山五壮士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4.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壮士?(勇敢的)勇敢到什么程度才能被称为壮士呢? 你觉得是为胜利能牺牲自己生命的人。好,把你对壮士的理解读进课题里。从课题 中,我们对壮士的品质有了初步了解,相信走进课文,我们还能了解到壮士们更可 贵的品质。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 容,感悟英雄的内心。另一个作用就是战争故事的话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山涧:山间的小水流。 粉身碎骨:身体被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 惊天动地: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势十分雄壮,可以使山河壮丽多彩。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豪迈:气魄大;勇往直前。本课指口号声豪迈。 我们再来看看词语的感情色彩。
【出示课件5】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1.谈话导入: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侵犯中国领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 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 奋起抗战。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抗战期间,无数次残酷的战斗让中华 儿女铭记于心,其中有一场战斗,给中国人和现在的中国人以深深的震撼。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3.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这篇文章是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顺序写的)
4.本篇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哪些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呢?
(课文第一自然段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是事情的发生;第六到九自然段 讲五壮士英勇壮烈跳下悬崖是事情的结果)

感动与惋惜——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感动与惋惜——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感动与惋惜——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感动与惋惜——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感动与惋惜——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动与惋惜——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1《狼牙山五战士》描写了五位抗日英雄,为了连队和群众的疏散,引日本鬼子上了狼牙山,英烈们在与鬼子斗争中,子弹没了就用石头砸,敌人武器装备好,最后看敌人在眼前,为了尊严,他们毅然跳下悬崖,以身殉国,形成了一部壮烈的行军进行曲。

读完后,我掩卷深思。

想起自己身为一名少先队员,以前经常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感觉好惭愧啊!记得有一次,我有一道题不会做,我想,反正明天老师要讲的,干脆顺便抄上去吧,神不知,鬼不觉的,不会有人知道。

我当时还为自己的小聪明沾沾自喜起来。

这样的事就这样发生了几次。

但是我没想到,我把自己推进了一个坑,一个通向失败的坑。

渐渐地,我考试一次不如一次了。

以前我每次能考90多分,而现在我只考了80分。

静心细想,我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哇……读完了这本书,想起自己的行为,我觉得书本有千斤重,我忽然觉得,我的行为太草率,根本不懂珍惜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

合上书本,感觉胸膛里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先烈们,你们放心吧!我一定要以你们为榜样,不怕困难,勤奋学习,长大了一定要为国家做出贡献!感动与惋惜——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2暑假里的一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狼牙山五壮士》。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从电影里我知道了五壮士完成了指定的任务后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通往狼牙山山顶的路,可是那条却是死路,因为在狼牙山尽头是几十丈高的悬崖。

而另一条则是去追上大部队和群众。

如果去追部队的话,那么群众和队友将会被鬼子追上,必将难逃一死。

但如果去山顶的话自己和同伴又会死去。

在这艰难的选择下,五壮士却毅然选择了去狼牙山。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反思《狼牙山五壮士》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反思《狼牙山五壮士》部编版
(2)生字词掌握: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并能够正确书写。
-细节:重点字词如“峻、峰、屹、豪、壮、悬崖、峻岭”等,通过组词、造句等形式加强记忆。
(3)课文内容理解: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和精神。
-细节:分析五壮士的行动、语言、心理活动,理解他们的英雄行为背后的精神内涵。
2.增强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提高问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形象,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创造能力。
4.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狼牙山五壮士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但我发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应该在活动前给出更明确的讨论要求和指导,确保学生们围绕主题展开讨论。
关于学生小组讨论,我认为整体效果较好,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但在引导与启发环节,我发现自己在提问时有时过于急躁,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提问的技巧,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
5.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与行为取向:引导学生学习狼牙山五壮士勇敢顽强、不畏牺牲的精神,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艺术风格赏析

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艺术风格赏析

当代音乐2019年第3期MODERNMUSIC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艺术风格赏析肖安然[摘㊀要]«狼牙山五壮士»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的一首琵琶独奏曲ꎬ它是一首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优秀作品ꎮ这首作品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吕绍恩先生采用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手法创作而成的ꎬ并运用了琵琶传统武曲的作曲形式ꎬ结合了琵琶所特有的演奏技法ꎬ借鉴了西方奏鸣曲式结构ꎮ这种中西合璧的创作方式丰润了乐曲«狼牙山五壮士»的内涵ꎬ同时也成为了二十世纪我国琵琶曲最具代表性的作品ꎮ[关键词]狼牙山五壮士ꎻ演奏技巧ꎻ琵琶曲[中图分类号]J607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3-0065-02[收稿日期]2018-12-02[作者简介]肖安然(1993 ㊀)ꎬ女ꎬ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ꎮ(新乡㊀453000)㊀㊀被誉为弹拨器乐之王的民族乐器 琵琶ꎬ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ꎮ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ꎬ琵琶是表现力最为丰富的乐器之一ꎬ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ꎮ琵琶音色干净清脆ꎬ余音环绕ꎮ唐朝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这样优美的诗句 嘈嘈切切错杂弹ꎬ大珠小珠落玉盘 ꎬ完美诠释了琵琶音韵的灵动之感ꎮ琵琶曲之所以能悦耳㊁动听ꎬ有丰富的表现力ꎬ是因为作曲家根据琵琶特有的音质与丰富多样的演奏技法结合生活写实ꎬ用优美的旋律展现给听众ꎮ根据琵琶的发展史ꎬ近些年来琵琶曲可分为:文曲㊁武曲与近现代艺术作品ꎮ在近现代创作的艺术作品中ꎬ有吴祖强老师根据真实的故事创作的«草原小姐妹»ꎻ有以地方少数民族为代表作的«山之舞»ꎻ有以表现古代诗歌为主题的«诉-唐诗琵琶行有感»ꎻ以历史题材为创作背景的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ꎬ这是一首极具有震撼力的作品ꎮ«狼牙山五壮士»是一首描写抗日战争题材的琵琶武曲ꎬ是近现代创作的极具历史性的作品之一ꎮ[1]该作品的表现手法和乐曲结构都带有鲜明的特性ꎬ其气势恢宏ꎬ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ꎬ且在内容上遵循的是写实㊁叙事相结合的表达方式ꎬ在音乐会中是一首常演不衰的经典作品ꎮ一㊁乐曲«狼牙山五壮士»的创作背景(一)作品来源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变而成的ꎮ故事描绘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ꎬ在河北省易县境内的狼牙山上有五位八路军战士ꎬ胡福才㊁葛振林㊁马宝玉㊁宋学义㊁胡德林ꎬ在与日军的战斗中ꎬ为了掩护部队和人民群众撤退ꎬ与敌人周旋在狼牙山三面绝壁的棋盘陀悬崖上ꎬ在弹尽粮绝ꎬ生死攸关的情况下ꎬ宁死不屈舍身跳崖的壮烈故事ꎮ«狼牙山五壮士»所体现的主题是歌颂八路军战士浴血奋战和不怕牺牲的精神ꎬ同时也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于英雄的敬仰和追思之情ꎮ这首乐曲层次分明ꎬ内容详尽ꎬ高潮迭起ꎮ通过了解可以发现ꎬ这首作品是以现代艺术特色构架全曲ꎬ乐曲中既融入了传统武曲的精髓ꎬ又加入了西方的音乐元素ꎬ这种中西合璧的表达方式ꎬ既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ꎬ又是中西方文化的大融合ꎮ因此ꎬ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ꎮ(二)作者简介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是作曲家吕绍恩先生在1960年创作的一首作品ꎬ是根据五位抗日英雄的光荣事迹改编的ꎮ吕绍恩先生是中央民族大学作曲专业的首位教授ꎮ精通作曲㊁民族器乐及西洋乐器ꎬ在中国音乐界内ꎬ可谓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全才ꎮ吕绍恩先生自幼学习钢琴ꎻ高中时ꎬ开始学习二胡和小提琴ꎻ后又师从于寿斌老师开始学习和声ꎬ从而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ꎮ1957年以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主修作曲专业ꎬ选修器乐琵琶ꎮ[2]1960年ꎬ吕绍恩在中央音乐学院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ꎬ他亲临河北随县ꎬ聆听了当地百姓充满激情的叙述ꎬ怀着激动的心情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ꎬ这首作品已经成为古今中外琵琶十大名曲之一ꎮ之后ꎬ又创作完成了 史诗三部曲 :«中国史诗»«亚欧史诗»«新疆史诗»等三十多部具有代表性的曲目ꎮ二㊁乐曲«狼牙山五壮士»的艺术特点(一)乐曲的结构特点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在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ꎬ其中包括七个段落:引子 快板 慢板 尾声ꎮ引子部分为1-30小节ꎻ快板划分为三个段落:31-80小节为明朗的快板ꎬ81-109小节是节奏机械而准确的快板ꎬ110-206小节是果断有力的快板ꎬ是全曲的高潮部分ꎻ慢板部分分为两个小段:207-214小节为哀悼㊁肃穆地慢板ꎻ215-234小节为怀念地稍慢中板ꎻ最后一部分为尾声部分ꎬ是235-253小节ꎬ全曲结束ꎮ全曲采用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ꎮ引子部分中的前四小节在低音区由扫拂满轮开始营造出悲凉的气氛ꎬ引子部分的最后四小节照应开头ꎬ首尾一致ꎬ更加突出凄凉而壮烈560的主题ꎬ由此引出乐曲的主题ꎮ第一部分小快板采用D大调式创作而成ꎬ充满着明亮的情绪表达了八路军雄赳赳㊁气昂昂的英勇斗志和不畏艰险㊁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ꎮ第二部分依然是快板的节奏ꎬ机械而准确节奏形式ꎬ运用三连音㊁符点八分音符以及E调的调性ꎬ大量运用变化音和不和谐的三和弦㊁七和弦ꎬ把日本兵大肆扫荡毫无顾忌的卑劣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ꎮ第三部分速度更加明快ꎬ用扫弦的演奏技法使得音乐果断有力ꎬ大量运用前八后十六加重音的节奏型ꎬ表达了八路军与敌人周旋ꎬ进行正面的交锋ꎬ到达狼牙山顶峰跳崖的壮烈举动ꎮ这一部分运用及进的音型㊁三连音㊁变化音㊁八分符点音符将乐曲推向高潮ꎮ第四部分为慢板ꎬ调性转为Fꎬ在低音区运用摇指技法进行演奏ꎬ轻轻地吟唱ꎬ显示出乐曲更加庄重严肃ꎬ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五位壮士哀悼缅怀之情ꎮ第五段为中板ꎬ调性由F转为D调ꎬ运用大量的轮指以及双轮㊁挑轮的演奏技法对五位战士的怀念追思之情ꎮ尾声部分运用了高音区大段的扫拂技巧以及音型和声的变化ꎬ塑造了五位壮士英勇的形象ꎬ使他们的英勇事迹更加宏伟㊁更加深入人心ꎮ(二)乐曲的调性特点作者吕绍恩先生创作这首作品的时候ꎬ以民族五声调式作为铺垫ꎬ加入了西洋大小调使得乐曲在视听效果上更加饱满圆润ꎬ这种民族调式与西洋调式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贯穿全曲ꎬ这在琵琶武曲的创作上可谓是一次大胆的尝试ꎮ在整首作品的七个部分当中ꎬ由F调 D调 E调 G调 F调 D调共六次转调ꎬ这使得乐曲的流线性更强ꎬ清晰地划分了作品的旋律ꎬ这种精妙的转调安排ꎬ使故事情节衔接更加紧凑ꎮ[3]作品引子部分由F调低音区开始演奏ꎬ展现凄凉忧伤的场景ꎮ这为整首曲子奠定了哀伤的基调ꎬ由此拉开序幕引出正曲ꎮ快板部分有三次转调ꎬ第一次转调是D调的小快板ꎬD调在琵琶曲中是常用的调性ꎬ这一段展现的是战士们勇往直前㊁奋勇杀敌的战斗气势ꎬ对战斗的胜利充满了信心ꎮ第二次转调采用E调的调性ꎬ其中 降b 这个音所构成的三和弦和七和弦均是不和谐音程ꎬ这一段大量采用这种不和谐的音程ꎬ形象地勾勒出日本鬼子的阴险㊁狡诈ꎮ第三次转调转为G大调ꎬ在G大调的高音区演奏ꎬ表现了战士们振奋人心㊁鼓舞士气的场景ꎬ使听者激情澎湃ꎬ有身临其境之感ꎮ这一部分是全曲最精彩的部分ꎬ刻画了五壮士与敌人做殊死的拼搏ꎬ掩护部队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之后ꎬ因不愿做敌人的俘虏而英勇跳崖的大无畏精神ꎮ最后一部分回归到F调与D调上ꎬ在F调低音区的演奏ꎬ使听众默默地流下了眼泪ꎬ这是人民群众对五壮士的敬仰以及缅怀之情ꎮ三㊁乐曲中的演奏技巧及情感表现(一)扫轮的运用扫轮 是琵琶曲中最为常用的组合式指法ꎮ 扫 的演奏技法为扫前手心朝向面板ꎬ扫中转腕ꎬ扫完后手心略向下ꎬ其特点是易发力且快捷ꎮ 轮指 是琵琶右手指法中最为重要的指法ꎬ由食指㊁中指㊁无名指㊁小指㊁大指ꎬ依次向外连续弹奏ꎬ其形成一种连贯的线条ꎬ音色颗粒饱满且清脆悦耳ꎮ 扫 和 轮 的结合形成新的演奏技法 扫轮ꎮ 扫 与 轮 巧妙地结合在一起ꎬ善于表现激动㊁震撼㊁宏大的场面ꎬ琵琶中的 扫轮 常用于武曲之中ꎬ例如:«霸王卸甲»«十面埋伏»及«狼牙山五壮士»ꎮ在本首作品中ꎬ 扫轮 技法具体表现在:引子开头两个小节和结尾两个小节ꎻ第一部分中的49-52小节及尾声部分ꎮ在引子中的前两个小节ꎬ以一组扫轮作为乐曲的开头ꎬ高亢的气势ꎬ宏伟的战斗场面ꎬ马上把听众带入到一种战争即将爆发ꎬ紧张的场面中去ꎬ也为后面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大无畏精神做了铺垫ꎮ在作品的第一部分最后一句中有七个小节运用到了扫轮这种演奏技法ꎮ这一部分运用了扫轮使作品的感染力更加增光添彩ꎬ烘托了作品的主题ꎮ(二)摇指的运用摇指 的技巧在琵琶曲中也是常用的指法之一ꎬ它是以右手食指或中指通过手指在琴弦上轻轻地进行左右摇动ꎬ用手指带动手腕来进行演奏的ꎬ此演奏技法通常在琵琶中的 二 三 弦上进行演奏ꎮ手指左右摇摆的频率越快ꎬ演奏出来的音响效果流线性就越强ꎬ演奏者就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曲作者的意图ꎮ摇指的演奏技巧常用于抒发演绎者的内心情怀ꎬ其音色忧郁婉转㊁撼动人心ꎮ在这首作品中ꎬ 摇指 的技法运用于了作品的第四部分ꎬ第四部分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小节ꎬ但这一部分也是全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之一ꎮ短短的八个小节足以表达人民群众对民族战斗英雄英勇跳崖的哀悼和肃穆之情ꎮ在低音区运用 摇指 的演奏技法结合 pp 的力度及缓慢的速度ꎬ更是摇出了人民群众对五位壮士哀悼的心声ꎮ结㊀语随着时光的流逝㊁岁月的变迁ꎬ在历史的长河里ꎬ多少种乐器在时间的打磨中ꎬ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ꎬ被人们所遗忘ꎮ然而 琵琶这件乐器ꎬ与时光争宠ꎬ与岁月争辉ꎬ即使历经了千年的颠沛流离ꎬ依然经久不衰明艳照人ꎬ千年的佳作保存完整流传至今ꎬ琵琶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全世界ꎮ随着时间的推移ꎬ音乐的发展ꎬ琵琶曲的创作风格以及作品类型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ꎮ近些年来ꎬ中西方调式相融合创作手法也逐渐深入人心ꎬ被更多的听众所认可ꎮ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就是这样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ꎮ该乐曲的旋律跌宕起伏㊁扣人心弦ꎻ动人的故事ꎬ英雄的壮举ꎬ深深地感染了听众ꎮ其独特的演奏技法ꎬ新颖的中西结合的创作方式ꎬ更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和深入探究ꎮ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去全面了解 狼牙山五壮士 的事迹ꎬ这也是为大力弘扬我国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优秀的资源ꎮ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和历史遗产ꎬ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ꎮ注释:[1]周静梅.中国琵琶史稿[J].四川音乐学院学报ꎬ1987(10):38. [2]叶晖南.再记狼牙山五壮士[J].理论视野ꎬ2015(08):139. [3]盛㊀晖.论中国音乐之神韵[J].齐鲁音苑ꎬ2003(06):5.(责任编辑:崔晓光)660当代音乐 2019年第3期。

狼牙山五壮士课文原文及赏析

狼牙山五壮士课文原文及赏析

狼牙山五壮士课文原文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狼牙山五壮士课文原文及赏析这篇课文顺序清楚,条理分明,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

六年级《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

六年级《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教学设计+反思狼牙山五壮士一、说教材:《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的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

这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中既要把理解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渗透思想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勇于献身的教育。

还要注意本组教学的重点训练项目“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2.能力目标:理解能力、朗读体会能力的培养。

3.德育目标;学习他们热爱人民,英勇杀敌,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本课教学,我采用“以生为主,以读为主”的教学方式,我的操作程序是:课前预习→初读感知→再读感受→深读感悟→升华感染。

本设计具有辐射性、主体性、创新性等特点,它能充分体现语文是以读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

全体学生在积极参与,相互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自主学习的能力、语文素养得到了真正的发展和提高。

三、说教学流程为达到教学目标,本课我是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的。

第一课时读准字音,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第二课时,通过解释课题创设情境来感知、感受、感悟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与献身精神。

下面我介绍第二课时教学过程的设计。

我的课堂教学过程大致分为如下环节:(一)解读课题,初识“壮士”。

课伊始,我引导学生齐读课题,提问:1.《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2.为什么不叫《狼牙山五战士》?这个“壮”字是什么意思?3.什么样的战士才能称得上壮士呢?4、“五壮士”可以换成“五战士”么?谈谈自己的看法。

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演奏技巧的分析

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演奏技巧的分析

一、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的简介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的作曲吕绍恩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

1935年,吕绍恩出生于山东省青岛,他从小生活在充满音乐的大环境下,加入过合唱团,学过钢琴,又系统地学过很多乐器,对民乐充满兴趣,这些都支持着他的创作道路,为他之后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0年,吕绍恩在大学三年级的暑假创作出了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乐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狼牙山五壮士》的创作不仅仅是对五壮士爱国情怀的赞歌,更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敌御侮保卫家园、万众一心浴血奋战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这首曲目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残酷的战斗场面,曲目的体裁为武曲风格。

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根据狼牙山战斗改编而成,乐曲手法大胆,敢于创新,全曲用激动人心的旋律,激烈地展开表现战斗性的场景,讴歌了抗日英雄的英勇斗争精神。

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音乐世界|Y I N Y U E S H I J I E二、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的音乐表现手法和曲目结构分析(一)音乐表现手法作者在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的创作过程中,根据狼牙山五壮士的历史背景运用大量的扫弦、拂弦、摇指、轮指、满轮、双弹等创作技法来充分体现琵琶武曲紧张激烈的特点。

采用西洋大小调的调式调性特征并加上民族五声音阶在曲目中的使用,其中民族五声音阶的加入使得音乐更具有中国韵味。

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中还大量使用了和弦,曲目的难度也由和弦的运用而增加,主要使用的是三和弦和七和弦。

开头部分的三和弦与七和弦的使用,为乐曲营造出一种悲壮的色彩,引发听众的思考,并把听众带到故事的场景中,更能让听众感受到故事情绪的变化,为下面的故事陈述做铺垫。

紧接着乐曲中出现的三和弦与七和弦是乐曲最开头创作形式的重复,进一步抒发强烈的情感并与后面的明朗欢快部分形成鲜明对比。

中间部分的三和弦与七和弦的运用是为了描述鬼子进村的紧张场景,这一部分由单音开始,随着和弦的逐步增加,表现出鬼子临近时的紧张气氛。

狼牙山五壮士听课点评

狼牙山五壮士听课点评

狼牙山五壮士听课点评壮士,汉语词语,拼音是zhuàngshì,意思是勇士,心雄胆壮的人;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

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狼牙山五壮士听课点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狼牙山五壮士听课点评从1941年起,侵华日军加紧了对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蚕食”,大搞“治安强化运动”,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及其武装力量作为主要进攻对象。

根据地军民敌后抗战进入空前困难的时期,同日伪军展开英勇顽强的斗争。

“狼牙山五壮士”就是敌后军民艰苦斗争中的一个抗日英雄群体。

一、狼牙山战斗的经过1941年8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7万余日伪军(其中日军6万多,伪军1万多),对晋察冀边区发动空前规模的秋季大“扫荡”。

这次大规模的“扫荡”和反“扫荡”斗争持续了两个月。

日军兵力多,来势猛,采取远程迂回、分进合击和铁壁合围战术,企图在短期内摧毁晋察冀根据地。

晋察冀军区对于敌人的合围“扫荡”,预先做了一些准备。

8月19日,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收到了反“扫荡”作战方针和战术指示。

此前,一分区改造了部队主力所在的狼牙山驻地的地形工事,精简了机构。

8月23日,日军开始发起进攻。

一个月来,易县周边的大小战斗持续不停。

狼牙山属太行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位于河北易县的西南方向,包括有棋盘陀、莲花峰在内的5坨36峰。

当时,我军数千官兵和数万群众在这里藏身,躲避日军的疯狂“扫荡”。

9月23日凌晨,日军开始进攻狼牙山。

盘踞在塘湖的日军先头部队占领了山下的南淇村和北淇村,制造了屠杀村民多人的惨案。

接着,日军主力倾巢出动。

拂晓时分,日伪军3500余人由定兴、方顺桥附近分三路西进,围攻易县北娄山附近的一分区驻地,当时一分区大约有5000余人。

发动进攻狼牙山的是日军华北方面军的乙兵团,由步兵第一三三旅团及各配属部队组成,兵团长是步兵第一三三旅团长津田美武少将。

由于有叛徒赵玉昆的伪军带路,日军开进速度很快。

以悟促读,以练激情——《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及评析

以悟促读,以练激情——《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及评析

教学设计前沿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及评析执教|虞大明评析|郑玉兰课前交流:师:同学们,下午好!你们幸福吗?生:幸福!师:从你们开心的笑脸中,我分明感受到了这份幸福。

但是今天我们要调节一下心情,因为我们今天要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大明老师播放一首乐曲,让我们静静地聆听,相信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播放音乐《英雄的黎明》)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在那个年代,老百姓受尽了苦难。

生:我仿佛看到了战场上战火纷飞、尸横遍野的场景。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幢幢房屋在战火中被摧毁,老百姓背井离乡逃难。

生:我仿佛看到了八路军战士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场面。

师:同学们,你们很会欣赏音乐。

请做好准备,我们开始上课。

一、深情诵读,重点回顾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字词。

我们还知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五壮士“接受任务、诱敌上山、选择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上一节课,我们还学习了前三个自然段。

相信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有两幅画面一定会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坎儿里。

因为这两幅画面,让我们初步感受到了什么是英雄本色,什么是壮士情怀。

让我们一起深情诵读,表达我们的敬意。

师:这是第一幅画面———(出示)班长马宝玉,起!生:(配乐齐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个一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师:这幅画面中,对五位战士作战的风格和特点做了极其细致的刻画,令我们印象深刻。

我们再看第二幅画面———(出示)生:(配乐齐读)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二、明确任务,激发情感师:这就是英雄本色,这就是壮士情怀。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教案+教学反思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教案+教学反思

6狼牙山五壮士[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斩钉截铁、豪迈、不屈”等词语.2.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14个生字.会写20个词语.2.能列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并能结合关键词句,体会英雄气概.(重点)一、了解背景,初识壮士1.齐读课题.2.读第1自然段,了解事件背景.(1)指名读第1自然段.(2)引导学生结合教学资源,理解“晋察冀根据地”“游击战争”的意思.(3)重点指导书写“寇”的“攴”部分,这是指一只手举着有杈的棍子(或鞭子)的人,这种关起门来行凶的人不是好人,所以称为“寇”.3.提问: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五壮士”分别指哪五位?二、理清脉络,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2.再次默读课文,讨论、交流: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课文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意思是什么?(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3.根据课文记叙的顺序,请同学们试着给每部分内容拟一个小标题,突出每一部分的重点,完成填空.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三、找出关键词句,体会英雄气概1.课文叙述时对五位英雄的称呼由“战士”改为“壮士”,称呼改变的原因是什么?(第1~3自然段写马宝玉等人执行命令,是勇敢的战士;完成任务后,在可以撤退的情况下,却以生命为代价将敌人引诱到棋盘陀上,这种行为悲壮感人,所以称为“壮士”.)2.默读课文,批画重点语句,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课件出示课后第2题)结合加点的部分,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1:第一个句子中,“斩钉截铁”,体会到马宝玉说话时的语气和坚定的态度.“走”,感受到班长在生死抉择面前坚决果断.“热血沸腾”,体会到战士们对班长所做决定的认同,以及舍生取义的决心.预设2:第二个句子中,“抢前一步”“夺过”体会到班长马宝玉当机立断,身手敏捷,有勇有谋.“猛地举起”“砸”感受到他的果敢勇毅和对敌人的强烈仇恨.3.深入文本,找一找类似的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发言)4.指导朗读,读出语气及感悟.第2课时◆课时目标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难点)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五位壮士将敌人引上了绝路,他们舍生取义的壮举让我们深受感动.这节课我们将聚焦第2自然段,关注其中对人物群像和每位英雄的个体刻画,从而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二、聚焦重点段落,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1.上节课,我们交流了句子中具体描写每位壮士痛击敌人的情形.这种对个体的聚焦,我们称之为场面描写中的“点”.2.学生读第2自然段的前两句话,谈发现.(这是对五位战士的概括描写,描写了一个团队战斗的群像场面.)3.小结:开头对五位战士和对战斗场面的概括描写就是一个面.这种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也就是把“点”和“面”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方法叫“点面结合”.4.交流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就好像拍电影似的,镜头从远到近,从整体到个人,有一定的顺序.人物的形象很鲜明,读了让人肃然起敬.)5.小结:是啊,从群体的全景再到个体的特写,既给人以整体感,又突显了人物的特点,使我们对每个人物都有了具体的印象.三、观看视频,再谈壮士1.学生观看电影《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片段,交流感受.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五位壮士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3.带着对五位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学生再读课题和五位壮士的名字.4.课堂小结:狼牙山五壮士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日颂歌,他们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他们的名字鼓舞着中国人民的斗志,他们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精神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永放光彩,他们的名字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教学板书]6狼牙山五壮士马宝玉走砸一点一面跳多点罗列[教学反思]在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背景资料,走近历史,了解历史.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先以概括小标题的方式理清文章的发展脉络,再深入五战士“痛击敌人”这个部分,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以及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感受五战士的英勇无畏,同时体会将群体与个体结合进行描写的表达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点面结合”的写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续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仍需加强.。

赏析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

赏析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

赏析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
张唯一
【期刊名称】《乐器》
【年(卷),期】2022()7
【摘要】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是20世纪60年代战争题材的作品,乐曲主要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5名英勇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百姓们躲过敌人的追击,主动将敌人引到狼牙山上悬崖处,最终在敌人的逼迫下,弹尽粮绝后英勇地跳下了悬崖,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的伟大事迹,称他们为“狼牙山五壮士”。

乐曲结合琵琶武曲的特征和风格,将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用音乐完整叙述下来,从不同角度和演奏手法来表现壮士们的勇敢无畏、宁死不屈的形象特点。

乐曲无论是在音乐形象,还是艺术表现力上,都给人一种荡气回肠又悲哀婉转的感受。

本文从乐曲创作背景和演奏技巧来进行分析,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狼牙山五壮士”。

【总页数】4页(P36-39)
【作者】张唯一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3
【相关文献】
1.雄音壮曲动天地——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和《草原英雄小姐妹》欣赏
2.浅谈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的艺术表现
3.回弦弹出壮士情——琵琶曲《狼牙
山五壮士》赏析4.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艺术风格赏析5.解析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让我感动的《狼牙山五壮士》

让我感动的《狼牙山五壮士》

让我感动的《狼牙山五壮士》让我感动的《狼牙山五壮士》让我感动的《狼牙山五壮士》1读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我深有感触,文中的英雄们宁死不屈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这篇课文的作者沈重为读者讲述了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痛击敌人,将敌人引上绝路,最后在顶峰歼敌后跳下悬崖的感人故事。

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又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

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打了下去。

班长马宝玉沉着的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力气。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地,全神贯注的瞄准敌人射击。

五壮士的精神让我敬佩不已,他们团结、英勇无畏、宁死不屈。

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就拿我们学习来说吧,我们经历的每一天又何尝没有困难呢?我们小学毕业生初中,初中毕业升高中,高中毕业考大学,又何尝仅那么多困难呢?战胜困难的过程,就孕育着成功。

是啊:今后我在学习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克服掉,像壮士们那样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和敌人做斗争时,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动摇不了他们想掩护大家的愿望。

是啊,想要成功就要坚持不懈去完成一件事情,不怕困难,勇往直前!让我感动的《狼牙山五壮士》2"民族仇深,英雄含狠奸日寇""山河气壮,志士舍身跳狼牙"片段里讲了1941年秋天,五位抗日英雄胜利的完成了阻击敌人、掩护部队主力和群众转移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弹尽粮绝,敌人俘虏时,毅然跳崖,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乐章。

课文中一个片段令我最感动:五壮士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然后昂首挺胸相继跳崖,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喊出了中国的肺腑之声,那么伟大的五壮士啊!他们毫无畏惧的精神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一生学习!每想起五壮士我都会脸红,因为我是一个名少先队员、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在问题上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有时甚至放弃。

狼牙山五壮士语文赏析

狼牙山五壮士语文赏析
B、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 盘陀走去。
比较这两句话,哪一句话更好?为什么? 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战士们热血沸腾,跟在班长后面。
我知道这一走意味着( ),但我还是热 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战士们都知道这一走意味着( ),但他 们还是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点,的大描声写喊道:“同
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
士坡的上决传又心 来一, 一群带 阵敌着 叽人中 里扑国 呱上人啦来动民的了的叫。作仇声马恨,宝,敌玉向人嗖敌纷(人 纷sō头 滚u)上 落的砸 深一语去 谷声。 。言拔山出
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 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返回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 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 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 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 人头上砸去。
扔、投、掷
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顶峰歼敌
顶峰歼敌:
文1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 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 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西郊山色郁苍茫, 载酒曾过易水阳。 壁耸青宵屏隐现, 峰开紫电剑光芒。
马宝玉 葛振林 宋学义 胡福才 胡德林
晋 察 冀
历史背景
日本侵略军为了扑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 日武装力量,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 对根据地人民的屠杀非常凶残。例如,1943年9 月,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北县区进行了三个月的" 秋季大扫荡",仅三个月的时间,日军残杀我人 民6674人,烧房54779间,抢掠与焚毁粮食2934 万斤,抢走耕畜19300余头,毁农具172600余件, 使北岳人民受到了严重损失。

《狼牙山五壮士》句义理解

《狼牙山五壮士》句义理解

《狼牙山五壮士》句义理解
1、为了不让敌人发觉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的后面,他们明白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绝路”确实是走不通的路,死路。

五壮士差不多“胜利地完成了爱护任务,预备转移”,然而却不走那条“能够追上连队的路”,而不顾自己的危险,要把敌人引上绝路,这也意味着自己要付出牺牲。

“斩钉截铁”,比喻处理情况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疑。

“热血沸腾”比喻情绪高涨,表现了五壮士爱护人民、消灭敌人坚决不移的决心和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2、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稳固地立着。

那个地点形容五壮士意志坚决,不可坚决。

“眺望”是远望,说明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差不多安全转移。

3、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

“气壮山河”形容气概十分雄壮,也能够明白得为使山河壮美多彩。

“惊天动地”、“气壮山河”,两个词语颂扬了五壮士为人民壮烈牺牲的崇高精神。

他们那壮烈豪迈的口号声,说明了他们英勇跳崖自我牺牲的缘故,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入侵者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整体教学解读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整体教学解读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整体教学解读教材解读《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勇猛歼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他们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和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表达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由衷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介绍了七连六班接受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

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了六班的五名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3自然段为第三部分,讲述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4、5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了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

第6~9自然段为第五部分,写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悬崖。

整件事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五个过程。

其中第二、四、五部分是详写,其余为略写。

课文顺序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始终紧扣题眼“壮”字展开叙述:先写面对大量的敌军,仍欣然接受任务,体现了五壮士胆之“壮”;再写英勇作战,痛击敌人,体现五壮士行为之“壮”;接着写诱敌上山,体现五壮士举动之“壮”;最后高呼口号,舍身跳崖,体现五壮士气节之“壮”。

其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详略得当,既有对个体形象的细致描写,又有对人物群体形象的粗略勾勒。

如第2自然段中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各有特色的五位人物形象,从“沉着”一词可看出班长马宝玉作为指挥员具有的沉稳果敢的心理素质;副班长葛振林“开枪怒吼”体现出他英勇无畏的形象;从“抡、使出浑身力气”可看出战士宋学义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小战士胡德林和胡福才“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体现出他们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战斗作风。

如此简短而有震撼力的语言、刚劲有力的动作、坚定的神态给人荡气回肠、酣畅淋漓之感。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的方式会写14个生字和20个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的方式理解“日寇、奋战、斩钉截铁”等词语。

狼牙山五壮士 琵琶独奏曲-冀少版四年级下教案

狼牙山五壮士 琵琶独奏曲-冀少版四年级下教案

狼牙山五壮士琵琶独奏曲-冀少版四年级下教案1. 教材背景《狼牙山五壮士》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抗日故事,讲述了五位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员,在狼牙山树立了英雄形象的故事。

这首琵琶独奏曲则是以五壮士之一的陶成章为主题,由冀少版四年级下的音乐教材收录。

2. 教案内容2.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此曲,使学生们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感受革命先辈的英雄气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音乐欣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抗日故事;•聆听、学唱琵琶独奏曲《陶成章》;•感受、欣赏音乐作品;•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理解歌曲的正确表达;•参与音乐活动、拓展音乐知识。

2.3 教学重点•琵琶独奏曲《陶成章》;•《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

2.4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表达歌曲的意思;•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

2.5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互动听音讲解。

2.6 教学具体步骤1.教师向学生介绍《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带领学生理解故事的背景和含义。

2.教师播放琵琶独奏曲《陶成章》,要求学生安静聆听,用心感受音乐。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琵琶乐器,了解其来源和特点,认真品味《陶成章》的音乐语言。

特别是想让学生表达出琵琶音乐所表现的情感。

4.教师与学生一起学唱《陶成章》中的歌词,并讲解歌曲的背景、意义及歌曲歌词中的情感表达。

5.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一段与歌曲相关的小剧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歌曲表达的意思。

6.在音乐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口胡练习,提高嗓音技巧,加强歌曲的创造和表达能力。

7.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笔记和反思,总结曲目特点和教学收获。

2.7 教学评估根据学生的表现和笔记情况进行个人评估,同时进行音乐课堂“即兴”演唱,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和表达的快乐。

3. 教学后感通过教学《狼牙山五壮士琵琶独奏曲-冀少版四年级下教案》,让我感受到了音乐、歌唱、表演、故事等多个方面元素的单独以及混合运用。

通过以琵琶乐器为切入点,真正达到了让学生感受音乐和文字之间的完美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弦弹出壮士情——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赏析王欣洁(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6)【摘要】《狼牙山五壮士》是我国近代琵琶乐曲的代表作之一,该曲无论是在乐曲结构或是演奏技法方面均较之早前有了较大突破。

该曲在创作技巧方面,因极富探索性与创作性,而被公认为当代琵琶乐曲的上佳之作。

本文通过介绍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的背景,并全面分析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的演奏技巧,旨在让更多的人们深入了解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

【关键词】回弦;琵琶曲;技巧赏析【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我国涌现出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琵琶新作,大量优秀作品的产生宣示着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迎来了第四次高潮。

《狼牙山五壮士》便是该时期优秀的代表作之一,该曲无论是在创作手法或演奏技法方面均与传统琵琶乐曲有着明显的差异。

从创作手法而言,该曲借鉴了西洋曲的作曲技法,其结构为典型的西洋鸣奏式;而在演奏技法方面,该曲除了运用了大量的琵琶武曲常用的演奏技法外,更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如该曲首创的左手大指上品按音技法便是此曲的亮点与标志[1]。

这种创新演奏技法的运用,不仅让琵琶乐曲的演奏技巧显得更加丰富,其所描绘出的鲜明形象更是极大地增添了该曲的艺术感染力。

一、乐曲背景介绍《狼牙山五壮士》,在琵琶乐曲中属于武曲类型,是作曲家吕绍恩于1960年夏季所创。

该乐曲的创作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故事。

故事发生在1941年秋,地点为冀北山区的易水河畔狼牙山棋盘陀上,当时,八路军一只主力部队遭到敌人的围剿,而军中五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群众与军队主力撤退而将敌人引到了冀北山区的易水河畔狼牙山棋盘陀峰顶,面对数以万计的敌人以及深不见底的悬崖,五位英雄毫无惧色,在打光子弹后毫不犹豫的跳下了万丈深渊,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八路军主力部队赢得了撤退良机,更使得千千万万的无辜百姓免遭战火的肆虐。

以该故事为背景所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用独特的演奏技法,让听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正置身于当时场景中,亲身感受着他们的宣誓与呐喊[2]。

此外,该曲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五名英雄的深深敬佩,更歌颂了英雄这种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二、乐曲演奏分析关于《狼牙山五壮士》这一真实历史事件,不仅有与之相关的电影,亦有与之先关的文章。

演奏者可利用上述渠道,在演奏该作品前了解这段真实感人的故事。

在充分了解故事背景后,方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意境。

上文中我们提到,该曲在演奏技法方面,较之传统琵琶武曲有着较大的创新,如该曲首创的左手大指上品按音技法便是此曲的标志与亮点。

该创新演奏技法的运用,不仅有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更让整部琵琶乐曲显得更为丰富。

此外,该乐曲中增、减和弦的反复运用,不仅让该曲显得更加有气势,更是极大的增添了整曲的表现力,不禁让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该曲共计分为7大部分,分别为引子、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以及最后的尾声。

其中音乐的引子部包括1-30小节,由于该曲整体较为悲壮,因而关于引子部的演奏,要稍微放缓演奏速度,仿佛即将描述一则悲壮的历史故事。

此曲的音头部运用了琵琶演奏最常用的扫拂轮技法,表现出乐曲的悲壮感,扫拂的节奏应相对紧凑,之后运用的轮指音,其音量应尽量微弱,与之前的扫拂形成鲜明对比。

当演奏至第9小节时,务必注意把控四弦相把位的音色,使其尽量偏向于厚重、深沉,犹如空谷之回声,针对该小段的演奏,需将此种感受延伸至第十二小节。

在接下来的十三至二十小节时,情绪要稍显激昂。

此时需注重左手和弦按音的速度与准度,突出扫弦的气势。

该段最后的二十一小节至三十小节,节奏应先由慢到快,音色应由弱到强,以体现出乐曲的紧张感,与此同时,左手需进行大揉弦来渲染出相应的音响效果[3]。

此曲的第一段为31-80小节,由于该小节重在描述八路军矫健挺拔的英雄形象。

因而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需保持饱满的热情与朝气,让整段显得快速、明朗。

此中的第三十一至三十六小节,节奏与速度均要显得平稳、明亮,而在之后的三十七至六十二小节,需保持右手音色的弹性,有力但短促。

从第六十三小节都本段结尾,作者借用了《新四军军歌》的旋律,力求表现出八路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

由于该段运用了大量扫拂技巧,且这些扫拂技巧的运用相对较为连贯与快速,因而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演奏力度需保持均匀,扫拂的频率也应适当增快,从而表现出八路军饱满的精神状态。

该曲的第二段为81-109小节,该段以描绘日寇形象为主。

因而在演奏过程中,需让乐曲整体表现出不稳定之感,从而与之前的演奏形成较大反差。

此外,该段中和弦技法的大量运用,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左手的按和弦需做到快速准确,如此才能体现出日寇的凶狠与狡猾。

此外,该段的音型让人感觉非常机械,而作者正是利用这种机械式的演奏方式来营造出了一种紧张感,十分符合当时的情境。

在该曲的第八十五至八十七小节,连续附点音符的运用让音乐整体仿佛存在一种不稳定因素,仿佛在描绘着日寇那鬼鬼祟祟的猥琐形象,因而在演奏时,其音应相对短促,节奏虽是机械却十分准确。

之后便是利用右手复手位,所演奏出的干枯音色,让人不禁联想到日寇那残暴肆虐的凶狠形象。

最后,乐曲中出现了连续的三连音音型,并在其中穿插运用了织体式的作曲手法,不禁让该段音乐显得更富有层次感,更生动的描绘出了日寇步步紧逼,越趋紧张的危险形势,从而为音乐之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乐曲第三段为整曲的高潮部分,包括110-204,共计94小节,该段不仅是整曲的重点部,更是故事的展开部。

因而在开始阶段,作者便在琵琶的G大调上大做文章,利用连续的附点音符演奏出了强力的节奏音型。

其中,关于右手扫弦的运用,需相对短促,让整122 Northern Music体音色显得干净利落而不失活跃,以显示出我军展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紧接着便是琵琶跳跃音型的使用,不仅极大地增添了乐曲的动态感,更表现出了战士们在战斗时的饱满激情与斗志。

在此曲的第一百一十七小节至一百二十二小节,将琵琶夹扫的相把位提升至高音把位,力度也由弱转强,进一步突出了该段的旋律音,并让整曲更具流畅性。

此外,该段的另一个重要作用还在于推动乐曲的发展,使音乐呈现出另一个高潮。

在该段的一百三十一小节至一百四十二小节中,作者并未沿用传统的武曲演奏技巧,而是以纯四度的音程,以半音的方式在低、中音交替处缓慢模进,从而让音乐极富紧张感。

之后由一百五十一小节开始,便是此曲真正的高潮部分,是本曲五壮士与日寇两大主题的交织与冲突,作者从两个对立主题中延伸,仿佛在向听众描绘五壮士与日寇交战时的激烈场面。

在此段中,作者亦创新性地加入了《新四军军歌》旋律,并在第三段最后穿插运用了十六分音符的模进与切分中音,让听者感到战况的紧张。

最后一句则为全曲最强,此时,五壮士已打光最后一颗子弹,面对数以万计的敌人以及深不见底的悬崖,五名英雄毫不犹豫地跳下了万丈深渊,面对可歌可泣的壮举,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需加大左手的按弦力度,以确保和弦音色的清晰与饱满。

该曲的第四段包括205-212小节,本段旨在表示对狼牙山五壮士的沉痛哀悼。

因而在演奏过程中,轮指应以较轻的方式奏出深沉的旋律。

与此同时,左手需适当加强按音力度,以达到吟诵的效果。

该曲第五段包括213-232小节,此时乐曲由此前的F调转变为D 调,充分表现出了军民对狼牙山五壮士的怀念与崇敬。

因而在演奏此段旋律时,演奏者需注重情绪的把握,以体现出军民那真挚细腻的情感。

尾声部包括233-256小节,该段作为全曲的尾声,既是对全曲的总结,亦是最后的情感表达。

因而针对尾声部的演奏,作者分别以扫拂四条弦以及满轮四条弦的方式,再次向听者描绘出了八路军那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

此外,该技法的运用,让尾声显得庄严有气势,在如同交响乐队般气势磅礴的颂歌声中结束。

三、结论总之,由《狼牙山五壮士》一曲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作者那饱满的革命激情,更看出了作者在创新作曲与演奏技法方面的不断探索与努力。

此外,该曲还成功证明了我国民族器乐,其无论是在社会生活的深度或广度方面均具有不小的潜力,同时也证明了以英雄为背景的革命作品将使艺术更具感染力。

参考文献[1]周舟妤栎,苏峰.赏析琵琶武曲《狼牙山五壮士》[J].名作欣赏,2014(11):166-168.[2]林乐章.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探究[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2.[3]山风.雄音壮曲动天地——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和《草原英雄小姐妹》欣赏[J].甘肃教育,2011(20):95-96.两个部分,其中,前半部分歌曲内容主要为采琳娜向马塞多祈求原谅,语气十分诚恳、真挚,故演唱者在调控处理这段音色时应尽量细腻、舒缓,以一种求饶性的口吻表达;后半部分是采琳娜在求得马塞多原谅后对两人今后生活的美好向往,音色处理应倾向于明亮、热情一些,以充分表达出采琳娜内心的喜悦之情。

由此不难看出,莫扎特在处理这部分音色时,根据前后主题的不同以及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分别使用了两种不同的音色调控手段,不仅增强了作品了表现张力,还充分凸显了这首咏叹调的音色变化之美,具有较高的声乐美学研究价值。

(三)演唱技巧之美歌剧《唐璜》中这首咏叹调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正处于恋爱中可爱迷人又风情万种的农村姑娘形象,作者巧妙地将歌曲内容与演唱技巧相结合,既完美地诠释出了人物性格与情感变化,又极具审美研究价值,值得当代歌剧表演者的借鉴和学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弱声控制歌曲一开始部分,采琳娜向马塞多求饶,因担心他不能原谅自己而内心惶恐不安,故在此处的演唱中多处使用了弱声唱法,以表现出人物楚楚可怜的形象。

然而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在采琳娜哀求的语气中更多的是撒娇的成分,所以演唱时第一个音不能太强,否则无法表现出女主角诚恳、真挚的态度,后面的演唱中也应尽量保持与这个情绪一致,从而使得整首歌曲给人一种轻巧、连贯的美感。

2.快速换气当马塞多态度好转之后,采琳娜开始更加积极地说好话,较为迫切地希望他能彻底原谅自己。

因此演唱时需“快速换气”,且每个换气口都要尽可能的短,歌者们应尤为注意这一点。

在演唱时要确保每一个高音处的气息都到位,保持声音的美感。

3.华彩的高音技术在咏叹调《鞭打我吧》快结束时使用了华彩高音技术,将整首曲子推向高潮。

该段落由两组十六分音符组成,语句十分轻巧灵活,演唱者在歌唱时一定要保持气息的流动连贯,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演绎出段落的华彩之美。

四、结语综上所述,演唱者们在演绎《鞭打我吧》这段咏叹调时,首先应充分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人物形象塑造,合理把握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特征变化,然后再从速度变化、音色调控、技术难点等各个方面对这首咏叹调的美学特征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深刻体会人物情感的内心变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简单理解乐谱的层面上,最后歌唱者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演唱技巧和声乐表演素养,在演绎过程中做到声情并茂,构建起一个完美的歌剧表演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