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红系列钧瓷窑变特点的实验研究
课题研究论文:钧窑瓷器的工艺特点和艺术价值
138489 艺术理论论文钧窑瓷器的工艺特点和艺术价值钧窑瓷器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奇珍瑰宝。
它以色彩斑斓、古朴典雅、风格独特而闻名遐迩。
称为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近代研究者则将其列为宋代的六大瓷系之一,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艺术上讲,钧窑以雅致的乳浊状天青色釉和多彩天青釉的窑变而倍受人们的喜爱。
特别是有效控制的铜红釉和铜红彩的应用,更是钧窑对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一大贡献。
在钧窑生产的早期阶段,红彩的施加没有一定之规,因而在釉面形成大片不规则的彩斑,十分美观,人们用“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来描述钧窑瓷器流云般优美的釉色和艳丽如彩霞的红彩。
钧釉的釉色并不完全可控,成品的釉色有天青、月白、青黄、褐绿、紫蓝等多种颜色,同样配方的釉在烧成过程中由于不同的火候、烧成曲线和窑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釉色,加上红彩的不规则呈现,被称为“窑变”,赋予了钧窑神秘而多变的特征,钧窑的产地流行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说法,来形容钧窑瓷器的丰富多彩的釉色。
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窑变万彩成就皇家气象钧窑瓷器以釉色而闻名天下。
在北宋时期就已经能够烧制出成熟的蓝钧和红钧以及蓝红相间的紫彩。
青色系有:天青、豆青、月白、天蓝等;红系有:海棠红、玫瑰红、鸡血红、茄皮紫等。
紫色釉是蓝红两釉相互熔合。
钧窑瓷器釉质亮光莹润,自然流淌,天青釉色轻盈而悠远,月白浑厚而纯粹,其蓝红相晕宛如朝霞,红似海棠等颜色。
釉色以青中透紫,丝丝点点的釉质肌理,呈现复杂的含蓄而神秘的质地。
钧釉莹润而浑厚的质地施于坚硬刚劲的胎骨造型之上,犹如披挂柔情凝脂,在文人的清雅品味之中增添高贵和文雅内涵。
钧窑瓷器釉在陶瓷釉彩装饰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开启中国陶瓷高温厚釉的审美意趣。
这种丰富窑变形成釉质和釉色直接影响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窑、广州石湾窑和宜兴窑的釉彩,而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景钧、广均和宜均窑变釉色。
正是因为这些,釉色的美学价值才真正成为钧窑瓷器艺术美的灵魂。
钧瓷的窑变之美
钧瓷的窑变之美作者:孔春生来源:《人民周刊》2018年第16期钧瓷,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始于唐,盛于宋,原产地在河南禹州。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釉中含有微量的氧化铜,在烧制过程中以氧化铜为主色剂,与氧化铁等金属氧化物混合着色形成红紫相间、白蓝掩映的釉面效果。
钧瓷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它能带给人独特的美的享受,还因为它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钧瓷的窑变从技术上讲,钧瓷是中国瓷器生产中第一次正式应用铜红的瓷种。
钧瓷在宋代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瓷种,归功于“宋代钧瓷创造性地用铜的氧化物作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铜红釉,为我国的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而打破了青白瓷一统天下的格局,开创了陶瓷美学的新境界,开启了明清两代的釉下彩技术,这种工艺彰显了河南禹州窑工的创造性。
钧瓷之美,贵在色彩。
而色彩之美,贵在窑变。
由于窑变成色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传统烧制工艺很难有效控制,因此,钧瓷窑变被赋予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天人合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就是对窑变最好的解释。
钧瓷艺人对于釉色发生的特异变化,既不能说出原因又不能在生产中重复出现的,都简单地称之为“窑变”。
钧瓷窑变的重要因素是烧成技术,过去有“三分做、七分烧”之说,可见烧成的重要性。
“生在成型,死在烧成”“十窑九不成”已成为行内的共识。
窑工们一致认为烧钧瓷是靠运气、靠“天成”吃饭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是所有窑工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窑变之谜从钧瓷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困扰着历代窑工们,在此方面的研究、探索从没有停止,因此也就积累了一些经验,摸索出了一套烧成方法。
20世纪80年代末,要烧成一件“鸡血红”相当困难,所有的珍品都是靠运气“碰”出来的。
经过千百次实践、试验,窑工对钧瓷的窑变原理有了新的认识:“窑变”是一种高温化学反应原理,所形成的色彩、纹路等一些艺术形式,都是其反应的结果。
经过研究证明,窑变的因素是多样的,影响窑变的因素,主要有窑炉结构、烧成制度、配方、温度、气氛、压力、火焰流速、釉层厚度、施釉方法等。
北宋钧官窑之研究
北宋钧官窑之研究钧窑是宋代北方五大名窑之一,瓷窑遗址在今河南禹县境内,其中钧台八卦洞窑的瓷器,工艺最精,最具代表性,钧窑始烧于南宋兴盛于北宋,金元时继续烧造,烧瓷历史长久。
河南省除禹县外尚有临汝,郏县,新安,鹤壁集,安阳,林县,浚县,淇县,河北省磁县,山西省浑源县以及内蒙呼和浩特市等烧制钧窑产品。
成为钧窑的一个组成或部分。
钧窑主要烧民众生活日用的天兰,月白釉碗、盘、碟、罐、注子、炉、鉢等器物。
兼烧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器及绿形等品种,唯钧台八卦洞在晚期建立烧宫廷用品的官窑,品种有天兰、天青、月白釉青瓷和紫红色调的铜红釉瓷,其烧制的器型宫廷陈设用的花盆、盆查、洗、尊等,这类钧窑陈设瓷造型古朴端庄,釉色凝润如脂或纯净典雅,或绚丽多彩,具有一种优雅含蓄的美,它代表了钧瓷的最高水平,但官钧建立时间不长,它随着北宋王朝的覆灭而停烧,金代以后,民窑钧瓷发展很快,主要生产日常生活用品,由于需要数量的增加,因而造成量多的质次,金元时期的钧瓷质量,也就比宋代官钧逊色的多了。
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但釉色独特。
在宋金元时期的各民窑中,因以“釉具五色,艳而绝伦”而独树一帜,它不同于透明青釉而是一种具有荧光一般,乳浊性幽雅的天兰浮光青釉,其色浓度不一,较深的称天兰,较浅的为天青,更淡更素雅的为月白。
钧窑的紫红釉和神奇的窑变,在青瓷中突破了单色釉的格调,它绚丽多彩,兰红紫白,诸色错杂掩映,具有云霞般的光辉,五彩缤纷,光泽陆離,深沉柔和,无比瑰丽,形如流云,变化万千。
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感和无比的魄力和神韵,产生这种奇妙窑变的是在釉的配方上,改变了过去青瓷那种单纯以铁的氧化物作着色剂的传统,而是配上铜铁磷锡等多种元素分别配釉,分层施釉,加上特殊的烧窑工艺,使釉汁在烘烧过程中,随着窑内温度的高低和气氛的浓淡不同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变化,钧瓷釉层厚,窑变复杂,釉层含蓄光莹滋润,耐人寻味无穷。
钧釉另一特点就是钧瓷釉面时常会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细线隐纹好像蚯蚓在泥中游走,被称为“蚯蚓走泥纹”,它的形成由于钧瓷在素烧胎体上施厚釉,釉层在干燥或初烧时,出现干裂纹后,又被高温阶段的低粘度釉流入填补裂痕而造成的纹理。
古钧瓷釉色审美及工艺流变研究
古钧瓷釉色审美及工艺流变研究陈航宇(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333403)钧瓷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钧窑瓷器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多种窑变色彩,钧窑瓷器不但釉色绚丽多彩,而且还以开片为奇,开片又称“迸瓷”,视如碎裂而指感光滑。
釉裂开片中还出现了各种生动美妙的窑变效果,形成了钧釉的独有特色,从而确立了钧瓷在我国陶瓷工艺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文着重从工艺及审美的角度来论述古代钧瓷釉色的特征及变化。
一、唐代(7—10世纪)花釉瓷釉色特征对唐代花釉瓷是否归为钧瓷,古陶瓷界的学者尚无统一认识。
考古发掘表明,唐代花釉瓷产区集中在河南鲁山、禹州、郏县境内,距钧台窑、神垕只有百里之遥。
可见,当时两地艺人在技术交流上应很方便,特别是除钧台窑以外禹州境内生产花釉瓷的窑口并不少。
从唐花瓷面釉的釉质和色相上看,浑厚的乳白、乳蓝斑从外观和化学性质上已具备了钧瓷液液分相釉的基本特点,有的花瓷标本如鲁山段店窑的花瓷残片标本,器物整体施月白釉,与宋、元时期的钧瓷月白釉无太大差别。
唐花瓷是在坯体上施含铁较高的底釉后再点、刷、泼面釉,入窑烧成乳白、天蓝斑釉,主要器形为罐、壶等日用品和当时的乐器之一——细腰鼓。
唐花瓷为民窑产品,但所产花瓷细腰鼓在唐开元、天宝年间已成为宫廷乐器,代表了当时瓷质腰鼓的最高水平,这在唐、宋、元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
从出土和传世的唐花釉瓷釉面看,大多数在黑地釉上浮着乳白、天蓝斑,也有通体施月白釉的器物,无论何种釉大多施釉只及器物表面的2/3-4/5。
唐花瓷底釉——黑釉,较薄;面釉——乳白、天蓝釉,釉层较厚,有的可达3毫米。
釉质乳浊感、流动感较强,釉面可见小棕眼,釉色为乳白、天蓝、浅灰、浅黄。
二、宋代(10—13世纪)钧瓷釉色特征从考古发掘来看,宋时期在禹州境内有不少烧制钧瓷的窑址,分为“民窑”和“官窑”两类。
民窑以神垕刘家门为代表:“钧官窑”位于禹州城区古钧台附近,古陶瓷研究界又称之为“钧台窑”。
钧瓷研究报告
钧瓷研究报告
根据我们的研究报告,钧瓷是中国传统的陶瓷工艺之一,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被誉为中国古代陶瓷的瑰宝之一。
以下是我们的研究报告中包含的主要内容:
1. 钧瓷的历史背景:钧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晚期的中原地区。
钧瓷的制作技术在宋代达到了顶峰,并成为当时宫廷文物中的重要品种。
2. 钧瓷的特点:钧瓷以其独特的釉色和纹饰而闻名。
它采用多层次的釉彩和控制烧制温度的技术,使得瓷器呈现出瑰丽的色彩和变化丰富的纹样。
3. 钧瓷的制作工艺:钧瓷的制作需要经历多道工序,包括制泥、制胎、上釉、施彩、烧制等。
烧制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氧气含量,以保证釉彩的效果。
4. 钧瓷的艺术价值:钧瓷在中国陶瓷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被广泛收藏和研究。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术使得钧瓷成为了中国古代陶瓷中的珍品。
综上所述,钧瓷是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的瑰宝,其独特的釉色和纹饰使得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推崇这一千年传承的瓷器制作技艺。
钧瓷釉的演化分析及其创新研究
钧瓷釉的演化分析及其创新研究作者:杨俊峰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05期摘要:本文在钧瓷釉组成及呈色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增加集成度再进行化简、从不可控到可控、降低成本和高效率化4条进化模式。
可以为钧瓷的创新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钧瓷;分相釉;呈色机理;创新方法1.钧瓷釉组成及呈色机理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以釉色自然窑变而闻名天下。
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一层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釉层的厚度一般约为200-800μm。
釉层是由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特定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制(部分原料可先制成熔块),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通过煅烧而成。
釉的组成及性质,与硅酸盐玻璃类似,为由近程有序、远程无序的微粒状非晶态结构组成。
釉必须依附于陶瓷坯体表面存在。
在釉层中,SiO2和B2O3等氧化物一般被称为玻璃相的“网络形成体”。
长石、方解石、滑石等低熔点矿物原料中的金属氧化物如K2O、Na2O、CaO、MgO等称为“网络修饰体”。
此外,还有像Al2O3这种性质稳定的“网络形成剂”来控制玻璃相的形成。
钧釉属于分相釉。
这种釉具有特定的化学组成范围,其组成中的磷含量较高,硅铝比也比其他透明釉高。
在合适的烧成制度和较慢的冷却速度下烧制时,就会分离成两种成分不同、互补混溶的共存液相。
其中一相以孤立液滴形式分散于另一连续相中。
宋元时期的钧釉,其连续相成分为富SiO2,孤立相为富CaO和MgO。
“乳光”效果和“窑变”现象通常被认为是钧瓷釉色异彩纷呈的主要原因。
乳光是指釉面具有柔和的光泽和优雅的玉质感,同时具有乳浊状态(即釉不透明)。
钧釉之所以会有乳光效果,是因为钧釉属液—液分相釉的缘故。
窑变现象是指钧釉在高温下熔融流动,是指烧成过程使得釉色偏离其原本呈色,从而使釉色变得绚丽多彩,给人一种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美感。
颜色是因为光照而引起人类眼睛的生理感觉。
显色原理可以分为化学色和物理色。
化学色是由色剂(色素、颜料)产生的颜色,色剂显色的原理是当其原子或离子被激发后,原子核外电子因为能级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跃迁,如果该电子跃迁所需的能量,正好是可见光区域内的光子所具有的能量,即能选择性地吸收各种可见光,从而产生不同的颜色。
钧红釉与铜红釉系列的研究二——铜红釉美人醉釉的研究与配方
成 ,但 这 种釉 呈 色极 不 稳 定 ,对 窑 内气 氛 十 分
瓷工们虽然逃脱 了被杀的厄运 ,却为梅英姑娘
敏感,极不容 易烧成 。期 限将至,瓷器仍未烧
的死 而伤心 。他们另造了一只同样 的杯子,用 它 来 祭 梅 英 姑 娘 。与 皇 帝 把这 杯 子 称 为 “ 人 美 成,窑工们个个 隍惶不可终日,惶恐大祸临头。 有 个 老 窑 工每 天 愁 眉 苦 脸 回 家 ,回 家 也 是 唉 声 醉 ”不 同 ,瓷 工 们 称之 为 “ 人 祭 ” 。 美
为救众多窑工,也为救其 父,她 已打定 以身殉
面 :更 浅 的称 鼠皮 乳 ;带 暗 花 的 则 叫 梅 皮 窑 的准备 。第二天,在 窑工们心急如焚而无可
。
奈何之时,她以探父为 由来到窑上,趁众人不 人 醉必须重施釉两三层,它既需要使用还原焰
备 跳 入 窑 内 ,待 众 窑工 和 其 父 清 醒 过 来 , 只 见 煅烧 ,还要适当放入一些富于氧气 的空气 ,方
窑 内熊熊烈焰在蒸腾 ,众人哭成一片。待开窑 能 出现 那 种 复 杂 微 妙 的 绿色 或桃 花 红 色 ,可 说 时,满窑瓷器釉色殷红 ,晶莹润泽,就像少 女 是 巧夺天工 ,美人醉是专供 宫廷御用之器 目前 的血染就 的一般 。这种瓷器以青年少女的生命 传 世 品 中绝 无 大 器 , 主要 以文 房 用 具 为 主 ,如
腮 ,被 称 做 奇迹 中 的奇 迹 。 然 而 此 后 的一 百 多 年 里 ,烧 制 技术 渐 渐 失 传 , 一 度 成 为谜 团 。 目
前存放在 日本 国家博物馆的两件 “ 美人醉 ”陶 瓷 ,属 于 国宝 级 的艺 术 珍 品 , 也是 世 界 上 仅 有
钧瓷的烧成与探索
钧瓷的烧成与探索作者:孔春生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8年第2期钧瓷,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始于唐,盛于宋,原产地在河南禹州。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釉中含有微量的氧化铜,在烧制过程中以氧化铜为主色剂,与氧化铁等金属氧化物混合着色形成红紫相间、白蓝掩映的釉面效果。
钧瓷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它能带给人独特的美的享受,还因为它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钧瓷窑变概述从技术上讲,钧瓷是中国瓷器生产中第一次正式应用铜红的瓷种。
钧瓷在宋代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瓷种,归功于“宋代钧瓷创造性地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铜红釉,为我国的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而打破了青白瓷一统天下的格局,开创了陶瓷美学的新境界,开启了明清两代的釉下彩的技术。
这种工艺彰显了河南禹州窑工的创造性,也只有在中国古代科技最发达的宋代才能够做到。
钧瓷之美,贵在色彩。
而色彩之美,贵在窑变。
由于窑变成色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传统烧制工艺很难有效控制,因此,钧瓷窑变被赋予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天人合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就是对窑变最好的解释。
钧瓷艺人对于釉色发生的特异变化,既不能说出原因又不能在生产中重复出现的,都简单地称之为“窑变”。
钧瓷窑变的重要因素是烧成技术,过去有“三分做、七分烧”之说,可见烧成的重要性。
“生在成型,死在烧成”“十窑九不成”已成为行内的共识。
窑工们一致认为烧钧瓷是靠运气、靠“天成”吃饭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是所有窑工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窑变之谜从钧瓷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困惑着历代窑工们,在此方面的研究、探索从没有停止,因此也就积累了一些经验,摸索出了一套烧成方法。
20 世纪80 年代末,要烧成一件“鸡血红”相当困难,所有的珍品都是靠运气“碰”出来的。
经过千百次实践、试验,禹州窑工对钧瓷的窑变原理有了新的认识:“窑变”是一种高温化学反应原理,所形成的色彩、纹路等一些艺术形式,都是其反应的结果。
钧瓷铜红釉呈色机制的初步研究
钧瓷铜红釉呈色机制的初步研究
红釉被称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以其古朴、浑厚、大气的色泽,充满
了神秘、浪漫的气息。
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元朝陶瓷革命,出现了类似天然红釉的钧瓷铜
红釉,其色泽红润细腻,是传统素釉的加倍浓烈,完全可以与体瓷相媲美,很受欢迎。
然而,在钧瓷铜红釉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如何调节钧瓷铜红釉的机制,学术界仍存在很多不
解之处。
近年来,学者们不断深入研究钧瓷铜红釉形成和机制研究,并做出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例如,赵宇波教授提出,进行钧瓷铜红釉呈色的关键是铜含量调控,推荐在800℃到900℃温度范围内,允许将铜含量从4%降至2.5%的技术条件。
在此基础上,结合传统制陶熔炼
试验及相关配料,又获得了更深入的研究结果。
此外,学者们还研究钧瓷铜红釉形成状态下含铜溶液的存在及其作用机制,提出了新的观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钧瓷铜红釉熔炼过程中,陶土必须有足够的空隙,以消除含铜溶液
产生的泡沫,从而实现最佳的烧制效果,而这也是形成钧瓷铜红釉的关键因素之一。
综上,研究钧瓷铜红釉的机制可以帮助釉料研发和陶瓷工艺制作,有利于给瓷器带来更漂
亮的釉色。
未来,在钧瓷铜红釉机制研究方面,还有更多工作要做,如研究钧瓷铜细菌和
抗蚀性机制等,以及建立完善的制瓷技术流程,以实现陶瓷行业的持续发展。
钧瓷窑变釉的形成及自还原法制备青瓷釉的研究
钧瓷窑变釉的形成及自还原法制备青瓷釉的研究钧瓷窑变釉的形成及自还原法制备青瓷釉的研究中华民族瓷器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青瓷釉是瓷器中的瑰宝。
而青瓷釉的制作技艺,特别是以自还原法制备青瓷釉的工艺,一直是瓷器制作领域的难题。
本文将从钧瓷窑变釉的形成入手,探讨自还原法制备青瓷釉的研究。
钧瓷窑变釉是中国古代瓷器生产中的一种窑变现象,其特点是瓷器在同一窑中可呈现出不同颜色的釉色。
窑变的形成,与窑内的还原气氛和釉料的成分密切相关。
钧瓷窑变釉的形成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还原气氛的形成,窑炉内烧制过程中产生的气氛,富含可燃性物质,如炭、炭化氢等,可以与釉料中的氧发生反应,从而使釉料还原,产生特殊的颜色变化。
另一种观点是釉料中含有微量的金属元素,如铜、铁、锰等,这些金属元素在高温下与还原气氛中的氧反应,产生独特的氧化物,从而呈现出窑变效果。
自还原法制备青瓷釉,简单来说,就是在瓷器烧制过程中,通过控制还原气氛和釉料成分,使釉料呈现出青瓷的颜色。
因为青瓷釉中含有较高比例的铁元素,所以实现这个过程需要控制还原气氛中氧气的消耗程度。
研究表明,低氧气含量的还原气氛有利于釉料中的铁元素还原成为二氧化铁,使釉料呈现出鲜艳的青色。
在传统的窑炉中,通过改变燃烧方式和燃烧材料,可以控制还原气氛。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采用无烟煤或木炭作为燃烧材料,因为这些材料可以产生较多的可燃性气体,从而使烧窑时形成的气氛呈现还原状态。
此外,在釉料的成分控制上,可以添加适量的含铁化合物,如铁矿石或黄土,以增加青瓷釉的铁含量。
在控制还原气氛和釉料成分的基础上,青瓷釉的制作需要严格的烧窑工艺和火候掌握。
温度、烧窑时间等因素也会影响青瓷釉的成色和质量。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瓷器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创新。
目前,青瓷釉的制作已经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如高温气氛控制技术和化学分析技术。
通过研究和分析不同材料的化学成分,可以精确地配备釉料,实现更精细的青瓷釉制作。
同时,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在烧制过程中模拟和控制气氛的变化,提高青瓷釉的成色一致性和稳定性。
钧瓷的“窑变”以及“窑变”的艺术美
钧瓷的“窑变”以及“窑变”的艺术美参考网|来源白海萍|作者赵蕊|编辑众所周知陶瓷是火的艺术而钧瓷经火产生“窑变”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妙的景观之一“窑变”之独特艺术美,则是其它产瓷区的品种无法替代的。
为什么称“窑变”呢?“窑变”表面是指在各种器型的胎体上施同一种釉料、人同一窑内经高温还原焰煅烧过程中,呈现千变万化之釉色。
最早应用铜红釉的钧瓷艺人在釉料中添加适量的铜还原剂精心控制烧造,使“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瓷器釉面展现出预想不到之艺术效果。
另据研究资料披露:“所有的钧窑系釉都是液一液分相釉,蓝钧釉的乳光蓝色和官钧紫红色窑变釉中的蓝色斑纹,都是釉中分相液滴引起的光散射效应”。
分析传统钧瓷技艺,作者感觉它十分讲究做足土、火、工“文章”。
土,即钧瓷原料的选择,讲究的是泥、釉的特质,考虑到原料的或粗或细、或纯或杂。
火,即钧瓷的烧成,讲究火的艺术——窑变特征。
烧窑时温度与气候的微妙变化,都会给钧釉的呈色带来很大影响。
工,即指做工之精细,手上的功夫。
讲究器型线条的流畅、体积的饱满、雕刻的严整、表面的处理等。
一般说,钧瓷名艺人的作品,往往在细微之处呈现功力非凡,也正因为有了上述的土、火、工三位一体,方才变幻出五彩斑斓釉色,质、色、型俱佳的古代钧瓷珍品。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千钧万变,意境无穷”、“钧瓷无对,窑变无双”等,都是对钧瓷色彩变化多端、巧夺天工的概括。
这是钧瓷不同于其他瓷种的主要特征,也是钧瓷在陶瓷史上最突出的贡献。
钧瓷的窑变打破了陶瓷史上青白瓷一统天下的格局,开创了瓷器釉色斑斓多彩的新局面。
而窑变的产生正是钧瓷工艺发展过程中创新求变的结果。
钧瓷的色彩与一般的彩瓷色彩不同,钧瓷的整个制作过程与青瓷工艺基本一致,但在釉的配方中创造性地加入了铜、磷等元素,改变了青瓷那种单纯的显色传统,使釉层呈现出乳光和红色。
神奇的窑变效果是钧瓷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长期以来钧瓷艺人追求的最高目标。
“窑变”的造型美钧瓷成品可分陈设与日用两大类,包括:鼎、炉、尊、瓶、罐、盆和碗、茶具、酒具;还见人物与动物品种。
铜红釉的科学研究——由钧窑说起
铜红釉的科学研究——由钧窑说起陈坤和【摘要】The reductive firing of copper-red glaze is based on the use of copper oxide as colorant. By using cop- per oxide as colorant creatively, furnace transmulation copper-red glaze of Jun kiln can be obtained and various furnace transmulaiton colors can also be generated, which totally changed the single color of green glaze china. Different basic glazes may produce different influence on color generation, and reducing atmosphere, reduction time and the temperature all play critical roles in the generation of glaze hues. Therefore, a strict and careful control of these factors should be exercised.%铜红釉以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还原烧成。
钧窑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多种窑变色彩,彻底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的单色格局。
铜红釉主要包括钧红、祭红、钧红花釉、郎窑红、三阳开泰、美人醉、郎窑花釉、玫瑰紫、火焰红、釉里红等。
铜红釉的各种基础釉料对呈色有不同的影响,还原气氛的轻重、还原时间的长短、温度的高低对釉面色调的影响更为关键,必须对这些因素严格掌握和控制。
浅析钧窑瓷器的釉色成因
浅析钧窑瓷器的釉色成因文章来源:尹家钧窑浅析钧窑瓷器的釉色成因尹建中钧窑瓷器是我国五大名瓷之一,而且独产禹州神垕镇,以其独特而神奇的自然窑变釉色著称于世,倍受人们的青睐。
从封建社会时代起它就是一种只贡皇宫贵族们清赏雅玩的高档品,曾有“黄金有价,钧无价”之说,可见其被人们的重视程度之高。
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与其它瓷不同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含有少量的铜,经过烧制釉色青中带红,犹如蓝天中的晚霞,而且色泽深浅不一,变化丰富,是青瓷工艺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我国传统高温色釉重要的是以氧化亚铁着色的青釉系统。
从原始青瓷到清代、唐代的越窑、宋代的龙泉窑、耀州窑、官窑、哥窑、汝窑等基本上都以烧造青瓷为主。
在宋代以前,青瓷是我国陶瓷生产中的主流。
宋代钧窑瓷器开始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新境界。
也成就了钧瓷在瓷林中的地位,那么这种色彩缤纷,瑰丽夺目的釉色效果是怎样烧成的呢?笔者根据多年的烧造经验现归纳如下:钧瓷大部分产品的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为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形成这样神奇釉色的主要原因经陶瓷专家分析是:钧釉和一般的陶瓷釉不一样,它是一种典型的二液分相釉。
什么是二液分相釉?就是在连续的玻璃相介质中悬浮着无数圆球状的小颗粒。
这种小颗粒称为分散相。
钧釉的分散相是一种富含二氧化硅的液滴状玻璃,连续相为富含磷的玻璃。
分散相的粒度介于40—200微米之间,比可见光的波长要小得多,因此能按瑞利定律散射短波光,使釉呈现美丽的蓝色乳光。
根据化学分析结果,钧釉在化学组成上的特点是三氧化二铝含量低而二氧化硅还含有0.5—0.95%的五氧化二磷。
钧釉的红色由于还原铜的呈色作用,红釉含有0.1—0.3%的氧化铜,还含有差不多数量的二氧化锡。
钧釉的紫色是由于红釉与蓝釉互相熔合的结果。
钧瓷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250℃—1270℃之间,采用还原气氛,还原还可以使三氧化二铁的含量降低,以便使分相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钧瓷铜红釉呈色机制的初步研究
钧瓷铜红釉呈色机制的初步研究田士兵;刘渝珍;张茂林;汪丽华;谢亚宁;王昌燧【期刊名称】《核技术》【年(卷),期】2009(032)006【摘要】利用同步辐射光源,对一枚带红釉的元代钧瓷表面进行了无损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分析(SR-XAFS).将釉中铜的相关标准谱作线性拟合,并与样品的近边图谱作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红釉层内,铜的存在状况为:37%的单价铜和63%的零价铜,零价铜主要以金属团簇或多聚体形式存在其中.而在红釉表面,则主要为单价铜.对延展边的处理结果表明,单价铜孤立地镶嵌在玻璃体网格结构中.铜的这些特殊存在形式导致了钧釉独特的光学性质.另外,采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光谱(SRXFS)分析技术,无损测定了釉中元素的分布特征,最后,尝试对这些复杂结构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总页数】6页(P413-418)【作者】田士兵;刘渝珍;张茂林;汪丽华;谢亚宁;王昌燧【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物理科学学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物理科学学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同步辐射实验室,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北京,10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34;K876.3【相关文献】1.钧红釉与铜红釉系列的研究之一——铜红釉郎窑红釉的研究与配方 [J], 刘志钧2.铜红钧瓷呈色与化学组成的关系分析 [J], 韩先荣;李融武;李国霞;李青会;赵文军;张金伟3.钧红釉与铜红釉系列的研究之一铜红釉郎窑红釉的研究与配方 [J], 刘志钧4.钧红釉与铜红釉系列的研究之二铜红釉美人醉釉的研究与配方 [J], 刘志钧5.钧红釉与铜红釉系列的研究之三铜红釉系列“三阳开泰”釉的研究与配方 [J], 刘志钧; 李新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故宫:钧窑瓷器大展(二)——民钧器皿类钧瓷.绚烂窑变
故宫:钧窑瓷器大展(二)——民钧器皿类钧瓷.绚烂窑变绚烂窑变钧釉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铜红窑变现象。
窑变本是陶瓷在烧成过程中,因釉料中含有多种着色剂而形成的偶然现象,但因色彩斑斓、纹理自然,遂逐渐成为一种特殊装饰。
钧釉窑变效果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局部窑变,即在天蓝釉局部涂抹含铜色料,烧成后形成紫红色斑块,色斑呈色虽自然天成,且形状、浓淡不一,但与底釉有较明显的分界线,“民钧”产品多属此类。
另一类是在天蓝釉中加入氧化铜,烧成后,天蓝、紫红两色交融、渗化,使整个釉面呈现斑驳陆离的视觉效果,各种色彩间无明显界线。
“官钧”产品中的海棠红、玫瑰紫等即属此类。
“釉具五色”清人蓝浦撰《景德镇陶录》记载:“均(钧)窑……釉具五色,有兔丝纹,红若胭脂,朱砂为最,青若苍翠,紫若墨者次之……若青黑错杂如垂涎,皆三色之烧不足者,非别有此样,俗取梅子青、茄皮紫、海棠红……天蓝等名。
”由于釉料化学组成及烧成气氛的差异,钧窑瓷器釉面呈现蓝、红、紫、绿、白等色交融的窑变效果,故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折沿盘,北宋,高2.8cm,口径18.1cm,足径10.5cm。
盘敞口,折沿,浅弧腹,圈足。
足内满釉,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
里、外施天蓝色釉,釉面有不规则的紫红斑块,犹如蔚蓝天空上的几朵红霞,绚丽多彩。
此盘胎体厚重、坚硬,釉层肥厚莹润,釉面有“蚯蚓走泥纹”,这也是宋代钧瓷的主要特征之一。
钧窑里天蓝外玫瑰紫釉折腰盘,北宋,高3.6cm,口径17.6cm,足径6.4cm。
盘撇口,浅弧腹,折腰,圈足。
里施天蓝色釉,口沿及器外施玫瑰紫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纹”。
此盘釉层肥厚,釉色光亮绚丽,造型别致,做工考究,属于民间钧窑烧造的器皿。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北宋—金,高4.1cm,口径8.3cm,足径2.9cm。
碗敛口,深弧腹,圈足。
胎呈褐色,质地坚致。
里、外施天蓝色釉,上有紫红斑,匀净光润。
口沿呈浅黄色,圈足涂褐色釉。
北方中原地区的民间钧窑系产品中,时常会在蓝色底釉上涂抹红(紫)色斑块。
釉色斑斓数宝钧——钧窑的鉴定解析(二)
釉色斑斓数宝钧——钧窑的鉴定解析(二)上一篇文章从钧窑名称的由来、窑址的发现、与鲁山窑的不同、烧制工艺、造型特点、款识特点等几个不同的方面介绍了宋代钧窑的特点,本篇文章将重点讲述北宋钧窑、金代钧窑、元代钧窑的鉴定辨伪的方法,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北宋月白釉出戟尊北宋钧窑的鉴定要点:北宋钧窑釉面具有蚯蚓走泥纹或者蟹爪纹的特征,并且在其周围有兔毛般的丝线状或有立体感的色点及针状的星点。
蚯蚓走泥纹或者蟹爪纹形成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由于在胚胎烘干过程中胎体干燥,发生了裂隙现象,随后上釉时釉水覆盖裂隙,渗入胎体中,造成釉面下陷,形成蚯蚓走泥纹;二是釉中所含的磷、钛、铁、铜、锡、钙、镁、钠、锰等十多种矿物成分,其中磷、钛、铜、锡四种最为重要,金属元素经火烧后熔点不一致,不能同时融化、冷却,即不能充分混合,形成蚯蚓走泥纹。
蟹爪纹蚯蚓走泥纹钧窑中有一种釉面开片的特殊品种,形成原因大概率是因为在瓷器烧制接近结束的时候,窑工将窑炉打开,炉内温度太高,而窑炉外温度相对要低很多,烧制的器物突然遇到冷空气而急剧收缩,进而产生开片。
钧窑以开片为奇,开片又称迸瓷,视如碎片,而指感光滑,就在釉裂开片中出现了人不可为的奇迹,有的形如囊瓜,如丝缕,蜘蛛张网等形式,神奇精妙,妙不可言。
在钧瓷釉层中有烧制过程中产生的气泡,具体的形成原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两次挂釉间隙形成的气泡,北宋钧窑在烧制时先烧底层的一层酱釉,然后再二次上釉,烧制面釉;另一种是釉质较为黏稠,器物上釉后在烧制过程中釉水中所含有的微量金属成分融化时产生的气泡,气泡到达釉面时破裂的痕迹形成橘皮棕眼,也可以使釉面出现气泡,产生乳浊现象。
钧釉和其他青瓷的最大区别是:它的釉层结晶结构呈现一定的纤维状,这种纤维状结构是主要的显色部分,气泡是无色的。
钧窑瓷器的釉层中含有无色的气泡,当光线由外部射入瓷器釉面后由于内部的纤维状结晶体形成折射现象,釉面含有的金属元素呈现不同的颜色,从而使钧窑瓷器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
钧瓷的主要特点及真伪鉴别
钧瓷的主要特点及真伪鉴别 钧瓷⼯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开创了使⽤铜的氧化剂作为着⾊剂的制瓷⽅法,在还原⽓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个新的境界,对后世各类窑变花釉,釉⾥红等⼯艺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其基本釉⾊是各种浓淡不⼀的蓝⾊乳光釉,蓝⾊较淡的称为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天青更淡的称为⽉⽩,其⾊调之恬美,溢于⾔表。
普通钧窑器物窑⼯⽆法掌握出窑时的釉⾊,从⽽产⽣五彩斑斓的窑变效果。
然⽽此种施⽉⽩釉的钧窑器物釉⾊均匀,需要窑⼯掌握⾼超的温度技巧⽅可不出现窑变现象,因此⽉⽩釉的钧窑器物⽐普通窑变钧窑更加难以烧造。
⽽官钧窑器物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烧造⼯艺,亦表现于其协调古朴的整体造型之中。
⾼⼤的仿青铜器式的花盆采⽤圈⾜的形式来衬托,并采⽤云头⾜的形式,将矮扁的器物底部悬空,增加其纵向的视觉效果,彰显了器物本⾝的沈稳⼤⽓⽽⼜不致显得过分压抑,从⽽达到整体器型的完美和谐,可谓别具⼀格。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中国传统陶瓷烧制⼯艺的稀世珍品,为中国著名的五⼤名瓷之⼀,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距今已有⼀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国之愧宝”。
⾃宋徽宗起被历代帝王钦定为御⽤珍品,⼊住宫廷,只准皇家所有,不准民间私藏。
在宋代就享有“黄⾦有价钧⽆价”,“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件”之盛誉。
秋季拍卖藏品甄选送⼀线拍⾏⼀五⼋,贰七四九,⼀零⼆六;钧瓷之所以受到⼈们的青睐和专家们的⾼度重视,⼀件钧瓷产品需具备以下⼏个重要因素:⼀是钧瓷的窑变艺术,钧瓷属北⽅青窑系统,其独特之处是使⽤⼀种乳浊秞,即通常说的窑变⾊釉。
⼊窑⼀⾊,出窑万彩,⾼温烧制后,会产⽣出如⼣阳晚霞、或如秋云春花等,是凝聚了中国劳动⼈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宋代钧窑瓷器的天青、天蓝、⽉⽩釉,匀净莹润,乳光内含,虽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由于中原地区地下⽔含量较少,⼟壤中的含碱量适中,所以⽆论是墓葬,还是窑藏出⼟的钧瓷,都很少有⼤块⼟锈粘结的现象,其釉质往往产⽣出类拔萃的钧瓷,令⼈赏⼼悦⽬。
钧瓷产品调研报告
钧瓷产品调研报告钧瓷是中国非常有特色的瓷器,素有“瓷器之极品”的美誉。
钧瓷始创于唐代,经过宋、元、明、清等历代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钧瓷的特点之一是釉色丰富多彩。
在制作过程中,通过不同的组合和控制烧制温度,钧瓷表面的釉色可以呈现出各种色调,如紫、蓝、绿、红等。
这些釉色绚丽多样,给人一种艳丽的感觉,成为钧瓷的一大特色。
钧瓷还以其独特的纹饰设计而著名。
在钧瓷的制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描绘、刻划等手法增加瓷器的艺术感。
这些纹饰可以是花草、山水、人物等,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唯美的享受。
钧瓷的质地也是其独特之处。
钧瓷的质地细腻,手感顺滑。
在观赏钧瓷时,不仅可以欣赏到其美丽的外观,还可以感受到其独特的质感。
这种细腻的质地使得钧瓷成为了收藏家们追求的对象。
在市场调研中,我发现钧瓷产品的销售情况不错。
首先,钧瓷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深受国内消费者的喜爱。
尤其是在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钧瓷作为礼品的销量较大。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品质和审美要求的提升,钧瓷作为一种高端瓷器也受到了一部分人士的青睐。
他们认为钧瓷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因此愿意购买并收藏。
另外,钧瓷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的销售份额。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备受瞩目,钧瓷作为中国特色瓷器,也随之受到了国际消费者的关注。
一些海外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对钧瓷情有独钟,不仅购买了大量的钧瓷作品,还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推广。
然而,钧瓷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制作钧瓷的工艺复杂,技术要求较高,因此制作成本较高,导致钧瓷的价格相对较高。
这使得一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选择了价格更为便宜的替代品。
其次,市场上存在一些伪劣的钧瓷产品,给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监管部门应加大力度,加强对钧瓷市场的监管和执法工作。
总的来说,钧瓷作为中国的传统瓷器,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份额和销售潜力。
钧红釉探索与烧制工艺
钧红釉探索与烧制工艺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产于中国河南禹州市,是世界上最早的铜红釉瓷的发源地,堪称一切窑变之祖。
河南禹州市神后镇是钧瓷的发源地和故乡,古代窑址遍及神后镇布周边,在禹州市境内有168处之多,尤以神后为中心,形成一个庞大的“钧窑”系延续千余年。
有诗赞曰“钧瓷始于唐,宋代盛名扬,光辉照寰宇,神后是故乡”。
多年来,对于钧瓷的历史、艺术、窑变艺术等的起源众说不一。
对钧瓷窑变釉系也众说不一,那么现在我根据史料,考古发现的各时期瓷片,对钧瓷的烧制、工艺及各烧成阶段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和大家交流,以求教于各名言之家。
一、创烧时期禹州市远在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人就从陶器生产到了唐代,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
在神后下白峪窑中出土的瓷器藏片,质地优良,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天津美院等专家教授曾亲临现场考察,都一致肯定了这次是一次重大发现。
禹州境内的碗药山(天然的釉土)和产铜矿石的大鸿寨山都距神后不远,这里又和烧唐代花瓷、青瓷的汝窑仅一山之隔,有博柔众长的条件,匠师们在花瓷工艺的基础上利用当地原料在青釉中加入少量的铜质,在还原气氛下成功烧制成高温窑变的红釉,可谓“水到渠成”了。
在民间铜红釉的发现有多种传说,一说窑工在长期的烧制中,积累了大量财富,而在唐宋时期冶炼业比较发达。
窑主在使用铜弧的过程中发现了铜红釉。
二说由于神后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当时的铜匠到神后立炉打制铜壶、盆、等器物销与各窑厂,在与铜匠毗邻交往中发现了铜红釉。
这与当时制瓷环境是分不开的,由于当时烧制瓷器时,时常有污火的现象,在还原气氛下,铜肖是很容易进入釉中的。
二、还原火的出现还原火的理论比较简单,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放出热量,其化学反应式为:C+O2=CO2谓之氧化火,反之,含C的燃料燃烧时若燃烧不完全就产生一氧化碳(CO),在高温作用下,一氧化碳及碳是活跃的,它可以使陶瓷中的氧化物还原,在烧制过程中降低闸门会使碳燃料就不能充分燃烧,就促使釉的余层氧化物如铜、铁还原,由于釉层中铜铁的变化比较显著,并因还原程度的不同和含量的不同而产生一些不同的颜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烧结果及分析
图3.8刚出窑总体图片
图3.9 样品
上图3.9是其中一组试片样品图片,四个样品编号分别 为17、23、29、35,它们分别为月白、天蓝、天青、铜 红,试片17月白样品中间出现了暗红,其他3种样品没出 现红色。总的来说试片样品的窑变不太明显,分析原因一 方面是由于样品试片比较薄,另一方面由于试片没有竖立, 与其他样品以及周围的气氛作用不明显。
3.2 苗家钧瓷窑变试烧
在禹州神垕镇有大大小小上百家钧窑,我 们选择了有一定实力和知名度的苗家钧窑进 行实验,
图3.6 抽屉窑பைடு நூலகம்
为观察窑炉不同部位出现窑变的情况,制作24试验样品,月白釉色的编 号为17~22;天蓝釉色的编号为23~28;天青釉色的编号为29~34;铜红釉色的 编号为35~40,三层总共六组试片,每组试验样品釉色分别为月白、天蓝、天青、 铜红,样品交叉放置,每层两组样品试片;另外制备了编号为1、2、3的三个完 整实验样品搁置在空隙较大的地方, 也放在窑炉的不同位置,进行窑变釉色实验。
国内外背景
国外利用现代手段分析古陶瓷进行的比较早。 比如 1936年英国的JW Mellor开始研究铜红釉着色机理; 1983年美国著名陶瓷学家Kingery和Vandiver首先发 现钧瓷釉具有液~液分相的结构等等。 在20世纪20年代,国内周仁先生和叶麟趾首先采用 科学手段对我国古代陶瓷进行分析研究,成为这个 领域的奠基人,后有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李家治、 张福康、陈显求、郭演仪等诸多学者在古代陶瓷技 术研究各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c) 6种铜红釉色钧瓷的K2O均值
(d) 6种铜红釉色钧瓷的CaO均值
从直方图(c)看出六种釉色中紫色系的K2O的均值含量总体上 都高于红色系,紫色系的K2O的均值含量高于3.80%,红色系的 K2O含量都低于3.80%,还有红色系中鸡血红、海棠红、酱中泛红 带蓝 K2O含量依次增加。 从直方图(d)看出六种釉色中紫色系和红色系的CaO均值含量 有很明显区别,红色系的CaO含量高于紫色系,紫色系的CaO的 均值含量低于9.60%,红色系的CaO含量都高于9.75%.
( a) 6种铜红釉色钧瓷的SiO2均值
(b) 6种铜红釉色钧瓷的 Al2O3均值
从图(a) 看出六种釉色的SiO2含量很高,基本上都在70% 以上,并且SiO2含量都很相近,还有红色系中鸡血红、海棠 红、酱中泛红带蓝 SiO2含量依次增加。 从直方图(b) 看出图Al2O3的含量也很接近 ,在9%左右。
517.8
0.323 0.295
紫红
土黄 蓝色 暗红
633.05 612.71
0.399 0.358 0.299
16 O b j e c t s 12 8 4 0 100 150 200 Diameter (mean)
鸡血红
10 O b j e c t s 8 6 4 2 0 100 150 Diameter (mean)
酱中泛红带蓝
2.2铜红系列古钧瓷微观形貌分析
通过上面统计分析: 红色系中海棠红 样品分相粒径的均值为114nm、鸡血红样 品分相粒径的均值为120nm、酱中泛红带 蓝样品分相粒径的均值为124nm; 红色系的 孔隙率都大于0.024。 它们的粒径大小有一定的差异,通过 统计孔隙率发现红色系的比紫色系的孔隙 率要大些. 这些尺度的分相还有一些小气泡小颗 粒这些因素对入射光的散射,对可见光的 选择性吸收导致了色彩缤纷的窑变。
4.2 四种釉色的色度图表示
为进一步分析窑变烧成的样品,科学全面地 界定这四种釉色。根据反射曲线,通过色度 坐标的计算原理。得到24个样品色度值如下 表。
编号 FJ005 FJ006 FJ007 FJ008 FJ009 FJ010 FJ011 FJ012 FJ013 FJ014
描述 紫红 暗红 深蓝 月白 月白 深蓝
紫色系样品显微结构的粒径分布
16 O b j e c t s 12 8 4 0 50 100 150 Diameter (mean)
6 O b j e c t s 4 2 0 150 Diameter (mean) 200
茄皮紫
葡萄紫
蓝中闪紫
O b j e c t s
16 12 8 4 0 100 150 Diameter (mean)
图3.2
图3.3
上图3.2中从上自下分别为天青釉、 月白釉 、铜红釉、每组四个试片分别 单独烧制,天青釉和月白釉只烧制出了半透明微乳浊玻璃釉,呈白色。并且 天青釉和月白釉这两组出现了裂纹,分析原因是由于釉的膨胀系数引起的, 还有就是釉层的厚度不均。再有就是由于是电炉氧化气氛的原因铜红四个试 样也没有铜红色釉烧制出来。 上图3.3为 天青釉和铜红釉四个试片为一组放在一起试烧,样品交叉放置, 目的是验证在高温氧化气氛下,会不会有铜离子的挥发,使铜离子漂移到旁 边的天青釉表面,而产生串色窑变对天青釉的呈色造成影响?由图可见,在 本实验条件下未发现铜离子漂移现象,也未对天青釉的呈色造成影响。
其中氧化铜的含量比较特殊:在蓝中闪紫 釉中只含有微量Cu,酱中泛红带蓝中也只含 有微量Cu, 葡萄紫 中CuO的均值为0.44%, 茄皮紫 中CuO的均值为0.42%,鸡血红中 CuO的均值为0.49% ,海棠红釉中CuO的均 值为0.35%。 对于两大色系而言 ,由硅酸盐玻璃着色 离子我们知道,Ti和Mn离子是紫色系陶瓷窑 变釉色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红色系列,Cu 是红色主要的着色元素。
4 试烧样品釉色分析
4.1同一瓷器表面不同部位釉色的波长和化学 组成分析 4.2样品釉色的色度图表示
从测得的FJ005到FJ028总共24个样品中, 选取4组10个样品,如下表4.2。
样品名称 描述 同一瓷器 样品编号 FJ005 FJ007 同一瓷器 FJ006 FJ008 同一瓷器 试烧窑变样品 FJ010 同一瓷器 FJ011 FJ012 FJ013 FJ014 FJ009 釉色 紫红色 深蓝色 暗红色 月白色 淡月白 色 深蓝色 紫红色 土黄色 蓝色 暗红色
3钧瓷窑变试烧实验
3.1实验室电炉窑变试烧实验
3.2 苗家钧瓷窑变试烧
3.1实验室电炉试烧实验
采用的釉料有铜红釉釉料、月白釉料 、 天青釉 料三种釉料, 进行了5组实验。分别单独烧制月白、 天青、铜红,还有将月白与铜红放在一组进行试烧; 天青和铜红放在一组进行试烧,以观察电炉气氛下 是否有窑变现象和串色窑变。
SiO2 73.01 72.03
P2O5 0.53 1.30
K2O 4.18 3.75
CaO 9.15 9.70
MnO n.d. n.d.
Fe2O3 0.84 1.05
CuO Tr Tr
Cu 190ppm 295ppm
图4.5样品FJ009是来自瓷器部位底部,受周围的影响较少,呈淡 天蓝,FJ010来自器物的凸肚,窑变呈深蓝色。通过波长测试 我们也发现FJ010在比较靠近短波的地方波峰突出,FJ009波 峰靠近长波地方波峰突出。 分析他们的化学组成表4.5我们发现发现P2O5和Fe2O3的含量差 异比较大。
2. 铜红系列古钧瓷化学组成分析 和微观形貌分析
2.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EDXRF)实验分析
2.2铜红系列古钧瓷微观形貌分析
铜红系列古钧瓷化学组成分析
实验方法: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测试。 样品选取: 选择了83个样品进行EDXRF实 验,其中紫色系包括葡萄紫11个、蓝中闪紫 15个、茄皮紫15个、红色系包括鸡血红12个、 海棠红15个、酱中泛红带蓝15个。 实验测得样品15种主量元素及 9种微量元素, 我们选取其中一部分画直方图数据进行分析。
上图4.3中 样品FJ005为紫红色,样品FJ007为深蓝,它们是来自同一瓷器的 底部不同部位。FJ005在光谱中出现了两个峰,短波峰较低,长波峰较高,样品 主要呈现红色偏紫;FJ007在光谱中出现短波波峰比较突出,色饱和度较高,样 品以蓝色为主。窑变颜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它们的反射率不同。 分析化学表4.3化学组成发现,化学组分总体上差异不大,FJ005的 Fe2O3含量 比 FJ007 的Fe2O3含量高,样品FJ005中含有微量的镍离子,而样品FJ007中没 有,微量的镍离子可能是FJ005出现带紫色一个原因。
铜红系列钧瓷窑变特点的 实验研究
目录
1.引 言
2.铜红系列古钧瓷化学组成分析和微观形貌分析 3.钧瓷窑变试烧实验 4.试烧样品釉色分析 5.试烧样品的微观结构分析 6.总结与展望
1. 引言
钧瓷原产于河南禹州神垕镇,是我国著名的瓷器之 一,在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钧窑) 中有着显著的地位。钧瓷和宋代的其他四种陶瓷相 比,其他四种陶瓷釉色比较少,相对单一,而钧瓷 的釉色窑变却十分的丰富多彩。 钧瓷的窑变,主要表现在其呈色方面,尤其是铜红 系列,它的着色机理十分复杂,各种因素相互影响, 因此探索其的窑变呈色变化一直以来是陶瓷研究学 者们的重要课题。
图3.10
图3.11
上图3.10中间的完整瓷器样品1,上的月白釉,将完整瓷器样品1放置在 几个铜红釉大瓷器之间。试烧后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周围都是铜红釉瓷器, 我们的样品1在瓷器中部烧制出了暗红色的窑变釉,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瓷器 中部的凸肚离铜红釉瓷器位置较近,使它更容易受周围其他铜红釉瓷器的影 响产生串色窑变。 上图3.11中完整瓷器样品2,上的是天蓝釉,将完整样品2放置在月白和铜 红瓷器之间,试烧后我们可以看出,在样品2中部的凸肚一圈烧成了深色的蓝 色釉。分析原因,应该是受周围的其他瓷器的影响。
Al2O3 FJ-005gout FJ-007gout 紫红色 蓝色 9.06 9.04
SiO2 73.69 7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