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完整版)土壤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课纲领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土壤学》课程编号ARGE3110英文名称Soil Science 课程种类本专业介绍选修课总学时36 理论学时36实验学时0 实践学时0 学分 2 预修课程地质学基础等合用对象环工、生态学专业本课程针对环境工程与生态学专业的特色与培育方案,在增强理论基础知识的讲解的同时,特别重申学生对土壤作为全世界生态系统构成和环境组分方面的认识。

并增添土壤污染和修复方面的授课内容。

适合增添土壤课程简介地理学教课内容,比如:土壤发生疏类,并增补我国主要土壤资源特色以( 200 字左右)及剖析,土壤资源保护等。

经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土壤的构成、性质、肥力等基知识的前提下,深入对土壤作为地球系统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组分的认识。

二、教课目的及任务本课程为专业介绍选修课,要修业生在系统学习土壤学课程的基础上,可以深刻理解环境可连续发展的内含,并进一步为环境污染诊疗与治理供给重要人材贮备与理论支撑。

该课程要修业生掌握土壤学的基本看法,认识并掌握土壤的基本构成份和土壤主要特征。

坚固建立土壤作为一种资源在农业生产以致整个公民经济发展以及在整个生态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土壤资源形成的自然因素及社会经济特色、掌握环境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掌握土壤的主要形成过程、土壤的发生学分类制、系统分类法的分类依照、掌握中领土壤资源的地理优势、开发特色、中领土壤资源的数目、质量、开发对策、世界土壤资源的现状及变化。

土壤资源利用的限制因素、系列规划和多目标决议、全领土壤资源的种类、土壤性质以及利用改进门路、掌握全国的土壤地理散布规律。

本课程支撑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要求1、 2、 3、4 和 5。

三、学时分派教课课时分派章节章节内容授课实验实践共计第一节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绪论重要性2 2 第二节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第三节土壤学科系统、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节矿物质土粒的粗细分级第一章土壤物质构成第二节土壤的颗粒构成和质地分类 41第三节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关系及其改进门路第四节土壤矿物质部分的矿物学构成和化学构成第五节黏土矿物的种类、结构特色和散布第一节土壤有机质的根源及其构成特色 1第二节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和腐殖质化过程1 第二章第三节土壤腐殖质的形成 1 土壤有机质第四节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净化方面的作用1第五节土壤有机质的动向均衡及其调控 1第一节土壤水的能态 1 第三章第二节土壤水运动和田间循环 1 土壤水第三节土壤对植物的供水 1第四节土壤水分情况的调理和合理用水 1第一节土壤通气性第四章第二节土壤氧化复原情况土壤空气和热量第三节土壤热量的根源及土壤温度情况2 情况第四节土壤热性质第一节土壤孔性第五章第二节土壤结构体的种类及结构性土壤孔性和结构第三节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和作用 2 性第四节土壤结构性的改良第二节第六章第一节土壤物理机械性土壤物理机械性第二节土壤耕性与耕种 1 和耕性第三节土壤耕种调控第一节土壤表面种类和胶体的带电性 1 第七章土壤胶体特征第二节土壤的阳离子互换吸附 1第三节互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5 4 2 2 1 3第四节土壤中的阴离子吸附第一节土壤酸度第二节土壤碱度第八章第三节影响土壤 pH 值的因素2 2土壤酸碱性第四节土壤的缓冲作用第五节土壤酸碱性与土壤肥力第一节土壤中的氮 1第二节土壤中的磷 1第九章1第三节土壤中的钾 5 土壤养分特色第四节土壤中的硫、钙、镁 1第五节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1第十章第一节土壤的形成和散布 1我国主要土壤类第二节我国的自然与土壤散布规律 1 3 型及其散布第三节我国主要土壤种类概括 1第十一章第一节土壤质量及评论 1土壤质量及土壤第二节土壤退化的种类 1 3 退化第三节土壤退化的恢复门路 1共计36 36 四、教课内容及教课要求(黑体,小 4 号字)绪论第一节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1、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2、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3、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4、土壤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1、土壤的看法2、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3、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及主要看法第三节土壤学科系统、研究内容和方法1、分支学科及研究内容2、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3、土壤学的研究方法习题重点: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的特别作用、土壤、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本章重点、难点: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土壤地理理论教学大纲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土壤地理理论教学大纲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土壤地理理论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土壤地理学》作为地理与资源环境系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重点阐述土壤剖析、土壤发生、土壤分类、土壤类型、土壤分布以及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等内容。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内 容 学 时第一章 绪论 4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 5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4第四章 土壤生物 2第五章 土壤水分 4第六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 4第七章 土壤物理性质 4第八章 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 4第九章 土壤溶液 2第十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 4第十一章 土壤分类 2第十二章 土壤主要类型 2第十三章 土壤空间分异规律与土壤分区 4合计 45第一章 绪论土壤与人类,土壤与地理环境,土壤概念(重点),土壤性质(重点),土壤剖面划分(重点),土壤地理学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难点),21世纪土壤科学发展展望作业:1.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2.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3.试从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证明地理圈中包含着土壤圈。

4.请亲自观察校园绿地或者附近农田林地,选择一个具体的单个土体,运用所学的知识阐述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并说明该土壤开放系统中的主导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质的来源和组成,土壤原生矿物,土壤矿物质形成与转化(难点、重点),土壤次生矿物(重点),土壤矿物质地理分布作业:1.土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2.试分析地壳和土壤中元素组成的异同点。

3. 试说明土壤次生粘土矿物的构造特征和共同特性。

4. 如何确定土体硅铁铝率与迁移系数,阐述其土壤地理意义。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参考模板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参考模板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Soil Science)一. 基本信息课程编号:C6U2118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层次:本科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开课学期:第五学期总学分:2.0总学时:32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二. 课程教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应以下基本知识:1. 掌握上壤学的基本概念:决左肥力的物质基础的组成和性质:2. 上壤固相部分的基本性质;3. 上壤肥力因素的存在状况及调控措施;4. 掌握建立和形成土壤学科的物理,化学原理。

5. 运用上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上壤资源的野外调查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和改良上壤资源的方法和措施,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产生的有关上壤环境问题。

三. 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介绍上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上壤和上壤肥力的槪念、上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学的分支学科及主要研究内容,土壤学的研究方法。

基本要求:1. 使学生了解上壤在农业生产及丄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2. 理解上壤作为自然资源的特点及保护上壤的重大意义:3. 掌握上壤和上壤肥力的槪念及正确认识土壊的几个基本观点:4. 了解上壤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动态,明确丄壤学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任务。

重点: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槪念。

难点:土壤肥力的生态学意义。

第二章:岩石矿物的风化与土壤母质的形成教学内容:上壤矿物质的矿物学组成,次生矿物的种类、构造、特性以及其对上壤形成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

基本要求:1. 理解上壤的矿物学组成、化学组成和上壤质地对上壤物理,化学性质和上壤肥力的影响。

2. 掌握髙岭石、蒙脱石,伊利石三大类粘粒矿物的晶层构造特点和性质。

3. 了解粘土矿物形成的理论及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重点:上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和硅铝铁率。

难点:三大类粘粒矿物的晶体构造特点。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教学内容:上壤有机质的来源及其组成、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上壤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土壤有机物质的性质。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

土壤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土壤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农业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为农业生产提供基础支持。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划和指导土壤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土壤的定义、性质和分类;2. 掌握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3. 理解土壤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和影响;4. 学习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改良的方法;5.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土壤的概念和土壤形成过程;2. 土壤的物理性质:颗粒大小、结构、密度等;3. 土壤的化学性质:酸碱度、养分含量等;4. 土壤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蠕虫等;5. 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养分吸收、根系结构等;6. 土壤环境保护与土壤污染治理;7. 土壤改良技术:施肥、耕作措施等;8. 实验教学:土壤采样、分析和测试方法。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教材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土壤学的基础知识;2. 实践教学:组织实验课、野外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 讨论与互动:开展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形式,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土壤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五、考核方式1. 期中考核:开展笔试、实验报告等形式,考察学生对土壤学知识的掌握情况;2. 期末考核:进行综合能力测试,考查学生对整个学期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实践表现:评价学生在实验实践中的参与度和表现;4.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土壤学概论》等权威教材;2. 实验器材:提供土壤采样器、pH试剂等实验工具;3. 资源平台: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学生在线学习和交流。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土壤学概念及概论第二周:土壤的形成和分类第三周:土壤的物理性质第四周:土壤的化学性质第五周:土壤的生物学特性第六周:土壤与植物的关系第七周:土壤环境保护与治理第八周:土壤改良技术第九周:实验课程安排第十周:复习及期中考试八、总结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土壤学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和规划,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土壤的概念、特性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Soil Science)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C6112118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层次:本科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开课学期:第五学期总学分:2.0总学时:32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教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应以下基本知识:1.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决定肥力的物质基础的组成和性质;2.土壤固相部分的基本性质;3.土壤肥力因素的存在状况及调控措施;4.掌握建立和形成土壤学科的物理,化学原理。

5. 运用土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土壤资源的野外调查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和改良土壤资源的方法和措施,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产生的有关土壤环境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介绍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学的分支学科及主要研究内容,土壤学的研究方法。

基本要求:1.使学生了解土壤在农业生产及土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2.理解土壤作为自然资源的特点及保护土壤的重大意义;3.掌握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及正确认识土壤的几个基本观点;4.了解土壤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动态,明确土壤学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任务。

重点: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难点:土壤肥力的生态学意义。

第二章:岩石矿物的风化与土壤母质的形成教学内容:土壤矿物质的矿物学组成,次生矿物的种类、构造、特性以及其对土壤形成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

基本要求:1.理解土壤的矿物学组成、化学组成和土壤质地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2.掌握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三大类粘粒矿物的晶层构造特点和性质。

3.了解粘土矿物形成的理论及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重点: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和硅铝铁率。

难点:三大类粘粒矿物的晶体构造特点。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教学内容: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其组成、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土壤有机物质的性质。

土壤植物地理学实验课教学大纲

土壤植物地理学实验课教学大纲

土壤植物地理学实验课教学大纲一、实验课程体系设置二、教学大纲土壤植物地理学(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作为自然地理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主要学习的内容包括土壤学和植物学基础知识,即土壤的基本性质与土壤的发育,植物的形态与植物的基本类群;土壤与植物间相互作用关系;土壤植被的分布规律;世界土壤与植被分布的类型几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该门课程将土壤地理学和植物地理学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进行讲授。

教学目的是使同学掌握土壤与植物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规律、分布特点及土壤与植物之间在形成、分布等方面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以及土壤植被系统对自然地理环境及地理环境其它各要素尤其是与气候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三)使用教材1、土壤地理学朱鹤健何宜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植物地理学(第三版)武吉华张绅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四)考核方式实验操作(五)实验课内容实验编号00903001实验名称显微镜的使用及植物细胞观察实验学时3实验目的认识及学习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结构。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必修。

实验内容(1)、显微镜结构的认识(2)、使用显微镜应注意的事项(3)、洋葱表皮细胞的观察实验编号00903002实验名称植物组织观察实验学时3实验目的认识及学习玉米根尖纵切片结构。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必修。

实验内容(1)、观察玉米根尖纵切片(2)、绘玉米根尖组织结构图实验编号00903003实验名称植物茎的构造实验学时3实验目的认识及学习南瓜茎横切片结构。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必修。

实验内容(1)、观察南瓜茎横切片(2)、绘南瓜茎内部构造图实验编号00903004实验名称植物叶的构造实验学时3实验目的认识及学习夹竹桃叶内部构造。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必修。

实验内容(1)、观察夹竹桃叶切片(2)、绘夹竹桃叶内部构造图实验编号00903005实验名称校园被子植物观察实验学时3实验目的认识校园内常见的被子植物名称与类群; 了解其枝、茎、叶的形态区别。

《土壤地理学》讲授提纲,第一章

《土壤地理学》讲授提纲,第一章

《土壤地理学》讲授提纲上篇土壤学基础第一章绪论Soil is the biologically active, structured porous medium that has developed below the continental land surface on our planet. Soil is an essential and dynamic part of the environmental system, existing at the interface of the geosphere, hydrosphere, biosphere and atmosphere.§1.1土壤的基本概念一、不同土壤学家对土壤的定义(土壤概念及土壤科学的发展历程)1、中国古代的朴素观点:有关“土”和“壤”的解释。

2、16—18世纪①、Van Helmont(范·赫尔蒙特):土壤是植物的立地条件,和水分的供给者。

②、A. D. Thaer(泰伊尔):“植物腐殖质营养系统。

”认为腐殖质是土壤中植物的惟一营养物质。

3、19世纪:开始探讨土壤的形成机理(土壤发生学说的开端)。

①、1840年:德国化学家J. V om Liebig(李比希):“矿质营养学说”。

认为土壤的矿质养料是植物吸收的主要营养物质,由于植物的长期吸收,致使土壤矿质养料储量减少,必须通过施用化学肥料如数归还土壤,才能保持土壤肥力的永续不变。

②、19世纪下半叶,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研究和定义土壤,解释土壤的发生:土壤是岩石风化过程的产物。

代表土壤学家有:德国地质学家F. A. Fellow(法鲁), F. V. Richthofen(李希霍芬), E. Ramann(拉曼)。

4、19世纪70—80年代:著名的俄国土壤学家B. B. 道库恰耶夫提出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分布的地带性学说”。

从而奠定了现代土壤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土壤 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土壤  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土壤教学设计一、课题来源《土壤》一节本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五章的教学内容,恰逢在教学期间遇到每年一度的“世界土壤日”,世界土壤日为每年的12月5日,旨在宣传健康土壤的重要性,倡导土壤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每一年的土壤日主题都不同,旨在通过应对土壤管理中日益严峻的挑战,防治土壤退化,提高土壤意识,鼓励社会改善土壤健康,从而提高人们对维护健康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重要性的认识。

此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官网上发布的一则消息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正在迅速流失。

黑土素有“土中之王”的美称,我国东北地区拥有全世界三大黑土之一,广袤的黑土是民生之本,人们通常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黑土的肥沃。

然而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对于土壤的侵蚀是的黑土层逐渐变薄,土壤肥力急剧下降,粮食产量受到严重影响。

二、教学目标1.常识:学生能够准确地阐释土壤的概念,完整说出土壤的组成成分,了解土壤的颜色和剖面结构,2.学识:掌握观察土壤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说明土壤最核心的特征,了解从母质到土壤的形成过程。

3.见识:使学生理解土壤肥力的大小取决于土壤中各要素协调能力的高低。

4.意识:认识到土壤不仅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还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实验设计1.实验内容实验一:主实验:土壤成分探究子实验:土壤中水分、空气、有机质的探究实验二:土壤质地的测定实验三: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观察与性质鉴定虚拟仿真实验2.实验创新在验证土壤中成分时,利用酒精燃烧土壤,验证有机质成分的存在与多少;利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观察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与性质鉴定。

3.教学方法实地考察、实验探究、虚拟野外实验、问题驱动法四、教学过程提出问题一:土壤中除了土还有哪些成分?你如何验证它们存在土壤之中?探究1:验证土壤成分——空气,观看实验视频并记录相关现象,你观察到了什么?结论:有气泡产生,说明土壤中有空气探究2:验证土壤成分——水分,观看实验视频并记录相关现象,你观察到了什么?结论:烧杯壁出现水珠,说明土壤中有水分探究3:验证土壤成分——有机质。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1301006课程名称:土壤地理学英文名称:Soil 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总学时:54(含实验)学分: 2.5 适用对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先修课程:地质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中专业基础课之一,为专业课的开设和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本课程主要讲解土壤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

通过对土壤地理学基本理论、土壤分类基本方法和土壤属性的理解与应用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该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打好必要的基础。

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认识土壤、分析土壤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土壤地理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土壤问题,进一步利用、控制和改造土壤,改善生态环境条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同时,该课程重视新理论、新技术的探索,并结合经济建设的实际和具体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素质。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该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注重能力培养,采用课堂讲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系统学习,通过具体的实验、实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土壤地理学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在土壤类型判读上要求在野外进行实地实习。

根据土壤地理学内容杂、理论性较强的特点,采用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授课结合的方式。

(四)实践环节本课程实践性较强,需要进行室内实验分析和野外实习。

1、名称:土壤地理学实验;土壤地理学野外实习2、主要内容与要求:掌握土壤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常规方法及操作;掌握土壤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土壤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三章

土壤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三章
时间因素
土壤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时间才能 形成肥沃的土壤。
土壤形成的地理分布
地带性分布
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 土壤的形成和分布也存在明显的 差异。例如,热带雨林地区的土 壤富含有机质,而沙漠地区的土
壤则贫瘠。
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布是指那些不受当地 主要自然条件限制的土壤分布,
土壤地理学电子教案 第三章
https://
REPO壤类型与分类 • 土壤与环境的关系 • 土壤的保护与利用 • 案例分析
目录
PART 01
引言
REPORTING
WENKU DESIGN
主题简介
土壤地理学概述
介绍土壤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内 容、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帮助 学生对该学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2
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人的 需求。
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加强土 地管理、保护生态环境等。
3
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
保障食品安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等。
土壤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政策
法律法规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土壤保护的责任和义务,规范人类活动 对土壤的影响。
详细描述
该地区土壤的形成受到气候、地形、母质、生物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决定了土壤的水热状 况和干湿变化,地形影响了地表物质的再分配,母质为土壤提供了物质基础,生物活动参与了土壤有机质的形成, 而人为活动则通过耕作、施肥等手段深刻地改变了土壤的性状和肥力。
某地区土壤类型案例
总结词
土壤分类与分布规律

邵阳学院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邵阳学院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01000108课程英文名称:Soil Geography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学分:4 总学时:64 理论学时:44 实验学时:20编写人:王钰菲审定人:莫晓红一、课程简介(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并且通过土壤调查、制图等一系列方法和手段,来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这一目的。

这门课程是高等院校地理专业所必修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土壤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除了安排有课堂学习外,还有室内与野外的实习,以培养学生初步野外工作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以下内容:土壤与土壤圈的概念,土壤地理学简介;土壤物质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生态系统与土壤物质循环过程;土壤成土因素学说和成土过程,以及世界主要土壤分类体系;主要土纲及其地理分布,土壤区划和土壤被结构;土壤资源、土壤质量评价、土壤退化及其防治对策;土壤地理调查与遥感解译方法、土壤地理信息系统。

(四)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为地貌、土壤、水文、区域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以及环境学概论等后行课打下一定的地质基础。

二、课程教学总体安排(一)学时及学时分配建议学时分配表(二)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教材李天杰,赵烨,王云编著《土壤地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参考书目.(1)朱鹤健,何宜庚.土壤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南京大学等.土壤学基础与土壤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3)刘兆谦. 土壤地理学原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4)伍光和,潘树荣,王乃昂.自然地理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夏正楷.第四纪环境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三)课程考核方式根据土壤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并结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及实际教学方式,其考核采用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1)闭卷考试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土壤地理学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60%;(2)实验技能考核:从学生完成各项实验的状况,撰写实验报告的状况评定,占总成绩10%;(3)野外实习考核:主要考查学生活学活用土壤地理学理论、学生的土壤地理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依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占总成绩20%。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2.课程名称:土壤学3.学时/学分:32/2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园林教研室5.先修课程:6.面向对象:园林专业大二学生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程2.课程目标:土壤学是论述土壤对生物(特别是植物)及其环境影响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土壤学作为农业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广泛服务于农业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建设、区域治理、资源利用与保护等。

学习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土壤基本物质构成及其理化属性、土壤形成的条件、过程、性质和土壤类型特征、我省主要土壤的质量特点及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以及通过实验和课程实习,使学生掌握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培养和训练学生观察认知土壤、分析和研究土壤、保护和利用土壤的知识和技术,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绪论(一)具体教学内容1.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1.1土壤的概念1.2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1.3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及主要观点2.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2.1分支学科及研究内容2.2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2.3土壤学的研究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

(三)学生掌握要点土壤的概念、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四)思考题1.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的特殊作用是什么?2.什么是土壤、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第一篇土壤组成和性质第一章土壤矿物质(一)具体教学内容1.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1.1土壤矿物质的主要组成1.2土壤的矿物组成2.粘土矿物2.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2.2非硅酸盐粘土矿物3.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3.1风化和成土作用与粘土矿物组成的关系3.2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二)教学重点难点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三)学生掌握要点土壤的矿物组成(四)思考题1.何谓土壤矿物质?2.土壤矿物质的组成。

《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土壤、生物在地理环境要素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

2.掌握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差异性规律,揭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学好地理科学其它课程打好基础。

3.通过实验、实习,让学生掌握实验、实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强化技能训练,加深对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并在实践中学会土壤与生物资源的质量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知道如何采取切实有效地合理措施,促进土壤与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4.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要联系本地的土壤资源、生物资源等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情感,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39
40
41
42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1]李天杰,赵烨,张科利,郑应顺,王云.《土壤地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殷秀琴,侯威岭,李贞.《生物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2.主要参考书
[1]朱鹤健,何宜庚主编,《土壤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2]潘淑荣,陈炳涛著,《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植物与土壤地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植物与土壤地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植物与土壤地理学实验》教学大纲Experiment of Phytogeography and Pedogeography课程编码:21452006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0.5计划学时:16学时课程属性:实验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师范类)参考资料:杨士弘主编,《自然地理学实验与实习》,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

马丹炜,《植物地理学实验与实习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于耀先.李殿杰主编,《自然地理学基础实验实习》,1997年。

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目的是使同学掌握土壤与植物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规律、分布特点及土壤与植物之间在形成、分布等方面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以及土壤植被系统对自然地理环境及地理环境其它各要素尤其是与气候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本门课程主要学习的内容包括土壤学和植物学基础知识,是地理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所开实验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及加深课堂教学的理解,要求学生了解有关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掌握基本技能,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土壤与植物地理分析能力和技巧,使学生在地理学科领域具备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以后能胜任中学地理教学及带领中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并且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有关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土壤与植物地理分析能力和技巧,使学生在地理学科领域具备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以后能胜任中学地理教学及带领中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并且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1.掌握自然土壤剖面的层次;掌握野外取样方法、样品处理和保存方法。

掌握土壤机械组成、水分、PH值、速效养分测定技术方法。

2.对土壤地理研究的实验室研究技术和方法有一点感性认识。

3.对土壤粒级、土壤机械组成、土壤PH值、速效养分有更深刻的认识。

4.掌握掌握显微镜下观测不同类型植物形态特征的方法,通过对比获得定量的和直观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地理科学专业
(二)教学目的
土壤地理学是地理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其目的在于为评价、改良、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发展农、林、牧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土壤组成和性质、土壤发生、土壤分类方法及各土类的介绍,使学生掌握该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理论,为学生学习和综合分析其他专业课奠定基础。提高学生认识土壤、分析土壤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初步利用土壤地理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土壤问题,进一步利用、控制和改造土壤,改善生态环境条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同时,该课程重视新理论、新技术的探索,根据本课程专业性及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安排了较多的室内和野外实验实习,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介绍内容有:土壤剖析(土壤形态、土壤组成和土壤性质)、土壤的发生过程以及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土壤分类(发生学、诊断学和中国发生学土壤分类);土壤类型;土壤分布;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在系统介绍土壤地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反映现代土壤地理学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素质。根据土壤地理学本身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本课程同时还配合了土壤室内分析,土壤样品采集、数据处理,野外实习等方面的实习内容。
(六)学时分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教学时数
总计72学时,其中讲授54学时,实验18学时。另外,安排室内实验、野外实习18学时作为实践性教学环节。
(五)教学方式
该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注重能力培养,采用课堂讲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系统学习,通过具体的实验、实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土壤地理学更深的理解和掌握。在实践中,通过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授课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