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民歌的区域性特征_赵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部方言区指广西的右江、邕江以南地区 和 云南省文山州的南部。语言自称有 “土话” ( 桂南和桂西南地带) 、“侬话”( 德靖和岘广两 个土语区) 、“岱话”( 云南文山州南部和广西龙 州的龙金垌) 等, 地域上与越南山水相连, 语 言与国外相应的土、侬、岱语相通。方言内部 又可分为邕南、左江、德靖、岘广、文麻 5 个 土语群。与之相对应, 这些地区也形成了壮族 民歌的南路风格, 即 ( 二) 南路色彩区。这一 色彩区也可分为三个色彩小区: ¹ 桂西南区: 包 括靖西、德保、那坡、天等、大新等县在内的 壮语南部方言区桂西南次区各土语群的民歌; º左江区: 包括扶绥、崇左、龙州、宁明、凭 祥等县市在内的壮语南部方言区左江次区和壮 汉杂居区各土语群的民歌; » 桂南区: 包括钦 州、上思、防城等县市在内的南部方言区桂南 次区和壮汉杂居区各土语群的民歌。南路各小 区的歌调色彩多以 la 、re 为主音的四声音调。
区: 包括右江上游的百色、田阳、田东、平果 等县市; º中路中区: 包括河谷地带的隆安、南 宁、邕宁, 大明山区的武鸣、宾阳、上林、马 山等县市, 这里是中路民歌综合色彩的典型地 区; » 中路东区; 包括郁江两岸的横县、贵港、 桂平等县市, 其民歌多以北部方言或汉语粤方 言传唱。
三、壮族民歌色彩区风格透视
其变体有三句歌、长短句歌、嵌句歌 ( 即 五字上下句中间嵌进三字句或七字上下句中间 嵌进三字句或五字句) , 如 “田早犁早耙, 又早 插, 莫给跨时令; 我们年纪轻, 惜光阴, 让青 春美好”。还有减字歌 ( 第一句只有三个字的四 句歌, 也叫 “三字头”) , 如 “连就连, 我俩结 交订百年; 哪个九十 七岁死, 奈 何桥上 等三 年”。和勒脚歌 ( 即八句二段词 “勒”成十二句 三段来唱, 其词序为: “一、二、三、四句为第
·30·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季刊) 1999 年第 2 期
的河池、宜山、天峨、南丹、都安、忻城、环 江、罗城、融水、融安等县市在内的壮族北部 方言区桂北次区各土语群的民歌, 其特色是多 以 sol 或 do 为主音的三、四声腔, 使用五、六 声调式; » 桂东北区: 即融江与黔江以东, 包 括广西自治区的柳州、柳江、柳城、来宾、武 宣、象州、鹿寨、龙胜、三江、阳朔、恭城、蒙 山、钟山、贺县等县市, 以及广东省的连山县 和怀集县在内的壮语北部方言区桂东北次区和 壮汉杂居区各土语群的壮族民歌, 这里大量的 歌腔是以 so l 为主音的三、四声腔, 使用五声调 式。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如吟如诉, 或载歌载舞, 常伴随着民俗活动演 唱, 形成了山歌、小调、叙事歌、习俗歌、儿 歌和摇儿歌等不同的体裁类型。又由于各地方 言土语不同, 造成民歌音调色彩的变异, 形成 了各路不同的民歌风格。正是这些不同的民歌 风格, 即所谓民歌的区域性特征, 从不同的角 度共同体现着壮族民歌的独特风采。
二、壮族民歌的色彩区域划分
广西中南部、郁江、邕江、右江河谷, 包 括大明山区在内的东西狭长地带 ( 有十余个县 市) 是南、北两大方言的混杂区域, 他们大部 分使用北部方言, 习唱北路民歌; 一部分使用 南部方言, 习唱南路民歌。由于两种方言、两 路民歌的并存与交流, 南、北二路的特色音调 在这里均有所体现并融合, 使之形成了一个具 综合 色彩的独特的第三个民歌风 格区, 即是 ( 三) 中路色彩区。又因两路民歌并存、融合的 程度不同而分为如下三个色彩小区: ¹ 中路西
·28·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季刊) 1999 年第 2 期
壮族民歌的区域性特征
赵 毅
一、壮族民间歌唱活动概况
壮族素以 “善歌”著称, 是一个爱好歌唱 的民族, 远古以来就在集体生活和集体劳动中 形成了集体歌唱的传统。这一传统集中表现为 “歌圩”活动。壮族传统歌圩, 是壮族人民对歌 的圩场, 也称 “浪花歌”、“会歌”、“圩会”等, 原以祈天乐神、会歌择偶为主要内容。相传是 原始社会群体生活的产物。歌圩按场合地点或 按时间又有野歌圩和夜歌圩之分。野歌圩, 壮 语称 “窝埠坡”或 “欢陇垌”, 指在野外举行的 圩会, 通常在三月三、中秋节、春节、中元节 等节季进行。参与者少则一两千人, 多达两三 万人。是时, 壮族青年男女, 穿着节日盛装, 带 着五色糯米饭, 一群群从四面八方赶来, 如潮 似海地聚集到山坡上对唱山歌, 歌圩是青年人 社交的场所, 一般以对唱情歌为主, 先由男问 女答, 自我介绍, 情投意合以后, 才开始唱成 套的初恋歌、赠礼歌、别情歌、约会歌等。现 代歌圩不全唱情歌, 也有唱其他题材的民歌, 但 凡天文地理、古今故事、农事生产, 以及各种 社会生活等, 无所不唱, 内容相当广泛、丰富。 夜歌圩, 壮语称 “欢江栏”, 意为在村中某一家 里举办的歌会, 通常是家庭办满月酒宴或红白 喜事时请来许多远亲近邻在夜里举行的盘歌对 唱娱乐活动, 以知识性盘歌为主, 相互对答, 通 宵达旦。其内容常见的有古歌、造屋歌、农事 歌、花果歌、猜谜歌等。不论是野歌圩、夜歌 圩, 所唱的歌均为当地即兴编唱的山歌调, 俗
壮族民歌的歌词, 常见以五字上下句为主, 七字上下句次之。有严格的对仗规律, 结构严 谨, 多为腰脚韵体, 即不但用脚韵, 句中还要 有腰韵。基本形式是五字 ( 或七字) 四句为一 段, 通常称之为 “四句歌”。如 “衣袖摇摇去哪 块, 衣袖摆摆去哪村? 妹在桥头等一等, 哥带 月饼往后跟”。歌词第一句尾字 “块”与第二句 中间 的 “摆”字 组 成 腰 脚 韵, 第 二 句 尾 字 “村”与第三句尾字 “等”组成偶单句脚韵, 第 三句尾字 “等”又与第四句中间的 “饼”字组 成腰脚韵。
赵 毅: 壮族民歌的区域性特征 ·29·
一段; 五、六、一、二句为第二段; 七、八、三、 四句为第三段) , 如:
1. 鹧鸪鹧鸪咧, 2. “提铁”再蹄叫; 3. 三月春分到, 4. 比高低争雄。 5. 在草里做巢, 6. 羽毛多美丽; 1. 鹧鸪鹧鸪咧, 2. “提铁”再蹄叫; 7. 我放狗猎赶, 8. 你赶忙躲逃; 3. 三月春分到, 4. 比高低争雄。 勒脚歌, 又称 “欢三跳”、“马蹄勒”、“勒 脚欢”、“三爪欢”等, 是壮族民歌中一种很重 要又很特殊的形式。即一首歌里主要歌句按照 一定的格式分别依次复唱, 前后呼应, 连环相 扣, 形成有规律地回旋复迭为主要特征的歌式, 其结构是由上下句为一联, 两联为一段, 一首 歌三段。第一段是整首歌的内容、形象、韵律 和主题的高度概括; 第二、三段紧扣中心加以 阐述, 内容扩展, 层层深化, 不是简单的再现, 更不是机械的重复, 而是反映其内在的联系, 相 互映衬, 融为一体。 有关勒脚歌体的表现形式及艺术特点的记 载, 自古有之。明代张祥诃的 《粤西偶记》中 就有记述: “亻良人之为歌, 五言八句, 歌时叠作 十二句, 多用古韵, 平仄互押或隔越跳叶, 曲 折婉转, 喃喃呢呢。”这种重沓叠唱的章法结构, 是由原始时代的 群体活动及歌唱形式发展而 来。作为原始的劳动歌谣, 这种形式是由劳动 动作节奏的反复及协调集中的劳动方式而产生 的, 是壮族最典型的民歌形式, 它包含排歌、押 腰脚韵、韵味迭起成势和节奏反复、感情升腾 等长处, 成为壮族人民抒发大喜大悲情感的传 统形式。 壮族民歌唱词中的这种特殊的腰脚韵体和 勒脚形式, 也被广泛地运用到曲艺和戏曲之中, 是构成壮族音乐独特韵味的重要因素之一。 壮族民歌的曲调抒情流畅, 优雅动听。五、 六十年代上演的壮族歌舞剧 《刘三姐》( 后又改 编成电影) , 通过宣传媒介四海传播, 早已被世 人所认知和倾倒。其原始民歌音调在壮族民间 世代传承, 乃古代越人歌唱之遗音。这些多姿 多采有民歌音调, 或高亢嘹亮, 或婉转明快, 或
赵 毅: 壮族民歌的区域性特征 ·31·
称。有按时间不同称 “夜晚欢”、“白日欢”; 按 流行地区不同的有如 “北山欢”、“罗圩欢”等; 按自称不同谓之 “欢越”、“欢侬”、“欢雅依”等; 按衬词不同有 “欢嗳”、“欢咦”等。若按词体 结构论之, 则有 “五字欢”, 即五言四句欢, 押 腰脚韵, 曲调一般为上下句结构 ( 这是 “欢”类 民歌的基本形式) 。其变体有桂北壮汉杂居区常 用的 “七字欢”( 因受汉族民歌的影响, 将五字 欢扩充为七字, 但仍保持四句式和腰脚韵等基 本特点, 曲调一般仍为上下句结构, 重复变唱 成四句为一段) , 流行于桂中部分地区的 “嵌句 欢” ( 也叫 “三五韵”、 “三步欢”、 “三顿欢”、 “跳脚欢”等, 由于在五字上下句间嵌入一个三 字句, 使之构成了长短式三句歌, 曲调变化重 复一次, 成为六句歌) , 还有严格的五字三句歌, 即 “三句欢”, 以及 “勒脚欢”等。“勒脚欢”又 称 “欢三跳”、“三爪欢”、“马蹄勒”, 即象马走 路一样, 后蹄踏着前蹄的脚印走之意, 有五字 句、七字句、嵌句、单勒脚、双勒脚等形式, 均 脱胎于五字四句欢, 用腰脚韵体, 其中双勒脚 最为盛行, 其歌词的回旋重复法和曲调的变唱 重复 法, 使之成为民歌中最富有 特色的歌体 ( 限于篇幅, 谱例从略) 。
民歌的色彩区域划分是以各地民歌的风格 特征为依据的。根据壮族民歌的区域性特点, 大 致可划分为北路、南路和中路三大色彩区, 或 叫民歌风格区。风格区下又各包含三个色彩小 区。如图示:
桂西北区 北路色彩区 桂北区
桂东北区 中路西区 壮族民歌 中路色彩区 中路中区 中路东区 桂西南区 南路色彩区 左江区 桂南区 就语言而论, 壮语是由北部方言和南部方 言组成的。北部方言区指从广西的驮娘江、右 江、邕江一线附近及其以北地区和云南省的邱 北、师宗、富宁、广南 ( 北部) 等地, 广东省 的连山、怀集等地也属北部方言。使用人口约 占壮族人口的 70% 以上。依语言的部分分歧, 又可分为邕北、邱北、桂北、桂边、连山、柳 江、右江、红水河等 8 个土语群。与之相对应, 这些地区形成了壮族民歌的北路风格, 即 ( 一) 北路色彩区。色彩区下第二级划分又可分 为三个色彩小区: ¹ 桂西北区: 即红水河以西, 包括广西自治区的东兰、巴马、凤山、凌云、乐 业、田林、隆林、西林等县, 以及云南省的邱 北、师宗、富宁三县和广南县北部在内的壮语 北部方言区桂西北次区各土语群的民歌, 其民 歌多以 do 为主音的三、四声腔为特色; º桂北 区: 即红水河以东、融江以西, 包括广西境内
称 “土歌”。 壮族民歌的题材内容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
活、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关系非常密切。有 从 《摇儿歌》到 《丧葬歌》反映人们生活过程 的歌, 有从 《打锣开山歌》到 《丰收歌》反映 人们生产过程的歌, 有从 《金田起义》、《百色 起义》到 《跟党新长征》反映近现代人民革命 斗争历程的歌等等。壮族民歌对于壮族文明及 其科学文化的传播, 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壮族民歌丰富多样, 包括山歌、小调 ( 含 叙事歌、儿歌和摇儿歌) 以及习俗歌等不同类 型。
如前述, 壮族民歌可划分为三路色彩区九 个色彩分区, 这是以各路民歌的风格特征为依 据的。那么, 各路民歌的 “色彩”( 特点) 是什 么? 现结合壮族民歌中的山歌、小调、习俗歌 等类分别加以探讨。
( 一) 山歌类的区域性特点类归 在壮族民歌类别中, 山歌类的数量最多, 应 用最广, 覆盖面最大。不但有单声部山歌, 更 多的是多声部 ( 主要是二声部, 俗称 “双声”) 山歌 ( 中路中区的马山、上林两县交界地, 还 发现在部分老歌手中传唱的三声部民歌, 俗称 “三顿欢”) 。不论是单声, 还是双声, 均有高腔、 平调和谣唱之分, 各具特色。 由于各地方言的差异, 各种方言土语对山 歌各有 不同的传统称 谓, 诸如布 越语称 “欢 越”, 布雅 依语称 “比雅依”, 布央 语称 “诗 央”, 布侬语称 “伦侬”, 布傣语称 “加傣”等, 简称为欢、比、诗 ( 或西) 、伦、加, 均为山歌 之意。“欢”有 “欢”的特色, “诗”有 “诗”的 风采, “加”有 “加”的个性, “比”和 “伦”, 更是北路和南路完全不同的两类山歌风格。一 般说, 欢和比二类可视为北路山歌风格的代表, 诗、伦、加三类则是南路山歌风格的典型, 中 路山歌以欢、比、诗、加各类兼而有之。 “欢”广泛流行于广西北部红水河一带 ( 包 括云南的文山州) 和桂中部分地区, 即北路色 彩区及中路色彩中区和东区, 南部方言不少地 区也有此称。“欢”又称 “壮欢”, 是壮歌的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