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之魂_阐释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试论陕北民歌及其演唱风格

试论陕北民歌及其演唱风格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试论陕北民歌及其演唱风格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音乐学指导教师:***2001.6.1试论陕北民歌及其淤昌风格学科专业:音乐学指导教师:张淑芳内容摘要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表演艺术研究生:王新惠(陕北民歌是黄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它主要有号子、山歌、小调和儿歌四大类。

其总体曲调框架结构,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由调式主音及上、下方五度音作为骨干,构成曲调的框架。

其典型的旋律进行是围绕主音作四度距离的上行或下行。

即2—5—1,5—1--25等。

这一框架,是形成陕北民歌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正是这一具有特征的框架构成的民歌,贴切地描绘了陕北黄土高原那无际、空旷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存在这环境中的人民群众的感情世界。

陕北民歌旋律简洁明快,有鲜明的空间感,粗犷、高亢、洒脱自如、极富歌唱性。

陕北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从历史方面、地理方面还有其它一些风土人情、语言特点等方面分析了陕北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文章第二大部分论述了陕北民歌中号子、信天游和小调的分类及风格特点?陕北的号子有黄河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打硪号子、绞煤号子等多种号子。

陕北号子的风格特点是速度稍慢.力度变化不大,唱起来上口、好听。

陕北山歌主要是信天游和山曲。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歌种,它的基本曲调有一百多种,结构方整、旋律多大跳,节奏型以切分节奏为典型,歌词一般为七言上下旬结构的两句体,以多用重词叠句见长。

陕北的小调有一般小调、丝弦小调、社火小调和风俗小调四种。

陕北小调的风格多样。

有陕北风格的、有江南风格的、也有两种风格融为‘体的。

总之.陕北小调普遍旋律较流畅,或优美抒情、纤巧细腻,或节奏鲜明、通达流畅。

j本文的第三部分论述了陕北民歌演唱中主要的一些演唱技巧。

陕北民歌主要用平腔演唱,另外演唱中还运用直音唱法、滑音唱法、颤音唱法、断腔唱法,‘7’4唱法等等技巧。

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和演唱技巧是根植于陕北悠久而光荣的历史,特殊的地理条件及陕北人民剽悍、诚挚、豪爽的性格和乐于助人,不畏艰苦,拼搏向上,敢恨敢爱的秉性。

陕北地区民歌艺术特点

陕北地区民歌艺术特点

陕北地区民歌艺术特点作者:陈蓉来源:《牡丹》2018年第11期陕北民歌是陕北这幅美好画卷的点睛之笔,它让陕北更加富有自己独特的韵味。

要想了解陕北的民歌,人们就要先了解这里的特点和风土人情,进而探索陕北民歌的特点和根源。

只有熟悉陕北民歌的特点和代表作,人们才能更好地将其传承和发展。

想要更好地了解陕北民歌,人们就要了解它的风格和演唱技巧,全方位地了解和发现陕北民歌独特的风华和美丽。

一、陕北的地域特点和民歌类型(一)陕北的地域特点中国的国土非常非常广阔,这里有着大片的土地和资源,孕育着近14亿的炎黄子孙,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文化和生活习俗。

陕北地区是有着革命历史的红色圣地,无数的战士、人民在这里为了中国的崛起和美好的新生活抛头颅洒热血,这是一片充满奇迹的土地,这里正是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因其位置处于陕西北边,所以才有了陕北这个名字。

这里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区域面积达到92521.4平方千米,该地区地面以中生代基岩为地基,再加上一层厚厚的新生代红土和黄土层,最后再经过流水冲刷和土壤风化,就形成了一种新地形。

(二)劳动号子劳动号子的歌曲样式有吆牛歌、采石歌、打场歌、打夯歌这几种。

劳动号子以劳动内容为基础,劳动者根据劳作的节奏旋律而哼唱,在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复杂多变的劳作形式下,劳动号子给劳动者带来了心情的放松和愉快。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各种各样的歌唱形式,将歌曲演绎得生动形象而富有魅力,同时,歌曲的表现结合了劳动者独特夸张的哼唱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感。

劳动号子不仅是一种歌曲,也是陕北人民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代表了陕北人民最真挚的劳动生活。

(三)信天游信天游的表现方式主要有高腔和平腔两种,在民歌的曲风范围中,它属于山歌一类,也就是在山田中哼唱的歌曲。

所以,人们又可将其称为“酸曲”或“山曲”,它包含的内容不多,歌词简洁明了,节奏鲜明纯朴,韵调起伏有序,通常每两句作为一个结构体,上下句押韵或者不隔句的押韵。

漫谈陕北民歌艺术特征[论文]

漫谈陕北民歌艺术特征[论文]

漫谈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陕北民歌作为一种区域性文化,它受特殊地域环境及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其纯朴、高亢、热烈、随意、精巧等艺术特征。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的形成,是东方文化大背景下黄土地及汉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艺术折射,也是陕北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生活哲理与情感意识的融合。

研究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对提高民众的艺术鉴赏力,促进发展区域性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可以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陕北民歌艺术特征信天游一、引子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无论是高亢豪放的信天游还是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无论是抒情流畅的小调还是悠扬纯朴的酒歌,都以广泛深刻的内容,生动质朴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手法,高亢悠扬的曲调,豪放犷达的风格,由勤劳勇敢的人们一代一代创造和承载,口传心授,绵延不绝。

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及社会背景下的精神文化诸多因素,对陕北民歌的生成、演变、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这些诸多因素都与这一区域的地理范围、文化特点和历史面貌有关。

因而,我们可以得出影响一个地区音乐文化形态的诸多因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的影响,一是社会条件的影响。

即来自自然条件的影响包括地理、气候、人种、生态等;来自社会条件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风俗、语言、民族等。

对于以上诸多因素影响并不是都能在音乐、文化方面一一得以论证,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在这一区域的文化层面上直接地或间接地发生作用。

二、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民歌是诗歌的源头”,陕北民歌是丰富多彩的,陕北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陕北民歌小调,一般为五言四句式,如《走西口》《搭伙计》等;也有七言四句式的,如《三十里铺》《送大哥》等;还有五言五句式的,如《刘志丹》《打开清涧城》《井岳秀》等。

陕北的风俗歌曲、酒曲等,大多为自由体式,根据其内容需要即兴创作演唱。

陕北的秧歌曲《拜年调》《跑旱船》《玩花灯》等,一般为七言四句式,也有五言六句式和多言四句式,如《黄河船夫曲》等。

陕北民歌的信天游,大多为七言双句式,如《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什么人留下个人想人》等。

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初探

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初探
对话 。
切诗 歌的源头之一 。 劳动号子的风格特点是速度稍慢 , 力度变化
不大 , 唱起来上 口、 好听 。
信天游属 于民歌中的山歌体 , 是山野之歌 , 因此 , 神府 一带 又叫 它 作 “ 山曲” 。它 是 陕北 民歌 中最 有 特 色 的 歌 种之 一 。“ 信 天 游” 是陕北 民歌 中最具有代 表性 、 最富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一种体 裁, 它 的内容 和曲调 都异常丰 富, 其节奏一般较 自由舒展 , 声音 高亢 、 嘹亮 , 音域宽广 , 旋律有的起伏很大 。
背景 、 独特 的旋律 、 鲜明的语 言风格和 强烈的时代烙印等使其 具有鲜 明的 艺术特 色。 关键词 : 陕北民歌 ; 艺术特 色; 风格 ; 发展
中图分类 号 : J 6 0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4 ) 0 3 - 0 1 4 2 - O 1
海洋” 。
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 它地 处中国东 、 西部 的结合
带, 是草原 、 沙漠和 黄土高原 的融合 区 , 也是历史 上汉族与 少数 民族频繁往来的交汇地。这种特殊 的地理位置有利于 东西部 文 化的交流 , 有利于游牧文化与农 耕文化的交融 , 从 而形成 了独具
特 色 的陕 北 文 化 。


陕北 民歌的基本 介绍
民歌 , 大部分产 生于 1 9世纪末至 2 O世 纪 4 0年代 , 是一批珍 贵 的革命历史资料 , 陕北人还用民歌形式来 为 E t 常生活服务 : 货郎 用歌 声来叫卖 , 农民用歌声来祈雨 , 逢年 过节时用歌来 庆祝 、 娱 乐, 男婚女嫁 用歌来举行仪式 , 喝酒 时用酒 歌来猜拳 , 朋歌来 进 述历 史故事 , 用 歌来搞社交 , 用歌来 记叙 重大历史事件 , 男女青 年用歌谈情说爱 , 用歌来记叙新人新事 , 甚 至上坟哭灵也以歌代 哭。乃至丑 闻千里 , 以歌传之 ; 因此 , 陕北 民歌又被说成是“ 爱的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作者:刘蕾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3期摘 ;要:中国民歌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歌中一颗耀眼的明星,陕北民歌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陕北拥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民俗文化,陕北民歌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在旋律、节奏、语言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音乐特色,是人民思想、感情与精神的结晶。

关键词:陕北民歌;音乐特色;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3--01陕北民歌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及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地域民歌里最具代表性的歌种。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是陕北民歌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是由这种深厚的地域文化和特色的地理环境,才逐渐形成了陕北特有的风土文化——陕北民歌。

一、陕北民歌的起源分类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这里多样且独特的文化气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陕北民歌不仅具有汉族音乐的特征,也具有西北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

陕北民歌的题材诸多,主要划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大类。

(一)劳动号子号子是人类文化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也是最早的民歌形式之一。

由于陕北的地域沟壑,劳动者常年劳作辛苦,劳动过程中那紧张的动作,沉重的负荷赋予劳动号子以吆喝、呐喊等特点。

既可以协调劳动,也可以抒发劳动者内心的压抑情感,从而得到精神的慰藉。

陕北号子有打夯号子、耕地号子、碾场号子、船工号子等。

例如《船夫曲》等,节奏平稳又具有一定的力度。

(二)小调小调被称为里巷之曲,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小调的范围包罗极广,歌词一般是通过较有艺术修养的民间艺人加工传授,结构比较完整且内容丰富。

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及一唱众合[1]。

小调既有淳朴健康的歌唱,又有带着市民庸俗的曲调。

如《三十里铺》就是一首旋律优美、感情真切动人的陕北民歌。

(三)信天游陕北民歌形式多种多样,信天游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形式。

“黄土气”是陕北民歌的魂

“黄土气”是陕北民歌的魂

“黄土气”是陕北民歌的魂著名民族音乐学家乔建中教授说:“王向荣无论唱什么,或喜、或忧、或谐、或沉郁、或高歌,它都将你引入一个境界:世世代代的高原人对黄土地无法割舍的眷恋。

在历年发现的陕北民间男歌手中,就掌握的曲目数量、涉猎的民歌品种以及个性、风格而言,王向荣无疑是最优秀的一位。

”“吼不过呀那个黄土地,高不过那个天。

好一声信天游,唱出咱西北汉。

水个淋淋的妹子哟,虎个生生的汉。

人间间出载着九曲黄河边。

刷一把黄土呀,洒上了天,装着汉的那个信天游,唱也唱不完。

”《广播歌选》杂志陕北民歌报道组在漫天大雪中从延安驱车到陕北定边县,见到了在那里拍电影的王向荣。

已过知天命之年的王向荣一袭红色的唐装,不羁的外形下依然显露出黄土地般直率真实的个性。

王向荣是那种很有亲和力的陕北汉子,这种男人往你面前一站,他的眼睛里就带着自己全部的黄土地文化。

这位热情豪爽中带着细腻的汉子和记者一起盘腿而坐,如数家珍地聊起了陕北这片养育自己的热土,和无限热爱的陕北民歌,他关心着陕北民歌的传承和创新……王向荣纵谈30年民歌演绎路我在我母亲的怀抱里就开始接触民歌,也是在母亲的歌声中长大的。

父母都是著名的二人台、山曲艺人,所以我从小就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

我记忆力很好,很早就熟悉了许多民间曲调。

但我认为自己是十七八岁时才真正理解陕北民歌的。

我从小跟着父亲上山放羊,他们哼的山曲、小调和信天游非常好听,对我的影响很大。

家乡一位二人台老艺人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刻,他90多岁了还想着出去唱歌。

那时我已经获得不少奖了,去拜访他的时候,他对我说“啥时候我也跟着你出去唱歌,我现在的精力还很旺盛。

”这些唱民歌的老艺术家们,不管有多少物质上的东西,都代替不了民歌给他们的精神头。

有人说我王向荣伟大。

有人说我是“西部歌王”、“陕北民歌大王”,我说我就是个摆地摊的歌手,而民歌的传承需要摆地摊这部分人。

如果我是“陕北歌王”,那陕北的“王”就太多了,我们的上几代人都可以称为“王”。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点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点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点1.曲式特点上、下方五度音构成的双四度叠置音调与各种非四度叠加音调的结合,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的典型曲式特点。

陕北民歌有很多大跳跃,到处都是中,四,五,七,八度。

可以看出,广泛的声音是陕北民歌的特色。

为了使声音高唱并且传播得很远,它必须是语言的最轻微的音调。

这种形式美的体现使得陕北民歌成为了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民歌类型。

陕北民歌中,有一些非常短的民歌,一个句子和两个句子构成一首民歌。

这样简短的民歌在世界上应当非常少见。

2.歌词特点陕北民歌的歌词多用叠字和衬词使用叠字,增加了强调的效果。

如动词叠词可以增加动作的动感,加强力度;形容词叠词则是可以增加形象性,强调事物的特征,加强对于客体事物的形象塑造。

叠词增强了对于听者的感官刺激,与音乐形式相结合,丰富了音乐之美。

衬词多用在句末或者句中,常见的衬词比如“那个”和“哎嗨哟”,"那个"在句中起停顿和强调的作用,也可以衔接上下文和承上启下,增强歌词随意性的前提下音乐的流畅感。

句末衬词"唉嗨哟"以用于将长句分成短句后用在短句句末。

这样两句歌词就增加了节奏感。

,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歌词“山丹丹那个开花哟,红艳艳”中的“那个”,以及"千家万户,唉嗨唉嗨哟,把门开,唉嗨唉嗨哟"中“哎嗨呦”的作用。

衬词、衬句的运用,可以在歌词口语化、随意化的背景下同调整节奏,适应曲调需要,保持音乐的流畅性。

也更能表达歌者的感情。

而且增加了旋律的美感,突出歌曲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3.美学特点综合来说,陕北民歌有陕北民歌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内容美,形式美和歌声美。

关于陕北民歌的内容美,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如真实美、语言美、情感美、朴实美。

真是美方面,陕北民歌的创作来源于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又反映出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

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陕北民歌的演唱真实的反映出了当地人的生活状态。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所特有的民歌形式,是陕北地区人们写的最生动的情感的生命越长,他们的时间越长,他们唱的就越多,经过改编和演唱的歌曲在时代的考验中被投入经典,总是最多坚定的回荡在这块黄土地上。

陕北民歌歌词的艺术特征分析

陕北民歌歌词的艺术特征分析
一、鲜明的形象性 陕北民歌生动形象、简洁凝练、感情真挚,它的歌词字字句句 都散发着陕北浓郁的泥土芳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只有生动形 象的语言,才能把感情抒发的更加充分,把形象表现得更加动人。 陕北民歌的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运用贴切的语言,朴实明快的描 绘出了他们所要描绘的形象。 “狗娃子一咬鞋底子响,毛眼眼等在窗棂上”;“手提上羊肉怀 里揣上糕,泼上性命往哥哥家里跑”……类似的形象语言,在陕北 民歌中比比皆是。陕北人凭着他们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长期的生活 阅历,用生动鲜明的形象说话。“白格生生脸脸太阳晒,巧格灵灵 手手掏苦菜”;“怎能说我不想你,泪蛋蛋哭得和成泥”那些细腻精 炼的白描、生动形象的比喻,都使人热泪盈眶、荡气回肠。陕北方 言“白格生生”“兰格英英”“喀嚓嚓”“忽啦啦”等闻声见物、 闻声见形、有声可闻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比比皆是。白描、比兴手法 的运用越发凸显和加强了对形象的客观描写和人物塑造。 二、大众化的人民性 “千年的老根黄土里埋,亲生的娃娃咱喜爱。”陕北民歌的人 民性,无论是在选取的题材、包含的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形式等方 面都得以充分体现。人类生活的多姿多彩赋予了丰富多样的民歌题 材。通过陕北民歌,不但把黄土地上生存的人对生活的理想、愿望 和追求充分地表达出来,而且其艺术形式以鲜明的形象性见长,新 鲜活泼、干净利落,通俗上口,富有韵味。再加上音乐曲调“双四 度框架”的显著特点,最适应劳动人民的欣赏和演唱习惯。所以它 贴切、实在,很容易沟通心灵、引起共鸣。 陕北民歌中的语言来自人民群众地地道道的口语。陕北著名民 间歌唱家王向荣曾说:“民歌句句都有泥土香,首首都是家乡音”。 陕北民歌大胆朴实、形象直白、生动活泼,如“灶火不利是烟筒的 过,三哥哥不来是人挑的货”,“长长的豆面软软的糕,一辈子忘不 了妹妹的好”,这些歌词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群众。 “倒灶鬼媒人好吃(那就)糕,把奴家掇在乡圪崂。瓷脑鬼公

浅谈陕北民歌的艺术特点

浅谈陕北民歌的艺术特点

浅谈陕北民歌的艺术特点摘要: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文明古国,艺术作为其中的一种类型,陕北民歌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陕北民歌形成了具有深厚的生活根基、抒情自然等奇特的艺术作风。

研究陕北民歌,对于解读陕北文化、发扬民间艺术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陕北民歌艺术性自然奔放贺敬之说:“一切来自国民并为国民而创作的作品和由它们组成的艺术长河是不会断头的。

”正是“哪哒哒也不如咱山沟沟好”,“信天游永远也唱不完”。

陕北民歌是陕北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尽管文明的发展已经使它从更多的变形后走上了舞台,但是出于对民间艺术的传承,我们应从各方面加大对它的研究。

一、陕北民歌的旋律特点陕北民歌具有奔放、高亢、嘹亮、婉转的旋律和清新、质朴的作风,以其情绪的诚挚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人的心灵。

民歌演唱家把心坎无尽的寂寥、炽热的期盼宣泄出来,真实地表现了陕北人的精神世界和陕北的自然景观。

陕北民歌包涵了陕北人民生活的整个过程,它们当中绝大部分是情歌,歌词体现了陕北人民朴实的生活。

这一点与其他民歌类似,充分体现出陕北女子的泼辣与柔情,体现出陕北汉子淳朴敦厚的脾气。

如: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送你送到大门口。

轻轻地拉着哥哥的手,汪汪的泪水止不住的流……陕北民歌道出了年轻人对纯正爱情的追求和憧憬,如《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大红果子剥皮皮》《上一道道坡坡下一道道梁》《沙梁梁上站了个俏妹妹》。

解放前,在陕北有一支特别的运输大队——赶骡队,活动在三边、绥德、米脂及周边地区。

其实说他们是运输大队,也不过是几个或者十几个人,赶着几十头骡子和毛驴,来来回回贩运货物,首先是食盐、皮毛等,风里来,雨里去。

运输队成员大多是青壮年劳力工,一年四季来来回回难得有几次回家。

其中特别是有些还是刚结婚不久的,他们为了家庭生活,不得不踏上赶脚汉的路。

比如那首人人都熟知的《赶牲灵》,就是他们在运输中创作出来的:“你若是我的妹妹,招一招那个手;你不是我的妹子,走你的那个路。

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

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

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
陕北民歌是中国西北地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形式,其演唱风格粗犷、豪放、富有感染力。

本文将从陕北民歌的音乐特点、演唱技巧以及地域文化等方面,探讨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

陕北民歌是一种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其演唱风格独特,以粗犷、豪放、富有感染力为主要特点,下面将从音乐特点、演唱技巧以及地域文化等方面,展开探讨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

一、音乐特点
陕北民歌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曲调、节奏和音色等方面。

其曲调高亢、嘹亮,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较大,富有变化。

陕北民歌的节奏一般较为自由,拍子较强,常常采用切分节奏和三拍子节奏。

在音色方面,陕北民歌以真声为主,声音雄厚、朴实,富有情感。

二、演唱技巧
陕北民歌的演唱技巧主要包括呼吸、发声、咬字和表情等方面。

陕北民歌的呼吸要求深呼吸,保持气息的稳定和充足。

在发声方面,陕北民歌要求声音洪亮、真挚,注重声情的结合。

咬字方面,陕北民歌要求清晰、准确,突出歌词的情感和意境。

表情方面,陕北民歌要求歌手要全身心地投入,将自己的情感和歌词的情感融为一体。

三、地域文化
陕北民歌的地域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歌曲的内容和形式上。

陕北民歌的歌词内容往往涉及生活、劳动、爱情等方面,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在形式上,陕北民歌常常采用独唱、对唱、齐唱等方式,演唱场合多样,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气息。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的有 效 宣 泄 。陕 北 民 歌 的艺 术 特 征 还 体 现 在 歌 词 中叠 音 的使 用 . 指 的是 将 单 音 节 字 重 叠 , 将 这 种 手 法 运 用 在 民歌 中, 形 成 一 种 具 有 陕 北 特 色 的节 奏 , 使 得 整首 歌 曲 自然 合 理, 在 音 阶 以及 音 响 上形 成一 种 旋 律 感 以及 音 乐 感 . 将 有 效 增 强 歌 曲 的感 染 力 。
中, 逐渐融人 了陕北地 区的民风 民俗 , 并形成 了一项 独特 的艺术形式 . 对我国艺术领域 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 为了加
强 对 陕 北 民歌 的地 方 风 格 以及 艺 术 特 征 的 了解 ,应 该 从 陕 北 民歌 的形 成 背 景 以及 发 展 历 史 着 手 ,从 陕北 民 歌 中 感 受 陕 北 地 区 的 文 化特 点 , 促 进 陕 北 民歌 的 持 续发 展 。
l Y i n Y u e W u D a o ・ 音乐舞蹈 I — ■— ■ ■ ■
陕北 民歌 的地方风格 与艺术 特征
王瑜君 邵 阳学 院音 乐与舞 蹈 学院
摘要 : 陕 北 地 区由 于其 具 有 独 特 的 地 理 优 势 与 人 文 环 境 , 在 经 过 长 时 间发展 后 , 逐 渐 形 成 了特 色鲜 明 的 陕 北 民 歌, 具有清新、 淳朴 的 风 格 , 充分 体 现 了陕 北 民 歌 的 巨大魅 力 。 本 文 围绕 陕 北 民歌 的 悠 久 历 史 、 陕北 民歌 的 地 方 风格 、 陕 北 民歌 的 艺 术特 征 三 个 方 面 展 开 讨 论 , 详 细分 析 了陕 北 民歌 的 形 成 历 史 与 独 特 风 格 , 进 而 保 证 陕 北 民
特 的地 区风格 。 例如 , 陕北 民歌 《 当红军 的哥哥 回来 了》 这 首 曲子 . 便体现 了陕北 民歌 的主要创作特 点 , 以平缓的主 旋律为骨架 , 使得整首歌 曲圆润动 听、 平缓悠扬 。 陕北 民歌具有 的特点之一便是将陕北方言结合在 民 歌中 , 将 陕北人民的 内心复杂情感 . 通过 民歌 的形式宣 泄 出来 。陕北 方言的运用 , 使得陕北 民歌歌词 口语化 , 将 陕 北 人 民 的心 理 情 感 直 白的 描 述 出来 ,并 且 在 歌 词 中将 用 到对称 、 夸 张等手法 , 使歌词 朗朗上 口 , 在创作好 的歌词

陕北民歌的艺术的特征探析

陕北民歌的艺术的特征探析

首先 ,陕北 民歌 的 曲调 由上 、下 两个 乐段 多 次反 复构 成 。上 下两 个 乐段 多是 延 续 ,也有变化重 复的。它 的唱词字数没有什 么限制 ,但是一般都是对称押 韵的。从旋律 发展的性格特点看 ,它 的曲调类 型有两种:

百 多种 。在 陕北流传 这样一 句话 ,“ 信天
起 伏 比较 大 ,感 情炽 烈奔 放 ,性 格像 是 山 歌 。另一种结构对称规整 ,节奏 固定,旋律 起伏较 小 ,情感委婉缠绵 ,性格接近 小调。
其 次 , 陕 北 民歌 的节 奏 十 分 自 由 ,它
民歌 的演 唱者常使用 涩滞 和不那么圆润 的音
色 ,听起来 有股愁苦 和苍凉 之感 。” 甩音 就 是一种在音 调下行 的过程 中插 以短时值 的反
关 键 词 :陕 北 民 歌 ;曲 调 ;歌 词 ;演 唱 ;艺 术 特 征



陕北 民歌曲调 上的艺 术特征 分析
般都能哼唱上几句 。传统 陕北民歌的 内容主 要有爱情和诉苦两个方面 ,基本 曲调大约有

兴翻 出来 ” 的吟唱 中,将 陕北人在 生活 中所 遇 见的一切 事物 都抒发、体现得淋漓尽致 。 最 后 , 陕 北 民 歌 在 五 声 调 式 中 以 “ 商 ‘ ” 主要调式。音的走 向 自由,音域 羽 为 宽广,旋律 优美 ,多双 四度 音调 结构( 主音 及其上方 四度和 下方四度音是主要 的音 ,如 r — o — o a r —o 等 ) e s ld ,l~ e s l 。陕北 民歌曲调 中 常 常使用“ 润腔 ” ,陕北民歌的润腔 ,也使它 的演唱独 具特色 。所谓润腔 是指“陕北 一带
好 小伙呀小 亲圪呆 ” ,表 现小妹 妹对 哥哥善

陕北民歌赏析

陕北民歌赏析

陕北民歌赏析
陕北民歌是中华民间艺术的一颗瑰宝,它以独特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展现了黄土高原上劳动人民的勤劳、质朴和热情。

以下是对陕北民歌的一些赏析:
1.历史价值:陕北民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

许多歌曲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和斗争,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等歌曲,生动地记录了陕北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历程。

2.音乐特色:陕北民歌的音乐特色鲜明,具有高亢、激昂、粗犷的特点。

它的旋律多采用自然真声,节奏明快,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冲击。

同时,陕北民歌的歌词也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抒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亲人的思念。

3.文化传承:陕北民歌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还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任。

通过传唱陕北民歌,人们可以了解祖先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4.社会影响:陕北民歌在社会生活中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抒发情感、交流思想的平台,还成为了社会凝聚力的
源泉。

在各种庆典活动和集会上,人们都会唱起陕北民歌,共同表达喜悦、祝福和祈愿。

5.艺术价值:陕北民歌在艺术领域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吸引了众多音乐家和艺术家的关注。

许多艺术家通过对陕北民歌的改编和创新,使其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陕北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了中华民间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过欣赏和传唱陕北民歌,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还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黄土地的回声――《陕北民歌》

黄土地的回声――《陕北民歌》

黄土地的回声――《陕北民歌》黄土地的回声――《陕北民歌》教学设计背景:本课教学内容取材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欢腾的大西北》的第三个课题《黄土高坡鼓喧天》。

我又对本课的教学资源进行了再挖掘和深加工。

我感觉到学会《领唱秧歌》这首歌曲还不能完全感受到陕北民歌的特点,领会陕北民歌的真髓。

所以我又选取了几首更有代表性的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东方红》等,让学生欣赏,体验,表现。

本课中,我力求把自己对陕北民歌的那份热爱传达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爱听爱唱陕北民歌。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特殊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是陕北民歌产生的基础。

教学目标:一、通过带领学生欣赏陕北地区的衣着服饰,地域风光和陕北民歌,让学生了解陕北地区的地域特点,民俗风貌及特有的民间艺术。

二、学生通过欣赏陕北民歌,感受、体验陕北民歌的艺术特点,体验陕北民歌特有的风格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陕北和陕北民歌的热情。

教学过程:一、请学生欣赏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思考三个问题1、片中那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2、片中的人物阿宝的衣着服饰有什么特点?3、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听赏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了解陕北的风情、服饰特点。

初步感受陕北民歌的奔放豪迈的气势。

从而让学生了解陕北的腰鼓:在尘土飞扬中放肆的狂舞,折射出陕北人豪爽,粗犷的性格特点。

陕北人的服饰特点:毛巾头上戴,皮袄板在外,腰扎红腰带。

以及初步感受陕北民歌的粗犷激昂的旋律特点。

二、走进黄土高原,了解陕北民居――窑洞的特点1、自身特点:冬暖夏凉,造价低廉,不占用耕地,不破坏地貌,向地下争取居住空间,音响效果好等。

2、艺术特点:洞门装饰精致的隔扇。

花饰多样。

三、欣赏陕北的剪纸艺术,从而进一步了解陕北人的生活。

让学生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

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四、从陕北的`地域特点来了解陕北民歌的产生及特点。

自由疏散:教师演唱《圪梁梁》即兴性:视频欣赏《黄河绝恋》片段聆听欣赏陕北民歌,感受陕北民歌的特点。

黄土坡上的陕北民歌

黄土坡上的陕北民歌

黄土坡上的陕北民歌1. 介绍黄土坡上的陕北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分支,它源于陕西省的黄土高原地区,是陕北地区农民和牧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些民歌通过简单的旋律、质朴的歌词,表达了陕北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态度,展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社区团结的追求。

2. 历史背景陕北地区地势险峻,土地贫瘠,农民和牧民长期以来都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

由于交通不便,他们的生活相对封闭,形成了独特而富有个性的文化。

陕北民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 特点黄土坡上的陕北民歌具有以下独特的特点: - 简单的旋律:陕北民歌的旋律通常简洁明快,易于记忆和流传,既不拘泥于音乐规范,又能表达情感。

- 质朴的歌词:陕北民歌的歌词大多是陕北方言,内容真实、质朴,直接反映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

- 丰富的题材:陕北民歌的题材广泛,涉及农田劳动、农村风情、爱情婚姻、亲情友情等各个方面的主题。

- 情感真挚:陕北民歌表达了陕北人民真挚的情感,无论是喜悦、忧愁还是对生活的热爱,都通过歌声传递出来。

4. 影响和传承黄土坡上的陕北民歌在中国民间音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影响了陕北地区的音乐文化,也对整个中国的民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陕北民歌以其质朴、真实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

许多陕北民歌不仅在当地传统场合中演唱,还常被引入现代音乐会和歌剧中,使更多的人得以欣赏和了解。

陕北民歌的传承是通过口头传统进行的,一代代传人将这些民歌从口头传统中学习与继承,并加以创新,使其在时代的变迁中仍具有活力和吸引力。

近年来,陕北民歌也逐渐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5. 经典作品陕北民歌中有一些经典的作品深入人心,代表了这一音乐形式的独特魅力,例如:1. 《黄土地》:这是一首被广泛传唱的陕北民歌,歌词表达了陕北人民对黄土地的感激和赞美。

2. 《陕北小调》:这首民歌通过抒发唱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表达了陕北人民的朴素情感。

“黄土气”是陕北民歌的“魂”

“黄土气”是陕北民歌的“魂”

“黄土气”是陕北民歌的“魂”
赵乐
【期刊名称】《广播歌选》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王向荣"我不是陕北歌王"——我就是个"摆地摊"的,而民歌的传承需要"摆地摊"这部分人从放羊娃到陕北歌王,王向荣用最原始、最地道的歌声征服了观众。

他那一嗓子"信天游",带着黄土气息和山野风韵,唱得高亢苍凉却又浑厚深沉。

著名作家陈忠实常被他质朴的嗓音打动:"王向荣的歌声,有一种动人心魄的感觉。

"在著名作曲家赵季平眼里,他的歌声"就像是一坛尘封了多年的老酒,韵味醇厚"。

【总页数】4页(P3-6)
【作者】赵乐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7
【相关文献】
1.从合唱《陕北民歌五首》看陕北民歌合唱队的历史影响 [J], 廖剑冰
2.新媒体视域下陕北民歌艺术的传承r——评《陕北民歌艺术论》 [J], 樊萍
3.陕北民歌总是情——记陕北民歌新秀苏文 [J], 张娜;
4.黄土地之魂——阐释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 [J], 刘彩云
5.地理环境嬗变下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现状分析--兼谈陕北民歌手演唱行腔与音色[J], 李桂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民歌粗犷、豪爽,具有黄土高原一样坦荡豪爽的性格特质,其种类多样曲调广阔,有优美抒情的山歌,浑厚宽广的信天游,节奏强烈的劳动歌,流利畅达的小调,流传民间的风俗歌等等,仅记录在册的就有2万多首。

陕北民歌不仅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还富有广泛的多元性,如小调类歌曲中包含有许多外地流入的民歌小调,经陕北民间歌手更新、重组,成为陕北民歌,一展陕北人民的歌唱才能和音乐创编智慧,更体现了陕北人民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一、陕北民歌的文化底蕴(一)悠久历史陕北是华夏民歌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黄土高原一带的早期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端史。

陕北民歌源流可上溯到远古时期,如神宫调是陕北巫婆神汉作法事时所唱之曲调,可溯源至古代的占卜巫风;其旋律简单,吟诵性强,代表曲目如《参神》、《上香》等。

再如陕北民歌小调,可溯源至先秦时的乡遗风,历唐、宋、元、明、清而发展盛行。

最早的陕北民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民间艺人千百年来不断的筛选和丰富、保留与变异,直到封建社会,才逐步衍生了包括劳动号子、仪式歌、信天游、小调、社火歌舞等体裁,具有黄土高原历史文化特色。

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对陕北民歌早有记载,而《国风》中的《秦风》和《幽风》就是陕西一带的民歌。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陕北民歌历史性的辉煌时期,以吕骥为首的一批鲁迅艺术学院的教收稿日期:2009-07-03作者简介:刘彩云(1958-),女,陕西人,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学与理论。

黄土地之魂———阐释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刘彩云(海南大学,海南572022)摘要:陕北民歌用它那淳朴明快的音乐、原始野性的唱腔与近似疯狂的语言,彰显了独具魅力的艺术特征。

陕北民歌以山曲小调宣泄黄钟大吕之韵,以大气磅礴张扬黄河儿女的性格。

这块黄土堆起的中华的脊梁,承载了历史上最深的苦难,扛起过华夏的大运,在艰难的岁月里是民歌让人们在苦难中找到希望,也是民歌让人们在重压下爆发出力量。

关键词:陕北民歌;体裁形式;曲式结构;文化底蕴;信天游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88(2009)09-0092-05师和学生,对陕北民歌进行了大量的采录。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说》发表后,大批的“鲁艺”工作者深入民间收集民歌。

并在此基础上加工、整理、改编、创作出《东方红》、《翻身道情》、《大路歌》以及《军民大生产》等一批新民歌,这些歌曲一经问世就立刻传遍各解放区,陕北这一穷乡僻壤的民歌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影响,把陕北民歌的创作、演唱活动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潮。

50年代后,全国举行了数次民间汇演,中央民族乐团还下设了陕北女子民歌合唱队,排演了《走西口》、《三十里铺》等民歌。

她们的无伴奏合唱,标志着陕北民歌演唱的新水准。

70年代,陕西省文艺工作者推出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5首陕北民歌,一时间在全国掀起了演唱陕民歌的热潮,这一时期的陕北民歌直到现在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

陕北地区山大沟深、梁峁纵横,唯有扯开喉咙,铆足劲地高声放歌,才能充分表达陕北人民强悍、昂扬、磅礴的气魄与精神。

环境造就个性,绵延不断的黄土高原成就了陕北民歌这一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贫瘠的土地,艰辛的生存环境,不仅磨炼出了陕北人的诚实豁达又像黄土地一样善良、淳朴、宽厚和实在的的个性;也养育了如吕布、李自成、刘志丹等与命运奋力拼搏的一代英雄。

这片土地永远是情与爱的根源,陕北民歌用它那淳朴明快的音乐、原始野性的唱腔与近似疯狂的语言,表达出陕北人民对深深的爱殷殷的期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它是陕北人民创作的最贴近百姓心灵的文化形式,它勾勒出陕北人民一代又一代的乡情、恋情和风情。

(二)民歌创作陕北民歌的创作主体是陕北劳动人民。

陕北民歌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中形成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典型性、代表性和浓缩性的艺术作品;是陕北劳动者“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因感而作,由情而发”的性情之作。

俗话说得好,“名家手下有败笔,俗人口中出警言”,“秀才见一点而揉万言,未必句句合理;村夫历千事偶发一句,倒是字字珠玑。

”[1]陕北劳动人民有朴实憨厚、豪爽热情的秉性,勤劳智慧、淳朴浓郁的乡土气息;陕北民歌的创作主体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劳动人民。

他们的创作思维与理念融合了世代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其文化积淀是丰富多彩的。

因此,当深刻的创作思维和丰富的文化积淀相互融合凝结时,其作品必定体现出具独有的精神文化特征,他们对音乐艺术的认识是在生活劳动中体验积累得来的;其作品内容孕育着陕北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憧憬与追求,包含着劳动人民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彰显着劳动人民的朴素而崇高的精神。

(三)风格特征陕北民歌既是中国厚重文化积淀的艺术体现,又具有与众不同的地域色彩;有绥德汉子的爽朗豪气,也有米脂婆姨的羞涩圆润;又有黄河般的磅礴大气,也有古城墙般的沉稳安然。

如果把陕北厚重敦实的黄土地比做男人,那么女人就是脆格愣愣的歌声随风起舞者,犹如在纯净湛蓝的天空中荡来飘去的朵朵白云,这“男人”与“女人”就是最真实的形象。

同时,陕北民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特征,特别是在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时期的陕北民歌,表达出陕北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奋进心,如《一杆红旗空中飘〉》、《咱们红军势力众》、《拥护八路军》、《天心顺》等。

陕北民歌的旋律进行多以SOI-DO-RE-SOI为骨架,构成特有的四五度进行。

[2](四)民俗文化从岁时节令、民间节日、民间仪式、生活习俗等四个方面可以看出民歌与民俗的紧密联系。

1、岁时节令民歌“十对花”、“公公烧媳妇”、“干妹送干哥”、“滚南路”等都是唱十二个月、二十四节令的。

《十对花》:“正月里开的一个什么花儿开,正月里开的是迎春花儿开……”《三哥哥你看美不美》:“三月里桃花开,所有的蜜蜂采蜜来,你有情来我有意,哎伊,三哥哥你爱不爱,……”以上两首民歌就是在反映节令的同时,以此为兴,即反映了季节特征,又表达了民俗特点。

2、民间节日过春节、腊八节、端节、六月六、重阳节、中秋节等,在陕北的民俗文化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每一个节日民俗中都有多首歌或民谣来抒发民族情感。

对过年的描述:腊月里,二十三,我送灶王爷烧枣山;腊月里,二十四,裁下对子写下字;腊月里,二十五,称下几斤黄罗卜;腊月里,二十六,割的几斤肥羊肉;腊月里,二十七,蒸下黄酒盘大曲;腊月里,二十八,串门子大嫂把粉擦;腊月里,二十九,倒的几斤干烧酒;月尽早,吃早饭,先担水,后打毡,贴对子,打醋坛,窗花贴上一满扇。

这些民谣可以说是一幅陕北过年时的风俗画,表现了陕北人民喜度春节的热闹场景。

3、民间仪式歌民间歌谣不仅概括地描述了民俗活动和风貌;同时和民俗活动相结合,浑然一体,这就是民间仪式歌。

在陕北婚丧、迁喜、建造、满月都有仪式歌。

如:《撒账歌》是新娘进洞房时,由长者持盛有五谷的碗,边撒边唱:脚踩吉祥云,手端白玉盆,五谷撒空中,天上降甘霖。

一撒金,二撒银,三撒聚宝盆,四撒四季吉祥云,五撒五谷满丰登,六撒禄位高高升,七撒亲朋都欢庆,八撒八仙齐贺新,九撒九九归一门,十撒富贵满堂红等等。

4、生活习俗在陕北民歌中,还有许多反映当地起居饮食等生活习俗的。

在过去日子苦时,唱“小米线线洋芋蛋,窝窝酸菜家常饭”;日子好一点了唱“早起馍馍晌午糕,黑地拿起切面刀”;日子再好点了“四腿儿桌子放在当炕上,把系系壶儿放在当桌上,盘儿上盘儿下,盘儿丁当烧酒黄”。

唱起居着装的有“长头发剪成短帽盖,拼上性命走一回”;“毛蓝裤子红腰带,看你们年轻人爱不爱”;“这么长的辫子探上个天,这么好的妹子见不上面”;“你妈妈打你不成才,露水水地里穿红鞋,我穿红鞋我好看,与你别人何相干。

”这些民歌都唱出了当时的饮食、服饰文化特点来,是一种有声的形象。

由以上叙述,人们不难看出民歌民谣对民俗文化的记载和生动情境的描述,让听者顿生如经其事、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贴切与感动;由于歌中应用了比、兴、赋等修辞手法,使人听来唱来产生无限遐想,无尽的情思。

长期以来,在一定的场合演唱某一确定的曲目,已经形成一种定式,陕北民歌与民俗文化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反映民俗的陕北民歌在本质上已经不是一种纯粹的音乐,而是百姓的心声。

是陕北人民交际、娱乐等抒发感情的一种手段,其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变化自然而然地不断翻新,不断地成熟,不断完善以至完美。

二、陕北民歌的语言(一)歌词歌词口语化是陕北民歌的一大特点,白描、直陈、夸张、对偶及衬字、衬句等手法的运用,形成了陕北民歌歌词创作上的多样性。

陕北民歌运用地方方言,不仅唱起来亲切感人,而且节奏明快,气韵畅通。

《兰花花》中的歌词,完全用的是口语,没有晦涩难懂的词句,充分表达了兰花花的爱和恨。

日常在骂人时,陕北人民也擅长用歌的形式来表达,这样不但能发泄心中的不满,还能增加诙谐热闹的气氛,如“倒灶鬼媒人好吃糕,把奴家辍在山疙瘩。

瓷脑鬼公公糊脑髓汉,水牛角婆婆在门上站”。

把刚过门媳妇对公婆和丈夫的不满形象地表现出来,同时也严厉地声讨媒人的卑俗,以此来表达对包办婚姻的不满和反抗。

陕北民歌在广泛流行的过程中,经过劳动人民的不断打磨加工,在旋律和歌词的形式上逐渐表现出一定的规范性和严整性,如“树叶叶绿来,树叶叶黄,丢下个小妹妹受凄惶”。

又如“百灵灵雀雀绕天飞,你才是哥哥的说嘴嘴”这种形式十分流畅自然,欢快活跃。

另外,歌词中也多采用衬句,随意挥洒,节奏抑扬顿挫,旋律抒咏性强,如“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呦)三盏盏(的那个)灯,其中“的那个”,“呦”均为衬字,而在“小姐姐拿一把扇,将身坐在玉石栏杆,一对对蝴蝶儿瞧牡丹,蝴蝶来瞧牡丹”中“蝴蝶来瞧牡丹”则为衬句。

(二)方言由于中国汉字有语意、语音上的多重性,给陕北民歌语言表达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样式,也使陕北民歌有了独具一格的风格特征,使其在有限的调式、音阶里承载了无限的思想与情感。

各地的民歌之所以多姿多彩,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方言的差异,使各地区各民族的音调及唱腔各具特色。

所谓“隔山不同语,隔水不同音”,特殊的语言和语音也决定了陕北民歌的特殊韵味。

陕北地区的方言偏重鼻音,韵母以N结束的字音都发成NG,所以“苦命人”中的“人”字,在演唱时应该发成“仍”;而《信天游》中末句唱词为“为什么那个露水地里穿红鞋”的“露(LU)”、“鞋(XIE)”,按照陕北方言应发为“IOU“和HAI”;再如《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中的“山(SHAN)”、“下(XIA)”、发音为“SAN”、“HA”等等。

陕北民歌中的衬字、衬词、衬腔也具有浓郁的地方语言特点,浓烈的方言化的音调、歌腔是陕北民歌独具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

各类题材的歌曲不仅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的许多民情乡俗,还在歌词里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使其生活气息、地方色彩更为浓郁,如《偷红鞋》、《害娃娃》、《做满月》、《碾糕面》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