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陈友谅故里监利(玉沙)今古考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惟楚有材
——评《陈友谅故里监利(玉沙)今古考辨》
陈勇
夏商时期,监利县属于古南蛮国。
这是一个刚刚步入文明时代的小国,它的都城大约在今天余埠(监利)古井口南面约1里的地方。
西周时期,监利称为州国,是周天子下面的一个小诸侯国。
春秋时,楚文王将都城迁到江汉平原的西陲纪南城,楚国开始强大起来,并吞并了周围的许多小国,州国也为楚文王所灭,监利全境便成了楚国的属地。
监利历史名人伍子胥、春申君,已经家喻户晓。
但陈友谅是监利人,却鲜为人知。
但自安频、谢金城撰写的《陈友谅故里监利(玉沙)今古考辨》(以下简称“考辨”)在《监利人》杂志发表后,先后有《新华网》《百度》等多家网络媒体转载,引起很大反响。
《考辨》开头,就亮出自己的观点:陈友谅真正的故里隶属江陵府玉沙县﹙今属监利县﹞柘木乡陈棚村。
接着,从六个方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很有说服力。
陈友谅故里遗址考,向我们展示了最新考古发现:当考古勘探到监利县柘木乡陈家鹏村时,考古人员发现该自然墩台地表以下1.2米深处,大量古砖排列十分规整,初步认定为建筑群遗址。
大量古代砖石在夯土层中排列有序,并杂有大量瓦砾和宋元时期的陶瓷片,散布于草木灰垢中。
现在专家鉴定,系南宋至元代房屋及城堡建筑遗址。
根据发掘现场情况分析,遗址毁于战火。
相传陈友谅衣锦还乡时,曾在此修建一座观光楼阁。
陈友谅失败后,陈家棚和陈阁都被战火变成一片废墟。
陈友谅故里地名考,则现身说法,用监利目前正在使用的大量地名,加以佐证,如监利北口的“铁网庙”,新沟古江河口的“竹子桥”,红城的“火把堤”,毛市的“卸甲河”、“埋甲口”,容城半路堤的“堤头”,上车镇的“太平桥”、“上车湾”、“下车湾”,朱河的“落蓬塔”、“爽心街”,桥市的“接驾咀”等地名,无不令人浮想联翩。
陈友谅后裔谱牒与谢氏血脉考,旁证博引,追根溯源。
陈友谅玉沙县人考,引经据典,颇具权威。
明洪武五年编修的《明太祖实录》:“友谅者,沔阳玉沙县人。
”这条实录距离陈友谅1363年10月3日战死鄱阳湖,仅9年时间,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玉沙县治所及设置考,从历史沿革入手,展开论述。
监利人民的玉沙情缘,站在情感高度,对玉沙作出了有史有据的阐述:玉沙,乃监利民众对陈友谅曾出生于古玉沙县之故。
爱屋及乌,所以才对“玉沙”二字有一种依依难舍之情。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
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
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
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
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中国姓氏通书》(陈姓)一书评曰:“昙花一现的汉王陈友谅。
”
但不管怎么说,陈友谅仍然是农民起义领袖,一代枭雄。
研究陈友谅,具有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的意义。
《考辨》一文的作用,就在于此。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小小说作家网特约评论家,《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百家论》荣获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