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内含答案)
上海长宁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2015年上海长宁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阅读80分―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说“木叶”林庚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就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②“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在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什么呢③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为什么呢因为“树”易让人想到繁茂的枝叶;而“木”则易让人想到树叶脱落;也就是说;“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④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_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⑤“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栊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丨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⑥“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1.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①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②因为一遇见“木叶”;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④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⑤这当然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A.③④①②⑤B.②④③⑤①C.②⑤③④①D.③⑤①②2.文中有大量的引用;对此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A.引用九歌诗句;是因为该诗句是“木叶”的源头;同时又引出本文的论说对象..B.引用橘颂以及无名氏的诗句;使“树叶”在古诗中不常见的现象更加引人注目..C.引用捣衣诗和古意中诗句;主要是为了与第①段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D.引用登高诗句;巧妙引出“木叶”与“树叶”、“落叶”区别之关键——“木”..3.第④段加点词“言筌”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4.第③段画线句中的“无人过问”;有人认为应该改为“少人过问”;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看法..3分5.文章提到了“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这两个艺术特征是:3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以下诗句也是千古名句:1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悍2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请结合本文的相关阐述;说说为什么吴诗中的“高木”不能换成“高树”;曹诗中的“高树”不能换成“高木”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0分为废墟留影胡廷楣①一大早;我去了废墟..又见到了那只花猫..白天不见它的踪影;清晨;天微微亮的时候;它卧在门楣上睡觉;门早就拆了;它就像是悬在空中..②每一次;它都是被我惊醒的..醒来了;便呆呆地看着我..这是一只傻猫啊;你以为谁都是你的旧主人吗这里成为废墟那么多日子;还呆在那里;等着什么呢③说是废墟;其实是工地..住户搬走了;拆了好几条弄堂;只留下沿马路的那几间;保留水电’临时给农村来的工人住着..似乎还是乡野的习惯;有人不免在瓦所堆里面;用铁锹开出小片的地来点豆种瓜;南瓜的藤已经蔓延到了篮球场那样大;开出了黄花..星星点点的紫色;是为豆的花;和无主的牵牛开在一起..④一个妇人从地里走回来;手中是一把鲜嫩的山芋秧子;这就是时鲜菜了..⑤彼此寒暄..“做饭了”“拍照吗”⑥我来这里已经十多次了;拍照拍得流连忘返..⑦一架上阁楼用的梯子;脚步挡已经凹下去了;那是赤着脚无数次上下的痕迹;就这样扔在草丛中了..用自来水管焊接成的晒衣架;依旧像雷达的天线那样矗在晒台上..脚桶和马桶;被称为“子孙桶”;是哪位“家主婆”当年的陪现在遗留在断砖烂瓦之间;无人问津..有一扇磨;纹理已经不太清楚了;想来以往过年的时候磨糯米粉的;现在倚在墙角下;和两只甏和一份购粮证的封套扔在一起……在废墟中找到的东西;大多数是未来的新房中没有位置的..即使风吹雨打;依旧可以看出那些东西用得非常小心;大约主人丢弃时还恋恋不舍..⑧一开始我颇为悠闲;总是先拍几张样子;回家放大了;细细地看;然后再去重新拍过..意识到需要只争朝夕;是因为四五天后;我找到的每一件东西;大多数第二天就不见了..一个曙光熹微的早晨;终于发现一个拾荒老太;浑浊而敏锐的双眼一寸寸搜索着废墟;拖着巨大沉重编织袋蹒跚而行..⑨酒瓶是废墟中最多的;是临时借住的农民工的弃物..我取了几只;放置于一截破墙上;透明的;还有乳白、浅棕、墨绿的..让我诧异的是;每一次从各处找到酒瓶;排好;拍照;第二天总是被石子击破;飞溅的碎玻璃落在乱草丛中..茫然四顾;只见边上有一条是农民工上下班的小道;便知原来他们虽然长大;依旧有着几分玩心..残留在墙上的半个瓶子;玻璃的裂纹被阳光一照;非常艺术;便再拍..拾荒老太没有这等心情;她翻检碎玻璃;没有找到完整的酒瓶;扭过头来恨恨地p南哺地骂着缺德之类..⑩有一天;我在一堆草丛中发现了六辆玩具汽车..都是只有指头长的小车;很旧了;轮子还能动..小孩都是喜新厌旧的;或许小主人已经长大;有了新的玩物;便弃之不顾..我小心捡入塑料袋;在废墟中到处摆;总是4摆不成一张照片..让六辆车鱼贯于一双孩子的弃鞋之间;如小人国一样;又太做作了..最后找到一处断墙;排起来好像是“悬崖勒车”;这才有点意思..有人在背后牵动着我的衣襟;原来是妇人的孙子;他想要那些汽车..在厨房炒山芋秧的妇人;急忙将菜盛入碗中;从里屋拿出一个畚箕;装了小汽车;准备用水去冲干净..那些小汽车在蓝色的塑料畚箕中;很有陌生感..我便说别忙;让我再拍一张..废墟中的遗物;凡是年轻人留下的;都有一些几乎全新的..年轻的女郎和她们的老公;都是太愿意扔掉东西的人..在一间积着厚厚灰尘的小屋里;找到一双新鞋;再找;小孩的鞋;男鞋和女鞋;共有七八双..有几双女鞋;装在鞋盒之中;简直可以重上柜台..面对这一堆弃鞋;我拍了几十张照片;都不满意..摇着头想;没有走动的美足;鞋也不可能活泛..在桌上见到一顶湖蓝色的夏帽;宽边;浪漫而张扬;也必是那女郎的..她曾经非常喜欢吧忽然又见到了一个装着结婚照的镜框;随便把在屋角……拿来拍照;便可惊喜;那是最亮眼的静物..但作为守旧的老头;便又有一些愤懑;难道结婚照也可以随便丢在废墟里的吗细细看着那张照片;女郎很美;稍稍丰满了一点;新郎非常英俊..他们的幸福生活;由男鞋、女鞋和他们孩子的鞋;以及那顶帽子平养着..远处一个男孩走来;是一个身高约一米九、约二十岁的美国孩子..他背着沉重的摄影包;显然有备而来..男孩是那种快手快脚拍照的人;三两下摆弄一番;便是一张照片..两个小时;就走完了这一片不小的废墟..美国男孩很有一些匪夷所思的想法;他将破旧的衣箱打开;里面竖上三个啤酒瓶..甚至挖出瓦砾中一个玩偶;放在窗台上;作朱丽叶式的脉脉含情状..他也发现了那张结婚照;便将它靠在一把破椅子上..在瓦砾中跳来跳去;拍了几张..他走后;我走到椅子前;光线黯淡幽秘;男孩营造的氛围;是对一场婚姻的祭奠“你见过一张结婚照吗”行走于废墟之中的时候;一个女孩;外国的女孩问我..我不禁惊讶来自异乡的男女青年;为什么都会对废墟里的结婚照这样感兴趣;便拿出镜框递给她;她立刻把镜框放在一堆瓦姊之上;转着圈连着拍..拍完;她叹了口气;说:“我会为这张照片配上诗句……”下了几天雨;出了大太阳;我又去废墟.花猫终于绝望地走了..南瓜地旁;妇人叉着手;看看那些拳头大的小瓜;说:“等不到吃山芋和南瓜了..”废墟的一角;一排简易房已经搭起来了..所有人都将搬出老房子;三两天之后;这里将夷为平地……文汇报2014年10月31日7.自选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3分8.第⑦段虚实结合;耐人寻味;请对此做简要的分析..3分9.赏析第段中加点词“记载”的精妙之处..2分10.第段中外国女孩说要为结婚照配上诗句..现在请你也来为那张废墟中的结婚照配上诗句;你的诗句是:2-4句;不需题目;古诗、新诗皆可4分11.以下对本文结尾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写的雨后天晴;预示着废墟所在之处必有一个美好前景..B.作者对“花猫”;开头嗔怪中带着心疼;结尾惆怅中带着牵挂..C.面对南瓜地;妇人满怀怅惘;作者借此也表达了自己的怅惘..D.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以省略号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12.本文在记叙顺序的安排上颇有匠心;请简要赏析..5分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欲投人处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终南山3________________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4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5知我者谓我心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6云散月明谁点缀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7丈夫志四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植赠白马王彪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__________..大学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三阮籍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①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注①西山:殷末周初伯夷、叔齐的隐居之地..14.诗歌的前两句与一个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15.关于这首诗;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由桃、李的盛极而衰道出人生的无奈..B.七、八句是作者在无奈之中做出的人生选择..C.九、十句的决然态度显示出作者的无限豪迈..D.最后两句;作者否定了自己此前的归隐选择..16.请联系全诗;说说五、六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越州赵公救灾记曾巩①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①;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②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③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③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④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公于此时;考;蚤.夜惫心力不少懈..⑤灾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着;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有删注①赵公:名赵拃;宋景佑进士..②羡:盈佘..③廪:供给;救济..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1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2故事..;岁廪穷人……3使自十月朔.4蚤.夜惫心力不少懈18.从句式来看;下列句子中共有几句属定语后置对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②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③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④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A.—句B.两句C.三句D.四句19.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20.第①段连续摆出七个问题;这七个问题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21.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3分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1分①吴中既有伪书画;又造伪法帖;谓之充头货..旧有含翠亭伪帖;以宣城梅鼎神①真娘墓诗为米南宫②诗;后有“元丰壬辰米芾书”字样..考元丰纪元;始戌午;终乙丑;而无壬辰;其为伪迹可知□..②更有奇者;买得翻版绛帖一部;将每卷头尾两张重刻年月;以新纸染色拓之;充作宋刻;凡五部;一曰绛帖;即原刻也;二曰星凤楼帖;三曰戏鱼堂帖;四曰鼎帖;五曰潭帖..各省碑客买者纷纷;其价甚贱;不过每部千文而已;遂取旧锦装池③;外加檀匣;取收藏家图章如项墨林、高江村之类印于帖上;以为真宋拓..而官场豪富之家不知真伪;竟以厚值购之;其价不一;有数十金者;有百余金者;有至三五百金者;总视装潢之华美;以分帖之高下;其实皆伪本也..③嘉庆初年;有旌德姚东樵者;目不识丁;而开清华斋法帖店;辄摘取旧碑帖;假作宋、元;明人题跋;半石半木;汇集而成;其名曰因宜堂法帖八卷、唐宋八大家帖八卷、晚香堂十卷、白云居米帖十卷;皆伪造年月姓名;拆来拆去;充旧法帖;遍行海内;且有行日本、琉球者;尤可嗤鄙..注①梅鼎祚:明代嘉靖年间进士;文学家;安徽宣城人..②米南宫:北宋着名书法家米芾..③装池:装裱古籍或书画..22.可填入文中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矣B.哉C.夫D.欤23.请为本文选择一个合适的标题..2分A.伪书画B.伪法帖C.旧书画D.旧法帖24.文章断定含翠亭为伪帖的依据是什么3分25.第②段中官场豪富之家上当受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26.概括本文所提及的做伪手段..3分二、写作70分27.阅读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孟子曰:“人有鸡犬放①;则知求②之;有放心而不知求..”注①放:丢失;失去..②求:寻求;寻找..2014学年第一学期长宁区高三语文质量检测答案—、阅读80分一18分1.3分D2.3分C3.2分语言形象的概念意义或语言形象在概念中的意义4.3分应该改为“少人过问”;这样表达更为严谨;而且上下文能保持一致1分..因为即便作者博览群书也很难断定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没有“树叶”这一形象1分..第②段和第④段提到同样的问题时;表述要么是“很少看见”;要么是“不常见”;第②段中虽有“无人过问”的表述;但紧跟着就马上说“至少从来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给分..或:3分不用改为“少人过问”..此处用“无人过问”;对比的意味更浓;更能引人注意1分;而且第②段中己经使用过“无人过问”;并且对己经对这样的表述做了说明;即“从来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2分..5.3分1含有落叶的因素1分2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2分6.4分“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木”含有落叶的因素;使用“高木”;表示树叶己经飘零殆尽;甚至已经落光;但树仍旧被寒风劲吹;勾秋月下的层岭一起;组成了一幅苍凉空阔的画面..2分“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高树”没有落叶的形象;作者正是借满树叶子写出树的高大丰满;表达树大招风的悲叹;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2分二20分7.3分这段景物描写;通过写一片生机勃勃、色彩鲜明的乡野气息;来反衬城市中这片废墟的荒凉;而且已经荒凉了很长时间..8.3分这一段中作者实写在废墟的草丛断砖烂瓦中所看到的物件;荒凉残破;但作者由实及虚;推想到“陪嫁”、“过年”以及丢弃时的“恋恋不舍”等很温暖的事情;物是人非;冷暖移转;令人唏嘘..9.2分“记载”一词;化无形为有形;把抽象的幸福生活转化为眼前的鞋帽;具体形象..10.4分本题要求不宜过高;在符合题意要求;同时又能与文章内容大致相合;语言像诗即可..11.3分A12.5分本文前六段按照顺叙来写;由第⑥段引出⑦-⑩段的插叙;插叙作者以往十几次来到废墟的所见所想所拍第⑥段属上或属下均可;第段开头以“废墟中的遗物”一句巧妙接上前五段的顺叙;一直到第段;以结婚照为重点;记叙了作者与两个外国青年为废墟留影的事情;最后一段;作者以神来之笔补叙儿天后再次来到废墟所见;巧妙呼应开头..儿种记叙顺序转换£1然;使“为废墟留影”的内涵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了拓展;令人回味..三6分每小题1分13.1我欲因之梦吴越2隔水问樵夫3五月渔郎相忆否4入则无法家拂士5不知我者谓我何求6天容海色本澄清7万里犹比邻8在止于至善四8分14.1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5.3分C16.4分五、六两句意思是有繁华必有憔悴;今日的高堂大厦终会倒塌;成为荆杞滋长的荒芜之地;揭示了有盛必有衰的道理..这是全诗的关键:既是前四句的必然结论;也是后文作者人生选择的原因;同时也为作者否定自己的人生选择埋下伏笔..五17分17.4分1掌管2按照惯例旧例3农历每月初一4通“早”18.2分C19.5分按照法律规定;救济穷人满三个月应当停止;这一年满五个月才停止..有不符合法律条文规定的事情;他全部自己承担责任;不会因此连累下属..重点:“法”;“三月”和“五月“便”及定语后置;“一”和“任”;省略及“累”20.3分开篇七个问题;显示了赵忭未雨绸缪、考虑问题周密的为官风格;这七个问题既是后文救灾开展的基础;也是行文的纲领..21.3分宽慰越州百姓对赵忭的感念;总结赵忭的救灾经验;作为后世的借鉴..六11分22.1分A23.2分B24.3分把明代梅鼎祚的真娘墓诗当作宋代米芾的诗或宋代米芾不可能书写明代人的诗;帖上有“元丰壬辰米芾书”字样;但元丰年间没有壬辰年..答出1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25.2分以法帖的装潢是否华美为标准来判断帖之高下..26.3分1伪造年月姓名;2在装潢上做手脚;3摘取旧碑帖;拆分组合..。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2013学年长宁区第一学期高三语文质量检测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文学要表达中国经验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反映了文学的发展趋势。
这当然值得界文化自信心的提升,也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逐渐告别凌空蹈虚....肯定。
②“中国经验”是近几年出现的“热词”,它的前身应该是新世纪之后极度叫响的“中国模式”,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经济奇迹是举世公认的,因此“中国经验”的存在也是毋庸置疑的,可是这种高度抽象和理论化了的政治经济学概念是否能够直接成为文学的表现对象,值得讨论。
我们认为,号召文学表达的“中国经验”很容易产生误导,不如代之以表现“中国体验”,原因如下:③第一,概念化之虞。
“中国经验”本来就是概念的集成,是从政治制度、社会管理模式、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归纳出来的理论模型,要文学表达这样的“中国经验”,把它作为文学的主题规范,很可能导致图解和演绎概念,产生大量概念化的平庸之作。
前些年文艺界热炒的塑造“国家形象”的话题后来只开花不结果,并没有出现多少让国内外读者和观众认可的能代表中国形象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其原因也在于这个口号本身过于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以政府资助的形式制作这类文学和影视作品,生产主体本身就定位了这类作品的主题指向,作为文化“形象工程”,其概念化是先天注定了的。
④第二,模式化之虞。
“中国经验”是集体经验的归纳,强调的是共性和通约。
提倡文学表达“中国经验”,很容易导致模式化。
这些年很多表现当下现实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都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原因就在于大家不约而同地在表达“中国经验”,这个“中国经验”在中国各地、各领域、各阶层是有共识的,因此无论何种题材,最终都是历尽艰辛的“崛起”神话。
现在的作家基本都职业化了,他们是在书斋里凭想象写作,跟现实很隔膜,要他们表现“中国经验”,他们会本能地把先入为主的“崛起”模式与本地报纸上宣传地方政绩的新闻报道相勾兑,打造成大同小异的主旋律作品。
{高中试卷}长宁区一模语文期终测试卷[仅供参考]
20XX年高中测试高中试题试卷科目:年级:考点:监考老师:日期:(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5分)○1作为异军突起的手机文学,其创作方式之便捷、传播速度之快、受众覆盖面之大、商业前景之广,足以令文学的其它文学媒介刮目相看。
应该说,手机文学还只是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自身也有一个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
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引导,提倡高品质、高格调的手机文学艺术创作,因而,手机文学的艺术诉求和文化缺失,就成了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2手机文学首先是手机短信,它必然要受到信息容量的限制。
既要求内容短小,又要求表达得意,这本身就对手机文学的创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采用连载的办法来化解这个矛盾,但对于一篇千字小说来说,发送量也有十几次之多。
若发送次数再多下去,势必会影响读者的接受兴趣。
因此,即使是连载形式的手机文学,也还必须在“短”字上下功夫,必须寻求艺术表达的内在张力。
○3增强手机文学艺术表达的内在张力,可精心选择艺术视角。
显然,手机文学是不可能展开一个整体化、全方位的勾画,只能通过一个绝佳的视点或巧妙的角度,运用“惜墨如金”的笔法直指心灵的敏感处。
同时,它的语言必须精妙。
语言的精妙体现在形式上,往往是讲究音韵协调、句式齐整之美,凸现优美凝练的视觉表层效果,戏谑、悖论、反讽、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精短的语言如同利刃一般瞬间穿透读者的心灵空间,刺激读者的心理空白。
换言之,也就是把手机语言的承载功能与形式功能发挥到极致,从而产生视觉愉悦和心理冲击波。
○4手机文学不是文学的大餐,而是文学的点心。
在审美追求上,它不可能也不必要承载多厚的社会内容,获得多大的艺术感染力,只要取得“开心一笑”、“快意一笑”、“会心一笑”的艺术效果,或者说就是要达到幽默、讽刺、灵动的审美效果,就“心满意足”了。
手机文学除了短小精妙,应当是一种“笑”的文学,应该在“笑”字上做文章,能够给人以轻松之感,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生活中起到一种调节心情的作用。
2016中考语文长宁一模
2016中考语文长宁金山一模(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8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卷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 月上柳梢头,。
(《生查子〃元夕》)2. ,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3. 此生谁料,,。
(《诉衷情》)4. ,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5.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二)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6—7题(4分)水仙子·咏江南元张养浩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6.“卷香风十里珠帘”是倒装句,其正常语序是(2分)7.对本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全曲前七句写景,最后一句抒情,并点明主旨。
B.抓住江南多水的特点,写出了美丽的水乡风光。
C.采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方式,描绘了江南美景。
D.“一、两、再三、十”等数词,表现了江南景色的雄奇阔大。
(三)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8—10题(8分)【甲】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乙】(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8.甲文选自《》,乙文选自《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乙文作者是清朝的。
(2分)9.翻译甲文的划线句(3分)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10.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从借书的角度,表现少年袁枚对阅读的渴求已达到痴迷的状态。
B.乙文从读书的角度,表现孔子和苏东坡阅读名著的钻研探究精神。
C.甲文以自身为例,具体指导黄生借书的方法,紧扣了文章标题。
D.乙文以名人轶事为论据,证明“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的观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元祐①初,山谷②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
2016年度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文言文一
2016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文言文一【宝山区】(五)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
(17分)苏廷评行状①(宋)苏轼①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
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
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
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
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
旋复有余,则日:“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益不复爱惜。
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白有以鬻之,非尔故也。
”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
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②李顺反,攻围眉州。
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
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
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
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③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③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
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
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④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
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
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
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
公未尝问。
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注】①苏廷评:即苏序,苏轼之祖父。
行状:古文体名,一般叙述一个人的生平轶事。
②输发府藏:袒露胸襟。
府藏:通“腑脏”③施施:形容语调平缓。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1)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2)会.皇考病没()(3)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4)吾儿当忧其.不学耶()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A.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卿相以为美观耳.. B.此好事C.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 D.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18.把第①段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长宁语文一模高考试卷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30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在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B.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不仅包括了许多科学知识,还涉及了哲学、历史等众多领域。
C.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决定从下学期开始,每周安排一节拓展课程。
D. 在这次比赛中,他的表现非常出色,不仅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也获得了评委的高度评价。
2.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璀璨(cuǐcàn)碌碌无为(lùlù wúwéi)青春年少(qīngchūn niánsuǒ)B. 妩媚(wǔmèi)融会贯通(rónghuì gòutōng)豁然开朗(huòrán kāilǎng)C. 剔剔(tītī)毛遂自荐(máo suì zìjiàn)恣意妄为(zìyì wàngwéi)D. 窥视(kuīshì)风和日丽(fēng hé rìlì)窃窃私语(qièqiè sīyǔ)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这本书是关于中国历史的,它详细地介绍了从夏朝到清朝的历史变迁。
B. 我最喜欢的动物是熊猫,它的外形可爱,性格温和,深受人们喜爱。
C. 他从小就热爱科学,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D.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乐观,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二、古诗文阅读(4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试卷说明:上海市长宁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文学要表达中国经验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反映了文学界文化自信心的提升,也表现了中国当代文学逐渐告别凌空蹈虚的发展趋势。
这当然值得必定。
②“中国经验”是近几年出现的“热词”,它的前身应该是新世纪之后极度叫响的“中国模式”,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经济奇迹是举世公认的,因此“中国经验”的存在也是毋庸置疑的,可是这种高度抽象和理论化了的政治经济学概念是否能够直接成为文学的表示对象,值得讨论。
我们认为,号召文学表达的“中国经验”很容易产生误导,不如代之以表示“中国体验”,原因如下:③第一,概念化之虞。
“中国经验”本来就是概念的集成,是从政治制度、社会办理模式、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归纳出来的理论模型,要文学表达这样的“中国经验”,把它作为文学的主题规范,很可能导致图解和演绎概念,产生大量概念化的平庸之作。
前些年文艺界热炒的塑造“国家形象”的话题后来只开花不结果,并没有出现多少让国表里读者和不雅众认可的能代表中国形象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其原因也在于这个标语本身过于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以政府帮助的形式制作这类文学和影视作品,生产主体本身就定位了这类作品的主题指向,作为文化“形象工程”,其概念化是先天注定了的。
④第二,模式化之虞。
“中国经验”是集体经验的归纳,强调的是共性和通约。
提倡文学表达“中国经验”,很容易导致模式化。
这些年很多表示当下现实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都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原因就在于大家不约而同地在表达“中国经验”,这个“中国经验”在中国各地、各领域、各阶层是有共识的,因此无论何种题材,最终都是千辛万苦的“崛起”神话。
现在的作家基本都职业化了,他们是在书斋里凭想象写作,跟现实很隔膜,要他们表示“中国经验”,他们会本能地把先入为主的“崛起”模式与本地报纸上宣传地方政绩的新闻报道相勾兑,打造成大同小异的主旋律作品。
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2),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扬州慢》)(3)《登金陵凤凰台》中,“,”两句用陆贾《新语•慎微篇》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之意来表达自己的忧虑。
2.按要求选择。
(5分)(1)学校迎来校庆,为欢迎返校的校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2分)A.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
B.为报罗浮云影道,早随明月引归舟。
C.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D.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2)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下列各项中存在逻辑错误且错误类型相同的两项是()()。
(3分)A.《风景谈》是茅盾的小说。
B.坐在主席台上的是校长和校领导。
C.东方明珠和南京路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D.《红烛》这首诗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序诗。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意图及修正①一个作家之所以写作,乃是因为他有话要说。
然而,作家的初始意图与最终形成的文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不断修改其意图——否定、抛弃、订正或重组,甚至可能对原初的意图形成彻底的颠覆。
②有学者指出,在由构思到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作者:“经验的作者”和“模范的作者”。
“经验的作者”总留有特定身份的种种烙印,总是受制于一定时代的意识形态、宗教和文化氛围、个体的特色精神气质、认知心理和思维习惯。
这些经验内容对于作者而言既是一种资源和动力,同时也意味着偏见和局限。
“模范的作者”指的就是文本的叙事策略,是指作家在写作过程中编织或隐藏在文本中,以召唤读者辨识其意义的一系列叙事设计。
③列夫·托尔斯泰作为一个经验作者,由于他的贵族血统的影响,由于他所受到的东正教浓郁氛围的渲染,当他在报纸上读到一个妇女因受到年轻军官的引诱而背叛丈夫的新闻时,他的愤怒是可以想见的。
2016高考语文上海卷(含答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2016高三语文一模作文(共10篇)
2016高三语文一模作文(共10篇)篇一:2016上海各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立意解析2016各区一模作文立意解析长宁区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有人说:“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①正视痛苦,思考出路如材料所述,痛苦就是痛苦,当我们经历痛苦时,最明智的做法是思考痛苦产生的原因,思考降低痛苦的方法,这样便能从痛苦中收获一笔宝贵的财富。
②体验痛苦,收获财富事实也不尽如材料所言,痛苦本身也可以是财富,它是一种真真切切的体验,代表着仍然鲜活的、拒绝麻木的心灵。
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痛苦的历史。
③规避痛苦,乐享人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学习规避痛苦,或者不沉湎在痛苦之中,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④直面痛苦,承担人生生活中的痛苦往往是不可规避的,因为它们是伴随责任而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最开始就能预见痛苦,并且敢于直面它,承担起生活的分量。
普陀区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有人说坚持做同一件事,坚持10年就能够成功,坚持20年就能够创造出奇迹。
而事实上,绝大部分人同一件事情做了一辈子,依旧平凡无奇。
①做好规划,审慎坚持坚持了多年却没有成功,可能是一开始坚持的方向就有了问题,或者是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所谓“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也有可能是坚持的方式有问题,因为坚持并非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有变化、有创新。
所以在坚持之前应该做好规划,解决掉一些问题:坚持什么,凭借什么坚持,怎么坚持。
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了正确的坚持不代表理所应当就会成功,成功都是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素的,需要把握时机。
③勇于坚持,拒绝盲从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成功不一定是名利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修养上的,这种情况下,坚持住就是一切。
崇明区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认识错误就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然而当代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又说:“如果我们过于爽快的承认错误,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语文模试卷+答案 (一)
上海市长宁区届高语文模试卷+答案 (一)近日,上海市长宁区举行了届高一语文模拟考试,考试紧扣官方教材,试题难度适中,考察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以下是试卷及答案分析。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阅读理解部分一共有两篇文章,各五个小题,共十个小题。
两篇文章分别为《爱是一种温暖》和《古代诗词选》。
第一篇文章《爱是一种温暖》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爱,通过几个小故事让学生深刻领会到爱的真谛,弘扬了爱的伟大理念。
第二篇文章《古代诗词选》则选取了两首宋词,两首唐诗以及两首元曲,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第二部分:选择题选择题部分共有二十个小题,考察了词语搭配、修辞手法、语法知识等多个方面。
其中,第6题考查了“无理取闹”的正反义,既考察了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又考察了学生的词语运用能力;而第14题则考查了虚拟语气的用法,以此考察学生的语法知识。
第三部分:作文作文部分要求学生就“改变自我,才能改变世界”这一主题展开思考并撰写文章。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从自身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经历阐述对于“改变自我,才能改变世界”的理解,并提出对于改变自我的具体措施。
答案分析:对于阅读理解部分,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文章的结构和意思,多用自己的话语概括对文章的理解。
同时,在选择题中,学生需要认真阅读各个选项,明确题目的意思并仔细挑选正确选项。
在作文部分中,学生需要充分思考,寻找自己和世界的联系,并不断提高自我。
同时,作文中的语言表达和组织结构也是重点。
总体而言,上海市长宁区届高语文模试卷难度适中,既考查了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又考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在考试中有了全面的提升。
长宁区一模语文试卷分析(含答案)
长宁区一模语文试卷分析(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是长宁区一模语文试卷分析的主要目的?A. 分析试卷难度B. 分析学生答题情况C. 分析试卷题型分布D. 分析试卷内容涵盖2. 在长宁区一模语文试卷分析中,以下哪个方面通常不会被考虑?A. 阅读理解题的数量B. 作文题的分值C. 填空题的难度D. 学生的年龄分布3. 在进行试卷分析时,以下哪个方法最不适合?A. 问卷调查B. 数据统计C. 专家访谈D. 学生个人喜好调查4. 长宁区一模语文试卷中,哪个部分通常占据最多的分值?A. 选择题B. 阅读理解C. 作文D. 填空题5. 在分析试卷难度时,以下哪个指标最不常用?A. 难度系数B. 区分度C. 平均分D. 及格率二、判断题1. 长宁区一模语文试卷分析只关注学生的答题情况。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上海市长宁区2016届高三12月质量检测
上海市长宁区2016届高三1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令许多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却不是来自青蒿。
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含青蒿素。
对此名实问题,植物学界和药学界都曾有人做过考证。
②“物种”这个词在科学上是有特殊地位的,这是现代研究者尽可能综合形态、习性和分子等各方面证据之后得出的分类和命名,是相对可靠的。
,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相关知识工具,所以他们很多时候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这也给传统医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③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初的《神农本草经》是后世一切本草书的源头和基础,其中已记载了“青蒿”之名,作为“草蒿”的别名。
书中对草蒿的介绍是:“味苦寒……一名青蒿。
”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
屠呦呦就是从这条记载中获得了提取青蒿素的灵感。
唐代苏敬主编的《唐本草》记载:“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
”北宋苏颂主编的《图经本草》是首部以“青蒿”为正名的本草书。
④然而,北宋有人发现叫做青蒿(草蒿)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如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草蒿今青蒿也……有青色与深青色两种。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
”这就为后世的命名混乱埋下了隐患。
⑤李时珍《本草纲目》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介绍很简略,只有“(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等寥寥数句。
⑥这样一来,北宋人发现的青蒿的两种形态在本草书中就正式独立成了两“种.”植物、两味药。
但本草书的这两种药材,在植物学里都是黄花蒿。
⑦按照《中国植物志》,黄花蒿和青蒿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黄花蒿是菊科蒿属学名为Artemisia annua的种的中文普通名,青蒿是蒿属另一种Artemisia carvifolia的中文普通名。
届长宁区一模语文期终测试卷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5分)○1作为异军突起的手机文学,其创作方式之便捷、传播速度之快、受众覆盖面之大、商业前景之广,足以令文学的其它文学媒介刮目相看。
应该说,手机文学还只是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自身也有一个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
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引导,提倡高品质、高格调的手机文学艺术创作,因而,手机文学的艺术诉求和文化缺失,就成了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2手机文学首先是手机短信,它必然要受到信息容量的限制。
既要求内容短小,又要求表达得意,这本身就对手机文学的创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采用连载的办法来化解这个矛盾,但对于一篇千字小说来说,发送量也有十几次之多。
若发送次数再多下去,势必会影响读者的接受兴趣。
因此,即使是连载形式的手机文学,也还必须在“短”字上下功夫,必须寻求艺术表达的内在张力。
○3增强手机文学艺术表达的内在张力,可精心选择艺术视角。
显然,手机文学是不可能展开一个整体化、全方位的勾画,只能通过一个绝佳的视点或巧妙的角度,运用“惜墨如金”的笔法直指心灵的敏感处。
同时,它的语言必须精妙。
语言的精妙体现在形式上,往往是讲究音韵协调、句式齐整之美,凸现优美凝练的视觉表层效果,戏谑、悖论、反讽、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精短的语言如同利刃一般瞬间穿透读者的心灵空间,刺激读者的心理空白。
换言之,也就是把手机语言的承载功能与形式功能发挥到极致,从而产生视觉愉悦和心理冲击波。
○4手机文学不是文学的大餐,而是文学的点心。
在审美追求上,它不可能也不必要承载多厚的社会内容,获得多大的艺术感染力,只要取得“开心一笑”、“快意一笑”、“会心一笑”的艺术效果,或者说就是要达到幽默、讽刺、灵动的审美效果,就“心满意足”了。
手机文学除了短小精妙,应当是一种“笑”的文学,应该在“笑”字上做文章,能够给人以轻松之感,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生活中起到一种调节心情的作用。
如果说艺术张力是手机文学的存在之本,那么幽默、讽刺、灵动的审美效果是手机文学的生命之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上海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 7分)①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令许多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却不是来自青蒿。
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合青蒿素。
对此名实问题,植物学界和药学界都曾有人做过考证。
②“物种”这个词在科学上是有特殊地位的,这是现代研究者尽可能综合形态、习性和分子等各方面证据之后得出的分类和命名,是相对可靠的。
_________,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相关知识工具,所以他们很多时候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这也给传统医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③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初的《神农本草经》是后世一切本草书的源头和基础,其中已记载了“青蒿”之名,作为“草蒿”的别名。
书中对草蒿的介绍是:“味苦寒……一名青蒿。
”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
屠呦呦就是从这条记载中获得了提取青蒿素的灵感。
唐代苏敬主编的《唐本草》记载:“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
”北宋苏颂主编的《图经本草》是首部以“青蒿”为正名的本草书。
④然而,北宋有人发现叫做青蒿(草蒿)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如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草蒿今青蒿也……有青色与深青色两种。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
,”这就为后世的命名混乱埋下了隐忠。
⑤李时珍《本草纲目》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介绍很简略,只有“(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等寥寥数句。
⑥这样一来,北宋人发现的青蒿的两种形态在本草书中就正式独立成了两“种”植物、两味药。
但本草书的这两种药材,在植物学里都是黄花蒿。
⑦按照《中国植物志》,黄花蒿和青蒿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黄花蒿是菊科蒿属学名为Artemisia annua 的种的中文普通名,青蒿是蒿属另一种Artemisia carvifolia的中文普通名。
但根据上面这些本草书记载中的分布、花期、气味等关键特征,完全可以确定中药里的“青蒿”和“黄花蒿”都是Amtemisia annua,也就是植物学上的黄花蒿。
植物学上的青蒿,其实是名字用错了地方。
⑧屠呦呦对国内市场所售中药“青蒿”的原植物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为植物学上的黄花蒿,而植物学上的青蒿几不可见。
这从民族植物学的角度也证明了民间使用的青蒿自古至今有很强的一致..性.。
屠呦呦断定古本草书中记载的青蒿是学名为Artemisia annua的种无疑,她因此建议把“青蒿”作为Artemisia annua的正式中文名。
不过,她认为“黄花蒿”是另一种蒿属植物,具体是哪个种有待另作考证,这个结论却不正确。
菊科分类学专家林有润考证,《本草纲目》中的“青蒿”和“黄花蒿”实际上是同一种植物。
无论宋人所谓“青色与深青色两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还是李时珍所谓“色绿带淡黄”,都不过是同种植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中所产生的变异罢了。
⑨传统中药主要使用的那种植物,还是被叫成“青蒿”的场合多,但为什么在植物学上,Artemisia annua 这个种的正式中文名却是“黄花蒿”,而“青蒿”却用来指心Aremisiacarvifolia这个没怎么入药的植物呢?⑩最早误用“青蒿”一名的是日本18世纪本草学家小野兰山的《本草纲目启蒙》。
中国学者贾祖璋等人在1955年所著的《中国植物图鉴》中引用了日本学者的记述,将Artelnisiaapiacea的中文名定为“青蒿”。
这样一来,中国历代所称的“青蒿”之名就张冠李戴地给了另一个种。
同样令人遗憾的是:林有润先生在进行系统性的蒿属分类研究工作时,虽然已经在艾蒿类本草植物的考订文章中明确指出“从现代药理与临床资料看,药用青蒿即黄花蒿心Aemisia annua,含青蒿素,可治疟疾”,但是他考虑到植物学界沿用日文名“青蒿”作为Artemisiacarvifolia(=Artemisia apiacea)的中文名已久,在其编著的《中国植物志》第76卷第2分册的“蒿属”中仍把这个种叫做“青蒿”,而Artemisia annua则采用本草纲目的名字,叫做“黄花蒿”。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A.因此B.但是C.因为D.而且2.第⑥段中加点词为什么要使用引号?请具体说明。
(2分)3.根据①—⑥,概括历史上植物学界和药学界关于青蒿和黄花蒿命名混乱的原因。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⑧段中的“一致性”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5.下列语句是文章的第①段,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A.③②①④B.①④③②C.①②③③D.③④①②①为了名称的稳定性,我们恐怕不宜擅自更改,也只能将就沿用下去了。
②但《中国植物志》这样的权威性志书一出,蒿属这两个种的中文名在学界均已得到广泛应用。
③其实本来有一个可以避免名称混乱的做法,就是在“青蒿”和“黄花蒿”中取其一作为Artemisia annua 的中文普通名,而为Artemisia carvifolia另起中文名。
④但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明确认定中药“青蒿”的来源是“菊科植物黄花蒿Arccnlisia annua 的干燥地上部分”,事实上相当于承认了黄花蒿的“青蒿”之名。
6.本文实际上回答了两个让人困惑的问题。
请根据文意,分别用疑.问.句.表述这两个问题。
(4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19分)忆江南方令孺①①天气真好。
月光下,山川都像是浮.起来了。
清寂的广场上,只有我一个人在走。
我买了一根甘蔗.一边走,一边吃。
秋千架下仿佛有一个人在看着我,他是在惊讶么?②我也不愿意独自在月下眺望了,想起中古时候的修道士,遇见山川美景,就不敢抬头,因为凡是美,都是诱惑人的。
美景更增加人的寂寞,更引诱人的悲哀,所以古人独自对月的时候,总是爱饮酒,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酒,真是一个寂寞人的最好的伴侣,能把冷寞化成朦胧。
③我吃完甘蔗,把渣滓用大张报纸包起来。
因为有一天,我和友人谈心,我说要买一整根甘蔗独自吃完,这位朋友说:“你要是有那样的勇气,我就佩服你。
”现在我要把这渣滓刚给他看。
④记得廿六年⑨春天,我忽然想作画,无意中把这意思说出来了,有一个人说“你才没有这耐性呢”,我听了很不高兴。
第二天我就动笔画,发觉自己对于画大有兴趣,在一枝,一叶,一片崖石,一簇树林之间,极感消魂的迷醉。
我画得一张比一张进步,自己得意极了,后来抗战事起,我回到故乡,住在一座小破楼上,夜晚仍抽空作画;记得曾仿倪云林的石树,并临写他的题字,裱成册页,配镜框献给父亲,父亲把画挂在书房里,听来客评谈,自己就拈须微笑。
自从故乡遭了敌人的蹂躏,这张画不知道可还存在人间?而我所最敬爱的老父就在我们远行之后逝世了!再也不会在藤萝萧瑟的庭院里看见父亲雍穆而翛xiāo然的风度,再也不会住寒夜的书斋里看见父亲白发苍苍在灯前垂首。
故乡的庭院里每一片石,每一条径,每一棵古树,每一个残缺浓阴的门,都和父亲的风仪连合着,我想到父亲,就联想到那些醇雅的情景,想到那些情景,就牵记到父亲。
现在都完了,我失去了一生所最心仪的一切。
我不能想,我是被这样一位朴素盎然的老人遗弃在这浅陋的坑中。
⑤家里来信说:敌兵进城,把城里的房子大半烧掉了,把我们家的凌寒亭也拆毁了。
这座亭子共有三间傍着城墙,城墙像一座山,因为时间的古老,从砖墙缝里生出许多藤萝和灌木。
亭子的左边是一片竹林,右边是一座尼庵,前面隔道女墙,就是一个小湖似的池塘,长年听到浣衣妇的碪杵声;夏天有很多孩子在里面游泳,记得有一次在这池塘里还淹死了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我亲眼看见人把他从水里捞起来,他的母亲听到这消息,就像飞鹰落地一样,奔扑到这男孩的尸首上号哭,到现在事隔廿年,想起那情状,还有些怆恻。
亭子的周围都是古木参天,有大可合抱的槐树,有枝干夭矫的五谷树,有双干的梧桐,还有父亲亲手种的柏,石楠,柿和杉等树,这些树都是我几个兄弟的小名,父亲带着多少温良的深意把他们每一个名字都种植在土地上。
看他把一瓢瓢的清水灌溉到树根上,是存着多少的希望!要是风雨的时候,这些木叶响动着,浑和成一片河流似的声音,或是被风雨激荡,枝条锐鸣得像有人在旷野上号叫,这不正是他担心着远处的孩子们,忧心戚戚的时候吗?还有一片云石,是父亲从园后草丛里发现出来的,石上有不知道是哪一年代,是谁,镌刻着“立云”二字,字体苍劲,父亲欢喜得像发现一件宝物,把石竖起来,砌一座花台供设着,周围种着很多的书带草,细长的叶子,因为多年的生长,像狮子一样蹲伏在石下。
这地方四时都有各种奇怪的鸟雀,啄木鸟的剥啄声,夜晚猫头鹰的颤叫;还有彩色的锦鸡,在竹林里穿飞。
我小的时候,常常担心那华丽的长尾巴,会在竹林里碰断。
小松鼠故意逗人似的捧着一个松果坐在窗台上玩要。
这地方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现在提起来,还有无限的亲切,和一些甜蜜的感觉。
亭子里父亲收藏了一些书画碑帖,这是我们看作圣坛不敢渎犯的所在,这次也被敌人扫荡完了!家里人又告诉我:当敌兵退出这城以后,父亲从山中归来.看见这样残破,并不十分痛惜,只因满地残书断帖,父亲一一拾起来,偶然有一两部还可以凑成完整的时候,就大喜过望。
我写到这里,心上涌起一阵泉水似悲凉,想父亲一生爱书如命,平时再也不许我们随意翻动,这次竟如此糟蹋了!父亲所以不十分痛惜,是因为一股广大的丧亡,比起个人的损失又算得什么?可悲痛的有比这更大,更大的事,父亲是明白的。
⑥今晚因为看见月光下的山川太美了,诱我这许多的沉思。
如果回忆只给我枉然的磨折,以后该学中古的修道士,不再抬头看山川之美了。
【注】①方令孺(1897—1976):作家,其家乡安徽桐城属广义上的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