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6讲 含解析

合集下载

第一单元 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整合课件 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一单元 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整合课件 岳麓版必修2课件

技能提升
[规律] 史料选择题——贵在熟读 史料选择题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 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题 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学生根据材 料内容与题干要求进行对比选择。 (1)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史料选择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 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A.皇帝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解析】 据题干中的信息“每年春都要举行”和图中文 字信息“祭先农坛”分析出古代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在开春 之际祈求有一个好的收成,这是以农立国理念的体现,C项正 确。A项并不是核心信息,B、D两项由图中不可知。
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中国古代的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产 品和商品经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鸦片战争之前)时期, 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 的变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政府的重农抑商与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使中国陷入了 深重的危机。
归 纳 深化
成才之路 ·历史
岳麓版 ·必修2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一单元
单元整合 第一单元
主 干 结构
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中 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中国农耕文明首先在黄 河—长江流域达到很高的水平,并在中原地区形成了精耕细作 的农业生产体系。唐宋以后,租佃契约关系逐渐发展,农民人 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两宋之际,中 国经济的重心,已由北方转移到南方。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 展,土地兼并使自耕农经济不断处于风雨飘泊之中。
【答案】 C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单选题1.《左转》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

书中记载“欲绮夺夷阳五田欲隹与长鱼矫争田”.“晋欲至与周争堠田”.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B.土地日渐私有化C.地主土地兼并严重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2.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趋向的变异,被称为“近代的前夜”。

这些“变异”的表现之一就是()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C.工商市镇纷纷涌现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3.明清两代,先进地区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薯等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显著发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

当时农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粮食产量大幅提高B.传统经济结构改变C.农业生产力的革新D.新的生产关系萌芽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C.流通领域出现纸币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5.5.俞森《荒政丛书》卷5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6.下面一则史料记载了杭州城的商业贸易情况,它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杭州城?“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敲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A.商代B.汉代C.唐代D.宋代7.西汉文帝时晁错提出“贵粟改策”,人民可用粮食向国家买爵位,也可用粮食赎罪,达到国家有粮、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的目的。

该政策客观上()A.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B.提高商人社会地位C.加重人民经济负担 D.激化社会阶级矛盾8.明代商帮中,势力最强大的是()①徽商②陕商③粤商④晋商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9.宋代土地兼并的现象非常严重,但大土地所有者在遇到水旱灾年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能够做到主动减免田租、给佃户提供种子,他们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在于()A.担心佃户因负担过重而放弃续租B.具有富则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C.防止流民增多而影响社会的稳定D.宋代佃户的社会经济地位更优越10.(2018年山东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据考古资料统计,秦汉墓葬、村落遗址、冶铁遗址出土的1350件起土铁农具中,犁铧、铧冠、鐴土约计146件(其中,铧冠约计101件,鐴土4件),锸、锄、铲、镢之属1204件。

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岳麓版必修二).doc

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岳麓版必修二).doc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作生产的代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

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中国有着丰富有农作物资源。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发展起来。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重要问题:农业起源的三大特点:一是由采集产生了原始农业;二是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三是以种植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结合。

)二、从耒耦到曲辕犁(一)耕作工具1.西周及其以前,耕作工具以耒、耦为主。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铲、木耒、骨耕等。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成为主要农具。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器开始在农业生产中运用。

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铁农具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这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唐代,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竝(又名江东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曲辕犁的三个优点:①曲辕和犁槃的出现,淘汰了犁衡,不仅减轻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

②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更加随心所欲。

③犁底修长,犁梢手控,使得耕作时平稳、深浅•致,利于水山使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复习课件(共55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复习课件(共55张PPT)
材料二:‚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汉书· 食货志》 商周时期 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战国时期
个体小农生产
耕作方式与组织方式的比较 工具设施 原始社会 木石骨蚌 春秋战国 铁器、牛耕 耕作方式 (工具)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生产组织方 式(劳动者)
商周时期 木石为主,极少青铜 石器锄耕
千耦其耘
个体农耕
漕渠、白渠、王景 治黄、特色水利工 程——坎儿井
汉代 三国(曹魏) 唐代
灌溉工具翻车(马钧) 曲辕犁——传统步犁的定型、筒车
一、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逐渐形成 3、我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 (1)耕作方式的进步: 刀耕火种 (2)主要生产组织方式: 商周时期: 简单协作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个体农耕
(3)小农经济: 产生时间: 春秋时期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农业的起源
(1)标志: 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2)特点: 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 地域特点: 格局上——南稻北粟
产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一、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逐渐形成
生产工具、技术和 特点(材质、技术、 历史 水利设施的变化 动力、种类等) 时期 古 石斧、石铲、木耒、 原始 1.石、木、骨质; 代 骨耜、石镰 2.制作和用途简单。 社会 农 极少青铜农具,木石 3.人力为主,耕作工 商周 业 具为主 器为主 时期 生 产 铁农具、牛耕出现 1.金属生产工具不 春秋 力 断推广; 战国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的 2.耕作技术不断改 西汉 发 犁壁、牛耕推广 进,牛耕出现并推广。 中期 展 漕渠、白渠、坎儿井 3、牵引动力变化: 三国 翻车 人力—畜力—自然
(1)冶金、制瓷、纺织业发达, 长期领先于世界 古代手工业 (2)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 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

历史-新课标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历史-新课标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 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的形成
第1课 │ 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农业体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记忆最早的农 作物区域,主要农作物名称,主要农具,重要水利设施。 (2)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设 施的完善和小农个体农耕方式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 形成。 (3)分析理解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社会历 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到了近代,又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迟滞的原因。
第1课 │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逐渐提高,由 此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难点]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 产方式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1课 │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建议本课教学时数为1课时。 (1)教师可以用幻灯片打出教材插图《神农氏尝百草》, 讲述中国古代关于农业起源的传说,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或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讲述农业起源的传说,再 由老师提示传说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从而讲述原始农业由采 集农业向种植业经济发展。
第1课 │ 课堂导学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一 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唱段: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材料二 在小农经济下,一个农民,只要他不是太懒惰, 只要不是有什么旱涝灾害,就可以做到衣食无忧。但由于经营 规模狭小,缺乏积累和储备的能力,经不起风吹浪打。另外, 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生活比较稳定,一辈子不 和外界来往也可以生活,安土重迁。 [思考] (1)依据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有哪些特点。

高一历史1.1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课件 岳麓版必修2

高一历史1.1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课件 岳麓版必修2

1.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 素是什么? 精讲: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 普及。 ②农民自身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 性提高,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③封建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 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 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有限。 ②小农经济始终维持着简单的再生产,顽固地保持 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千耦其耘 (1)时间:商周时期盛行,使用简陋农具,大规模集 体耕作。 (2)原因:农具原始,生产力水平落后。 (3)特点:多采用大规模_________ 简单协作 方式进行农业 生产。 2.个体农耕 (1)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及________ 私有土地 的出现。 (2)时间:出现于春秋时期。
2.如何认识“刀耕火种”、“精耕细作”两种耕作方式? 精讲: (1)刀耕火种:指原始的耕种方法。先砍伐树 木,焚烧树桩与荒草用做肥料,然后就地挖坑种植农 作物。这是利用积聚在森林中的矿物质营养发展生产 的方式,也是用火去消灭杂草与除去病虫害的方法。 在古代地广人稀、森林连片的生态环境下,“刀耕火 种”对各种生物的生存并无太大影响,是一种“森林 与农田”轮作的好方法。 (2)精耕细作: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 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 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2011年春季,河南、山东等地百年不遇的 大旱,使人们更加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 脉”,我国古代改制翻车用于灌溉是在( ) A.西汉时期 B.曹魏时 C.唐朝 D.宋朝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答案: B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2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2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时期的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主 要的经济政策就是重农抑商,故A项说法错误;从题干“土地兼并、 农户流亡”可知,国家的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拥有土地的 难度很大,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主要是土地兼并导致农户被迫流 亡的问题,没有涉及百姓的生产热情,故C项错误;税收是政府行为, 不可能为富商大贾所操纵,故D项错误。 答案:B
明清时期
三、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比较项 实施时期 目 的 不同点 内 容 不同点 相同点 相同点 重农抑商政策 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于整 个封建社会 维护封建统治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 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 活动 海禁政策 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 护封建体制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 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单 元 整 合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 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 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纺织业、陶 瓷业和冶铸业生产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享誉海内外,中国古代商业 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 相辅相成。古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作为农耕 经济的补充而存在。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抑制和阻碍 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错失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的机遇。
试题回放 1.(2018课标全国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 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 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 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高中历史综合学习第一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综合学习第一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综合学习第一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必修2【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和土地制度,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色。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色。

3.概括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认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色。

4.认识“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剖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的原由。

【课前操练】1.在我国古代,牛耕的宽泛推行是在()A.春秋期间 B .战国期间C.秦代期间 D .汉代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色是()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联合②生产的目的主假如知足自家生活所需和缴纳赋税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所有自己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3.相关古代商业发展的概括正确的有()①商代出现职业商人②春秋战国期间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③魏晋南北朝期间商业活动十分冷清,贸易互换有退步趋向④宋元期间古代商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顶峰期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 D .①③④4.以下对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明中后期在江南私营手工业中稀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机户出资,机工卖力”的出现标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清朝资本主义萌芽壮大,整个生产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D.腐败的封建制度严重阻挡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5.中国在近代前夜落伍于世界的根来源因是()A .闭关锁国的政策B .重农抑商的政策C .文化专制的政策D .腐败的封建制度【考点串讲】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和土地制度(一)农耕方式的演进1.地区:最早在黄河、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南稻北粟)2.耕种方式的发展※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时代——铁制农具和牛耕(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说明 : 从春秋战国起,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出现)3.牛耕的发展春秋后期出现——汉代宽泛推行——唐朝曲辕犁(标记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二)土地制度的变化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1.井田制及其崩溃含义:西周期间推行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其实质是国王代表整个贵族据有土地的土地私有制。

高中历史历史岳麓版必修2 综合知识学习 岳麓版 必修2

高中历史历史岳麓版必修2 综合知识学习 岳麓版 必修2

历史岳麓版必修2 综合知识学习第一单元 1课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注意;▲为重点题型)①种植结构:南到稻北粟②农具改进:耒耜→牛耕铁器(春秋战国)→曲辕犁(唐);曲辕犁节省人力,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③灌溉工具:翻车(西汉)→筒车(唐)④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防洪灌溉—秦国都江堰两汉修治黄河特色井_坎尔井⑤农耕生产组织的演化:从大规模的简单协作→自耕农经济⑥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三大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农耕模式日趋完善●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经营方式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①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的形式,(实质为贵族占有。

井田分为公田和私田)②春秋战国:历史进行划时代的变革—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土地国有制变革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牛耕铁器),直接原因: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税制改革表现:开垦“井田“外的私田;公田荒芜结果: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土地国有制③土地私有的三种形式,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手段,引起土地兼并的原因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④经营方式:自耕农经营;田庄式经营;租佃式经营⑤土地经营方式的演变:宋前自耕农经营为主;宋时租佃式经营仅次于自耕农经营,明清时租佃经营成为农业经营中的主要形式。

⑥评价租佃式经营:租佃制经营发展反映了土地兼并日趋严重;但佃农对地主超经济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轻,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

▲3课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①从战国到中唐: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山东、山西)②两宋之际经济重心让位于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原因:中原人口南迁)③比较北方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不同原因、过程和意义(课本12-13页)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①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工艺精瓒,领先世界。

如:冶铸技术;丝棉织品陶瓷制作②南北朝的灌钢法是世界古代最先进的炼钢法③冶铸燃料进步:煤(西汉开始→北宋普遍);焦碳(南宋开始→明朝普遍流行)④经营方式:官营手工业(西周出现—明前期占据主导地位)6大优势和三大劣势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出现—明中期占据主导地位)经营特点:(课本20页)▲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①两次商业高峰,明清商业的六大新特点②▲以唐都长安和宋都忭京为例说出我国古代城市经济的变化(城市布局、管理、功能、对外贸易演绎出新城市)③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封建社会初期的战国、秦、两汉实行,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小农经济,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继续实行,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规律,阻碍了新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农耕文明落后于工业文明大势。

2018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整合1

2018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整合1
岳 麓 版
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②隋唐时期: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但是安 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我国 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历 史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③五代两宋时期:最终完成。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三步:调用相关知识,进一步丰富答案素材 仅仅围绕答案方向和角度,调用所学知识,条目化列举,这是答案雏形的 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包含很多得分点,应该重视。这个提纲列举时,尽量
不和第二步的提纲重复,而是使二者形成最终的互补关系。
第四步:综合第二步和第三步答案,规范化列出答案要点
历 史
都,缩短航程。 说明:政治中心北移,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大运河沿
岳 麓 版
岸经济进一步发展。
信息二: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说明:大运河把北方、中原和南方等诸多各具特色的地区经济和文化连接 起来,使之交流融合,促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华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解题思路] 说明型非选择题的解答技巧 (1)第一步:认真分析题设要求,明主旨 通过认真分析题设,找出答题的主旨和切入口,这是第一步,也是非常关
岳 麓 版 历 史
键的一步。如果答题的方向错误,后期答案的组织都将是无效的。
(2)第二步:仔细观察提信息,粗列提纲
根据答题方向,观察题目背景,粗列出提纲,这是答案雏形的一个重要的 组成部分,尽量使所列提纲精炼、科学、紧密扣合材料信息。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大运河变迁

【附答案解析】岳麓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资料精讲

【附答案解析】岳麓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资料精讲

【附答案解析】岳麓历史必修⼆第⼀单元检测《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资料精讲第⼀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检测⼀、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下⾯的汉代画像⽯拓⽚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A.乡村⽣活的祥和富⾜ B.⾼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男耕⼥织的⾃然经济 D.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2、《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和铁耙在乡村⾥成为⽇常⽤具。

与这⼀现象直接相关的史料是()A.“庶⼈⾷⼒,⼯商⾷官”B.“除井⽥,民得卖买”C.“⼀⼈治之,⼗⼈⾷之”D.“富者⽥连阡陌,贫者⽆⽴锥之地”3、下列是从古诗“⼆⽉卖新丝,五⽉粜新⾕。

医得眼前疮,剜却⼼头⾁”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活艰⾟ B.农副产品进⼊流通领域C.农民被迫弃农经商 D.⽣产模式体现耕织结合的特点4、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地之神,“稷”指主管五⾕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国之本C.农业与⼟地的关系D.⼩农经济的突出特点5、欧洲中世纪⾕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

从云梦⽵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物的收获量就⾄少为播种量的⼗倍或⼗⼏倍。

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A.⼟地私有制度的确⽴ B.基于⼩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的使⽤与推⼴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6、⼀位学者认为唐朝时期江南曾经实施了稻麦轮种制,并欲引⽤⽩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稻花⽩霏霏”来证明⾃⼰的说法。

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哪⼀种说明更为合理()A.诗⾥提到麦作、稻作,⾜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季节,⾜以清楚说明轮种制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同⼀块⼟地,不⾜为据D.诗⼈的描述多不精确,不适合运⽤在历史的讨论7、北⽅⼀些地区曾流⾏“⼈⽣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的俗语,它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习惯于简朴安逸的⽣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农经济特征 D.我国古代农业⽣产⼒落后8、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农经济⾃给⾃⾜特点的是( )A.庄稼⼀枝花,全靠肥当家B.黄⽜过河各顾各C.苗⼉出得齐,丰收不⽤提D.⼩满芝⿇芒种⾕9、商鞅变法后“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亡⽴锥之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复习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复习课件

2.经济方面:中国的农耕经济高度繁荣,但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始终未进入工 场手工业阶段;而欧洲的资本主义工场业已十分发达,英国已经 开始工业革命。
3.对外政策和经济政策方面:明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 锁国政策,使中国几乎脱离了世界发展的潮流;而欧洲国家积极 开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和扩张,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三、为什么说与17、18世纪的欧洲工业文明的巨大飞跃相 比,在处于农耕经济顶峰的康乾之际,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便已 大体成为定局
1.政治方面:明清时期,特别是清军入关后,皇帝大权独 揽,专制权力达到顶峰,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腐朽没落;而此时 的英法美等国最终都选择了立宪君主制或共和制,民主化、法律 化、制2017课标全国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 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 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 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试题回放 1.(2017课标全国Ⅲ)表1
土地规模(亩) 20 以下 20-130 131-300 300 以上 小计
户数 24 103 10 2 139
户数比例 17.3% 74.1% 7.2% 1.4% 100%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3.产生影响 (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也有所反映,但未导致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 构出现质变,未促成社会的转型,其积极作用十分有限。 (2)西方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极大推动生产力、科技和社 会的进步,导致西欧社会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 等发生巨大变化,促使欧洲由封建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6讲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和古代的土地制度课件 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6讲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和古代的土地制度课件 岳麓版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2.(2016·课标全国Ⅰ,25)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解析 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以判断画像砖反映 了汉代大地主田庄上的农业生产情形,不是个体农户的生产情景,故选D,排除A ;画像体现的是生产场景,看不出精耕细作的信息,排除B;汉代土地制度是封建 土地私有制,排除C。 答案 D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2.经营方式: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经营方式。 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__租__佃__关系。
(2)发展① ②战 宋国 代: :已 日经 益产 普生 遍。 化,_租__佃__经__营___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 ③明清: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2.农耕工具的改进——从耒耜到曲辕犁
(1)夏、商和西周: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2)春秋战国:铁农具出现。大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_铁__犁__ 用于牛耕。 (3)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__犁__壁__。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4)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早已出现了_曲__辕__犁___。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__传__统__步__犁__ 的基本定型。
(2)水利建设① ②春 西秋 汉战 也国 陆时 续期 建的 成芍 漕陂 渠、 、__都__白__江__渠__堰____和 等郑 水国 利渠 工较 程为 。著名。 ③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如西域地区的_坎__儿__井__。

高中历史高考复习讲义:《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高考复习讲义:《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高考复习讲义:《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必修 2第 1 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 2 课代的农业制度——中国古代的农业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和土地制度,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本基础知识梳理1、原始农业的发源:发源:由收集经济向栽种经济发展地区差别: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南稻北粟基础:生产工具的出现农作物:五谷:牲畜饲养:六畜:2、生产工具的改革:原始社会期间 : 使用木器、石器;商周期间:青铜农具出现,但依旧以石器、骨器为主。

春秋战国期间:铁制工具出现,牛耕技术开始运用。

西汉期间,铁制工具广泛使用,牛耕技术推行,二牛抬杠,犁辟出现。

东汉:使用一牛挽犁。

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记着中国耕犁趋于完美,标记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3、浇灌工具: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发明翻车;唐朝发明筒车。

4、水利举措:春秋战国期间:都江堰、郑国渠。

汉代:漕渠、白渠5、耕种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的精耕细作)定义:指养地方式中的土壤耕种(翻土、松土)方式)。

春秋战国期间:精耕细作(此此后,佯跟着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进,精耕细作的耕种方式日趋完美。

6、土地制度:(以封建地主土地全部制为主的土地制度,渐渐形成了租佃制为主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期间 :土地公有制。

商周期间:原始公有,商周期间井田制(特色:对份田,农民只有使用权;与分封制相联合)春秋战国期间:生产力的提升,井田制崩溃;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认可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必定土地私有制;所以封建土地私有制确定。

租佃关系产生。

秦汉期间:自耕农经济和地主土地全部的田庄经济(聚族而居;有个人武装;劳动者与庄主有较强的人身依赖关系)三国两晋南北朝:土地吞并(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严重,地主土地全部的田庄经济,租佃关系仍拥有较强的人身依赖关系;为了克制吞并,统治者采纳了好多均田、屯田举措来限制吞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如:三国屯田制;北魏均田制。

唐朝:均田制,唐中期崩溃;土地吞并严重,地主土地全部的田庄经济,租佃关系仍拥有人身依赖关系,但没有魏晋期间强;宋朝:不抑吞并;租佃制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明清期间:吞并严重,地主土地全部制占主导;租佃制普及全国,契约纳租方式确定,钱币地租发展起来,佃农对地主的依赖关系相对减弱(生产自主权提升、生产踊跃性提升、农业经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第七单元第16讲
一、选择题
1.(2016·沈阳)战国时期,为了供应军队日用的需要,军队驻扎的地方,往往成为商人逐利之场,逐渐形成了一种小的市聚,谓之“军市”,由军方设臵令进行管理并对商人收取租税。

这反映了( A )
A.军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商人具有充分自由和最大利益
C.军市解决了军队的经济问题
D.各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反映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私商产生并成为商人的主体。

根据题干“为了供应军队日用的需要”,可知军市是市场需求的产物。

“由军方设臵令进行管理并对商人收取租税”可排除选项B,选项C、选项D在题干中未体现。

2.(2016·湖北八校联考)古罗马地理博物学家普林尼说:“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经过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丝制衣服”,“保守估计,印度、塞雷斯(中国)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的利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品的花费”。

此材料主要说明导学号 42442189( B )
A.中国与欧洲各国交往密切
B.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联系起来
C.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
D.罗马对丝绸的旺盛需求
[解析] 本题以中国“一带一路”的时代主题为切入点考查商业的发展。

此题可用排除法。

该材料虽涉及中国丝绸运销到罗马,但凭此得不出中国与欧洲各国交往密切的结论,A项排除;材料的中国不一定仅仅是两汉时期,也没有涉及发达不发达,C项排除;D项表述正确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综合分析材料信息可知B项正确。

3.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臧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

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

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D )
A.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C.儒家反对商业活动D.新兴商人日益活跃
[解析]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士大夫从商受到斥责,直接反映出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与题意“从侧面反映”不符合,故B 项错误;鲁国大夫从商受到斥责,与儒家反对商业活动无关,故C项错误;尽管商业环境不佳,但仍然吸引士大夫从商,新兴商人日益活跃,故D项正确。

4.据《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

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

这反映出唐朝( A )
A.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B.市的娱乐功能不断加强
C.政府加强对市的监管D.城市布局强调天人合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城市的发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

市在古代是商业区,坊是住宅区。

由“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等信息可知,唐代在商业区内出现了住宅区,反映了“市的商住复合功能。

”故A项正确。

B、C、D三项所述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5.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诏曰:“民铸铜为佛像、浮屠及人物之无用者禁之,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

”宋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导学号 42442190 ( D )
A.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
B.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
C.扩大本土宗教的社会影响
D.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
[解析] 材料主要讲述宋朝禁止铸造佛像、浮屠及人物,有利于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但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并没有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故B项错误;灭佛有利于扩大本土宗教的社会影响,但不是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保障了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故D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