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导学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导学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习目标】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特点和价值;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学习重难点】重点华文化在交流中的发展。

难点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知识导航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佛教文化传入(1)过程:①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④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①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②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1)明末清初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②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③《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④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3)晚清(19世纪中叶):①背景: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②特征:西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③影响: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4)民国初年(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①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②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③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近代中国人学习方不断深化的过程】学技术、器物:学军事、工业技术,如新思想萌发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的主张,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博大精深的的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博大精深的的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地位:
(2)特点:
(3)意义: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成因: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3、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的差异:(了解)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发展的什么特点或道理?
有人指出,中华文化呈现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也就不同,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1、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地位: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3)中华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作为不同区域的文化()
①不能相互交流、借鉴②会逐步丧失其特点③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引④既能渐趋融合,又可以保持着各自特色A.①④B.①③C.②④D.③④
3.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黄河流域80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而当时世界上所有文明流域加起来的面积也只是中国的十五分之一。所以,气魄、宏伟的统一文明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由此可见()
C.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
D.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之瑰宝,都是中华民族之骄傲
5.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我国的吴越文化精致淡雅,滇黔文化热情奔放,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各民族的歌舞极具特色……。这说明()

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导学案编写:夏茂胜审核:廖肃清日期:班级:姓名:组别:组号:一、【学习目标】——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二、【自学案】————把握基础,夯实基础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_____________,展示人们的_____________,具有独特的作用。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_______________的内涵、______________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标志之一。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____________ 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___________,又保持着各自的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1.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及_________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

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其中,藏族的____________、蒙古族的____________和柯尔克孜族的___________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

2.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______________ 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______________,又有各自的______________。

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

学校:永和中学课型:新授课主备人:任福艳审核人:赵文江班级:姓名:时间: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导学案学习目标:1.引导同学们了解,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中华文化的力量、组成、特点。

3.中华文化的影响,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重点:中华文化的组成、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

难点:作为中学生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学习流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多媒体展示传统文化二、解读目标(3分钟)三、自主学习(12分钟):(用双色笔在书上做好标记)1、中华文化是怎样产生的?2.中华文明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断,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哪些?4、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什么影响?5、怎样对待传统文化?6.中华文化的特点是?四、合作探究(15分钟)【活动一】讲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活动二】(1)、列举中华文化事例并作介绍。

(2)、中华文明为什么能源远流长?【活动三】1.【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2).为什么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3)中华文化的构成:【活动四】(1.)列举言语或格言对为人做事的影响(2.)、中华民族优良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3.)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归纳总结)4分钟)课堂反馈(8分钟)(做错了请在空白处订正)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是()A.开拓创新B.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蕴含传统美德D.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力量()A.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B.集中体现在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上 C.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D.集中体现在民族团结方面3、中华世纪坛序言中写道:“大风泱泱,大潮滂滂。

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这说明()A.中华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B.中华文化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D.中华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课后反思:。

文化生活_导学案_第六课_修改版[1]

文化生活_导学案_第六课_修改版[1]

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制作人:蔡金兵马永春黄进【今天的努力,是明天成功的基础】一、【课程标准】3.9 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10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二、【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源远流长、从未中断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和史书典籍。

(3)了解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6)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感受中化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3)学生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三、【学习重点、难点】(1)中华文化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重点)(2)理解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重点、难点)(3)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重点、难点)四、【学法指导】1、将自主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笔标注出来,课上通过小组研讨或合作探究的方式予以解决。

2、通过反馈练习,巩固基础,强化运用。

五、【学习过程】预习导学、基础过关1、中华文化的特征:、。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程:见课本P63(可采取巧妙记忆法:殷周影响,春战雏形;秦划时代,汉儒至尊;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明清衰微,再创辉煌。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有哪些?)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和是很有说服力的。

①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的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4、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1(根本原因)2、(重要原因)(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P65—P66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①文学艺术的作用、特点、地位A、作用:文学艺术,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

人教版九年级思品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思品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导学案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班级组别座号姓名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懂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能力目标:认识中华文化的巨大威力;体会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中共同创造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原因;中华文化的特点。

难点: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

三、教学过程:(一)自学步骤:预习导学1.中华文化是怎样产生的?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由哪些组成?3.中华文化有什么特点?4.列举本地传统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5.中华文化对当代中国和世界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要弘扬传统文化?)6.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哪些传统美德?传统美德有什么作用?7.中华传统美德具有什么品质?我们应如何传承?(二)课堂讨论,解答疑问宣布小组进入竞赛状态,以抢答形式回答提示中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原因是什么?(2)中华文化有何特点?中华文化有何影响?(3)五千多年来,伴随新着文化的发展,我们形成了哪些传统美德?小组讨论,将文中知识问题化。

四、练习设计:1.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一绝,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A.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B.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有生命力的文化C.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D.中华文化是各民族长期相互交流的结晶。

2.2009年清明节,中央文化委在全国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

清明节”主题活动。

开展这一活动有利于()①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②使我国的传统美德,薪火相传③使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光大④继承一切传统文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3.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具有深远的影响()①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②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③影响中国的发展道路④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推动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4.有位社会学家曾这样说过:“一个民族的灭亡,并不是这个民族的人全部死掉了,而是这个民族的人身上一再存在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了。

一轮复习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004

一轮复习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004

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本课知识导航】——分析线索,提携本课考点1、立足课时结构:本课时主要以“中华文化”为主线,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

“是什么”强调中华文化的三大特点。

“为什么”强调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

“怎么做”强调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

2、立足单元与教材结构:本单元主要阐明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是文化生活知识的回归,即从宏观的文化向中华文化聚焦。

我们在复习时应该立足感知中华文化、为什么要发展中华文化、怎样发展中华文化三个方面来思考。

感知中华文化主要立足中华文化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

为什么要发展中华文化,主要立足中华文化的力量和民族精神的作用进行整合。

如何发展中华文化,应该立足文化创新(宏观)和弘扬民族精神(微观)来分析。

【知识归纳】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2)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1)(独特性)(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特点。

(2)(区域性)(1)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____________,又保持着________________。

(3)(民族性)(4)(1)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5)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________,又有各自的______________。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6)(2)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____________。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程标准】(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析春秋战国大变革;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原理,辩证的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并理解其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理解中华文化对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培养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重点: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内涵。

难点: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时空坐标】【知识链接】▲狭义的文化:指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它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统称。

▲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有巢氏、夏朝等之后绵延发展至今。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

在儒、佛、道三家文化基础上派生出的各种艺术(如绘画、雕塑、书法、戏剧、节日等),是其具体表现形式。

▲人本思想、民本思想:人本思想尊重人的个性和发展,强调个人是社会的中心。

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实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恤民、安民、爱民、顺应民意,强调君民相互依存等。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

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3、知道文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4、懂得如何再创中华文化辉煌。

【学习重点】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学习难点】理解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一、古代辉煌的历程1、殷周时期:思想、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3、秦朝: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的意义。

4、汉代:促进了至尊地位。

5、隋唐时期:中华文化高度发展,进入了时代。

6、宋元明: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产生了。

7、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的冲击。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①地位:是中华文明的。

②作用: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史书典籍①地位: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

②原因:③特点:规模之大、,为世界所仅有。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了一个衰微的过程(1)内因:。

(2)外因:。

2、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只有在和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相适应,与相协调,既保持,又体现。

★合作探究,思维拓展探究一:汉字的字体不断演变,但始终没改变“方块字”的特色。

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方块字”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方言众多,但从古至今,使用汉语的各方言区都使用汉字,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

统一的汉字成为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绵延不绝的重要文明标志。

问题探究:汉字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处什么地位?探究二:黑格尔说:“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导学案设计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导学案设计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导学案编制:方正铎审核:高二政治备课组【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中华文化的特点;汉子、史书典籍的作用;近代中华文化的变化;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2)能力目标: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重点、难点】1、重点: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认同感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2、难点:通过史实,认识中华文化,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旧知铺垫】传统文化(含义、继承和发展)【学法指导】1、阅读教材,从总体上把握一下教材结构。

了解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及特点,汉字、史书典籍的作用。

2、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素材的把握自主学习,同时根据旧知铺垫,探究理解本节的重点、难点问题。

3、同学们通过探究总结的知识要注意规范用语,上升到理论层面、切记白话。

4、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把生成的知识进行梳理穿线,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的网络,附于自我总结处。

5、科学的利用好自我检测,自查自纠,查缺补漏,真正达到“堂堂清”的学习效果。

【基础学习】阅读教材P62-P66,回顾旧知清楚的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1、中华文化的辉煌历史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3、汉字和史书典籍【自主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纵览: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农业文化:农家、农民起Y、锄头。

中国传统文化之瓷器。

皇宫官府:宫廷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仁、义、礼、智、信;中庸)道家(老子、庄子;道德,无为、逍遥)墨家(墨子、《墨子》、兼爱)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杂家(吕不韦)农家(《吕氏春秋》)小说家兵家医家琴: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导学案 (2)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导学案 (2)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

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2.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我们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我们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导入新课:利用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的古老中国文明表演引入新课。

自主学习: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0分钟1、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它已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开始的。

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也称“铭文”。

晚期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

时期,竹书和帛书开始出现,字体也发生了变化。

2、商朝甲骨文有了对、月食的记载。

今天的农历又叫“”来源于夏朝。

到时一年分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战国时测出,以便安排农业生产。

3、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采用、、、的方法诊断疾病,并采用、、治疗疾病。

战国末期的诗人屈原,被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是《》。

春秋战国盛行“”,其中湖北随县出土的最为有名。

3、思考:“动脑筋”一(第42页)、二(第43页)和“活动与探究”。

4.人物:①图1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_________。

②图2是世界文化名人_______。

图1 图25.地点:湖北_______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

6.时间:相传_______多年前,就有历法了。

合作探究:1.〈小组游戏〉参照现在的汉字想象甲骨文中的“日”“月”“人”字分别应该怎样书写?你们造字的依据是什么呢?由此通过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推理活动,还能得出什么结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甲骨文的被发现,有什么意义?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理解中华文化的古代辉煌历程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及原因。

2、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三、自主学习教材独立思考问题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中华文化的古代辉煌历程发展时期文化思想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殷商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春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秋战国化思想()秦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意义汉独尊()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隋唐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进入气势恢宏的()时代宋元明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在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成就巨大,并产生()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影响较大(延续)明清近代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衰落)上述图表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举例说明中华文化的辉煌表现。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源远流长的见证(表现、重要标志)――汉字与史学典籍(1)汉字①地位:是中华文明的。

②作用: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史书典籍①地位: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

②特点:规模之大、,为世界所仅有。

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中华文化的衰微表现和原因(内因和外因)(1)内因:。

(2)外因:。

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只有在和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续写中华文化壮丽的篇章四、课堂探究学案合作探究一、汉字的内涵总是在不断的丰富。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导学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导学案

资阳市简阳中学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导学案
课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时:2 年级:高二教师:袁丽娟【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明确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能力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情感目标: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坚定祖国完全统一信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教学重难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及原因;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学生姓名:班级:组别:
亲爱的同学们,相信通过你们的努力,一定能完成以上任务!。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 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第2 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班级:姓名: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程标准】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学习重难点】1.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时空定位】【学习过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学习聚焦: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

任务一:阅读教材1-3页及所学知识,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起源与奠基阶段时期概况起源远古①中华文明是人类最______的文明之一。

①______起源:、长江、珠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等。

②核心:中原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夏商西周奠基春秋战国(1)______认同:内迁的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共同的认同,的观念得到发展,推动___________的中华文化形成。

(2)儒家文化思想核心形成孔子思想:①背景:春秋末期面对__________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②内容:(3)百家争鸣①背景:②表现: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③意义: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__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B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_________。

C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_____________。

2.形成、发展与繁荣阶段时期概况形成发展秦推崇法家:秦朝建立国家,秦始皇推崇学说。

汉尊崇儒术:①背景:A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_________的现实需要;B董仲舒对_________的改造;C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并规定_________为教科书。

②内容:A“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_________;B“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__________________;C“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巩固_________,规范限制民众;D遵循天道,实行仁政“限田,薄敛,省役”限制_________,缓和阶级矛盾。

人教版必修三 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导学案3

人教版必修三 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导学案3

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学习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明确源远流长是中华的基本特征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文字与史书典籍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学习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文字与史书典籍【课前预习】1. 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秦的统一,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意义。

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

,古代中华文化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2. 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文字,是文化的。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

3.只有在的领导和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的耕耘。

【课堂探究】探究一: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肖瑶,兴于唐朝,盛于宋代。

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

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哪些特点?《茶经》对传承中华文化发挥了什么作用?探究二: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陈寅恪先生预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你是否认同陈寅恪先生的预言?说说你的理由。

探究三:中华文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源远流长和有着无尽宝藏的文化,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一些挑战,我们的先贤先哲早就预料到并给了我们很多教导。

我们今日的责任就是回头认真审视中华文化传统,把其中对人类文明、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有巨大凝聚力和推动作用的内涵挖掘出来,并站在今天的高度重新去审视。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有哪些重要见证?(2)如何才能把中华文化中对人类文明、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有巨大凝聚力和推动作用的内涵挖掘出来?【体系构建】【课堂检测】1.儒家学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的品性都被儒家思想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导学案附带答案)高二政治《哲学与文化》高效实用课件(必修四)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导学案附带答案)高二政治《哲学与文化》高效实用课件(必修四)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导学案(附带答案)【课标要求】1.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2.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3.弘扬民族精神。

【学习目标】1.描述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懂得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2.结合有关实例,运用辩证思维能力深度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感悟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认同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的文化自信。

3.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积极意义,感悟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新知导学】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形成和发展(1)形成:各民族文化、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发展: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2.主要内容(1)核心思想理念:、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2)中华传统美德:、敬业乐群、、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3)中华人文精神:、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2)影响①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

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的体现。

③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也是我们最深厚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道德与法治《延续中华文化血脉》导学案及答案

道德与法治《延续中华文化血脉》导学案及答案

道德与法治《延续中华文化血脉》导学案及答案初三年级道德与法治学习导航单学习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的作用、怎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学习难点: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目标导学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国家认同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了解中华文化的内容、特点、重要性。

2、明确中华文化传承至今的原因,做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包含的内容,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做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学习内容及过程:一、自主预习(相信自己,我能行!)(一)中华文化根1、中华文化的形成、内容及特点分别是什么?①、形成:各族人民团结互助,____________,用自己的______________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②、内容:独具特色的____________,浩如烟海的____________,名扬世界的____________,异彩纷呈的____________,等等。

③、特点:____________、博大精深。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____________和社会主义____________,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____________,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3、中华文化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___________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___________。

4、新时代,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____________为指导,坚守____________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____________,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5、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____________,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____________,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____________、更持久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生活导学案课时:2课时序号 4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编制:翁冰审核:高二政治组时间:2009-9-7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明确源远流长、从未中断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2.能力目标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对中华文化的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二.学习重点、难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三.知识链接第二单元我们讲文化为何发展,如何发展,阐述了文化发展的一般过程。

第三单元我们将继续讲解怎么看待中华文化,阐述中华文化发展的一般过程。

四.自主梳理(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古代辉煌的历程(1)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2)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隋唐时期,进入了气度恢弘的时代。

(4)明清时期,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与是很有说服力的。

(3)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在的领导和的指导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相适应,与相协调,即保持,又体现。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和,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

(3)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具有和的特点。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又保持着各自的。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又有各自的。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和,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和强大的民族。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所特有的,即和。

求同存异,就是;兼收并蓄,就是。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

五.互动探究(核心整合)1、概括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通读教材第六课)2、概括源远流长的表现和见证(1)表现(2)见证(阅读P64页第2、3、4自然段)3、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阅读P65页倒数3段)4、概括中华文化的内容(阅读66页倒数第2自然段)5、概括文学艺术的作用、风格和地位(阅读P66页最后一段)6、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地位、特点、意义(阅读P67页第二自然段)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的含义、原因及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阅读P68页最后一段)8、我国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阅读P70页第一段)9、我国的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关系、意义(阅读P70页第一段)10、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及包容性的意义(阅读P70页倒数第二段)11、中华文化力量的作用(阅读P70页最后一段)六.归纳小结(含知识结构及未解决问题)未解决问题:七.巩固提升(一)必做题1、二百三十多年前,清朝乾隆皇帝依托鼎盛的国力,组织全国数百名优秀学者,用十余年的时间编纂《四库全书》。

它涵盖了十八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文化基本典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

《四库全书》证明了A.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B.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C.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整体性的特点D.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兼容并蓄2、2006年2月,《咬文嚼字》杂志公布的一份统计结果不能不让人对汉字的规范化使用担忧:2006年某电视台春节晚会,出现了28处汉字使用错误,平均每十分钟就出现1次差错。

我们之所以重视汉字的规范化使用,是因为A.汉字内涵丰富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C.汉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D.汉字使用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中华文明的传承3、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发展创新文化,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

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这就是要求我们,A.求同存异,兼收并蓄B.把文化和经济政治有机结合起来C.用文化塑造人生D.坚持文化的多样性4、2006年5月23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透露,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将达到1亿。

全球学习汉语热反映出A.中国文化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B.汉字要代替其他民族语言,成为全球通用的语言文化C.中华文化有巨大的包容性D.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5、2006年4月16日,由全国青联和香港青年协会联合主办的“龙耀浦江”青年大型交流活动进入高潮。

上午,三千多名来自两岸四地的青年相聚在上海浦东,出席“我们共同迈向世界”青年论坛;傍晚,两岸四地的青年参加“龙耀浦江”主题活动,在黄浦江畔共舞长达468米的“中华龙”。

举办这样的文化活动,目的是①培养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②弱化各民族文化的特性,增强中华文化的共性③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④彰显中华文化的底蕴,弘扬中华文化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6、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二十六个文明形态,但是只有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

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先后因亚历山大大帝占领而希腊化、恺撒占领而罗马化、阿拉伯人迁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则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并沉睡千年,唯有中华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

(1)查阅资料,探讨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华文化能够绵延至今而且从未中断。

(2)中华文化的绵延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具有什么重要意义?(二)选做题辨析: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教师参考部分互动探究: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是什么: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见教材P698、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国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巩固提高答案ADADB6(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绵延至今,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①民族文化是民族形成的一个主要标志在民族的成长壮大中的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②绵延发展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重要标识,③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选做题: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2分)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民族的特性。

(2分)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2分)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