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美学旅程——《中国美学通史》评介
《美的历程》了解中国美学思想的精髓
《美的历程》了解中国美学思想的精髓《美的历程》是一本旨在探寻中国美学史的经典之作,作者李泽厚先生通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将中国人古往今来对于美的感受和追求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通过对中国文学、哲学、绘画等方面的解读,向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美学历程。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而美学思想又是这种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在书中通过对儒、道、佛等思想的介绍,揭示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深刻内涵。
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强调“天人合一”,注重“意境”和“气韵”的表现,这种思想体系对于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中对于中国绘画史的介绍也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画注重的是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表达,而不是物象的真实描绘。
在中国画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和画派,如唐代的吴道子和北宋的李唐,南宋的马远和夏圭等等。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美学思想的精髓,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其他方面的美学表现,如中国古代文学和建筑等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介绍,作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总的来说,《美的历程》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美学思想的历史演变,还对中国传
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本书是中国美学史、美术史、文学史、哲学史和文化史的集大成之作,是一部值得珍藏和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对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这种看法,我以为太狭窄了。
这涉及对美学对象的看法。
美学不限于研究“美”。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
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
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
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
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
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
“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
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后记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
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
这就产生一个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
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
我觉得不很可取。
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
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
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理。
中国美学史第一章远古美学
中国美学史第一章远古美学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美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远古时期的中国美学,是我们对于美的理解和探索的开始,也为后来的美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一、远古时期的审美追求在远古时期的中国,人们对美的追求始终贯穿着整个文化发展的过程。
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朴素而纯粹的审美情趣。
例如,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赞美,对山水风物的喜爱,以及对简约淡泊生活的向往,都体现了远古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
二、神话传说中的美学元素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美的元素也广泛存在。
比如,《女娲补天》中的人类之美,讲述了女娲创造人类的故事。
而在《山海经》中,记载了各种神奇的山川湖泊,描绘了一个充满神奇美丽的世界。
这些神话与传说中的美学元素,构成了古代人们对于美的幻想和向往。
三、艺术品与审美体验远古时期的中国,已经出现了一定的艺术形式,比如彩陶,玉器等。
这些艺术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体现了人们对于形体美和装饰美的追求。
人们通过观赏和使用这些艺术品,得以获得美的审美体验。
四、哲学思想与美学观念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也对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主张追求自然之美和天道之美;儒家思想中的“君子”追求德行美和人文美。
这些哲学思想对于塑造远古中国人的审美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美学史第一章远古美学是我们对于美的理解和探索的开始。
远古时期的审美追求,神话传说中的美学元素,艺术品与审美体验,以及哲学思想与美学观念,都为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这一章节的探索,为后来中国美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两汉美学先秦时期产生了不少美学派别,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和道家。
它们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根基儒家美学的创始者和重要代表是孔子。
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仁”学的基础上。
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善称为“质”,认为文、质应该统一起来,外在形式的美可以给人感官愉悦,但只有与善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真正的美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亲疏差等的互助互爱,即实现“仁”这个最高原则。
孟子宣扬了儒家所提倡的人格精神的美,提出了“理义之悦我心,并且在有关个人道德修养的所谓“养吾浩然之气”的说法中,涉及了艺术创造中个体的情感和意志作用等问题。
荀子则提出了“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的说法,涉及到主体能动活动同美的关系,特别是它要求对立面统一的素朴辩证法观念和对刚健之美的提倡,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理论和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发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和法家都从狭隘的功利主义出发,对审美与艺术采取蔑视以至否定的态度墨家主张“非乐”,即否定艺术,认为审美与艺术活动只能“亏夺民之衣食之财”,无补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它反映了古代小生产者的观念和狭隘眼界,但又有揭露批判剥削者的一面。
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但道家美学的真正代表者是庄子及其学派。
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
儒家美学充分地肯定美与善、善与真的统一,认为这种统一是绝对合理和不容置疑的。
而道家美学则相反,它处处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实性。
屈原之美学在战国后期,随着南方楚国文艺的发展,出现了以屈原(约前340~前277)为代表的楚骚美学思想。
它汲取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格精神和主张“文”与“质”、美与善相统一的思想,但又不受儒家严格的礼法束缚,在美的追求上,非常重视情感的热烈表现和想象的自由抒发。
两汉美学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丰富了先秦美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美的追求,对个人的才能风貌的讲求以及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索,都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的个性、爱好、趣味等等在封建制度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注意和重视。
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中国美学特色
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中国美学特色美是人类在历史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美蕴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人类从自身的现实生活中感受着美的存在。
柏拉图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它是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
’‘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是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虽然美学思想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比较早。
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在十八世纪初开始的。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在他1735年发表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首次使用了“美学”这个概念。
“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单就它本身来看),这就是美。
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得不完善,这就是丑’。
‘美之教导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即作为低级认识的美学任务。
’这就是说,作为低级认识的美学,它的任务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就是美学。
”鲍姆嘉通在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同时把艺术作为研究美的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从鲍姆嘉通对艺术的论述来看,美学是离不开艺术的,而艺术则是为研究美学所服务的。
在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
就在诸子百家的典籍和史书中有了审美活动的记载。
最早记载了有关美的是《国语》中的《楚语上》“伍举论美”的典故。
从伍举对楚灵王的讽喻与进谏之言,“其有美名也,为其施令德于远近,而小大安之也。
”“若敛民利以成其私欲,使民蒿焉忘其安乐,而有远心,其为恶也甚矣,安用目观。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国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最大的差异就是:美是有功利的,美与善是密切不可分的。
这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最重要的特色,善与美是相通的。
善即是美,美就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美与善是调和天、地、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完美。
浅析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中国美学史是中国学者以西方美学为参照坐标,从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中梳理的结果。
本文通过从中国美学的萌芽兴起期、发展期、转型期、新变期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审美思想的演进和发展,始终与每个时代的哲学思想和艺术理论相伴,但毋庸置疑的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两大思想源头,几乎参与了每一时代的美学思想的酝酿、形成和展,并使得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内涵保持了自身的民族特性,而外来文化与每个时代诞生的新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佛学思想等,则激活了每个时代美学思想的民族内涵,推动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创新与发展,从而使得中国古代美学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
从中国美学史变迁历程的实际出发,我们可以将中国美学史的历史变迁划分为四个时期:史前夏商周秦汉时期作为上古时期,为萌芽兴起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作为中古时期,为发展期;宋金元明清时期作为近古时期,是中国美学的转型期;20世纪以来,则是中国美学的新变期。
一、萌芽兴起期这一时期,虽然完备而系统的审美思想还未构成,但先民们朴素而完整的审美意识却异常多样,并且他们的审美体验与劳动课堂教学、器物缔造就是浑然一体的。
中国最原始的审美意识,最初在旧石器时期先民的身体进化和劳动实践中得以酝酿,继而在他们的器物制作中,尤其是石器的多样化造型中得以物化,实现了主观的审美形式感和审美情感同客观的人造物的结合,原始自发的审美活动得以发生;到了新石器时代,中国原始的审美意识在先民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中进一步演化,他们也开始了自觉的审美活动,具体表现为这一时期陶器和玉器的制作在注重造型的同时,也追求纹样和图案的装饰作用,实用性与审美性并重,有的甚至更加追求装饰的表意性功能,形成了多样统一的审美风格;进入夏商周时代以后,则出现了丰富多彩的青铜文明,以庄严、肃穆的艺术风格取代了朴素、自然的审美取向,将原始的审美意识推向了新的高度;春秋战国是中国美学的奠基时期,以儒家和道家美学为代表,孔子是儒家美学的创始人,孔子的美学思想体现了政治、伦理、美学的统一。
《中国美学史》第一章远古美学
《中国美学史》第一章远古美学中国美学史作为一部探讨中国美学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首章远古美学,涵盖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到公元前221年的中国美学发展历程。
本文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您呈现《中国美学史》第一章远古美学的主要内容。
远古美学指的是人类文明还未发展到较高程度时期的美学思想和实践。
在这个时期,人类艺术与美学的起源与生活密不可分。
中国远古美学主要包括原始美学、史前美学和奴隶社会美学三个阶段。
原始美学是人类文明起源时期的美学表现。
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以狩猎、采集和部落生活为主。
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原始、简单和粗犷。
人们尚未有文字和记载,但通过生活实践,逐渐形成了美与实用相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
原始人追求美的欲望主要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们用颜料来装饰身体,使用花纹和图案来点缀各种生活用具。
同时,原始人对于自然景物也有着敬畏与追求美的情感。
他们将自然景物中的形状和色彩转化为具体的艺术符号,并创造了独特的原始美学语言。
史前美学是原始美学向史前时期发展的延伸。
在史前社会,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并建立了最早的定居点和聚落。
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和实践更加注重实用性,同时也开始有了一定的秩序和规范。
在史前社会中,人们开始用土石堆砌简单的建筑物,对其进行装饰,形成了一种原始的建筑美学。
另外,人类首次使用陶器,开始通过捏、刻和烧制来创造各种具有实用和审美价值的陶艺作品。
人们通过对花纹和图案的描绘,使陶器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史前美学还包括了神话传说和宗教仪式中的艺术表现。
在史前时期的人们,相信自然界有着神灵的存在,通过开展各种祭祀和宗教仪式来祈求神灵保佑。
这些仪式中的音乐、舞蹈和仪式装饰等,都蕴含着审美的内涵。
奴隶社会美学则是古代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社会分工更加细化,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引发了美学思想和实践的变革。
奴隶社会时期,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了区分阶级地位的奢华和贫富差距。
奢华的生活和艺术品成为了奴隶主阶级的象征。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
以下就是橙子整理的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吧!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1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
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
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
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
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
“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也就是盛饮食的器皿。
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
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
还是在饮食上的——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礼”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解释。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的。
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
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置。
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敬于鬼神”。
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
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
新中国“中国美学史”著述的盘点与评估
新中国“中国美学史”著述的盘点与评估作者:祁志祥来源:《人文杂志》2019年第11期内容提要“中国美学史学科体系研究”笔谈对李泽厚、叶朗、敏泽、陈望衡、王文生、于民、张法、王振复、许明、陈炎、朱志荣等学者独著或主编的中国美学史著作做了客观的盘点和评估,并刊发袁济喜教授对祁志祥《中国美学全史》一书的评骘和夏锦乾编审对当下学界所倡导的风气之建议,对读者了解新中国中国美学史著述的历程和状况,综合评判各种著述的特点与得失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新中国中国美学史人物与成果盘点与评估[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9)11—0033—19中国古代美学有美无学。
有美有学的现代美学学科是“五四”前后从西方引进的,其标志是萧公弼1917年在《寸心》杂志上连载的《美学·概论》、吕潋于1923年出版的《美学概论》、范寿康与陈望道于1927年先后出版的《美学概论》。
美学在这个时期被视为“美之学”。
“美”被深通西方美学的朱光潜解释为主客合一的“意象”。
宗白华将“意象”改造为“意境”学说,并以此分析中国古代美学,在新中国成立前便写出了《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1940)、《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1943)等有影响的论文,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美学史方面的拓荒者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掀起了一场美的本质在物还是在心的美学大讨论。
1962年,当讨论尘埃落定,大学文科教材的编写工作开始启动。
当时列入编写计划的高校美学教材有3部:一部是《美学概论》,由王朝闻主编;一部是《中国美学史》,由宗白华主编;另一部是《西方美学史》,由朱光潜独撰。
《西方美学史》在20世纪60年代完成出版,《美学概论》也在1981年正式出版,但《中国美学史》没能完成,只交出了《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下卷,分别由于民和叶朗负责编选(后来由中华书局于1980年出版)。
1979年,宗白华先生发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表达了他沉潜中国美学史多年的基本思考。
李泽厚的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李泽厚的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音乐的美,是最基本的美感体验,雨声溪流、虫鸣鸟语、微风海浪都是耳朵的天然享受。
自然与人体的神经活动,都是按照重复、对称、组合、渐变的普遍规律运行,韵律、变化、冲突都是感觉器官与大脑能够捕捉分辨的美的元素。
在这些可感知的元素中,节奏感的重复是对感知的不断强化,不断的期望与满足,带来感官与精神的美好体验。
至于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五声的变化不可穷尽,感官的体验与美感自然源源不断,平心静气不过是其中的一种感受。
音乐欣赏中的所谓天人相和,不过是节奏与韵律的自然应和协调罢了,不必神秘化。
思维与知识的美感,首先需要思维与知识,头脑空空就连感知的内容都没有。
文学与诗意的美,是在对文学、诗歌内容认知的基础上,思考感受其中的变化、节奏、意蕴、情绪、精神,由于解脱了具体感官的限制,思维与知识的内容变化更多广泛而多变,所需要调动的知识经验与能够体会的美感也更加多样。
当然,就是简单的当故事听听,也可以感受许多或新奇、或热血、或八卦的美感。
中国美学史浅析
| Yi Shu Jiao Liu•艺术交流 M中国美学史浅析王茹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摘要:中国的艺术史论中最具魅力的当属中国美学史,与艺术史不同,美学史更多阐述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对我们当今的艺术研究做出指导,这是审美和艺术范畴里的重要一环。
熟读美学史在当代艺术鉴赏中尤为重要,它直接关乎从根源上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掌握了美学史的脉络,就握住了艺术鉴赏的主旋律。
关键词:美学史艺术鉴赏审美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近来有幸拜读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叶朗先生的著 作《中国美学史大纲》,感受至深。
该书整合了中国古典美 学的滥觞到近代的发展,脉络清晰,讲解充分,重点突出。
该书主要由绪论和四个篇组成,四篇分别为中国古典美 学发端、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和中 国近代美学,每一篇中由若干个章,是具体阐述每个时代 具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理论和著作。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就阐明了当今我们之所以要研 究中国的美学史,原因为它是我们建立美学体系的一种 需要。
中国美学史有着它自己独特的范畴和体系,研究的 时候讲究系统性和次序性,因此,《中国美学史大纲》的娓 娓道来和逐层深人显得尤为可贵。
值得注意的是,美学史是一门理论学科,属于逻辑思 维,它是研究每个时代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一部 美学史,主要是审美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转化的 历史,美学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意识史;而艺术史(文 学史)属于形象系列,它有具体的作品作支撑。
而介于二者 中间的,既有作品,又有评价结合在一起的,属于艺术批 评史,这是把二者明确又简单的做个区分。
下面将依据笔 者所对《中国美学史大纲》这本书的理解来浅谈对中国美 学史的发展历程的认识。
叶朗先生一改学术界对于美学史是从孔子开始的传 统认知,将中国美学史的发端归为从老子开始,这是高 见。
为此,深人研读了《老子》和《道德经》,老子的美学理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6-0171-02论之中“美”的范畴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关于“道一气一象”这三个相互联结的范畴。
中国美学通史
中国美学通史
中国美学通史是一个总结中国美学发展历程的系统性的著作。
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中国古代美学、中国近现代美学、中国当代美学和中国美学理论。
中国古代美学主要涉及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如《周礼》中的礼乐美学、《论衡》中的辩论美学等。
此后,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学派的美学思想逐渐形成,并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其中,儒家美学注重人伦关系、道德修养与审美体验的融合,道家美学注重自然、自由与无为的境界,墨家美学关注社会公平与人性好恶的审美判断。
中国近现代美学主要涉及18世纪以后中国进入近代化以来的
美学思潮。
这一时期,中国接触到了西方启蒙思想、古希腊文化以及近代美学理论,对中国传统美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重构。
其中一些学者与思想家积极探索了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之间的关系,如王国维、梁启超等。
中国当代美学主要涉及20世纪以后中国美学的发展与变革。
在这一时期,中国美学不仅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西方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反思了自身的传统,尝试提出了新的美学观念和理论。
例如,鲁迅、梁漱溟等人对中国传统美学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提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美学思想。
中国美学理论是对中国美学通史的总结与概括。
它把中国的美学思想进行分类和整理,并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的美学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包括审美对象的分类与特征、审美经验的形成与规律
以及审美与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关系等。
通过这些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和内在逻辑。
好书分享:《美的历程》
好书分享:《美的历程》一、荡气回肠的美学之旅我不知道多少人读过《美的历程》,和它的作者李泽厚。
各位知道的,我们国人很喜欢弄个几大家,从古至今都有。
远的唐宋八大家,近的香港四大才子,娱乐的四大天王等等。
自然,美学家也有人排了一个中国三大美学家,有朱光潜、宗白华、邓以蛰。
后来又弄了个四大美学家,加了一位李泽厚。
如果说类似的组合有意义的话,大概就是对其能力的认同吧。
李泽厚先生是中国研究哲学、美学和思想史的一位大家,很多人自然是不知道他的名字的。
对于《美的历程》这本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
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这样评价过这本书,他说:《美的历程》是几部大书: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李泽厚先生是一位有趣的人,他说:有人说我已在美学上远超朱光潜,哲学上远超冯友兰。
我心里倾向接受,口头却连说不敢,我还没想清这到底是我的谦虚还是虚伪。
李泽厚更是一位真实的人,在替宗白华写《美学散步》的序言中坦言道:'我始终没和宗先生交谈,我没去看望他,事前事后也没去征求他的意见'。
但宗白华先生去世的时候,李泽厚得知他是因行政级别不够而被阻挡了就医之路,在90岁诞辰的前三天逝世,就写了一篇悼文:我为宗先生哭!我为中国知识分子哭!我为中国哭!讲这些事情,就是想让大家知道: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练、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
“那么,从哪里起头呢?得从遥远得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
”这段话来自《美的历程》前言,就让我们从遥远得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跟大家一起走一程中国美学之旅吧。
第一段旅程是原始社会,从旧石器时代到夏朝。
这个时期有美学吗?有。
而且是一种狂热和高度符号化的美学,其代表的艺术形式是原始歌舞和图腾。
很多人问:歌曲是怎么形成的呢?有人说古老的社会,人们劳作累了,喊了几嗓子,声音在山谷回荡,自有韵律,后来有人记录了下来就是歌。
谈谈我眼中的中国美学史
我眼中的中国美学史船建学院王蒙5100109163中国古代美学是在和西方古代美学很不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很早,原始氏族社会延续了很长时期,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
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未能完全冲破原始公社制度的外壳,氏族社会的传统、风尚习俗、意识形态大量地、长期地保留着。
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虽已以阶级对立为基础,但仍然和血缘宗法关系结合在一起,表现为对上下尊卑的细密区分和讲求伦理秩序。
这种情况,一方面使中国古代奴隶社会不可能象希腊罗马那样获得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又使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直接地继承和保留了氏族社会中素朴的、人道的和民主的精神,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对立表现得不那么十分尖锐。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在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基本形成,以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我对于美的认识和对中国美学史的了解尚显肤浅,我希望通过阐述自己对儒道释三家的了解与见解,谈谈我眼中的中国美学史。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这里关于儒家思想是否一种宗教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认为并不是。
所谓宗教,是指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从这一意义上讲,儒家思想并没有宗教所据有的推崇超自然力量的特性,与其说孔子对天命、神灵、鬼怪的存在持认同态度,不如说这是一种对先祖、对自然的崇拜。
相较宗教,我更偏向于认为儒学是一种哲学。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推崇“礼治”主义、德治主义、仁治主义。
由于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可以说儒家思想(或儒家哲学)已经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当中,以统治阶层尤为牢固,特别是近些年对儒家儒学的重新研究、倡导与普及。
美的历程(李泽厚毕生扛鼎之作中国美学史绕不开的经典)
美的历程(李泽厚毕生扛鼎之作中国美学史绕不开的经典)9月,象群共读圈分别进行了关于第十一本书的诵读会和共读会,总共有8位小姐姐参与其中。
上本我们的共读书籍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
继《乡土中国》之后,我们便要从自身土壤里抬头,借三毛的文字去看看异域风景和文化。
但8月份的共读会没能组成功,貌似散文题材,大家也都读散了…群里,大家重点交流了关于“死果”篇章巫术的看法… 于是,时光如梭!!又来到了金秋九月!!继异域观光之后,第一年共读的最后一本书目被提上了日程,那便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
我们要从物理世界的观光,进入到美学世界的旅程啦~为了符合本书意境,这次诵读会,我们将读书现场搬到了浙江博物馆;共读会则来到了武林里空间的仁社区美术馆。
那么,先来看下大家对这本书的总体印象吧!除了飞行嘉宾小虫,貌似其余人之前都没有看过此书,而且对于此类与美学史相关的书籍涉猎也挺少。
因而一上来读的时候,会有点不适应。
一方面,此书涵盖面非常广,从远古图腾,一直延展至明清艺术,其间所提及的具体作品也数不胜数。
对于艺术史几乎是门外汉的我们,会觉此书信息量极大。
另一方面,它又不仅仅是艺术史,内容所触深度已达哲学、心理、文学、社会等层面。
圈友丹在其中读到了人性,圈友大安则品出了思想史的味道,总之它的广博,让你很难用某个类型去归类和定义。
另外,本书的行文风格是偏宏大、唯美、书卷气的。
诵读会上,大家轮流念诵文本的时候,便有共同感觉。
有些段落读起来,还会觉得有点绕绕的,换句话说,很容易让人读着读着/听着听着,思绪就从文本上飞走,飘到云里雾里去了… 所以,本书的内容和表达,都不是容易阅读的类型,需要人能静得下心来。
越是宏大抽象的作品,越是需要踏实沉稳的阅读态度。
虽然此书有一定阅读难度,但我们还是按照各自速度懵懵懂懂地啃下来了。
然后,在月末的共读会上,我们一起提炼出了贯穿本书的三个维度。
一个是美的形式。
即呈现在我们感官面前的美。
比如此书写到的图腾样式、青铜器具,诗词歌赋、戏曲音乐等。
李泽厚《美的历程》精析
在?4.语言上,行文优美,分析透彻,夹叙夹议,文字简洁,铺排列锦,不是诗而 胜似诗,让人神驰千年,遨游历史长河而不断领略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能够 让读者对中国美学的气质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形成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但是我个人认为书中不足之处: 1.文中引用了大量的文言文,注解较少。这无疑会 给文学功底较薄弱的读者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阅读障碍。2.书中一些比较专业化的术语 读起来稍显生硬,没有列举一些实例,结合实例进行分析。通过适当的例子进行“通 俗化”的阐述,让读者更好解读著作。
结束语
《美的历程》是一部说不完道不尽的美学著 作,但是我们在欣赏其内容的同时,也应该注 意到它在语言上所达到的高度。《美的历程》 描绘的是民族心灵精神的历程,阐释了民族精 神的演变和内涵,是一部心灵的鸡汤。
文本内容
第一章主要讲述了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和原始歌舞艺术。 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主要是对自然图腾的崇拜,华夏族对 自然鸟兽虫鱼的崇拜上升到一中信仰。第二章是青铜时期 的铜器文化在到后来讲到汉子的起源,汉字有着几千年的 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并一直应用到现代。 而汉字也有着自己的美学价值,这就是书法。自产生汉字 起便有了汉字的书法艺术。书法是中国特有的线条艺术, 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并且上升到美学的价值。第三章主要讲 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包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乐精神和 中国诗歌的“赋比兴”。儒家的“仁”的思想,法家的 “依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道家的“清静无 为”,等这些百家争鸣的思想演绎了先秦时期的礼乐精神。 而《诗经》这部伟大的著作更是把中国的“赋
漫步美学殿堂
——读书报告之《美的历程》 摘要:在美学课上,老师向我们推荐了李泽厚先生的《美 的历程》,我利用假期看完这本书,我领悟到很多。作者 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概括描述。虽然我并未完 全读透《美的历程》,但是丰富了很多,同时弥补了很多 以前一知半解甚至遗忘了的文学知识。《美的历程》的覆 盖面很广,从远古图腾讲起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美学。
《美学历程》读后感800字
《美学历程》读后感800字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必是。
去年的这个季节,也是在"人间四月芳菲尽"的季节里,我司组织了书法培训,一年下来,从篆隶行走到行草楷,随着对各种碑帖的品读欧阳询和米芾,对水一样的墨汁配合柔软的毛笔在宣纸上呈现出的力与美无比震撼。
年届不惑方知美,方才有了对何为美以及美之为美的初步认识。
一年的翰墨学习,方始走向美,走进美的世界。
回忆起从出生到家庭、学校的教育,似乎我们对什么是"美",如何"审美",一直停留在一个简单的认知上,或者说,国内的教育只会告诉你一个最简单的价值判断,至于"为什么"和"怎么做到的"则从来没有。
老师们告诉你王羲之如何的遒美健秀,癫张醉素如何的慵懒空灵,颜筋柳骨如何的挺拔充分;吴带当风如何对飘逸超拔,曹衣出水如何的刚劲稠叠,八大山人如何的疏旷桀骜不驯。
至于他们为什么写到的好、画的好,好在什么地方,这种美的出现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为什么会在那个时代出现这种美的表现形式等等,一概不知。
为什么好?因为老师说好,老师的老师也是这么跟他说的,没人问,没人学,也没人教。
审美教育的缺失,让苏我们早已不具备对艺术的雅与俗、美与丑的品茗辨别能力。
造成当今书法之怪现状,"丑书"大行其道。
为了更好的学习诗词(写好字),多多少少的通过书法来熏陶和涵养自己美感和审美情趣,有必要控制系统的美学了解中国的美学和美术史,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可以说是不得不读的经典之作。
初识李泽厚,是在看易中天先生的《闲话中国人》里提到,当时乍一看到这个名称,眼前不由分说下意识想到的是李嘉诚,何况是李泽楷的兄弟之流(悲催的金融民工暴露无遗)。
后来百度方知,李泽厚出生于1930年,比李嘉诚略小2岁,一个出生在湖南,一个出生在广东,一个是著名哲学家,一个是香港首富。
两个人虽都在各自数一数二的领域成为翘楚,但实在是"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维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美的历程》解说中华五千年艺术的密码
《美的历程》解说中华五千年艺术的密码我虽生在无锡,却难于读懂老乡倪云林的画:近处是几棵杂树,背景是一片惨白,远处是长着稀疏草木的小洲。
很久以来,我一直看不出其中的玄妙。
但这些放在《美的历程》中,却是另一番情景:你看,他总是几棵小树、一个毛亭、远抹平坡、半枝风竹,这里没有人物,没有动态,然而在这些极其普遍常见的简单景色中,通过精练的笔墨,却传达出闲适无奈、淡淡哀愁和一种地老天荒式的寂寞和沉默。
在这种“有意无意,若淡若疏”极为简练的笔墨趣味中,构成一种思想情感的美。
原来这些树,这些草,这一片惨白,皆有意,皆有情。
那些在很多人看来并不起眼的自然对象,在云林笔下都成了表达主观情绪意兴的手段。
看来要读懂、理解我老乡的画,还需要好好补补课呢。
解读画是如此,解读其他艺术也是如此。
问题是当我们步入博物馆,我们面对早已褪了色的彩陶,面对锈蚀的青铜,面对发黄的甚至残破的书画……你能“一唱三叹”、“流连忘返”吗?我想很难,因为我们几乎是空着脑袋进去的,我们没有任何解读它们的词汇,我们没有任何与它们对话的资本。
如没有任何准备地进入博物馆。
我们将永远走不进“艺术”,而“艺术”依然安静地躺在玻璃柜子里,我们依然飘荡在浮华的尘世,我们仅仅是“艺术”匆匆的过客。
因为这种“艺术”,这种“美”是不会轻易让我们去触摸的,因为她是一种深沉的美,是积淀了千年文化的美。
所以,与这些“艺术”相触,我们没有一定的准备是不行的。
解读历史,打开中华五千年艺术的“宝藏”需要密码,而《美的历程》就是一组这样的密码。
当我们一旦拥有了这样的密码,你能看到:远古器皿上的每一条线,每一个点,都变得极富生命力。
你会看到先民们在劳动之余,正在大树下小河边欢快地手拉手,集体跳着舞唱着歌呢!他们的舞姿是那么的鲜明、活跃,是那么的轻盈整齐,步调一致,生意盎然,虽稚气但率直坦诚。
那是一个“龙飞凤舞”的时代。
当我们一旦拥有了这样的密码,本来离奇、怪异的马王堆帛画,在我们面前展示的是一个“充满了幻想、神话、巫术观念,充满了奇禽异兽的神秘符号、象征的浪漫世界”;是一个想象混沌而丰富、情感热烈而粗豪的浪漫世界;是一个“神话一历史一现实”合而为一的真正五彩浪漫的艺术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 宁 宁
( 江苏人 民出版社 , 江苏 南京 2 1 0 0 0 9 )
中图分 类号 : J 9 0
文献标 识 码 : A
Ae s t h e t i c J o u r n e y Th r o u g h o u t A Th o u s a n d Ye a r :
究最 为突 出, 它的标 志性成果就是叶朗先生 主编的《 中 国美 学
通史 》 ( 以下简称“ 叶著 ” ) 的 出版 。这部著作 共分 8卷 , 近3 0 0
的集体性作品 , 往 往在 处理 “ 通” 与“ 分” 的关 系上 失 之偏 颇 ,
或过分强调思想之“ 通” 而忽略各 时期思 想 的独特个 性 , 或 过
口 戴宁 宁 穿 越 千 年 的 美 学 旅 程 — — 《 中 国 美 学 通 史 》 评 介
HUNDRE D S C H00L S I N ART S
2 6 2
文章编号 : 1 0 0 3— 9 1 0 4( 2 0 1 6 ) O 6~ 0 2 6 2一 O 2
穿 越 千 年 的 美 学 旅 程
A Re v i e w o f Co mp r e he n s i v e Hi s t o r y o f Ch i ne s e Ae s t h e s t i c s
DAI Ni n g— — n i n g
( J i a n g s u P e o p l e P u b l i s h i n g Ho u s e ,N a n j i n g,J i a n g s u 2 1 0 0 0 9)
细述 于 下
一
分 强调 “ 分” 而忽 略思想 的内在逻 辑。叶著则很 好地处理 了这
两 者关 系 , 并 满 足 了两 种 『 削 读体 验 : 有 通 览 兴 趣 且 行 有 余 力 的
读者 , 自可逐卷 阅读 , 做一次 完整 的 中国美学 之旅 ; 一 般 只想 了解某 一段的读者 , 则 可任 取一卷 , 细加 览赏 。就 此而 言 , 叶 著无 疑是一 部成功之作。
经过 2 0余年 的努 力 , 从人 才培 养到 分类研 究 , 我 国美 学
研究 领域确实是成 绩 斐然 , 其 中尤其在 中国美学史 方 面的 研
性学派及代表性 思潮 ; 而卷 与卷之 间 , 注意 承上启 下 , 细 致交 待 了相关思潮的传承与演变 , 由此合为完 帙 , 呈 现给读者 以 中 国美学史的全貌 。观 念 史类 的通 史性 著作 , 特别 是 一些 大型
、
条分 缕 析 , 全 面 系统厘 清 中 国美学 史的全 貌
上世 纪 8 0年 代 后 , 中 国 美学 界 开 始 有 意 识 地 转 入 对 中 国 美 学 领 域 的研 究 , 李泽厚 、 刘 纲 纪 两 位 还 开 始 合 作 撰 写 多 卷 本
的《 中国美学史》 , 惜乎 因种种 原 由, 只完 成 了前 2卷 , 仅 止于 魏晋南北朝 。其后 , 有学 者写 出了多 部断代 性 或专题 性 的 中 国美学史著作 , 但作 为贯 通古 今 中国几千 年 的通史性 美学 史 巨著一直 未见问世 。这 与 中国史 、 中国思 想史 、 中国哲 学 史 、 中国科技史乃 至中 国佛教史 诸学 科屡 有宏 篇通史 问世 相 比 ,
万字 , 从先秦 开始 , 历经先秦 、 秦汉 、 魏晋南 北朝 、 隋唐 五代 、 宋
金元 、 明、 清, 至于现代 , 全面系统地 阐述 了中国近三千 年美学 发展 的历史 , 梳理 了中国固有的美学理 论演变 的脉络 , 反映 了 中国文化 独特的审美情趣与精神 气质 。这部堪 称为 中国美学 史研 究的集大成之 作 , 体现 了 当代 中 国学者在 该领 域研 究 的 最新成果 , 非常值 得赞 赏和 推荐 。而细加 读之 , 启 发 尤多 , 现
项重大学术 空白 , 也 弥 补 了 中 国美 学 研 究 领 域 的 缺憾 。
叶著 以时 间为 经 , 以人 物 、 学派、 思 潮为纬 , 从 商代 ( 即中 国美学前史 ) 出发 , 条分缕析地 阐述 了各时期 中国美学嬗变 发 展的历程 。全书遵循 中国思想史 书写 的传 统体 例 , 共 分 8卷 , 各卷 以时代为名 , 系统深入地 阐述 了该时期代 表性人 物 、 代 表
二、 去 芜存精 , 复归 中国美 学史 的本原
美 学作 为一 门学术 , 是 以理论思 辨为特色 、 以揭 示美 的一 般规律 为主要任 务的 , 因此 , 历来都把它 视为哲学 的分支 或一
部 分 。 正 如该 书 第 一 卷 导 言 所 说 : “ 哲 学针 对着 整个 宇宙 、 人 生 和思 维 形 式 来 发 问 , 提 出 的是 关 乎 ‘ 存在 ’ 、‘ 本体’ 等 最 一 般 的 问题 ; 美 学则 是针 对 着审 美 活动来 发 问 , 提 出 的 是 诸 如
这 不 能 不 说 是 个 很 大 的 缺憾 。 现 在 , 叶著 的问世 , 确 实 填 补 了
一
‘ 美’ 与‘ 艺术 ’ 的 概念 、 功能 等 一般 问题。从 关 注 的范 围来 看, 美 学要小于哲学 , 但从 抽象 的程度 来看 , 美 学 与哲学 一 样 具有思辨 的品格 。 ” 在 哲学史 上 , 被公认 为古 典哲 学与 近代哲 学分野 的康德哲学 , 则把美学作为其宏 大哲学体 系的一 部分 , 由此确立 了美学 的对象 、 性质与任务 。 应该说康德把 审美与 知识 、 道德 并列 为哲学 的三大 根本 任务 , 是极 富洞见的 , 也为其后美 学研究指 明了方 向。但 在美 学研究的实际过程 中, 人们 又常 常把美 学的外 延不 适 当地扩 大, 或 者将 其研 究的对象不断狭义化 , 不仅将传 统的文 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