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解题思维、途径和应注意的问题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解题思维、途径和应注意的问题

主标题: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解题思维、途径和应注意的问题副标题:探寻该考点解题思维所在,找寻更好的解题途径,明确解题应当注意的各方面问题关键词:解题思维,途径,问题难度:3重要程度:4内容:一、解题思维:(一)、抓住重要语句。

文章或语段中的重要语句是我们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所在,尤其是作者表达观点态度比较明确的一类文章,文中的重要语句,就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依据。

比如,议论文中的起始句、终结句、论点句,散文中的卒章显至句、议论抒情句。

(二)、着眼标志词语。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是在文章或语段中分散显现,有的是散见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就应当作综合的归纳分析。

文章或语段中的一些标志词,如“认为”、“以为”、“感到”等之类的词语,往往是作者直接表明观点态度的句子,抓住它也就抓住了作者在文中的思想动态,归纳起来便于梳理,便于把握。

(三)、注意提示语、附加语。

提示语、附加语往往为解答问题指明方向,使我们明确答题的重心、范围。

提示语主要指文段以及试题出现的提示性语言,附加语包括注解、题解、时间、背景等,它往往对分析作者的观点有很大的启迪性。

二、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途径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有三条。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

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

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三、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应注意的问题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整体解读。

要摆脱自己的“思维定式”,寻找作者的思路,不能越俎代庖,把自己的观点态度强加在作者之上。

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主标题: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副标题:了解考点内容,为答题做好准备关键词:根据,内容,推断,想象难度:2重要程度:4内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是一个阅读能力点和测试点。

这个能力点的提出,表明现代文阅读测试增加了创造性阅读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创新意识的要求。

阅读中的推断和想象,属于阅读心理学范畴,称为“预测”,是一种根据已知探求未知的过程。

读小说,看电视连续剧,推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就是推断和想象自觉不自觉的运用。

只要有阅读,就会有推测;完全没有的推测的阅读是不存在的。

根据文章内容作推断和想象,通常放在第Ⅰ卷现代文选读(一)中,用单项选择题考查;第Ⅱ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偶然也会出现这样的推断题。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主要集中在“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这个考点上,“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想象”这个考点还没有出过考题。

所谓“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是指文章本身没有提供现成的结论,而要通过间接的推断得出结论。

当然这个推断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根据文章的内容,有根有据地得出的。

推断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把“推断”列入《考试说明》,这体现了由过去比较注重知识立意向以能力立意转变的命题思想。

推断和想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推断就是推测断定,要求根据已知信息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或对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判断。

它属于逻辑思维,具有抽象性、严密性和理性色彩的特点。

想像,就是在原有表象(主要指语言文字的描述)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

它属于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创造性和感性色彩的特点。

因此,本考点实质上就是增加了对思维方法的考查,要求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多种不同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寻求答案。

推断和想象主要有下列两种类型:1.根据文中的材料推出新的结论。

这实际上是运用原文所提供的材料,在原文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推出原文没有直接表述的观点,得出原文所没有必要直接得出的结论,或者提出新的看法。

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如何解答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这类试题

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如何解答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这类试题

主标题:如何解答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这类试题副标题:利用高考试题,寻求方法上的突破,认真解答试题,力争选择题不失分。

关键词:如何,解答,试题难度:3重要程度:4内容:1、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需要对文本内容的具体理解、对相关信息的准确索检,以及相关知识的储备和掌握一定的推理方法。

这四个方面是基本的要求,缺一不可。

不仅要会读,而且要会思考,会探究,会从旧知中获得新知,具有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素质。

2、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是一种推理。

有时选项中虽然也引用文本中的某些语言表述,但不是侧重于确认表述是否符合原意、语言转换是否改变了原文的意思,而是侧重于思考由原文能否推断出某一方面的新的认知或结论。

因此,仅仅把选项与文章中某一语言单位(词语、句子等)进行简单对照的方式,将无法保证推断的正确;还要考虑推断的合理性,以及推断的倾向性与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否一致。

3、挖掘文本材料中的隐含信息,是解答这类试题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文本中,作者对某一方面的认知或结论,虽然没有直接、现成的表述,但总该有一定的暗示。

解题中就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暗示,细致体会作者在这一问题上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或者是作者在文章中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要注意观点间的异同及作者的看法;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要注意因角度的变换而结论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4、注意一些关键语言。

语言形式的提示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如:表示事物出现的先与后、主与次、片面与全面和已然、未然、将然以及偶然、必然等等,试题中常见语言形式有“已经成为”,“今后必将”,“有望将”,“都是”,“往往是”,“也许是”……抓住了某些关键词语,也就可能找到了打开思路的钥匙。

5、推断不能只是看选项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文意,还应当注意推断关系是否成立,要求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由此推彼、由已知推未知的以分析综合为主要特征的合理推断。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整合信息技巧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整合信息技巧

主标题:挑选整合信息技巧
副标题:总结挑选整合信息的有关技巧,能够正确的答题。

重点词:挑选,整合,技巧
难度: 2
重要程度: 3
内容:
挑选整合信息技巧
一.据题溯源,锁定有关信息
关于阐述类中的选择题的判断,重点在于认真阅读全文,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认真审读
题干要求以及选项内容,而后据此在文中找到与选项信息有关的信息,而后就把原文信息
与选项对应的有关信息进行比较,逐字逐句比较,看哪个词被换了、删了,哪些词语、分
句的次序变了,或许句子的意思能否变了,这样就能对选项信息的正确与否作出正确的判
断。

如解答上边第 1 题的 A 项,重点在于找到文中第二段的第三、四两句;对 B 项的判断,要找到第二段中的倒数第二段这一重点句;对 C 项的判断,我们能够先依据题干中的信息
去找到文中第三段中的第二句。

二.辨别圈套,挑选整合信息
阐述类的选择题常常重视考察对文章局部内容的理解,而在对文章局部内容表达时,命题者常常会设置夸张其词、偷换观点、误解原意、张冠李戴、惹是生非、混杂范围、弄错条件、
断章取义、弄错时态模态、以偏概全、遗漏信息、答非所问等圈套,熟习这些圈套的特点,
常常能够又快又正确的判断出选项的说法正确与否。

如对上边第 1 小题中的 A 项,就犯有曲解原意的错误, B 项就犯有夸张其辞的错误, C 项犯有张冠李戴的错误。

答题时,只需我们依据命题者常常设置的一些圈套来加以剖析,就很简单确立选项中设置的圈套。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述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述

主标题: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述副标题:概述考点内容,解释相关重要信息,根据例题阐释考点,寻求答题方法。

关键词:筛选,整合,信息难度:2重要程度:2内容:【考点提要】“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文中最重要的信息,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

可以是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也可以是能够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形式和手法,如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和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等。

主要是指: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有力反映作者的观点、集中表现文章主旨的内容。

往往表现为文中现成的词语、句子,或者是隐藏在语句里面的深层含义,闪烁在字里行间的隐含的意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行有一定阅读目的的分析,按照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来。

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的信息源,是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辨析正误;整合,即“调整组合”,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按要求分类,经过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内容的认知的过程。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

题型主要是单项选择,有些是简答。

论述中的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就是新信息。

这个获取的过程,就是筛选、整合的过程。

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理清关系,如同一、包容、从属、并列关系等等。

特别要注意隐含的信息的辨识,并能将其明示化。

例1 2010年高考山东卷: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训练:筛选并整合信息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训练:筛选并整合信息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材料二:新时代文学迄今为止已近十年,新时代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在精准地反映该时期的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真实、立体、全面地构建中国形象的同时,还通过历史回顾、现实关怀和未来构想,建构既属于中国本土也具有世界影响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十年来,中国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文化、文艺和社科的系列重要讲话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工作的学者,在研究和探讨文艺理论的重大问题和发展方向、提出标识性概念、开辟学术新领域等方面,取得不少突破性成绩,同时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是方法路径的创新性提升。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不分版本主标题: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副标题:明确该考点相关内容,注意解题方法,探究考卷中设误的一些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设误,常用,六种,方法难度:2重要程度:3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里应包括三个关键词:标准、筛选、整合。

所谓“标准〞,就是在“筛选〞前需要明白的目的、要求和方向。

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所谓“筛选〞,就是根据“标准〞,经过区分,把相关信息提取出来。

“筛选〞说明文本中信息较杂,需要根据问题核心作出选择和区分。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标准,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整合〞说明需要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和简练。

筛选、整合信息看似只是找、整、写几个步骤,但要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除要掌握根本的做题方法外,还需有:(1)统观意识。

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理阅读印象:①文本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②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是怎样的;③文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如果缺乏统观意识,没有理清根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重点,容易为局部问题所牵引,先入为主,出现疏漏。

(2)结构意识。

考生在实际做题中出现的遗漏信息要点问题看似是粗心马虎所致,实际上与不会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文章结构、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极大的关系。

考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喜欢作跳跃性阅读,对应题目寻章摘句,这就容易出现片面、浅薄、不准确的问题。

强化文本结构意识并以此进行阅读,有利于准确把握重点语段,也有利于做好中心语句、关键信息的筛选把握,到达准确解读,正确、具体解答的目的。

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数字法则”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数字法则”

主标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数字法则”副标题: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是有规律可循的,“三个”意识、“六要”阅读、“十字”秘诀;“二十字”方针,是经过剖析大量高考真题而摸索出来的解题数字法则。

对考生做论述类文本阅读会大有裨益!关键词:论述类,阅读,数字法则难度:3重要程度:4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数字法则”是便于记忆、易于操作、实战性极强的阅读技巧点拨。

概括地说,即是:“三个”意识;“六要”阅读;“十字”秘诀;“二十字”方针。

试分述如下:【强化“三个意识”】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首先要有三个意识:文体意识、文本意识、规范意识。

“文体意识”即要把握论述文的文体特点,论述文是典型的议论文,要抓住议论文的三要素,根据议论文的行文思路去阅读文章;“文本意识”即要把握答案来自文中的原则,考纲对论述文的能力要求是基本阅读,不需鉴赏,所以一般答案都能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答题时根据不同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然后提取关键信息组合作答;“规范意识”即要规范作答,如果是归纳要点的题要分点作答,不同点体现不同角度,另外要注意根据问题角度来作答,不要答非所问,做到答案清晰简洁。

【要做到“六要”】一要整体把握。

答题要在通读了全文之后再动手,有时甚至需要读两遍,才能真正读懂。

只有读懂了,答题才会准确。

可以先浏览问答题内容,一般问答题都会涉及全文的主要内容,带着问题阅读,有利于迅速把握文章要点。

二要找准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三要分析论据。

一方面要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另一方面要能分析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

四要明确论证方法。

辨明文章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需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五要分析文章的结构。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教案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教案

论述类文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试题)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论述类文章阅读分析筛选信息(教案)

论述类文章阅读分析筛选信息(教案)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考试大纲》将小阅读的考点分为两个能力层级: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理解能力:“重要概念”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这些概念一般都有较丰富的内涵,有的还有特定含义。

“重要句子”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要注意其在文中所处的位置。

分析综合能力:其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信息、词句理解和综合推断等方面的能力。

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

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二、知识讲解方法突破一:整体把握,微观勾画1.阅读原文后,可提出如下问题:本文说明或论证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成果或最新观点?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作者对此新成果或新观点的态度和看法如何?2.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

3.微观勾画是指随时勾勒一些关键词语,以备答题时所用。

特别要关注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如“一旦”“如果”“因此”“但是”“然而”等)、副词(如“凡时”“全”“将”“基本上”“已经”“也许”“可能”等)以及一些修饰性的词语。

此外,由于论述类文章中有些内容表达起来比较抽象,为了说得具体,有时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时要找出其“本体”。

要确切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要注意前后对照,特点对应。

方法突破二:紧扣语境,把握内涵要准确理解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就要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饰、指代等暗示信息,从而把握其内涵。

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话要么是关键信息点(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要么就或承前或蒙后省略了相关内容。

2016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12筛选信息、分析综合(含解析)

2016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12筛选信息、分析综合(含解析)

筛选信息、分析综合【高频考点解读】对于高考文言文中“信息”的筛选,主要是在遵循原文内容事实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指向的理解和把握。

近年来,由于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内容取材主要是人物传记文学,因此,在对文中涵盖信息的把握时就要充分理解材料,全面把握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成就等),事件(前因、后果、始末、经过、影响等)。

尤其是对于传记中的主人公人物,一定要从文中准确把握与之相关的信息,特别是能够体现人物某种性格的信息。

【热点题型】题型一筛选文中的信息例1、(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原文见本单元第一节第1课时“15分钟讲练”)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体现詹鼎才能出众的一组是( )①辄能言诸生所诵②夜坐饼灶下,诵不休③为其府都事,有廉名④简牍满前,须臾而决⑤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⑥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⑥【提分秘籍】高考中用来命题的供被筛选的“文中的信息”可能包括以下方面:①表现人物行为主旨的,②体现人物志向或行为主张的,③反映人物才智或道德情操的,④展现人物性格的,⑤非传记类文本中反映事物特征的。

筛选文中的信息试题,一般采用定向筛选的方式,即题干明确限定筛选范围,要求考生判断各选项所作筛选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这种题型通常采用两种命题方式:①题干中只规定一个信息指向,将6个或6个以上的句子组成4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②题干中规定两个信息指向,列四组句子作选项,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组。

【思维建模】一、明确设问方式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全部)表现(表明、体现、属于)……的一组是……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记述、描写、反映)……的一组是……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描写)……和……的一组是……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间接表现(描写、反映、体现……)的一组是……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不能表现(描写、反映、体现……)的一组是……二、把握命题特点这类题目经常因不明设题方式和选项设置陷阱而失分,因此透彻地理解把握题干要求,有利于准确排除选项,快速找出答案。

2016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大一轮实用类文本阅读 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题题组训练

2016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大一轮实用类文本阅读 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题题组训练

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题题组训练一、对点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江南才子夏完淳丁帆很小就在明故宫一带玩耍,但那时不知道午朝门乃皇恩赐死之地。

1647年10月16日,就在无尽的甬道旁,走来了三十四名即将被推出午门斩首的反清复明的儒生,这一群人均着明装,长铐脚镣,一个个怒目横眉,无半点惧色。

其中有位最年轻的白面书生,更是从容不迫地含笑赴义,他就是名扬一时而又被后人渐渐淡忘的十六岁的松江才子夏完淳。

在夏完淳短暂的一生当中,其诗文的天才并没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短命的南明王朝即将覆灭之际,夏完淳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反清复明的斗争中。

民族危亡之际,他舍弃了学业,投身反清大业,可见其气节之一斑.夏完淳人格大树的长成与其天然的生长环境是分不开的。

他在临刑前能从容以赴,是与其家学师道不可分割的。

据说和夏完淳一起就义的还有他的岳父江南文社领袖钱栴。

他俩共赴黄泉时的一段对话,则足可洞见夏完淳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修养之高尚。

岳父钱栴问之:“子年少,何为亦求死?”答曰:“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丈人何相待之薄耶!”正是这种人格正气将夏完淳的诗文提升到那种大气磅礴的境界中去.夏完淳的父亲就是夏允彝,是复社的领袖人物.其言传身教对夏完淳的影响极大,尤其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头颅所抒写的辉煌人格篇章,为夏完淳做出了楷模和榜样。

夏允彝生前为夏完淳选择的导师也是十分注重名节和气质的江南名士。

夏完淳十四岁就随父从军,征战于太湖地区.父亲殉国后,他又投身于明兵部职方主事吴易的太湖义师帐下任参谋,屡屡征战建功。

后夏完淳从军中失散,吴易被捕后壮烈殉国.这段历史同样是夏完淳刻骨铭心的人格锻打。

可以说,正是在这些腥风血雨的战斗生活中锤炼和铸造了夏完淳那颗不屈的灵魂。

夏完淳被捕后,在南京大骂投降清廷的前明崇祯兵部尚书洪承畴,其时,洪承畴坐镇南京,帮助清廷总督军务,此举自然是惹怒了他。

大多数的江南士子,虽有性情柔弱的一面,然而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面前,却表现了他们刚烈坚毅性格的另一面。

2016届高考语文 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必考)课件

2016届高考语文 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必考)课件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就是根据文章的线索和
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问题。具 这是把握作者写作思路的手段,也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旨、 分析写作技巧的重要环节。
体来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弄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对于论述类文本,内容要点的呈现方式主要有:论点及分 论点、论点的若干论据、现象背后的本质、产生现象的原因、 发展导致的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等。而中心意思一般都在概 括文章或段落后才得出,也有少数以观点句的形式直接呈现。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整体把握主旨,思悟隐含意图 分析概括 利用显性因素,挖掘潜在信息 观点态度 综合分析鉴别,依文合理推断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对文中明确提出的观 点进行分析、阐释或评价,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对作者 在文中隐含的观点进行归纳、提炼、概括,使之明朗化、具体 化、简约化。
怎样筛选并整合信息? 筛选并整合信息的前提是善于区分和辨析信息。能够通过比 较分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哪些是明示信息, 哪些是隐含信息;能够辨析内容的性质以及内容之间的关系, 分清哪些是观点,哪些是材料,哪些是原因,哪些是结果,哪 些是前提,哪些是结论等。在语言形式上,要特别关注材料中 的指示语、概括语、主旨句、过渡句和标题用语等。“整合” 意味着要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 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文章中有些信息是明摆着的,叫 做“明示信息”;有些信息则藏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如副标 题、注释、文中的括号内的内容等,叫做“隐含信息”。这些 信息是我们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应该注意的,同样是考查筛选 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命题重点之一。
的,还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形式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形式

主标题: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形式副标题:全面分析高考试题,把握这一考点考查情况,明确高考命题形式。

关键词:分析概括,概述,命题形式难度:2重要程度:3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不同的是,它要求考生能够从阅读材料中概括出作者的看法并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价,而不是单纯的分析文章所述的事件或所说的道理的具体内容。

有些文章,其中心思想到底是什么,很难给人以明确的解释,而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观点和态度则是比较客观的,或赞成,或反对;或喜爱,或厌恶,比较容易掌握。

对于读者来说,首先把握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的思想,所以,高考试题从目前看,考查这方面的内容更多一些。

出题的形式,或者辨析从文中得出的判断的正误,或者辨别与原文意思是否相符,或概括简答等等,因而要将文中的信息进行辨别、比较、筛选,抓住重要信息材料,联系文章,根据题干要求仔细推敲、揣摩、分辨正误,并能表述出来。

一、什么是作者的观点态度1.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是对论述的社会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所谓“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意旨。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能力点,是在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

2.作者的观点态度,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一般说来,论说性的文结字是明朗的、直说的;但有的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就不够明显。

有的文章从总体上看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但具体到对文中某一部分内容的观点态度,如引用、转述多人观点时作者本人的意图就比较隐蔽;文学作品则比较含蓄。

论说性的文章中,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某些评论,就是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

叙述性的文学作品,一般以写人、叙事、写景见长,观点态度等不直接说出,但是,也是可以捕捉到的。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答题技巧汇总,绝对,不看可惜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答题技巧汇总,绝对,不看可惜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答题技巧汇总,绝对干货,不看可惜今天给大家整理了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的答题技巧汇总,大家一定要仔细看看,看懂之后做类型题巩固下。

所谓信息是指文章要告诉读者的内容,是一种认识、发现和感受,也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信息、情报或者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等。

阅读文章要把注意力放在重要信息上。

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信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知识,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

②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思想情感的语句。

③文章中的标题、过渡句、文后的注释等等。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

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是命题重点,三道题中占了两道。

从命题实践看,这两道题是从局部和全文两个角度考查考生的信息筛选能力。

所谓局部信息筛选题,具有以下特点:①筛选标准明确、具体。

②重要信息筛选的区域相对较小。

③重在判断重要信息的正误。

④筛选的内容主要围绕论述类文本的观点与材料、文意概括展开的。

具体的筛选内容和题型如下:(1)易混重要概念辨析的信息筛选判断。

(2)观点与论据关系的信息筛选判断。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内容就是把握观点和论据的关系。

观点往往出现在引材料、举例子的前后,或者出现在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中。

围绕观点,作者从哪些方面(角度)论证的,或者列举了哪些材料支撑观点的。

试题往往给出观点,要求判断支撑它的材料信息的正或误。

做筛选局部重要信息题的技巧技巧一:准确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三道选择题中,只有这道局部信息筛选题的审题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题干既是筛选的标准,又是确定筛选范围的依据。

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信息最密集的地方。

因此,必须认真审读题干,以明确筛选标准,确定筛选范围。

技巧二:注意语言标志读文是解题的基础,只有认真阅读,才能把握文章的内容。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三方面突破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三方面突破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三方面突破不分版本主标题: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三方面突破副标题:要正确筛选并全面整合,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即可准确解读题目,提高答题效率。

关键词:筛选,整合,三方面,突破难度:3重要程度:3内容:一、要正确筛选并全面整合,必须明确“重要信息〞的内涵或外延。

事物的内涵,是指事物本质特有的属性;外延是事物的数量范围特征。

命题者可用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甚至无中生有的方法来改变属性,也可以通过改变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或数量多少等方法来改变外延。

如XXXX年天津卷第7题的B项:“‘微博粉丝’和传统‘粉丝’都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

这里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的,原文中只有微博粉丝,并没有传统粉丝。

命题人显然成心扩大了外延。

针对这类情况,我们在解题时,可分三步来进行。

1.仔细阅读题干和选项;2.回到原文当中去找到对应区域;3.认真比对选项中变更过的信息和原文信息的内涵和外延。

比对时要特别注意概念的根本特征、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数量多少、可能性与现实性等。

二、要正确筛选并全面整合,必须理清“重要信息〞间的逻辑关系。

论述文本中,有着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之间存在着内在关系,如条件关系、种属关系、因果关系等。

这些关系有着很强的逻辑性。

推导转换的要求也很高,容易出错。

如XXXX年湖北卷第7题的B项:“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根据原文“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从俗即是从心’〞可知,该选项强加了因果关系。

针对这类情况,我们在解题时,可分四步来进行。

1.认真阅读每一选项,逐项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关键区域;2.结合关键区域的上下文,找全所有包含所需信息的区域;3.联系上下文,仔细查看选项中所包含信息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找出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标题: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三方面突破
副标题:要正确筛选并全面整合,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即可准确解读题目,提高答题效率。

关键词:筛选,整合,三方面,突破
难度:3
重要程度:3
内容:
一、要正确筛选并全面整合,必须明确“重要信息”的内涵或外延。

事物的内涵,是指事物本质特有的属性;外延是事物的数量范围特征。

命题者可用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甚至无中生有的方法来改变属性,也可以通过改变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或数量多少等方法来改变外延。

如2013年天津卷第7题的B项:“‘微博粉丝’和传统‘粉丝’都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

这里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的,原文中只有微博粉丝,并没有传统粉丝。

命题人显然故意扩大了外延。

针对这类情况,我们在解题时,可分三步来进行。

1.仔细阅读题干和选项;
2.回到原文当中去找到对应区域;
3.认真比对选项中变更过的信息和原文信息的内涵和外延。

比对时要特别注意概念的根本特征、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数量多少、可能性与现实性等。

二、要正确筛选并全面整合,必须理清“重要信息”间的逻辑关系。

论述文本中,有着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之间存在着内在关系,如条件关系、种属关系、因果关系等。

这些关系有着很强的逻辑性。

推导转换的要求也很高,容易出错。

如2013年湖北卷第7题的B项:“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根据原文“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从俗即是从心’”可知,该选项强加了因果关系。

针对这类情况,我们在解题时,可分四步来进行。

1.认真阅读每一选项,逐项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关键区域;
2.结合关键区域的上下文,找全所有包含所需信息的区域;
3.联系上下文,仔细查看选项中所包含信息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找出错误。

这类错误包括偷换概念、转移话题、强加因果、以偏概全、自相矛盾等;
4.通读全文,做到点面结合,防止漏读信息,只有完全筛选出相关信息才能明确其逻辑关系。

三、要正确筛选并全面整合,必须找出选项中“信息”的形成依据。

论述文往往使用大量的子论点和论据来支撑某个主要观点,这些论点和论据所含的信息量大,往往散落于全篇。

做题时相关信息容易找到但不易找全找准。

如2013年四川卷第6题:下例对明代花鸟画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画家们广泛地学习和借鉴院体画家、文人画家及民间画师的优良画风。

B. 文人参与花鸟画创作以后,绘画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特质。

C. 画家们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激情和狂怪奇崛、傲视万物的强烈个性。

D. 画家们大胆尝试,或借鉴山水画笔法,或引书法笔法入画,或使用新材料。

本题C选项中“画家们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激情”,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这道题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我们必须通读全篇,逐条认真比对,再三推敲才能确定错误。

针对这类情况,我们在解题时,可分三步来进行。

1.审清题意,准确定位。

找出题干所涉及的主要观点在文中的位置,并判断该观点在文中的作用,若是领起则向下找,是总括则向上找,切出筛选范围。

2.抽出关键句,抓主线信息;
3.结合选项,逐项比对,防止遗漏或以次代主。

归结起来,筛选并整合论述文中的信息,要注意:(1)整体把握,明确对应区;(2)紧扣概念,明确内涵与外延。

(3)联系上下文,理清逻辑关系;(4)逐条比对,抓主防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