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血分证治

合集下载

血证辩证治疗

血证辩证治疗

血证辩证治疗临床上,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不循常道,或上出于口鼻诸窍,下溢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之出血性疾病,统称为血证。

因其病因病机之不同,临症将其分为若干类型。

血证之治疗主要依据其临床表现,综合病因病机之分析加以辨证论治。

气机逆乱所致者当用行气止血法;气血瘀滞所致者,当用活血化瘀之法;血热妄行所致者,则用凉血止血之法;而对于脾不统血所致者,则用健脾止血之法。

1行气止血法“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气血在运行上相互依托,因郁怒伤肝,气机逆乱,迫血妄行而致出血者,血色鲜红,口苦胁痛,心烦善怒,寐少梦多,躁扰不宁,舌质红绛,脉弦数等,宜降气止血,气顺血宁。

陈某,女,53岁,患胃痛10天余,时轻时重,近几天因生气突发吐血,吐血约400ml,心情烦躁,两胁胀痛,来院就诊。

查体:血压90/60mmHg,心率58次/min,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为肝火犯胃。

胃气上逆,阳络受损。

治宜泻肝清胃,降逆止血。

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处方:牡丹皮10g,栀子12g,柴胡9g,龙胆草9g,生地黄15g,代赭石15g,旋复花9g,服药7剂,症痊愈。

2活血止血法活血止血法适用于有血凝成块,伴有刺痛,舌紫黯或有瘀斑患者。

张某,男,40岁,患胃痛,反复发作,发作时痛如针刺刀割,痛处拒按,食后痛甚,昨日因劳累过度,再次发作,这次伴大便色黑呈柏油样,大便潜血试验(++),舌色紫黯,脉涩。

治宜活血止血法。

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处方:五灵脂、炙蒲黄各10g,丹参20g,檀香9g,三七粉(冲)3g,白及10g。

上方服10剂,临床症状消失,再用益气补血,健脾补心方调养1月,身体痊愈。

3凉血止血法凉血止血法适用于血热妄行,见身热口渴或不渴,心烦不眠,舌绛,脉数,或心烦扰寐,神昏谵语,吐衄发斑等。

于某,男,30岁,身高体胖,自述因饮酒过度,突然胃脘胀痛,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紫色血块夹少量食物,口干欲饮,大便干黑,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大便潜血(+++),证属酒热客胃,胃热炽盛,血随火动。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标准与理法方药八:血分证的理法方药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标准与理法方药八:血分证的理法方药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标准与理法方药八:血分证的理法方药1.血分证本证治法:凉血散血;方药:如生地黄、牡丹皮、阿胶、赤芍等物,或犀角、玄参、郁金/郁金汁、石营蒲、炒牛膝、黑山桅、炒黑侧柏叶、鲜荷叶汁、竹叶/竹口十心、银花、连翘心/连翘、赤豆皮、萎皮、香豉、甘草梢、生鳖甲、青篙、知母等兼以滋阴、清热,透热。

中药:丹参2.血分证兼证①阳明胃热迫血妄行:治法:清热泄火,凉血散血;方药:熟地黄、知母、石膏、玄参、牛膝、鲜生地黄、麦冬、玉竹、地骨皮、川石解、竹叶心、连翘心、丹参、郁金汁等;②热毒深重,气血尚充: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血;方药:犀角地黄汤等。

③热毒郁伏不能外达:治法:清凉透发;方药:羚羊角、犀角、连翘/连翘心、玄参心、鲜生地黄、金银花、花粉、石营蒲、黄荃、牛薯子、桔梗、香豉、薄荷、杏仁、橘红等。

④阳血证(阳明热盛动血):治法:安胃为主,清热泄火,凉血散血;方药:熟地黄、知母、石膏、玄参、牛膝、犀角、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等。

⑤热陷血室证:治法:清热凉血,活血逐疲;方药:陶氏小柴胡汤去参枣,加生地黄、桃仁、碴肉、牡丹皮或犀角等;少腹满痛者,轻者刺期门穴,重者小柴胡汤去甘药加延胡索、归尾、桃仁,挟寒加肉桂心,气滞者加香附、陈皮、积壳等。

⑥血热结胸证:治法:清热凉血,活血散结;方药:桂枝红花汤加海蛤、桃仁。

⑦水不L承,心火炎上证:治法:急急清心救水,侯枯处转润为妥;方药:黄连、黄荃、阿胶、白芍、鸡子黄等。

⑧酒毒攻心证:治法:清心开窍,凉血解毒;方药:犀角、生地黄、玄参、连翘心、郁金、小青叶、竹叶心、石营蒲、阿胶、麦冬、嘉定花粉、石解、小黑豆皮、生鸡距子、马料豆汤、至宝丹等。

⑨素有疲伤宿血在胸隔,兼感温热之邪人血:治法:加人散血之品;方药:如唬拍、丹参、桃仁、牡丹皮等。

中药:羚羊角3.血分证向恶变证①肾阴枯而心火炽热证:治法:急急泻南补北;方药:黄连、黄荃、阿胶、白芍、鸡子黄。

②`肾气亏竭:治法:益气生津,滋肾养阴;方药:加人参、五味子,勉希`万一。

仲景辨治血分证

仲景辨治血分证

仲景辨治血分证阴血证①蓄血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抵当汤方水蛭三十个(熬)虻虫三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右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此两条为蓄血重症,由于其为瘀血为主而表现出阴血阻滞营气运行,故分于阴血病中。

太阳病表证仍在,但是脉出现微而且沉、神志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说明郁滞不在外之津液,而在脉内之血分。

陈念祖《伤寒论浅注》云“其人发狂者,邪热内盛,逼乱神明也。

此证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然小便与血,皆居少腹,蓄而不行,皆作硬满,若小便自利者,知不在膀胱之气分,而在冲任之血分,必用药以下其血乃愈。

”所以神志异常、少腹硬满、脉微而沉,更说明血分郁阻之严重,正气之不足,此时当驱邪即使扶正,当用散血之品,配合凉血之药。

用水蛭、虻虫、桃仁活血散瘀,大黄凉血而泄热。

此条针对的是血分有热之重症。

按后世所划分,波及到不仅是营分,而且使阴血瘀滞。

借用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总结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126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抵当丸方水蛭二十个(味苦寒)虻虫二十五个(味苦,微寒)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右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此条介于介于蓄血重症和轻症之间,但是偏于血瘀,则改汤为丸,取原方之四分之一煮服以缓图攻瘀,此为仲景治病之变法。

阳明病中相关血分证之条文在阳明病中,由于正邪抗争剧烈,以气机阻滞为主要表现的气机不畅为主,牵涉很多热邪波及血分引起神志异样,轻者则烦,重则谵语。

不仅限于瘀血,而且气分阻滞,津液分布异常而局部化热,以及有形之邪气阻滞,均可引起热邪波及血分,有的病解则波及血分热邪可自愈,有的非用入血分之药不可。

温热病辨治:血分证候(2)

温热病辨治:血分证候(2)

温热病辨治:血分证候(2)【热盛阴伤,心肾不交】临床表现身热,口干,齿燥唇焦,心烦躁扰不寐,舌质绛苔薄黄,脉细数。

病机分析本证乃温热邪气炽盛而阴液大伤,心火旺于上,肾水亏于下之候,病位在手、足少阴。

即吴鞠通所说的:“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之证。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心火下交于肾,以温化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以制约心火不亢。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维持脏腑功能活动之动态平衡。

温热邪气上助手少阴心火,下劫足少阴肾水,使心火亢于上而不下交于肾;肾水亏于下而不上济于心,导致心肾不交。

火愈炽而阴愈伤,阴愈亏而火愈炽,势成恶性循环。

热炽阴伤,故身热,口干,齿燥唇焦。

心肾不交,邪热扰心,阳不入阴,故心烦躁扰不寐。

舌质绛、脉细为阴液大伤,血中津亏之兆。

舌苔黄、脉数乃热邪炽盛之征。

其证候虽呈虚实夹杂之象,但其真阴大伤,心肾不交,证以虚象为主,渐趋亡阴之势已显。

治法清热育阴,泻南补北。

方药黄连阿胶汤:黄连12克,黄芩3克,阿胶9克,白芍3克,鸡子黄2枚。

方解方中以黄连、阿胶为君药。

黄连与黄芩君臣相配,苦寒直折,清热邪,泻心火而保真阴。

阿胶与黄芩、白芍君臣相配,滋补肝血肾精,培育真阴而扶正抗邪。

鸡子黄为佐药,有补脾而交通心肾之功。

因本方乃泻南方心火而补北方肾水之剂,故古人称之为“泻南补北”法。

正如吴鞠通所说:“以黄芩从黄连,外泻壮火而内坚真阴;以芍药从阿胶,内护真阴而外捍亢阳。

名黄连阿胶汤者,取一刚以御外侮,一柔以护内主之义也。

”【真阴耗损】临床表现身热夜甚,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唇焦,心悸不宁,神倦欲眠,甚则神昏,或见耳聋舌强,舌质绛而干,脉虚大或迟缓结代。

病机分析本证乃温热病后期,邪气深入下焦,损伤肝血肾精,而致真阴耗损,虚热内生,邪少虚多之候。

因其邪少虚多,乃阴虚而生内热,故一般呈低热。

夜间卫阳之气入于里,则阴不制阳更甚,故其身热夜甚于昼。

阴分之虚热必循阴经而发散于外,而腧穴即虚热外散之途径。

手厥阴心包经之劳宫穴在手心,足少阴肾经之涌泉穴在足心,阴分虚热由手、足心腧穴外散,故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

血分(温热类)---温病学

血分(温热类)---温病学

2识昏迷,躁动 不安,面目肌肤深黄,阴道流血不止,血色 紫红,二便皆少,舌红绛起芒刺,苔黄厚而 干,脉细数。
2020年9月25日9时16分
15
辨证:湿热交蒸,热毒炽盛,深陷营血,邪扰神明, 迫血妄行
治疗:清热解毒,泻火凉血,利湿退黄 方药:清瘟败毒饮合茵陈蒿汤化裁。 处方:水牛角30克,生地12克,丹皮12克,石膏30克, 知母9克,焦山栀9克,黄连9克,黄芩9克,大青叶12 克,连翘12克,茵陈30克,紫草15克,大黄9克(后 下),白茅根15克。每天—剂,鼻饲灌服。
2020年9月25日9时16分
2
四、血分证治
热盛动血 热与血结
2020年9月25日9时16分
3
1.热盛动血 【证候】身灼热,躁扰不安,甚至昏狂谵妄,
斑疹显露,或斑色紫黑,或吐、衄、便、尿 血,舌质深绛,脉细数。 辨证要点:灼热躁扰,斑疹,出血,舌深绛。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温病条辨》)
辨证要点:少腹坚满疼痛,舌紫绛或有瘀斑, 脉细涩。 【治法】凉血逐瘀 【方药】桃仁承气汤《温病条辨》
2020年9月25日9时16分
7
2.热与血结
热瘀相结,若独清热则瘀不去,独祛瘀则热不解, 故当清热祛瘀并用。 《伤寒论》桃核承气去桂枝、炙甘草,加丹皮、 当归而成。 丹皮、赤芍、桃仁——清热凉血消瘀 大黄、芒硝——通下泄热,行瘀破结 当归——养血和血,并行血中之气
2020年9月25日9时16分
13
病例二
刘××,女,32岁,农民。1973年7月12日因恶寒、 发热、头身痛6天,黄疸、阴道流血2天,收住院治 疗,确诊为“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先经西 医应用抗生素、激素、止血剂等综合治疗4天不效。 高热、神昏、黄疸,阴道大量流血,病情危笃。在 继续西医抢救治疗和输血的同时,请中医协助抢救。

不同血证的中医治疗

不同血证的中医治疗

不同血证的中医治疗血证是一类出血性疾病的统称,主要指的是血液不循常道、渗出于肌肤、下泄于前后二阴、上溢于口腔诸窍等疾病,通俗来讲,血证可以划分为血虚、淤血、出血几种类型,这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那么在为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应根据患者具体的血证类型开展治疗,本文就主要阐述不同血证的中医治疗。

1 血证的发病机制在中医治疗理论当中,不同血证的发病原因有所差异,具体为:(1)劳欲体虚,由于患者久病体虚或者是劳欲过度导致出现肾、脾、心的损伤,若是患者的损伤发生在阴上,导致患者阴虚火旺,迫血妄行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紫斑、尿血等;若是损伤发生在气上,导致患者由于气虚难以摄血,从而导致血液外溢发生紫斑、便血、吐血等;(2)饮食不节,若是为患者过多食用辛辣肥腻食物或者是过度饮酒,就可能会导致脉络烧伤、滋生湿热,导致便血、吐血、咳血等;或者是由于血失统摄、脾胃虚衰、脾胃损伤,导致出现便血、吐血等;(3)情志过极,由于恼怒过度、情志不遂等使得肝气郁结化火,因肝火上逆对肺产生侵犯,导致出现咳血、衄血;若是肝火侵犯至胃,则有可能导致吐血;(4)感受外邪,在热病对脉络损伤或者是外邪侵袭,导致出血,若是下部脉络在湿热、热邪的作用下发生损伤,就有可能会导致出现便血、尿血;若是上部脉络在燥、热、风邪的作用下发生损伤,就有可能会导致吐血、咳血、衄血等。

2 不同血证的中医治疗2.1 补气摄血若是患者的血证没有气逆、瘀、热症状,可以为患者选用一定量的补气药物,这是因为气对于机体的血液循环具有统摄作用,尤其是对于长时间下窍出血导致气血亏虚,那么在开展治疗过程中就主张补气生血。

常用的治疗效果有:山药、白术、黄芪、党参、人参等;若是患者长时间生病导致气阳虚衰、虚寒内盛,可以配合应用肉桂、熟附子来发挥温阳散寒的功效,采用杜仲炭、艾碳.川断炭、炮姜来止血;若是患者出现暴然出血或者是长时间生病导致血竭气脱,需要重用黄芪、党参或者是人参来发挥补气固脱功效,并联合应用龙骨、山萸、五味子来止血。

血分气分卫气营血辩证

血分气分卫气营血辩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学家叶天士首创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四时温热邪气侵袭人体,会造成卫气营血生理功能的失常,破坏了人体的动态平衡,从而导致温热病的发生。

此种辨证方法是在伤寒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从而丰富了外感病辨证学的内容。

卫、气、营、血,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这四类不同证候。

当温热病邪侵入人体,一般先起于卫分,邪在卫分郁而不解则传变而入气分,气分病邪不解,以致正气虚弱,津液亏耗,病邪乘虚而入营血,营分有热,动血耗阴势必累及血分。

一、卫气营血证候分类温热病按照卫气管血的方法来辨证,可分为卫分证候、气分证候、营分证候和血分证候四大类。

四类征候标志着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后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

卫分主皮毛,是最浅表的一层,也是温热病的初起。

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入一层。

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

(-)卫分证候卫分证候,是指温热病邪侵犯人体肌表,致使肺卫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

其病变主要累及肺卫。

【临床表现】本证的基本临床特征是:发热与恶寒并见,发热较重,恶风(寒)较轻。

风温之邪犯表,卫气被郁,奋而抗邪,故发热、微恶风寒。

风温伤肺,故咳嗽,咽喉肿痛。

风热上扰,则舌边尖红。

风邪在表,故脉浮,苔薄,兼热邪则脉数。

(二)气分证候气分证候,是指温热病邪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候。

为温热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极盛时期、由于邪入气分及所在脏腑、部位的不同,所反映的证候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热壅于肺、热扰胸膈、热在肺胃、热迫大肠等。

【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常伴有心烦、口渴、面赤等症。

若兼咳喘、胸痛、咯吐黄稠痰者,为热壅于肺;若兼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者,为热扰胸膈;若兼自汗,喘急、烦闷、渴甚,脉数而苔黄燥者为热在肺胃;若兼胸痞、烦渴、下利、谵语者,为热迫大肠。

【证候分析】温热病邪,入于气分,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发热而不恶寒,尿赤、舌红、苔黄、脉数,邪不在表,故不恶寒而反恶热;热甚津伤故口渴;热扰心神故心烦。

【血证-辨证论治】(下篇)

【血证-辨证论治】(下篇)

【血证-辨证论治】(下篇)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科病症,均属本证的范围。

本节讨论内科常见的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分别叙述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共七种类型的辨证论治。

本文为下篇,介绍后四种。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考核——血证-辨证论治(上篇)辨证要点1.辨病证的不同血证具有明确而突出的临床出现——出血,一般不易混淆。

但由于引起出血的原因以及出血部位的不同,应注意辨清不同的病证。

例如:从口中吐出的血液,有吐血与咳血之分;小便出血有尿血与血淋之别;大便下血则有便血、痔疮、痢疾之异。

应根据临床表现、病史等加以鉴别。

2.辨脏腑病变之异同血证,可以由不同的脏腑病变而引起,应注意辨别。

例如:同属鼻衄,但病变脏腑有在肺、在胃、在肝的不同;吐血有病在胃及病在肝之别;齿衄有病在胃及在肾之分;尿血则有病在膀胱、肾或脾的不同。

3.辨证候之寒热虚实血证由火热熏灼,热迫血行引起者为多。

但火热之中,有实火及虚火的区别。

血证有实证及虚证的不同,一般初病多实,久病多虚;由实火所致者属实,由阴虚火旺、气虚不摄血甚至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

证候的寒热虚实不同,则治法各异,应注意辨明。

治疗原则1.治火火热熏灼,损伤脉络,是血证最常见的病机,应根据证候虚实的不同,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

并应结合受病脏腑的不同,分别选用适当的方药。

2.治气气为血帅,气能统血,血与气密切相关,故《医贯·血症论》说:“血随乎气,治血必先理气。

”对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

3.治血《血证论·吐血》说:“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

”要达到治血的目的,最主要的是根据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其中包括适当地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血证诊治精粹

血证诊治精粹

血证诊治精粹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溢于前后二阴,或溢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病,统称为血证。

《内经》对血证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对血溢、血泄、血衄、咯血、呕血、溺血、便血等病证都作了记载,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位,血证的预后有所论述;《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脉证治》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备急千金要方》收载了一些治疗血证有效的方剂,如犀角地黄汤;清·唐容川《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均有许多精辟论述,该书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大法则,确实是通治血证之大纲。

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是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均属于本证的范畴。

本节讨论内科常见的鼻衄、齿衄、咯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如呼吸系统的肺结核、肺癌、支气管扩张等,消化系统的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出血,泌尿系统的急慢性肾炎、IgA肾病、肾结核、肾癌、肾结石等,造血系统的再障、急慢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维生素K缺乏症、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以出血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1.感受外邪由外邪侵袭,损伤脉络而致。

其中尤以感受热邪所导致者为多,如风热、燥热犯肺,可致衄血、咯血;湿热之邪下注,可致便血、尿血。

2.饮食不节饮酒过多或嗜食辛辣厚味,一方面滋生湿热,熏灼脉络;另一方面损伤脾胃,血失统摄,均可导致血溢脉外而出血。

3.情志过极忧思恼怒过度,可致肝气横逆,损伤胃络;或郁结化火,肝火犯胃而咯血、衄血。

4.劳倦过度摄生不当,过度劳累,造成人体精气损伤,伤气则气不摄血,伤精则阴虚火旺,虚火扰络而引起出血。

5.久病或热病后或使阴津耗伤,阴虚火旺,或使正气亏损,气虚不摄,或致血络瘀阻,血不循经,均可发生出血。

病机可以归纳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

名老中医白长川教授论伤寒血分证

名老中医白长川教授论伤寒血分证

名老中医白长川教授论伤寒血分证论伤寒传变,法自内经,衍于仲景,言六经而少及营血;论温病者,则多遵叶氏卫气营血传变,兼论六经,如叶氏论温病传变由气分也可入少阳有“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则伤寒传变由气分可尽入少阳而无血分传变?自然不是,《伤寒论》第216条就有“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

”就明确提到伤寒由气分入血分的传变。

《伤寒论》中还多次提到“血自下”“下血”“便脓血’“清脓血”“便血”“唾脓血”等,此非伤寒血分证?在第125条中“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

”更是直接提出血证一-词,则伤寒也有血分证毋庸置疑。

然则伤寒所言血分证可同于温病?叶氏在《温热论》中言“卫气血虽与伤寒同。

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认为温病所言卫气营血与伤寒并无二致,可知寒、温之血分基础相同,则伤寒的血分传变过程必然既有类于温病,也有别于温病。

有类于温病者,伤寒、温病均可见血分热化动血证,《伤寒论》中见动血证的方证有:第293条少阴热化动血证“少阴病,八九日, - -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仲景未及方,后人多认为可予猪苓汤。

357条厥阴寒热错杂动血证“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

麻黄升麻汤主之。

”第367条厥阴热化动血证“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后人认为可予白头翁汤。

以上3条均为自阴经入血分化热动血。

别于温病者,温病血分证中大多为动血证,而伤寒血分证中动血证少且轻,反而血分易结成为蓄血证,蓄血者,血结而非妄行之意,如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

”仲景以必字言其可能性之大,何故“其血必结”而不是“其血必行”,热入血分而不见类似温病血分证的斑疹隐隐、神昏、舌绛等典型血热动血症状,反而见瘀血证? 外感热病入里,自古分寒化与热化而论,伤寒者,寒化居多,温病者,热化居多,六经、气血均不能离其外,本自然之理。

陈安民教授治疗血证经验撷英

陈安民教授治疗血证经验撷英

陈安民教授治疗血证经验撷英陈安民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专家,他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医治疗各种疾病的经验,尤其擅长治疗血病。

他的治疗理论和临床经验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陈安民教授治疗血证的经验撷英。

一、血证辨识陈教授治疗血证的第一步就是要准确地辨识血证。

在他的经验中,血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真血证,一类是假血证。

真血证主要表现为色素沉着、舌苔发暗、脉细数等。

此外,中药煎剂浸泡棉球使用后,棉球上呈现红色,也是真血证的一个标志。

这种血证常见于血虚、血热等病理状态,需要调理补血、清热解毒等方面治疗。

二、补血治法在治疗真血证方面,陈教授的经验是以补为主。

他认为,补足机体的气血,才能有效地改善血虚、血热等病理状态。

具体的治疗方法有:1.补血药物陈教授常用的补血药物有当归、熟地黄、川芎、赤芍等。

这些中药可以滋补肝肾、补充气血,对于缓解贫血、淤血等病理状态有良好的疗效。

2.调理脾胃在治疗真血证的同时,调理脾胃也是非常重要的。

多数情况下,真血证的患者脾胃功能受损,导致气血化生不足。

因此,给予适当的脾胃调理治疗,可以提高机体的吸收能力,促进补血药物的吸收利用。

三、疏通经络治法在治疗假血证方面,陈教授的经验是以疏通经络为主。

他认为,气滞血瘀是假血证的主要病理基础,通过疏通经络可以改善气滞血瘀,从而调理气血,改善假血证症状。

具体的治疗方法有:2.温通脉络温通脉络是治疗假血证的重要手段。

陈教授常用的温通脉络药物有生姜、红花等。

温通脉络可以扩张血管、疏通经络,从而改善假血证症状。

总之,陈安民教授治疗血证的经验,主要涵盖了真血证和假血证两大类病理状态。

他的治疗方法以补血为主、疏通经络为辅,具有较好的疗效。

在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中,陈教授的治疗理论和临床经验对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血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叶天士对血分证病机和治法的论述

叶天士对血分证病机和治法的论述

叶天士对血分证病机和治法的论述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叶天士对血分证病机和治法的论述叶天士是我国古代医药学家之一,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

32春温营分证治血分证治(1)

32春温营分证治血分证治(1)

32春温营分证治血分证治(1)同学们上节课讲到了春温病气分证的几类证候和治法,下面就开始讲营分和血分证的证候和治法:(一)热灼营阴第一个类型,叫热灼营阴,也就是热邪灼伤营阴。

这种类型啊往往是见于春温病初发,初发就是营分证。

上次课咱们谈到,春温病可以发于气分,可以发于营分。

发于气分可以发于少阳,可以发于阳明,还可以发于胸膈,然后传入阳明大肠腑,有各种变证。

发于营分初起,往往就表现为营分的热邪盛,营阴损伤。

它的临床表现。

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至时有谵语,斑点隐隐,因为它发的是斑,不是疹,是斑。

所以是斑点隐隐,因为那个点很小,又像疹,所以有时候就混称叫斑疹隐隐,实际上斑和疹的病机不一样,应该是斑点,叶天士讲是“斑点隐隐”。

口反不甚渴或竟不渴,舌红绛,苔少甚至是无苔。

红绛舌,苔少或者是无苔。

脉象细数。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表现?首先说身热。

因为它是内有热邪呀,正邪相争,所以身热,它是持续发热,而且是高热。

但是夜间加重,夜间比白天更热。

因为人体的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

所谓行于阳,就是行于表,人体活动的时候需要消耗阳气,所以卫气大量调动到体表来,供给活动的需要。

夜间静止状态下,尤其是睡眠,不需要那么多的阳气,阳气就潜藏于里。

因为它本来就阴虚,阴阳就不平衡,阳气大量入里之后,阴不制阳,所以热势加重。

这白天39度,夜间40度,为什么高了1度?因为阴不制阳,阴阳不平衡。

由于体内有热又有营阴的损伤,所以它心烦,躁扰不寐。

睡不着觉,烦躁,甚至于谵语,乱动,坐卧不安。

两个原因。

一个是心阴不足,不能藏神。

再一个,热邪的扰动。

阴虚热扰,心不能藏神,心神外越。

但是因为他还轻,所以呢他是时有谵语,不是完全昏迷。

由于热邪损伤了小的血络,再加上迫血妄行,可以导致出血。

但是因为营分证它毕竟还轻,所以呢仅仅是有少量的、散在的、隐隐约约的斑点,这个叶天士描述得很准确。

少量、散在、隐隐约约,不很明显。

那如果说大面积地发斑,斑点密集,那就不是营分证了,是血分证了。

血液系统中医辨证论治大全

血液系统中医辨证论治大全

血液系统中医辨证论治大全过敏性紫癜【概述】过敏性紫癜是一种毛细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临床特点为皮肤瘀点、瘀斑,多分布于四肢伸侧及臀部,对称分批出现,常有腹痛及关节肿痛等。

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机体对某些过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而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增高。

本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年。

临床可分为皮肤型(最多见)、腹型、关节型、肾型、混合型五型。

如及时诊治,预后良好。

过敏性紫癜属中医“血证”、“斑疹”、“肌衄”范畴。

【病因病理】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多为血热壅盛兼感六淫之邪,邪热与血热相搏,迫血妄行;或为素体阴虚火旺,复因外邪或某些食物、药物所伤,以致邪热壅遏脉络,迫血妄行而发斑。

病理变化为血热之体,因风火湿毒之邪侵淫腠理,深入营血,邪热与血热相搏,热伤络脉,致血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脉外;或因食入不适之品。

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迫血外溢;或素体阴虚火旺,阴虚则络脉失养,火旺则脉络受伤,致血溢于脉外而发病。

此外,脾气虚弱,脾虚不能统血,气虚不能摄血,也可致血溢脉外而发斑。

【诊断要点】1.起病前1~3周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2.下肢及臀部对称分批出现大小不等紫癜,尚可伴有发作性腹痛,关节肿痛,肾脏损害等。

3.血液检查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均正常;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4.尿常规检查可有蛋白、红细胞等;或有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及肾功能不全。

5.骨髓象正常。

【辩证分型】1.热毒蕴结症状:起病急骤,面色红赤,皮肤黏膜有瘀斑,甚者瘀斑连片,颜色鲜艳,触之灼热,口苦而干,渴欲冷饮,便秘搜黄,或伴有鼻衄,齿衄,心烦不宁。

舌红绛,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热毒内盛,邪热入于营血,营阴被灼,则见面赤,身热,口干,心烦;邪热耗伤真阴,扰动营血,血溢脉外,而见瘀斑透露,或见鼻衄,齿衄;舌红绛,苔黄,脉滑数均为热毒壅盛之象。

2.阴虚内热症状:紫癜较多,色鲜不黯,时发时止,或迁延不愈,常伴齿衄,鼻衄,头晕烦躁,微热盗汗,口干而苦,心悸少寐,五心烦热。

血证中医辩证治疗秘方

血证中医辩证治疗秘方

血证中医辩证治疗秘方血证中医辩证治疗秘方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

也就是说,非生理性的出血性疾患,称为血证。

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血证是涉及多个脏腑组织,而临床又极为常见的一类病证。

它既可以单独出现,又常伴见其他病证的过程中。

中医学对血证具有系统而有特色的理论认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药,对多种血证尤其是轻中度的出血,大多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早在《内经》即对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

有关篇章对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等病证作了记载,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述。

《金匮要略·悸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沿用至今。

《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将血证称为血病,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备急千金要方》收载了一些较好的治疗血证的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的犀角地黄汤即首载于该书。

《济生方·失血论治》认为失血可由多种原因导致,“所致之由,因大虚损,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辛热,或忧思恚怒”,而对血证的病机,则强调因于热者多。

《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亦认为失血主要由热盛所致。

《医学正传·血证》率先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并以“血证”之名概之。

自此之后,血证之名即为许多医家所采用。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景岳全书·血证》对血证的内容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均有许多精辟论述,该书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确实是通治血证之大纲。

仲景辨治血分证

仲景辨治血分证

仲景辨治血分证阴虚293条: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此条为少阴病阴阳俱虚,以阴虚为主,则热有余而出现扰动营血而出现便血。

在教材《伤寒论学用指要》中提出“‘一身手足尽热’者,仲景自注‘以热在膀胱’ ,因为少阳肾和太阳膀胱相表里。

太阳气出自少阴阳气,少阴阳气阳复太过,势必形成‘脏邪还腑’的局面……热至膀胱时,便可出现一身手足尽热。

”太阳为卫气布散之道,少阴与太阳相表里,阳有余则有少阴入太阳,但是由于本为少阴病,正气虚损为主,此阳有余则针对阴而相对有余,入太阳之血分而郁,郁则发热,热迫营气妄行,则出现便血。

阴虚293条: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此条为少阴病阴阳俱虚,以阴虚为主,则热有余而出现扰动营血而出现便血。

在教材《伤寒论学用指要》中提出“‘一身手足尽热’者,仲景自注‘以热在膀胱’ ,因为少阳肾和太阳膀胱相表里。

太阳气出自少阴阳气,少阴阳气阳复太过,势必形成‘脏邪还腑’的局面……热至膀胱时,便可出现一身手足尽热。

”太阳为卫气布散之道,少阴与太阳相表里,阳有余则有少阴入太阳,但是由于本为少阴病,正气虚损为主,此阳有余则针对阴而相对有余,入太阳之血分而郁,郁则发热,热迫营气妄行,则出现便血。

294条: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此条主要是少阴病阴阳俱虚,下则阳气不足,阴津亦有亏虚,出现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厥。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提出“ 但厥无汗,热行于里也,而强发汗,虚其经络,热乘经虚,迫血妄行,从虚而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

诸厥者,皆属于下,但厥为下厥,血亡于上为上竭,伤气损血,邪甚正虚,故为难治。

”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外寒而无汗,则人以为是太阳伤寒而强发之,伤其阳气动其阴津,则阴阳俱虚,阳则上奔而脱,阴则下竭而走。

故在上之阳多则以迫血妄行,故出现衄血或者吐血等上窍出血之症。

此阴阳相离为难治。

血的辨证论治

血的辨证论治

血的辨证论治血的辨证论治(一)血虚1.主证:面色苍白,口唇爪甲色淡无华,头晕目花,心悸气短,手足麻木,倦怠乏力,妇女月经量少,或闭经,舌质淡,脉细。

2.病因病理:常因失血过多,或脾胃虚弱,生血不足,或久病阴血亏耗,而导致血虚。

血虚则不能上荣,血虚筋目失养,血不养心,或血海空虚。

3.治法:补血养营。

方如《和剂局方》之四物汤(熟地、当归、川芎、白芍)。

(二)血瘀1.主证:胸肋、脘腹、腰背、四肢刺痛不移;或腹中积块,或呕血、便血、皮下紫斑或血肿;妇女月经不调,闭经、崩漏、月经血色紫黑有块,口唇青紫,舌质紫黯或瘀斑,脉细弦涩。

2.病因病理:气虚血运无力,血滞脉中,或因气滞导致血瘀,或外伤跌打而致瘀血。

因血瘀部位不同而出现上述不同血瘀症状。

3.治法:活血化瘀。

方如《医林改错》之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

(三)出血出血主要表现为咳血、吐血、鼻衄、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

引起出血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火热之邪迫血妄行,或虚火灼伤脉络,以及气虚不能摄血等。

各种出血的病因病理,临床证候,各有不同,其祥细内容见血证。

治疗上,火热引起出血,应清热凉血止血,方如《千金方》之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丹皮、赤芍)之类;阴虚火旺,应滋阴降火,方如《医方集解》之百合固金汤(生地、熟地、玄参、贝母、甘草、桔梗、百合、麦冬、白芍、当归)、《景岳全书》之茜根散(茜草根、阿胶、生地、侧柏叶、黄芩、甘草)之类;气不摄血,当补气摄血,方如《济生方》之归脾汤(人参、白术、黄芪、当归、陈皮、茯苓、炙甘草、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脾胃论》之补中益气汤(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炙甘草、当归)之类。

仲景辨治血分证

仲景辨治血分证

仲景辨治血分证阴血证①蓄血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抵当汤方水蛭三十个(熬)虻虫三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右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此两条为蓄血重症,由于其为瘀血为主而表现出阴血阻滞营气运行,故分于阴血病中。

太阳病表证仍在,但是脉出现微而且沉、神志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说明郁滞不在外之津液,而在脉内之血分。

陈念祖《伤寒论浅注》云“ 其人发狂者,邪热内盛,逼乱神明也。

此证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然小便与血,皆居少腹,蓄而不行,皆作硬满,若小便自利者,知不在膀胱之气分,而在冲任之血分,必用药以下其血乃愈。

”所以神志异常、少腹硬满、脉微而沉,更说明血分郁阻之严重,正气之不足,此时当驱邪即使扶正,当用散血之品,配合凉血之药。

用水蛭、虻虫、桃仁活血散瘀,大黄凉血而泄热。

此条针对的是血分有热之重症。

按后世所划分,波及到不仅是营分,而且使阴血瘀滞。

借用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总结为“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126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抵当丸方水蛭二十个(味苦寒)虻虫二十五个(味苦,微寒)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右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此条介于介于蓄血重症和轻症之间,但是偏于血瘀,则改汤为丸,取原方之四分之一煮服以缓图攻瘀,此为仲景治病之变法。

阳明病中相关血分证之条文在阳明病中,由于正邪抗争剧烈,以气机阻滞为主要表现的气机不畅为主,牵涉很多热邪波及血分引起神志异样,轻者则烦,重则谵语。

不仅限于瘀血,而且气分阻滞,津液分布异常而局部化热,以及有形之邪气阻滞,均可引起热邪波及血分,有的病解则波及血分热邪可自愈,有的非用入血分之药不可。

血证中医治疗秘方大全

血证中医治疗秘方大全

血证中医治疗秘方大全血证中医治疗秘方大全玉女煎熟地(五钱)石膏(三钱)知母(三钱)麦冬(三钱)牛膝(三钱)陈修园力辟此方之谬.然修园之所以短于血证者即此.可见夫血之总司在于胞室.而胞宫冲脉上属阳明.平人则阳明中宫化汁变血.随冲脉下输胞室.吐血之人.胞宫火动气逆.上合阳明.血随而溢.咳嗽不休.多是冲阳上合阳明.而成此亢逆之证.方用石膏知母.以清阳明之热.用牛膝以折上逆之气.熟地以滋胞宫之阴.使阳明之燥平.冲脉之气息.亢逆之证乃愈矣.景岳制此方.曾未见及于此.修园又加贬斥.而王士雄以为可治阴虚胃火齿痛之证.皆不知此方之关冲脉.有如是之切妙也.麦门冬汤治冲逆.是降痰之剂.此方治冲逆.是降火之剂.圣愈汤即四物汤加黄人参.参苏饮人参(五钱)苏木(四钱)治吐衄产后.跌打损伤.瘀血干肺.鼻起烟煤.面目茄色.盖谓肺金气足.则制节下行.血不独不能犯肺脏.而亦不能犯肺之气分也.今不独干犯气分.瘀血上行.并真犯肺脏.血者肝木所司.金气将绝.木乃敢侮之.肺气已敝.血乃得乘之.方取苏木秉肝木之气.色赤味咸以破血.是治肝以去肺之贼.而急用人参生津.调肺以补气.使肺气一旺.则制节自行.而血不得犯之矣.参附汤人参(一两)附子(八钱)人之元气.生于肾而出于肺.肺阴不能制节.肾阳不能归根.则为喘脱之证.用附子入肾以补阳气之根.用人参入肺以济出气之主.二药相济.大补元气.气为水之阳.水即气之阴.人参是补气之阴.附子是补水之阳.知此.则知一切补气之法.通脾泄胃汤黄柏(三钱)元参(三钱)防风(三钱)大黄(一钱)知母(三钱)炒栀子(三钱)石膏(三钱)茺蔚(三钱)此方乃通治眼目外瘴之方.借治目衄亦宜.方取诸品清热泻火.使火不上熏.则目疾自除.而防风一味.独以去风者治火.火动风生.去风则火势自熄.茺蔚一味.又以利湿者清热.湿蒸热遏.利湿则热气自消.通窍活血汤赤芍(三钱)川芎(一钱)桃仁(三钱)红花(一钱)老葱(三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麝香(少许)黄酒(一杯)大枣姜葱散达升腾.使行血之品.达于巅顶.彻于皮肤.而麝香一味.尤无所不到.以治巅顶胸背.皮肤孔窍中瘀血.诚有可取.王清任医林改错.论多粗舛.而观其一生所长.只善医瘀血.此汤亦从小调经套来.故可采.防风通圣散大黄(钱半)芒硝(三钱)防风(三钱)荆芥(二钱)麻黄(一钱)炒栀子(三钱)白芍(三钱)连翘(一钱)川芎(一钱)当归(三钱)甘草(一钱)桔梗(二钱)石膏(三钱)滑石(三钱)薄荷(一钱)黄芩(三钱)白术(三钱)吴鹤皋曰.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注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药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所以和胃气而健脾.此方除硝黄名双解散.谓表里两解.营卫俱和也.本方名通圣散.极言功用之妙耳.余按此方.治表里实热.外无汗.内便坚之症.无论何证.通治一切.亦不但治中风也.千金苇茎汤苇茎(五钱)苡仁(三钱)桃仁(三钱)瓜瓣(即冬瓜仁三钱)瓜蒂散甜瓜蒂(三钱)赤小豆(三钱)为末.香豉汤下.上二方.皆取破泄宣吐.虚人勿服.白散方贝母(三钱)巴豆(炒黑一钱)桔梗(三钱)共为末服一字.在膈上则吐.在膈下则泻.不泻.进热粥.泻不止.进冷粥.人参清肺汤人参(三钱)阿胶(二钱)地骨皮(三钱)知母(三钱)乌梅(三枚)甘草(一钱炙)大枣(三枚)桑白皮(三钱)粟壳(一钱)杏仁(三钱)治肺虚咳嗽喘急吐血下血等症.方取参草大枣.补土生金.以保定其肺.阿胶知母.佐其滋润.骨皮桑皮.泻其火热.肺为司气之脏.肺中清润.则气自下降.而得其敛藏之性.痰血不得干之也.再用杏仁以利之.乌梅粟壳以收之.总使肺得其制节.斯无诸病矣.此与太平丸.保和汤.紫菀散.人参泻肺清燥救肺诸汤.相为表里.用者可以推类尽致.宁肺桔梗汤桔梗(二钱)贝母(三钱)当归(三钱)栝蒌霜(三钱)黄(四钱)枳壳(一钱)甘草(一钱)防己(二钱)百合(三钱)桑白皮(三钱)苡仁(三钱)知母(三钱)五味子(一钱)地骨皮(三钱)杏仁(三钱)葶苈子(二钱)生姜(三钱)治肺痈.无论已溃未溃.及肺胀等症.补泻兼行.使痰火血气脓水.俱从下泄.而肺以安宁.丹皮汤丹皮(三钱)栝蒌(三钱)桃仁(三钱)朴硝(二钱)大黄(一钱)内痈.乃热毒结血而成.毒去其血热亦随去.栝蒌以解气结.桃仁丹皮以破血结.硝黄兼下气血之结.结除而痈自去矣.赤豆薏苡汤赤豆芽(三钱)苡仁(三钱)防己(二钱)甘草(一钱)脓者.血化为水也.故排脓之法.总不外破血利水.赤豆芽.入血分以疏利之.助其腐化.苡仁防己.即从水分排逐其脓.甘草调和数药.使得各奏其效.此为治痈脓大法门.方未能尽载.从此可以类推.人参固本汤人参(三钱)熟地(三钱)生地(三钱)白芍(三钱)天冬(三钱)五味(五分)知母(二钱)陈皮(三钱)麦冬(三钱)炙草(一钱)此方滋养肺胃.兼输肾水.名曰固本.谓胃肺之本.肺为肾之本.而肾又为生气之本.三脏互相灌溉.则根本固.而虚热清蒸咳喘回食诸症.自然不生.当归六黄汤生地(五钱)熟地(三钱)黄连(二钱)黄芩(三钱)黄柏(二钱)黄(五钱)当归(三钱)陈修园曰.阴虚火扰之汗.得当归地黄之滋阴.又得黄连黄芩之泻火.则蒸汗之本治矣.此方之妙.全在苦寒.寒能胜热.而苦复能坚之.又恐过于苦寒.伤其中气.中者阴之守也.阴虚则火愈动.火愈动则汗愈出.尤妙在大苦大寒队中.倍加黄.领苦寒之性.尽达于表.以坚汗孔.不使留中为害.谨按修园此论皆是.惟言黄领苦寒之性.尽达于表.不使留中为害.则差毫厘.盖药之救病.原于偏寒偏热.治偏寒偏热之病.自必用偏寒偏热之药.此方大治内热.岂寒凉之药.能尽走皮肤.而不留中者.况黄是由中以托外之物.非若麻黄直透皮毛.而不留中也.吾谓内热而蒸为汗者.此为对症.如果外热.而内不利寒凉药者.则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加减可也.凉血地黄汤生地(四钱)当归(三钱)甘草(钱半)黄连(二钱)炒栀子(一钱)元参(三钱)黄芩(二钱)此方纯是凉心.血者.心之所生.凉心即是凉血.田螺捻子田螺(三枚)冰片(五分)白砒(五分)砂(一钱)捣和米糊为捻子.能化腐去瘀肉.枯血痣用处少.仙方活命饮穿山甲(三片)皂荚刺(一钱)当归尾(二钱)草节(一钱)乳香(二钱)金银花(二钱)赤芍药(二钱)天花粉(二钱)没药(二钱)防风(三钱)贝母(二钱)白芷(二钱)陈皮(二钱)黄酒(少许)此方纯用行血之药.加防风白芷.使达于肤表.加山甲皂刺.使透乎经脉.然血无气不行.故以陈皮贝母.散利其气.血因火而结.故以银花花粉.清解其火.为疮症散肿之第一方.诚能窥及疮由血结之所以然.其真方也.第其方乃平剂.再视疮之阴阳.加寒热之品.无不应手取效.托里消毒散皂荚刺(二钱)甘草(二钱)桔梗(二钱)白芷(三钱)川芎(一钱)黄(三钱)金银花(三钱)当归(三钱)白芍(三钱)白术(三钱)人参(三钱)云苓(三钱)疮之结肿.血凝也.疮之溃脓.血化为水也.夫血与毒.结而不散故凝.凝则气阻而为痛.欲去其凝.仍是以气制之.使气与血战.以阳蒸阴.则阴血从阳化而为水.水即气也.气化则为水.此化脓之说也.是方四君黄.大补中气.而以解毒和血之品.佐其变化.为助气战血之大剂.本此意以加减进退.则得之矣.麦冬养荣汤人参(三钱)麦冬(三钱)五味(一钱)当归(三钱)白芍(三钱)生地(三钱)知母(二钱)陈皮(三钱)黄(三钱)甘草(一钱)壮火食气.则气热而血失所养.故用麦冬知母以清火.火清气平.则阳不乘阴.血于是安.故亦名养荣.人参养荣汤.所以用远志桂尖者.助心火以化血.此汤所以用知母麦冬者.清胃火以宁血也.大枫丹大枫子肉(三钱)土硫黄(二钱)枯矾(一钱)明雄(二钱)共为末.灯油调.搽癣痒各疮.黎洞丸三七(一钱)大黄(一钱)阿魏(一钱)儿茶(一钱)竹黄(一钱)血竭(三钱)乳香(三钱)没药(三钱)雄黄(二钱)羊血(心血二钱)冰片(少许)麝香(少许)牛黄(三分)藤黄(二分)消瘀定痛.降气止血.各药气味形质.皆精气所结.非寻常草木可比.故能建大功.当归地黄汤当归(五钱)熟地(四钱)川芎(一钱)白芍(三钱)防风(三钱)白芷(三钱)本(二钱)细辛(五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无论热风寒风.风总属阳.天地之噫气.常以肃杀而为心.犯人血分.则为痛为肿.为强硬.血行.则风在血分者.随之而行.故治风先治血也.方取四物汤.补血以为去邪之本.而加祛风之药.以令邪外出.法浅而易效.头目顶脊诸风.可以治之.防风芎归汤生地(五钱)当归(三钱)川芎(一钱)甘草(一钱)防风(三钱)补血祛风.药无多而义易见.加减得宜.尤效.化腐生肌散儿茶(一钱)乳香(二钱)没药(二钱)血竭(二钱)三七(一钱)冰片(少许)麝香(少许)去瘀血.即是化腐之法.干水.即是提脓之法.活血.即是生肌之法.方主化腐去瘀.欲提脓者.加枯矾龙骨.欲生肌者.加珍珠人参.识透立方之意.则加减可以随人.乌梅丸黄柏(二钱)黄连(八钱)桂枝(二钱)附子(二钱)细辛(二钱)当归(二钱)花椒(二钱)人参(二钱)乌梅(十枚)干姜(三钱)共为末.蜜捣千椎为丸.米饮下.温肝敛木.化虫止利.真神方也.橘核丸橘核(三钱)吴萸(二钱)香附(三钱)楝子(三钱)楂核(三钱)荔核(三钱)小茴(二钱)共为细末.寒食面为丸.淡盐汤送下.治小腹疝痛结气等证.当归导滞汤大黄(一钱)当归(三钱)麝香(少许)丹皮(三钱)桃仁(三钱)红花(一钱)白芍(三钱)乳香(三钱)没药(三钱)生地(三钱)桂枝(三钱)柴胡(二钱)黄芩(三钱)枳壳(一钱)甘草(一钱)跌打损伤.内外瘀血.以此汤行之.此通窍活血.桃仁承气.小柴胡.小调经诸汤之义.参看自明.不须赘说.十味参苏饮人参(三钱)紫苏(三钱)半夏(三钱)云苓(三钱)陈皮(二钱)桔梗(二钱)前胡(二钱)葛根(二钱)枳壳(一钱)甘草(一钱)生姜(三片)肺之气生于胃.故用甘草人参.补胃生津以益肺.肺气旺.则能上行.外达内输.下降而不郁矣.故凡治肺之方.类以人参为主.然能补津生气.而不能治气之郁也.风寒外束.则气蕴于内.不能上行外达.故用紫苏前胡粉葛生姜.以发散之.痰饮内停.则气逆于上.不能内输下降.故用夏苓桔枳陈皮.以渗降之.合计此方.乃疏散风寒.降利痰水之平剂.而咳血衄血气喘之症.及跌打血蕴气分.皆借用之.亦借疏利之功.使郁滞去.而血自不遏.玉烛散生地(五钱)当归(三钱)川芎(二钱)白芍(三钱)朴硝(二钱)大黄(一钱)生姜(三片)治跌打瘀血.发渴身痛便闭.取四物以补调其血.而朴硝大黄.逐瘀去闭.妙在生姜一味.宣散其气.使硝黄之性.不徒直下.而亦能横达.俾在外在内之瘀.一并廓清.竹叶石膏汤淡竹叶(五钱)石膏(五钱)人参(二钱)甘草(一钱)麦冬(三钱)半夏(二钱)生姜(三片粳米(四钱)口之所以发渴者.胃中之火热不降.津液不升故也.方取竹叶石膏麦冬以清热.人参甘草粳米以生津.妙在半夏之降逆.俾热气随之而伏.妙在生姜之升散.俾津液随之而布.此二药.在口渴者.本属忌药.而在此方中.则转能止渴.非二药之功.乃善用二药之功也.黄土汤灶心土(三钱)甘草(一钱)白术(三钱)熟地(三钱)黄芩(二钱)阿胶(二钱)附子(钱半炮)血者.脾之所统也.先便后血.乃脾气不摄.故便行气下泄.而血因随之以下.方用灶土草术.建补脾土.以为摄血之本.气陷则阳陷.故用附子以振其阳.血伤则阴虚火动.故用黄芩以清火.而阿胶熟地.又滋其既虚之血.合计此方.乃滋补气血.而兼用温清之品以和之.为下血崩中之总方.古皆目为圣方.不敢加减.吾谓圣师立法.指示法门.实则变化随宜.故此方热症可去附子.再加清药.寒症可去黄芩.再加温药.赤小豆当归散赤小豆(三钱)当归(三钱)此治先血后便.即今所谓脏毒.与痔疮相似.故用当归以活血.用赤豆色赤入血分.发芽则能疏利血中之结.使血解散.则不聚结肛门.赤豆芽.又能化血成脓.皆取其疏利之功.痈脓故多用之.俱用浆水服.解毒汤大黄(一钱)黄连(三钱)黄芩(三钱)黄柏(二钱)栀子(炒三钱)赤芍(二钱)枳壳(一钱)连翘(一钱)防风(三钱)甘草(一钱)解毒者.谓解除脏毒也.脏毒由火迫结在肛门.故用泄火之药极多.其用白芍者.兼行其血.血行则火无所着.用枳壳者.兼行其气.气行则火自不聚.而火势之煽.每扶风威.故以防风去风以熄火.且防风上行外达.使火升散.则不迫结肛门.此即仲景白头翁汤之意.清胃散生地(三钱)当归(三钱)丹皮(三钱)黄连(二钱)升麻(一钱)甘草(一钱)方治脏毒.义取清火.而升麻一味.以升散为解除之法.使不下迫.且欲转下注之热.使逆挽而上不复下注.目疾口舌之风火.亦可借其清火升散以解.升麻与葛根黄芩汤相仿.槐角丸槐角(三钱)地榆(二钱)黄连(一钱)黄芩(三钱)黄柏(三钱)生地(三钱)当归(三钱)川芎(一钱)防风(二钱)荆芥(二钱)侧柏(二钱)枳壳(二钱)乌梅(三枚)生姜(一钱汁)世谓肠风下血.问肠何以有风.则以外风由肺伤入大肠.内风由肝煽动血分.方用清火和血之药.亦系通治血病之泛法.惟防风生姜.以祛外来之风.乌梅荆芥.以治内动之风.为肠风立法.本于仲景白头翁及葛根诸汤之意.葛根黄连黄芩汤葛根(三钱)黄连(二钱)黄芩(三钱)甘草(一钱)治协热下利便血等症.用芩连以清热.用葛根升散.使下陷之邪.仍达于上.出于表.则不迫协于下矣.喻嘉言治痢心得.逆流挽舟之法.仲景此汤.实该其意.能从此变化.而治痢思过半矣.龙胆泻肝汤木通(一钱)泽泻(二钱)柴胡(二钱)车前子(三钱)生地黄(三钱)甘草(钱半)当归(三钱)黄芩(三钱)炒栀子(二钱)龙胆草(二钱)泻青丸龙胆草(三钱)大黄(一钱)川芎(一钱)当归(三钱)羌活(一钱)炒栀子(二钱)防风(二钱)竹叶(一钱)济生乌梅丸僵蚕(三钱)乌梅(五枚)醋丸脏连丸熟地(五钱)山萸(三钱)山药(三钱)云苓(三钱)泽泻(三钱)丹皮(三钱)黄连(二钱)入猪大脏肠内.同糯米蒸熟.去米.捣肠与药为丸.淡盐汤下.断红丸鹿茸(三钱)附子(二钱)当归(五钱)续断(三钱)黄(五钱)阿胶(三钱)侧柏叶(三钱)醋丸地榆散地榆(三钱)当归(四钱)白芍(三钱)黄芩(三钱)黄连(钱半)炒栀子(二钱)犀角(一钱)薤白(二钱)地榆治下血.薤白治后重逼胀.余药乃凉血常品.四逆散柴胡(三钱)枳壳(二钱)白芍(三钱)甘草(钱半)四肢厥冷.谓之四逆.仲景四逆汤.皆用温药.乃以热治寒之正法.至四逆散.则纯用清疏平和之品.亦能治四肢厥冷.何也.盖虚寒固有四症.亦有热遏于内.不得四达.而亦四逆者.实热内伏.热深厥亦深.非芩连大黄不克.虚热内伏.非玉烛散玉女煎不退.若是腠理不和.遏其阳气.则但用四逆散.枳壳甘草.解中土之郁.而白芍以调其内.柴胡以达于外.斯气畅而四肢通.自不冷厥矣.此汤与小柴胡转输外达相似.又疏平肝气.和降胃气之通剂.借用处尤多.五苓散白术(三钱)云苓(三钱)猪苓(三钱)泽泻(三钱)桂枝(三钱)仲景此方.治胸满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而用桂枝入心以化胸前之水结.余皆脾胃中州之药.使中上之水得通于下.则小便利.散于上则口渴除.达于外则身热解.今遇小便不利.便用五苓散.虽去桂入膀胱化气.然桂实心肝之药.火交于水.乃借治法.不似附子台乌.本系膀胱正药也.且阴水可用.而阳水绝不可用.平胃散胃苓汤.即此方合五苓散也.浓朴(二钱)陈皮(二钱)苍术(三钱)甘草(钱半)石莲汤人参(钱半)黄芩(三钱)黄连(二钱)石莲(即莲米有黑壳者三钱)胃火甚.则拒格不纳食.用芩连以清火.用人参石莲以补胃.故治噤口不食.大清凉散木通(一钱)泽兰(二钱)车前子(三钱)甘草梢(一钱)白僵蚕(三钱)金银花(二钱)蝉蜕(五钱)全蝎(一钱)川黄连(二钱)炒栀子(三钱)五味子(五钱)龙胆草(二钱)当归(三钱)生地(三钱)天门冬(三钱)麦门冬(三钱)牡丹皮(三钱)黄芩(三钱)知母(三钱)黄酒(三钱)蜂蜜(三钱)童便(一杯)泽泻(三钱)诸药清热利水.使瘟毒伏热.从小便去.妙三虫引药及酒达于外.使外邪俱豁然而解.是彻内彻外之方.左归饮熟地(八钱)山药(三钱)枸杞(三钱)甘草(钱半)茯苓(四钱)山萸(三钱)难经谓左肾属水.右肾属火.景岳此方.取其滋水.故名左归.方取枣皮酸以入肝.使子不盗母之气.枸杞赤以入心.使火不为水之仇.使熟地一味.滋肾之水阴.使茯苓一味.利肾之水质.有形之水质不去.无形之水阴.亦不生也.然肾水实仰给于胃.故用甘草山药.从中宫以输水于肾.景岳方多驳杂.此亦未可浓非.血府逐瘀汤当归(三钱)生地(三钱)桃仁(三钱)红花(一钱)枳壳(一钱)赤芍(三钱)柴胡(二钱)桔梗(二钱)川芎(一钱)牛膝(二钱)甘草(一钱)王清任着医林改错.论多粗舛.惟治瘀血最长.所立三方.乃治瘀活套方也.一书中惟此汤歌诀.血化下行不作痨句.颇有见识.凡痨所由成.多是瘀血为害.吾于血症诸门.言之綦详.并采此语以为印证.膈下逐瘀汤五灵脂(三钱)当归(三钱)川芎(一钱)桃仁(三钱)赤芍(二钱)乌药(二钱)牡丹皮(三钱)玄胡(二钱)甘草(一钱)香附(三钱)红花(一钱)枳壳(一钱)王清任立方.即当芎失笑散意.治中下焦瘀血可用.王清任极言瘀血之证最详.而所用药则仍浅近.然亦有可用云.土瓜根汤桂枝(三钱)白芍土瓜根虫(各等分)大黄甘遂汤大黄(二钱)甘遂(一钱)阿胶(二钱)大黄下血.甘遂下水.君阿胶滋水与血以补之.泻不伤正.水血交结者.须本此法治之.代抵当汤大黄(一钱酒炒)莪术(一钱)山甲珠(三片)红花(一钱)桃仁(三钱)丹皮(三钱)当归(三钱)牛膝(二钱)夜明砂(三钱)山甲攻血.夜明砂是蚊被蝙蝠食后所化之粪.蚊食人血.蝙蝠食蚊.故粪能去血.啮死血.余药破下.务使瘀血不留.化滞丸巴豆(一钱去油)三棱(二钱)莪术(二钱)青皮(一钱)陈皮(一钱)黄连(三钱)半夏(三钱)木香(二钱)丁香(一钱)蜜丸.攻一切寒热气滞之积.大黄虫丸大黄(一钱)黄芩(二钱)甘草(一钱)桃仁(三钱)杏仁(三钱)白芍(二钱)干漆(一钱)虻虫(一钱)水蛭(三钱)虫(二钱)蛴螬(二钱)地黄(二钱)蜜丸酒服.治干血痨.旧血不去.则新血断不能生.干血痨.人皆知其极虚.而不知其补虚正是助病.非治病也.必去其干血.而后新血得生.乃望回春.干血与寻常瘀血不同.瘀血尚可以气行之.干血与气相隔.故用啮血诸虫以蚀之.金蟾丸干虾蟆(三钱)胡黄连(二钱)鹤虱(二钱)雷丸(二钱)芦荟(二钱)肉豆蔻(二钱)苦楝根(二钱)芜荑(二钱)雄黄(二钱)治小儿疳虫.男子湿热所生之痨虫.以此杀之.夫痨虫有二.血化之虫.灵怪难治.必用鳖甲鳗鱼獭肝百部麝香诸灵药.而再加和血之品.以除其根.乃能克之.湿热之虫蠢而易治.用此方.即仿乌梅丸之意.而妙在干虾蟆.雄黄亦灵药.故治虫最效.白头翁汤白头翁(三钱)甘草(二钱)阿胶(三钱)青皮(三钱)黄连(三钱)黄柏(三钱)清风火.平肝治痢.移尸灭怪汤山萸肉(三钱)人参(三钱)当归(三钱)虻虫(一钱)水蛭(一钱)晚蚕砂(三钱)乳香(三钱)蜜丸日服三次.共重一两.七日而传尸之虫灭迹.夫痨虫者.瘀血所化也.死而传染家人.亦染于血分.聚血为巢.生子蚀血.故虻虫水蛭.下血即能下虫.此乃治虫之根.而蚕砂乳香枣皮.又以味杀之.人参当归则助正气以祛邪.为攻补兼施之法.辨症奇闻论.皆循末忘本.惟此丸能知血化为虫之所以然.而其自注.却未能及此.毋亦象罔乃得元珠哉.紫参汤紫参(三钱)甘草(八钱)先煮紫参.后入甘草.温服.当归四逆汤当归(三钱)白芍(三钱)桂枝(二钱)细辛(一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木通(一钱)治手足痹痛寒冷.抵当汤大黄(二钱)桃仁(三钱)虻虫(三钱)水蛭(三钱)琥珀散琥珀(一钱)三棱(一钱)莪术(一钱)丹皮(二钱)肉桂(一钱)延胡索(一钱)乌药(一钱)当归(三钱)赤芍(三钱)生地(三钱)刘寄奴(三钱)方主行气下血.使经通而石瘕去.叶氏养胃汤麦冬(三钱)扁豆(三钱)玉竹(三钱)甘草(一钱)沙参(三钱)桑叶(三钱)清平甘润.滋养胃阴.在甘露饮救肺汤之间.脾约丸麻仁(三钱)白芍(三钱)大黄(一钱)枳壳(一钱)浓朴(二钱)杏仁(三钱)为末.蜜丸.润利大便.三物汤浓朴(二钱)枳壳(一钱)大黄(一钱)附子汤附子(五钱炮)人参(三钱)白术(三钱)云苓(三钱)白芍(三钱)此仲景温肾之主剂.附子色黑大温.能补肾中之阳.肾阳者.水中之阳.泄水之阳者木也.故用白芍以平之.封水之阳者土也.故用白术以填之.水中之阳.恐水邪泛溢则阳越.茯苓利水.俾阳不因水而泛.阳斯秘矣.水中之阳.若无水津以养之.则阳不得其宅.故用人参以生水津.使养阳气.阳得所养.阳斯冲矣.六味左归.补肾阴以养气之法.都气丸.所以得名也.附子汤.肾气丸.补肾阳以生气化气之法.栀子豆豉汤栀子(五钱)淡豆豉(五钱)服后得吐为快.甘麦大枣汤大枣(五枚)甘草(三钱)小麦(五钱)三药平和.养胃生津化血.津水血液.下达子脏.则脏不燥.而悲伤太息诸证自去.此与麦门冬汤.滋胃阴以达胞室之法相似.亦与妇人乳少.催乳之法相似.乳多即是化血之本.知催乳法.则知此汤生津润燥之法.桃奴散肉桂(一钱)五灵脂(三钱)香附子(三钱)砂仁(一钱)桃仁(三钱)延胡索(三钱)桃奴(三钱)雄鼠屎(一钱)三一承气汤芒硝(三钱)大黄(二钱)枳壳(钱半)浓朴(二钱)甘草(一钱)攻下火结之通剂.都气丸熟地(五钱)山药(三钱)云苓(三钱)丹皮(三钱)山萸肉(三钱)泽泻(三钱)五味子(一钱)人身呼吸之气.司于肺而实根于肾.此气乃肾中一点真阳.而深赖肾中之水阴充足.涵阳气而潜藏于下.故气退场门鼻.则有津液.气着于物.则如露水.以气从水中出.水气足.故气亦带水阴而出.其纳入于肾也.有水封之.而气静秘.故肾水足者.其气细.龙能蛰.龟能息.世传仙术.有五龙蛰.有龟息.皆是敛气之法.即皆是保养肾水之法.气者水之所化.吾故有气.即是水之论.此丸用六味地黄汤.补水以保其气.利水以化其气.加五味收敛以涵蓄其气.则气自归元.而不浮喘.名曰都气.谓为气之总持也.肾气丸.为阳不足者立法.此丸为阴不足者立法.而皆以气得名.盖一是补阳以化气.一是补阴以配气.补中益气汤黄(三钱)人参(三钱)炙草(一钱)白术(三钱)当归(三钱)陈皮(一钱)升麻(一钱)柴胡(二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血分证治
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阶段。

血分证其病变以心、肝、肾为主。

临床表现除证候较为重笃外,更以动血、伤阴为其特征。

主要表现有发热夜甚,伴有神志表现,尚有出血、斑疹、舌质红绛、脉细数。

热入血分来源有二:一为由气分直入血分;二为由营分传来。

一、气血两燔(见于某些肠伤寒、粟粒性结核、钩端螺旋体病等合并出血者)。

主证:壮热口渴,烦躁不宁,舌绛苔黄,或肌肤发斑,甚或吐血,衄血等。

辩证气分热毒与血分热毒并炽,壮热、口渴、苔黄为气分热盛之象。

舌绛、烦躁为热扰营血之象。

热入血分,迫血妄行,则见发斑及吐血、衄血等。

治法清气凉血。

方例加减玉女煎。

若发斑,宜化斑汤,吐血衄血用白虎汤合犀角地黄汤。

(参看方剂)。

二、血分实热(见于某些流脑、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过敏性紫癜等)。

主证在营分证基础上,更见躁扰发狂,斑疹透露,出血(包括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及非时的经血),舌质绛紫。

辩证心主血,血热扰心,神不安则躁扰发狂。

血热妄行,故见斑疹及各种出血证,血热甚,故舌质绛紫。

治法凉血散血。

方例犀角地黄汤。

(参看方剂)
三、伤阴虚证 (见于重度混合性脱水病人)。

主证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耳聋、神疲欲寐,舌质红绛苔光,脉细数。

或见唇萎舌缩,齿干枯燥,手足时抽搐,心悸,脉虚数或细促。

辩证邪热入里,灼伤阴液,阴虚而阳偏亢内扰,故见五心烦热、潮热。

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阴精亏损,不能上乘滋润诸窍,故口舌干燥,耳聋。

阴虚而神失所养,故见神疲欲寐。

真阴亏耗,肝肾精血不足,不能养筋,筋脉拘挛,故手足蠕动,甚则抽搐。

阴亏则脏腑组织器官得不到润养,故唇萎舌缩,齿干枯燥,心悸。

阴虚不能敛阳,阴阳失和,故脉见虚大而数,或细小而促。

治法滋阴养血。

方例加减复脉汤。

(参看方剂)
小结
卫气营血辩证是温热病的主要辩证方法。

这种辩证方法是对温热病四类证候的概括,代表着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深浅。

卫分证病在表,与肺卫有关,以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为主要表现,治以辛凉解表法。

气分证病在里,与胸膈、肺、胃、肠、脾、胆有关。

主要表现为发热不恶寒而恶热,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以清热、泻下法。

营分证病位主要在心包与心,以发热夜甚,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脉细数为主要表现。

治以清营透热,开窍清心。

因抽搐常与神昏并见,故列入营分证内,治疗以凉肝熄风法。

血分证是温热病重阶段,与心肝肾有关。

以出血、耗阴精为主要病变特点。

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常见为气血两燔、血分实热证及热伤阴虚证。

气血两燔为气分与血
分热毒并炽,以壮热,烦躁,舌绛苔黄,发斑及吐血、衄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血分实热证以营分证存在,尚有出血证、舌质绛为主要临床表现。

热伤阴虚者,以低热暮甚,五心烦热,咽干口燥,神疲欲寐,耳聋,舌光红绛,脉细数为主要临床表现,气血两燔治以清气凉血;血热出血者治以凉血散血;阴虚者治以滋阴养血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