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中的理智与疯癫

合集下载

论悲剧《李尔王》中的疯癫意象

论悲剧《李尔王》中的疯癫意象

真 理 、视 死 亡 为 生存 、视 男 人 为 女人 、视 情 人 为 复 仇 女 头 。他在 暴风 雨 中的控诉 让人最 为震撼 : 神 、视 殉难 者 为 米诺 斯 。 ” 胡俊 飞 先生 依据 莎 士 比亚 作 “ 战栗 吧 ,你 尚未 被 人发 觉 、逍 遥 法外 的 罪人 !躲 起 品中 “ 疯癫 形 象 ”发疯 的原 因、所 导致 的结 果 以及 他们 各 来 吧 ,你 杀人 的凶手 ,你用伪 誓 欺人 的骗子 ,你 道貌岸 然 自疯 癫 的特 点,将 其大 致分为 四类 :装 疯型 、逼疯 型 、职 业型 和 惩罚型 。其 中 ,悲剧 《 李尔 王》 至少体 现 了其 中的
外 国文 学
论悲剧 《 李尔王》 中的疯癫意象
孟现莉 中国 传媒 大 学
摘 要 :意象 的精 妙运 用 ,是莎士 比亚 最令人 叹服 的艺术 成就之 一 。在作 品 《 李 尔王》 中,他巧妙 地将疯 癫 意象运 用 到作 品之 中,融现 实 与象 征、 崇高 与荒诞 、伟大 与渺 小为一体 ,形 象地 描绘 了一个 充满 矛盾 的 时代 ,一个脱 节混 乱 的 国度 ,一个 颠 倒悖论 的世界 。本 文拟在 通过 文本细 读 的基 础上 ,分析 《 李 尔王》 中的疯癫 意象 ,并就 此分析 莎翁疯 癫意 象所 传达 的文化 意蕴。 关键词 :莎 士 比亚 ;李 尔王 ;疯癫 意象
象 ’也 许是真 正 的疯子 或傻 子 ,也许不 是 ,或者介 于两 者 后 来,李 尔怒 气冲 冲 的离开 高纳瑞 的领 地 ,去投奔 二 之 间,但 有 一 点是 相 同的 ,那 就 是 他 们 以 ‘ 疯 癫 ’为 职 女 儿里 根 ,却 没 想到 里根 比高纳 瑞 更加 无 耻 ,“ 单 是他 一 业 , 以装 疯 ( 或 真疯 ) 卖傻 的形 式 来取 悦 别人 。但 他们 又 个人 ,我 倒也 很愿 意收 留他 ,可是 他 的那班跟 随 的人 ,我 不 是一 般意 义上所 理解 的疯 子或 傻子 ,因 而他们 虽疯 ,虽

李尔王人物分析[整理]

李尔王人物分析[整理]

李尔王人物分析[整理]狄利娅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了。

她在剧中可以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

当被父王问及有多爱父亲时,她诚实地把心中地想法表达出来;当得知父亲被姐姐抛弃时,她又毅然为自己得父亲讨回公道。

正是她在父亲颠沛流离之时期兵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但是悲剧总是这样,把美好的事情毁灭给人看,小女儿最终失败自缢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悲痛去世。

她的诚实可以说是对于虚荣心的一个警醒,一个警钟,其实她是最爱父亲的女儿,只是由于拙于表达而是父亲误会了她的意思。

只是因为这样,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结果。

但是考狄利娅又是幸福的,她嫁了个懂得她的善良所在的法兰西国王,避开了这些趋炎附势之徒,如果单从这方面来看,她是最幸福的。

这又提出一个问题供我们思考,人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是金钱,是权力,还是内心的满足,考狄利娅和整个悲剧回答了这个问题。

剧本通过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等正面形象,宣扬了人和人应该和谐真诚、应该尊重人格、应该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思想。

而与之相对应的爱德伽,也富有这种性格。

善良敦厚,不忍心对自己得兄弟作坏的揣测,也重不放弃自己得的父亲,即使自己处境再艰难。

《李尔王》中的人物形象浅析《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即他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写出的悲剧之一。

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作品中,不仅刻画出主人公处在社会生活的紧要关头,而且刻画出他们所经受的重大精神危机。

在巨人般的主人公形象中,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情欲在我们面前揭示出来。

莎士比亚创造了具有巨大概括意义的人物,无怪乎悲剧主人公们的名字成为表示一定的人类特征和品质的通用名词了。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悲剧性不仅作为对抗的社会势力的冲突,而且也作为主人公心灵上内在矛盾的斗争表现出来。

同其他悲剧一样,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运用人物自白、人物的相互关系,写出了各种独特的人物情调和精神境界,显示出莎士比亚的高度技巧,或者称之为“莎士比亚化”的特色。

李尔是《李尔王》的主人公,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济金根》时指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

探析《李尔王》中的三种人性观

探析《李尔王》中的三种人性观

探析《李尔王》中的三种人性观《李尔王》是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悲剧,因其无与伦比的崇高和悲剧美,自20世纪以来被广大莎评家誉为莎翁的四大悲剧之首。

作为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李尔王》向来被认为是“只可读不可演”的,也许海涅的一句话最能够体现《李尔王》的价值:“天才飞翔到令人晕眩的高度的悲剧”。

《李尔王》是一部社会画面广阔、理想光辉强烈的悲剧。

这部戏剧取材于古代不列颠的传说,讲述了两个家庭的悲剧,即李尔的家庭悲剧和葛罗斯特的家庭悲剧,父子相逼、手足相残,作品揭示了恶人作恶的相同动机和目的。

全剧以老迈的李尔王宣布要放弃王位,终老天年,把自己的疆土和财富分给三个女儿开篇,糊涂的是,他按照女儿对自己的敬爱程度来进行分配,更糊涂的是,女儿敬爱父亲的程度,全靠女儿嘴上的说词来判断。

如此感性的决定便是李尔家庭以及葛罗斯特家庭悲剧的开始。

1.纯情感的人性观——“冲动是魔鬼”李尔之所以会做出如此感性的决定是因为他内在的纯情感的人性观。

他完全受支配于那毫无节制的情感,让他的言行背离了常理。

他不是坏人,也不是笨蛋,但是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控制不住自己强烈的感情冲动,在那汹涌澎湃的情感急流面前,他的理智显得无能为力。

开始李尔对分国计划还有个理智的安排,但被小女儿考迪莉娅一句话激怒后,他便毁弃了原有的安排,冲动之下做出了非理性的决策。

倔强的情感早把李尔的理智抛到九霄云外。

这种冲动言行表明李尔完全是一个激情的奴隶。

与李尔如出一辙的还有葛罗斯特。

当看到埃德蒙拿着那封陷害埃德加的书信时,他不加考虑的怒吼:“可恶的混蛋!不孝的、没有心肝的畜生!禽兽不如的东西!去,把他找来;我要依法惩办他。

可恶的混蛋!”这种无理智的言行使他最后遭受剜眼之灾。

李尔王和葛罗斯特二人的悲剧根源让我想到了一句我们常说的,“冲动是魔鬼!”若他们二人遇事时能够多一份理智,多一份思考,多一点自我情绪控制能力,那么他们将不会走上最后如此悲惨的悲剧之路。

2.纯理性的人性观——“名利害死人!”有些人为了在物质世界中取得成功,不择手段,把人间的伦理、道德、情义和良知抛于九霄云外。

李尔王

李尔王

《李尔王》中弄人的人物分析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塑造了一系列经典艺术形象:刚愎自用,通过受难认识与救赎自我的李尔王;美丽善良,不阿谀奉承的考迪利娅;忘恩负义,贪婪丑恶的高纳瑞和里根;野心勃勃的埃德蒙;忠心耿耿的肯特……每一个形象都有着其深刻的内涵与特色。

而我觉得其中的弄人的形象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形象的塑造,极具反讽效果。

他在众人眼中是个傻瓜,而事实上,他才是整部戏剧里最清醒、最理智的先知。

他的言语看似疯言疯语,傻傻癫癫,却在这样的剧情中有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独特效果。

一开始看剧中人物简介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弄人是怎样的一个角色,还特地去百度了一番,才知道弄人的传统身份是旧时代王公贵簇豢养在身边专供其逗笑取乐的一种特殊仆人,又称职业小丑、职业傻瓜或说笑者、弄臣或傻瓜。

在《李尔王》中,弄人虽突破了他的传统身份——插科打诨、取乐主人,但又受传统身份束缚,这使他的个人形象既复杂又矛盾。

剧中的弄人是一个智者,他以其卓越的心智、超群的智慧和忘我的献身精神,将矛头直逼李尔的愚蠢和整个人性的痴愚,帮助李尔走完了从懵懂无知到心明眼亮的心理发展历程,“透过他表面上的疯傻和调侃,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人物灵魂深处的聪慧与悲哀”。

弄人在剧中是最通透明白的智者。

在李尔与小女儿决裂,送走小女儿之后,他一直郁郁不乐。

在李尔遭到大女儿高纳里尔的为难,在肯特继续为李尔效忠之时,他及时的表达了对肯特的肯定。

针对李尔的遭遇,他同情却也觉得怎么昔日威风的君王变成如今这样,更多的是自己的决策不当,他一出场就暗讽李尔居然被女儿赶出门外,以一个弄人傻傻疯疯的角色说出最具智慧最为犀利的语言更是表达了莎士比亚的核心思想。

在李尔还未明白其实两个女儿都是只为自己的财权的时候,还想着去投奔二女儿的时候,弄人还讽刺的说:其实家苹果和野苹果是无多大差别的。

没有直接点明说的是谁,却让读者一目了然,个人觉得这就是作者将自己思想形象用于这个弄人身上。

弄人在剧中是尽职尽忠的仆人。

面具下的智者——探析《李尔王》中的弄人形象

面具下的智者——探析《李尔王》中的弄人形象

2021-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面具下的智者———探析《李尔王》中的弄人形象陈然然(新疆科技学院公共基础部,新疆巴州库尔勒841000)摘要院《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在剧中莎士比亚塑造了许许多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其中弄人这个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弄人本应该是一个痴笨的傻瓜形象,但莎士比亚为我们塑造的弄人却是一位隐藏在滑稽表面下的智者形象。

本文将从弄人的身份特征、弄人智慧在语言上的体现,以及在《李尔王》中三种痴傻的类型来分析弄人在《李尔王》这部剧作中所起到的作用———保持着内心的清醒并以此来警醒李尔。

关键词:弄人;语言特征;疯癫形象中图分类号:I561.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7-0059-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7.028一、前言“弄人”,即供人玩弄的人,所谓“弄者,玩也”,在英国通常被称为丑角或小丑。

弄人是调剂王公贵族枯燥无聊的日常生活的一副良药,是古代宫廷中国王闲暇时间供以取乐、解乏的消遣品,故弄人必须常常扮演痴傻的形象以此来取悦主人。

弄人在中国古代也称“优”,“优者,饶也”正说明君主对弄人的宽容与纵容,在《李尔王》中,弄人即使对李尔说“你简直不是个东西”,李尔都没有降罪于他,但与其说是李尔对弄人的喜爱使他豁免于罪,不如说是李尔对弄人言语背后嘲弄涵义的默认。

因为宫廷里充满了肃穆与理智,我们要在理智身边留给傻子一个特权地位,他要不自觉的承担起嘲弄的角色。

①而弄人就是这个傻子。

所以弄人往往也是宫廷中唯一一个具有言语自由权的人,他们用滑稽的言语道常人之不可说或不敢说之道理,他们在愚者的面具下清醒的生存着。

《李尔王》中的弄人可谓是“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在他的插科打诨、疯言疯语背后都寓意着深刻的含义。

在莎士比亚剧中,弄人大都具有一种无可比拟的诙谐和无限丰富的智力,②就像弄人唱的歌谣一样:聪明人个个变了糊涂,顶着个没有思想的头,只会跟着人依样葫芦。

李尔王读书心得体会

李尔王读书心得体会

李尔王读书心得体会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悲剧作品,通过王国的衰败和所谓的正义无法实现
的故事,揭示了权力、背叛和疯狂的主题。

在阅读这部戏剧的过程中,我从中得到了
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权力会导致人性的堕落。

李尔王渴望权力和控制,但他的盲目和高傲最终导致
了他的垮台。

在他失去王位和家人的同时,他也逐渐失去了理智。

这个故事提醒人们,权力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正确地使用,它会导致灾难。

其次,背叛是一种常见的人性弱点。

在《李尔王》中,我们可以看到身边的人不断地
背叛主角。

女儿康狄丽亚是唯一站在他这边的亲人,其他人却争权夺利,出卖了自己
的家庭和国家。

这再次让我意识到,背叛在人与人之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弱点,而且
往往是出于私利而产生的。

最后,疯狂是一种以及艺术手法。

在李尔王经历了种种苦难后,他逐渐陷入了疯狂的
状态。

莎士比亚通过他的疯狂揭示了真实世界的荒谬和人性的脆弱。

这让我明白了疯
狂可以是一种逃避现实、扭曲真相的方式,但同时也反映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本质。

通过阅读《李尔王》,我深刻体会到权力、背叛和疯狂是无法避免的主题。

这个故事
提醒我们要正确看待权力、减少背叛行为,以及更加理性地面对现实。

同时,莎士比
亚通过他独特的艺术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这些体会和心得对
于我个人的成长和思考都有很大的启示和影响。

李尔王 - 读后感

李尔王 - 读后感

读《李尔王》有感ZLB 2013级BLCU 莎翁的《李尔王》让我感受最为深刻之处就是剧中疯癫与理性。

这部剧塑造了三个十分形象的疯癫人物:弄人、埃德加以及李尔王。

他们或是滑稽可笑,或是语言混乱,或是口出狂言,但又疯疯癫癫得不一样。

弄人至始至终都是一个傻子的形象,对李尔王不离不弃,总是说着逗趣的“疯言疯语”,然而他所说的全然不是傻话。

在我看来,他甚至于是此剧中将一切都看得真真切切,想得明明白白的智者。

他用疯癫的言语来点醒剧中迷了心智的人们、启发读者,也用这种插科打诨一般的滑稽方式创造了喜剧的效果,为这部被誉为“最伟大的悲剧”中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当人们都无所知时,弄人已洞察到局势的改变。

年老昏庸的李尔王将国土分封之后,弄人就对肯特说李尔王已是一个“失势的人”[1](p299)。

当李尔王愤愤不平地离开大女儿戈纳瑞、投奔二女儿里甘时,他更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一尝到她的滋味,就知道她跟这一个完全相同,正像两只野苹果一般没有分别”[1](p306)。

再此,莎翁以一种疯癫的形式来表现理性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这也让我思考:怎样的人是一个傻瓜?怎样的人又是一个疯子?也许很多时候,周围的人都认为你是一个傻瓜你便成了傻瓜,周围的人们认为你是一个疯子,于是乎你就成了一个疯子了。

在剧中,弄人的社会地位最为低下,恰恰是这样一个“傻瓜”无畏地吐露出别人都没有说出的或是没有敢说出的箴言。

他是掌握真正智慧的“傻瓜”、“疯子”。

如果说弄人的疯癫是一种假象,那么埃德加的疯癫也是一种暂时的伪装。

他被弟弟构陷,失去父亲的信任而惨遭追捕。

情急之下,他装扮成了衣衫褴褛、胡言乱语的疯子来保护自己。

剧中的他在荒野偶遇李尔,在一场“荒诞”的审判中帮助李尔控诉了两个可恶的女儿,完成了觉醒。

然后,他意外碰到流落的父亲。

领着格洛斯特到多佛悬崖,又在一场闹剧中帮助父亲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我以为他是在现实中最有可能被人们称赞为“聪明人”的人。

埃德加从着装到言行无不将自己伪装成一个疯子。

李尔王人物分析范文

李尔王人物分析范文

李尔王人物分析范文《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该剧以英国历史上的国王李尔王为背景,展现了权力、欺诈、背叛和痛苦等主题。

在这部戏剧中,李尔王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角色,他的形象丰满而复杂,具有多面性。

本文将通过分析李尔王的性格、行为和心理揭示其人物特点。

首先,李尔王是一个具有威严和正直品质的君主。

在第一幕中,他决定将王国分割给自己的三个女儿。

他要求女儿们用言辞来表示爱意,以决定每个女儿得到的领土。

然而,长女甘燕和次女雷根明显是虚伪的,只有最小的女儿科康利不愿迎合父亲的要求,她坚持说自己是“由愿望只做声为准,而不做体作为”,这让李尔王大怒。

这一幕展示了李尔王对权力的错误认识,以及他对伪善的嗤之以鼻。

他期望女儿们的爱意是真实而深切的,但最终他却被伪善的表象蒙蔽。

其次,李尔王在过程中逐渐醒悟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随着他失去权力和地位,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行为,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愚蠢。

在流浪的时候,李尔王经历了痛苦的考验,见证了人性的丑恶和虚伪。

他发现真实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他后悔当初拒绝了科康利的表白,而对甘燕和雷根虚伪的言辞深感懊悔。

这一过程使李尔王逐渐变得谦卑,他内心的傲慢和自负被击碎,他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误的。

此外,李尔王的精神状态也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他开始变得疯狂,背离了现实。

他剥去了王位和权力的外衣,成为一名流浪汉,但他却开始感到无助和绝望。

他的精神崩溃表现出他内心的痛苦和悲伤,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爱过科康利,他深陷内疚和自责之中。

他失去了对现实的认知,开始相信只有他所经历的痛苦才是真实的,而其他人都是虚假的。

这一过程凸显了李尔王内心的混乱和挣扎。

最后,在剧末李尔王死前的场景中,他在与科康利的对话中体现出自己的悔过和智慧。

虽然他承认自己犯下了错误,并后悔当初如何对待科康利,但他也明确表示他并不是一个完全受害者。

他认识到自己在过去的行为中也存在着错误,因为他没有预见到女儿们的背叛。

再论李尔王的_疯癫_蒋敏蓉

再论李尔王的_疯癫_蒋敏蓉
戏剧中的另一条线索,葛罗斯特对亲生儿子爱德伽和 私生子爱德蒙的认识,也能以“看错人”来一言蔽之:衷心 爱着父亲的爱德伽在爱德蒙的谗言之下被赶出家门,而花 言巧语却心怀叵测的爱德蒙则差一点夺得了继承权。葛 罗斯特最后被残忍挖掉双眼,而始作俑者正是他曾经信宠 有加的爱德蒙。这一情节的设置正好预示着李尔王悲剧 的发生并非其个人之悲剧,乃社会以至于时代的悲剧。
世界洗涮一新, 暴风雨象征着一股摧毁旧秩序的强大力量。福
无论如何,在“疯癫”之时才能洞察世事,明鉴真相,晓
柯在《疯癫与文明》一书中评价道“: 这种癫狂的合理性在于它是 通真理绝对不是人们希望看到的,那么,人们不妨以此为
真实的……癫狂,以其粗野,难控制的语言极力宣扬自身所具有 鉴戒,在“清醒”之时也做出清醒、明智的裁决与判断。
《李尔王》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动荡不安的英国社会的面貌,也是作者对专制王权的批判和对 人性的歌颂。因受狡诈冷酷的长、次女儿的虐待,李尔王由专 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一下子变成了“流浪的叫花子般的 国王”,这个过程具体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晚期封建阶级走向衰 亡的历史。葛罗斯特受到作为冒险家、阴谋家的儿子陷害后所 说的“城里有兵变;乡下有扰乱;宫中有叛逆;而父子间的关系 破裂”这番话,点出了封建主义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过渡时期 封建伦理道德趋于崩溃,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替代了 旧的纲纪伦常的历史真相。
当李尔流落荒原,饱尝暴风雨袭击的苦楚,在几近“疯癫” 之际,他终于明白了两个女儿口蜜腹剑,看清了人性丑陋的本 质。随着地位的改变,他不由联想起成千上万无家可归的穷人, 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此时的李尔能深切体会到平民经受的苦 难,悔恨自己过去对他们关心甚少,同时看清了人在自然面前 的渺小。该剧的人文主义因素也因此得到呈现和升华。

《李尔王》中李尔的人物分析

《李尔王》中李尔的人物分析

姓名:李鹏学号:0898413课程:西方戏剧选读《李尔王》中李尔的心理分析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李尔王》讲述了主人公李尔的悲剧一生。

李尔错误地听信了两个女儿的谄媚之言,把不善言辞的小女儿赶了出去,结果被两个大女儿冷落和愚弄,沦落为疯癫的乞丐。

李尔最后和小女儿团聚,却不得不面对最心爱的小女儿死去的现实。

纵观全剧,与李尔的不幸遭遇和最终毁灭相伴而来的,便是他的伟大转变,是他的自我净化和精神救赎。

他从一个昏聩无知、刚愎自用、盲目轻信、残忍无情之人转变成为一个成熟的、真正具有大智慧的、洞察世情的、可敬、可畏、可亲之人。

他的昏庸,他的无知,使他轻信了两个大女儿的谎言,却对小女儿最真诚的爱视而不见,不仅没有分其财产,甚至将其赶出国土。

而当他面临着背叛与虐待之时,内心深处反而射出了理智的光芒,疯癫的他在此时看清了正义与邪恶,分清了善良与狡诈。

李尔在整个悲剧中的转变表现出了他“兽性”与“人性”的统一,也反应了他心理中对立的两个方面,即愚昧与理智,冷漠与热情。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的心理机制可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被定义为心灵深处最古老的那一部分,是反应人类心底最原始的,本质的愿望。

超我是抑制本我冲动,遵循道德的原则。

自我则是连接本我与超我的媒介。

在此剧中,李尔的本我表现其“兽性”。

身为国王的李尔在刚开始就以“兽性”出场,并贯穿着始终。

他承诺给大女儿和二女儿“浓密的森林,肥沃的土地和广阔的国土”,在李尔的价值观里,诸如富裕的生活和高贵的权威一类的物质享受占据着重要地位,甚至将这一切看作是对女儿父爱的回报。

追求各种生理享受,正是一种潜意识中的本能的欲望。

除了对对物质的追求,禽兽般的邪恶也隐藏在李尔的内心深处。

虚荣与愤怒可以胜过父女的亲情,将亲生女儿赶出国土;暴怒与仇恨可以用毒蛇形容高纳里尔、里根,并在暴风雨中发出如“但愿天上蓄积的愤怒一起降临在她无情无义的头上,但愿恶吹打她腹中的胎儿,让他生下地来就是个瘸子”,“迅疾的闪电啊,把你的炫目的火焰射进她的傲慢的眼睛里去吧,在烈日的熏陶下蒸发起来的沼泽地的瘴气啊,损坏她的美貌,毁灭她的骄傲吧”之类的诅咒。

论莎剧《李尔王》中的理性与疯癫

论莎剧《李尔王》中的理性与疯癫

病人 是罪 恶 的证 明 , 他 们 不 被 允许 进 入 教 堂 , 只能 在大 众 排 斥 中 实 现 自 己 的 拯 救 。在 文 艺 复 兴 时 期, 麻风病 消 失 了 , 但 出现 了一 种 新 的 “ 愚人船” ,
加、 李 尔王 。尽 管他 们 都疯 疯 癫 癫 , 但 其 疯 癫 的 原 因各 不相 同 : 傻 子 自始 自终都 是 傻 子 , 而 且 作 为 一
陷害 , 为保 全 性 命 , 被 迫 装 疯 出逃 ; 李 尔 王 则 因 遭 到 自认 为 爱 他 的女 儿 们 的无 情 抛 弃 和 打 击 , 在 悲
愤 中丧失 了心 智 和 理 性 。更 重 要 的 是 , 他 们 的 疯
些 萦绕着 整个 文艺 复 兴 早期 想 象 力 的愚 人 船很 可
伊 丽 莎 白时 代 的封 建 王 权 统 治 。 关键词 : 《 李尔王 》 ;疯 癫 ; 理 性 中 图分 类号 : I 1 0 6 .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7 2 4 2 ( 2 0 1 5 ) O 1 —0 0 9 8 —0 5
《 李尔王》 是 莎 士 比亚 四大 悲 剧 之 一 , 剧 中所 呈现 的疯癫 一直 是 批评 家 讨 论 的 重 要话 题 。该剧 共塑造 了 三 个 栩 栩 如 生 的疯 癫 人 物 : 傻子 、 埃 德
透 露 出人 性 所 需 的启 蒙 理 性 ; 二是莎剧友善对待疯癫 , 甚 至使疯癫超 越理性 , 体 现 了文 艺 复 兴 时 期 呼 唤 情 感 、 解 放 思 想 的时 代 声 音 ; 三是疯癫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方式 , 对 社 会 主体 起 到 意识 形 态 塑形 作 用 , 有助于巩 固
主 体 试 图摆 脱 中世 纪 道 德 羁 绊 、 追 求 自由 、 渴 望 人 性 的 时代 精 神 。本 文 聚 焦 莎 士 比亚 四 大 悲 剧 之 一 《 李 尔王 》

论李尔王的疯狂

论李尔王的疯狂

我们这三个人都已经失掉了本来的面目,只有你 才保全着天赋的原型; 人类在蒙昧的时代,不过 是像你这样的一个寒碜的赤裸的两条脚的动物。 脱下来, 脱下来, 你们这些身外之物!
一、李尔的疯狂 疯狂之前: 高纳里尔:“父亲,我对您的爱,不是言语所能表 达的……我爱您是不可以数量计算的。”
里根:“我跟姊姊具有同样的品质,您凭着她就可 以判断我。……只有爱您才是我的无上的幸福。”
李尔:”啊,可恶的奴才!“(以手按剑。) ▲权势滔天、独断专横、刚愎自用的帝王形象。
疯狂之后: 爱德伽乔装疯人上。 爱德伽 走开!恶魔跟在我的背后!“风儿吹过山楂林。” 哼!到你冷冰冰的床上暖一暖你的身体吧。 李尔 你把你所有的一切都给了你的两个女儿,所以才到今 天这地步吗?
李尔 一定要办她们一办,我现在就要审问她们。(向爱德 伽)来,最有学问的法官,你坐在这儿;(向弄人)你,贤 明的官长,坐在这儿。——来,你们这两头雌狐! ▲神志不清、满心怨
理性为恶(直接导致李尔疯癫的原因) 被理性奴隶
2.非理性带来的真实 吹吧,风啊!胀破了你的脸颊,猛烈地吹吧! 你……打碎造物的模型,不要让一颗忘恩负义 的人类的种子遗留在世上!

李尔王分析

李尔王分析

在悲剧开始时,李尔王是作为一个专制的独裁帝王的形象出现的。

处于七、八十年的至尊地位,使他不仅刚愎自用,而且性情暴躁了。

他要求儿女们象他几十年统治下的臣民一样绝对地服从他;他幻想把领土、王权全都放弃,照享权力和尊荣。

正是由于他的刚愎自用、性情暴躁,使之惑于虚夸、谄媚,容忍不了小女儿直言的真实和顶撞,发展成践踏天伦挚爱和君臣关系的专横暴戾;小女儿应得的家产和土地被他命令她的两个姊姊平分,进忠言的侍臣肯特伯爵被驱赶出境;而用无耻的谎言与奉承谄媚他的大、二女儿却把其权力和土地一起骗到了手。

接着,李尔就开始自食其果。

他在高纳里尔处居住不久,这个大女儿就虎起脸要删减他的“有恃无恐”的随从,以掌权者的威严逼他让步,使他在自己让出权力、地位、土地,下位伊始的时刻就碰壁。

但他受到了大女儿的冷落后,还想着里根,幻想“我还有一个女儿哩”。

小女儿更有甚者的言论和行动在敲击着他。

她的丈夫康华尔把他的仆人枷了起来。

她和大女儿此唱彼和地向他进攻,说他的随从“依我看来,一个也不需要”,“他的那帮跟随的人,我可一个也不能容纳”。

随着两个女儿的傲慢相待,他的臣仆也对他轻视起来。

现实的实际关系的变化,极为沉痛地刺激着李尔的心灵。

以致他全部生活的信念都破灭了,他对于自己以及他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了一种认识。

他不得不抛弃关于自己地位特殊的概念,感觉到了他也是同别人一样的人。

假如一个人没有了权力、没有了财富、没有了地位的话,那么他尽管过去是令人尊敬的国王,现在也不过变成了“一个可怜的、赤条条的两足动物”而已。

“两个不孝的妖妇”终于使他睁开了眼睛。

李尔的思想感情随着现实的惩罚、处境的突变,对人与人之间冷酷关系的强烈感受而有了极大的变化。

女儿们的忘恩负义和忍心害理给他留下了永久的斫伤;他透过她们的极端自私和凶残冷酷看到了种种罪恶与不义。

李尔从开始的谅解、呼吁、不肯让步,慢慢转向痛心、妥协和暴怒。

他被激疯了,他奔向了暴风雨中的荒野,他呼叫霹雳与大风雨,他“在跟暴怒的大自然竞争”“在他渺小的一身之内,正在进行着一场比暴风雨的冲突更剧烈的斗争”。

“疯癫”与“觉醒”——分析《李尔王》中的疯癫形象

“疯癫”与“觉醒”——分析《李尔王》中的疯癫形象

92现代交际·2018年13期作者简介:葛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本科在读。

“疯癫”与“觉醒”——分析《李尔王》中的疯癫形象葛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摘要: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塑造了各类“疯癫”人物形象,他们身上具有“疯癫”和“觉醒”并存的特质。

这类人物不仅是戏剧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传达着某些观念和思想。

解读这类人物需结合戏剧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戏剧情节和语言,探索“疯癫”和“觉醒”存在的内在关系和深层意蕴。

关键词:莎士比亚 《李尔王》 疯癫 形象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3-0092-02《李尔王》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戏剧取材于英国古老传说,讲述了老国王李尔将权力和财产分给两个女儿却被她们无情抛弃,只有一无所得的身为法兰西王后的小女儿出兵救父,最终身死,李尔也在悲痛之中死去。

《李尔王》中有一主一辅的两条叙事线索,分别是老国王李尔和三个女儿,大臣葛罗斯特伯爵和两个儿子,二者从始至终交错发展,共同构成整部悲剧作品。

值得玩味的是,这两个相互联系但又可相对独立的叙事线索中都存在着各种具有“疯癫”状态的人物形象,并且无一例外地与人物“觉醒”特质相依存。

一、天生的觉醒者《李尔王》中从始至终置身于“疯癫”状态的,是伴随在李尔王身边的弄人。

“弄人”并非精神存在问题,而是身为小丑,其职业就是通过插科打诨来逗笑。

有学者将莎翁四大悲剧中的“疯癫形象”划分为四种类型:装疯型、逼疯型、职业型、惩罚型。

①弄人显然是第三种类型,他从出场伊始就用颇具职业性的丑角话语揭示了李尔所作所为的愚蠢。

“嘿,这家伙撵走了两个女儿……要是你跟了他,你必须戴上我的鸡冠帽。

啊,老伯伯!但愿我有两顶鸡冠帽,再有两个女儿!”②弄人职业性的鸡冠帽象征着“傻瓜”“愚蠢”,他先将鸡冠帽戴在忠心耿耿的肯特头上,意味肯特是一个“傻瓜”,再说李尔也应该向女儿讨鸡冠帽戴,意味李尔也是一个“傻瓜”。

疯癫与文明——《李尔王》中的疯癫意象研究

疯癫与文明——《李尔王》中的疯癫意象研究
王》 文本一开始 , 李尔的行为看起来就有些荒谬 : 他想用三个女儿公开用语 言表 白爱他的方 法 , 国土和权利分赐给她们。“ 把 孩子们 , 在我还没有把我的政权 、 领土和 国事的重任全部放弃 以前 , 告 诉我 , 你们 中间哪一个最爱我?我要看看谁最有孝心、 最有贤德 , 我就给她最大的恩惠。 ( ” 此后所引 此书, 不再标示 ) 爱是发 自内心的 ,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话语诉说 自己的内心 , 何况语言往往具有欺 骗性 。李尔作为一位年事已高的国王 , 有着像肯特这样的舍身护主的臣子 , 说明他也有着过人之处 ; 作 为一 位父 亲 , 女 儿的 品行也 应该 有所 了解 。但是 他并 没有 以行 为来衡 量女 儿 的孝心 , 是仅 凭 女 儿 的 对 而 爱的“ 讲演” 来衡量女儿对他的爱 , 并最终以此为据将 自己的国土连带 自己的权力分配给 了女儿 。他在
意料 的道 出真理。胡俊飞先生依据莎士比亚作品中“ 疯癫形象” 发疯 的原 因、 所导致 的结果 以及他们各 自 疯癫的特点 , 将其大致分为四类 , 即装疯型、 逼疯型 、 职业型和惩罚型 。 李尔王》 l《 2 这部伟大 的悲剧作 品按照胡俊飞先生这种划分 , 至少体现了其 中的三种 : 装疯型、 逼疯型 、 职业型。本文拟在此基础上通过 文本细读 , 分析《 李尔王》 中的疯癫意象 , 并就此分析莎翁疯癫意象所传达的文化意蕴 。
处于 疯癫状 态 。 莎士 比亚 的悲剧 作 品 中有 很多 疯颠 的形象 , 些 疯颠 形 象 并不 单 单 指生 理 意 义 上 的疯 颠 , 以说 , 这 可 在莎 翁 的文本 所构建 的世界 中癫 狂者往 往 以“ 者 ” 他 的身 份存 在 。但 是他 们 每 每妙语 连珠 , 常 能 出人 常
收 稿 日期 :0 1— 1 0 21 1 —9

异化、疯癫与幻灭——《李尔王》的现代主义萌芽特征

异化、疯癫与幻灭——《李尔王》的现代主义萌芽特征

更 重 要 的原 因 在 于 其 结 局 之 惨 烈 令 即便 是 铁 石 心 肠 化 首 先 表 现 为 人 的物 化 , 人 性 异 化 为兽 性 。 有 人 做 过 之人也为之动 容 。 为 之扼 腕 叹 息 理 论 上 看 . 新 古 典 统 计 .在 该 剧 中莎 翁 先 后 提 到 了 6 4种 不 同 的 动 物 . 主义 戏剧创作 大都遵 循“ 诗 的正 义说 ” . 即 其 结 局 必 定是 “ 善必赏 , 恶必罚 ” 。 因此 , 从 习俗 上 , 从感情 上 ,
和幻 灭 的 现 代 戏 剧 特 征
二、 异 化
不 顾 一 切 地 反 映 现 代 西 方 人 的异 化感 、焦 虑 感
显 荒 唐 的情 节 设 计 质 疑 不 断 特 别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 观 和绝 望 感 构 成 了现 代 主 义 文 学 的 一 个 共 同特 征 。[ 2 1 2 9
关键 词 : 《 李 尔 王》 异化 疯 癫 幻 灭


引 言
《 等待 戈多》 等 荒诞戏剧 完全一 致 , 以此 推 理 说 荒 诞
创作 于 1 6 0 5年 的 著名 悲 剧 《 李尔王》 被 称 为 莎 士 派 脱 胎 于 莎 士 比亚 【 l 】 本 文 试 图从 现 代 主 义 角 度 重
们 紧 密 相 联 的 吃 人 野 兽 的意 象 .再 现 出 一 种 残 暴 的 动物性 。” [ 3 1 4  ̄ 0 无 独 有 偶 .荒 诞 派 戏 剧 大 师 爱 德 华 . 阿 尔 比 的
《 动物园的故事》 同样 戏 谑 了从 人 到 兽 的 蜕 变 。 在 阿
尔 比笔 下 . 人类社会 就是一个动物 园. 每 个 人 都 有 如

莎剧《李尔王》中疯癫女性角色研究

莎剧《李尔王》中疯癫女性角色研究

文学LITERATURE引言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更是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莎士比亚是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诗人,他的一生创作了2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和37部戏剧。

在这37部戏剧中可以分为喜剧、历史剧、悲剧和传奇剧。

本文通过对莎翁的代表作——悲剧《李尔王》的深刻解读,分析了莎剧中各色各样的疯癫女性形象,以此来解析莎翁对女性的理解与描绘,折射出莎翁通过对众多疯癫女性的描写,从中表达出莎翁对自然与当时社会环境的看法、态度。

莎士比亚的这些作品,大多都是站在人文主义的角度,发表自己的各类观点,并同时反映出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存在的众多社会矛盾,刻画了多种人物形象,其中以新兴资产阶级为主,表达了作者身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对政治的需求和在生活上的理想以及对整个社会的期待;又揭露了封建贵族的腐朽没落、谴责了封建暴政,还批判了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权力的不择手段、贪得无厌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失望与由此产生了描绘理想社会的念头。

1《李尔王》中的疯癫女性1.1《李尔王》该剧叙述的故事是古代的不列颠国王李尔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分财产的依据则是三个女儿爱自己的程度。

长女高纳里尔和次女里根都用了甜言蜜语来哄骗父亲,而只有小女儿考狄利娅讲了大实话,说“我爱你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李尔生气了并将小女儿远远地嫁到法国,还把国土分给了两个大女儿,结果最后李尔却受到女儿的欺负,跑到了荒野中。

后来小女儿从法国带兵来讨伐,但是法军战败,考狄利亚被爱德蒙密令杀死,李尔抱着她的尸体悲愤而死。

1.2《李尔王》中的疯癫女性《李尔王》一剧中的三位主要女性分别是李尔王的三个女儿:高纳里尔、里根、考狄利亚。

作为作品中的主人公,这三位女性身上都透露着鲜明的时代感和独特的人性。

她们个性独立,思想独立。

整部悲剧的男主人公是李尔王,但是在他命运的每一次转折中,三个女儿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她们有的卑劣地制造出了父亲的悲剧,有的勇敢无畏地拯救了受苦受难父亲。

论悲剧《李尔王》中的疯癫意象-最新年文档

论悲剧《李尔王》中的疯癫意象-最新年文档

论悲剧《李尔王》中的疯癫意象疯癫”一词本是医学术语,指个体生命在生存中丧失理智的病理性现象。

福柯在《疯癫和文明》这本著作中却把“疯癫” 作为文明进程中的社会产物来看待,使“疯癫”这一常人所认为的纯病理问题上升到社会化的层面,揭示出许多与人类文明发展相关的话题。

“疯癫是最纯粹、最完整的错觉(张冠李戴、指鹿为马)形式,它视谬误为真理、视死亡为生存、视男人为女人、视情人为复仇女神、视殉难者为米诺斯。

” [1] 胡俊飞先生依据们各自疯癫的特点,将其大致分为四类:装疯型、逼疯型、职业型和惩罚型。

其中,悲剧《李尔王》至少体现了其中的三种:装疯型、逼疯型和职业型。

莎士比亚作品中疯癫形象”发疯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以及他、疯狂的国王戏剧一开头,李尔就表现出了他的疯狂,他想仅仅凭借三个女儿公开用语言表白爱他的程度来分配她们可以得到的土地和权力。

当小女儿考地利娅拒绝以富丽堂皇的言辞说出对他的爱时,他竟剥夺了考狄利娅本该拥有的一切。

这一切无不显示出李尔对事关国家、家庭等重大问题处理的荒诞不经,此时的李尔生理意义上是清醒的,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却是疯癫的,如他的大臣肯特所说:“李尔发了疯。

”当李尔失去权力以后,大女儿高纳瑞和二女儿里根逐渐暴露了自己虚伪的面目,李尔在她们的步步进逼下,在生理意义上开始真正疯了。

首先是高纳瑞得寸进尺地要减少李尔的随从,李尔气急攻心,变得思维混乱:“这儿有谁认识我吗?这不是李尔,是李尔在走路吗?在说话吗?他的眼睛呢?他的知觉迷乱了吗?他的神志麻木了吗?黑!他醒着吗?没有的事,谁能告诉我我是什么人?”后来,李尔怒气冲冲的离开高纳瑞的领地,去投奔二女儿里根,却没想到里根比高纳瑞更加无耻,“单是他一个人,我倒也很愿意收留他,可是他的那班跟随的人,我可一个也不能容纳。

” 在里根那里再次吃了闭门羹之后,李尔在盛怒中冲进荒野。

这时他已到疯狂的状态:“王上正在跟暴怒的大自然竞争;他叫狂风把大地吹下海里,叫泛滥的波涛吞没了陆地,使万物都变了样子或归于毁灭;拉下他的一根根的白发,让挟着盲目的愤怒的暴风把它们卷的不知去向;在他渺小的一身之内,正在进行着一场比暴风雨的冲突更剧烈的斗争。

《追随梦想的代价:《李尔王》中的权力与疯狂》

《追随梦想的代价:《李尔王》中的权力与疯狂》

追随梦想的代价:《李尔王》中的权力与疯狂引言《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所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该剧讲述了一个国王对权力、财富和荣耀的追逐,并揭示了这种追求所带来的后果。

其中,主人公李尔王在他疯狂中对权力和尊严的渴望成为核心元素。

权力的诱惑与欺骗在《李尔王》中,权力被描绘为一种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欺骗性的力量。

李尔王最初将自己的国土分配给两个女儿,但最终发现她们背叛了他并夺取了他所有的权力。

这表明身边身份地位高而希望得到更多权利、金钱和地位容易受到腐败和欺骗所影响。

权力与疯狂之间的关系随着故事发展,李尔王逐渐陷入疯狂之中。

他失去了理智,对权力的渴望变得不断扭曲。

他放弃了最亲密的人,并选择了那些迎合他的虚假承诺和奉承之辞的人。

这种疯狂表达了追求权力所带来的心理负担和后果。

梦想与现实世界的冲突《李尔王》通过展示梦想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冲突,告诫人们在追逐自己内心深处的梦想时应保持谨慎。

李尔王一直渴望被爱、受到尊敬并得到无限权力,但随着事态发展,他看到了自己幻想中美好生活背后隐藏的真相,以及带来的代价。

结论《李尔王》中让我们思考权力与疯狂之间微妙而危险的关系。

作品警告我们,在追逐权力和荣耀时需要谨慎,并坚守自己内心的价值观。

只有明智地理解其代价,才能真正实现一个更加真实、快乐和意义深远的目标。

参考文献[1] Shakespeare, W. King Lear. London: Methuen Drama, 2011. [2] Bloom, H. Shakespeare: The Invention of the Human. New York: Riverhead Books, 199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李尔王》中的理智与疯癫
冯爱伟 天津外国语大学
摘 要:莎翁用疯癫作伪装,表达了很多隐藏的真相。

李尔精神错乱后,对虚伪和不公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丧失理智的傻瓜不断向揭露人们忽略的道理。

疯癫和理智在这部戏剧中互为补充,展示了浓重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理智;疯癫;人文关怀
作者简介:冯爱伟(1992.4-),女,河北唐山人,天津外国语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153-01
引言:
疯癫是莎翁戏剧的共同主题。

精神错乱被用来描绘人物的悲剧和自我毁灭,展现隐藏的真相,人物灵魂的闪光点,从而增强戏剧的感染力。

一、傻瓜——-乱世中的智者
傻瓜是一个喜剧式人物,他在戏剧中似乎并没有什么存在感。

莎翁没有给出任何关于他的身份或背景的介绍,也没有人注意到他什么时候消失。

然而这样一个相对隐形的角色,实则对戏剧的发展至关重要。

乍一看来,傻瓜是一个智商不足,滥竽充数的角色,他一出现,就给了坎特一个帽子:“我也来雇他吧,这是我的帽子”(Shakespeare 22)他不懂人情世故,阿谀奉承,总是单纯的表达内心深处的想法,而且这些无时无刻的坦白和有时未免唐突的疯话,让他总被人戏弄和欺负。

但是,如果我们细细琢磨傻瓜的话,我们会发现里面另有深意。

在他一出现即说破了李尔真实的情况,昔日的国王已经一无所有,他奉劝肯特跟随这个国王不会得到丝毫好处,只会让自己变得和戏耍的小丑一样,被大家嘲笑耍弄。

在肯特对自己的劝说不为所动之后,他依旧善意的提醒肯特:“有的要比露出来得多,你知道的别尽量说,出借不可多于你所有,能骑马时莫要徒步走,多听而不可太轻信,赌注不可过于野心,莫纵酒,莫宿娼,足迹不可出户堂,你再数你的那二十,就将不只是个双十。

”(Shakespeare 23)言多必失,不显山不露水,不要沉迷于赌博嫖娼,句句中肯,看似没有任何逻辑,但实际上包含人生的大智慧。

傻瓜还有其重情重义的一面。

在肯特被女儿背叛,走投无路时,傻瓜不愿一走了之,“为谋利才来投效的人,形式上像是左右追随,一下雨他就要卷行李,撇下你在风暴里倒霉,但是我不走,傻子要停留,让聪明人高飞远引,逃走的臣仆才是傻子,我这傻子倒真不是恶棍”(Shakespeare 55)傻瓜虽然看破了李尔的处境,但依然愿意追随他,比那些理智的势利小人更加值得赞颂。

傻瓜是戏剧中的智慧担当。

他疯癫的外在给他罩上了一层安全的保护伞,让他可以无所顾忌表达内心的想法,揭露社会的虚伪和冷漠。

在李尔荣耀加身时,他敢于直言道破他的不足之处;当李尔落魄潦倒时,他依然陪伴左右,不离不弃。

他虽然看似不羁,却大智若愚。

二、李尔——乱世中的评论家
在《李尔王》中,李尔被两个女儿依次逐出了宫殿,他不能接受如此残酷的现实。

“他的唯我独尊的天性已经不能再控制高娜丽和里根,他对不知感恩的愤慨,他对人那孩子般的信任如此公然地被背叛,他对克迪莉娅所做的不公正待遇的悔悟,他内心的挣扎,向贪婪的女儿报仇,却无疾而终的愤怒--都造成了他最终的疯癫”(Bali 88)。

但是,在他疯癫之后,他接受了暴风雨的洗礼,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曾体会的贫民百姓的疾苦:“赤贫的人们,不管你们是在哪里,你们忍受着风吹雨打,你们的光着的脑袋,没填饱的肚皮,褴褛洞穿的衣裳,如何能在这样天气中保护你们呢,啊,我是太不留意民间疾苦了,豪华的人,吃点药吧,你来尝受贫民所尝受的,你就会把你的过度的供养分给他们一些,表示上天是公道的。

”(Shakespeare103)丧失理智的李尔对贫民有了同情之心,明白了底层人民的艰辛,但却只能默默的祈祷,做一个无力的批判者。

疯癫之后的李尔开始抱怨世间的虚伪与不公:“在这种地方你便可以看出权势的模型,在权位中的狗也可以服人……给罪恶穿上金甲,公理的利剑便不能刺伤;给罪恶披上破衣,小小的一根干草就可以刺穿……”(Shakespeare 209)荒原上的李尔已经失去了权势的外衣,他身着茅草,与乞丐无异;被两个女儿拒绝,失去了父亲的尊严,不君不父的李尔已经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在莎翁的剧作中,疯癫总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疯癫就是“已经到场的死亡”(Foucault 12)疯癫之后的李尔不屑与虚伪和狡诈的世界同流合污,也没有能力扭转那些毁灭他的力量,在获得克迪莉娅短暂的陪伴之后,安然地离去了。

生命的结束使人生摆脱了疯癫,但疯癫仍然超越了死亡获得了胜利。

结语:
傻瓜和李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但两者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傻瓜生来就丧失了理智,但他的眼睛很尖锐,会看到常人忽略的东西,并善意的提醒其他人。

李尔失去理智后,逐渐找回了自己人性的关怀,对虚伪和权势进行了批判。

疯癫是我们研究莎翁戏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疯癫与理智我们看到莎翁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Bali, Shweta. “Mechanics of Madness in Hamlet, Macbeth and King Lear.” IUP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Vol.9 (2014). 81-92. Print.
[2]Foucault,Michael. 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A History of Insanity in the Age of Reason, London:Vintage. 1988. Print.[3]Shakespeare, William. King Lear. Oxford UP. Oxford. 1994. Print.
1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