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中华文明

合集下载

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

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

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海洋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对海洋的探索、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

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海洋文化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中西方海洋文化进行比较。

一、海洋观念的差异中国海洋文化把大海视为“天池”、“神泉”、“宝藏”,孕育着无尽的生命力和物质资源。

大海在中国文化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常被视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象征,代表着博大胸怀和包容精神。

同时,大海也被视为“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代表,表达了中国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与中国不同,西方人普遍将海洋视为一种财富和生命的源泉。

在他们的观念中,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商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

西方海洋文化强调对海洋的探索、开发和利用,追求对海洋资源的占有和利用。

因此,西方海洋文化的特点是以物质利益为导向,追求海洋资源的经济价值。

二、海洋民俗的差异中国海洋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沿海地区有许多与海洋相关的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

例如,妈祖崇拜是沿海地区最普遍的信仰之一,妈祖被视为海上保护神,能保佑渔民平安归来。

此外,沿海地区还有许多与海洋相关的节日和习俗,如龙王庙会、开海节等。

这些民俗活动表达了渔民对大海的崇敬和感激之情,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和文化传统。

相比之下,西方海洋民俗文化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航海过程中,船员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即航海术语。

这些术语被广泛应用于航海、捕鱼、贸易等领域,成为西方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西方海洋民俗还包含了许多与探险、捕鲸、海盗等相关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反映了西方海洋文化中敢于冒险、追求自由的精神。

三、海洋开发的差异中国海洋开发历史悠久,早在宋代,中国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日益繁荣。

然而,在古代社会,由于技术条件和政治因素的限制,中国海洋开发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近海海域。

虽然中国在航海技术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但在远洋航海和深海开发方面相对较为落后。

树立海洋文化自信应有三大着力点

树立海洋文化自信应有三大着力点

树立海洋文化自信应有三大着力点核心阅读从沿海区域文化的发展来看,体现中国作为海洋国家特性的一面是连续的,中国的海洋文化发展也是连续的。

笔者认为,极大地提升海洋经略能力,增强海洋文化自信,需要把握好三个着力点:全球眼光与命运共同体意识;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注重“民心相通”,进一步发挥文化的力量;强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海和谐。

■李思屈中华民族历史承载着生命的延续,民族血液里具有大海的基因。

当历史进入21世纪,中华民族开启文明复兴大门的时候,保持和增强我们的海洋文化自信心尤为重要。

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与文化强国战略是相互呼应、互为一体的。

建设海洋强国,应当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文化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海洋。

借鉴历史上海洋强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夯实海洋战略的文化内涵,把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运用体现到海洋安全保障、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进步、海洋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使海洋战略成为国家海洋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

认识中华传统海洋文化价值树立和增强海洋文化自信,需要深刻认识和充分肯定中华传统海洋文化价值,增强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带着文化复兴和文明传播的使命感和自豪感,把海洋变成文化交流的通途,心灵互通的媒介,繁荣发展的舞台。

海洋是中华民族最深处历史记忆中的重要部分之一。

陆地中国与海洋中国不是对立的关系,海洋文化是中华原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在祭祀时,都是将河(陆)、海联系在一起,即所谓“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江而后海”。

从《山海经》这部现存中国最早描写海洋的重要典籍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文化基因,并没有“大陆中心论”的倾向,而是山海并存的世界观。

传世的《山海经》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不仅其中《海经》篇目最多,《山经》的内容也大量涉及到江河与海的描写,记录了中国古代先民对于海洋的探索、向往与认知,反映了海洋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古代的东夷、百越的海洋族群依海而生,创造了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与中原内陆文化相得益彰。

中国海洋制度文明

中国海洋制度文明

中国海洋制度文明
中国海洋制度文明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括海洋治理、海洋开发和保护等方面的制度。

以下是一些中国海洋制度文明的主要方面:
1. 海洋法律制度: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

这些法律为海洋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2. 海洋管理体制:中国实行海洋综合管理体制,由国家海洋局负责统筹协调管理海洋事务。

同时,中国还设立了海警局,专门负责海上执法。

3. 海洋资源开发制度:中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实行严格的管理和审批制度。

对于海洋渔业、海洋石油等重要资源,必须经过政府的许可和审批才能进行开发。

4. 海洋保护制度:中国建立了许多海洋保护区,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海洋污染的治理和监管,对违法排污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5. 海洋权益维护制度: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包括领海、专属经济区等。

中国通过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沟通与合作,努力解决与邻国的海洋争端,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

总之,中国海洋制度文明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体系,涵盖了
海洋治理、开发和保护等方面。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不断完善这一制度体系,推动中国的海洋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结合重要历史事件和事例,谈谈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历程2000字

结合重要历史事件和事例,谈谈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历程2000字

结合重要历史事件和事例,谈谈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历程2000字中国的海洋文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从远古时期的海洋探索,到夏商周时期的海上贸易,再到秦汉时期的海上探险,中国海洋文明不断发展和壮大。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中国海洋文明的发展历程。

1. 远古时期的海洋探索中国海洋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在海岸线附近生活,依靠海洋资源为生。

在距今5000多年前,中国沿海地区的人们就开始了海洋探索。

他们用木船和竹筏等简单工具,冒险驶向未知的海域,探索新的岛屿和海岸。

这个时期,人们的海洋活动主要是以渔猎和采集为主,对海洋的认识也非常有限。

2. 夏商周时期的海上贸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海洋文明在夏商周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人们开始制造更加坚固的船只,开展海上贸易和海上交通。

在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港口城市,如青岛、宁波、广州等。

这些城市成为了海洋贸易的中心,通过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3. 秦汉时期的海上探险在秦汉时期,中国海洋文明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大规模地开展海洋探险活动。

他派遣船队前往南海,进行了远洋探险,开辟了通往印度和东南亚的新航路。

在汉朝时期,汉武帝继续开展海洋探险活动,派遣船队前往南海、印度洋等地,进行了多次远洋探险,对中国海洋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唐宋时期的海洋贸易和海洋文化在唐宋时期,中国海洋文明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

唐朝时期,广州、泉州、明州等港口城市成为了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与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宋朝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和海洋贸易进一步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贸易路线之一。

这个时期,中国的海洋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妈祖文化、龙王信仰等。

5. 明朝时期的海洋防御和海外扩张在明朝时期,中国海洋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海洋---文明起源(选修课论文)

海洋---文明起源(选修课论文)

海洋与文明,资源中华民族是人类海洋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之一。

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所居住的大地,东南两面临海,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这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祖国悠久的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包罗万象,人类缘于海洋,因由海洋而生成和创造的文化都属于海洋文化;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如人们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

海洋文化中崇尚力量的品格,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强烈的个体自觉意识,其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开创意识,都比内陆文化更富有开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开拓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

现如今,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膨胀和耕地的逐渐减少,资源问题日渐突出。

于是科学家们不得不把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寄托于占据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21世纪将是一个海洋经济时代。

1.文明之源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

从这样一种思路出发,我们首先要确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海洋文明,分析这种文明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寻找后来海洋文明的发展,最后总结出海洋文明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以使我们对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认识有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1.1海洋----商业的起源各地早在原始社会,古代人群在兴渔盐之利的同时又通舟楫之便,创造了带有海上活动特色的龙山文化和百越文化。

这样的联动与互动的过程,就是异域异质文化相互辐射与交流的过程,也是海洋文化得以发展、变迁的过程。

价值取向上的商业性和趋利性我国古代海洋观念的萌芽首先表现在对海洋具有“行舟楫之便”与“兴渔盐之利”经济属性的基本认识之上,并且这种认识随着生产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得到深化。

随着木板船的出现和航海技术的提高,“行舟楫之便”的航海之利已经具备了进行商品交换活动的意义,将航海活动与商品交换活动联系起来,因而也就大大加深了对海洋所具有的社会商品经济属性的认识。

余秋雨:中华文化与海洋文明的千年悲壮

余秋雨:中华文化与海洋文明的千年悲壮

余秋雨:中华文化与海洋文明的千年悲壮作者:唐志军来源:《商周刊》2012年第17期策划前言对于扑面而来的海洋世纪,和当下中国如火如荼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我们该有怎样的立意、怎样的思维、怎样的行动?在刚刚结束不久的2012中国(青岛)国际海洋节期间,我国及国际著名的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以“中华文化与海洋文明的千年悲壮”为题的主旨演讲,回答了上述疑虑。

在长达近3个小时的激情而理性的演讲中,这位孜孜以求中华文化灵魂,善于客观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大家,以他擅长的大视角和逻辑叙述方式,梳理了从上古到近代中国的海洋梦想的悲壮历史。

同时也从世界的另外三大文明、中国的农耕文明、游牧文明的多重比对角度。

精彩客观地揭示了中华文明与海洋文化不断对撞、融合的这一历史必然。

这也正是余秋雨接受《商周刊》和海洋节组委会诚挚邀请,亲赴青岛演讲的原因之一。

他说,是先前拟定的“黄河文明与蓝色文明的碰撞与融合”话题吸引了他。

因为海洋文化和中华文化,实在是一个千年悲壮的关系。

直到今天为止,我们还在南海、东海遇到这样的问题。

若要回答海洋问题,还要从头来思考,从头来研究。

当然,他的娓娓道来并非是纠结于沉重的历史。

面对一个愈加开放,愈加渴望走向海洋文明的国家和民族而言,这位长期站立于时代前列的大文化学者,则更主张传统中华文化在与海洋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碰撞与磨合之中,自觉建立具有中国文化意义上的大海,并由大海来改变我们的人格。

特别是用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态度,以及用我们的文化方式,缔造中国新的精神价值。

对于那个属于余秋雨式精彩演讲的时刻,很多聆听的听众,不时报以热烈掌声。

而掌声的背后,则是人们对他特有的文化修养、思考方式、平实而又极富感染力的人格的认可。

正如有听众所表达的:听余秋雨的演讲,让我们再次真正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

本期《商周刊》将余秋雨先生的演讲整理刊发,让更多的读者聆听和分享余秋雨先生穿越时空式的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的文明交响……海洋文化和中华文化实在是一个千年悲壮的关系。

海洋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衰

海洋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衰

海洋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衰——2013届高三毕业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湖北省荆州中学赵树杰【导入】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学者狄米斯托克利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20世纪,英国政治家芮莱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可以控制世界的财富,最后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

”【选题意义】1.迟到的觉悟随着陆地资源的减少和海洋资源开发力度加大,海洋是国家利益拓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已成为各国共识。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已发展成为中国经济产值增长最快的黄金地带。

海洋安全边界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而拓展,海上安全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比如海域划界、岛屿纠纷、资源开采、航行安全、海盗威胁、海上走私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问题。

这一系列新的问题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关注自己的海洋权利,提高海军应对、完成多样化任务的能力。

历史是一面镜子——向海而兴,背海而衰。

禁海则亡,开海则强。

2.祖国的未来?青少年是21世纪的主人,更是未来海洋开发的生力军。

然而,现在的他们,连最基本的我国的四大岛屿是什么,海南岛是第几大岛屿这些常识都分不清楚,更别说是我国的海洋面积有多少,海洋的开发利用。

中国国土面积是多大几乎答案都是960万平方公里。

这是人们维护海洋权益意识不足的集中表现。

我们应该形成新的基本概念就是:“国土”=陆地国土+海洋国土(蓝色国土)+领空,另外还有管辖海域。

3.高考的走向本专题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涉及的不多,主要考点集中于宋元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但是专题的热度却在逐年上升,越来越受到关注。

从历史上讲:1492年是新航路的开辟(520周年),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490周年),1982年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诞生(30周年),2002是中国首次环球航行(30周年),2012年瓦良格将服役(1周年),1433年,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去世(580周年);。

从事实上讲:中共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向海洋进军,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1. 引言1.1 海洋文化的重要性海洋文化是世界各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国家的历史、民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丰富内容。

海洋文化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海洋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

海洋作为连接各国的重要通道,传播和交流着不同文化之间的思想、艺术、技术等。

海洋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有助于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推动文明的发展。

海洋文化对于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资源丰富,包括渔业、海洋能源、海洋旅游等,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海洋文化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海洋文化中蕴含着对海洋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之道,激励人们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

海洋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其对文明传承、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只有加强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才能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推动海洋事业的蓬勃发展。

1.2 中华海洋文化概述中华海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代起就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中华海洋文化包含了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艺术等多个方面,是中国人民对海洋的认知和理解的总和。

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就有大量关于海洋的记载,如《山海经》、《海国全图》等,这些文献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海洋的独特观念和对海洋文化的热爱。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华海洋文化还与外国文化相互交流,互相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风格。

如今,随着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中华海洋文化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华海洋文化的概述,不仅能够帮助人们了解中国的海洋传统,还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构建海洋大国贡献力量。

2. 正文2.1 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海洋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海洋作为连接世界各国的纽带,承载着各种文化和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海洋文化在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基础上,形成了多元化和丰富性的特征。

海洋与人类文明

海洋与人类文明

海洋与人类文明海洋与人类文明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0%。

我们这个星球约71%以上的面积都是被海水所占据。

海洋是构成地球圆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直接关系到地球上的气候、生物、能源等方面,对于人类的发展和生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人类的生产、生活、经济等方面都需要海洋的资源来满足。

本文将探讨海洋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一、海洋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促进1、海洋资源海洋是丰富的资源之源。

人们通过海洋捕捞、开展海洋渔业来获得动植物资源。

如适量的海鲜、贝壳类、水果类等食物都是人们的主要食品之一。

人们利用海洋资源来制造日常用品和商业产品,例如盐、肥料、石油、天然气等。

海洋中还存在许多有机丰富的物质如藻类、海草等,这些生物不仅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同时还能用于制药、化工、生物技术等工业领域。

2、海洋交通通道海洋既可以作为交通运输通道,也可以作为军事需要的珍贵资源。

通过海洋交通运输,人们可以更加快速地完成物品的运输。

此外,在它的茫茫水域中也能随处见到绕着这些海域进行巡逻的军舰。

海洋在现代化战争中也具有威胁领域,有很多国家在海洋上进行战争演练,以处理海洋安全问题。

3、气氛环保适度的海洋捕捞和海洋渔业是促进气氛环保的关键。

海洋中的生物种类非常多,包括鱼类、海藻、底层生物等,它们形成了一个生物链环境。

人类过度捕捞会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导致能源流失、生态失衡等问题。

良好的海洋环境不仅可以促进人类生存,同时也能为世界自然环境的健康做出贡献。

4、海洋文化遗产海洋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海洋文化遗产、海洋神话、海洋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如各种海洋文化节庆、海洋文化建筑等都受到了广泛关注;旅游线路也涉及到了海洋文化遗产的游览。

这些海洋文化遗产使得人们更好地理解海洋文化,并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它的魅力。

二、海洋面临的问题1、海洋污染海洋污染是当前海洋面临的一大问题。

据报道,日本因经济发展而严重影响了它的海洋资源;挪威和苏联也因未处理好有毒物质造成了长期污染问题。

中国称霸海洋的历史,远远大于西方,闽南是海洋文明的代表之一

中国称霸海洋的历史,远远大于西方,闽南是海洋文明的代表之一

中国称霸海洋的历史,远远大于西方,闽南是海洋文明的代表之一海洋,一个占据地球表面71%面积的实体,历来是浩瀚且神秘的,随着人类对海洋认知的加深及征服海洋的不断尝试,海洋在人类社会与经济中的重要性也日趋显现。

如今,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分布在距海岸100公里的近海地区[1],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已经离不开海洋了。

中国东南航运中心港区根据目前已知的Y-DNA系统树追溯全世界男性人类的共同祖先,为距今约十五万年前的非洲人,他们大约在六万年前走出非洲并分布至各大洲[2]。

从大航海时代开始,仅仅经历五百年,分布在世界各地、处于不同文明阶段的人类族群便完成了彼此认知、协作、融合的剧变。

从大陆到海洋,从六万年到五百年,人类社会从量变到质变,海洋的作用之大开始被人类关注并深入研究。

正是看到海洋的积极作用,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极大地抬高了海洋文明的地位,并指出欧洲是世界文明的中心。

在他看来,世界依赖于不同的地形而衍生出不同的文明:•干燥的高地同广阔的草原,以非洲为代表,是封闭的、野蛮的、缺乏自制的文明幼儿时期;•巨川、大江所流过的平原流域,以亚洲为代表,是保守的、苟安的、封闭的、忍耐的,是绝对的东方;•和海相连的海岸区域,以欧洲为代表,是冒险的、扩张的、开放的、斗争的,是绝对的西方。

三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形式,后来被归纳为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而黑格尔的西方中心论与海洋文明至上论则成了后人关于人类文明分类与发展趋势研究的权威。

[3]国际货柜码头没到过中国的黑格尔,或许并不清楚,其实早在欧洲开启工业革命和大航海时代以前,在中国沿海,中国人的海上活动早已形成系统,其规模之宏大远超想象,而在以西方文明为世界中心为认知前提的人眼中,农耕文明之下的海洋活动及其上层文化是不应该存在的。

2003年5月中国国务院发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首次以官方的角度定义海洋经济: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4]。

中国海洋文化[1]

中国海洋文化[1]

加强海洋文化研究,有助于增强全 民海洋意识
加强海洋文化研究,有助于增强全民海洋意 识。海洋意识包括海洋国土意识、资源意识、环 境意识、权益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等。发展海洋 经济,建设海洋强国,需要增强全体公民的海洋 意识,充分认识海洋价值。深入研究海洋文化, 加强对海洋文化的宣传和普及教育,可以让全体 公民更多地了解我国海洋的地理历史,接受海洋 文化的熏陶,树立全新的海洋观念,不断增强海 洋意识,进而形成全社会关注海洋、开发海洋、 保护海洋的良好氛围。加强海洋文化研究,有助 于探索科学发展之路。
海洋文明化与经济
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支撑作用,海洋 文化中的变革图强思想、探索冒险精神、全面开放理念、 吃苦耐劳品格等,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中国 是一个海洋大国,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就应 该进一步加强对海洋文化的研究。 加强海洋文化研究, 有助于促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是相 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海洋经济是海洋文化的物质基础, 海洋文化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海洋经济的持续健 康发展,需要海洋文化发挥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的作用。 重视海洋文化研究,积极举办海洋文化活动,开展海洋学 术研讨,既可以丰富沿海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 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 展进步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无限
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无限的时 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在超越那里有限的一切。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同时也鼓励 人类追求利益,从事商业„„” ——黑格尔(《历史哲学》)
人类一直在从事着与大海有关的事,比 如捕鱼、运输等等,随之也产生了一种新的 文化——-海洋文化。当然海洋文化也不是完 全新生的,他与其他的文化也是相交相容的。 那么

古代中华海洋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积极影响

古代中华海洋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积极影响

文化文明Ocean World2019古代中丰海洋文明对论界文明的积极影响撰文I郭奇林S/—洋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依靠很早就与人类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但在造船和航海能力上“突破大海隔离和束缚”“有走向海洋的进取意识,同时获得与外部族群接触联系和文化交流的机遇”,则是最近儿 千年才具备的能力。

这也是人类海洋文明的开端。

它在发展中不断充实和丰富着自己的内涵,从区域走向全球,从全球走向立体。

中华祖先在石器文化时代就开始在大河流域(长江和黄河流域)、渤海、黄海以及东南沿海区域进行生产和生活,他们种植水稻、谷物,泛海捕鱼,陆地和沿海居民相互间进行着必要的交换,为中华多元 文明的开创营造了一个巨大的空间。

中华海洋文明就起源于这种滨海与岛屿先民的渔捞生活,这些濒海聚落在进入文明时代后逐步发展为港口(或者是海洋族群建立的早期国家的国都),“他们通过大海沟通环中国海不同区域的联系,并将文明传播到西、南太平洋的岛屿。

”据文字记载推断,中华先民在春秋战国之前已经与海外世界有了接触。

如,“大九州说”。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邹衍认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耳。

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

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

于是有裨益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

如此九者,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文献描述了一个被海洋环绕的世界,有如中国这样的州还有很多。

九州说反映了中华先民以中国为中心观察世界的一种朴素的海洋观。

《竹书纪年》中有夏帝王芒“命九夷,东狩于海,获大鱼”,也就是说,4000多年前中国已经有了辽阔的海疆、狩海经营的海洋意识。

《诗经•商颂》载:“肇于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祈祈”,反映了从海上来商朝交往和朝拜的盛况。

20世纪20年代,殷墟出土了大量海贝、鲸鱼骨、龟甲,说明中原地区与沿海很早就有贸易往来,中华民族的疆界达到了东南沿海。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缺乏海洋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缺乏海洋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缺乏海洋文化基因(阎崇年)海洋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从来都处于一个比较被忽视的地位,这就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短板。

三千年中华文明史给了我们重要启示,就是四句话——发展海洋文化,建立强大海军,建设海洋强国,制定海洋方略。

阎崇年,著名历史学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研究清史、满学,兼及北京史。

出版专著数十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作品被翻译成英、德、日、韩等国文字。

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和“大故宫”等系列讲座,在国内外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被誉为《百家讲坛》栏目的“开坛元勋”。

论文集有《燕步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满学论集》和《清史论集》共五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清朝开国史》《古都》等十六部,还有《合掌录——阎崇年对话星云大师》(合著)等,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七辑、《20世纪世界满学著作提要》等十一部。

珠玑妙语★海洋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从来都处于一个比较被忽视的地位,这就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短板。

★任何大的冲突,大的融合,都有大的牺牲,也必有一个大的文化繁荣。

★三千年中华文明史给了我们重要启示,就是四句话——发展海洋文化,建立强大海军,建设海洋强国,制定海洋方略。

★今后的一千年,即从2001年开始以后一千年,大国之间的竞争,一个天上、一个海上!★中国应该在各个方面,该节省就节省,别奢侈浪费,要勒紧裤腰带,把我国海军建成世界一流的强大海军,国家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海洋强国。

五种经济文化类型过去我总是讲历史说文化,今天倒过来讲文化说历史。

我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有五种基本经济文化类型,即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

第一是农耕文化。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农耕文化,以农桑为主,其范围多大?农耕文化占多大面积?拿中国分省地图看,中原地区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往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又往南湖北、湖南、四川,再往南广东、广西等,中原核心地区农耕文化面积总共三百多万平方公里。

海洋---文明起源(选修课论文)

海洋---文明起源(选修课论文)

海洋与文明,资源中华民族是人类海洋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之一。

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所居住的大地,东南两面临海,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这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祖国悠久的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包罗万象,人类缘于海洋,因由海洋而生成和创造的文化都属于海洋文化;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如人们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

海洋文化中崇尚力量的品格,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强烈的个体自觉意识,其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开创意识,都比内陆文化更富有开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开拓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

现如今,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膨胀和耕地的逐渐减少,资源问题日渐突出。

于是科学家们不得不把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寄托于占据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21世纪将是一个海洋经济时代。

1.文明之源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

从这样一种思路出发,我们首先要确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海洋文明,分析这种文明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寻找后来海洋文明的发展,最后总结出海洋文明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以使我们对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认识有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1.1海洋----商业的起源各地早在原始社会,古代人群在兴渔盐之利的同时又通舟楫之便,创造了带有海上活动特色的龙山文化和百越文化。

这样的联动与互动的过程,就是异域异质文化相互辐射与交流的过程,也是海洋文化得以发展、变迁的过程。

价值取向上的商业性和趋利性我国古代海洋观念的萌芽首先表现在对海洋具有“行舟楫之便”与“兴渔盐之利”经济属性的基本认识之上,并且这种认识随着生产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得到深化。

随着木板船的出现和航海技术的提高,“行舟楫之便”的航海之利已经具备了进行商品交换活动的意义,将航海活动与商品交换活动联系起来,因而也就大大加深了对海洋所具有的社会商品经济属性的认识。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摘要】中华海洋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特点。

在历史上,中国人民通过海洋贸易和航海活动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承至今,并在不断发展壮大。

中华海洋文化表现在诗歌、绘画、音乐等各个艺术领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在海洋科技、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价值与意义也日益凸显。

未来,中华海洋文化将继续引领世界海洋文化的发展,并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

它的影响力将持续扩大,对世界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这些特点和发展趋势表明,中华海洋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愈发重要,其可持续发展将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中华海洋文化、重要性、独特性、历史渊源、传承、发展、艺术表现、价值、意义、未来发展、世界文化交流、影响力、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海洋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华海洋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古代的海洋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文化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文化的发展与中国的国家利益息息相关。

海洋文化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海洋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和繁荣。

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中华海洋文化的独特性中华海洋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华海洋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海洋丝绸之路的时代。

海洋丝绸之路曾是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中华海洋文化在这种多元文化碰撞中逐渐形成并丰富。

中华海洋文化融合了海洋、航海、渔业、造船等多个方面的元素,展现出中国人民对海洋的独特情感和对海洋资源的深刻认识。

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海洋文化有何不同?

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海洋文化有何不同?

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海洋文化有何不同?海洋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海洋息息相关的方面,通过对比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海洋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两个能够依靠海洋走向成功的国家的不同之处。

下面将分为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对海洋的认识不同1.中国人早已认识到了海洋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一条承载着中华文明与海外文明交流的重要索道,而现代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国对于海洋的重视。

中国不仅仅在政治和经济上积极参与海洋事务,而且在文化上也十分重视。

例如,在中国早期的文献中就有关于海洋的记载,中国在南海、东海和渤海等海域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遗产。

2.印度尼西亚海洋意识不强。

尽管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岛国,但是长期以来海洋意识较弱,这与印度尼西亚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经济上的局限有关。

印度尼西亚地处环喜马拉雅洋的地震带,是地震、火山活动、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度,地理环境的复杂和不稳定让印度尼西亚政府将国家的安全放在了第一位,而忽略了对海洋意识的培养。

此外,印尼自从独立以来,由于国家的贫穷和背后黑暗力量的干涉,迫不得已采取了对外闭关锁国的政策,也使得印尼人对于海洋的认识和认可度不高,忽略了海洋文化的悠久历史。

二、海洋文化对于生活的影响不同1.中国海洋文化对于生活的影响较大。

中国古代吸收了很多海外民族的物质文化,也在向外输出了自己的航海技术和文化,形成了鲜明的海洋文化。

这种海洋文化不仅仅是传统的傍海人民的生活和学问,而且是中国当代民间乃至官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

海洋不仅仅为中国带来了物质财富,更让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不断发展,其文化影响已经深入到经济、社会、政治各个领域中,成为了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亮点之一。

2.印度尼西亚海洋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渐渐消失。

尽管印度尼西亚是一个拥有许多珊瑚岛、沙滩、海滨城市的海岛国家,但是,海洋文化渐渐失去了对几乎所有印尼人的生活方式的影响。

印度尼西亚近年来在文化上的重视度不高,社会的经济利益取代了文化的价值,海洋文化变成了一种废弃的遗产。

海洋与中华文明[1]

海洋与中华文明[1]

81 |绘的各类兵器和人文图案都是写实的内容,与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完全相符,因此可以肯定,这些战船的形态和结构真实地反映了周代兵船的形态,这些双层战船应是吴、越水军的“楼船”。

春秋战国时期,在东部沿海地区拥有着庞大战船舰队的一些诸侯大国,如齐、吴、越等,他们十分重视建立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

在相互攻伐、掠夺和自卫时,时常爆发激烈的海战。

这类海上相互讨伐的军事航行和交锋的起始与盛行,是这一时期航海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

成都百花潭的“嵌错金铜壶”刻绘的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水战场面。

交战双方都极力地驱动着具有双层甲板的战船,上层立戈悬剑,旌舞擂鼓,战士身披盔甲,操戈射矢;下层甲板的划桨手则奋力划桨,各自全速冲撞;一幅剑戟交错、以死相搏的古代接舷海战画面颇为壮观。

春秋时期的齐国被誉为“海王之国”。

齐国的首任君主吕尚,因扶周灭商有功,被封为齐国侯。

周厉王时期,齐献公迁都山东临淄县。

春秋前期,齐国通向东方大海的道路还一直被莱国(莱夷族、东夷族等组成)所阻断,直到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任命大政治家管仲为宰相,对东部地区采取一系列怀柔政策和措施,将势力影响扩展到山东半岛东部,促使东莱的鱼盐不断地运到齐国。

但此时环山东半岛的海上航路依然为莱夷人所控制。

直到公元前567年,齐国征服莱国,使其领土范围扩大到1倍以上。

在不断地与山东半岛沿海地区莱人的相互交融中,齐国终于成为能直接控制环山东半岛以及渤海航行的海上强国。

这时从山东半岛北部出渤海海峡,再沿黄海沿岸南下的航路已经打通,这条黄渤海南下航路,当时已延伸到了东海钱塘江口。

| 82春秋末年,齐国已经拥有一支强大的海上军队,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海战,就是在齐国与南方另一个海上强国——吴国之间爆发的。

海战中齐国的胜出充分证明了齐国雄厚的海上强国实力,也无愧于“海国之王”的威名。

当时的南方海上军事强国——吴国,处于今长江中下游的沿海地区,定都在今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西临太湖,东据大海,是一个以水军见长的江南海上强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