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国办发〔2015〕1号)等法律法规及文件要求,为降低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职业暴露感染风险,更好的为患者服务,特制定本指南。
一、相关概念(一)医院感染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二)医源性感染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引起伤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四)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感染。
(五)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六)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及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及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的现象。
(七)医院感染聚集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医院感染病例增多,并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的现象。
二、医院感染常见的传播途径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十分复杂,有时某种疾病可同时通过几种途径传播。
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经虫媒传播。
(一)相关概念1.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感染)源或储存宿主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
2.水平传播:是指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借助于传播因素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
其中间接接触传播包括:经空气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水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和经土壤传播。
最新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指引、职业暴露处置指导
主
防护用品正确选择
要
内
防护用品正确使用
容
个人防护常见问题
医院感染的三个环节----感染链
患者 无症状感染者
感染源
传传播播途途径径
呼吸道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 气溶胶传播(密闭环境)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医务人员和进入医院的人员采
取的一种预防措施,无论患者是否有疑似或确定的感染,接触患者的 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汗液以外的排泄物、患者的黏膜及非完整皮 肤时,均认为有携带可传播的病原体的可能,应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防 护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 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 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 用品处理 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二、用皂液和流动水反复冲洗伤口
1.借助流动水产生的压力来冲刷伤口局部,尽 可能清除伤口局部残留的沾染血源性病原体的血 液。
2.肥皂属于脂溶剂,血源性病原体如HBV、 HCV、HIV等属于亲脂病毒,很好的去污剂去除 局部残留病毒的作用。
注意:冲洗时间根据受伤程度及暴露源感染情况 决定,一般需要5-10分钟。
答1
答二
答3
答4
防护用品穿脱流程没有统一的标准,
在遵守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有什
么样的建筑布局和诊疗流程,就有 什么样的针对穿脱流程和防护措施 与它相匹配。
如果不设置脱一、脱二, 医务人员脱卸结束后, 极有可能被气溶胶感染
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指引
职业暴露的定义
定义
主容
职业暴露的预防
针刺伤局部紧急处理
三、消毒: 用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伤口
目的: 对前两步可能没有清理掉的血源性病原体进行的 “就地歼灭”,既可以杀灭伤口局部可能残留的 细菌和病毒,同时预防伤口局部感染。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1. 引言医院隔离技术是指将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与非感染者隔离开来,以阻止疾病传播的一种控制措施。
隔离技术的规范化实施对于医院防控传染病、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医院隔离技术的规范要求和操作指南,旨在提高医院隔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 隔离区域的设置医院应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风险评估结果,合理设置隔离区域。
隔离区域应具备以下要求: - 独立空间:隔离区域应位于医院其他区域的独立房间,不与其他病房或公共区域直接相通。
- 接触设施:隔离区域应设有专门的入口和出口,以控制人员和物品的进出。
- 空气处理设施:隔离区域应建立适当的空气处理设施,如负压通风系统,确保空气内的病原体无法传播到其他区域。
3. 隔离措施医院隔离措施的目的是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保护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的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隔离措施:3.1 患者管理•分类隔离: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风险评估结果,将患者进行分类隔离,以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个体防护:对于隔离患者,医院应提供足够的个体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3.2 环境卫生控制•定期消毒:隔离区域应进行定期的彻底消毒,包括地面、墙壁、家具和医疗器械等。
•废物处理:医院应建立妥善的危险废物处理措施,确保隔离区域产生的废物不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3.3 空气传播控制•负压通风:对于空气传播的传染病,隔离区域应建立负压通风系统,确保空气中的病原体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到其他区域。
•空气过滤:隔离区域的空气处理设施应配备高效空气过滤器,能够有效过滤空气中的微生物和病毒。
4. 医护人员培训与管理医院应对参与隔离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包括以下内容: - 隔离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要求; - 个体防护用品的正确佩戴和使用方法; - 隔离措施的监测和评估方法。
医院还应建立完善的隔离工作记录和管理制度,确保隔离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和监督。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一、总则本指南旨在为中医医疗机构提供一套针对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本指南适用于中医医疗机构内的全体医务人员,包括医师、护士、技师等。
二、组织与管理1. 建立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小组,由医疗、护理、检验、药剂等部门共同参与。
2. 制定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工作流程。
3. 定期对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培训与教育1. 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2. 定期组织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案例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防控效果。
3. 对新入职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岗前培训,确保其具备必要的防控技能。
四、一般预防措施1. 保持诊疗场所的清洁和整洁,定期通风换气,确保空气清新。
2. 严格控制诊疗场所的人员流动,避免患者过多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3. 对患者进行疾病宣教,指导患者正确认识和预防感染,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五、手卫生规范1.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诊疗操作前、解除患者衣物及实施手术等无菌操作前应严格执行手卫生。
2. 正确的洗手方法:使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双手,使用含有至少60%酒精的手消毒液揉搓双手至少1分钟。
3. 禁止戴手套进行手部清洁,以避免交叉污染。
4.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确保在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进行正确的洗手或手消毒。
5. 配备合格的手卫生设施,包括洗手池、洗手液、干手设施等,确保手卫生设施的清洁和正常使用。
6. 对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手卫生规范得到有效执行。
六、防护用品1. 根据医疗操作风险评估,为医务人员提供适宜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等。
2. 定期对防护用品进行检查和更换,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3. 教育医务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不受损伤。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一条为了规范感染性疾病科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感染性疾病科医院的所有工作人员和患者,包括院内医务人员、外来专家、志愿者等。
第三条感染性疾病科医院应当建立健全感染管理体系,落实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水平。
第四条感染性疾病科医院应当设立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本制度的实施。
第二章感染预防控制第五条感染性疾病科医院应当制定并及时更新感染防控技术操作规范,明确医务人员在各个环节的感染预防要求。
第六条医院应当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预防控制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对感染管理的重视和自我保护意识。
第七条医院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预防控制知识考核,确保员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第八条医院应当设立感染监测和报告系统,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出现的感染事件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第三章患者感染管理第九条医院应当落实患者感染风险评估制度,根据患者的感染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
第十条医院应当加强手卫生和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医院内部的卫生清洁。
第十一条感染性疾病科医院应当建立患者隔离管理制度,对疑似或已确诊感染的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第四章医务人员感染管理第十二条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包括正确洗手和使用洗手液、无菌手套等。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应当按照规定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防护眼镜、防护服等。
第十四条医务人员不得擅自接触感染物品并传播感染源。
第五章处罚措施第十五条对于违反本制度的医务人员,医院将依据规定采取相应的纪律处分和法律措施。
第十六条本制度未尽事宜,由感染管理委员会解释。
第十七条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同时废止以前存在的有关感染管理的规定。
以上为《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主体内容,详细的条款和要求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制定和完善。
1.感染防控技术操作规范2.感染预防控制知识培训材料3.感染监测和报告系统操作手册4.患者隔离管理制度5.手卫生制度操作规范6.个人防护装备使用指南法律名词解释:1.医务人员:指在感染性疾病科医院从事临床、医技等相关工作的人员。
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
患者管理
加强患者基础护理,定期翻身、 拍背,预防呼吸系统感染。
器械消毒灭菌
严格执行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制度, 防止交叉感染。
母婴同室与新生儿科的感染控制
母婴同室管理
加强母婴同室消毒隔离制度, 避免交叉感染。
新生儿科感染控制
严格执行新生儿科消毒隔离制 度,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
分析方法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因果关 系分析等,以发现医院感染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报告制度与责任主体
报告制度
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报告制度,规定报告的范围、内容、时限和责任主体。
责任主体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是负责医院感染报告的责任主体,应定期向医院领导和相关部 门报告医院感染情况。
《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 》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医院感染控制概述 • 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技术 • 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控制 • 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报告 • 医院感染控制的培训与管理
01
医院感染控制概述
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发生的感染。医院感 染控制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安全和 医务人员健康而采取的措施。
监管机制
建立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定期对 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整改措施。
奖惩制度与激励机制的建立
总结词
激发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到医院 感染控制工作中来
奖惩制度
对在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医护人 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违反医 院感染控制规定的人员进行批
评和处罚。
激励机制
建立晋升机制,将医院感染控 制工作成果作为医护人员晋升 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鼓励医 护人员积极参与到医院感染控
医院感染隔离技术指南
医院感染隔离技术指南隔离技术是预防微生物在病人、医务人员及媒介物中播散的重要措施。
正确的隔离技术,对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宿主,起着重要作用。
隔离技术分为普通隔离和保护性隔离两种类型。
普通隔离一、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标准预防既要防止血源性感染,也要防止非血源性感染传播;既要防止病人将疾病传播给医务人员,又要防止医务人员将疾病传播给病人,强调双向防护。
标准预防适用于所有病人的诊治、护理等操作的全过程,包括:1.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病人粘膜和非完整皮肤前时,应戴手套。
在接触同一病人污染部位后如需接触清洁部位,应更换手套。
脱手套后必须洗手;2.在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或面罩,穿防护衣;3.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消毒处理。
4. 避免可能会造成锐器损伤的操作,如用后的针头不可回套针帽。
二、特殊感染预防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需根据疾病传播类型增加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预防措施1.多重耐药细菌(MRSA、VRE、艰难梭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病人的隔离:尽可能单人单间、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转运、专用的隔离标识、限制探视人员,详见“多重耐药菌隔离技术指南”2.空气传播疾病的隔离预防(结核、SARS)(1)对病人进行隔离➢病人应单间安置在病房(负压)内➢无条件时,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相同发病期病人可同住一室➢尽快转送市定点医院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运送过程中病人也应戴医用防护口罩➢限制传染病人的活动范围➢做好空气的通风消毒2.2 医务人员防护:在标准预防基础上添加医用防护口罩三、防护技术与用品的使用方法包括手卫生、口罩、手套、防护服等的使用。
1.手卫生:详见“手卫生技术指南”2.口罩:(1)外科口罩:标准的外科口罩分3层,外层有阻水作用,可防止飞沫进入口罩至里面,中层有过滤作用,可阻隔空气中5μm颗粒>9 0%,近口鼻的内层用以吸湿。
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离制度模版
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离制度模版在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离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有效地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控制感染的风险。
为了确保医疗机构的安全和医护人员的健康,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消毒隔离制度。
下面是一个具体的模板,用于指导和执行感染性疾病科的消毒隔离措施。
一、消毒隔离原则1. 严格遵守医疗废物分类处理要求,将感染性废物与一般废物分开处理,采取专业的消毒方法将其彻底处理。
2. 根据不同的感染性疾病特点,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确保病原体彻底灭活。
3. 消毒隔离措施要科学合理,根据疾病传播途径和隔离对象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并配备必须的隔离设施和消毒器材。
4. 必要时,采取集中隔离或个别隔离措施,可根据情况设立相应的传染病房间,并配备专门的人员负责病区的管理。
二、隔离措施1. 病区管理(1)设立病区门诊和住院病区,患者严格按照科室规定的隔离措施进行就诊和住院。
(2)病区内应当设立相应的分隔区域,对不同疾病、不同传染程度的患者予以分类管理。
(3)病区内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医疗器材和消毒设备,确保及时清洁、消毒。
2. 空气传播疾病(1)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结核病等空气传播疾病患者,应佩戴医用口罩,并将患者分离在指定的房间内。
(2)密切接触人员应避免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同时也要佩戴医用口罩。
3. 密切接触性疾病(1)病区内应设置洗手消毒设施,并设置清洁防护措施。
(2)医务人员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手套、帽子、防护服等。
(3)定期对病区内的物品、用具进行消毒清洁,保持环境的干净整洁。
4. 消毒方法(1)针对不同的物品,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确保灭活病原体。
(2)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和生物消毒等,具体根据病原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3)消毒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消毒剂的使用量和时间要求,确保消毒效果。
(4)在消毒过程中,要确保周围人员和环境的安全,避免二次污染。
5. 废物处理(1)医疗废物必须严格按照分类处理要求进行处理和处置。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控制及防护制度守则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控制及防护制度守则1.引言医务人员在从事工作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潜在的感染风险,包括直接与患者接触、处理污染物品、处置废弃物等。
为保障医务人员的个人安全以及疾病的防控工作,制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控制及防护制度守则是非常必要的。
2.职业暴露感染控制2.1医务人员培训医务人员应接受有关感染控制和防护的培训,了解各种感染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感染风险的评估,以及防护设施和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2.2暴露风险评估医务人员应及时了解暴露事件的发生情况,并对事件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暴露时间、暴露方式、暴露物质的种类等。
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并及时报告。
2.3事故报告与处理医务人员在发生暴露事件后,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并尽快进行相应的处理。
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保证事故的及时处理和整改。
3.防护措施3.1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工作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同时,应做好相关防护设施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其正常使用。
3.2患者隔离措施医务人员应根据病情对患者进行隔离,包括单间隔离、呼吸道隔离等。
同时,应做好隔离区域的清洁和消毒工作,控制病原体的传播。
3.3废弃物的处置医务人员应合理分类和妥善处理医疗废弃物,包括感染废弃物、化学废弃物等。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废弃物管理制度,确保废弃物的安全处置,避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污染和危害。
4.工作场所管理4.1通风设施和消毒制度医疗机构应配备良好的通风设施,并定期清洁和消毒工作场所,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与卫生。
4.2职业卫生检查和健康监测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参加职业暴露感染监测。
医疗机构应健全健康监测的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并处理职业健康问题。
5.结束语。
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
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随着世界各地爆发各种传染性疾病,医务人员成为了最容易受到感染的群体。
为了确保医务人员在照顾病人时自身的安全,医院和卫生部门通常会提供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
下面是一份关于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的示范。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1.隔离定义:隔离是指将患有传染病或可能感染传染病的患者与他人进行有效的分离,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2.隔离分类:a.根据病原体的性质,可分为空气传播病原体隔离、飞沫传播病原体隔离、接触传播病原体隔离等。
b.根据患者的感染状况,可分为确诊病例隔离、疑似病例隔离、普通患者隔离等。
3.隔离防护要求:a.医务人员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防护服等。
b.医务人员需要定期进行手卫生,并注意正确的手卫生程序。
c.医务人员在隔离病人时应注意病房的合理布局和通风条件。
d.医务人员应遵守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方式,确保其安全处置。
第二部分:防护要点1.空气传播病原体隔离:a.医务人员应佩戴N95口罩,确保有效的过滤空气中的病原体。
b.病房内应该有合适的装置和设备,以确保空气中的病原体得到适当的处理。
c.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使用负压隔离病房,以避免空气中病原体传播。
2.飞沫传播病原体隔离:a.医务人员应佩戴医用口罩,确保有效过滤飞沫中的病原体。
b.医务人员应与患者保持一定距离,减少飞沫传播的风险。
c.病房内应进行适当的通风和消毒,以减少飞沫的残留。
3.接触传播病原体隔离:a.医务人员应佩戴手套、隔离衣等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体。
b.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接触后应立即进行手卫生,并更换干净的防护装备。
第三部分:应急措施1.确保医务人员的培训与指导。
2.提供足够的个人防护装备。
3.执行紧急的传染病监测和报告机制。
4.加强医疗机构管理,确保医疗设施的条件和环境符合防护要求。
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是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安全的重要工具。
医疗行业感染控制指南
医疗行业感染控制指南近年来,医疗行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行业对于感染控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围绕医疗行业感染控制展开讨论,旨在提出一系列规范、规程和标准,以确保医疗环境的安全与健康。
一、感染控制的重要性每年都有大量的流感、肺炎、手术切口感染等疾病在医疗机构中传播。
这些疾病不仅会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还会对医务人员和其他医疗机构的工作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加强医疗行业感染控制非常重要。
二、感染控制标准与指南1.设备和设施消毒医疗设备和设施是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的消毒工作。
这其中包括手术器械、呼吸机、输液器等。
在每次使用前后,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确保其安全和无菌。
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消毒记录与报告制度,定期对医疗设备和设施进行检查和评估。
2.手卫生和个人防护医务人员的手是最容易成为细菌和病毒携带者的部位,因此要求医务人员每次接触患者之前和之后都要进行手卫生。
手卫生的方法可以选择洗手液或消毒洗手液,根据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清洁。
另外,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时也需要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例如口罩、手套、防护眼镜等。
3.感染预防策略为了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感染管理策略。
这包括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制定感染预防指南和培训医务人员等。
同时,在感染管控上要加强患者的教育,提高他们对感染的认知,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4.废弃物处理医疗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都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处理。
废弃物应按照规定分类和包装,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污染防控。
同时,医疗机构要制定废弃物管理计划,并建立相应的废弃物处理设施,确保废弃物得到安全处置。
5.感染控制培训与监督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对于感染控制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要定期组织感染控制培训,提升医务人员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监督和抽查,确保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执行。
医院感染控制指南
医院感染控制指南(2022 年)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指导各科室采取正确的消毒、隔离与人员防护措施,防止医院感染的传播,制定本指南,供医务人员参考。
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是指在医疗机构或者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期内发生 3 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医院感染散发病例应在诊断后24 小时内填表报告院感科;短期内发生3 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现象时应即将报告。
医院感染管理科经调查证实以下情形时,应即将报告主管院长和分管院领导、医务科,并通报相关科室。
医院应于 12 小时内报告区卫生局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区卫生局确认后,应于 24 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卫生行政部门。
1) 5 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2) 3 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医院感染发病率应低于 10%、医院感染漏报率应低于 10%、 I 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低于1.5%、灭菌合格率应达到 100%。
医院感染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由科主任、护士长、兼职医生、兼职护士组成)。
病人、医务人员、探视者、环境中的污染物品(仪器、设备)。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2)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使用;(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病人,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
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5)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6)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
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清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杀灭或者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过程,包括致病性和非致病性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郑州中医骨伤病医院二零一七年七月翻印目录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0)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8)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4)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1)中医灌肠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7)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42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1 适用技术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毫针技术、耳针技术、三棱针技术、芒针技术、皮内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技术、鍉针技术及浮针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2.1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2.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其针刺治疗前洗头、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2.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3 空气通风与消毒3.1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力和气温,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3.2 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3.2.1 空气消毒器。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2018版】北京版
北京市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2018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国办发〔2015〕1号)等法律法规及文件要求,为降低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职业暴露感染风险,更好的为患者服务,特制定本指南。
一、相关概念(一)医院感染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二)医源性感染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引起伤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四)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感染。
(五)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六)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及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及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的现象。
(七)医院感染聚集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医院感染病例增多,并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的现象。
二、医院感染常见的传播途径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十分复杂,有时某种疾病可同时通过几种途径传播。
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经虫媒传播。
(一)相关概念1.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感染)源或储存宿主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
2.水平传播:是指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借助于传播因素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在中医医疗领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中医医疗技术在为患者带来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指南。
一、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风险因素(一)操作环境中医诊疗场所的清洁、消毒和通风情况直接影响感染的发生。
如果环境不整洁、消毒不彻底或通风不良,空气中的病原体容易滋生和传播。
(二)医疗器械和器具针灸针、拔罐器、刮痧板等中医医疗器械和器具,如果未经严格消毒或重复使用,可能携带病原体,导致交叉感染。
(三)操作人员的手卫生医务人员的手是传播病原体的重要途径。
在进行中医医疗操作前,如果不规范洗手或消毒,容易将手上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传递给患者。
(四)患者自身因素患者的免疫力低下、皮肤破损、患有传染性疾病等情况,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二、预防与控制措施(一)操作环境的管理1、保持诊疗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地面、桌面、窗台等的清洁和消毒。
2、加强通风换气,确保室内空气新鲜。
可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的方式,定期对通风设备进行清洁和维护。
3、合理布局诊疗区域,区分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避免交叉污染。
(二)医疗器械和器具的消毒与灭菌1、针灸针、三棱针等侵入性器械应达到灭菌水平。
可采用压力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等方法。
2、拔罐器、刮痧板等接触皮肤的器具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可使用含氯消毒剂、75%酒精等进行消毒。
3、定期检查和维护医疗器械和器具,确保其性能良好、无菌状态可靠。
(三)医务人员的手卫生1、医务人员在进行中医医疗操作前,应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必要时使用手消毒剂消毒。
2、操作过程中,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无菌物品和有菌物品,防止交叉污染。
3、操作结束后,再次洗手或消毒双手。
(四)患者管理1、接诊患者时,详细询问患者的健康状况、传染病史等,对有感染风险的患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对于皮肤破损、有感染病灶的患者,应暂缓相关中医医疗操作,待病情恢复后再进行。
感染控制资料_预防与控制指南第三版解读(57页)
四、重点科室、部门技术要求
19
一、发热门诊。 1.发热门诊建筑布局和工作流程应当符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 -2009)、 《应对秋冬季新冠疫情医疗救治工作方案》(联防联控机制医疗发〔2020〕276 号) 等有关要求。 2.发热门诊诊区应按照“三区两通道”设置,即污染区、潜在污染区、清洁区和清洁通 道(医务人员和清洁物品)、污染通道(患者和污染物品)(见附件1)。各分区之 间应有物理隔断,各区域和通道出入口设有醒目标识。 2.发热门诊及留观病室应首选自然通风,如使用机械通风,应当控制气流方向,由 清洁侧流向污染侧。发热门诊空调通风系统应独立运行。规范设置管理通风口。
流程走完
风险出清
15
(六)关爱医务人员,实施健康监测。 医疗机构应当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和安排班次,优先保障隔离病区和发热门 诊及核酸检测等重点部门的诊疗需求,医务人员相对固定,缩短可能暴露的 时间,避免医务人员过度疲劳。提供营养膳食,保障医务人员充分休息。做 好医务人员疫苗接种工作,落实“应接尽接”要求。根据岗位特点和风 险 评估结果,合理确定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频次,开展体温和呼吸道症状等 主 动健康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对参与相关诊疗工作人员要加强管理,必 要时,可集中封闭管理,并根据疫情流行情况和防控要求进行核酸检测,需 要时可合理开展胸部CT、血常规、抗体检测等检验检查。收治新冠病毒感染 者的隔离病区工作人员实行闭环管理。
2
目录
—
二
医疗机构 内新型冠 状病毒感 染预防与 控制技术 指南
(第三版)
医务人员 进出隔离 病区流线 布局流程 示意图
三
医务人员 防护用品 选用原则 及穿脱流 程
四
新型冠状 病毒肺炎 常态化疫 情防控医 疗器械及 环境物体 表面消毒 方法推荐 方案
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
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作为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隔离和防护自己免受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
1.了解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在有效的隔离和防护之前,了解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非常重要。
例如,一些病原体通过空气传播,而另一些病原体则通过直接接触或飞沫传播。
2.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应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防护眼镜和防护服等,以保护自己不被病原体感染。
这些装备应正确佩戴,且在进入和离开隔离区域时应进行适当的清洁和消毒。
3.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医务人员应经常洗手,使用肥皂和清水,并在无法使用肥皂和水时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
重点洗手的时机包括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体液或污物后、接触污染物品后以及使用洗手间后等。
4.正确佩戴和处理口罩:在接触患者时,医务人员应正确佩戴口罩,并经常更换。
一次性口罩应使用完后立即扔掉,而布制口罩应经过适当的清洁和消毒。
佩戴和处理口罩的过程中应避免接触口罩的外表面,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5.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感染性疾病的医疗废弃物需要经过适当的处理和处置,以避免病原体的再次传播。
这些废弃物应被置于专用的容器中,并进行封闭和标记,以指示其是感染性废弃物。
同时,医务人员在处理废弃物后应正确清洁和消毒。
6.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有关感染性疾病隔离和防护的培训和教育。
这种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医务人员对感染性疾病的风险意识,还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7.遵循标准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遵循标准预防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正确清洁和消毒工作区、使用安全的针头和器械、遵守消毒和消毒的最佳实践等。
通过遵循这些措施,医务人员可以减少感染性疾病的风险。
总之,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对于医务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正确佩戴和处理口罩、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接受培训和教育以及遵循标准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可以降低感染性疾病的风险,保护自己和患者的安全。
标准预防与隔离预防指南
标准预防与隔离预防指南标准预防措施一、标准预防的定义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用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一)手卫生1、在以下情况下应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4)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2、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3、当手部有血液或其它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手部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宜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二)戴手套1、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清洁手套: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时:接触污染物品时。
2、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无菌手套:医务人员进行手术时;为病人进行诊疗技术等无菌操作时;接触病人破损皮肤、粘膜时。
3、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
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
如手部皮肤破损,应戴双层手套。
(三)正确使用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1、一般诊疗活动、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国办发〔2015〕1号)等法律法规及文件要求,为降低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职业暴露感染风险,更好的为患者服务,特制定本指南。
一、相关概念(一)医院感染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二)医源性感染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引起伤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四)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感染。
(五)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六)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及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及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的现象。
(七)医院感染聚集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医院感染病例增多,并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的现象。
二、医院感染常见的传播途径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十分复杂,有时某种疾病可同时通过几种途径传播。
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经虫媒传播。
(一)相关概念1.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感染)源或储存宿主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
2.水平传播:是指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借助于传播因素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
其中间接接触传播包括:经空气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水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和经土壤传播。
3.垂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或称母婴传播。
一般包括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和分娩引起的传播三种。
(二)直接接触传播(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直接进入易感者体内的过程。
如经性接触造成的HIV病毒、淋病、梅毒的传播,由含麻疹病毒的飞沫直接喷溅至易感者的眼结膜或眼、鼻、口腔粘膜所导致的传播以及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所致的狂犬病的传播。
经由胎盘的传播属于直接传播。
(三)间接接触传播(in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1.间接传播是指传染源和易感者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而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体或物体表面,或通过接触含有病原体的媒介而传播的途径。
2.飞沫传播含有病原体的飞沫(>5μm)接触到易感者的眼、鼻或口腔后而被感染称为飞沫传播。
飞沫也可通过一些医疗操作而传播,如支气管镜检查或气管插管等。
但飞沫因其颗粒较大,只能在空气里短暂停留,故其传染性仅局限于传染源周围(1米以内)。
通过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面屏或护目镜等均可有效降低飞沫传播的几率。
3.空气传播(air-borne infection)飞沫在空气中失去水分后由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飞沫核(<5μm),在体外存留时间较长,且耐干燥,可以气溶胶的形式漂浮到远处,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较长的距离和时间。
空气传播的病原体可以进入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
目前所知,结核、水痘包括-带状疱疹病毒(VZV)和麻疹三个疾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
(四)经虫媒传播(arthropod-borne transmission)经虫媒传播是以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而造成的感染,包括机械携带和生物性传播两种方式。
作为传染病传播媒介的节肢动物甚多,有昆虫纲的蚊、蝇、蚤、虱等,蜘蛛纲的蜱和螨。
虽然虫媒传播在医院感染中不常见,但如果不采取有效防蚊措施,收治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等均有可能发生医院感染。
表1常见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下表为常见法定报告传染病)三、标准预防标准预防是现代医院管理中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需普遍遵守的重要原则之一,其目的在于降低已知或未知病原体感染传播的风险。
标准预防是指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所采取的一系列防护措施,要求医务人员必须知道所有患者的体内物质均可能具有传染性,需进行相应的隔离和防护。
倡导医务人员无论身在何地,进行何种诊疗或操作,只要接触患者,均可能存在感染源暴露风险,均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相关概念1.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的措施。
具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发生的暴露风险选用手套、防护服、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安全注射装置、安全注射、被动和主动免疫及环境清洁等。
2.个人防护装备(PPE):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
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和个人防护装备等。
3.隔离技术:采用适宜的技术、方法,防止病原体传播给他人的方法。
包括空间隔离、屏障隔离、个人防护装备(PPE)的使用、污染控制技术如清洁、消毒、灭菌、手卫生、环境管理、医疗废物处置等。
4.屏障隔离:是在易感者与暴露源之间采用物理性屏障的隔离措施(如墙体、隔断、隔帘、薄膜)的统称。
5.空间隔离:利用距离与空间将易感者与暴露源进行分隔的措施,如隔离房间。
6.额外预防:在标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针对特定情况的暴露风险和传播途径所采取的补充和额外的预防措施。
如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血液体液隔离、咳嗽礼节和安全注射等措施。
7.安全注射:对接受注射者做到无害,使实施注射操作的医务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危险,注射后的废弃物不对环境和他人造成危害。
8.安全注射装置:用于抽取动静脉血液、其它体液或注射药物的无针或有针的装置,通过内在的设计使其在使用后能屏蔽锐器,降低职业暴露感染的风险。
(二)标准预防的原则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传播。
2.既要保护医务人员,也要保护患者。
3.根据疾病传播特点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4.所有医疗机构均应普遍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标准预防措施应覆盖诊疗活动的全过程。
标准预防的措施不只限于有传染病的患者和传染病医院或感染疾病科的医务人员,因为感染性疾病具有潜伏期、窗口期和隐匿性感染的特点,大多数感染性疾病在出现临床症状前就已经具有传染性,因此,不应只在疾病明确诊断后才采取隔离防护措施,而应覆盖诊疗活动的全过程。
(三)标准预防管理要求1.防护准备所有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前均应树立标准预防的概念,掌握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应用原则和技术要求。
医疗机构在执业中除了在环境设置和管理中充分考虑到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保障外,还应为医务人员提供充足的、符合标准的、能应对各种暴露风险所需要的防护装备(如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镜、防溅屏、防护手套、隔离衣、鞋套、靴套等),具体要求如下:(1)在医务人员频繁操作的医疗活动场所和出入口均应设置流动水洗手池、非手触式水龙头,配备手消毒剂和干手纸巾等手卫生设施;(2)在高风险病区、隔离病区或传染病区应设有专门的防护更衣区域;(3)防护更衣区域除了配备上述防护装备外,还应设置穿衣镜、靠椅(靠凳)、污衣袋、医疗废物桶以及沐浴设施等;(4)所有防护装备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按不同型号进行配备,并便于取用;(5)防护更衣区的出入口张贴防护服的穿、脱流程图;(6)制订更衣区域的清洁消毒制度与流程,明确岗位职责。
2.手卫生管理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的手是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重要环节之一,所以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是标准预防措施中的重中之重。
医院应将医务人员手卫生纳入医疗安全管理,并将手卫生规范、知识、技术纳入临床医务人员的三基培训中。
所有临床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除了应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外,还应特别强调“一旦可疑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或手消毒”。
进行高风险操作或无菌操作时应戴手套,改变操作部位或目的时应及时更换手套,脱去手套后应立即进行手卫生。
尽管不同类型的医院、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诊疗工作不尽相同,但手卫生的时机还应强调如下环节:(1)下列情况之时:抵达工作场所;(2)下列情况之前:直接接触患者、戴手套进行临床操作、药品准备、接触、摆放食物或协助患者进食、离开工作场所;(3)下列情况之间:对同一患者进行不同部位的操作;(4)下列情况之后:取下手套或取下个人防护装备、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被其污染的物品、接触已知或可疑被血液、体液或渗出液污染的物品,无论是否戴手套,只要有个人躯体需求时,如使用厕所、擦拭或擤鼻涕等。
临床医务人员应接受系统的职业防护培训,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才能将接触传播的风险降到最低。
(四)标准预防措施的应用1.基于暴露后发生感染的不同风险进行防护通常情况下,将医务人员感染暴露后发生感染的风险分成以下四类:(1)按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传播的途径分类a.空气传播性疾病,如结核;b.以飞沫传播为主的疾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c.以接触(直接、间接)为主的传播性病疾,如手足口病;d.以虫媒为主的传播性病病,如登革热。
(2)按接触的情景进行分类根据医务人员诊疗操作时的具体情景,分为以下三种:a.与病人一般接触或暴露于污染环境中,如分诊、触诊、问诊等;b.直接接触病人的体液、粘膜或不完整皮肤,如口腔检查、穿刺、口腔护理、手术等;c.有分泌物或污染物喷溅至医务人员身上和面部的风险,如口腔诊疗、气管理插管等。
(3)按感染的风险强度分类将感染暴露的风险按强度分为三级:a.低风险:与病人的一般性接触,如导诊、问诊等;b.中风险:给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如各种内镜、穿刺、注射等;c.高风险:给传染性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如手术、插管、尸检等。
(4)自身状态a.自身免疫状态(包括人工免疫);b.皮肤黏膜屏障是否完整;c.其他:如医务人员自身处于感染状态,根据风险评估适当回避或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
2.根据感染风险暴露强度的特点进行防护在日常诊疗活动中,临床医务人员除了在各种医疗活动存在暴露感染的风险外,与所在地区传染病的流行状态也密切相关。
如果在传染病非流行地区,一般医疗活动可能感染的机率相对较小,所以其暴露感染的风险也相对较低,而在某种传染病流行的地区,临床医务人员在一般医疗活动中发生暴露感染的风险明显增加。
3.按照可疑暴露的风险安全需要进行防护按需防护的理念是基于标准预防的思想,结合临床医务人员操作中可能暴露的风险强度和情景,从安全需求的角度而提出的一种防护方法。
(1)按需防护原则a.安全、有效、科学、方便、经济的原则,采取按需配备和分级防护的原则;b.所有人员必须遵循公众意识的原则;c.面向所有医务人员,所有人员必须参加培训、考核的原则;d.防护措施始于诊疗之前而不是诊断明确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