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
指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国办发〔2015〕1号)等法律法规及文件要求,为降低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职业暴露感染风险,更好的为患者服务,特制定本指南。
一、相关概念
(一)医院感染
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二)医源性感染
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引起伤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四)医务人员医院感染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感染。
(五)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六)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及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及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的现象。
(七)医院感染聚集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医院感染病例增多,并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的现象。
二、医院感染常见的传播途径
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十分复杂,有时某种疾病可同时通过几种途径传播。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经虫媒传播。
(一)相关概念
1.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感染)源或储存宿主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
2.水平传播:是指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借助于传播因素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其中间接接触传播包括:经空气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水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和经土壤传播。
3.垂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或称母婴传播。一般包括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和分娩引起的传播三种。
(二)直接接触传播(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直接进入易感者体内的过程。如经性接触造成的HIV病毒、淋病、梅毒的传播,由含麻疹病毒的飞沫直接喷溅至易感者的眼结膜或眼、鼻、口腔粘膜所导致的传播以及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所致的狂犬病的传播。经由胎盘的传播属于直接传播。
(三)间接接触传播(in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
1.间接传播
是指传染源和易感者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而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体或物体表面,或通过接触含有病原体的媒介而传播的途径。
2.飞沫传播
含有病原体的飞沫(>5μm)接触到易感者的眼、鼻或口腔后而被感染称为飞沫传播。飞沫也可通过一些医疗操作而传播,如支气管镜检查或气管插管等。但飞沫因其颗粒较大,只能在空气里短暂停留,故其传染性仅局限于传染源周围(1米以内)。通过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面屏或护目镜等均可有效降低飞沫传播的几率。
3.空气传播(air-borne infection)
飞沫在空气中失去水分后由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飞沫核(<5μm),在体外存留时间较长,且耐干燥,可以气溶胶的形式漂浮到远处,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较长的距离和时间。空气传播的病原体可以进入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目前所知,结核、水痘包括-带状疱疹病毒(VZV)和麻疹三个疾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
(四)经虫媒传播(arthropod-borne transmission)经虫媒传播是以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而造成的感染,包括机械携带和生物性传播两种方式。作为传染病传播媒介的节肢动物甚多,有昆虫纲的蚊、蝇、蚤、虱等,蜘蛛纲的蜱和螨。虽然虫媒传播在医院感染中不常见,但如果不采取有效防蚊措施,收治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等均有可能发生医院感染。
表1常见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下表为常见法定报告传染病)
三、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是现代医院管理中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需普遍遵守的重要原则之一,其目的在于降低已知或未知病原体感染传播的风险。标准预防是指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所采取的一系列防护措施,要求医务人员必须知道所有患者的体内物质均可能具有传染性,需进行相应的隔离和防护。倡导医务人员无论身在何地,进行何种诊疗或操作,只要接触患者,均可能存在感染源暴露风险,均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相关概念
1.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的措施。具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发生的暴露风险选用手套、防护服、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安全注射装置、安全注射、被动和主动免疫及环境清洁等。
2.个人防护装备(PPE):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和个人防护装备等。
3.隔离技术:采用适宜的技术、方法,防止病原体传播给他人的方法。包括空间隔离、屏障隔离、个人防护装备(PPE)的使用、污染控制技术如清洁、消毒、灭菌、手卫生、环境管理、医疗废物处置等。
4.屏障隔离:是在易感者与暴露源之间采用物理性屏障的隔离措施(如墙体、隔断、隔帘、薄膜)的统称。
5.空间隔离:利用距离与空间将易感者与暴露源进行分隔的措施,如隔离房间。
6.额外预防:在标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针对特定情况的暴露风险和传播途径所采取的补充和额外的预防措施。如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血液体液隔离、咳嗽礼节和安全注射等措施。
7.安全注射:对接受注射者做到无害,使实施注射操作的医务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危险,注射后的废弃物不对环境和他人造成危害。
8.安全注射装置:用于抽取动静脉血液、其它体液或注射药物的无针或有针的装置,通过内在的设计使其在使用后能屏蔽锐器,降低职业暴露感染的风险。
(二)标准预防的原则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传播。
2.既要保护医务人员,也要保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