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基础性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下册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4教案 教科版
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教学设计理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教学设计中突出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的原认知,把学生的前概念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增长点。
2.指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发展探究能力,建构科学概念。
3.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交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同时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和自主性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不同的物体放入水中,有的会浮,有的会沉。
2.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与物体的重量和大小有关。
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比重的浮的可能性大;重量相同的物体,大的比小的浮的可能性大。
过程与方法:1.知道科学观察要确定统一的标准。
2.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探究过程。
3.学会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初步了解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对研究物体沉浮现象产生兴趣。
2.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不断完善、修正自己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探究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轻重有关。
四、教学关键帮助学生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指导学生准确控制实验中的变量。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槽、泡沫、木块、胡萝卜、蜡烛、小石块、曲别针、马铃薯、橡皮泥、硬纸块、小瓶、细沙、简易天平、观察记录表等。
学生准备:小刀、可以放入水中研究的小物体。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认识沉浮现象教师出示几个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可见度比较大的),如,彩色厚吹塑板、胡萝卜、大块彩色橡皮、啤酒瓶盖等。
(从学生身边常见物体入手,便于与学生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谈话提出问题:如果把这几个物体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待学生回答后,教师逐个演示,根据实验现象指导学生认识什么现象是“沉”、什么现象是“浮”。
演示时,最后放瓶盖。
先把瓶盖盖沿朝上轻轻放在水面,会看到瓶盖“浮”在水面,然后,教师再把瓶盖放入水底,轻轻松手,又会看到瓶盖“沉”在水底。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实验
五年级科学下册中,学生需要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性质,即沉浮性质。
为了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沉浮性质的原理,老师可以进行一次简单的科学实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性质及其原理。
实验材料:小球、石头、木棍、筷子、盐、水、容器、秤、玻璃棒、酒精灯、吸管等。
实验步骤:1.将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秤盘量取各种材料的重量,记录下来。
2.将各种材料分别放在容器中,观察其沉浮情况。
3.在容器中加入盐,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是否有所改变。
4.用酒精灯加热容器中的水,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是否有所改变。
5.用玻璃棒将水中的气泡轻轻地吹掉,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是否有所改变。
实验结果:1.小球、木棍、筷子在水中漂浮,石头在水中沉没。
2.在加入盐之后,小球和木棍的漂浮状态没有改变,但筷子的漂浮高度有所下降,石头的沉没速度加快。
3.在加热水之后,小球和木棍的漂浮高度上升,筷子的漂浮高度下降,石头的沉没速度加快。
4.在将气泡吹掉之后,小球和木棍依然漂浮,筷子的漂浮高度略有下降,石头的沉没速度有所加快。
实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仅由自身质量决定,还与水的密度有关。
物体的密度高于水时就会沉下去,密度小于水时就会浮起来。
学生还可以了解到水的密度会因温度、溶质浓度、压力等因素而改变。
结语:通过这次实验,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日后的学习中也能更加理解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结合实验结果,设计一些相关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解析
引导学生观察研究物体的沉 浮现象,发现物体沉浮与各 知识目标 种因素的关系。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研讨— 结论”的科学探究过 程。 能力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物体 沉浮的乐趣 情感目标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一些常 见物体在水中的沉 浮情况。并进行大 胆猜测,以及想办 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得出结论,明白实 践是检验真理正确 与否的唯一标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 前了解什么叫沉,什么 叫浮,准确了解沉浮的 概念,可以更好地导入 新课教学目的。
第二环节:精妙导入 • 游戏引入:乒乓球掉入塑料瓶中,在不动塑料 瓶的情况下有什么方法可以将乒乓球取出来? (预计用时2分钟)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 老师,所以在这里我设计 了模拟情境来引入新课, 立刻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而且这设计也是和本课内 容密切相关的,从而能够 顺利展开本课的教学。
经历完整的实验过程,全 面思考实验操作方法,这
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可以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验能很 快领悟其中的道理
第四环节:精要测试(预计5分钟)
•
1、 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我们得到什么结论?
2、这节课你们还学到了那些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归 纳回忆本课实验中的知识, 加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 解和记忆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
说教材
2
探究方法
3
探究过程
4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 说教材
• 我说课的内容是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 元《沉和浮》第一课时《物体在水中是沉 还是浮》。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科学经验 探究物体是沉还是浮,探究同一种物体大 小不同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为本单元的学 习奠定理论基础。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判断一些常见物体 的沉浮情况。也会很自然地想到物体的 沉浮与它们的大小、轻重有关,充分发挥 出他们的积极和主动性。通过动手探究 后,会发现原来的认识可能有偏差。这 就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明白 实践是证明猜想的最好方法。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讲课教案
推测相关实 并填写实验报
体的沉浮可
验物体在水 告单,把预测
能与什么因
中的沉浮状 和实验结果相
素有关?全
态测,设进理说计行由明意实推图验:,先实让验学后比生学较大生胆会猜 发测现,结再果 班讨论发言
与猜测不同,从而巩固沉浮概念,
并引导学生懂得科学真理必须通过
实践才能得出来。培养学生的科学
意识
(三)探究同种材料物体沉浮规律(预计18分钟)
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己探 究和与他人的合作,
难 点 明白同种材料构成
的物体,改变它的 重量和体积,沉浮 状况不改变
第二部分 探究方法
教法
为了让学生养成科学探究能力,教法遵循 “观察-猜测-验证-讨论-结论”的科学验证模 式
观察法
演示法
实验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信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 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 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
引导学生观察研究物体的沉 浮现象,发现物体沉浮与各 知识目标 种因素的关系。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研讨— 结论”的科学探究过 程。
能力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物体 沉浮的乐趣
情感目标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一些常 见物体在水中的沉 浮情况。并进行大 胆猜测,以及想办 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得出结论,明白实 践是检验真理正确 与否的唯一标准
1、思考观察多个物体放入水中沉浮,那 设料学这 的计分习意类打些 物图,下物 体:为基体、将 本 础物 单 ,可不体 元并以同按 后让材 续学有种几材种料情构况成(的同 物种 体材 )料构成
生形成系统概念。
• 2、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方法,教师 设计意演图:示引、导强学生调自注己意事项后,分组进行实验.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实验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规律。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物体在水中沉浮的规律。
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石头、木块、铁块、塑料泡沫、玻璃瓶、水等。
2. 教学工具:实验桌、显微镜、记录本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吗?为什么?2. 实验演示:教师展示实验材料,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物体在水中沉浮的规律。
4. 知识拓展:教师讲解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理,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体在水中沉浮的规律。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自行设计一个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2.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科学素养的体现。
3. 课后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评估实验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是否有助于学生对物体沉浮原理的理解。
八、教学拓展:1. 邀请潜水员或者海洋生物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沉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者水族馆,观察和研究更多水中物体的沉浮现象。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探讨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探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人类对知识的渴望和需求也日益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学方法、教材的选择、教案的编写等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探讨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的编写和应用。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和沉力;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具备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过往的科学实验活动和小游戏等,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的物理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实施2.1、实验过程在小组之间分配不同的物品,供其观察和记录所选物品在水中的状态。
并且,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大黄片、铅块、树枝等不同材料,体会不同物品在水中的浮沉状态,并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
2.2、知识总结在进行实验学习之后,教师可以简洁地总结物体浮沉的原理。
学生应能掌握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水的浮力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与密度、水的浮力等能力的重要性。
2.3、自主学习通过精心编辑的教辅材料,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深化对于物体浮沉的理解,总结其于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2.4、实际应用通过教师正确地引导和激励,学生应先自主讨论和想象实际应用,如停车场泊车、物品装载以及潜水、游泳等活动等。
合理运用所掌握知识,发挥创造性思维,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和方法。
三、教学方式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应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实验教学由于物体浮沉是一种物理现象,那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理论,应提供实验器材和相关教辅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理解其原理和运作方式。
3、互联网教学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为学生构建聚焦学习的在线资源,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并且提供与教师、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探讨的平台。
5-2-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基础性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基础性教学设计设计者:萧山区高桥金帆实验学校胡立平【教材简析】《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五下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课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分别是一、观察物体的沉浮,了解砖块、木块在水中的沉浮,确定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二、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让学生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对于“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等因素是否有关”产生质疑;三、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通过观察实验,学生初步了解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或增大,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况是不会改变的。
【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沉和浮”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同时他们对于“沉和浮”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
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鼓励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自己解决有关沉浮的问题,在活动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经历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经历一个对原有认知进行自我否定,修正的过程,在精心设计的观察研究活动中,让学生经历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活动过程,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器材准备】教师:PPT课件,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块。
学生: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白萝卜、橡皮),学习单。
小组实验二:水槽,白萝卜,橡皮,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透明胶带、学习单。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评优课教案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评优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物体的沉浮原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沉浮原理2. 实验操作技能3. 生活现象的科学解释三、教学重点1. 物体的沉浮原理2. 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四、教学难点1. 物体的沉浮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五、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物体的沉浮原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沉浮原理2. 实验操作技能3. 生活现象的科学解释三、教学重点1. 物体的沉浮原理2. 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四、教学难点1. 物体的沉浮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五、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沉浮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沉浮现象,教师总结并提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二、探究物体沉浮原理(15分钟)1.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和工具,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物体沉浮的原理。
三、应用与拓展(15分钟)1. 教师提出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3. 教师总结并强调物体沉浮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评优课教案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评优课教案《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评优课教案篇1课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1、引导同学从观测身边的物体开始,讨论观测物体沉浮的现象。
2、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观测、科学试验的方法,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观测、科学试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观测法、试验法等。
教学预备:同学每组一份: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泡沫塑料、回形针、牙签、橡皮块、胡萝卜、蜡烛头等;5个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物体;5个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
老师预备上述材料一份,教学课件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引入,感知水的浮力。
师:一群小伙伴在空地上踢球,一不当心,皮球掉到空地边一个又窄又深的枯井里〔边讲边出示量筒里装乒乓球的模拟装置或者大屏幕出示一幅生动的图〕,无论怎样都取不出来,同学们能用一个奇妙的方法援助他们取出皮球吗?师:刚才〔〕同学奇妙利用了水的浮力来替解决了难题,真是太感谢了。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讨论物体在水中沉或浮的问题。
相信同学们能够突破难关,很好地掌控它。
板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二、观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探究科学观测物体沉浮的方法。
出示: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
师:请小组长拿出一号盒子,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物体?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请各小组试一试,时间是三分钟。
师:请各小组汇报试验结果。
1、选择科学的观测方法。
师:我们在观测啤酒瓶盖是沉还是浮时,观测方法不一样,观测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同学们观测时要选择一种科学方法,如在观测啤酒瓶盖沉浮的时候,我们用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1〕把物体放在水面,观测物体是沉还是浮。
〔2〕把物体放在水底,观测物体是沉还是浮。
在接下来的试验中有个商定,我们采用第二种方法来观测。
2、选择不会影响观测结果的物体。
师:我们在观测一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最好是选择不会影响我们观测结果的物体。
小学科学参赛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参赛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教材解读《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沉和浮》单元的第一课。
在水中,木头是浮的,石头是沉的;泡沫塑料是浮的,铁块是沉的……沉和浮是学生们都曾亲眼见过的十分熟悉的现象。
所以,学生对于“沉和浮”有感性认识,但同时,对于“沉和浮”他们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在水中,木头是浮的,木头做的船也是浮;在水中,钢铁是沉的,但钢铁做的船却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
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系呢?……在这里主要涉及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内容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中具体展开观察研究活动。
学生们观察研究物体沉浮的活动,从小纸片、小铁盖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开始。
因判别小纸片、小铁盖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出现矛盾,引出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问题。
这里,需要选择一种沉浮结果不容易产生分歧的观察方法,然后用这种方法来观察各种物体的沉浮状况,这是后续研究活动的基础。
物体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会试着做出一些解释或推测: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有关;和物体的大小有关……这里,学生头脑中的轻重、大小概念,是生活中的模糊概念,所以他们这种推测与实际的观察结果肯定会发生矛盾。
当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时,恰恰是我们教学的最佳时机。
设计理念“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
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
在探究学习中,教师通过材料的选取和组合以及交给学生时的次序,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为了使材料的结构更清楚,让孩子们更容易看出其结构,学具的发放有时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
在研究“沉浮和大小、轻重”的关系时,因为每组材料之间都有极强的先后逻辑顺序,因此材料就必须分阶段发放。
从而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中,随着探究活动不断深入,使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主动地发展和有效地推进,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发现。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观察、研究物体的沉浮现象和发现物体沉浮与各因素的关系。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科版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设计思路在课的开始,首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简单的观察活动——观察木块、石头、铁盖在水中的沉浮,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这个活动看似简单,却隐含着判断沉浮标准及如何进行观察的问题。
这就引出了观察物体沉浮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观察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
该选择哪一种可以让学生讨论。
明确了观察沉浮的方法和标准,下面就来观察身边更多的物体的沉浮情况。
在这部分观察活动开始前,教材对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进一步的要求。
即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预想在观察中可能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这种观察前的推测,是科学观察的重要环节。
推测与事实之间或许是一致的,也或许是相矛盾的。
教材这里安排了学生的小组讨论活动,让他们对上述活动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系?在前一部分已引出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学生们的讨论结果可能会是:轻的浮、重的沉;大的浮、小的沉;或者是大的沉、小的浮。
是这样的吗?教材引导学生们来进行两项前期观察结果的整理活动。
把物体按会沉的和会浮的分类,学生们很快就会“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大小并无他们所想象的那种关系。
事实上,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都是有关的。
正因为是这两方面的因素同时影响着物体的沉浮。
所以要探究物体的沉浮是否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就有对可能影响它沉浮的“大小”因素加以控制;同理,探究物体的沉浮是否和它的大小有关时,就要对可能影响它沉浮的“轻重”因素加以控制。
对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对物体沉浮的有关认识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
到这里,学生们有必要对他们原来所作出的关于沉浮的解释加油修正,认识到“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三、教学准备教师:透明塑料水槽,大中小木块各一个、大中小铁螺母各一个、大中小橡皮泥各一块,同体积的水、锯末、铁粉、母料(塑料颗粒)、沙子各一个,天平,课件。
小学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三篇)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⒈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物体沉浮的现象。
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
⒊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材料准备1.教师用:木块、铁块等。
第一组: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块、回引针⒉学生用:牙签、蜡烛等。
第二组:大小不同瓶子五个。
教学过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个。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三年级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三年级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教学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固体在水中的一些性质。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
3.了解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几种常见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透明的水槽、水、石块、木块、食盐,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瓦,火柴等。
在科学器材超市给每组准备盛有大于二分之一小于四分之三水的水槽一个,烧杯3个,毛巾,玻璃杯,漏斗,滤纸,漏勺,玻璃棒若干……2.学生准备:能放入水槽的固体,食盐、白糖、沙土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出示一小烧杯温水,一勺食盐,把食盐(固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看到的现象(先下沉,一会不见了)。
然后问学生,把其他的固体放入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导入并板书课题:把固体放入水中。
(二)活动探究.猜想组织学生猜想自己准备的各种固体放入水中的现象。
2.实验(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小组同学补充,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点拨提示。
(2)指导填写实验报告单的“实验名称”和“实验材料”。
(3)教师演示实验,分别放入个别固体,重点突出“放”。
指导填写实验报告单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
(4)材料员根据需要,到科学器材超市选器材,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5)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3.汇报交流重点交流把固体放入水中的现象有下沉、上浮、溶解等,了解固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固体的大小、轻重没有关系。
(三)提问质疑根据上面的实验,同学们有什么疑问或者问题吗?教师根据学生提问质疑,引导学生现场解决,教师并相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小的螺丝钉会在水里下沉,而一艘巨大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呢?2.在一杯水里放盐,是不是放多少,水就溶解多少啊?(四)研究分离.让学生把刚才放入水中的固体想办法分离出来,学生可以再次到科学器材超市选器材。
小学科学教案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实录——《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和反思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和反思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学生通过观察同体积的几种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沉、浮,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
2、过程与方法:知道科学观察要确定统一的标准;亲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经历一个对原有认知自我否定、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观察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的兴趣;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真正原因。
三、课前准备教师:透明塑料水槽,大中小木块各一个、大中小铁螺母各一个、大中小橡皮泥各一块,同体积的水、锯末、铁粉、母料、沙子各一个,天平,课件。
学生:大中小木块各一个、大中小铁螺母各一个、大中小橡皮泥各一块,塑料红桶(最好是透明塑料水槽),相同的带盖的透明塑料管(每组四个),四个管内分别装满同体积的水、锯末、铁粉、母料(一种塑料颗粒)。
(每两人一组)四、教学过程(一)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物质的种类有关1、引入:同学们都有这样一个生活经验:将一个石头放入水中,石头会怎样?将一个木块放入水中,木块会怎样?为什么石头在水中下沉而木块在水中上浮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
(板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为了探究这个问题,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大小不同的木块、铁螺母和橡皮泥,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同学们先别动手听老师说。
先把一组大小不同的铁螺母轻轻地放入水中,再把一组大小不同的木块放入水底,最后把一组大小不同的橡皮泥放入水中,仔细观察,各有什么现象?同时思考:物体在水中的上浮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物体在水中的下沉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3、学生实验后汇报结果。
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都和大小没有关系。
4、追问:物体在水中的上浮和大小没有关系,那与物体的轻重有关吗?物体在水中的下沉和大小没有关系,那与物体的轻重有关吗?既然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和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那到底和什么有关呢?(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从实验现象引发问题入手,初步得出结论: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和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而和物质的种类有关。
小学语文二年级沉和浮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二年级沉和浮教学设计沉和浮一、教学目的(一)通过本课教学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沉和浮,会用这两个词描述物体在水中的状态。
(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用简单的符号做实验记录。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在水中是有沉有浮的。
三、教学难点创造性活动:怎样让小瓶沉下去?怎样让橡皮泥浮起来?四、课前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或水盆)、石块、木块、橡皮、橡皮泥、乒乓球、泡沫塑料、铅笔、钥匙、钉子、硬币、牙膏皮、带盖的小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水槽2.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仪器叫什么?它有什么用?(装水)我们今天要用它来做实验。
(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观察、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1)认识水槽: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个圆形(或方形)的盛水容器,它叫“水槽”。
(2)小组观察:把石块和木块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发生什么现象?(3)汇报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用“沉”和“浮”来描述这两种现象。
)(4)教师小结:把石块和木块放入水中,我们看到发生不同的现象。
像石块这样沉入水底的现象叫做沉,像木块这样浮在水面的现象叫做浮。
在这节课里,我们就学习“沉和浮”的知识。
(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识记“沉”和“浮”两个字。
)2.指导学生实验:把物体一个一个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1)观察:看一看要做实验的物体是什么。
(2)指导学生实验①讲解实验的目的:实验一下,这几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②实验方法:把物体一个一个轻轻地放入水中,看一看它是沉还是浮。
③试一试其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④把实验结果填写在书中第8页表格的第一行是物体的种类,如果你实验的物体在表中没画出来,可以在后面的空格里补充上,可以画图,也可以用拼音写出这种物体的名字;表格的第二三行用来记录物体的沉浮情况,如果沉,在对着物体(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5)小结:通过。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1敬重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学校《科学》五班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一、教材说明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先观看一些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沟通观看到的发觉,从而得出观看物体沉浮的科学方法。
其次部分是完成试验二,先预报所观看物体的沉浮,并让他们说说想法,然后让同学试验,观看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从而知道哪些物体预报错了,依据同学的商量让同学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三部分就是进入本课的重点探究活动,让同学探究萝卜由小到大、橡皮由大到小时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况。
从而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转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转变。
这三个部分的内容支配环环紧扣,步步深化,让同学在探究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立刻生成一个新的问题,即进入下一个探究活动。
二、学情分析同学在探究物体的沉浮现肯定很感爱好。
依据同学的生活阅历能推断出一些常见物体的沉浮状况。
也会很自然地想到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大小、轻重有关。
因此同学在探究物体的沉浮时会主动投入,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动性和主动性。
通过动手探究后,会发觉原来的熟悉可能有偏差。
这就进一步促进了同学的学习和明白实践是证明猜测的最好方法。
三、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及五班级同学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同学在获得学问与讨论方法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主动的人生观。
科学学问目标: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推断物体沉浮有肯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转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转变。
科学探究目标:1、对物体的沉浮做出大胆预报,并用试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讨论沉浮改变。
情感看法与价值目标:1、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培育同学学习科学的爱好。
2、熟悉到用试验验证猜测,能准时订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四、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了解一些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基础性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五下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课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分别是一、观察物体的沉浮,了解砖块、木块在水中的沉浮,确定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二、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让学生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对于“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等因素是否有关”产生质疑;
三、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通过观察实验,学生初步了解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或增大,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况是不会改变的。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沉和浮”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同时他们对于“沉和浮”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
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鼓励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自己解决有关沉浮的问题,在活动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经历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经历一个对原有认知进行自我否定,修正的过程,在精心设计的观察研究活动中,让学生经历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活动过程,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器材准备】
教师:PPT课件,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块。
学生: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
带盖空瓶、白萝卜、橡皮),学习单。
小组实验二:水槽,白萝卜,橡皮,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透明胶带、学习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体积大小
砖块沉轻重
木块浮形状
塑料块浮材料
是否空心
……
改变重量和体积沉浮不变
【相关表单】
表一:多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学习单
第小组
1、先预测表中这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用“↑”表示浮,“↓”表示沉,记录你预测的理由。
2、把这些物体分别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表二: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学习单
第小组
1、先预测表中这些物体切开后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用“↑“表示浮,用”↓“表示沉,记录你预测的理由。
2、把白萝卜和橡皮分别按规定大小切开,一一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作业辅导】
1、下图是A、B、C、D四个物体在水中的状态,哪些物体是浮的,哪些是沉的?
浮:
沉:
不能确定:
答案:浮:B、D。
沉:A。
不能确定:C。
2、把同一个白萝卜切成不同的大小,分别放入水中,它在水中是,把
同一块橡皮切成不同大小,分别放入水中,它在水中是。
同种材料构成的实心物体,改变它的和,沉浮状况不会改变。
答案:浮的、沉的、体积、重量
【相关课件和图片视频资源】
(单独做成PPT和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