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课文解读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长城词语盘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长城词语盘点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长城》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店铺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长城》词语盘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长城》词语盘点【崇山峻岭】高大的山岭。
崇,高。
峻,高大。
【蜿蜒盘旋】本课指长城如同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中曲伸行走。
蜿蜒,指蛇类曲折爬行的样子。
【瞭望口】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
瞭望,登高远望。
【气魄雄伟】本题指长城表现出来的雄壮而伟大的气势。
【陡峭】山势等坡度大,直上直下的。
【凝结】气体变为液体或液体变为固体。
本课指形成。
【奇迹】想像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近义词】盘旋──旋转修筑──修建坚固──牢固平整──整齐瞭望──远望筑成──构成【反义词】远看──近看陡峭──平整雄伟──矮小蜿蜒──笔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长城》课文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长城》句子赏析①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课文原文及教案
三一文库()/小学四年级〔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课文原文及教案〕《长城》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教材简析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语文长城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长城说课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四年级的语文教师。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课题是《长城》。
《长城》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三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修筑长城的故事,通过讲述长城的历史背景、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长城的文化殊胜之处,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通过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长城的基本历史背景,了解长城的特点和作用;2.学习掌握课文中的核心词汇和重点句型;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能力与素养: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文化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来实现教学目标。
第一,激发学生兴趣。
在导入环节,我将利用一段短视频展示长城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后续的学习内容做一个铺垫。
第二,合作探究。
在课文的学习环节,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究课文中的知识点。
每个小组成员在小组内分配不同的任务,一个搜集长城的背景知识,一个总结长城的特点和作用,一个提出相关问题等。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寻和思考。
第三,互动答疑。
在课堂中,我会经常启发学生思考、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互相解答疑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四,拓展延伸。
在课堂的拓展延伸环节,我将通过给学生展示长城相关的图片、视频,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长城。
同时,我还会引导学生与课文内容结合,谈论自己对长城的认识和感想,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说课稿。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能够引导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谢谢大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长城》教材理解
《长城》教材理解一、板块分析:本组教材选入了一篇长城的文章《长城》和两首古诗《出塞》与《凉州词》,其中《长城》是打开长城故事的先导。
这篇文章以精炼,生动的语言介绍了长城,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内容:《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
这一板快是以“长城的故事”为主题。
介绍了中华大地上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巨龙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和悠久历史的见证。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情系长城,用一颗颗赤子之心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出长城长的特点,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三、教学目标:目标是对学生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服务的,为了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预计学生将要涉猎的问题与可能,根据教材内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与壮观。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艰辛的赞叹之情。
四、方法策略:教学策略是一种思想,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行为方式。
它不仅仅包括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方法,还包括教师解决问题情境的行为。
本节课,我遵照教学策略的目的性,为学生提供了准备学习的条件。
我针对本课内容的需要,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资料,既可以使师生双方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指向教学内容,使精力节约化,体现有效教学的特征,又可以化繁为简,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简单化,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效应。
《长城》说课稿15篇
《长城》说课稿15篇《长城》说课稿1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首篇课文《长城》,我将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组课文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长城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城》一课共有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全文不仅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气势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是第二课时。
教学前,学生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长城的故事、历史、图片等资料,对长城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理解了本课生字新词,对整篇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依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结合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情感目标:激发民族自豪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四、教法与学法引导法、指导法、训练法、品读法、讨论法、勾画、批注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读、讨论、领悟,让学生用眼睛去接触文本,用大脑去思考和体验文本,用朗读去转换、表现文本,用语言去表达体现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勾画、批注,在体会感情的同时,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语言文字的训练、表达方法的渗透,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长城》教材理解
《长城》教材理解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用词准确精当,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②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
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2)对词语的理解。
垛口: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
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二、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小学四年级语文 《长城》教材分析及教学思路
《长城》教材分析及教学思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世界遗产”。
围绕这个主题,选入课文的有《长城》《颐和园》和《秦兵马俑》。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景观,更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因此被列为这一单元课文的首篇。
一、教材说明这篇精读课文是看图学文。
它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可依自然段分成四部分阅读。
第一部分,配合第一幅图,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二部分,配合第二幅图,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三部分,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认识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课后“思考·练习”题也是围绕这一要求安排的。
教学这篇课文时,要适当介绍一些长城的悠久历史和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崇山峻岭、嘉峪关、城砖、蜿蜒、垛子、盘旋、瞭望口、屯兵、堡垒、呼应、陡峭、智慧、气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4.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思路:身为教师的我们都深知,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倡导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迫在眉睫,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进行一场学习的革命,改革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呈现知识为主导的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的发现式学习方式。
《长城》语文说课稿
《长城》语文说课稿教学内容:《长城》课文的学习与理解。
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长城》这篇课文,培养学生对优美散文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2.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灿烂的文化传统和伟大的历史;3. 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伟大成就,培养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理解《长城》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 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教学难点:1. 探究《长城》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 分析《长城》描绘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意义。
教学准备:1. 电子课件;2. 黑板、彩色粉笔;3. 课文副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长城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长城的概念,并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出课文。
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教师给学生展示课文开头部分,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回答一些基础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 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并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意思和感情色彩。
3. 分组小结,每组学生总结一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展示给全班。
三、修辞手法与意境欣赏(20分钟)1. 引导学生找出《长城》中的修辞手法,如修辞借代、排比、比喻等,并解释其含义。
2. 让学生欣赏课文中的意象描写,如江河、陵墓等,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的意境与情感。
3. 让学生就修辞手法和意象在课文中的作用进行讨论。
四、分析作者观点和态度(15分钟)1. 通过课文细读,了解作者对长城的感受和评价。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探讨作者为什么用“长城竟如此美丽”来形容长城。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对民族精神的肯定态度。
五、学案小结(5分钟)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要点,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检测。
六、拓展延伸(5分钟)展示中国科技古代发展的图片和资料,并进行简要的讲解。
鼓励学生关注科技的发展,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长城》这篇课文,欣赏到其中的优美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了对优美散文的鉴赏能力。
小学四年级上册课文《颐和园》和《长城》
颐和园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那就是佛香阁。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
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长城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供了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小学课文长城原文
小学课文长城原文小学课文长城原文本文是语文《长城》课文,各位同学们,我们大家一起看看下面的课文吧!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长城教案教学目的:一,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二,理解重点词,而后理解句子。
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通过擂台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布擂台赛规则)二,教授新课:先将学生分为A和B两组。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A组从第一段中找问题,B组从第二段中找问题,但不能轻视其他段落,因为你们既是提问者又是被问者。
你们想出了什么问题,请说说。
必答题:A组问:1)出示图1,这幅图是第几段的内容?你怎么知道?2)远看长城,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3)把能说明长城长的词语找出来。
4)长城的长体现了长城的什么特点?5)请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B组问:1)出示图2,这幅图是第几段的内容?观察点有何变化?2)近看长城给人的印象是什么?3)读出文中描写长城“高大坚固”的句子。
《长城》课文分析
《长城》课文分析【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是看图学文。
它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可依自然段分成四部分阅读。
第一部分,配合第一幅图,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二部分,配合第二幅图,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三部分,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预设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积累文中的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课程理念】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2、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2、难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录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初识长城1、揭题:出示多媒体长城图片,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
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设计理念: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
探寻解读长城的秘妙《长城》文本细读及教学策略
探寻解读长城的秘妙《长城》文本细读及教学策略探寻解读长城的秘妙《长城》文本细读及教学策略江西省乐平市涌山中心小学程水生[引子]去年暑假,我终于登上了长城,亲手触碰到那巍然挺立的千年建筑,心底勃然冒出着魔般的感动,竟不合时宜地重蹈青衫书剑式的吟咏老套:“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余秋雨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学的最大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也。
几个月后,要参加省农远资源应用现场说课赛课竞赛,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长城》,浸润其间,徜徉在《长城》细读之旅。
[文本细读]《长城》(人教版四上)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和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语言平实,大多趋于理性和严谨,切忌工夫忙,当虚心涵泳,才能得个中三昧。
文章短小精悍,结构精巧完美,起承转合很有章法。
起:远观长城,突出其“长”;承:近看长城,显其高大坚固;转:登上长城,联想到劳动人民;合:总结全文,揭示长城的地位——“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就是文眼,“文心”,前面各段皆“向此心而生”。
循这一主线,生发核心问题,当是解读长城秘妙的佳径。
一、远观·长城长·大气象1、“长城”与“长龙”课文开篇,开宗明义:“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将长城比长龙,贴切,形象!二者有着形与神上的诸多异同:长度、姿态、气魄、内在的精神相似,一静一动,一者是想象的,一者则是真真切切地横卧在广袤的大地上,这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吗?当然,如果把长城比作巨蟒或长蛇,则气势与美感全无,说长城像长龙,活化了长城,使长城在我们读者心里眼前舞动起来,化成了这样一段文字:迎大海日出,送戈壁落照,或翘首于峰巅之上,或俯身于峡谷之中,跌宕起伏、起伏延绵!2、长城的“长”认识长城,了解长城,阅读长城,首先应从“空间长度”这个层面入手。
四年级上册长城课文讲解
生字
▪ 拼音 bǎo lěi zhàng fú zhì huì pò ▪字 堡 垒 仗 扶 智 慧 魄 ▪ 部首 土 土 单人 提手 日 心字底 白
生词
▪ 蜿蜒 修筑 高大坚固 呼应 肩膀 陡峭 血汗 凝 结 雄伟 工程 奇迹
▪ 作业 ▪ 崇{ }旋{ }嘉{ }砖{ }隔{ }屯{ } ▪ 堡{ }垒{ }仗{ }扶{ }智{ }慧{ } ▪ 魄{ }
资料袋
▪ 截至2003年7月,我国已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文化遗产共21处:{记3处}北京故宫、长城、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
马俑坑、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孔府·孔 庙·孔林、武当山古建筑群、西藏布达拉宫、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 古典园林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北京颐和园、北京天坛、明清皇家 陵寝{明孝陵、十三陵、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龙梦石窟、大足石 刻、都江堰——青城山、云冈石窟、庐山风景区。 ▪ 自然遗产共4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九寨沟风景区、黄龙风景名胜区、 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 ▪ 自然文化遗产共4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泰山风景名胜区、黄山风景 名胜区、峨眉山——乐山大佛。
四年级下册《长城》教学分析
四年级下册《长城》教学分析四班级下册《长城》教学分析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四班级的训练重点是读文章想画面,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视这方面的训练。
而这节课欠缺的环节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
而把指导有感情朗读,和训练同学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应当引导同学读文章想画面,让同学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详细的表象。
老师借用资料激情导入,让同学对长城有肯定熟悉,在此基础上研讨课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依据课文内容生成解说词,这样在轻松的氛围中把握课文内容,把握生字词。
同时又培育其语言表达力量及组织材料的力量。
对比插图读文,让同学对长城的外貌有一个整体印象,并通过抓住曲折回旋,像一条长龙等词语初步从读中悟情。
同时也初步培育他们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从同学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只要老师放权同学,并赐予适当指导,同学完全有这个力量的。
这部分老师引导同学从整体到局部的观看,抓住细节熟悉事物的特点。
同时学习作者运用精确的语言表述所观看到的详细内容的方法。
这样不但训练了同学观看力量,而且将语文学问运用到实际中去。
小组合作、探究,充分体现同学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老师再用语言激情去感染,带动同学,同学在文本中感悟激情。
最终让同学齐唱国歌,这样同学在歌声中很自然的就感受到长城的宏大,同时也激发了对祖国壮美河山喜爱的情感,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过程:一、朗读课文,体会特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长城的长?(同学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2、什么是曲折回旋?请同学们感情朗读第一句,看看你还能体会出什么?(长城的宏伟气概)3、指导朗读4、渗透写作方法: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例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丽的气概,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详细的写作方法。
5、明确观看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远处)(二)、学习其次自然段: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大结实)2、长城的高大结实体现在哪儿?(建筑材料、垛子、方砖)适时引导同学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
三年级语文上册《长城》课文原文及赏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长城》课文原文及赏析《长城》课文原文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长城》课文赏析这篇课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描绘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辛勤努力。
文章按照空间顺序,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长城的气势和构造。
在修辞方面,文章采用了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描述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
例如,“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这个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长城的长和弯曲的特点。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这个比喻则展现了长城的宽广和平整。
此外,文章还通过描述长城的构造和功用,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辛勤努力。
同时,通过赞美长城,表达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
总的来说,这篇课文不仅展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还通过赞美长城表达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是一篇充满感情和文化内涵的好文章。
《长城》鲍昌
长城
鲍昌
如何评价长城的历史与现实?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关于是否有必要修筑长城 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 一方面,有不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主张大修长城, 以满足某种特定的政治和军事需要; 另一方面,又有包括了皇帝在内的许多人激烈反 对和批评修筑长城。
Page 12
(8)第八自然段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对现代长城的评价?用两个词概括其 评价。 明确:“敞开胸襟”“迎来游人”“充满自信”,这些词语表现了现代长城的改革 开放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坚定信念。开放、自信 (9)“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0)第九自然段两个问句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明确:万里长城能否有信心接受改革开放?能否承受的了改革开放的冲击? 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Page 3
鲍昌(1930—1989),当代作家,辽 宁沈阳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 《庚子风云》一、二部,长篇小说《 盲流》,中篇小说集《动人的沉思》 、《神秘果》,文学研究专著《鲁迅 年谱》、《风诗名篇新解》等。短篇 小说《芨芨草》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 篇小说奖。
Page 4
作者简介
生字词的音、形、义
嫣(yān)红:鲜艳的红色。 伫(zhù)立:长时间的站立。 筚篥(bìlì):汉代从西域传入的一种管乐器。 蜿蜒(wānyán):弯弯曲曲地延伸。 斥堠(hòu):眺望敌情的土堡。 锁钥(yuè):比喻军事要地。 蹙(cù)眉:紧皱眉头。
Page 5
精选小学语文课文《长城》知识点
小学语文课文《长城》知识点1.关于长城的知识、成语:万里长城(原指我国古代修筑的长城,后比喻国家所依赖的大将或军队,也比喻难以逾越的障碍或界限)2、谚语、歇后语:(1)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
(2)秦始皇修长城——功过后人评。
(3)不到长城非好汉。
3、楹联:(1)玉门关联:无边晴雪天山出,不断风云地极来。
(2)嘉峪关联:二崤虎口夸天险,九折羊肠确地难。
4、诗:全唐诗·长城名咏【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定城砖的传说》等二、阅读思考1、《长城万里行》的作者刘雨田为什么说长城是“活生生的教科书”一辈子都学不完用不尽?【答案】因为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肉的结晶和智慧的结晶,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巨大的认识价值和思想价值。
(答出这一点可得“中”)作者经过长城万里行,亲身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修造长城的艰苦卓越的奋斗精神和高度的智慧,从而对中华民族的勇敢、智慧和力量有更深的认识。
(答到以上两点可得“良”)作者经过长城万里行,还收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和人文资料,增加了自己的文化底蕴。
(答出以上三点可得“优”)总之,长城这部教科书教人怎样做人,怎样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
2、翦伯赞在《赵长城(节选)》中说赵武灵王是无愧于英雄的称号的,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你认为建筑万里长城的功绩究竟归谁?【答案】秦始皇从统一后的中国的人力物力造长城,却引起民怨沸腾,赵武灵王以一个小国的力量完成巨大的国防工程而没挨骂。
建筑万里长城的功绩归人民群众。
3、《万里长城断想》一文中,吴祖光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他列举了秦始皇的哪些暴政?你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为什么?【答案】作者对秦始皇持批判态度。
冀求长生不老,万世一系,东填大海,西建阿房,南修五岭,北筑长城。
秦始皇有功也有过:秦始皇统一中国,有历史功绩,修建长城,也确实起到保护人民免受匈奴侵扰的作用,但他的筑长城的主观意图是保住自己的基业,而且他大兴土木,修造长城、阿旁宫等等,严刑苛法、租役繁重,使广大人民痛苦不堪,这种暴政是应该否认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城》课文解读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我们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