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最新传染病分类
最新版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时限
最新版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时限最新版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时限(一):2015.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截止到2014年,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包括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报告【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3〕28号)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报告。
最新版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时限(二):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截止到2014年,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最新法定传染病种类
最新法定传染病种类(40种)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7种):2019新型冠状病毒(新加)(甲类管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类管理)、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甲类管理)、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包括甲型HINI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栏项包括:1、尖锐湿疣2、生殖器疱疹3、水痘4、肝吸虫病5、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6、姜虫病7、森林脑炎8、结核性胸膜炎9、人感染猪链球菌10、人粒细胞无形体病11、不明原因肺炎12、不明原因1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14、其他以上种疾病请填入传染病报告卡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栏传染病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以及其他暴发传染病、新发传染病以及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疫情时,接诊医生诊断后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电话)向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注: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4月30日发布2009年第8号公告,明确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附:按照国家cdc需求传报卡新增加的必填项与逻辑校验如下:1、14岁以下患儿家长的姓名、联系电话设为必填项。
2、学生、幼托儿童、工人、干部职员、民工等职业相对应的工作单位设为必填项,其中学生、幼托儿童工作单位填写其所在的学校或托幼机构、民工填写其所工作的工地或建筑队。
最新传染病分类标准
最新传染病分类标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传染病的分类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
最新的传染病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按病原体分类。
传染病可以根据其病原体的不同而进行分类,主要包括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和寄生虫性传染病。
每种病原体都有其特定的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因此对不同类型的传染病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二、按传播途径分类。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可以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粪口传播等方式进行传播。
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进行分类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有效地遏制传染病的传播。
三、按发病部位分类。
传染病也可以根据其发病部位进行分类,包括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等。
不同部位的传染病可能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因此对传染病进行分类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四、按疾病严重程度分类。
传染病可以按照其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包括急性传染病、慢性传染病和亚急性传染病。
不同严重程度的传染病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和管理措施,因此对传染病进行严重程度分类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和公共卫生工作。
五、按疫情流行情况分类。
传染病还可以根据其在人群中的流行情况进行分类,包括散发病例、局部流行和大规模流行。
对传染病进行流行情况分类有助于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六、按病情临床表现分类。
传染病还可以根据其临床表现进行分类,包括发热性传染病、出血热传染病、黏膜病等。
对传染病进行临床表现分类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提高传染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最新的传染病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了病原体分类、传播途径分类、发病部位分类、疾病严重程度分类、疫情流行情况分类和病情临床表现分类等内容。
这些分类标准有助于科学地认识和理解传染病,指导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希望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能够根据最新的传染病分类标准,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管理,及时有效地应对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最新传染病分类标准
最新传染病分类标准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它们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对传染病进行监测、预防和控制,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最新的传染病分类标准,以便更准确地识别和响应不同类型的传染病。
这些分类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并对传染病防控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根据最新的传染病分类标准,传染病可以分为四类,A类传染病、B类传染病、C类传染病和未分类传染病。
每一类传染病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应对措施。
A类传染病是指对公共卫生构成最严重威胁的传染病,通常具有高传染性和高致病性。
这类传染病可能会引起大规模的疫情并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例如,埃博拉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都属于A类传染病。
对于这类传染病,需要立即采取紧急的控制措施,包括隔离患者、追踪接触者、加强卫生监测等。
B类传染病是指对公共卫生构成较严重威胁的传染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致病性。
这类传染病可能引起局部疫情,并对特定人群造成较大危害。
例如,流感、登革热等都属于B类传染病。
对于这类传染病,需要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包括加强疫情监测、提高人群免疫力、加强医疗救治等。
C类传染病是指对公共卫生构成一定威胁的传染病,传染性和致病性相对较低。
这类传染病通常引起局部散发病例,对公共卫生安全影响较小。
例如,疟疾、霍乱等都属于C类传染病。
对于这类传染病,需要进行常规监测和控制,防止疫情扩散,并加强公众健康教育。
此外,未分类传染病是指暂时未被归类到A、B、C类的传染病,通常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评估。
对于这类传染病,需要加强监测和研究,及时确定其传播特点和危害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总的来说,最新的传染病分类标准为传染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准确分类传染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染病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
因此,各国和地区应当密切关注最新的传染病分类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共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最新传染病分类标准
最新传染病分类标准传染病是指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分类标准一直是医学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不断地随着疾病特点和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而进行更新和完善。
最新的传染病分类标准将传染病分为四大类,A类传染病、B类传染病、C类传染病和未明确分类的传染病。
A类传染病是指对人类健康具有严重威胁,易于在人群中传播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病情严重,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例如,埃博拉病毒感染、新型流感等都属于A类传染病。
针对这类传染病,需要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加强监测和防控工作,以防止疫情的扩散和流行。
B类传染病是指对人类健康具有一定威胁,传播能力较强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的特点是传播速度较快,病情较为严重,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例如,登革热、霍乱等都属于B类传染病。
针对这类传染病,需要加强监测和防控工作,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疫情的蔓延。
C类传染病是指对人类健康具有一定威胁,传播能力较弱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的特点是传播速度较慢,病情相对较轻,但仍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例如,麻疹、水痘等都属于C类传染病。
针对这类传染病,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
未明确分类的传染病是指目前尚未明确归类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可能是新发现的疾病,也可能是已知疾病的变种或突变体。
针对这类传染病,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及时进行病原鉴定和分类,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防止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总之,最新的传染病分类标准为我们提供了更清晰、更科学的分类体系,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我们应该密切关注最新的传染病分类标准,及时了解各类传染病的特点和防控措施,共同努力,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
传染病的分类
传染病的分类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
它们通常会在人类或动物群体中传播,并且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疾病爆发。
传染病的分类可根据多个维度进行,包括病原体类型、传播方式、病程及病例数量等。
下面将对传染病的分类进行详细阐述。
1. 病原体类型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根据病原体类型的不同,传染病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类:•细菌性传染病: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如结核病、肺炎、破伤风等。
•病毒性传染病: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如流感、艾滋病、登革热等。
•真菌性传染病:由真菌引起的传染病,如念珠菌感染、鹅口疮等。
•寄生虫性传染病: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2. 传播方式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这取决于病原体的特性以及传播途径。
下面列举了常见的传播方式:•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颗粒传播,如麻疹、水痘等。
•飞沫传播:通过飞沫或喷溅的液体传播,如流感、肺炎等。
•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传播,如性传播的性病、皮肤接触的疥疮等。
•水源传播:通过污染的水源传播,如霍乱、痢疾等。
•食物传播:通过食物或饮水中的病原体传播,如肠道病毒感染、沙门氏菌感染等。
•虫媒传播:通过媒介昆虫传播,如蚊子传播的疟疾、蜱传播的萨姆彗星症等。
3. 病程根据传染病的病程表现,可以将其分为两类:急性传染病和慢性传染病。
•急性传染病:病程较短暂,通常表现为突发症状,如流感、麻疹等。
•慢性传染病:病程较长,症状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如艾滋病、乙肝等。
4. 病例数量根据传染病的病例数量,可以将其分为散发病、流行病和大流行病。
•散发病:病例数较少,单个病例通常不会引起广泛传播,如狂犬病、寨卡病毒感染等。
•流行病:某一地区或社群中病例数量的明显增加,如霍乱、肺结核等。
•大流行病:全球范围内传播并引起大量病例的传染病,如COVID-19(新冠病毒)等。
结论传染病的分类对于预防控制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染病甲乙丙分类依据
传染病甲乙丙分类依据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的疾病。
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病原体特性以及临床表现,可以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
一、甲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较强,传播速度较快,病情较严重,对人类和动物健康威胁较大的传染病。
常见的甲类传染病有艾滋病、SARS、埃博拉病毒感染等。
这些传染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传播性,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免疫系统疾病。
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目前,虽然有艾滋病的治疗方法,但尚无根治之法。
艾滋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宣传教育、安全性行为和安全用药。
对于艾滋病患者和疑似患者,应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
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它通过飞沫传播,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较高的致病率。
SARS在2002年至2003年爆发,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恐慌和严重的经济损失。
尽管目前已经控制了SARS的传播,但仍需密切监测和防范类似疫情的再次发生。
埃博拉病毒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出血热疾病,由埃博拉病毒引起。
这种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和器官传播。
埃博拉病毒感染具有极高的致死率,且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和疫苗。
因此,对于疑似感染者应及时隔离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避免疫情的扩散。
二、乙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较强,传播速度较快,但病情相对较轻的传染病。
常见的乙类传染病有流感、水痘、手足口病等。
这些传染病在人群中较为常见,传播速度较快,但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并发症或死亡。
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和乙型病毒感染较为常见。
流感的传播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症状包括高热、咳嗽、喉咙痛等。
流感的预防主要依靠流感疫苗的接种、勤洗手、避免接触病毒源等措施。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水痘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症状包括皮肤出现红疹、水疱、发热等。
法定传染病及分类
法定传染病及分类本文摘自《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发〔2015〕53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一、传染病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二、报告病种:1、法定传染病(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4)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2、其他传染病。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结合实际情况,除以上国家法定传染病外,以下疾病也须报校医院保健科:1、水痘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依据江苏省疾控中心指导意见,须按照丙类传染病管理,上报疫情。
病毒疹也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未列入国家法定传染病),但须按照传染病及时报告并处理疫情。
最新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截止到2014年,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
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包括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报告【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 013〕28号)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
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报告。
传染病种类及上报时限(最新知识点)
传染病种类及上报时限
传染病分类:目前法定传染性疾病共有39种。
甲类传染病2类:鼠疫、霍乱ﻫ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
ﻫ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
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传染病疫情上报时限
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谢阅...。
法定传染病分类
法定传染病分类
原定的法定传染病有37种,近年来增加2种。
现共39种。
1.卫生部2008年5月2日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 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二七铁路社区卫生服务中。
2014年最新传染病分类
2014年最新传染病分类甲类传染病(2种)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种)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医务人员的三级防护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接诊患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并符合以下要求:1.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3)认真执行手卫生。
2.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 急 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 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4)严格执行手卫生。
5)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 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3.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甲型H1N1流感留观室、甲型H1N1流感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 接触从患者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患者尸体的工作人员 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途径 采取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
39种法定传染病分类的变化
法定传染病的分类35种后增加到37种,至2009共39种。
2008年5月2日手足口病被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009年4月30日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卫生部在公告2009年9号公告中规定甲型H1N1流感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调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乙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备注: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有: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备注:(1)脊髓灰质炎,要由国家确认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2)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须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3)艾滋病,应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传染病分类
传染病分类
《传染病防治法》将37种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三类。
(1)甲类:(强制管理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严格管理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
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
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监测管理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行性和地方性
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
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原定的法定传染病有37种,近年来增加2种,现共39种。
1、卫生部2008年5月2日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规定
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
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传染病等级分类标准
传染病等级分类标准传染病是指某种病毒、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等通过飞沫、血液或性传播而引起的疾病。
随着时代发展,有些特殊的病毒已经逐渐被人所熟知,如H1N1流感、流行性感冒等,都属于传染病的范畴。
传染病情况日益突出,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传染病,国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机构开始制定传染病的等级分类标准。
传染病的等级分类标准共有四个等级,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一级传染病是指可以在多个国家或大面积范围内蔓延的传染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死亡率较高,可能引起全球流行的病毒传染病,如SARS,H5N1流感等都属于一级传染病。
二级传染病指具有比较强的传染性,但传染范围较小,可能只在某一国家或少量国家蔓延的传染病,如流感、腮腺炎等属于二级传染病。
三级传染病是指具有较弱的传染性,但传染范围较大,可能在整个国家或几个国家蔓延的传染病,如乙型肝炎、莱姆病等属于三级传染病。
四级传染病是指具有极弱的传染性,但传染范围较小,仅在某一特定地区发生的传染病,如拉莫斯病毒、霍乱等属于四级传染病。
根据传染病等级分类标准,对于某一病毒的传染范围和传染性进行评估并完成等级分类,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确认病毒的传染险等级,为下一步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根据传染病等级分类标准的要求,也可以将不同类别的传染病细分,作出更加适宜的管理措施。
在实际的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对于国外传染病的疫情监测仍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国外已经确认的病毒等传染病,应当系统地分析病毒的传播模式,并结合自身国家的防控能力及传染性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切实做好病毒病例观察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的采取防控措施,为病毒的传播提前做出应对准备。
此外,传染病等级分类标准还可以帮助国内的传染病防控机构有效管理不同的病毒传染病,同时也可以指导工作人员正确使用病毒抗体相关的防控药物,以便对病毒有效进行控制。
传染病等级分类标准为传染病防控和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及时准确地将分类标准应用到病毒防控和控制中,及时发现病毒的传播规律及其变化,为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提供科学的基础。
2024年我国法定传染病种类41种
3.丙类传染病(11种) 流行性感冒(含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 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风病、感染性腹泻、斑 疹伤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包虫病(棘球蚴 病)、丝虫病、黑热病。
二、乙类甲管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
谢谢大家!
2024年我国法定传染病种类 共41种
一、传染病的分类 目前共41种,甲(2种)、乙(28种)、丙(11种)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28种) 新生儿破伤风、麻疹、布鲁菌病、百日咳、钩端螺 旋体病、 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结核、梅毒、伤寒和副伤寒、白 喉、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登革热、淋病、艾滋病、炭 疽、新冠肺炎、猴痘、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
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简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37种。
甲类2种,包括: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5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雪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碳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百日咳、白喉、新生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钩端螺旋体病、雪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0种,包括: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传染病流行过程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主要传播途径有空气、水、食物、接触、媒介节肢动物以及医源性传播等。
人群易感是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冬春季好发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水痘、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脑、猩红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两类新病种。
这些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病原体通过呼吸道的排泄物(飞沫等)传播的。
冬春季寒冷,学生在外边活动减少,多集中在教室内,这更增加了传染机会。
为了御寒,习惯把门窗关得很严,室内外的空气很难交换,空气相对静止的室内,带有病菌、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飘浮,学生在教室时间长,空气不新鲜,自然容易感染呼吸道传染病。
另外,寒冷的空气会使鼻黏膜的血管收缩,降低呼吸道的抵抗力,这也是容易得病的一个原因。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口流动的加剧,人们对于传染病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传染病作为一种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疾病,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威胁,也对社会经济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应对传染病的爆发和传播,各个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政策进行管理和控制。
最近,随着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病的爆发,各个国家对于传染病分类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修订。
传染病的分类通常基于其传播方式、病原体类型和临床表现等因素。
而最新的法定传染病分类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重要的调整。
首先,最新的法定传染病分类对高传染性病原体所导致的疾病进行了重点关注。
这些高传染性病原体通常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并导致大规模的疫情。
这些高传染性病原体包括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等。
将这些病原体所导致的疾病列为法定传染病,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其传播的监控和追踪,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病情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对这些病原体的研究,提高对应急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能力。
其次,最新的法定传染病分类对于不同传播途径的疾病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食物传播和昆虫传播等。
在过去的传染病分类中,主要将其分为五类,分别对应了上述不同的传播途径。
然而,由于疾病的特异性,某些疾病可能同时具备多种传播途径。
因此,在最新的法定传染病分类中,对于那些多途径传播的疾病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
例如,针对具有多种传播途径的肠道传染病,可以根据其主要传播途径进行分类,如水源性肠道传染病、食物源性肠道传染病和接触传播性肠道传染病等。
这样的分类方法不仅可以准确地反映疾病的传播特点,还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和救治措施。
另外,最新的法定传染病分类还充分考虑了临床表现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在传染病爆发时,对于不同临床类型的疾病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在最新的法定传染病分类中,对于病情较为轻微的传染病进行了明确的分类,以便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疫情进行合理调度。
传染病的分类
传染病的分类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参照国际上统一分类标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7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甲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乙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
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
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这四种传染病虽被纳入乙类,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乙类二十六种传染病破麻布,百钩悬;(破伤风、麻疹、布鲁氏菌病、百日咳、钩端螺旋体)飞禽集合吸脑肝。
(非典、禽流感、流脑脊髓膜炎、结核、血吸虫、乙脑、乙肝)灰犬热,红梅寒,(脊髓灰质炎、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梅毒、伤寒、副伤寒)白米登临艾滋坛。
(白喉、阿米巴痢疾和细菌性痢疾、登革热、淋病、AIDS、炭疽)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最新传染病分类
甲类传染病(2种)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种)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医务人员的三级防护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接诊患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并符合以下要求:
1.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3)认真执行手卫生。
2.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4)严格执行手卫生。
5)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3.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甲型H1N1流感留观室、甲型H1N1流感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患者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患者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
3)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4)进入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