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文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赏析:题解《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

杜甫时年五十五岁。

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

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

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

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秋兴八首_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兴八首_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 | 翻译及赏析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暮年为躲避战乱而借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 年),时 56 岁。

全八首连任,前呼后应,脉络贯穿,组织严实,既是一组完满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重视。

每篇都是能够独立的七言律诗。

王船在《评比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情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边七篇。

前三首写夔州秋,感触不得志的一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素。

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惹起的国家兴衰、出身蹉跎的感触;写长安盛世的回想,今昔对照所惹起的悲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击国家残缺而不可以有所为、只好遥忆京华的忧虑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境界。

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悲凉境界深宏,读来令人勾魂摄魄,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景。

用阴森萧瑟、动乱不安的光景环境烘托诗人忧虑抑郁、伤国伤民的心情。

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直截了当叙写光景之中点明地址时间。

玉露即白露,,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境界笼盖着没落情景,氛围阴森,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睁开气萧森的悲壮情景。

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暗萧森之状。

万里滔滔而来,波浪汹涌,翻天覆地,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光景也寓时势。

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到处是灰暗的战云,虚实兼之。

此联光景描述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势那种动乱不安、前程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滚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把峡谷暮秋、个人出身、国家沦丧囊括此中,风起云涌,哀感深邃。

《秋兴八首(其一)》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9.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赏析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

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

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

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
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 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 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悲昭君以自悲也”(前人评)作

咏怀古迹(其三)
杜 甫 诗 三 首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 年(766)秋天。当时,安 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 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 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 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 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 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 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 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 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 境界。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老大伤悲,凄苦落寞
时局不安,阴沉郁闷
思乡不归,无奈凄伤
无家可归,惆怅凄凉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孤帆一系
二、《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 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 群山万壑赴荆门,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咏怀古迹 (其三)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 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一、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生长明妃尚有村。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 统 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 治 一去紫台连朔漠,远嫁异邦 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三、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 者 独留青冢向黄昏。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远葬他乡 的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 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 昏 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 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庸 环珮空归月夜魂。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千载琵琶作胡语,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 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 分明怨恨曲中论。 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 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

杜甫诗词《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秋兴八首·其一》唐代: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

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

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

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

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其一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1《秋兴八首·其一》注释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1《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唐代: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涌:波浪滔天。

兼天:连天。

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寒衣:指冬天御寒的衣服。

催刀尺:指赶裁新衣。

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

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创作背景《秋兴八首》是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非常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组诗。

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赏析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

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秋兴八首(其一)的译文及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的译文及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对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2.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3.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4.兼天涌:波浪滔天。

5.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6.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7.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8.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9.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10.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赏析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

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

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

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唐诗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唐诗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唐诗鉴赏【原文】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1,巫山巫峡气萧森2。

江间波浪兼天涌3,塞上风云接地阴4。

丛菊两开他日泪5,孤舟一系故园心6。

寒衣处处催刀尺7,白帝城高急暮砧8。

【注释】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白话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秋兴》八首是杜甫寄居四川夔州(四川奉节县)时(大历二年;;767年)的作品,是杜甫的七言律诗的代表作。

《秋兴》八首为次第相连首尾呼应的组诗,杜甫时处夔府西阁,因秋而起兴,分咏为八首,合则为一组。

诗人以寄居夔州北望长安为主题,表现对祖国兴衰动乱的无限关切。

这第一首,为八诗之总领,因秋起兴,触景伤情,思致缠绵,断而复续,总为秋兴所感。

起联直点秋景。

开始就呈现出秋风萧瑟冷落凄清的悲凉景色。

玉露,枫林,霜打枫林,林叶转红,山峡之间秋气凛然,中间加一“凋伤”,秋意全出。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翻译及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翻译及赏析

三一文库()〔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翻译及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1,巫山巫峡气萧森2。

江间波浪兼天涌3,塞上风云接地阴4。

丛菊两开他日泪5,孤舟一系故园心6。

寒衣处处催刀尺7,白帝城高急暮砧8。

▲注释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秋兴八首·其一》翻译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非常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组诗。

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秋兴八首·其一唐代: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涌:波浪滔天。

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赏析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

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鉴赏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对偶)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意象)
赏析:
背景:大历元年(766年),安史之乱基本结束但局势仍动荡,作者时年55岁,正寄居夔州,此前已漂泊了近6年,老友已相继亡故。

翻译:时序为日暮。

秋天来了,霜降枫林,枫叶凋零败落,巫山、巫峡一带萧瑟阴森。

峡中的江水波浪滔天,好像连天也一起涌过来似的,大概是边塞干戈,扰攘接合了地上的阴气吧。

两度菊开,自己仍然漂泊在他乡,不禁伤感落泪,孤独的小舟,还长系着怀念故园的一颗心啊!天逐步冷了,处处有人移动刀尺在赶制过冬的寒衣,晚上从白帝城的高处传来急促的捣衣裳的砧杵声。

情感:天地间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郁郁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异变和不安的前途。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一、原诗: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二、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三、注释: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9.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四、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完整版)秋兴八首其一用

(完整版)秋兴八首其一用
《秋兴》,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是 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抓作者(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 野老,河南巩县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 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 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一 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显示了唐由 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 郁顿挫为主。
有“诗圣”美誉的杜甫,因其生活在唐由盛 而衰的动乱年代(安史之乱),又饱受动乱带 来的离乱之苦,杜诗像一面镜子,照射出安史 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他成为中国 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回顾
诗歌鉴赏之“四抓”“三么”: 一、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情感…… 二、抓作者:知人论世
三、抓诗句:(三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怎么写? )意象/意境、技巧、
情感…… 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
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 感 ……)。
一、抓题目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 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 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 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 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 有八首,“玉露凋伤枫 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题解
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前)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年(时20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作者: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1,巫山巫峡气萧森2。

江间波浪兼天涌3,塞上风云接地阴4。

丛菊两开他日泪5,孤舟一系故园心6。

寒衣处处催刀尺7,白帝城高急暮砧8。

点击此处查看/隐藏全部注释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砧:捣衣石。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

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今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

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第二首中\'每依北斗望京华\',第四首中\'故国平居有所思\'是八篇的纲领。

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

《秋兴八首》的结构,从全诗来说,可分两部,而以第四首为过渡。

前三首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首详长安而略夔州;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长安,后五首则由思长安而归结到夔州;前三首由现实引发回忆,后五首则由回忆回到现实。

至于各首之间,则亦首尾相衔,有一定次第,不能移易,八首只如一首。

《秋兴八首》为杜甫惨淡经营之作,或即景含情,或借古喻今,或直斥无隐,或欲说还休,必须细心体会,方能领略诗的妙处。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秋兴八首·其一》作品赏析 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和纲领,写夔州(今为奉节县,包括县东之白帝城)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玉露凋伤枫树林,——枫树在深秋露水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

巫山巫峡气萧森。

——巫山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江间波浪兼天涌,——巫峡里面波涛汹涌,连接天际。

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山上空的乌云像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杜甫离开成都,原打算出峡。

然而被滞留在夔州等地已经两年,他见到丛菊开了两次,。

《秋兴八首(其一)》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9.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赏析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

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

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

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

4、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感情了。菊花开在 秋天,“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字。“他日”可以指过去也 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下的眼泪, 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 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 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船,我随时准备 登上我的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是 “孤舟一系故园心”!你看,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他那感 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
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 都是客观的写实。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 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象喻”的联系。 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 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 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 悲哀。
学习目标二:
找意象,悟情感
玉露、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丛菊、孤舟
乡思离愁之
情情感忧国 Nhomakorabea时之感
学习目标三:
课文分析
1、玉露凋伤枫树林
“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有一种艳丽的感觉。“玉 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 红是一种暖色,在悲哀中藏有热烈。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更加 增强了“凋伤” 这个词给人的感觉。
总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 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 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 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 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秋兴八首·其一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秋兴八首·其一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秋兴·其一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秋兴八首·其一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唐代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涌:波浪滔天。

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赏析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

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

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

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

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音、字词义、文意。

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

2.问题探究:训练学生思考力,树立问题意识。

3.启示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注重老师的引导。

4.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2.进一步领略杜诗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课型新授课四、课时 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通过《蜀道难》,我们感受到了“诗仙”李白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飘逸诗风。

余光中先生评价礼拜这样说到“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在唐王朝的诗苑花丛中,有一个人和李白齐名,但他的性格却和李白截然不同,如果说李白是狂放不羁的骏马,那么他就是一头忍辱负重的黄牛,他就是“诗圣”杜甫。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杜甫的诗歌------《秋兴八首》其一。

(二)作家作品1.唐诗简介: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诗的发展脉络: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唐诗分类:古体诗(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叫古诗或古体诗。

)近体诗(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格律写作的诗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今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

)唐诗的发展: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初唐成就最高者:陈子昂山水田园派: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盛唐成就最高者:李白、杜甫元白诗派:元镇、白居易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2.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原籍襄阳,迁居巩县。

杜审言之孙。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

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

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是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二是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三是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是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后,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沉即“深”,深刻、深厚。

郁即“积”,凝重、含蓄。

沉郁,是指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

顿挫,是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奏的缓急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3.知人论世简述创作背景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写成的。

4.诗题解析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故八首写秋字意少,兴字意多。

也就是感秋而寄兴,这里的“兴”也就正如《诗经》里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所以,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文涉及到了秋季和杜甫的感怀。

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去看看“秋”何以“兴”。

(三)诵读赏析1.诵读指导(教师范读,听清读音,把握停顿、注意节奏及重音;合作译诗。

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诵读指导: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中间两联须对仗。

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节奏: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秋兴八首(其一)·杜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四)涵咏赏析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朗读首联,分析意象及特点,给人什么感觉意象及特点:玉露→寒冷枫树林→被寒冷的秋露侵蚀伤残巫山巫峡→阴森萧瑟(露冷枫丹,万物萧瑟)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白露(white dews)——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节,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觉。

“气萧森”:萧瑟阴森。

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凋伤”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

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

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

小结: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

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这是何等哀伤。

所以说,这是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的情怀。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烘托作者低沉心境。

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朗读颔联,分析意象及特点,给人什么感觉本句意象及特点:江间波浪巫峡中江水波涛汹涌,大浪连天涌起塞上风云巫山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接连着地面2.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进行想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明确:阴暗、阴凉的气氛,不是很平静,山被云雾围绕,这里反映出作者的心情是很悲伤的,也是很沉重的。

3.提问:结合背景的话,会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明确:这首写于公元766年归家的途中,但是之后的几年他都没有回到家,诗人在外流浪了好几年。

此刻,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

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

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

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

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4.提问:前两联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作用以景起兴融情于景。

营造了凄清、衰败、萧瑟、冷寂又阔大的意境。

景中含情,寄托了诗人漂泊无依的愁苦和感时伤世的情怀。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朗读颈联,分析意象及特点,给人什么感觉意象及特点:菊→暗示作者在这待了两年泪→花开已两载,想起两年未曾回故乡,不免伤心落泪舟→孤独的小船系在岸边故园→作者就像小船,飘零在外,一颗炽热的心依旧系着故乡(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小结:兼天涌的波浪不是更能突出孤舟的渺小与脆弱江面是如此的波涛起伏,又是如此的宽广,一条孤舟系于岸边,是不是更能给人一种脆弱、萧条、残败的感觉大家一定要拓宽想像的思路与空间。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

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

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暮”即“黄昏”,太阳落山了,虽然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天气寒冷,但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做衣服,心里还是很温暖的。

这样子的一种感觉更能和作者那种不能回家的悲凉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

小结:就是说,大家都在为冬天做准备,做寒衣,而作者只有一个人,而且身上穿得很单薄。

这种单薄更能显示出“凄凉”的心境。

(五)艺术技巧:1、对偶颔联颈联。

具体:[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丛菊]对[孤舟];[两开]对[一系]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烘托——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景的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

(六)小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

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