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17期末2
马原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马原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被称为:A. 马克思主义B. 列宁主义C. 毛泽东思想D.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 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分析了:A. 商品生产B.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C.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D. 共产主义生产方式3.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阶级矛盾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D. 人与自然的矛盾4.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A.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B. 工人对资本家的剥削C. 工人与资本家的平等关系D. 资本家与工人的合作关系5.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人的理性C. 科学技术的进步D. 社会制度的变革6.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 公有制B. 私有制C. 混合所有制D. 无政府状态7.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A. 阶级消亡B. 社会不平等C. 贫富差距扩大D. 个人主义盛行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革命目标是:A. 建立资产阶级专政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 建立封建专制D. 建立民主共和国9.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A. 唯物史观B. 唯心史观C. 辩证法D. 形而上学10.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途径是:A. 暴力革命B. 和平演变C. 经济改革D. 文化革命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2. 阐述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发展的五阶段论。
3. 马克思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机制?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 分析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实现途径。
马原期末考试答案一、选择题1. A2. B3. B4. A5. A6. A7. A8. B9. A10. A二、简答题1.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A. 哲学、政治学、经济学B. 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C.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阶级斗争理论D.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A. 社会形态B. 基本矛盾C. 经济危机D. 所有制形式3.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C.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D. 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4.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A. 市场失灵B. 资本的过度积累C. 社会分配不公D. 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5.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最终会导致:A. 社会和谐B. 社会动荡C. 社会主义革命D. 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答: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哲学观点,认为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它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所推动的。
2. 马克思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剩余价值的产生?答: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的劳动力被资本家购买,并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
这部分超出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即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工人劳动成果,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来源。
3.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何看法?答: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所导致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导致生产过剩。
而工人阶级由于收入有限,无法消费掉这些过剩产品,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德国古典哲学B.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C.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D.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正确反映了时代潮流B.与时俱进C.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D.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成果3、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A.正确反映了时代潮流B.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C.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D.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成果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6、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9、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法B.科学社会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0、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发展性1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是A.工业革命B.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19世纪英国、法国、德国的三大工人起义12、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13、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14、〃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B.坚定的革命性C.自觉的实践性D.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主要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A.马克思主义法学B.科学社会主义C.马克思主义哲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有A.德国古典哲学B.剩余价值学说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4、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主义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C.多次经济危机f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D.垄断资本主义5、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6、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7、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8、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第9、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10、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A.科学性与革命性B.实践性C.发展性D.人民性三、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大学期末马原考试题库
大学期末马原考试题库大学期末马原考试题库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A.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B.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共产主义C.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D.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国际主义2.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的第一部著作是:A. 《共产党宣言》B. 《资本论》C. 《德意志意识形态》D. 《哲学的贫困》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A. 辩证唯物主义B. 历史唯物主义C. 自然辩证法D. 社会辩证法4.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A.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C. 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D. 阶级斗争5.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A. 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C.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D. 资本主义经济的自我调节机制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包括: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俄国民粹主义7.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以下哪些问题?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B. 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C.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调节D. 资本主义经济的自我消亡8.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目的是:A. 消灭私有制B. 实现共同富裕C. 建立无阶级社会D.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9.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A. 地理环境B. 人口因素C. 经济基础D. 政治制度10.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A.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 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C. 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D. 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2. 马克思是如何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13. 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任务是:A. 批判反动的哲学体系B. 提供党和人民的思想武器C. 了解自然和社会的本质D. 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答案:B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A. 革命性B. 实践性C. 科学性D. 主观性答案:B3.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以什么为核心?A. 实践B. 理论C. 无产阶级D. 党的建设答案:A4.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几个重要阶段?A. 三个阶段B. 四个阶段C. 五个阶段D. 六个阶段答案:B5.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观点是:A. 实践决定意识B. 意识决定实践C. 实践和意识相互作用D. 实践与意识无关答案:A二、简答题1.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它对社会发展有什么指导作用?答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它指出,生产力的发展逐渐与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引发社会变革的动力。
这一矛盾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它与传统历史观的区别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观点是: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阶级斗争是驱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在规律。
与传统历史观相比,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更加强调社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刻揭示了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论述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强调实践在人类认识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请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论述。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历史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
例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决定意识",指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感知和理解客观世界,并在实践中不断改变和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另外,马克思主义强调的革命实践也是实践观的体现。
马原期末考试样题2
6.社会生产过程的决定性环节是()。
A 生产B 分配C 交换D 消费7.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抽象的各阶级适用的政治经济学,根本原因在于( )。
A 经济发展过程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B 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D研究对象直接涉及不同阶级的利益17.货币的本质是( )。
A 商品交换的媒介B 特殊等价物C 一般等价物D 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18.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 )。
A 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B 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C 流动手段和世界货币D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19.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是()。
A 价值尺度B 利润C 成本D价格33.资本主义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形成( )。
A 超额剩余价值B 超额利润C 平均利润D 商业利润3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
A 劳动力成为商品B 货币能带来剩余价值C 出现资本家和工人D 劳动者一无所有35.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D 是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36.工资的本质是()。
A 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 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D工人剩余劳动的报酬37.利润率反映了()。
A 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B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C 预付资本价值的增殖程度D 可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51.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
A 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B 价值增殖中作用的不同C 物质存在形式不同D 运动速度不同52.生产资料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A 设备B 燃料C 原料D 辅助材料74.作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 分配关系B 消费关系C 生产关系D 交换关系75.支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的规律()。
A 价值规律B 社会基本经济规律C 剩余价值规律D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76.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是指该社会()。
大学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
大学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1.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A. 独立建构的理论体系B. 借鉴其他学派理论的结晶C. 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D. 一种非实践的思想正确答案:A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
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C. 科学实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D. 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正确答案:A3.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
A. 上层建筑B. 文化传统C. 政治体制D. 社会意识形态正确答案:A4.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是()。
A. 价值创造问题B. 生产关系问题C. 分配问题D. 民主问题正确答案:B5. 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最高追求是()。
A. 个人自由解放B. 阶级斗争消亡C. 劳动人民当家作主D. 社会主义建设正确答案:C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0分)1.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答案: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价值,超过其必要劳动时间的那部分价值。
2. 无产阶级()答案:指社会生产中不占有生产资料,只能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阶级。
3. 社会意识形态()答案:指社会上反映社会存在和人们实际生活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等。
4. 科学社会主义()答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实践相结合的科学体系。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答案:指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共产党吸收、创新和发展,适应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的过程。
第三部分:论述题(共20分)请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阶段为什么会导致社会主义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阶段会导致社会主义的兴起,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劳动力的特殊化和剥削程度逐渐加深,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化。
资本家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斗争加剧,劳动者对剥削现象的认识逐渐清醒,开始要求争取自己的权益和解放,这为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兴起提供了条件。
马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大题
马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大题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请简要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
•唯物论强调物质的首位,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人类的思维、认识和社会意识都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辩证法强调辩证思维方法,强调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和思维方式。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对立面和矛盾,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就是矛盾斗争的结果。
•辩证法强调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由量变引起质变,从而形成新的事物。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无穷尽的运动发展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3. 什么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有哪些?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理论。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等意识形态上的东西。
•转型理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如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革命理论:社会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实现的,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是通过推翻旧的社会形态来实现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之处包括:•人的本质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人类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和修养有相似之处。
•社会公平与正义观念:马克思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类似的价值观。
•对自然的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指导性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和原则。
(完整word版)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范文(word文档良心出品)
甘肃政法学院2007 2008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A 卷)答题卡(注意:请将1-3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复查人题号 ——一------ k——三四五分数123453. 经济基础:4. 人民群众: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四、简述(共20分)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8分)2 .简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4分) 3.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 (4分) 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4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得分评卷人 得分评卷人2.实践: 三、名词解释(共20分)1.物质:核分人得分评卷人、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30分)、多项选择侮题2分,共10分)得分评卷人五、论述(20分)1、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15分)2、试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0分)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 ( ) B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D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8. A C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杲相同I 血只是强调的方宵不同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j'A 两种规点是B D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C 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B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D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10.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C 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1.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A 直接认识 B 全面认识)。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2018-2019
2018-2019(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题型)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物质: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度:度是质和量的统一的范畴,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相互渗透的倾向。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二、辨析题(每题5分,共15分)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答:错误。
思维与存在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对思维和存在的不同回区分出的两个哲学派别。
2、有用就是真理。
答:错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因而它是“有用”的。
但“有用”的却不一定都是真理。
因为人的价值观不同,人们的价值评价标准,即“有用”的标准是不同的。
“有用的就是真理”的观点是以主观需要为唯一评价标准,否定了真理的客观评价标准。
因此,题中观点是片面的。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因生产不足而造成的危机。
答:错误。
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典型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会扩张生产能力,引起生产高涨,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奠定物质基础。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1.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
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就是矛盾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
二是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和差异。
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第一,不要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仅仅归结为社会领域的斗争,甚至只看成敌我之间的对抗和冲突。
第二,有矛盾就有斗争。
第三,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个从差异、对立到矛盾解决的过程。
差异就是矛盾,就包含着斗争。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对立双方既同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性,只讲同一性不讲斗争性,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性。
我们必须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好矛盾转化工作。
2..1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从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也称基本原理)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2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正文]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一门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它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下面是一份关于马原的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A. 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B. 一种决定论的经济学理论C. 一种政治学理论D. 一种历史学理论答案:A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是A. 阶级斗争B. 唯物史观C. 社会主义建设D. 人的全面发展答案:B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是A. 劳动人民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B. 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矛盾C. 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D. 人的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答案:A4. 以下哪个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A.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B. 国家社会主义理论C. 民主社会主义理论D. 政治社会主义理论答案:A5.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发展观的最重要贡献是A. 探讨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B. 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观C. 阐述了科学与民主的辩证关系D. 强调了科学与道德的统一答案:B二、简答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具有实践性、历史性、辩证性和革命性的特点。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历史的发展过程,认为人类社会是历史的产物,任何理论都要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来得出结论。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的决定性,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的特点,它追求社会的彻底变革,提倡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对待社会问题的方法,通过对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矛盾的剖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刻认识当代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期末考试马原两道论述题
马原期末考试:论述题及答案哲学部分:(全在第一章,5选1)1、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变革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与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的按客观规律办事情;既要实事求是,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把各项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2、试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两个基本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唯物辩证法总特征:即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首先,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观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例如(适当举例P45...);其次,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在社会领域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是不可战胜的。
发展观的原理要求对现实生活的基本态度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
例如(适当举例...)3、试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4、试述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第一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请解释它的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认识实践。
认识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把握。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
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认识通过实践得到验证和发展。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揭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特点和规律,对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题2.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什么?简要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答: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它认为社会的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并且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社会形态的更替。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社会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组成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经济基础的变革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运动规律。
•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形态的更替所决定的,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社会矛盾的激化和革命的爆发所引起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的革命性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对于分析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题3.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是什么?简要阐述人的全面发展观的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是一种关于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理论,它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和最终价值。
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个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物质、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
•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自由的条件下,人才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和能力。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现代社会为基础的,只有在现代社会的条件下,人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个性。
(完整版)马原2017模拟试题及其答案
中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考试试题(课程名称须与教学任务书相同)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试题类别命题期望值75拟题日期拟题教师课程编号教师编号教学院长系主任课程结束时间印刷份数使用班级备注:(1)试题要求按指定规格计算机打印,并将其电子稿于课程结束前20天交评估与考试中心命题科。
(2)试题类别指A卷或B卷。
(3)试题印制手续由院教务科统一到评估与考试中心命题科办理。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末考试试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共20题,每题1分,共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对立统一的观点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C.实践第一的观点D.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3.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4.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8.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这个标准是( )A.绝对确定的 B.不确定的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9.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0.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1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12.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13.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职能B.国际垄断资本掌握经济生活C.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D.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15.金融资本是由(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16.两极终结的标志是( )A.东欧剧变B.苏联解体C.第三世界的崛起D.中国的强大17.自然经济以( )A.交换为生产目的B.满足社会需要为生产目的C.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D.社会化大生产为生产目的18.价值规律是( )A.一切社会共有的基本经济规律B.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基本经济规律C.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基本经济规律D.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19. 个别资本家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是( )A 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D.年剩余价值20.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A.经验主义B.先验论C.相对主义D.教条主义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画饼不能充饥2.“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3.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4.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5.垄断形成的原因( )A.生产高度集中的必然产物B.资本高度集中必然引起垄断C.少数大企业为避免两败俱伤D.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少数大资本走向垄断三、分析题(共4题,每题7分,共28分)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如何正确认识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生产?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4、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四、材料分析题(共2题,每题11分,共22分)1.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免费
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免费一、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着重揭示的是()。
A. 社会不公正B. 社会问题C. 社会变革的规律D. 社会发展趋势答案:C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
A. 辩证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实证主义D. 经验主义答案:A3. 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最本质的问题是()。
A. 人的解放B. 社会制度C. 阶级斗争D. 人的本质答案:B4.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根本的任务是()。
A. 维护自身利益B. 改造社会C. 经济发展D. 维护国家利益答案:B5.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的作者是()。
A. 列宁B. 马克思C. 恩格斯D. 斯大林答案:B二、判断题1. 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种教条主义思想。
()答案:错误2.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答案:正确3.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解放靠个人努力即可实现。
()答案:错误4.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
()答案:正确5.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成不变的,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发展和创新。
()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请解释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答案: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其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点:- 对立统一: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矛盾构成的。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统一解决的。
- 质量互变:事物的性质是通过数量的积累逐渐发生变化的。
质量变化的规律是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
- 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旧事物而创造新事物的过程。
新事物包含旧事物的一部分,并且对旧事物进行否定和超越。
2.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是怎样的?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的核心特征是消灭剥削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需要通过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发展来逐步消灭剥削,并使所有人平等享受社会财富。
社会主义社会还强调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2023马原期末考试题库
2023马原期末考试题库第一部分: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 A. 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 C. 辩证法D. 实证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 A. 人类解放 B. 社会主义建设 C. 阶级斗争 D. 发展生产力3.生产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是() A. 首要地位 B. 次要地位 C. 平等地位 D. 无关紧要4.“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观点属于() A. 唯物主义观点 B. 唯心主义观点 C. 辩证法观点 D. 实证主义观点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运动 B. 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模式 C. 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 D. 宏观经济调控的方法6.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强调() A.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真理只能通过理性思考获得 C. 实践和理论是相互独立的 D. 理论可以脱离实践而存在7.中国共产党的党的最高理论和指导方针是() A. 马克思列宁主义 B. 毛泽东思想 C. 邓小平理论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8.马克思主义批判的对象是() A. 形而上学观点 B. 实证主义观点 C. 辩证法观点 D. 社会科学观点9.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 A. 统一的整体 B. 左右矛盾的 C. 超越现实的 D. 可量化的10.“自由的完全实现是唯一能够使每个人自由”的观点属于() A. 唯物主义观点 B. 唯心主义观点 C. 辩证法观点 D. 实证主义观点第二部分:简答题1.请简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2.解释生产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4.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和实践的作用是什么?5.请简述中国共产党的党的最高理论和指导方针。
第三部分:论述题1.阐述马克思主义批判的对象和批判的方法。
2.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社会意识的关系?3.“自由的完全实现是唯一能够使每个人自由”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以上为2023年马原期末考试题库的一部分。
马原期末实践教学成果(3篇)
第1篇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下简称“马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为了更好地实现马原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开展了期末实践教学活动。
以下是本次实践教学的成果总结。
二、实践教学活动概述本次马原期末实践教学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实践实施和总结评价。
1. 前期准备(1)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根据马原课程的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实践教学方案,明确了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和评价标准。
(2)组建实践团队:选拔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同学组成实践团队,负责实践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
(3)开展培训:对实践团队成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组织协调能力和实践技能。
2. 实践实施(1)开展主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进行马原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农村、企业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现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4)撰写实践报告:要求学生结合实践活动,撰写实践报告,总结实践经验和收获。
3. 总结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表现和收获,进行自我评价。
(2)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报告、实践表现和自我评价,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
(3)团队评价:实践团队成员互相评价,总结实践活动的优点和不足。
三、实践教学成果1. 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本次实践教学活动,学生深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了“四个自信”,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
2.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了实践能力。
3.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了解了社会现实,拓宽了视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期末1.0 经济全球化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1)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私有制范围内不断进行调整,出现了资本占有社会化的趋势。
(3)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形式趋于完善。
(4)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推行了一系列社会改良的措施,使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相对缓和。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1)经济全球化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2)经济全球化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
(3)当代经济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和段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跨国公司的发展。
(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我国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的原因:(1)大规模生产建设需要巨额投资和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发生了矛盾。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
(3)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生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
(4)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五种:(1)是我国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是我国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3)是我国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4)是宏观调节。
(4)是微观规制:反托拉斯法公共事业规制社会经济规制。
垄断资本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1)保段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意义):(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2)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
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1)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2)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其表现是:(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资本主义制度在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发经济危机。
(3)资本家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生产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2)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3)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垄断产生的原因:(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2)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3)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3)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导致收入两极分化、阻碍技术的进步。
自由竞争的主要特征:(1)竞争的主体是以分散的,生产经营规模不大的单个资本构成的个人业主为主。
(2)各个竞争主体之间的关系与自由竞争为基础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以在生产部门之间自由转移,除了土地所有权外,没有人为的和自然垄断障碍。
(3)竞争的主要手段是改进技术,扩大规模以降低成本,增大利润。
(4)社会经济运行中,主要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资产阶级国家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经济活动。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货币具有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3)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取决于价值创造。
现实生活中,价值分配主要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
劳动力成为商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1)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
(2)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及价值增值过程。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社会生产可划分为两大部类:有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资本周转的时间、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构成。
我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剩余价值一定,则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间内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计时工资、计件工资你们转化为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有两个: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1)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2)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3)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4)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了矛盾。
(2)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生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3)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个社会形态。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剥削社会。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
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私有制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2)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私有商品经济条件下,私有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通过商品的运动、价值的运动、货币的运动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简述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商品的二因):(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
(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4)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价值,因而就不能成为商品。
(5)价值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
总之,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6)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的,二者不能同时兼得。
整体生产者出卖商品获得了商品价值,而失去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者购买商品,失去了商品的价值而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所以商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无法同时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社会存在主要包括:(1)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2)人口因素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3)组织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时候,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时候,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现实意义:(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这一矛盾运动遵循的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这一关系,要求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合的部分。
使之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合,从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是社会主义改革及中国进行改革的哲学依据,改革就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史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