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题
马原复习题-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认识论是研究:()A.世界是什么的学说B.世界是怎样的学说C.人的心理活动的理论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3、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的是:()A.费尔巴哈哲学B.黑格尔哲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D.康德哲学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B.直观的反映论C.经验论D.先验论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涵义的是:()A.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B.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C.客体是外部自然界D.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最好地说明:()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8、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表明:()A.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B.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C.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B.直观与反思的关系C.实践与反映的关系D.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10、“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D.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11、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B.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12、下列命题中属于唯物主义反映论观点的是:()A.自然科学是人的主观智慧所构造出来的知识体系B.认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C.一切知识都是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D.圣人是生而知之的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A.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C.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14、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15、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是:()A.目的性B.计划性C.创造性D.摹写性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17、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A.可知论B.唯物论C.辩证法D.唯心论18、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19、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得广泛和深刻。
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得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得活动机制瞧,实践就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得中介发生相互作用得过程B、道德行为与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得主体就是( 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与认识活动得人C、人D、人得意识3、实践得客体就是( D )A、绝对精神得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得意识得创造物D、实践与认识活动所指向得对象4、实践得中介就是( A )A、各种形式得工具、手段及其运用得程序与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与发展有联系得各种要素得总与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得总与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得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得价值关系就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得物质欲望与要求B、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得改造与变革得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得有用性与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得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得发展C、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D、科学进步就是实践得目得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得最好办法就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得关系瞧,这句话对我们得启示就是( C )A、认识总就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与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得)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得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得品格D、实践与认识就是合一得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得区别就是( C )A、感性认识就是可靠得,理性认识就是不可靠得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就是对现象得认识,理性认识就是对本质得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真理与谬误得对立,只就是在非常有限得范围内才有意义”就是( B )A、形而上学得观点B、唯物辩证法得观点C、诡辩论得观点D、相对主义得观点10、真理与谬误之间得相互关系就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就是绝对对立得B、没有相互转化得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原习题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对客观的能动反映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本质上是()A.反映论B.唯理论C.经验论D.先验论3.两条跟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D.能动反映论和被动反映论的对立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5.在认识问题上坚持反映论的原则()A.是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B.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6.“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是()A.经验论B.唯物论C.不可知论D.反映论7.“生而知之”的哲学观点属于()A.可知论B.先验论C.不可知论D.唯物主义认识论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是否承认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D.是否成人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9.“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属于()A.唯物主义反映论B.唯心主义先验论C.不可知论D.形而上学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实践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1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单纯的精神活动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C.日常的活动D.利己主义的活动12.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A.社会实践B.科学理论C.唯物主义D.客观事物13.实践是人的来源,这个观点告诉我们()A.获得知识只能“事必躬亲”B.一切真知归根结底来自直接经验C.无需学习间接经验D.一个人的知识大量来自直接经验14.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认识的归宿15.“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16.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从跟本上说这是由()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1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18.陆游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说明()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9.实践认识的来源表明()A.只有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来自实践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20.一切真知都来源于()A.间接经验B.社会实践C.人的意识D.客观事物21.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A.只是对事物外部关系的反映B.是生动具体的C.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D.是人的感官自生的22.认识的主体和客观最基本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C.相互依存关系D.相互作用关系2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理性认识是真实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自日常生活,理性认识来自科学实验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D.感性认识来源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B.经验论C.先验论D.不可知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B.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4.实践的主体是()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5.实践的客体是()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6.实践的中介是()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7.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8.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
”这表明()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9.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
这说明()?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10.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工具的改进发达D.人类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11.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物质手段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12.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
马原第二章试题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A.实践的观点B.唯物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一切旧哲学认识论的根本区别点是(D )A.坚持反映论B.把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论之中C.在认识论中贯彻唯物主义观点D.把科学实践观作为认识论的基础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C )A.先验论B.经验论C. 能动的反映论D.不可知论4.实践和认识主体是指(C )A.事物的主要构成部分B.认识对象的主要方面C.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D.人的主观精神世界5.实践和认识的客体是指( D )A.一切客观事物B.自然界C. 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D. 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D )A.只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只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C.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D.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D )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D. 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8.“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这种观点属于( D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9.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C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1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到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表明:(A )A.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成“为我之物”B.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11.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 A )A.内部联系的、全体的、本质的反映B.外部联系的,片面的反映C.生动的、具体的、外部形象的反映D.现象的直观的反映12.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C )A.对感觉的综合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1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D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践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14.“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A )A.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B.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15.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A )A.认识论中的辩证法B. 认识论中的唯物论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 C )A.客观物质世界B.主观辩证思维C.社会实践D.社会存在17.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违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 A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B.类似诡辩论的错误C.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D.类似先验论的错误18.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A )A.教条主义B.诡辩论C.经验论D.二元论19.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页眉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二、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一观点属于( C )院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可知论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4.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B)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6.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B )A反映论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D)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9.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10.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说明( D )院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1.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马原题库第二章

第二章真理的相对性。
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真理的绝对性。
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一、单项选择题16、“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B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22、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强调( C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27、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B )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31、对事物用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是( C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旧唯物主义包括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或者把实践理解为人类消极适应环境的动物式的本能活动,看不到实践的能动性;或者把实践活动狭隘地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活动.3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C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存在局限-相对性34、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 B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C.否认物质的决定性D.夸大物质的决定性35、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 A )A.真理变成现实B.谬误转化为真理C.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D.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同时又能把正确的理论直接变成现实37、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 A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38、毛泽东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调查研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看花,一种是下马看花、走马看花,不深入,还必须用第二种方法,就是下马看花,过细看花,分析一朵花、毛泽东强调“下马看花”的实际意义在于( D )A、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要有先进理论的指导B、运用多种综合方法分析调查研究的材料C、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适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D、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实际,才能找出规律4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马原第二章 习题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4.实践的中介是( 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0.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原复习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 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3.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这句话说明()A. 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 实践标准并不可靠C. 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D. 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4.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 )。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5.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共同点是()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关系B.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D 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6.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A.具有客观性B.具有能动性C.具有历史局限性D.具有社会性7.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9.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C.真理是客观的。
马原第二章题

马原第二章题(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0题)1、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C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C.唯心主义承认的观点D.只是辨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DA.每个人必须事事实践才能有认识B.只要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4、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BA.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B.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C.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D.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CA.是否被大多数人拥护B.是否被社会普遍承认C.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一致D.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A.反映的观点B.客观存在性的观点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摹写D.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8、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B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B.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C.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D.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9、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指:AA.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地创造C.自由意志为所欲为D.完全摆脱了必然10、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BA.抽象的不变的统一B.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绝对的永恒的统一D.相对的暂时的统一二、多项选择题(多项5题)1、实践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它们是指:A DA.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B.实践具有观念的形式C.实践具有理论的特性D.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E.实践是一切生命物质的存在形式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一说法:A D EA.是指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是唯心主义的C.是庸俗唯物主义的D.是辩证唯物主义的E.是对意识来源的一种正确解释3、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A B C D E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C.认识本身的复杂性D.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E.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它:A B C EA.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具有普遍性C.具有直接现实性D.能检验某一认识是否有用E.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5、以下论断正确反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有:B D EA.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B.幻想是极可贵的品质C.意志决定一切D.顿然醒悟,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症结E.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畏劳苦坚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三、辨析题:(10题)1、只有直接经验才是重要的,间接经验没什么用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页眉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B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D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B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B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B)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D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D)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 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B )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D)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 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C)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D)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C)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D)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 )C.先验论 ( )D.不可知论 (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 (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C.科学实验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 4 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1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 ( )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 )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 (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 (?)6.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 )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 )7.“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认识 (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 )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知识点及练习题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重要知识点1.科学实践观及其意义2.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3.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5.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6.认识论与思想路线7.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练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A.认识B.探索C.创造D.实践2.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是()A.认识B.发明C.创新D.实践3.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著作是()A.《自然辩证法》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D.《共产党宣言》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主体创造客体的活动B.作为主体的人的日常活动C.主体适应客观环境的活动D.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的这段话是指()A.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段话的意思是()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
”这段话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8.在认识的本质上,存在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和直观的反映论的对立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关于认识本质问题上的()A.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路线B.形而上学直观反映论的认识路线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路线D.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路线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是()A.感性认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理性认识来源于理性思维B.感性认识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是错误的C.感性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理性认识来源于人的主观思维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11.习近平指出:“如果我们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尝试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
马原第二章客观题(答案在最后)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认识论是研究()A.世界是什么的哲学学说B.世界怎么样的哲学学说C.人的心理活动的哲学理论D.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哲学理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观点B.实践观点C.辩证法观点D.过程观点3、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的是()A.费尔巴哈哲学B.黑格尔哲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D.康德哲学4、认识的本质是()A.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天赋的D.主观自生的5、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人们适应外部环境的本能活动B.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C.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D.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6、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物质生产实践B.社会政治实践C.科学文化实践D.社会交往活动7、“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腊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已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这句话突出地说明了实践具有()A.直接现实性B.自觉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客观实在性8、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实践客体涵义的是()A.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B.实践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C.外部自然界D.是客观存在的事物9、“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最好地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0、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表明:()A.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B.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C.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1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B.直观与反思的关系C.实践与反映的关系D.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对立13、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B.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C.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D.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14、下列命题中属于唯物主义反映论观点的是()A.自然科学是人的主观智慧所构造出来的知识体系B.认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C.一切知识都是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D.圣人是生而知之的15、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A.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C.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16、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是()A.目的性B.计划性C.创造性D.摹写性1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18、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
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4.实践的中介是( 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0.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原试题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与动物界的最根本的区别是( )A.人类有意识,动物无意识B.人类有群体组织,动物无群体组织C.人类有宗教信仰,动物无宗教信仰D.人类会制造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动物则不会2、人口因素可以(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3、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5、下列各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有(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D.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这句话说的是(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B.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动机的影响C.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D.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7、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C.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8、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9、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 )A.政治路线B.组织路线C.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D.思想路线10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个人对社会所作奉献的多少B.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C.个人知识才能的多少D.个人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11、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12.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A.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本形式B.它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C.它是一种人们不能选择的即得的物质力量 D.它的客体就是客观自然界13.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上()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4.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 B.人们在生产中的互助合作C.生产资料公有制 D.按劳分配15.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由于()A.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B.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C.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D.社会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统一16.阶级产生的根源是()A.原始氏族之间战争和相互掠夺的结果 B.原始公社内部产品分配不均的结果C.出现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 D.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17.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A管理社会各项事业的机关B、维护社会秩序安定的机构C、统治阶段压迫被统治阶段的工具D保障本国人民利益不受外敌侵犯的组织18.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19.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A、社会形态更替的一种形式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D、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的重新分配20.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由两在部分构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含答案)

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A、矛盾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联系的观点D、发展的观点2、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A、旅游B、社会政治实践C、物质生产实践D、科学文化实践3、实践主体与客体最基本的关系是 ( )A、认识关系B、价值关系C、实践关系D、审美关系4、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活动的目的和归宿是( )A、统一思想B、解放思想C、实践D、实事求是5、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照镜式的反应B、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先天就有的D、主体对客体的反映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A、先验论B、机械反映论C、能动反映论D、不可知论7、人的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是( )A、知觉B、概念C、感觉D、表象8、在认识的基本形式中,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是()A、知觉B、概念C、感觉D、表象二、判断题1、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
2、有用就是真理。
3、真理就是事物本身及其发展规律。
4、真理都具有客观性。
三、简答题1、简述实践的基本特征。
2、简述认识的基本规律。
3、简述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主要条件。
四、案例分析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4页)请回答:(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问题?(2)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五、论述题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联系实际说明当代大学生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中国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作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把握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避免导致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有何帮助?3、为什么说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 )C.先验论 ( )D.不可知论 (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 (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C.科学实验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 4 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1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 ( )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 )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 (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 (?)6.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 )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 )7.“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认识 (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 )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1
美国有一种连锁店,叫“塞问一来问”,是一种日用品商店,它经营的基本理念是以方便换利润。它就开在居民区里,早上7点开门、晚上11点才关门,所以叫“塞问一来问”。
店里的日用百货一应俱全,服务也非常周到,但是它的价钱比商业区里稍贵一点,这种连锁店在美国非常红火,利润很高。
材料2
台湾的一个老板于是把这一连锁店引进了,也开在台湾的居民区里,经营的方式和美国的一模一样,可是三年下来,生意却越做越淡,并且亏的一塌糊涂。经营的失败,迫使老板和大大小小的经理们反思:为什么在美国行、在台湾就不行?他们下决心一定要把原因搞清楚。
(3)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唯物论’和‘经验论’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他全面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指出了“唯理论”就重视理性认识、“经验论”就重视感性认识而言,“各有片面的真理”,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即它们都分别片面强调理性认识或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重要性,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5、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案要点】
(正确)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
感性认识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解决本质问题。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有其合理性。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A.是否被大多数人拥护
B.是否被社会普遍承认
C.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一致
D.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
A.反映的观点
B.客观存在性的观点
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
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摹写
真理是有用的,即真理是有价值的,这是正确的。真理的有用性主要表现在:真理能指导人们的实践,使实践获得成功,取得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效成果。但“有用即真理”则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它是实用主义哲学在真理问题上的主要表现。其错误主要是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把真理当成可以根据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东西。在阶级社会的条件下,有用与否在不同的阶级和集团那里是完全不同的,这样一来,真理还有什么客观性可言呢?其次,真理的唯一规定性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相符合与一致,这跟真理是否有用无关。因此,真理是有用的,但有用未必就是真理。
这是因为:
生产实践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决定性的因素。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试验实践,都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生产实践为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试验实践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而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
9、真理必有用,有用即真理。
【答案要点】
(错误)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斯宾诺莎认为,知识有三种:意见,由传闻和泛泛经验而来;理性知识,由共同概念推理而来;直观知识,由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本质得来。他说:“第一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种和第三种知识必然是真知识”,“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斯宾诺莎《伦理学》
【答案要点】
(错误)
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这种不确定性不是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作为实践的标准只有一个,
不以个人或阶级为转移。
造成实践标准不确定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一切实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都有局限性,这样每次实践检验出的认识的真理性也只能是历史的、具体的,具有近似的性质。这就是说,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
【答案要点】
(错误)
这是对实践的一种错误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人类的世界活动同动物的活动是根本不同的。动物的活动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本能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这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肯定实践对于人的认识的基础和决定性的作用。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的思维或精神活动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但实践本身不是精神活动,也不能直接去把握事物的本质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10题)
1、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C
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C.唯心主义承认的观点
D.只是辨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D
A.每个人必须事事实践才能有认识
B.只要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知识或认识从根本说来源于实践,但不能说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这里有一个如何正确认识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问题。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但人们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一个人的多数知识来自于间接经验。在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同时,又必须重视学习间接经验用于指导实践。必须把学习间接经验同直接实践结合起来。
10、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B
A.抽象的不变的统一
B.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绝对的永恒的统一
D.相对的暂时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多项5题)
1、实践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它们是指:A D
A.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B.实践具有观念的形式
C.实践具有理论的特性
D.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于是老板决定把连锁店从居民区里搬出来,开到车站边上去、开到学校边上去、开到十字路口、三岔路口去,为来来往往的游客服务,为学生们服务。台湾的游客很多,学生也很多,而他们买东西图的就是一个方便,而价钱贵一点、便宜一点,他们是不太在乎的。结果,连锁店的生意越来越兴旺,利润不断增长。
A.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
B.幻想是极可贵的品质
C.意志决定一切
D.顿然醒悟,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症结
E.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畏劳苦坚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三、辨析题:(10题)
1、只有直接经验才是重要的,间接经验没什么用处。
【答案要点】
(错误)
这是把知识的来源和获得知识的途径混为一谈,把学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对立起来。
【答案要点】
(正确)
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4、实践是把握事物本质的精神活动。
E.实践是一切生命物质的存在形式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一说法:A D E
A.是指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是唯心主义的
C.是庸俗唯物主义的
D.是辩证唯物主义的
E.是对意识来源的一种正确解释
3、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A B C D E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4、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B
A.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B.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C.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C
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C.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D.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E.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它:A B C E
A.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B.具有普遍性
C.具有直接现实性
D.能检验某一认识是否有用
E.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5、以下论断正确反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有:B D E
6、客观真理主要是指真理的产生是不依人意的。
【答案要点】
(正确)
客观真理也叫真理的客观性,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来源于人的主观思想之外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是指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7、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2、任何认识都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答案要点】
(正确)
任何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都具有指导作用。但是,由于认识的性质不同,其指导作用的结果也不同。
其中,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成功。
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招致失败。
3、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之一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发展性质。(正确)
摘自贝克来《人类知识原理》
材料3
毛泽东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物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辨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请回答:
(1)材料1中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
材料3
经过调查,他们发现台湾的情况和美国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的商业区离居民区很远,开车也要好半天,台湾的商业区离居民区很近,走路只要几分钟;美国的家庭主妇比较图方便,不在乎一毛、两毛的,而台湾的家庭主妇很在乎一毛、两毛钱,宁可多走路,也不愿花那冤枉钱,因此,想挣她们的钱是很难的。但是通过调查,他们也发现,来来往往的游客和步履匆匆的学生们却很适合他们的经营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