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习题2015版第二章习题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B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D )A本质认识B深刻认识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11)xx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B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B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B)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D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D)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B )A反映论B可知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先验论(20)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D)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C)A认识与实践B真理与谬误C真理与价值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B法官审理案件C农民播种小麦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D)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C)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D)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选题1.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B.相互依存的关系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答案:A解析: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有: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2 .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归纳.综合D. 识记.联想.假说答案:B解析: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3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答案:D解析: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反之亦然。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的,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4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D.在实际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答案:B解析: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5.辩证唯物之一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被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D.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答案:B解析:唯物辩证主义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说明()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B.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直接经验C.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要用实践去检验和发展D.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可靠知识的答案:C解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取知识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得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得活动机制瞧,实践就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得中介发生相互作用得过程B、道德行为与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得主体就是( 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与认识活动得人C、人D、人得意识3、实践得客体就是( D )A、绝对精神得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得意识得创造物D、实践与认识活动所指向得对象4、实践得中介就是( A )A、各种形式得工具、手段及其运用得程序与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与发展有联系得各种要素得总与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得总与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得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得价值关系就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得物质欲望与要求B、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得改造与变革得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得有用性与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得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得发展C、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D、科学进步就是实践得目得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得最好办法就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得关系瞧,这句话对我们得启示就是( C )A、认识总就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与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得)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得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得品格D、实践与认识就是合一得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得区别就是( C )A、感性认识就是可靠得,理性认识就是不可靠得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就是对现象得认识,理性认识就是对本质得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真理与谬误得对立,只就是在非常有限得范围内才有意义”就是( B )A、形而上学得观点B、唯物辩证法得观点C、诡辩论得观点D、相对主义得观点10、真理与谬误之间得相互关系就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就是绝对对立得B、没有相互转化得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1)科学的实践观①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a.实践主体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
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b.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客体有不同的类型:第一,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看,可划分为天然客体与人工客体;第二,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第三,从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
c.实践中介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主体和客体依靠中介系统相互作用。
②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a.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b.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c.认识过程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d.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
③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a.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2015版马原第二章习题讲解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在强调( C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4.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反映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7.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8.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地质队员探矿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B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11.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这种反映形式属于(B)A感觉 B知觉C表象 D概念1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马原 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马原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最后得分:100 分做题时长:39分57秒测验时间: 2018-09-09 09:58:42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叫做()。
A、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C、地理环境D、人口因素【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参见教材P124。
2、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准备性因素【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这是以物质实体形式相对独立存在的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参见教材P128。
3、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准备性因素【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参见教材P129。
4、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指()。
A、教育B、决策C、自然科学D、劳动资料【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参见教材P129。
5、下列不属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划分出的社会形态的是()。
A、原始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D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人类历史上有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依次占统治地位,因而人类历史就相应地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
参见教材P135。
6、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社会基本矛盾B、阶级斗争C、技术革命D、社会改革【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015考研政治马原练习题及答案(二)
2015考研政治马原练习题及答案(二)考研政治频道为大家提供2015考研政治马原练习题及答案(二),大家赶紧测试一下吧!2015考研政治马原练习题及答案(二)2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22.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A.选择论B.反映论C.建构论D.创造论23.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C.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D.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对认识的作用24.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A.非理性因素是人的重要认识能力B.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C.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D.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5.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上的辩证法。
对真理相对性的正确理解: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可以是真理C.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很多种的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26.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有条件的,谬误是无条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27.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在哲学的各个领域都曾受到过致命的批判和打击,唯独在历史观方面一直处于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的创立最终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中驱逐出去,其根本的原因是唯物史观承认:A.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D.社会历史规律是可知的28.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A.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9.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这一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说明:A.国家的社会法律制度、民族精神都根源于地理环境的本性B.人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因素决定着社会法律制度的形成C.地理环境影响并作用于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D.地理环境既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30.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第二章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参考答案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指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强调认识的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首先是改造被改造之间的关系,在改造和被改造的过程中,客体逐步主体化,从而客体被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也就是主体获得新的认识。
由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决定认识。
所谓实践第一,理由就在这里。
2、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参考答案真理是客观的,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也就是说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马原习题2015版第二章习题-(2)
第六章 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A )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2. 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 B )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坚持党的领导C ) D. D. B. D. B. 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改良的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 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列宁 D.4.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A. 马克思B. 恩格斯C. 5. 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A.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 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 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6. 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B ) A. 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 19 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 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7.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D ) A.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 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 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8. 列宁说, “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
”这就是 说,( B ) A. 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生和取得胜利 B. 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C. 只能靠经济力量去实现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资本主义内部自发产生 9.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 D )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 B. 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 C.实践 D. 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10.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A.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 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C. 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D.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11. 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辨析题1、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
错误。
(1)获得感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真正任务。
认识由实践开始,先形成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认识过程不可缺少的第一阶段,并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但它不深刻、也不全面,更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因此,获得感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真正任务。
(2)人的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
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将理性认识运用于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去,现实地改造客观世界。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误。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2)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错误。
①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它包含主观精神,但不是纯主观精神,因此主体不等于主观。
②客体是指进入主体活动范围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客体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个世界,因此,客体也不等于客观。
二、论述题1、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辩证统一。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党的思想路线是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和原理,结合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实际,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完善起来的。
另一方面,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
马原第二章习题
2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实践的客体是自在自然自然界客观世界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活动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宋代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强调的是读书不能获得真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陆游的诗句反映了正确的认识来自于实践即“躬行”。
A本身错误,CD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4恩格斯说:“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决对的。
”这表明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真正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永恒的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是对相对性的否定和超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有原则的界限真理包含绝对性,是不可被超越的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部,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但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承认绝对性并不否定相对性,BCD的说法均否定真理的相对性,因而是错误的。
5“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这句话是孔子在知行观方面的典型观点,强调“行”(实践)在检验“言”(认识)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6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必然和偶然的统一抽象的不变的统一本质和现象的统一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过程,当然有必然和偶然、本质和现象的问题,但不能仅仅归结为这些问题,符合题意的是D。
7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这说明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人们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了认识去实践这种理论没有意义的原因在于“束之高阁,并不实行”。
马原知识题2015年度版第二章知识题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2015版)一、单项选择题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A、物质生产方式B、自然地理环境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3、社会革命根源于(D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税化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5、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C )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的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D )A. 劳动者的素质B. 科学技术C. 生产管理D. 生产工具7、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D )A. 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B. 产品的分配方式C.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8、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C)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 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9、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这个“总和”是指(B )A. 社会中现有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B.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总和C. 一定的生产力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D. 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总和10、上层建筑是推动还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取决于( A)A.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B. 它是否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合C. 它本身的各个部分是否协调D. 它是否与经济基础存在着矛盾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C)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13.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D):A. 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结果;B.产品分配的结果;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D. 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
马原课后习题答案(全)-2015版
马原(2015版修订版)课后题目录马原(2015版)课后题 (1)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3)二、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3)三、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4)四、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五、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5)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 (5)二、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5)三、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论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6)四、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7)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7)一、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7)二、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需要协调好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7)三、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 (7)四、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8)六、请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谈一谈你对坚持群众路线重要性的认识 (8)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9)一、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9)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9)三、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11)四、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取代劳动价值.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练习题一、单选题1.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符合的哲学原理是( C )。
A.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B.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C.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性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是指我们今天通常讲的(B)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社会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D.共产主义社会3.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是(D)A.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B.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社会主义社会4.人的“自由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社会状态是:(D)A.原始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5.“各尽所能, 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属于:(C)A. 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B. 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C.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 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6.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的是(A)A.马克思和恩格斯B.列宁C.斯大林D.毛泽东7、“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是(A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8、“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C )A、是矛盾的B、是两回事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9、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10、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D)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二、多选题1.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是( BCD)。
A.从总体上来看,它们属于两个独立的社会形态B.二者在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上有重大区别C.二者之间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D.从总体上看,它们是同属一个类型的社会形态2.共产主义社会经济上的特征主要是(ABCD)A.生产资料的单一社会公有制B.对社会经济的计划管理与调节C.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D.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财富充分涌流3.19世纪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指(ACD)A.英国的欧文B.英国的斯密C.法国的傅里叶D.法国的圣西门4.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CD)A.只能是暴力革命B.要采取和平方式C.从理论上说可以有暴力革命和非暴力革命两种D.暴力革命是迄今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主要的基本形式5 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ABCD)A.镇压一切反社会主义敌对势力的反抗与破坏,防止外敌侵略和颠覆B.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C.巩固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的公有制,领导与组织社会主义建设D.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社会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ABC )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7、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ACD)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8、下列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 BCD)A、实现了共同理想也就实现了远大理想B、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必经阶段C、实现远大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D、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是辩证统一的9、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因为(AD )A、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形态发展和交替的过程。
B、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无阶级社会向有阶级社会的过渡C、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产生阶级斗争D、社会主义社会经过长期发展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客观必然的历史进程10、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AB)A、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B、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C、资本主义是决不会万古长青的D、社会主义是决不会后退的三、简答题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答: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第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2、如何理解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答:第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全面发展;第三,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第四,自由时间的大延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第五,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第六,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四、论述题1、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
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2)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合规律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合目的的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在人们的活动中形成的,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规律,它的实现和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社会活动,特别是离不开人们自觉创造历史的活动。
(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能动性,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推进,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可以说,在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就包含着无产阶级和先进人类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4)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但必须明确,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5)虽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需要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但是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
它只看到了共产主义实现的时间和条件,而没有看到共产主义实现的客观必然性及人类对于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不懈地追求。
(6)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实现的长期性。
应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两者,这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在当前艰苦的实践中坚定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2、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
”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这一观点割裂了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联系,是错误的。
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的远大理想和最高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中国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统一的。
首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基础。
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要经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做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一项工作。
其次,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因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导引;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精神支柱;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为其精神动力。
忽视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紧密联系和相互统一,就会导致共产主义“渺茫论”和“空想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
我们应该立足当前,把握未来,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实践中,进一步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