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应:汉成帝朝儒家政治的游戏规则 (1)
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1)
内容概括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二、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脉络
三、天人感应思想的现代审视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 一) 春秋以前天人感应思想的萌芽 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体现在古书《诗经》、 《尚 书》、《周易》以及管仲的哲学思想中
“瞻仰昊天、则不我惠”,“彼苍者天,歼我良 人”,“浩浩昊天,不俊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 国”
阴阳家的思想中也包含着深刻的天人感应观念:
其所谓的“天”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指自然之 天,又指具有人格神意味的天。
“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 ——《史记》
范蠡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
协助越王勾践灭吴称霸的范蠡也曾提出过“人 事天应”、“人事与天地相参”的思想。范蠡劝告 越王说: “人事至矣,天未应也。王姑待 之。”“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王姑待之。”
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赵正 雷春燕
什么是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儒教神学术语。天人感应思想源于 《尚书·洪范》,从人身为一小宇宙的观点出发,其学说 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 能感应上天。古代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 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 祥瑞以鼓励。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比 较零散,汉代以后天人感应的神学色彩愈发浓重。只有汉 代时期的天人感应经历了由建构到解构的过程。因此,阐 述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能够呈现一个动态的且清晰的 发展过程,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天人感应思想。
三、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现代审视
( 一) 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意义 1.天人感应思想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维持统治秩序的作用
2.天人感应思想发挥了限制君权、监督最高权力的作用, 对于完善封建社会制度、缓和社会矛盾、限制压迫起过一定 的积极作用。
“天人感应”思想的在汉代的表现和意义兰会贤
“天人感应”思想的在汉代的表现和意义兰会贤发布时间:2021-11-19T02:42:56.329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11月上作者:兰会贤[导读]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在汉代广泛地存在着,在统治阶级主要表现为求仙与封禅、灾异说和巫术。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第一中学兰会贤 655000摘要: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在汉代广泛地存在着,在统治阶级主要表现为求仙与封禅、灾异说和巫术。
这套理论成就了强大的君主专制的高度集权的汉朝。
同时,“天人感应”思想在汉朝的盛行,在当代中国人思想里残存,其意义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天人感应;封禅;灾异;巫术汉朝初年减轻赋税,施行黄老“无为之治”与民休息,使得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汉景帝平定吴楚等“七国之乱”后,各诸侯国割据势力大大被削减。
汉武帝采用贾谊、主父偃的意见,下诏“推恩令”进一步削弱了各封国的力量,中央的权力空前集中。
由此,汉朝正在逐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央专制集权的大一统国家。
汉代的思想正是在这种社会基础上形成的。
道、法、阴阳、儒家等思想正在逐步融合。
“从荀子到《吕氏春秋》,再到《淮南鸿烈》和《春秋繁露》,这种情况非常明显。
旁及《文子》、《鹖冠子》、陆贾、贾谊以及地下发现的《经法》等等,无不在各种不同的程度或不同角度上表现出这一综合趋向。
”[1]武帝时期的董仲舒算是各家思想合流的集大成者。
他首先提出“天”的定义:“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2]“天者,百神之大君也”[3]继而确定天、地、人、阴、阳、五行十大元素是和谐共处的,同时这些都归属于“天”的主宰。
“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
水,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
此其天次之序也。
”[4]相生相克是五行的“天次秩序”。
《春秋繁露·五行对》和《五行相胜》篇对五行的内在关系作了清楚的说明。
提出五行系统后,董仲舒把它和君主的专制权力、社会的统治秩序联系起来。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考点3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
考点规范练3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汉代前的君王从祖先承受君位,至汉朝立国,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就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
后来,适应了这一“需要”的理论是()A.“民贵君轻”说B.五德始终说C.“知行合一”论”说民贵君轻”说认为民是基础,民比君更加重要,这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A项错“五德”周而复始循环运转,这个学说一般是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做解释,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论强调的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导,天子受命于天,因而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D项正确。
2.某学者在点评君主们执政心法时说道:“摆起面孔说教,则满口仁义道德;放开手脚行事,则一派杂霸之术。
”君主这样做始于()A.东周B.西汉D.南宋“摆起面孔说教,则满口仁义道德;放开手脚行事,则一派杂霸之术”说明并不是纯粹都用儒,而是杂糅其他学派的思想。
东周时,百家争鸣,故A项错误;西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同时杂糅其他一些学派的思想,故B项正确;北魏和南宋都继承了这一点,故C、D两项错误。
3.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认为君主有使百姓生活安定的责;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君主遵守自然规律的目的是为百姓提供生活来源,不是借助神权保护环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与君主的互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对君主的要求,没有涉及儒学地位的内容,故D项错误。
4.A.社会贫富分化B.法家大行其道D.伦理脱离政治“利、财、富”和公平公正观念“均、平”说明当时社会出现贫富分化,故A项,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为巩固统治,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利观念盛行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我国的封建伦理观念是为政治服务的,故D项错误。
董仲舒与天人感应的双飞
董仲舒与天人感应的双飞摘要:汉代独尊儒术,使儒学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思想基石。
本文对学说推动者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及他所提出的天人感应论做以探讨阐述。
1、董仲舒儒家思想的起源如果把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统计一下,大儒董仲舒一定会位列其中。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学说代表人物。
他以自己的创新,发扬传播了儒家学说,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出发,以儒家经典《春秋》中所载怪异事物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推说吉凶,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对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又根据“阳尊阴卑”的封建礼教思想,建立一套“三纲”“五常”的伦理学。
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使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封建统治思想,影响中国政治文明近两千年。
董仲舒自幼苦读儒学,励志要发扬儒家思想,前半生开师受徒,之后步入仕途但颇不得志,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不愿象其父、祖两代那样平常下去。
而是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要独揽大权,树立最高权威,同时还要试图解决地方各郡的武装力量和北方匈奴的侵略,建立强大统一的帝国。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政治上最大的对手窦太后病故,这对汉武帝来说,等于松开了臂膀,摆脱了束缚。
于是,他便一改汉初以来道家、老家中庸思想治国的传统,开始大量地任用儒者,儒家在皇权的支持下,已取代诸子百家而获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在一次汉武帝与应诏而来的贤良学士进行探讨国策时,董仲舒开始登台亮相,他以其绝佳的口才和充分的理论依据,投武帝之所好,公开支持道家与儒家的思想的融合,建构了一个让汉武帝欣赏的,既有儒家的三纲五常又有道家的天地、阴阳、四时的崭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这种思想,正是汉武帝所求所想的。
对封建帝制的巩固和加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此儒家思想真正的走到了历史思想舞台的中心。
2、儒家思想与西汉社会的因果互动西汉文景之治时期,皇朝奉行“修养生息、无为之治”政策,据《汉书?食货志》记载,“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
宋明理学练习题附答案
宋明理学练习题附答案宋明理学练习题一、选择题2.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B解析孟子的“民贵君轻”体现传统的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本;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意思是:百姓要屈从君主的意志,君主要屈从天的意志。
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中的“仁爱”、D项中的“德治”材料均没有涉及,故排除。
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解析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从材料信息可知,唐高祖时尊道、武则天时礼佛、唐武宗时“灭佛”,但儒学的地位并未动摇,这说明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选C项。
皇帝的好恶会影响宗教发展,但A项中“决定宗教兴亡”的表述过于绝对;从“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表述不当;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从反面说明佛教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排除D项。
4.《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答案A解析B项孔子权威地位动摇,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故排除;题干中并没有涉及经商,C项与题意没有关系;《红楼梦》反映的是清朝时期的生活,所以D 项也不正确。
理学大师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21人教历史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 三十六 36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核心素养测评三十六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揭阳模拟)汉景帝时,儒道两家就“武王伐纣”进行了一场大讨论。
儒家认为“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以此来维护“汤武革命”的合法性。
道家则认为“汤武非受命,乃弑(以臣伐君)也”,否定“汤武革命”的合法性。
这场大讨论( )A.反映出西汉初年社会矛盾的尖锐B.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C.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继续发展D.推动了西汉统治思想走向成熟【解析】选D。
题干中儒家肯定“汤武革命”,道家否定“汤武革命”,两家在大讨论中观点争鸣,有利于西汉统治思想的成熟,故选D。
题干反映的是学术大讨论,没有反映社会矛盾问题,排除A;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百家争鸣是分裂时期各流派争论改造社会的方案,而“汤武革命”合法性的争论是统一后,汉朝统治者在为推翻暴秦、建立统治寻找合法性,排除C。
2.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
汉代集议所引理据考据此可以判断汉代( )A.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B.“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C.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D.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解析】选C。
祥瑞、灾异往往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认为它们是上天对人君施政的肯定或谴告,其主要政治功能在于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服务,故选C;材料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反映不出民间迷信思想问题,排除A;灾异、祥瑞是“天人感应”的反映,但看不出“普遍”流行,排除B;自然现象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为皇权服务,不是政事受自然环境影响,排除D。
【加固训练】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 )A.宣扬“君权神授”B.解释“天人感应”C.劝君主行仁政D.强调教化民众【解析】选A。
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2.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3.春秋大一统,尊王襄夷。
4.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
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董仲舒天人关系的核心。
董仲舒认为有“天命”、“天志”、“天意”存在。
“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天者,百神之君也。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2、天人感应在肯定君权神授的同时,又以天象示警,异灾谴告来鞭策约束帝王的行为。
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 (《汉书·董仲舒传》)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治国方面,董仲舒言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天道有阴阳,人间有德刑。
天以阳气为主,以生养为德;人亦应以德政为生以生成为意。
………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
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
”(《汉书·董仲舒传》)因此他主张“德主刑辅、重德远刑”,并以春秋决狱,来匡正律令严峻的弊病。
认为人君应当施仁政。
董仲舒的德主要是指人伦纲常。
孔孟认为人间有五伦,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
而董仲舒则择其要者改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再将原先儒家主张的五种德性(仁、义、礼、智、信)合为”五常”。
并认为三纲五常可求于天,不能改变。
春秋大一统,尊王襄夷董仲舒所提倡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不是单纯以尊儒为目的,它的目的是树立一种国家唯一的统治思想,用思想上的统一来为政治上的大一统服务。
他对汉武帝说过这样一段话“《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汉代天人感应源流说
以相 互感 通 的 。而人 是 如何 感 知 天 的 存 在 、 如
何 与天相 沟通 呢?要 用 “ 度 ”, 即 用 自己的性 情
战 国两个 时期 。 ( 一) 春秋 以前天人 感应 思 想的 萌 芽
个准 人格 化 的天在监 管 你 , 所以, 无 论个人 的
行为 , 还是 国家 的政治 都必 须与上 天相 称合 、 相 呼应 , 努力做 到 与上天 相一 致 。只有这 样 , 才 能 “ 顺 帝 之则 ” 。否则 , 上 天就 会 通过 异 常 的天 文
正 。从 这 里可 以看 出 , 一 个 重 要 的思 想 前 提 已 经 根植 在 远古 先 民的 心灵 深处 , 即天 与人 是 可
观其所感 , 而天 地万物 之情可见 矣。 ” 从 这里可 以看出 , 一方 面 , 有 感应才有 世界 万物 的产生 , 感 应从一开始就与事物的存在状态相联 系。另一方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一1 0— 0 8 [ 作者简 介] 刘 琪( 1 9 8 7一) , 男, 河 北 唐 山人 , 博 士研 究 生 , 主 要 从 事 中 国逻 辑 史研 究 。
l 6
哈 尔 滨 学 院学 报
弃恶从 善 。所 以 , 人君 国主 应该 时刻 注 意 自 己 的行 为 , 对 违反 天 的 意 志 的行 为 要 及 时加 以改
Vo 1 . 3 4 No . 2 Fe b. 2 0l 3
2 0 1 3年 2月
[ 文章编 号】 1 0 0 4  ̄5 8 5 6 ( 2 0 1 3 ) 0 2 —0 o l 5 _ _ 0 8
汉代天人感应源流说
刘 琪
政治学原理(补修课)自测题 及答案
北京电大行政管理专业政治学原理(补修课)自测题选择题(每题2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1、“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社会时期。
A 封建B 奴隶C 资本主义D 原始2、亚里士多德论述政治学的代表作是()A理想国 B 政治学 C 政治家篇 D 法律篇3、政治学名著《理想国》的作者是()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西塞罗D 苏哥拉底4、()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A 道德B 权力C管理 D 神权5、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
A道家B法家 C 墨家 D 儒家6、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人都是从()角度定义政治的。
A 管理B 神权C 道德D 权力7、孙中山先生是()政治观的代表人物。
A 管理B 神权C 道德D 权力8、柏拉图指出一个理想国具有()的美德。
A 节制B勇敢 C 正义 D 智慧9、汉朝的董仲舒创造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鼓吹“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使()政治观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
A 管理B 神权C 道德D 权力10、美国政治学家()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
A马克斯·韦伯 B 戴维·伊斯顿C汉密尔顿 D 哈罗得·拉斯韦尔1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 经济的集中体现B 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 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D 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12、马克思主义认为,()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A 国体B 党的领导C 国家政权D 政体13、1880年美国()政治研究院的建立被视为现代政治科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
A 华盛顿大学B 康奈尔大学C哈佛大学D哥伦比亚大学14、亚里士多德认为()是人类最高的学问。
第十二讲天人感应董仲舒
“天人感应”董仲舒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关键人物
孙 藜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
本讲内容
董仲舒的思想背景 董仲舒进行意识形态理论化的进路 《春秋》对大一统合法性的解释 董仲舒的另一面:对君权之制约 董仲舒对儒学主题的新阐发:“性三品” 儒术独尊之于社会控制 “三纲五纪”与“春秋决狱”
2012年秋
《易经》:所谓“八 卦”。任意两卦组合,得六十 四卦。 连线是阳(奇);断线是阴 (偶)。乾卦和坤卦分别是纯 粹的连线或断线组成;其他六 卦都是这两卦的子女。 卦辞和爻(yao)辞。长、中、 少男女。 阴阳结合而生天下万物;与男 女结合相似。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5
“英雄”VS.“黄金甲”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6
“张三世”:《公羊传》中的历史观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7
2。“孔子”神圣化:政权之更替
“《春秋》为新王”实质:将孔子学说抬高到空前地位; ——故而才有“独尊儒术”。 孔子:素王;有德无位,借《春秋》“微言大义”; “为万世立法”。——后世讳言。 “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
“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 董仲舒:“《春秋》作新王之事,变周之制”。 ——衍生出“为汉制法”。——蕴涵着汉帝国之合法性。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2
1。董仲舒的时代和思想来源
社会时代背景—— 从汉初的“无为”到武帝的“大作为” “秦皇汉武”:文化“作为”: 官学:五经博士; 《春秋》:五经之冠;地位极高的经典;
董仲舒对孔子之学根据时代需要作了很多新诠释, 并糅合各家思想,特别是阴阳家的思想, 形成了一套以“天人合一”为宗旨的神学思想体系。
天人感应思想与中国古代都邑规画(中国城市规划历史探索之一)
,
点
日
:
“
万 章曰
、
尧 以 天 下 与舜
天 与之
, ,
。
,
有 诸 ? 孟子 然 则舜 有 天
只有
否
曰
。
天 子 不 能 以 天 下 与人
:
。
从 历 史 上 各 个时 期 的经 济 基 础和 上 层 建筑 与 城 市 的 关 系 中才 能观 察 到 城 市 运 动 的 内部 规
下 孰 与之 ? 日 乎?
护 善 良 的人 们
,
由于 无 法 理
,
人 感 应 思 想 完 善化 舒 学
。
、
理 论 化 的是 西 汉 董 仲
解 便 推 想 有 一 个存 在于 物 质 世 界 以 外 的 具 也可 以惩 治恶 人
。
在他 以 前 的陆 贾 已 经根 据 战 国 时 期 占象 阴 阳 五 行 学 和 推 论 灾异 等 学 说 更 加具 体
例如 他说
:
“
人 之为人
本
帝其令 雨
, ” ,
”
“
帝其 降藻 ( 即 懂 )
,
”
等 当
天为 民
、
。
;
天 亦人 之 曾 祖 父 也
”
,
此人 之 所 以 乃 上
。
然
国 君 也 是 遵 从天意 任 用 的
“ ”
。
即
,
“
类天 也
( 《为人 者 天》 )
;
对 于 人 怎 样类
,
设主
所 以 国 君 就 不 同 于 一 般人 而 是 天 的
汉代的兴起使中国历史到达一个新的时期由秦始皇所开创的统一封建王朝在汉代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为秦排挤的儒生跻入统治阶级上层他们让汉高祖刘邦亲身体会到天子的高贵儒学因而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推崇孔子的儒学经过汉儒的改造逐步取代黄老刑名之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周礼中关于都邑的某些思想重新出现于都邑规画中天人感应思想的应用范围也由个别宫室扩大到都邑的全体
董仲舒“天人理论”对汉代政治合法性的构建
第18卷第6期衡水学院学报Vol. 18, No. 6 2016年12月 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Dec. 2016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6.06.004董仲舒“天人理论”对汉代政治合法性的构建吴锋(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哲学系,江苏扬州 225002)摘要:政治合法性问题是历代统治者的忧虑,西汉初年也不例外。
董仲舒为汉家天下的长治久安从天为主宰和天人感应中寻找合法性依据,他确立了“以人随君,以君随天”的理论基础,将君王的品德置于政治合法性讨论的核心,指出新王改制的本质是奉天行事,顺时而为是传统合法性的表现,行政制衡源于五行的相生相克的关系,三纲的确定源于阴阳虚实关系。
总之董仲舒构建汉代政治统治合法性的思考在根本上是为时政寻找合法性的论证,为天下寻找安定的根源。
关键词:董仲舒;合法性;天人感应;品德;新王改制;顺时而为;五行;三纲中图分类号:B23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6)06-0022-09政治合法性问题最早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
马克斯·韦伯(Weber Max)是学术界公认的当代合法性理论的奠基者。
何为政治合法性?韦伯认为,合法性(legitimacy)就是指对一种政治统治的信仰与服从。
弗兰克·帕金(Parkin Frank)通过研究韦伯及其著作后,强调“经同意而统治”才是一切统治合法性的最终来源[1]。
哈贝马斯(Habermas Jurgen)指出:“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
”[2]阿尔蒙德(Almond Gabriel A)把合法性看作是一种体系文化,它表现为对政治体系的认同与对政治秩序的自觉遵守[3]。
亨廷顿(Huntington Samuel P)对合法性从两个方面下定义:对统治者而言合法性意味着统治的权利,对被统治者来说则表现为服从的义务[4]。
汉成帝_精品文档
汉成帝汉成帝(公元32年-公元64年),是中国东汉时期的第七位皇帝,他的正式名称为刘骜。
汉成帝登基时年仅一个月大,因此他的政权实际上是由皇太后王政君及其宠臣魏郑掌控。
尽管如此,汉成帝在位期间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一定的影响。
汉成帝继位时,中国东汉帝国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政治腐败、地方割据和民众的不满情绪都极为严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成帝一上台便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他努力清除朝廷内的贪污腐败。
他罢黜了一些不称职的官员,并通过提拔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士来提升政府的效率和正直性。
他还推行了一套新的纳税制度,以减轻贫民的负担,并减少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
其次,汉成帝注重发展经济,采取一系列政策来促进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他鼓励农民扩大耕地,并提供土地改革政策,使得土地更加平均分配。
他还建立了一些商业和手工业区域,以促进经济的繁荣。
在教育和文化领域,汉成帝也进行了一些重要举措。
他在全国各地修建了许多学校和图书馆,并建立了一个国家图书馆,用以收藏和保护珍贵的古籍。
他还赞助了一些学者和文化人的研究和著述,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尽管汉成帝在推行改革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他的统治期间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首先,他对权臣魏郑过于依赖,许多政治决策都是由魏郑来决定,并使得朝政逐渐被魏郑及其势力掌控。
其次,汉成帝的独裁统治导致了国家治理的不平衡和不稳定,加剧了社会的不满情绪。
在公元64年,汉成帝因病去世,终年33岁。
他的死对整个东汉政权和朝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魏郑的势力也因此得到了削弱。
不过,汉成帝的改革措施对中国东汉帝国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后来的汉明帝以及其他一些皇帝的治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综上所述,汉成帝虽然在位时间较短,但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改革措施都有一定的成果。
他努力清除政府的腐败现象,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及在教育和文化领域做出的贡献,都为中国东汉帝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天人感应思想与汉代出宫人制度
施 。 文将从 阴阳灾异 的角度 出发 , 新探 讨汉 代 出 镇 阴也 。 本 重 阳失 而在 阴 , 源必 塞 ; 川 源塞 , 国必亡 。 伯 阳 ” 宫人制 度 实行 的理 论依 据 和根 本原 因 ,以期 对 汉代 父 认 为这是天地 之气失其 序所造成 的 . 因此把 地震归 社 会历 史研究 做 出有益 的补 充 。 结 为川源之 塞 。 把川 源之塞归 系于阴 阳失 衡 。鲁僖 公
十 六年 , 当宋 襄公 问及 “ 陨石 于宋 ” 为吉 凶 时 。 周太 史
是 非 【 ・ 阴阳 ,是一 种 源 自古人 的 自然 观 。东汉许 慎 的 叔 兴称此 现象 “ 阴 阳之事 。 吉 凶所 生也 。” 此 间 , 阴阳之 事 ” “ 皆指天 地 自然 的运 动变化 , 还并 未 将 《 文解 字 》 “ 日 : 暗 也 , 之南 、 说 释 阴” “ 水 山之 北 也 ” , 《 说文 系 传 》 :山北 水 南 , 日 “ 日所 不 及 ”《 文 解 字 》 其 附会 于天人 感应之 事 。 ;说 在 儒家 传 统 典籍 《 易》 , 次 比较系 统 地 论 周 中 首 释 “ 日 :高 明 也 ”《 阳” “ , 说文 解 字 义正 》 : 高 明也 , 日 “
h t ei a t fi d c i n He v n a d c n tan s p ri u a l t h a in l ia tr e p n ep o e s mp c u t a e o s i t, a t l r a en t a s se s o s r c s , o n o n r c y t o d r
儒家思想:大一统、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解读汉武帝独尊儒术原因
引言自西汉以来 , 以儒学为主体的思想体系就被历代统治者和士大夫们推崇为正统思想。
其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延续两千多年,直至今日都会左右我们的生活。
而 它的创立者孔子更是被封建统治者们奉为'大贤至圣先师',为'万世师表'! 而儒家典籍,如《论语》《大学》《中庸》《周易》,直到今天也被很多人奉为国学经典。
可见儒家影响之深远。
至圣先师——孔子像然而在 春秋时期,虽然孔子的学生中不乏高官贵族,甚至很多诸侯都会请教夫子。
然而 当时的儒家思想并不受统治者们待见,甚至会受到极大的排斥。
儒家和其他百家一样,只是众多思想理论中的一员。
即便是喊出'舍我其谁'的孟子,在治国理政上也没有取得过什么成绩。
儒家不受重视,其实也好理解。
毕竟在残酷的春秋战国时代,缺乏进攻性的儒家思想很难让国家在竞争中胜出!《论语》:卫灵公问陈于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到了 秦汉时期,社会发生了变化。
秦国因法家而强盛,后来统一中国后很自然的推崇法家。
'严刑峻法'也被认为是秦朝快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
至 汉朝建立初年,黄老之学盛行。
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暴秦统治和楚汉战争摧残的华夏大地上, 无为而治显然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国家不折腾,勤劳的中国老百姓自己就能把日子过好了。
平民出身的刘老四自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亚圣——孟子像公元前134年,崇尚黄老,反对儒学的窦太后去世。
没有掣肘了的汉武帝开始向全国征求治国方略。
前后三次参与对策的董仲舒,获得皇帝认可。
于是, 讲究'三纲五常''天人感应''敬天爱人'的儒家思想开始受到统治者重视。
这三次策论被收录在《汉书》中,被后世合称为《举贤良对策》。
那么我们就从这篇《举贤良对策》入手,分析一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天人感应是怎么异化成政治斗争工具的?从灾异天谴的演变历史说起
天人感应是怎么异化成政治斗争工具的?从灾异天谴的演变历史说起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虽然让儒学被认定为官方意识形态,但也同时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了。
其实天人感应理论源于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
意象思维即以取象比类的方式,通过把握事物的“象”(外在形象、结构等),进而分门别类,“同其象,合其类”,即只要物象相同或结构属性相似,就可以将其归为同类。
在古代的实际应用中,取象比类主要是将外在形象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划归一类,如果所要认知的事物与已经认知的事物在“象”方面相同或相似,就可以据此得出二者的性质存在共同性或共通性。
董仲舒的本意是要借上天的力量制约人间的君主。
让上天通过灾异天象的谴责来告诫君主:国家政治出问题了,应该施行德政了。
但天人感应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有一个大漏洞,导致灾异天谴容易被人利用。
这个漏洞是:天象与人间事物表面的“象”相似或者相同,事物可以归于一类;但是,对应于天象的人间事物,该采用什么方式方法处理呢?这个漏洞,正面看的话,统治者可以灵活掌握,以解决实际的政治问题。
比如,皇帝可以把天象灾异的警示,解释为除旧布新的启示,以消除改革阻力,达成政治一致。
但是,从另一面看,当皇帝揣着明白装糊涂、或者不明真相、或者皇权旁落时,灾异天谴成了寻找替罪羊、除掉政治对手的工具。
灾异天谴的正面,皇帝勇于担当。
按照天人感应和灾异天谴的本意,上天显示异象,是用来告诫人间的君王的,而不是其他人。
只要君王觉悟,改正过失推行善政,上天就会高兴,异象也就消除了。
这一层意思,在汉初的皇帝身上可以看到。
前167年夏季,天气有异常情况,汉文帝下了一道诏书,大意是说:天下的异象,百官的过失,都应该由朕一人负责。
主管的秘祝(类似巫师,负责解释天象,以前习惯是把天象异常的原因从皇帝身上转移到官员身上)官员不该把过失的责任推给臣下,这种做法应予废除。
汉文帝勇于承担该负的责任,然而,见于《资治通鉴》的此类示例极少。
汉武帝的《轮台诏》只是悔过,不是应对异象。
黄老法家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儒学在武帝时备受尊崇,从此以后成为中国官方主流 思想,那么,它对以后的历史到底带来了什么呢?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
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
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
帝默然而止。
——《史记·周勃世家》
“军臣单于立四岁,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 所杀掠甚众而去……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 可胜数。”——《史记·匈奴列传》
同: 都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
总之,改造后的儒学 神学化,官方化,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 现实统治,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一观念的形 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 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 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 成为维护统一的力量。——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
新儒学的推广: 教育官方化
中央 创建太学
做官
国家培养政治管理 人才的官立学校
教育为儒家垄断
地方 设郡国学校 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察举制
教科书:五经
学而优则仕, 儒学为政治服务
老师:经学博士 学员去处:政府任官
察举制科目:孝廉、明经 …… 结果:正统思想 文化主流
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 作为晋身之阶以后,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 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 的批评与自由,儒生成了皇权之下的官员。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文言文阅读训练:董仲舒《天人三策》(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董仲舒《天人三策》(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皆积善累德之效也。
及至后世,淫侠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
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
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
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
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
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
(节选自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二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决曹掾,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
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
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
其姑告邻之人曰:“孝妇养我甚谨,我哀其无子,守寡日久,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母自经死。
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
”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
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
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
于是于公辞疾去吏。
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早三年。
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
”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太守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岁丰熟。
(节选自《说苑·贵德》)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终阳以成A岁为名B此天意也C王者承天意D以从事E故F任德教G而不任刑。
“天人感应”学说下的解释权之争
“天人感应”学说下的解释权之争上一期说完了唐代两位传奇的天文数算家,并且分析了一番他们二人被完全“神话”的背后逻辑。
这一期我们继续深入探讨一下这类问题,为何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会将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些看似虚无缥缈的天象之上。
除去现实上的意义,是否会有其他方面的考虑呢?很显然,除了现实意义之外,对于自然界的天象变化如此敏感,的确体现出了封建统治者的另一方面打算。
总结起来,其根源就在于所谓的“天人感应”学说。
要弄清这一点,我们首先要从这一学说的源头说起。
天,狭义上指的是我们每天抬头看到的那片蓝色的天空。
从我们仰望它的姿势便可以看出,它的地位在我国先民们的心中是十分崇高的。
所谓的“皇天后土”,便是这种自然崇拜的最初体现,这里的“皇天”便是一种广义上的至高偶像。
而在古代中国出现了文字之后,分化出的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统治的合理性,便将自身的行为同上天的意志统一起来。
于是,便逐渐萌发出了最早的“天人感应”思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经典《尚书》中《洪范》篇有云:“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晰,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
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
”意思就是说人间君主的施政态度,能够直接影响到天气的变化。
这是天人感应思想的最早文字记录。
而古时盛行的所谓“占星术”,依据天体的运行,或者奇异天象的出现,来推测人间事物变化的吉凶祸福,便是天人感应思想的直接来源。
而这一思想,在汉代以前散见于诸子百家的学者说中,并不成体系。
直到战国后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提出“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遇之变”,才使天人感应思想趋于系统化。
到了西汉时期,伴随着汉武帝刘彻逐步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运动,这一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在总结前人关于天人感应学说的基础上,继承了儒家传统《洪范》中五行的思想,并发扬光大,建立了一套囊括天人的宇宙学说。
自此,天人感应学说正式成为传统儒家学说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人感应思想排序
天人感应思想排序以下为儒家“天人感应”思想的排序及历史时间脉络一、西周初期的“神人感应”论天人感应的最初形态是神人感应,它起源于西周初年,它的基本内容是:人格化至上神监视着统治者的行为,赏善罚恶。
《诗经·周颂·敬之》:“敬之!敬之!天维丕思!命不易哉!无日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
”意思是:“恭敬吧!上天如此明察,获得天命不容易啊!不要以为天帝不知我们所为,要知道他的使者不断来往于天庭,时刻地注视着你们呢!”由此可知,人认为天使是沟通天和人之间的桥梁,天帝可以根据天使来获得有关人间的信息,并由此决定赏罚。
而赏罚的主要方式为:(1)决定统治者寿命的长短。
有德者使之长寿,无德者使之速亡;(2)降生明哲之人与否。
统治者有德,上天便会降生下明哲之人,作为统治者的辅翼;而统治无德,天就不降生明哲之人,使统治者周围只有昏庸无能之辈。
二、西周末至战国时期“自然化”的天人感应西周末开始,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概念:自然界的异常现象是由于人的不良行为引起的。
《国语·周语》记载伯阳父的话:“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作者也将此次地震及同一时期发生的日蚀等其它反常的自然现象解释为统治者“不用其良”(没有任用贤能)等失政行为的结果。
这里,出现了天与地相对之说,有了自然界而不单纯指至上神之说。
其次,这里有人的行为和自然现象之间的直接感应。
这种感应,并非神的指使,是人类行为不端,天地之气运行的正常秩序被打乱了,无法实现常规交流,阻碍积蓄到一定程度,就引起地震。
这种看法,我们称为“自然化”的天人感应。
《尚书·洪范》篇中对天人感应进行系统性整理,把自然灾异和人事行为是否端正对应联系起来了。
《吕氏春秋·明理》则分门别类地把灾异分为风雨、寒暑、阴阳、四时、人、禽兽、草木、五谷、云、日月、星气、妖孽等许多方面,每个感应之中又区分出许多种复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