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生平和思想(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新课
【学生思考】在中国几千年的漫长社会历史中,影响最深远的一位思想家是谁?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一本书是哪一本?(学生回答)
【教师导入】对中国社会影响最深远的人是春秋末年的孔子和他的《论语》。过去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人言(赵)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语》……(宋)太宗尝以此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论语》在赵普心中成了治国的经典。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人们的为人处世以及治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2005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2届执行局会议批准,以中国政府名义正式设立“孔子教育奖”。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这节课我们学习《论语》中的一个片段。
【学生诵读】学生集体诵读初中学过的《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二、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先世为宋国贵族,因躲避华父督的迫害,其先祖出奔鲁国,从此定居鲁国。父叔梁纥,母颜征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为礼乐之邦。至春秋末,礼乐仍保持完好。鲁国历史悠久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有深刻的影响。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孔子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孔子30 余岁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鲁国内乱。三十五岁的孔子,不满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一度离鲁至齐,不久回鲁。他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
鲁定公九年(前501),孔子五十岁,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鲁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鲁国兵礼并用,收回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定公十三年,孔子为维护公室,建议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等三家都邑,季孙氏、叔孙氏、费被毁后,孟孙氏以武力对抗,孔子计划失败。以后鲁国政局有变,孔子见理想难以实现,遂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时孔子55 岁。
孔子14 年中先后到过卫、宋、郑、陈、曹、蔡、楚等国,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时年68 岁。鲁哀公和季康子虽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
孔子晚年在鲁国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修订《礼》《乐》,注解《周易》,编
(《论语·雍也》)
③克己复礼为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4.孔子的礼
孔子的礼是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的。它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泛指西周以来的社会制度,即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二是指各等级人的行为规范,又指礼节仪式;三是指道德规范,具体指谦虚、恭敬、有礼等道德品质。
孔子有时候用“礼”来补充和规定“仁”:“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孔子有时候用“仁”来补充和规定“礼”:“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
5.孔子的中庸思想
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何谓“中庸”?《礼记·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即“执中道而用之。”“中庸”就是“中的运用”。孔子的中庸思想表现在许多方面。
①待人——“子温而厉,威而不猛。”(《述而》)
②对物——“子钓而不纲,不射宿。”(《述而》)
③做事——“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公冶长》)
④评价人物——“师也过,商也不及。”(《先进》)(师指子张,商指子夏)
⑤审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⑥对待鬼神——“敬鬼神而远之。”(《雍也》)
⑦交友之道——“周而不比。”(《为政》)
⑧修养之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⑨教学之道——“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⑩用人之道——主张“亲亲”而又“尚贤”。
治国之道——“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道家的辩证法是“用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第76章)法家主张“用强”:“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韩非子·显学》)儒家主张“用中”。
三、课后练习
学生课后反复熟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与文后注释。